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无所有到领先全球——中国机载火控雷达史话

最近在写一本军工方面的YY书,顺手整理了一下中国机载雷达的发展史,发出来给大家共享。
中国机载雷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我国的战斗机是仿制苏联的型号,所以,机载雷达也以仿制苏联战斗机机载雷达为主。这一时期,机载雷达的加装,主要是满足夜间飞行员目视能力下降情况下的国土防空作战需要

我国首次接触的机载雷达系统是随着前苏联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的夜间型号引进的СРД-1/1M及其改进型测距器,只能测量目标距雷达的距离,并可由距离与时间的比值算出目标速度,但不能测量目标的方位和高度且作用距离不超过两千米。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29:00 +0800 CST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装备РП-1/5型及其改进型雷达(部队编号SL-1),采用圆锥扫描体制和普通脉冲方式,由于系统本身技术性能差、载机空间不足,对图-4飞机的作用距离也不超过10千米,同时,该雷达存在有效作用距离短、抗杂波和干扰能力弱、低空探测效果差、可靠性不高和缺乏配套机载武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军战斗机部队执行国土防空作战的需求。
但这一时期,世界先进国家的雷达水平也都差不多。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1:00 +0800 CST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机载雷达技术在这个时期迅速提高,单脉冲技术、脉冲压缩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机载雷达上使用,脉冲多普勒技术则开始进入装备和试生产,而相控阵技术也已经起步。
由于中苏关系变化,中国机载雷达科研和生产单位失去了外来的技术支持,在加上国内问题,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速度变慢,这个时期,我国的机载雷达技术在艰难中继续前行。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歼7飞机。最早的机型歼7I采用苏联СРД-5A/5MK型雷达测距器的国产型SL-2,作用距离有3千米和8千米两档;歼7系列的最早出口型--歼7A和此后的国内型号--歼7II则都采用国产的222型测距器(部队编号SL-3)。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3:00 +0800 CST  
1966年3月,为满足强5攻击机的使用需要,我国在对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的基础上,1970年夏试制完成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强5飞机,雷达型号为317。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317型雷达长期装备强5飞机,为我国近海对海对面防卫发挥了突出作用。它采用单脉冲体制,具有空空上视搜索与跟踪功能,不具备下视能力;但具备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4:00 +0800 CST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开始研发歼8战机,这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战斗机研制项目中最重要的型号。为了提高歼8战斗机的战术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国内也开始研制与之配套的机载雷达系统,即204单脉冲火控雷达(部队编号SL-4)。

按早期工业模式,机载火控雷达主要是航空体系下的607所和780厂的工作,607是中航机载雷达所,原在四川内江,后迁往江苏无锡。780厂后来与其他几家企业合并为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长虹电子。
1964年启动的204是歼8战斗机的配套雷达项目,这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独立自主的机载火控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设计指标一贯的大跃进,要求能探测三万米高度三马赫速度的100公里外的目标。双三其实没多大难度,100KM距离就很可怕了,歼8是机头进气的飞机,雷达口径不超过270毫米,这么小的天线要实现上百公里的探测,本身就是个天方夜谭。
这部雷达1965年就完成了样机,1971年装上飞机试飞,但是一直无法正常工作,迫使歼8装回歼7的SL-3雷达测距器,只能作为白天战斗机使用。一直搞到1978年都还是几乎停留在原点,最后被迫在1980年时从头来过,这个时候已经有西方的技术和元器件可以参照了,终于在1983年勉强完成了研制,但指标不及原计划的1/5。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5:00 +0800 CST  
此时已经开了眼界的空军对607的拖拉和技术水平都极度不满,在其强烈要求下,航空这一相对封闭的领域终于向另一个部门敞开了口子,也就是电子部,而参与的单位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国雷达摇篮,南京14所。

事实上,电子部14所早就垂涎这块巨大的蛋糕,所以他们派出了最强的团队,其领头人就是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
第一次出手的14所用了5年时间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1471(部队编号JL-7)。
1471是所内编号,意思就是14所研制的700mm天线尺寸第一款机载火控雷达,这部雷达后来被歼7III和歼8相继采用。
不过,尽管是国内雷达实力最强的14所出手,其第一款作品的性能也不能说完美。
JL-7雷达,最大探测距离30Km,跟踪距离15KM……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7:00 +0800 CST  
1471雷达的意义在于,中国终于突破了脉冲多普勒体制。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8:00 +0800 CST  
当然,14所自己也对这款雷达的性能不满意,在研制1471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与西方的蜜月期,所以终于可以参考西方的先进雷达了,在此期间,有几款产品对我国的机载火控雷达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一是由由巴基斯坦改装歼7PG选用的意大利Grifio-7型单脉冲雷达,作用距离达55千米。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39:00 +0800 CST  
其二是引进了以色列EL/M 2032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并进行了国产仿制,最大作用距离超过60千米。


其三是“和平珍珠”计划中接触的美国AN/APG-66雷达技术资料。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0:00 +0800 CST  
其四是原版引进的俄罗斯ZHUK-8II双脉冲全波形雷达
随着中俄关系回暖,中方于1990年以后为歼-8II引进了“Zhuk-8II”雷达。装备Zhuk-8II雷达的歼-8II飞机被命名歼-8M。该雷达为X波段,双脉冲全波形雷达。在高、中两种脉冲重复频率下工作,特点:①能远距离搜索目标:高脉冲重复频率发射脉冲的速度很快,具有对迎头目标发现距离比较远和测速准确的优点;②低脉冲重复频率发射脉冲的速度很慢,具有测距准确的优点;③下视搜索能力,有利于对地面成像和下视搜索:④中脉冲重复频率发射脉冲的速度介于二者之间,具有对迎头和尾随目标发现距离比较均衡的优点;由于雷达能够同时在这三种脉冲重复频率上工作,则称为全波形。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1:00 +0800 CST  
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随着苏27进入中国的超级坑爹货——N001雷达。


这个重达1吨的玩意具有非常优异的发射机设计,很简洁高效的接收机和数字处理,但是有非常愚蠢的电源设计和更加愚蠢的倒卡天线以及异常落后的数字计算机。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2:00 +0800 CST  
在这些基础上,14所终于在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了首款堪用的PD雷达——1473(部队编号KLJ-3),该雷达的总设计师依然是贲德院士,技术主要负责人为14所的另一位大拿,高级研究员韦传安。雷达于1997年交付客户,并随着歼十在1998年3月23日首飞。
说来也是心酸,这款雷达居然是我国首款没有拖延并准时交付客户的机载火控雷达。
但是,1473中的核心零部件,X波段大功率双模行波管依然使用了大毛的产品,国产的替代产品在相关性能上颇有不如。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3:00 +0800 CST  
稍晚些时候,607所也终于拿出了一款凑合能用的产品-JL-10,终于搞定了多普勒体制的607所拿出的这款产品因为其下视下射能力稍好于KLJ-3,最终赢得了海军的订单,被装在了“飞豹”上。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4:00 +0800 CST  
同一时期,我国开始引进俄罗斯PERO、SKOL两种无源相控阵天线。与此同时,607所和14所几乎同时开展了利用国产器件完成了无源相控阵试验样机研制。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无源相控阵雷达原理样机的研究,并曾于1978年研制出用于水轰5的无源相控阵水面搜索雷达。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5:00 +0800 CST  
这个时候就看出了两所的能力差异,当607还在苦苦折腾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时候,14所在经过调研后,果断放弃了无源相控阵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主攻有源相控阵体系,也就是AESA。


这部PESA在我国几乎就是独苗。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7:00 +0800 CST  
提到有源相控阵,就不能不提中国的“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
我国固态有源相控阵预警雷达的标志性的产品是“空警-2000”预警机,项目从引进以色列雷达开始,也就是著名的“费尔康”计划。“费尔康”计划在最关键时刻由于美国的干预,合同被撕毁。但我国早就预料到美国阻力,采用“合作研制”方针,坚持双方共同制定技术方案,关键设备自己生产,同时国内其它“相控阵”项目同步介入开发,并注意引进软实力(西方工艺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管理、生产流程管理),最终合同虽被撕毁,由中国电科总体研究院王小谟院士担任总设计师,14所主要负责的“空警2000”预警机在2003年11月完成了首飞。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48:00 +0800 CST  
“空警2000”采用了固态相控阵体制,三面电子扫描相控阵列(ESA)。不同于俄罗斯的A-50或美国E-3,俄美预警机的天线为旋转罩型天线,通过360度旋转来实现雷达信号的全方位覆盖。而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不旋转,是由雷达罩内的三个ESA天线模块被放置成三角形,通过电子扫描来提供360度的覆盖。
采用这种方式后,雷达的刷新频率大大提高,该体制至少领先美国E3C半代。
14所在“空警2000”的研发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并迅速将成果转化为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方面,而607的拖延症又犯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装备PESA的歼十B和装备AESA的歼十C几乎同时亮相。


天线多的是C哦,别认错了。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50:00 +0800 CST  
最后,再说一下代表国内最高水品的两款机载火控雷达,他们分别由607所和14所研发,装备在歼16和歼20上。


好吧我得承认,这张图由战忽局出品……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51:00 +0800 CST  
嗯,此时的中国,已经完全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们的机载火控雷达,是世界最领先的!
不但领先,而且还非常兔子地将AESA白菜化了……



2018珠海航展上中国电科14所公布的最新出口型机载火控雷达。
鹰酱:兔子,这么黑科技的东西你都拿出来公开卖了,以后还能不能好好地玩耍了?
兔子:……小钱钱,真心甜!
连载中……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54:00 +0800 CST  
最后的最后,夹带一点私货
为我的书做个广告:
谈谈情跳跳舞,造造飞机修修航母,兜里塞满小钱钱,一切困难只等闲。 搞军工就得苦大仇深?大国复兴之路曲折蜿蜒? 且看谭振华重生1981,谈笑间强敌俯首,挥斥中金瓯无缺!


坐标:书旗APP,谢谢捧场!

楼主 芊之羽毛  发布于 2019-01-10 22:57:00 +0800 CST  

楼主:芊之羽毛

字数:4122

发表时间:2019-01-11 06: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0 17:40:16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