藻类治理及工具生物功用汇编(转)

本文旨在给广大新人预防及防治藻类方面做贡献,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鄙人也是转载的。
谢谢!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19:00 +0800 CST  
工具生物介绍


小精灵
中 文 名耳斑鲶

俗名别名 小精灵
英 文 名 Dwarf Sucker Catfish;Midget Sucker Catfish
拉丁学名 Otocinclus affinis
地理分布 巴西东南部的流动水域。
繁殖方式 卵生,适水温为20~30℃,喜好弱酸性的软水,最好饲养于密植水草和沉木并有阳光的水族箱中。性情温和,能与其它性情温和的鱼类混合饲养。
习 性 此鱼喜欢用嘴上的吸盘,忙碌的舔水族箱中的苔藻类。有些同类鲶鱼会吃水草,但小精灵却不会,且其体型细小,能游入极为狭小的空间,吃净苔藻,同时也可将水族箱内最使人烦恼的蜗牛卵,吃的一乾二净,进而控制蜗牛的数目,真可说是"水草箱中的清道夫"。即使如此,特的个性却十分羞涩内向,很容易在食藻时受到其它同居者干扰。加上敏感度强,因此清理表现并非很有效率。但与黑线飞狐相比它不贪饲料,专心食藻。若水族箱中缺乏苔藻类,极易死亡。体形特征 体长4~6公分左右的小型鱼,棕灰色的身体,从眼睛到尾柄部有一贯穿的纵纹。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0:00 +0800 CST  



中文名 黑线飞狐
别名暹罗食藻鱼/暹罗飞狐
英文名 Siamese algae eater
学名 Crossocheilus siamensis
分布东南亚
成鱼体长 13-16CM
性格 温和
适宜温度 23 - 27 ℃
酸碱度 PH 6.5 - 8
硬度(dGH) 4 - 18°N
活动水层 中层
繁殖方式 卵生
简介
鱼体纤细,灰褐色,带着特殊的黑色水平条纹,黑色条纹从鼻子延伸至尾部分叉处,黑色边缘的鳞片有可能生长在黑色条纹的下方,条纹边缘为之字形,身体下方为银白色,黑色上方并无亮条纹,身体上方为褐色,因每个鳞片边缘都为黑色,这使它从上方看下去为网状的,所有鱼鳍为透明或轻微乳白色,并没有任何黄色或带红色的光泽。水族箱饲养可以多种植水草,他们是很好的功能鱼,会很好的清除水族箱中的水藻,大多朋友也是把他们当功能鱼配养在草缸中。
黑线飞狐可以说是食藻的冠军,尤其是丝藻和其它鱼都不吃的黑毛藻,都在它的食谱之内。黑线飞狐在水族箱内难以繁殖,因此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从泰国野外捕捞的,黑线飞狐不是越大越好,大鱼抢饵,反而很少吃藻了。因此尽量买小鱼,6厘米以下的。 由于是野外捞的,要注意观察鱼是否有寄生虫。有条件的,买来之后最好隔离两周再进缸。
密度以每50升水一条黑线飞狐为佳。黑线飞狐原产泰国,体长可以达到15厘米,在水族箱中一般只能长到12厘米左右。对水质适应能力强,适合温度22到28摄氏度,性格温和,活泼,适合混养。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1:00 +0800 CST  

小猴飞狐
别名:斑尾鲮英文名:Spot tail mud
中文学名:网纹樱鱼
英文学名:White border rohu
原产地/分布: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以及澜沧江等
成鱼体长:12.0 - 17.0 cm
性格:有攻击性
适宜温度:23.0 - 29.0 ℃
酸碱度:PH 6.0 - 7.5
硬度(dGH): 4.0 - 12.0°N
活动水层:底层
繁殖方式:卵生
简介
小猴飞狐属于野鲮亚科,分布於我国云南,在泰国的湄公河流域及湄南盆地也有分布,喜欢在流速稍快且充满砾石的溪流河床上觅食藻类;而其在水族箱中对於恼人黑毛藻特别有兴趣,虽也会食用投餵於其他混养鱼类的人工饲料,但仍一刻不得闲地四处搜寻藻类食用。它们细长的身体上有著与白玉飞狐类似的丝袜般网状纹路,在尾柄上则有一处明显的大黑斑;只要在缸中放养几只小猴飞狐,缸中的黑毛藻将会消失无踪。喜爱中性、水温20~25℃的水质,最大体长可达15 ㎝。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1:00 +0800 CST  

青苔鼠和黄金青苔鼠(金苔鼠)
学名:Acantopsis choirorhynchos
别名:马头鳅。
分布地:中国西双版纳(澜沧江下游江段)、泰国等地
水温:23~27℃
食性:不必为其专门投喂饲料
形态特征:体细长,稍侧扁。身体最高处在胸鳍起点垂直上方,向前急剧下斜,向后较平直,头长,侧扁。吻前端略尖。眼上位,腹视不可见,明显位于头的后半部。口下位,上唇边缘有发达而稀疏的突起,侧端连于口角须的基部。唇后沟根深。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背鳍外缘微凸;胸鳍左右基部紧*在一起;腹鳍短小,左右基部紧靠;臀鳍短;尾鳍深凹。体被细鳞,头部无鳞。侧线走向平直,沿侧线有十余个小黑斑,背部正中隐约可见横跨的数个棕色大斑。吻端至眼前缘有两黑色纵条纹,各鳍浅棕色,无斑。体长可达180毫米。
生活于江边砂底浅滩流水回缓之处,依靠斜向下方的吸盘状口部,吸贴于水草岩石等物而徐徐移动,同时酝食青苔或剩余的食物以清除水族箱的废物。最适水温23~28度。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2:00 +0800 CST  

玫瑰鲫
中文名 玫瑰鲫
别名 印度鲫鱼/玟瑰无须魮
英文名 Rosy Barb
学名 Puntius conchonius
分布 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
成鱼体长 8-10CM
性格 温和
适宜温度 18 - 25 ℃
酸碱度 PH 6.5 - 7.5
硬度(dGH) 4 - 18 °N
活动水层 中层
繁殖方式 卵生
简介
鱼体纺锤形,野生条件下可达14-15厘米。侧扁,尾鳍呈叉状。幼鱼体上泛银白色,随着成长,背部为银白色,其余部分均为红、黄、绿色相间,在阳光照射之下,闪闪发亮。后身有一黑圆斑,背鳍上也有黑斑。繁殖期间出现婚姻色,雄鱼全身呈玫瑰红色,鲜艳美丽。有长尾与短尾两个品种,由于其性情温和,颜色艳丽,历来享有热带金鱼之美称。
玫瑰鲫可耐16℃低温,可适应中性水质。喜欢水草茂盛的水体和老水,不宜一次大量换水,宜定时定量换水。杂食性,不挑食。性情活泼好群,玫瑰鲫鱼从不攻击其他品种的热带鱼,是混养的好品种。食动物性饵料,但不择食。
雌雄亲鱼容易区别,雄鱼体型细长,体色鲜艳,背鳍、腹鳍、尾鳍都宽大且长,有艳丽的婚姻色;雌鱼色泽较浅较暗,体幅宽厚,腹部膨大。水温比平时提高1-2℃,产卵箱底铺鱼巢。雌鱼产粘性卵300-400粒,也要防止鱼卵被吃掉。受精卵经24-38小时孵出仔鱼,再经3天开始游动觅食。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3:00 +0800 CST  

一眉道人
中文名 一眉道人
别名 红眉道人/丹尼氏无须魮
英文名 Denison barb
学名 Puntius denisonii
分布 印度
成鱼体长 14-15CM
性格 温和
适宜温度 22 - 25 ℃
酸碱度 PH 6.8 - 7.8
硬度(dGH) 5 - 25 °N
活动水层 中层
繁殖方式 卵生
简介
小时的个体除背鳍有少许的淡红外,其他身体部分偏素色,通常在超过5cm后开始出现红色及清晰的黑色条纹,体表的鳞片也随着成长呈闪光的银白色,黑色条纹从吻部贯穿眼睛至尾部,紧贴黑色条纹上方为宽长的猩红色条纹,同样从吻部上方贯穿虹膜直至腹鳍的正上方,犹如红色的眉毛,故也称红眉道人。
主要分布在亚洲印度南部的狭窄区域,个体天生胆小,群游性强,喜欢在日间活动,日常食谱相当广阔,几乎一点都不挑食。 即使在原产地也因为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而导致数目稀少。
对水的适应程度强。原生状态下栖息在以沙泥为河床的小溪的中、底部。
性情温和、胆怯,群游性特别强,喜欢在日间活动,特别适合草缸饲养,高耗氧,饲养时一定要保证水族箱内含有充分的氧气,不挑食,可喂于活体、干燥饲料、薄片等。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3:00 +0800 CST  

大和沼虾
学名:Caridina japonica (De man, 1892)[Caridina]
俗名:"Takashi Amano Shrimp", "Yamato Shrimp" 珍珠虾, 大和藻虾 ,大和沼虾
分布:Japan 日本
全长:5cm
细卵型
饲养难度:容易
简介
大和沼虾,学名Caridina japonica,从名字就知道它产自日本,在我国的台湾也有分布。大和藻虾最大体长可达5厘米,但我还真没有见过。最适合的水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水质要求PH值6.5~7.2之间。在众多观赏虾中,大和沼虾并不太惹人注目,市场价格也偏低,和樱桃虾一样,属于初学养虾者的首选品种。大和沼虾通体透明,全身遍布红色斑点,仔细观察它还是非常漂亮的。它的名字已经将它定性为食藻虾。一般而言,大和沼虾除了觅食藻类外,也进食浮游生物、饲料碎片甚至水草。大和沼虾食欲相当旺盛,一天中不停地进食,当食物不足时,容易由于营养不良引发疾病造成死亡。这时,大和沼虾可能转而摄食水草的嫩叶或腐叶。曾经有过大和沼虾大量进食自然界河内水草,危害本土生物的纪录。所以,在寄希望它清除的藻类的同时,也要兼顾投放一些饲料,以维持它正常的生活状态。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4:00 +0800 CST  

樱花虾
学名:樱花虾
英名red cherry shrimp
科别长臂虾科
原产地中国台湾
饲养条件15-28℃,PH:6.0-8.4,DH2-10
俗名:樱花虾, 樱桃虾, 玫瑰虾, 火焰虾
分布: 湖泊,溪流, 由台湾改良种.
饲养难度: 中等
产卵要求: 淡水
简介
樱花虾从中国南部,台湾,越南北部的一种野生侏儒虾改良而来的,使其颜色变为红色,被大量引进到夏威夷,红色虾种最初改良于中国台湾,红色变种在野生环境中是不存在的.颜色变红取决于几种因素如环境,水质和食物等.这种虾红色取决于诸如情绪,水和食物等若干因素。因此,当这些虾最初捕捞后第一次在水族馆箱饲养时,身上只有很少红色,大多数都是无色的。随着时间的越来越长,虾在缸内安定下来.红色也就渐渐上来了,并一直保持着颜色.幼虾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展现出红色。产卵的雌虾身上更为深红一点,而雄性红色浅一些.但雌性在上色以前就已经抱卵了虽然樱花虾适应能力强,但是繁殖的水温应保持在20℃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4:00 +0800 CST  

苹果螺
中文名:苹果螺
中文学名:平角卷螺(人工改良种)
拉丁学名lanorbarius corneus var.
英文名:Ramshorn Snail
科属分类:扁卷螺科Planorbidae
苹果螺是由德国渔场人工选育出来的水族用螺类。原种为产自欧洲到中亚一带的平角卷螺Planorbarius corneus,野生个体肉体颜色多呈灰黑色,呈现出红色是由于缺少皮肤色素的变异,从而显示出其血液的颜色,其螺壳本身为淡黄色。有趣的是这种螺血液也有可能呈蓝色,因此现在苹果螺也有了许多不同的颜色。   苹果螺的壳是左旋的,壳的最大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该品种是直接呼吸空气的螺类,因此壳口敞开,没有口盖,仅有一对触角,其基部有能分辨明暗的眼点。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5:00 +0800 CST  

斑马螺
又被叫做虎纹螺
温度:20-26℃
特点:斑马螺属汽水域螺。壳上黄黑相间着长条形纹路,很漂亮。斑马螺身上的纹路很丰富,有锯齿状的条纹也有成斑点状的,等等。在淡水里也一样能很好的生存。斑马螺在淡水中适应性强,属于生命力较强的螺,在较差的水质环境里也能生存。喜欢硬水,软水中容易溶壳,壳外美丽的条纹被溶蚀,会降低观赏价值。在22~24度水温时,最适宜斑马螺生长也最活跃。
食物:吃藻类,喜欢吃鱼缸壁上的绿斑藻.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5:00 +0800 CST  

鲍鱼螺(笠螺)
中文学名: 笠螺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纲: 腹足纲(Gastropoda)
目: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种: 笠螺
亚种: 青线笠螺、龟甲笠螺、大星笠螺、南极笠螺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6:00 +0800 CST  
藻类的介绍
摘选自百度文库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6:00 +0800 CST  

刚毛藻(Chladophora)

刚毛藻是丝状、绿色的分支状藻类,集结生长时看起来很像是个墨丝球。刚毛藻摸起来并不会有滑滑的感觉,而且丝线感觉起来又硬又细。
刚毛藻主要生长在直接受到光照的岩石或沉木上头,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长在水草上面。不过刚毛藻通常会集中在某个地点,很容易便能加以移除。刚毛藻是属于相当高等的藻类,其体内所含有的叶绿素与高等植物是一样的,都是叶绿素 a 与 b 。更甚者,刚毛藻对于低 CO2 的适应能力很强,当水中 CO2 不足时,很快就能利用 HCO3- 来当成碳元素的来源,而不像其它水草还需要一段的时间来适应。所以与其说刚毛藻被视为低 CO2 的指针,不如说刚毛藻对低 CO2 环境适应比一般水草还要快。所以想以化学药品对付刚毛藻并不容易,因为容易也伤害到我们心爱的水草。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7:00 +0800 CST  

绿尘藻
绿尘藻(GDA, Green Dust Algae)事实上是游动孢子(zoospores), ;
通常发生于水族缸的玻璃表面上。绿尘藻形成一层灰尘状的绿色粘膜,在严重的情况下会整个覆盖住水族缸的玻璃。绿尘藻到底怎么诱发的,还不是很清楚。但绿尘藻偏爱强光。将玻璃面的绿尘藻刮干净了,并无助于绿尘藻的再发。因为绿尘藻就在水里面,况且能够在水中漂浮 30-90 分钟后,再度依附至玻璃面上。因为某种原因,这些游动孢子避开了水草、岩石和沉木,总是挑选玻璃表面来附着。限制营养的作法无法击退绿尘藻,况且只会让水草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尤其是其它品种的藻类之萌发。目前根除绿尘藻最好的方法,是由 Tom Barr 所发现的。Tom Barr 宣称不必理会绿尘藻并且任其成长,在 10-20 天的日子里都不必去刮玻璃,过了这段时期以后,绿尘藻开始形成一大块厚度不一的薄膜,而且开始由水族缸的玻璃面上自己剥落。当整片绿尘藻开始自然剥离时,正是整片将绿尘藻移除的好机会。利用此一方法,绿尘藻便能受到很好的控制。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7:00 +0800 CST  

绿斑藻(GSA, green spot algae)
绿斑藻(GSA, green spot algae)是直径小于 0.5 mm 的绿色斑点状藻类,偏爱较强的照明,通常附着于光线较强的水族缸玻璃面或者成长缓慢的水草上面。当水族缸的 CO2 或者磷酸(PO4)浓度偏低时,绿斑藻便出现了。绿斑藻质地很坚硬,常见的食藻鱼对于清除绿斑藻的功效实在有限。目前来说唯一能有效刮除绿斑藻的生物,就非斑马螺(Neritina sp. zebra snail)(也有人称彩蛋螺)莫属了。斑马螺是清理绿斑藻唯一最有效的食藻生物。对于成长在玻璃面上的绿斑藻,我们也可以用人工刮除的方式来清哩,例如刀片或信用卡都是不错的工具。至于预防绿斑藻的方式很容易,注意水中的磷酸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当绿斑藻出现是,可考虑使用 K2HPO4 或 KH2PO4 来增加水中的磷酸浓度,瑞典的 Dusko Bojic 认为将磷酸控制在 0.3~0.5 ppm 能有效的抑制绿斑藻,但根据我自己使用德国 sera 磷酸测试工具的纪录来看,当水族缸的磷酸超过 1 ppm 以上,绿斑藻就不再出现了。相信这个差距应是水质测试工具误差所致。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将绿斑藻视为水中磷酸浓度的「指针生物」。:如果水中磷酸浓度调高以后绿斑藻依旧不断出现,那么 CO2 也得注意一下才是。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8:00 +0800 CST  

鹿角藻
鹿角藻(Staghorn Algae)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Bartalgen)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书当中,两位作者虽然秀出了照片,
但并没有对须状藻做更进一步的解说,读者们始终不清楚须状藻的型态。而鹿角藻这个名词则是 Tom Barr 在 2002 年时发明的,主要是因为在显微镜底下此一藻类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状。鹿角藻在德国称之为须状藻,下图为最完美水族箱之须状藻图片,可见明显的分枝状。须状藻这个名词在国内也几乎很少草友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误认成黑毛藻。其实就连德国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德国将黑毛藻(BBA, black brush algae)称之为刷状藻(Pinselalgen),有时可看到同一张藻类的图片被不同的德国网站解读成不同藻类。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是并不同一属,鹿角藻是美芒藻属(Compsopogon sp.)的红藻。 |Tom Barr 在教导草友辨认两类型的藻类简单区别时,强调只要看到了分枝状的就是鹿角藻,如果没有分枝状的就是黑毛藻。鹿角藻呈现出灰绿色且有如鹿角的分枝状,成长在某些水草与一些设备上。鹿角藻有个优点是,喜欢呆在水族缸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而不会快速繁殖。鹿角藻比较容易拔除,但在严重的情况下,整片遭侵犯的叶片也得修剪丢弃。有时单一束鹿角藻成长得很长,也会被误认成灰色的丝藻。水中的氨氮偏高,例如饲养密度过高或者搅动底泥,再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偏低,这是鹿角藻诱发的主要原因。白玉飞狐会啃食鹿角藻,对于清理鹿角藻颇有帮助。同时也要配合水草的修剪,而水中氨氮浓度也必须加以抑制,例如在修剪水草后进行换水,降低养殖密度与投饵量等等,都有助于控制鹿角藻的蔓延。鹿角藻与黑毛藻同属红藻,但诱发的原因大不相同,当我们看到「分枝状」的鹿角藻时,就要想到 NH4。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8:00 +0800 CST  

硅藻
硅藻(Diatom)就是一般水族爱好者口中所称呼的褐藻(brown algae)。
硅藻可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占了整个地球总生物质量的 1/4,况且单单硅藻就能提供地球上 30% 的氧气供应量,而大型生物如鲸鱼或微小生物如细菌者,也都以要硅藻为生。硅藻可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但是硅藻在水族缸内可就不怎么讨喜了。有碍观瞻是很多藻类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水族爱好者往往忽略了藻类的重要生态功能。硅藻在水族缸中虽不受欢迎,但也很少造成草友们的困扰,因为以硅藻为生的食藻生物很多,例如小精灵、螺类和虾颣,很容易就将硅藻清理掉。但硅藻所谓的消除,其实并非真正的消失,只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硅藻有碍观瞻并不讨喜,还好是容易对付的藻类。至于硅藻发生的原因,从水中的低氮(N)高磷(P)以及二氧化硅(SiO2)过高都有人提及。目前比较广为接受的说法是水中的硅酸过高加上弱光是硅藻最喜好的环境。尤其是新设置的水族缸之岩石或底砂,如果含有高浓度的硅酸,被认为是硅藻诱发的环境。硅藻的诱发被认为与硅酸有关,但 Tom Barr 有不同的见解。不过见解常常与众不同的 Tom Barr 最近对于硅藻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硅藻的诱发并非因为水中的硅酸,「怀疑」可能是 NH4 所致!Tom Barr 举出研究证据说明水中硅酸与氨氮对硅藻成长的影响,发觉氨氮才是促进硅藻大量成长的关键营养。而我们的水族缸通常在「新」设缸时比较会发生硅藻,在一两个星期后硅藻往往也会自动消失(看不见),6
新设缸的硝化系统尚未完整建立,水中的 NH4 自然也会比较高,
这也是让 Tom Barr 怀疑 NH4 才是诱发硅藻大量繁殖的重要观察。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29:00 +0800 CST  

发藻
发藻(Hair Algae)其实就是水绵属(spirogyra)的植物,常常附着于成长慢速的水草、底床或沉木上,发藻的呈现灰绿色,摸起来滑滑粘粘的感觉,其长度通常不超过 4 cm。这和丝藻(Thread Algae)是不一样的。发藻其实就是水绵,在野外也很常看见。光靠控制营养来着手,并无法有效的抑制发藻的成长。预防的措施比较重要,任何新加入水族缸的水草或鱼虾,都要先做好消毒防范的工作,例如使用双氧水或者漂白水来消毒。一旦看见发藻的踪迹,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一旦发藻的成体或孢仔突破了这一道关卡,后续的根除就比较麻烦了。采取立即的行动很重要,手动清理的方式包括使用筷子或牙刷将发藻卷除,不要指望发藻会自动消失。一旦发藻附着在底砂上,最好的方式是翻动底砂上的发藻,并将之埋入底砂下方 2 cm 以上,将发藻活埋入无光照的底砂中致死。至于附着于水草上的发藻,必须好好的修剪,这的确很麻烦,但至少我们也学到了教训,日后不会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才想到要清除整理。当然过滤器也得彻底的清洗,以免残存的发藻成体与孢子日后有机可乘。发藻的生物防制法效果不错,或者说发藻其实是不少鱼虾的零食与补品。包括黑壳虾与大和米虾都是常用的除藻生物,只不过并非每个地方的草友都像台湾草友那么幸福,可以用低廉或贱价购得大量的黑壳虾或大和米虾来协助清除发藻。一眉道人清理发藻的功效备受美国草友的推赏。其实会啃食发藻的鱼类也不少,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飞狐以外,樱桃灯与一眉道人对于清理发藻的功效,都受到了美国草友的肯定,尤其是一眉道人,由于体型较大的关系,对于清除发藻的功效更是惊人。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30:00 +0800 CST  

蓝绿藻
蓝绿藻(BGA, blue green algae)也称蓝藻或蓝绿菌(cyanobacteria)。
蓝绿藻在大量繁殖时,会形成蓝绿色的薄膜,并且于很短的时间内便会覆盖所有的东西。如果放任不处理的话,蓝绿藻将占据整个水族缸,并且会害死水草与鱼类。蓝绿藻可以用物理的方式来处理和移除,但如果水质没有配合改善的话,很快的又会死灰复燃。蓝绿藻由于是属于细菌的关系,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杀死。最常用的抗生素是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用来治疗鱼病时,建议剂量是连续五日以每 38 公升使用 200 mg 来投药;但如果要杀死蓝绿藻,建议只连续四日使用 2.5 ppm 的剂量即可。不过使用红霉素的结果,也可能也同时会杀死过滤器与底砂中的硝化细菌,再加上蓝绿藻大量死亡腐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水中的铵(NH4)因而升高;况且未死亡的硝化细菌也需要氧气将 NH4 转变成 NO2 或 NO3,所以水中也可能发生缺氧或者硝化作用因而减缓。因此在以红霉素治疗至前最好尽可能将所有看得见的蓝绿藻清除,以缓和大量腐败所早成的后遗症,在治疗之后也必须进行换水,以降低水中的 NH4 浓度,并且提供新鲜的氧气。对付蓝绿藻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遮光法(blackout),这也是 Tom Barr 比较推荐的方法。遮光法是以黑色的材料将整个水族缸包裹起来,不但关闭水族缸的照明,也要避免间接光源的影响,同时还要配合使用 KNO3,将水中的钾肥与 NO3 浓度一并提高,一般建议的 NO3 浓度为 10-20 ppm。经过了 3 日以后再进行一次进行大量的换水。$ X1 Y$ y" Q7 k1
但在执行遮光法以前,我们也必须先清除蓝绿藻,清洗过滤器与底砂,然后大量换一次水。Tom Barr 认为水族缸中蓝绿藻的发生与 NO3 过低有关,因此日后维持水中相当稳定的 NO3 也是很重要的,一般的建议是维持 NO3 在 10-20 ppm。蓝绿藻似乎也不喜欢 pH 偏低且 CO2 偏高的环境,也不喜欢太强的水流。2会吃蓝绿藻的生物不多,笠螺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对付蓝绿藻的食藻生物不多,笠螺可说是最令人激赏的一个。笠螺甚至会顺着玻璃面钻入底泥刮食蓝绿藻,虽然底床中的蓝绿藻并不会危害水族缸。相较于世界各地的许多草友,能够以廉价轻易的购得笠螺,国内的草友就显得有些失望了。

楼主 肥田毛毛君  发布于 2014-02-07 15:30:00 +0800 CST  

楼主:肥田毛毛君

字数:11199

发表时间:2014-02-07 23: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1 22:17:59 +0800 CST

评论数:15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