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转载】《步步惊心》精彩剧评

本楼转载自一位网友的部落格。因有些亲反应打不开联结,因此姥姥取得作者同意在步步惊心吧转载她的剧评。

如果有亲也想转载,请勿必取得作者本人同意再行转载!谢谢合作并尊重原作者的权益。

作者:月影
网址:http://keikoying.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8.html

二楼开始转载。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4 07:00: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率真耿直的十爷

在「步步惊心」中最率真耿直的就是十爷了,虽然说好听是率直,但难听点说(或者说是按若㬢的说法)是草包一名。

十爷是个口直心快、胸无城府的人。因为不太聪明,所以常常不太明白别人的暗语,说如果不挑明来说,他总是会会错意。不过虽然是如此糊涂的性格,却是讨人喜爱的。他是若㬢的第一个朋友,因为他是如此心思简单的人,让人能毫无心机地接近。

若㬢很喜欢和十爷做朋友,因为她知道,在如此一个诡谲多变的环境,连亲兄弟都必须得小心算计应对再小心应对的宫庭世界,要有一个没有心机的朋友是多麼难得的事,所以她一直无法放下十爷,如果需要帮忙也会尽力去帮他。

十爷的确是挺珍贵的人种,因为心机不多,凡事都是直来直往的,虽然对八爷忠诚,也会为他效力,但是十爷却一直只能是出力的人,却无法成为谋士。不过或许也因为他是这样无所做为的人,所以这几个皇子里,只有他算是活得比较开心的。


(图片来自官网)

苏东坡曾说过「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就是因为聪明容易被聪明误,所以有时愚鲁也无不可。人有时还是不能太聪明,否则只会一直无法走出自己内心的困局。正如八爷,他是何等聪明的人,却因为太聪明,为了自己的执著而一生劳碌却无法活得自在。

「步步惊心」一开始的几集里,铺排了好几段若㬢和十爷互相往来的场面,看他们在一起互相玩乐,互相开怀大笑,互相吵嘴打闹,会很希望他们一直停留在如此无忧虑的状态,而不被卷入那一场场危机处处的斗争之中。

饰演十爷的演员叫叶祖新,他的样子很适合十爷的角色,尤其是笑起来的样子,被若㬢欺负时露出的堵气表情,还有听不懂别人话语的傻气表情等等,都让这个角色丰富起来。

在戏中,皇上为他指配了明玉格格为他的福晋,明玉的性格是甚为刁蛮强悍的,所以和十爷成了欢喜冤家。虽然开始时他不太喜欢明玉,后来却能真正爱上她。而他们这一对的感情也是剧中唯一有善终的情人。这或许也是他那种傻气带来的幸运吧。常言道「傻人有傻福」,不会作茧自缚的人是开心的。

看着十爷时我总会想:「人,真的应该要学著难得糊涂啊!」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4 13:07: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剧情与历史的对照 — 第三部份

接续昨日,雍正登基后的点点滴滴:


登基之后的冲突

雍正登基的谜题虽然有疑点,也众说纷纭,但是他毕竟还是登上皇位了。在历史中他的登基让很多人怀疑,也让他的敌对派别恨得牙痒痒的。为了穏定皇位,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就任命了八爷、十三爷、大学士马齐和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

剧情中也演了这一段,不过在安排之前在殿前见到各位皇子,八爷那一伙的都对他的登基不服,正欲辩驳时年羹尧带重兵出现护驾,各皇子才在形势下屈服。这里把那种紧张的形势都充分表现出来了。而且雍正任命八爷时,八爷的表情也挺精彩的。


十四爷大閙灵堂

至於十四爷,因为远在西北,所以他并不知道康熙已崩的事。直到雍正下诏书招他回来奔丧才知道四爷已是皇帝了。回来的十四爷因为难以接受雍正登基的事,他大闹灵堂,因此而被雍正削了爵位,只保留了最初的贝子爵位。之后更把十四爷留在遵化景陵为康熙守陵,算是另一种囚禁。

这一段在剧中都演到了。十四在灵堂那里闹的景像,算是让我印象颇深的一幕,正如我在四爷那篇说的,当雍正走进灵堂时,几兄弟看好戏的表情和雍正的严肃表情形成强烈的冲突感。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4 15:12: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女人的爱情执著(二)

接续昨日:

之三.爱如欢喜冤家的十福晋

剧中众皇子们的爱情都不如意,只除了十爷,而能跟十爷相配的就是十福晋了。

十福晋是八福晋的妹妹.明玉格格。一开始,明玉是若㬢的死对头,每次看到若㬢,不管是嘴上讨便宜还是气势上都得势不饶人。而若㬢在忍无可忍之时,终於有一次和她打了一架。明玉对若㬢的心结不止在出嫁之前,也在出嫁以后。

因为若㬢与十爷的朋友关系,明玉对若㬢是一直有所妒嫉的。当皇上把明玉赐给十爷之时,明玉是得意的,虽然与十爷不熟,但为了气若㬢,她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赐婚。

虽然一开始是斗气地下嫁,但是经过多年的婚姻生活,她与十爷却是幸福的。两人常常打打闹闹地,甚至一度闹到几乎休妻的程度,却最终也因为若㬢的苦心劝介和激将法,让他们合好并且自此一直相爱到终点。


(图片来自官网)

欢喜冤家的两人,算是一起长大的夫妻吧,一起经历喜怒哀乐,高低起伏,至到最后,都不离不弃。

十福晋是个开心的人,很多事只要不涉及她关心的人,她都不会在意;若是为了自己关心的人,她却是愿意为了对方做任何事,付出所有。和她姐姐一样都是为爱拼命的人。只是她得善缘,她姐姐却最终未能如愿。或许她能得善缘,也和十阿哥有关。因为十阿哥算是单细胞人物吧,心机不多,和直来直往的十福晋刚好相配。另外十阿哥虽然有勇无谋,但是却因为对十福晋的情而不愿违背她的意思,所以每每当他冲动想做些甚麼时,都会让十福晋劝下。

两人之间的相处,一开始也是冤家式的,斗气打闹,还常常吵个不停,差点引发休妻那次也只是因为小事而引发。吵架后两人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感情都浮上心头,因此最终也能化解彼此的心结,变得更恩爱。可以说,这两人的感情是打闹打回来的,真是最典型的欢喜冤家啊!


之四.提得起放得下的敏敏格格

如果要说「步步惊心」里爱情结果最好的,应该算是敏敏格格了。

身为蒙古王族的敏敏格格,生来就是倍受宠爱的草原儿女。本身是蒙古王爷的掌上明珠,又是得天独厚的美人胚子,性格又好,基本上就是人见人爱的类型。

敏敏在初次见到十三爷后就为他的潇洒不羁而倾心,一直对他难以忘怀。第一次的塞外行围之后,她便希望能再见到十三爷,所以在第二次去见不到时,她托若㬢询问十三爷的心意。可惜的是神女有心,襄王却无梦,十三爷很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就算是像敏敏这样天仙般的丽人,只要不是他想要的,他是不会动心的,所以十三爷很乾脆地拒绝了。敏敏对十三爷的情最终只能结束。


(图片来自官网)

虽然结束之时,敏敏哭得很伤心,也曾想要不顾一切跟著十三爷,但是经过若㬢的详细分析和劝解之后,她明白感情事不能勉强,因为勉强了最终受伤害的就是自己。加上她有着草原人的豁达性格,提得起便也放得下,不会逞强。

我觉得敏敏是最有福的一个女性角色,这跟她与生俱来的气度有关,感情事只要不执迷,就会其他海濶天空的景色,而敏敏得到了。当她放下对十三爷的执著后,嫁给了蒙古另一个部族的王子佐鹰。而佐鹰王子也的确待她极好,不止包容了敏敏本来的对十三爷的爱恋之心,也获得了她的爱,并且让她成为这剧中最幸福的一个女子。

紫禁城里的众女子,爱情都不太顺利,甚至大部份都是下场凄凉的,却唯独这个草原上的女子,得到最美好的爱情。或许是因为紫禁城里,所有的人都身不由己,一切都无法掌握,命运如是,感情尤如是吧。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她懂得放下,既然过去已无望,那就放下;不执著於逝去的,才能有未来。这是其他女子都做不到的一点,也之所以只有她得到最终的幸福。


待续……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6 07:04: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男人的眼泪—其他人篇

之前提过,「步步惊心」中的一众男角的哭戏都颇有意思,让人印象深刻。我很喜欢他们每人哀恸的表情与涉及的每一段剧情。


其一.康熙

康熙在这剧中一直是较威严的存在,但是他也有着他心底的悲与忧。强如帝皇,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因此也会受一些人事物的影响而落泪。剧中的康熙因为年事已高,对一些事自然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的。

初次见到康熙的哀,是在十八皇子殇之时,得知消息的康熙极度哀伤,眼泪也禁不住流下。算是剧内唯一一次见他如此落泪。虽然后来也有其他事让他难过,但却也只是稍为含泪,不像这次这般落泪。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他的哀恸有着一种压抑的悲,那是年长者独有的经历太多太多却仍是有情的哀泣。我很喜欢这一幕。


其二.十三爷

十三爷在这剧中其实是哭得少的人,一来他算是较为了悟的人,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开,所以能让他哭的事不算多。二来他也是比较少牵挂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多人事物能牵动他的泪线。

虽然少有能牵动他的,但少有却代表还是有的。绿芜的离去其实於他是很心伤的事,但是剧中反而没有让他在此事流泪表现,反而是为了若曦和兄弟们的事,让他流泪。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上图这一幕是在八福晋自焚之时,八爷在极度哀凄之时责备若曦,十三爷除了替八爷难过,也激动地为若曦辩解,他的泪是为了两人而流的。


之后若曦逝去,得知若曦的死讯和在灵堂上看到若曦的灵位时,他也忍不住哭了。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这是他在得知死讯时,看到四爷哭坐在地上,他除了哀若曦,也是同时为四爷的悲而悲。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灵堂里的一幕,他也是为若曦与两个兄弟而哀。无法与若曦作最后告别的遗憾,四爷与十四爷之间难以消除的恩怨,都是十三爷心底一些难过的因素。

感觉上十三爷的哭都是在情义上,反而不是爱情,这或许也是用来突出十三爷重情义的特点吧。(虽然像是故意如此解释,但亦非不可能。我心底是如此认为的。)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8 03:41:00 +0800 CST  
之三.其他

剧中代表若曦情意的除了她收藏的几样四爷送的东西之外,还有一样是她自己想要保存而四爷却不知道的,就是四爷为了保护她而捱了一箭,那支箭她留了下来做纪念,也收藏自己对他的心情。

这支箭也是贯穿剧中后半段剧情的重要物品,虽然出现的场数不多,却也是能充分表达出若曦的心情的。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若曦拿着这箭,把所有心事都寄存在这箭上。她对四爷的情意,默默收藏,静静等候,如箭待发。

当四爷在最后拿到这箭时,他才知道她对自己的感情是如何的深重。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两个互许感情的人,拿着这箭时却是两种心情,一个是爱意深重,一个是遗憾。


物品总是能代表人的情,所以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恋物。但这恋,更多时候包含的是内心更深的思念与感情。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2-12-28 04:03: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主仆关系—观三种不同类型老板(二)

「步步惊心」里第二个不错的主仆关系是李福和八爷。

李福的出场次数其实不多,但每次的出场都看得出一些他和八爷之间颇为深厚的关系。虽然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都没有交待李福跟了八爷多久,但我觉得应该是很久才能建立起那些默契。

和李德全相比,李福给人的印象是个相对安静且温和的人,跟在八爷身边正好衬托出八爷那种温润如玉的感觉。记得电视剧中若曦第一次看到十三爷时,十三爷说她不像八爷府里的人,理由是「八哥府里的人都是经过调较的,不会跟他差太多」,由此也证明李福的个性是受了八爷的影响。

李福是很忠於八爷的人,而且凡事以八爷为重。也许跟在八爷身边良久,所以对於八爷的行事和心事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因而能够互相配合。而且李福也很细心,做事很俐落。八爷对他也是信任的,所以有时八爷和他交谈也是亳不虚假的。


李福总是关心着八爷,但他的关心是默默地在一旁给予支持。(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先来谈谈李福的特点。

李福是细心的人,做事都会考虑到主子的心情和所有因素,这点在较前面的剧情中有一次表现了出来。若曦尚住在八爷府中时,入冬的第一场雪,她和八爷在雪中走了一段之后被八爷带回去他的书房,倒了茶给她暖手后便迳自看起折子,让她自便。小说中对这一段的描述是:

「我们就这麼坐着,中间李福悄悄进来,换了两次茶,又添了些炭。动作熟练快捷,一点儿响动都没有,很快就退了出去。」

这一段的描写就看出了李福那种细心和做事俐落的特点。而在电视剧中这一段安排了李福拿点心进来,他悄悄进来,先看了看八爷,见他在看折子,又看看若曦,想了一想,把点心拿到若曦跟前请她先用。这个表现我觉得突出的一点是李福是知道八爷待若曦的不同,加上深知八爷待人的方式,才会做出这个表现。


八爷在看折子,李福先看了看八爷,再看向若曦,然后想了一想才动作,显示出他的细心观察和处事方式。(图片自截於影片)

虽然小说的描述和电视的表现不同,却同样点出了李福的为人。而李福会有这样的表现,感觉上就是因为八爷。因为八爷是个待人有礼、处世圆滑的人,行事往往让人如沐春风。这样的一个君子型的上司自然会有作风相似的下属。而这种上司,也往往最能吸引别人的忠诚。所以他才会有八贤王的美誉,有那麼多大臣愿意相交,并且为他的事奔波。

李福作为跟在八爷边的贴身太监,可以算是八爷最为信任的人,这种信任在之后的几场戏中也有点出。

第二次出塞,八爷为太子所伤,在他的帐篷里就只有李福一人为他疗伤,这里便可看出八爷对他的依重。当若曦来看八爷时,李福又为八爷换了一次药,换药的过程中,若曦便一直在此,甚至是帮忙换。八爷没有让若曦避开,证明李福其实是知道两人的情感的,而他会知道,应该也是八爷愿意让他知道的结果,当中的信任自不言而喻。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4 09:25:00 +0800 CST  
剧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地方让我对十三爷很有好感的是他和若曦的互动,两人设计出的手势语言让角色多了一些新鲜感,也带出他们之间特别的感情交流方式。


若曦教他的OK手势,他用来回答若曦。(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猜拳般的比划,是他们之间的暗语。(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在朋友的噗上看到饰演十三爷的演员袁弘的访问,才知道十三爷被囚时,有一幕演他看到下雨而即席挥毫写的那首诗,原来是袁弘自己创作的,真是个有文采的「爷」啊(笑)。那首诗之前在写十三爷那篇时也有提到,再引一次以作分享。我还挺喜欢这首的:

「风萧雨霖几时休,陋窗寒舍皆叹幽;醉饮残酒忆昨日,红烛酥手刹白头。」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5 01:54: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睿语、诚言、俏皮话及其他(一)

「步步惊心」让我喜爱的除了那些人物角色的设定,权谋、处事及心理的不落俗套之外,还有一点很让我喜爱的是关於语言上的。

一直以来我都对语言有莫名的喜爱,所以才会学习不同的语言。我觉得每种语言都代表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隐含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遣词用字,是件微妙的事,「步步惊心」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言语便为我带来很多可以咀嚼的乐趣。

中文其实是很有趣的语言,又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本应是应用得宜的一种语言,但是现在的人们却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有些甚至是不肖的,我总觉得好可惜。身边很多人都告诉我他们不爱阅读中文,有的离开学校后甚至连简单的句子也写不出来,彷佛自己的语言除了常用的口语使用之外便不再需要理解了。这也是我觉得很悲哀的一件事。

在「步步惊心」中,每个人的对白都带有一些传统的文化在里面,而从他们使用的词句中,更是表达了一些心理的状态和事物的真理,每次重看我都觉得乐趣无穷。趁此机会来谈谈当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对白和话语吧。


睿语

睿语就是一些含有睿智於其中的语言,我觉得《步步惊心》的原作者桐华应该是读过一些道家和佛理的,所以她才能安排一些偈语哲学甚麼的於故事中,既带出了角色们的经历,也是希望给读者一些哲理去思考,是值得细味的。虽然电视剧本有稍为改动,但是原著有的几乎都在。有几则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若曦在开始时以读宋词来认字,休息看蚂蚁时被十爷取笑,她便用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去堵住十爷的嘴。八爷一听就知道这是佛经里的句子,也顺便藉词要十爷多读书了。在网路找了一下,「一花一世界」这句是佛经的句子,但「一叶一菩提」却似乎有很多版本,可能要花时间再对证一下,不过不论是不是完全一样,这一句还是道出了一点真理。一花一草都是个生命,都有其生长与枯荣的生命意义在,就如一个世界的生命循环般。而若曦以这一句点出她在看蚂蚁却又不是蚂蚁的意思是籍蚂蚁来观世界,思考生命之意义。十爷不懂当中缘故,才会被吼得一楞一楞的。

之后若曦在求教於四爷如何面对穿越之事时,四爷以「木强则折」来回应。从朋友的笔记文中知道「木强则折」这个是来自道家的《老子》,意喻树大招风则易折,除了是四爷本身的处世哲学之外,他也是希望若曦顺势而为,不要与情势相反抗,否则争强只会有反效果。所以他才会先赠她「既来之,则安之」。其实这些道理都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每每遇事却总是想不起这些真理。

然后是最重要的一则偈语,若曦在浣衣局写给若兰的信中,引用了<妙色王求法偈>的句子:

从喜生忧患,从喜生怖畏;
离喜无忧患,何处生怖畏?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是故莫爱著,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当初看到这几句时便很有好感,总觉得当中的意义深远,很值得咀嚼。佛家认为人生的苦就来自情感的贪、嗔、痴,由爱而生的痴恨嗔怨贪念,都让人放不下而让心不得自由,而这几句偈语便点出了当中的因果循环。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0:37: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结局带出的人生观

之前有朋友留言问我对结局的看法,似乎很多人对於电视的结局感到唏嘘,感叹着为何相爱的两人却无法相守到终点,因而不喜欢结局。但我觉得结局其实还好,也很合理,下面来详细谈谈我的感想。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关於结局,其实原著和电视的版本是稍为不同的,原著若曦的自白只到她逝去,没有提到她有没有回到现世;而电视的结局是她回来了,并且添了一幕她在博物馆碰到很像四爷的人,但两人只是擦肩而过,会不会续缘让观众自行想像。虽然这两个结局稍为不同,但意思其实是相近的。不过让我选的话,原著的结局我觉得最好。

其实网路上流传了一个续集,是喜爱《步步惊心》小说的人自己续写的,网友对这续集似乎很有好感,因此让续集出了书。我稍为翻过,却无法看完。续集其实用意就是把两人无法相守的遗憾补全,算是常人眼中的圆满结局,所以在此也拿来讨论一下。

原著、电视和续集,三种结局,於我来说就是三种人生观,或者更精准一点是人生三个阶段的看事态度。

先说续集,因为原著的遗憾(人们称之为虐心的结局),才有了续集,写的人让若曦回到现世后再一次穿越回去,只是以新的面孔回去,但因为灵魂仍是原来的,所以四爷能认得她,他们能再一次相伴左右。这本小说其实我本打算看完的,但终究没有,只看了一半,因为续书者的文字功力和原作者相差太远,让我啃不下去,只好先搁置。不过虽没看完,但前面那一半也足够了,反正是让两人再续缘就是。

对於这个续集的结局,我觉得就像是年少时不懂世事,才会执迷於美满结局般,总奢求着两情相悦的人一定会长相厮守,对爱情的想像是天真的。不过这种王子公主式的童话爱情观也不止是年少的人才会有,还是有很多人是这样希望的,因此续集才会出现,才会有人愿意去相信和期待。只是爱情从来不是完美的,要圆满谈何容易。

然后是电视的结局,虽然跟原著一样是分离,却又多安排了面貎相似之人再遇於今世,但停在让人在意的时间点让观众自行去想像,算是电视剧常见的模式。因为人们总相信前世姻缘未尽,今世应该再续,所以常常会看到这种再世的情缘。不过这边虽让他们再遇,却是相见不相识,前世种种均已过去,相遇不见得一定会再续前缘,所以结局就停在这里让观众决定他们的后续。这个安排,我觉得就像人稍长,会明白一些人生的无奈,明白有些东西无法长久,总会有新的来替换。再世就是新的开始。


重遇时相见不相识,一切重来。(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不过这个再世只能算是一半,因为若曦变回张晓她还是记得前世的点滴(所以才想知道自己是否存在过),而这个面容相似的男子却未必是四爷的转世,就算是却也是另一个人了。当她在最后摘下眼镜,让他的身影消失眼前会不会也意味着她要学着放下呢?


摘下眼镜让他的身影消失,是放下过去,也是放过自己。(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0:48:00 +0800 CST  

至於原著的结局,我认为最好。因为那是一种超脱了人世悲苦的悟,某程度上我觉得原作者桐华在人生的体悟上有较高的修为,也才明白有些东西终是得放手,既然尘缘已尽便不必再续,让一切还原本相。而且结局两人没在一起时,反而是美好的思念。会喜爱这个结局,或许也是因为较为年长,开始懂得舍的意义。放下执念,才能得真智慧。情感长久与否已不重要,曾经拥有过便也足够,而过往种种经历才能成就如今之我。所以前缘既了便放下,不须一定要重拾,也不须一定要重聚或是再续。

以上是三种结局给予我的一些领悟。


除了上述三种结局可以对应三种人生阶段的想法之外,这部作品还有一些想法。正如若曦对穿越的看法:「游园惊梦,一觉入梦,想要梦醒,却醒不过来」,人的一生又何尝不像一场梦,人生至终,便是梦的结束,也算是脱离了人世悲苦。

现代人或许是因为生命的延长太容易,所以执迷於生之缘份,总想着越长越好,悟不透死亡或者放手就是解脱,往往强求着一种永久的关系。我觉得剧中每个皇子其实都是能参透并接受死亡作为解脱一途的人,而且深懂成王败寇的真理,付出过便不悔。反而是若曦,因为知道结局而死守结果,所以总是抱着要两全,不懂得反思取舍的重要。这一点其实也算是现代人常有的贪心想法。得到太多,就想要更多,渐渐贪得无厌,甚麼都不舍得放弃,才会被所有人事物牵累。

我不知道原作者是不是有此想法,但我在咀嚼时总觉得作品当中点出了现代人的迷思。而若曦是现代人,她的参不透、舍不下、犹豫再犹豫,都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执迷不悟。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我觉得这个作品里道出了旁观者未必清,当局者未必迷的概念。因为旁观者若不清,则易入局而迷,就像若曦本想做旁观者,也以为自己知道结果便可避免入局,却修为不够而成了当局者。当局者若心清则也可出局而成旁观者,就像那些皇子,每人都看得清她的入局,都劝她旁观就好,却还是无法拉她出来。


对我来说,「步步惊心」给我的想法都是在人情世故等等东西上,爱情反而是其次的,甚至可以说爱情在这里其实是有点簿弱的,我觉得若曦的两段情都太拖泥带水,犹豫不决了,才会伤人又伤已。反而是其他的女性角色们对爱情都有一定的觉悟而能坚持到底,让我更欣赏。


===============================

「步步惊心」的笔记文写到这里不觉也写到第四十篇了,没想到自己对这戏居然能挖出这麼多的感想,还写了这麼多的笔记。可以写的梗其实也写得差不多了,也差不多该停了,所以接下来应该不会再如此一/两天一篇,可能有想到才再写,没有就暂停。

这一系列的文让我的部落格多了很多来访的朋友,谢谢所有到访来看我的「步步惊心」笔记文的朋友,我自己是写得挺高兴的,如果看的人也喜欢就是我觉得最值得事。而且我没想到因为这个能认识新朋友,也是另一种收获。:D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0:48:00 +0800 CST  

这一连串的对话其实带出了女子心性的问题,也是我一直觉得有意思的讨论。小说中的柳寄悠并不是穿越女子,但是她的聪慧来自自己的好学,因为父亲是中书侍郎,自然会教会识字,又加上家中藏书多,也没有禁止她去阅读,所以柳寄悠才能从阅读中得到很多知识,而那些知识造就她成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她的思想特别在於她会去思考女子的身份所带来的种种不平等。她的这种思考已经算是很现代的论点了。虽说她只是个虚构的小说人物,但我相信古时还是会有这种有学识又聪慧的女子,只是她们的聪慧在那样一个男权高立的社会很难被承认。这也是为何历史上几乎没有女子能著书立说,甚至成为思想家的原因。

这样看来,现代女子就因为有了平权的思想,可以和男子平等思考,就符合了上面那种心性之说。因此在那些穿越的故事中,有如此聪慧心性的女子便会在聪明的男性或者对女子有期待的男性眼中成了特别的存在而受青睐了。

对於女子的心性,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一种思辩能力,能够成为除了学识之外,还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

我一直不太喜欢看古装戏中有后宫争宠戏码或者有女人被传统礼教制约而命运悲惨的剧情,两种都只证明了一点就是女子没有思辩的能力。

例如后宫争宠的戏,女人间的战争不过就只是为了一个男人和他背后的权势与利益,只是女人争得再激烈其实於那个男人而言也无所谓,那麼争来争去又是为何?若是为爱情,一个皇帝怎麼可能专情?就像小说中曾形容过的,身为皇帝,没被教育过如何面对女人心碎之后的善后问题,否则冷宫从何而来?若只是为权势与利益,得到了又如何,到头也是一场空。所以我常常不明白,为何那些女人还是只能陷入斗争,甚至为这些受尽折磨甚至疯掉,如果她们会思考自身,会思考这种无意义之事带来的后果,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就算摆脱不了外来环境的压力,但或许能让自身有多点平静,而不是让斗争弄得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

又例如被传统礼教制约和愚弄而命运悲惨的女子,往往因为智识不足,不是被家人(丈夫孩子公婆或者父母兄弟等)摆弄伤害就是在失去家人保护后为社会之人所害。我印象中曾经有一出戏让我较为深刻的是女人的丈夫被陷害,她去求别人帮忙,而答应帮忙的人虽满口答应,却是为了她的美色。那人在答应时顺便**了她,但得手后却完全不提答应之事。而她的失贞不止得不到丈夫的谅解,甚至还落井下石遗弃了她,她最终只能跳河自杀了结生命。这种故事的悲惨在我看来除了因为世事的不公和人情的不仁之外,女子欠缺的学识与思辩能力也是一致命伤。

其实不止古装,就算是现代的戏,如果也是以相似的女人之间肤浅的感情之战或是缺乏思辩而导致悲惨命运的戏为卖点的,我都归类为女人戏,而这类戏我基本上是一律不看的。我总觉得这种戏,是在愚弄观众的思想。而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麼这类的戏却是收视最高的。


女人如果跳不出传统和迂腐的思想,命运也是堪怜的。(图片自截於影片)

至於「步步惊心」,虽然它是宫廷戏,也是言情戏,但是它没有太多庸俗的后宫争风吃醋戏码,它的着重点反而是在男人之间的战争和其他人情的探讨上,我私以为这算是较为倾向男性的戏码,所以才吸引。

女子的心性问题或者说思辩问题,在此也只是浅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至於详细的关於女性的思想方面的论题,或许还需要找更多的学说来讨论,在此就先不详谈了。



因为这篇不是以「步步惊心」为主来讨论,所以就不以它为题了(虽然还是有点相关XD)。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0:52:00 +0800 CST  
「步步惊心」之影像缺乏的资料补充

因为「步步惊心」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所以剧本在改编上似乎是基於已阅读了小说的读者角度而编,某些小细节在影像上便没有清晰的交待(或者基於限制也无法交待)。只是看「步步惊心」这出戏的观众除了小说读者,其实很大部份应该还是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或许在观看时对某些小设定会有困惑,因此想在此作些补充。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也一样困惑,因为没看过原著的关系,加上初看时会留意的也只是剧情的大走向,是后来重看才多留意了其他的细节。之后基於喜爱又去阅读了原著小说,对当中的一些细节才能更了解。在此列出一些当初让我困惑的点来给大家作个参考吧:


1. 四爷给若曦的生日礼物

电视的版本里,四爷送若曦的礼物只有十三爷在对白中说那是四爷托李衞从西北带回来的,他觉得很好也就不再另送其他,要若曦把这份礼物也算他一份。影像展现出来的是一个锦盒装的三个不同颜色的瓶子,但若是不清楚当中乾坤的人或许也会困惑那是甚麼东西,为什麼十三爷会认为那个礼物好?


四爷托李衞从西北带回来的礼物,三色瓶子装的是甚麼影片没交待。(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其实在小说中有交待,三个瓶子装的分别是依里木的树胶、海乃古丽的汁液和奥斯曼的汁液。这三种东西是维吾尔族女子的用品。奥斯曼的汁液是墨色的,维吾尔族姑娘从一出生,她们的母亲便会用它来给女儿描眉毛,这样她们才会有新月般的黑眉。海乃古丽则是殷红的,小姑娘们会用它来涂指甲,用时包在指甲上,几天后拆去,就会有美丽的红指甲。至於依里木的树胶则是梳小辫子时用来定型的,效用像定型发胶,使用后她们的发辫即使经过旋转跳跃,也仍然整齐漂亮,不会散开。

这个礼物看得出四爷的细心,因为考虑到若曦是生长在西北,所以才托人从西北带回来,而若曦喜欢这礼物除了欣赏这份细心之外,其实也是若曦仍是张晓身份时童年的回忆。


2. 若曦的泡茶工夫

若曦的泡茶工夫在电视中没有交待是她本身会还是怎样学的,大家似乎觉得她这工夫只是角色设定而来,加上推理她在古代会有时间学,我本也是如此想,不过今晚在翻小说找上面那个资料时,却看到这一段文字:


奉茶看上去是个简单活,可任何和皇帝沾上关系的事情,不管再简单,也变得复杂。我虽早已知道喝茶是门艺术,可绝想不到还会有这麼多的规矩。一一从头学起,分辩茶叶、识别水质、控制水温、配置茶具、如何试毒、倒茶时手势、端茶时的脚步,还有康熙的特殊癖好,都要记下来,绝不能出任何差错。整整学了三个月,教导的师传才点了头。

由此看来她的泡茶功夫不止是学,还是经过三个月的特训才懂。之后因为做了这份工作,她自己也有再深入去研究才能演变成后来对茶叶的了解和专业。电视虽没交待这个事前准备,但也有拍到几个镜头是她拿不同的花来和茶叶一起泡,研究冲泡出来的味道(玉檀也曾帮她试过茶),还有八爷托人送来的礼物中,也有茶经的书籍,说明了她对这份工作的认真。


(图片自截取於影片)


3. 某些对白的用意

初看时,有时对一些对白会感到困惑,不知为何会那样说,后来是看了小说,阅读了前文后理和角色的心里独白才明白过来,这种额外的解说在影像的表现上的确是较为困难的,所以若没有对比过,可能一般观众还是会有问号的。不过因为这种小缺陷在故事的大走向上一般也影响不大,所以观众就算困惑,可能也不会追根究底。

这里也列一个我初时不明白的地方来对比一下吧。

若曦从浣衣局回来后,有一幕描述她被李公公斥责:「你在浣衣局洗衣把脑子也洗傻了吗?如今这是你的机会,自个儿不把握住,我就是再有心帮你也不行!」听到这个时我心底其实不太明白李公公为何这麼说,看起来若曦不像是有做甚麼不妥的事。及至看了小说才了解会有这对白的原因。

小说中交待了前文后理。若曦在回来后因为知道离康熙驾崩不远了,她内心很想知道康熙是不是有传位於四爷,怕四爷真如传闻是篡位,所以内心焦急。加上四爷在和康熙秘谈后走出房门时「眼里全是悲痛绝望」(就是剧中康熙要四爷辅助十四那番交待之后),她更是想知道为何。所以在德妃娘娘来探望康熙时,频频向内张望窥视,才引起李德全的斥责。

这一幕我读过小说后还特意回去重看,才发现电视里有表现出若曦向房内张望的动作,只是这个表现影像走得太快,往往让人容易忽略才引起困惑。若不是从文字知道背景,再仔细留意影像的表现,我想我应该会一直困惑下去。


4. 若曦对西北事物的了解

若兰离世前,她和若曦在述说西北的水果食物之事,若曦能够对答如流。当初看那一幕时心底其实有困惑她怎麼能描述得那麼清楚?如果说她在现世有到过当地旅行,虽然也可以说得通,但旅行的感觉和生活在当地是不同的,若兰是当地人,一定会听得出她说的东西道不道地。

而如第一点所提到的,张晓其实是维吾尔族人,童年时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因此对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才能和若兰聊这个话题。电视剧中没有交待过,所以我当初才会困惑。


以上这些是观影后有时会想知道的东西,似乎也是一些没看过小说的观众会想问的问题,所以才列出来解释一下。影像毕竟不如文字,无法把一些细致的状况一一详列出来,有时只能靠观众在观影时细心的留意和分析,不过这也是乐趣,看戏如果能提起人们分析和思考的兴致,那麼观众便也能从中获得些甚麼。而一出好戏,更是会让人获益良多。仍是那句,看过戏的如有兴致,不妨也去看看小说。:)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1:00:00 +0800 CST  
「<步步惊心>精彩剧评」至此全部转载完毕。转载工程颇为浩大,但远不及原作者的心血。再次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同意本人将其作品转发至本吧。

如有亲也希望转载,请勿必取得原作者同意,再行转发。谢谢尊重原作者权益。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1-06 01:37:00 +0800 CST  
为避免成为坟贴,只好自己顶了!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2-01 01:11:00 +0800 CST  
为避免成为坟贴,自己顶了!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2-18 07:24:00 +0800 CST  

楼主:劉姥姥進園

字数:12620

发表时间:2012-12-24 15: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7 22:47:42 +0800 CST

评论数:3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