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天道无情、冷眼看尽人世迭起浮沈 - 评康熙

千古一帝康熙爷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09:59:00 +0800 CST  
前言

进入正题写康师傅前,姥姥先说一段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里的片段。故事情节如何,其实姥姥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深刻的,是那影像给姥姥一个冥冥中自有因果报应的感觉。(有趣的是,那是一部警匪西片。)

剧中有个出现於开始几场戏的配角,是一个心里有些病态的流莺,可能是成长过程中曾遭受家暴,她做妓不是为了生活(虽然她也确实赖此维生),而是在提供性交易时口含刮胡刀片,先割伤嫖客私处再予以杀害。她如此杀了几人,终於碰到比她更凶狠飙悍的人,在轻伤那男人之后,被重殴致死。这人就地取材,将流莺的尸体用地毯卷裹,抛弃於垃圾场,之后故事的发展循著其他线继续到电影结束,电影最后一幕是另一拨人开车经过那垃圾场,远远地看到那卷成筒状的地毯,除了看电影的观众,没人对它多看一眼,电影最终也没对那流莺的死做任何交代,好似那个配角与这电影一点关系也没有。

当时,姥姥(那时的姥姥还不是姥姥)只觉得背脊一阵发凉;多年后,那电影别的都不记得了(连名字也没印象),却仍记得这一情节。姥姥为什麼想到这一段情节呢?康熙玩弄他的几个儿子於股掌之间的手段,无情得迹近随机随意(random),给姥姥颇有如同这一段情节里那一丝天道无情、冷眼看尽人世迭起浮沈的感觉。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00:00 +0800 CST  
千古一帝,康熙爷


作为一个帝王,康熙是个传奇,用「空前绝后」来形容这个帝王也不为过。「千古一帝,康熙爷!」是若曦第一次见到康熙时的,自己在心里赞叹的话。作者桐华给康熙的判词只有短短两句:「步步惊心帝王路,寸寸皆伤父子情」;显然,桐华在《步步惊心》里希望呈现给读者的康熙是一个在帝王与父亲这两种角色中的挣扎的人物。可是,读完全书,作为读者,姥姥还是认为,相比作为帝王的康熙,这个作为父亲的康熙实在是太薄弱了。

虽然,桐华也经由若曦的视角给读者看到一个因为丧子而伤心和最爱的儿子不争气而痛心的父亲,实际上,康熙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帝王,他虽有凡人的弱点,甚至盲点,但他没有凡人的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任何一种平凡人成长过程会经历过的情感,康熙都不曾经历过,因为,他自八岁登基以后,他就已经是帝王。这不是说康熙没有情感,而只是说康熙所经历过感受过的情感,全因著他是帝王而有所变质、不可能纯粹。康熙唯一一次表现出真正作为父亲的伤感,是十八皇子殁的时候,因为对於康熙,即使面对他的亲儿子,也只有在他们还是年幼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完全没有心防的倾注他的宠爱。姥姥第一、二次看剧/读书还不觉得,但当细细研究康熙心思的时候,姥姥每再看到康熙表现出的温情,都会不自禁的背脊发凉。帝王的温情啊~实在不怎麼靠谱。

《步步》的康熙,因为是从若曦的视角呈现,因而,读者看到的描述,反映更多的是若曦自己因「后见之明」的定见。姥姥一直捉摸不到怎麼给康熙定位,到底康熙是「心里明镜一般的」,冷眼看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还是,就是一个多疑多忌、晚年处处防备自己儿子「逼宫」的皇帝?因为,不管如何定位,姥姥都很难相信康熙会在病中、瘁死前的那日对老四说出属意十四的话;这与康熙的形像实在太不相符了。

因为姥姥有这样的疑惑,於是,先有锦江空晚为姥姥解惑,然后接著问问也提出看法,大夥热烈讨论,姥姥这才明白,重点不是康熙是否明白若曦「茶泼老十」是为了帮哪个皇子,而是,若曦这样做是否合了康熙的心意。一旦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姥姥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揣测得多了。其实,桐华对康熙这个人物描写,很多都是隐晦不清的,但他的阴影处处都在,绝对是贯穿全书的。

「人精中的人精」是姥姥送给康熙的,姥姥以为康熙当之无愧;姥姥也相信,康熙的观人於微的能力,绝对是宗师级的功力,但他真正「精」的不是在能够看透人心,而在擅长「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大臣皇子的意见或请愿,若是合了他心意的,他就装聋作哑,顺水推舟,不合他心意的,则或是不动声色、搁后再议,或是发雷霆大怒、严惩重责都有可能;康熙就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如此将一众皇子大臣们玩弄於股掌之间。

在此借用罗大佑的「滚滚红尘」中的一句歌词来形容姥姥眼中的康熙--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05:00 +0800 CST  
茶泼老十


「泼茶事件」是《步步》中第一次略见康熙惯常的「因势利导、将计就计」方式的端倪。

若曦茶泼老十,引来各路人马的注目。八党恼怒、四党欣然却疑惑,而最耐人寻味的,莫过於李德全的反应。借用若曦为十三罚跪之后的话说:「'泄口风是我师傅准了的',那就是康熙准了的」,这话一方面写李德全深得康熙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写李德全对康熙的忠诚,只会做合康熙心意的事,两者的互信关系颇有超越主仆,浑然成一体的感觉。

由此,再回头思想「泼茶事件」后,李德全罚了若曦一个月的例银,还「一面若有若无地低声说:“宫里容不下那麼多好心!”」,表示李德全完全明白「泼茶」并不是意外,而是若曦在“帮”某个人;至此,李德全应该是会怀疑若曦的,然而,紧接的后文里,李德全却又让若曦去想法子劝康熙休息,而若曦的几句话也确实起了作用,可见得康熙对若曦的信任并没有因「泼茶事件」而消减。

康熙的这个反应的确让人疑惑,难道他不忌讳若曦有可能是哪个皇子安排在他身边的人?但如果康熙根本不管若曦本意偏帮谁,只要事件的结果正合康熙不想把太子截取贡品的事件扩大的心意,康熙也就装聋作哑顺水推舟过去了!这之后,九龙夺嫡中的几次重大事件裏,都可以看到康熙启用这同一个模式处置他的几个皇子。

(姥姥的这一段分析,得益於 锦江空晚、安东小民、问问小姐、暖雨凝心、西风吹绿1,讨论康熙临终那日告知老四属意十四的意图。见「【步步惊心】书中隐笔知多少?」问问所发的458楼)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06:00 +0800 CST  
立嫡?立长?立贤?


要了解康熙在「九龙夺嫡」这场大戏中的戏份,必须先了解康熙这个帝王。话说姥姥是个历史盲,所以,这里只能分析《步步》裏的的康熙,所幸,桐华写的《步步惊心》基本上不脱离历史,因此,在重大事件上,多少还可以借用历史记载。

康熙八岁登基,康熙六年(十四岁)亲政,康熙八年以十五年少之龄智擒鳌拜,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十八年平三藩;至此,已是不难想像后世称颂「千古一帝」其来有自。之后,康熙更於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噶尔丹,可以说,康熙的武功於平定噶尔丹大抵完成,三十七年后,开启康熙的文治盛世。

清朝入关后,顺治在位十八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可以想见,康熙登基后的前四十年,还是开疆拓土,平乱建功的时期;康熙年幼即位,皇权把持於大臣之手,斗智斗勇终於夺回皇权,此后掌控权力,绝不旁落大臣外戚手中,因此,他最不容许的就是皇权被架空,皇帝成了让大臣摆布的傀儡。这个大忌,与康熙后期极为忌惮皇子与大臣结党营私,有著莫大的关联。康熙的忌惮,除了担心皇子把权进而「逼宫」,也不愿看到皇子经由大臣支持得位后,必将受「功臣」牵制要挟,等同於皇权被架空一样的道理。

康熙一生英明果敢,惟在立储一事上好似犹豫不决,导致历史上著名的「九龙夺嫡」惨烈的斗争上演。其实,看清了康熙即位的背景因素,就能明白,若是康熙即位时,年纪已经稍长,很有可能就不会立一个不满二岁的皇子为太子;而若非「九龙夺嫡」持续太久太惨烈,康熙应该也不会在临终前仍然迟迟未能下诏立储,不但让继承者成为争议,更使得夺嫡斗争延续至雍正登基后,显得尤其血腥惨烈。

那麼,对康熙这样的皇帝,康熙理想中的储君人选该符合什麼样的条件呢?康熙自己初亲政时,曾与专权跋扈的鳌拜斗智斗勇,终於得以收回大权;他三次亲征噶尔丹,必曾力排众议,定意亲征;他勤学求知兼学东西,宽厚为政而自有定见,不受众臣左右;以此猜想,康熙心中理想的继承人,能文能武自是不在话下,也必得能懂人心、有定见、有谋略、有胆识、存仁心;也就是说,他应该会对他的接班人颇为挑剔才是,甚至於,他会以自己创建的功绩,来衡量下一代君王应该俱备的资质条件?说实话,还真说不得康熙自恋,不说他自己是千古一帝,他的几个儿子,也个个允文能武,都是拔尖儿的人才。

问题是,众多皇子里,谁最有康熙的风范呢?谁最合康熙的心意呢?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08:00 +0800 CST  
好戏登场


所以,当夺嫡斗争毫不容情的在康熙面前上演开来之时,睿智如康熙,已经看出当时为夺嫡争得你死我活的两个皇子,大阿哥和太子,其实都不是适当的储君人选;历史上的大阿哥胤禔在康熙面前说出「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样的话,这位大阿哥显然是个愚蠢鲁直之辈,大约那时康熙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收拾大阿哥了,留著大阿哥,只会让本已浑浊的一滩水搅得更浑,而悲催的老八,却在此时让大阿哥一句「愿意将来辅助八阿哥」的话,拖下了水,再也撇不清了。

可最终让康熙作出一废太子的决定,还是因为太子自己莽撞,窥视康熙大帐,让康熙看到这个自己费尽心思栽培的儿子,竟毫无帝王应俱备的沈著冷静,更无一丝忠君爱父之念,痛心之余,下诏废除太子之位。

话说「九龙夺嫡」这场大戏,在康熙一废太子后,从幕后整个搬上前台,锣鼓喧天的一直唱到康熙驾崩,雍正登基后,还余韵未了欲罢不能。至此,姥姥可以说,这场戏虽然一开始不是康熙策划的,可是,打从一废太子之后,就完完全全在康熙的编导掌控之中。而他的掌控方式,仍是他一贯的「因势利导、将计就计」。

看官要问,这怎麼说呢?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09:00 +0800 CST  
废立之间


一废太子后,太子之位虚悬,整个朝堂人心惶惶,大臣们个个一副「焦头烂额」形状,而康熙身边伺候的人也都流露出「茫然无所适从」的神情;只除了李德全「是一只千年老狐狸,世情早已通透」,不曾显露焦急之色,而若曦则是因为有「后见之明」,内心笃定康熙一定会复立太子,也就认为康熙从来都没放弃过太子。其实若曦对康熙的观察未必正确。

姥姥猜想康熙的意思,是根本没打算复立太子,只是康熙恐怕也很明白,这样的朝堂,显然暗流涌动,必不能长此以往;於是,他不动声色只等稳不住的人先出击,他就可以「因势利导、将计就计」;果然,最先发难的是三阿哥胤祉,举发「皇太子胤礽一切行为举止失当是因为大阿哥胤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魔控了胤礽」。老三的算盘,其实,不见得认为康熙就完全相信所谓的「魇术」,这样既可以让康熙厌恶大阿哥胤禔,而太子胤礽也不见得就能重获康熙宠爱而复位,那麼,三阿哥胤祉就将是理所当然的“下一位”(next-in-line)。不管老三的心思如何,康熙很快的「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定了大阿哥胤禔的罪,却迟迟没让太子复位,因为他还没看到那个皇子有真正的帝王潜力。

为了打破僵局,他开始询问於大臣李光地(玉檀一旁奉茶),单独接见太子(若曦被单独留在外间);从后文里,读者知道玉檀是老九的奸细,当晚就告诉了若曦「李大人推举了八爷」,而玉檀也必定在第一时间内把这消息传给了八党。对八党而言,这是大好消息,因为李光地是康熙信任的重臣;可是这个消息让若曦不再笃定,「站在殿中当值,心神却有些恍惚。李德全盯了我几眼。。。」,或许就是此时,李德全起了疑心,觉得有必要试探若曦。

康熙对李光地的推举老八的反应是什麼呢?「今日从早上起,康熙就一直坐著默默沉思,我端进来的茶,总是热著端进来,又一滴不少的端出去重新换过,换了一盅又一盅,康熙却连坐著的姿势也没有变过。」是桐华的描写。康熙对老八这个储君人选显然不很中意,但在李光地面前,康熙必定不动声色,秣陵两可的既不采纳也不驳回,只是暗自决定再抛出另一个试探--单独接见太子。

=========引用原文=========
胤礽进来时,康熙默默看著跪在地上的胤礽,两个多月的监禁,太子爷明显瘦了很多,面色也很是苍白,神情拘谨不安。

过了好一会子,康熙起身道:“随朕进来!”说完,径自起身进了里进的暖阁,胤礽也赶忙爬起跟随而入。

李德全打了个手势,让我去把门掩上,接著走到我身边低声说:“待会想法子劝万岁爷吃点东西。”说完,也进了里面的屋子。
=========引用完毕=========

这一段说明,单独接见太子并且不让人知道谈话内容是康熙的意思;李德全让若曦守在外间,一方面试探若曦是否有心刺探内容,另一方面制造若曦可能知道康熙与太子谈话内容的假象。这个试探,让若曦成了众皇子探听消息的箭靶子,也藉由若曦传递消息,促使情报有误、算计错误的皇子提早发动,暴露夺嫡野心。而紧接著那一段写若曦用银杏叶泡茶给康熙的文字,由李德全替若曦解释,「康熙看了若曦一眼,微微点了一下头」也似乎暗示李德全和康熙肯定了对若曦的信任不移。

为什麼说康熙单独接见太子是个试探呢?因为不管太子怎麼哭求,康熙废太子的原因始终存在,以康熙这样心有定见的皇帝,虽然也会因情感而迟疑,却不容易仅仅因感情用事而改变。但是,康熙的这一做法却一定会引起猜测,搅动原本涌动的暗流成表面的激流。果然,不出一个月,皇子们终於坐不住了,老八领著众阿哥来询问若曦,老四也藉著送礼调情从若曦口中套出八党准备行动了。八党一旦发动大臣们保奏八阿哥为太子,康熙的试探成功的暴露出八党夺嫡的野心,同时也暴露出八党在朝中势力到达何种程度了。这个试探的结果,最后以康熙复立太子,加封众皇子爵位收场。

综观这场夺嫡大戏的第一幕,暂时的赢家好像是老四,他成功地避过了康熙的这一个试探;老大最惨从此圈禁至死,太子虽然复位却输掉了康熙的宠爱,老三看似赢得康熙信任,其实也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八、九、十、十四,更是灰头土脸败阵而回。然而,康熙这个人精的心思毕竟难以揣测,没有人知道,就是从这一场开幕大戏里,康熙开始注意小十四,就为了他敢於为兄弟顶撞康熙的性情和胆识吧!

是否有人要问,若是康熙已经放弃了太子,为什麼又复立太子呢?因为,这时康熙还不能确定心中的储君人选,八党势力仍不能小觑,立了任何其他人作太子,只会把他推至台前成为下一轮夺嫡的箭靶子,不如复立太子,充分利用弃子的剩余价值。

(姥姥又是一个激灵,从背脊直窜而下啊!)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14:00 +0800 CST  
二废太子


四十八年太子复位到五十一年二废太子之间,「九龙夺嫡」大戏表面上中场休息,其实后台人马没有停过交锋,太子还非常尽职的扮演箭靶的功能,吸引八党阿哥们的眼球,而八党此时也仍集中火力针对太子练靶。老四也在这段期间,开始暗中与八党往来互通消息。老四的动机这里且先不表,重要的是,老四虽仍躲在太子身后,让箭靶引开所有火力,毕竟,也开始作势欲动了。

对康熙而言,只要这戏没上演到前台,他就不妨装聋作哑。有人说,皇子们就是康熙养的「龙蛊」,养蛊将成未成时最难控制,所以,放任他们斗个你死我活,最后存活了的,「龙蛊」也就养成了!呵呵~「龙蛊」这种说法,自然只是比喻,然而还是让人听著毛骨悚然--父子兄弟之间,竟然能用这样的比喻形容,怎不令人慨叹?

《步步》中写,二废太子的导火线是太子求婚若曦,引来八、四两党暗里联手告发太子,为使太子无暇顾及求婚之事。表面上,是由镇国公出面「旧事重提」,奏请康熙重新调查「步军统领托合齐父子在多罗安郡王马尔浑王爷治丧期间宴请朝中大臣和贪污不法银款的案子」,老四在其中提供了什麼,读者不清楚,读者只能看到老四托人传话给若曦,「爷让我转告姑娘一个字,拖!」,所以,我们确定老四暗中倒戈参与了这场斗争;电视剧则直接演出了老八为救若曦而打动干戈的扳倒太子,而老四更是为救若曦,才暗中倒戈送出了一个与太子有关系牵扯的名册;其实,若曦只是让八、四提前点燃炸药的时机,严格说来可是连导火线都算不上的。这一点,其实若曦也很有自知之明的,依若曦宫女的身份,与各个皇子的身份差距太远,他们也只能暗地里为她做这麼多,看清了这一点,若曦这才萌生找大树遮风避雨的想法。

告发太子,也就正式宣告,这出夺嫡大戏中场休息结束了,戏又从后台转到前台,在康熙面前唱起来了;这一次,太子的罪状不只是贪污了,还有「结党会饮」的罪名,康熙一反先前姑息贪污的态度,而表示对此案重视,命人调查牵涉於案件中的官员。这一调查,就调查了六个月,极刑惩处了齐世武,却未拘禁太子,之后足足又拖了将近六个月,直到又爆发出阿灵阿、揆叙散布倒太子谣言并直指老四为幕后主使人,十三扛下老四的罪责,被罚圈禁养蜂夹道,而后太子也终於被拘禁,这「九龙夺嫡」大戏的第二幕才算落幕。

照说,既然已经确定了太子罪状,为什麼又拖了六个月不废太子?如果这时候太子的罪状还不足让康熙放弃太子,为什麼十三被圈禁后,其实并没加重太子罪状,康熙废除并拘禁了太子?究竟十三的圈禁,对康熙的意义为何?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17:00 +0800 CST  
圈禁十三


要问康熙何时开始“确定”老四有夺嫡之心,应该是从二废太子开始的。姥姥不说“怀疑”而用“确定”,因为康熙那几个皇子,都是拔尖儿的人才,说没想过争储肯定是骗人的,差别只在野心有多大而已。说到这,姥姥稍微离题一点,说说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康熙的皇子中,十四以下的皆因年纪小得以幸免卷入争斗,年长的,除了已殁的六阿哥(德妃所出),五阿哥由皇太后抚养,据说十岁还不识汉字,已输在起跑点了;七阿哥身有残疾,除了身体不行,只怕心里也强大不起来;只有十二,自幼由苏麻喇姑抚养,受其调教,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从未参与斗争;雍正登基后,可能是没有积极表态支持,被雍正贬了几等,不过,最终的结果算是好的。

话说回老四被指控主使「散布倒太子谣言」的这个罪状,康熙究竟怎麼看的?康熙或许不完全确定老四是否真勾结阿灵阿、揆叙散布倒太子谣言,但他八成认为老四即使在这件事上无辜,也一定不是清白乾净毫无牵扯的,否则,老四不会落下把柄。平心而论,康熙这时骂老四的话「好个阳奉阴违的雍亲王!」其实也没骂错,「暗中倒戈」不是「阳奉阴违」能是什麼?

与其说康熙恼怒老四有夺嫡之心,不如说康熙真正恼怒老四的,是老四行事不够谨慎,竟然让人逮到把柄,让康熙失望不说,还累得老父不能安稳看戏,而必须亲手收拾最忌惮的八党;而说实话,要是当时能问问老四是个啥想法,老四恐怕也最恼恨自己,竟然如此大意轻敌,多过恨老八吧?所以,康熙原本可能也真不打算轻易放过老四,算是杀一儆百,藉以警告其他皇子要参与夺嫡斗争,就得玩得漂亮,不然,下场就是如此。

这时候,老四的过命兄弟十三站出来顶罪了,硬是把老四的罪状全部揽下,更撂下狠话「"事已至此,无谓再多隐瞒,既然已经全部摊开,就谁都别想逃!"说著眼光从八阿哥脸上冷冷扫过」,此时十四站出来代表八党发话让步,十三顶罪於是敲定。朝堂上的这一场明争暗斗的文字,不管是从四、八、十三、十四的角度都有甚多极好的评文仔细分析过,其中不乏十四的做法有投康熙重亲情的心意之说。

姥姥这里从康熙一贯的「因势利导、将计就计」的做法看来,十四的做法确实合了康熙的心意,但未必因这个表态就讨好了康熙,反而让康熙确定了八党在这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十三抗下罪责的做法以及撂下的狠话,让康熙也明白这场争斗牵连必广,如果不就此定案,只怕要折损的皇子将不止太子、十三两人,虽然老八夺嫡的攻击性已经超过康熙可以容忍的程度,但康熙毕竟不想“连孩子和洗脚水一起倒掉”。

至此,十三已是弃子,老四,如果老四还够聪明,就放过吧!於是,有了那最后一问「是胤祥所为吗?」书中写若曦心中明白「此问是个圈套!不管是与不是都不对!」,其实,康熙这一问,是圈套也是警告,让老四明白十三是弃子,老四自己也仍未安全,不罚并不代表释疑。老四的回答,是撇清也是承诺,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康熙对十三想是有些愧疚和无奈的,「康熙目注著十三阿哥渐远的背影,忽露疲惫之色,对众人淡淡道:"跪安吧!"」然而,这是天家,天家无情啊!康熙先是帝王,而后才是父亲。问题是,康师傅,你可曾有过不是帝王的时候吗?

二废太子后,老八看似大获全胜,若曦却看出十四是最大的赢家。太子从此圈禁,走入历史;十三圈禁於养蜂夹道,老四虽不曾获罪,也远离朝堂政务,不得康熙欢心,更遑论争储了!或许是老八大意,或许是老四完美的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老八没再对老四补上致命一击;也或许是康熙以十三为弃子,貌似接受“八贤王”为储君人选,老八私心以为距离皇位不远,岂知如今朝堂上的风光如烈火烹油,将使他的落败更为苦涩难当。

姥姥前面提出疑问,为什麼十三被圈禁后,康熙才拘禁了太子?究竟十三的圈禁,对康熙的意义为何?更确切地说,康熙拘禁太子,不是在圈禁十三之后,而是在十四为十三求情罚跪之后。姥姥与问问曾在隐笔楼中分析讨论过这一节文字,因为桐华自己说过这是康熙抛出的一个试探,看哪个皇子敢为兄弟求情,为此,问问还觉得康熙这个试探,根本就是为小十四量身定做的,别人(老四、老八)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个试探,只有十四有可能做到,这样的试探太不公平,抛出这麼个试探,康师傅实在大瞎!姥姥当时还不太同意,觉得老八若愿意一博,还是有可能的。如今看来,无怪问问觉得这个试探不公平,姥姥还打算更进一步地说,康师傅压根就没打算其他人接受这个试探,这本来就是给十四的试探,自四十七年起,康熙就已开始注意细察十四,原来,十四就是康熙心中的储君人选,无怪乎会有这麼个量身定做的试探呢!

多年后,当时的雍正的心情,因自己亲额娘德妃,为偏爱十四而不肯承认自己的皇位万分郁闷,终於醉酒后,似哭又笑的吐露出,康熙於瘁死那日对老四说的话,读者这才由此得知康熙的心思。

=========引用原文=========
你知道皇阿玛临去那日私下召见我时说什么?皇阿玛说自从康熙四十七年起就一直在细察十四弟,夸十四弟重兄弟情意,为人有担待,处事赏罚分明,文武全才,若立十四弟为太子将来必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引用完毕=========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23:00 +0800 CST  
毙鹰事件


二废太子后,老四在这出夺嫡大戏中的戏份基本又成了跑龙套的角儿,「四阿哥彷若一切与己无关,什麼都不知道,每日来给康熙请安,所谈很少涉及国事,清心寡欲莫过於他。」不过康师傅可不是好糊弄的,若不是老四真正是深居简出,把个圆明园弄成了农地果园,著实落力演出这个闭门思过、不问政事的闲散王爷,否则,哪能哄得过康师傅那个人精中的人精呢?话说,这个段子叫做「毙鹰事件」,也就是说重头戏在老八身上,姥姥就先搁下老四,看看康熙都怎麼整的老八吧!

或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是已经上了虎背下不来,明知康熙最恨结党营私,老八偏就「锋芒欲敛不敛」,即使在康熙面前动辄得咎,「一面依旧与朝中大臣往来,一面对朝中众臣说勿再保奏他为太子,否则"情愿卧床不起"」。这话,若是只对支持他的大臣说,虽有惺惺作态之嫌,倒也说得过去。可是看康熙斥责老八的话「尔不过一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语,以此试探朕躬乎?」貌似这「情愿卧床不起」的话是他自己给康熙的奏摺的,这就颇让人挠头纳闷了。不管这话是否真心,实在也难怪康熙反感,但是骂他「狂妄」、「以贝勒存此越分之想」、「岂非大奸大邪」的这些话,委实让人错觉康熙这不是在骂儿子,而是在骂仇人呢?!

就这样,这场夺嫡大戏半冷不热的又唱了两年,「朝堂上局势的变化渐趋明朗。除了一直受康熙信赖的三阿哥仍旧参予定夺朝事,十四阿哥越来越受康熙器重,朝臣们也从开始的观望态度,慢慢开始附和十四阿哥」;表面上,老八、十四仍旧是兄友弟恭,实际上,八党内部已经隐隐出现派别。两年以来,康熙对老八恶言恶语,说他早已在等待时机一举收拾老八还真不为过。所以啊~当康熙瞅著两只殆鹰,可能眼珠子连转都没转,就逮著大好机会,没有解释的机会,连调查都省了,当场就下了圣旨,老八做了一辈子的皇帝梦就此给轰得连个碎片都见不著影儿了。

鹰,是老八自己送的;手脚,是老四收买了老八亲信给作的(老四登基后,若曦询问,老四亲口承认);可这些都及不上康熙的一道圣旨,就把老八所有的退路全部封死。不得不叹,康熙的「因势利导、将计就计」的手段,当真玩得炉火纯青无人能及。老四,看得心惊,也领悟到康熙才是这场夺嫡争斗的真正对手。十四这回也懂了,「因势利导」本就是康熙擅长的手段;明白了二废太子时,八党自以为布局得力,才让康熙废了太子,其实,是康熙早已有心废太子,八党搜集证据告发太子只是顺了康熙心意;如今康熙定意要打击老八,没有这两只殆鹰,康熙迟早会找到一个能整治老八的藉口。

康熙对老八的恩断义绝,见不到丝毫父子情,更是令人咋舌惊诧;虽然不曾圈禁老八(毕竟不是谋位,也不是造反),但康熙诏书中所用言辞,可说完全否定老八这个人,甚至辱及老八已故生母良妃,好像忘了那是他自己与那「辛者库贱妇」曾经一时欢愉生下的亲儿子,不禁让人疑惑,老八究竟做了什麼让康熙厌恶至此?

毙鹰事件中,还该一提的是“时机”;经过两年酝酿,此时打击老八,时机可谓最佳。因为不少原本支持老八的大臣,有些因为观望康熙的态度,早已转移对像支持十四,其他的虽还未转移,却也因为有所选择,而不再坚定。所以,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康熙给老八定的罪名太过草率,老八怎可能愚蠢到送两只殆鹰去诅咒康熙,就算真想诅咒,也不至於傻到用自己的名义去做吧?

人都本能的怕死图自保,如果这些大臣自觉与老八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要自保就必须保老八,自然会出头全力保老八;但因为此时的十四圣眷正隆,老八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没了八阿哥还有十四阿哥,当下个个为自保是不敢也不肯为老八出头了。再回头看先前的两年里,康熙近十四、恶老八,让八党势力自己由内部分化,至此,发挥了最大效果;不禁要怀疑,莫非,这也是康熙的算计?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28:00 +0800 CST  
抗旨拒婚


蒙古王爷的一个玉佩,只是康熙和蒙古王爷彼此心中方向标的象徵,是蒙古王爷对康熙暗示忠诚的方式,好比皇家的格格公主都是生来被远嫁和亲的命运,这样的联姻从来没有实质的作用,却是必要的示好手段;蒙古王爷用一个玉佩把若曦变成这样的“女儿”,比牺牲一个真正的女儿划算太多。而对康熙来说,这样的安排虽是便宜了蒙古王爷,只需妥善安排若曦的婚配归宿,不使这看似无用的资源成为交恶的藉口,却也不失为康熙对蒙古示好的方式。於是,一个做戏的道具,说不上实质的政治价值,却如同千斤铐镣,将若曦锁在紫禁城里,再也摆脱不了任人摆弄的棋子命运。

毙鹰事件大约两个月后,康熙选择这个时候给若曦指婚,颇有大局底定,可以开始作些明面上安排储君人选的动作。而指婚十四,表示这时候康熙心中颇为明显的倾向以十四为最佳人选的意味。若曦的抗旨拒婚,对与蒙古的关系影响其实并不大,康熙总可以有别的方式对蒙古示好,但若曦的拒绝认命、拒绝做棋子,坏了康熙全盘已经打好了的盘算不说,更有若曦为求不连累马尔泰家族,不惜言语顶撞挟制康熙,如此违逆帝王心意,才是康熙不能容忍不可原谅的;唉~帝王的心意,不容违逆啊!

其实,作为帝王,康熙对若曦不可谓不宽容,贬若曦去浣衣局,并没有连坐家族;康熙的想法,多半以为若曦会撑不住苦日子,迟早要改变心意的。当老四抱著十三和绿芜的女儿来让若曦起名的时候,老四就曾对若曦说:「皇阿玛还是惦记著你的,你只要回心转意。。。」只是,若曦不曾改变心意,康熙也就不闻不问,毕竟从来没有皇帝向宫女放下身段的道理。一直到十四从西北回京述职,若曦才知道十四为若曦求了三次婚,甚至最后一次更是已经求到了指婚圣旨,只是十四为了体贴若曦心意,直等到若曦自己愿意了,才将康熙遗诏拿出来,逼得雍正放手让若曦出宫。

姥姥细读此处,突然觉著一个蹊跷--这时的十四,已经知道若曦宁愿被贬浣衣局也不愿嫁给他,既然存心体贴若曦的心意,为什麼还坚持求这道指婚圣旨呢?

一)这道圣旨,康熙还在位时,是不需要的,因为康熙本就打算把若曦指配给他;
二)如果十四认为康熙有意传位给自己,等十四即位后,也不需要这道圣旨;
三)那麼,求这道圣旨又不马上拿出来的用处,就只有在登上皇位的人不是他,才有用处。

其实,十四求这圣旨是真不必要的,但是,有了圣旨,就表示康熙不能再把若曦指给任何其他人。康熙没驾崩前,若曦是不可能嫁给别人的,就算康熙愿意也不行了。这恐怕才是他要这圣旨的真正目的。嘿~小十四终於露出他的腹黑了!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33:00 +0800 CST  
传位之谜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十四为抚远大将军,「康熙为十四阿哥举行的出师礼,堪称清朝开国以来最隆重的出师礼;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称大将军王。。。。一时间满朝上下一致认定,十四阿哥是康熙心中最有可能得储位继承者。。。」然而,在众人不曾瞩目的同时,另一位却似乎不曾经动任何人就又会到朝堂之中了,「四阿哥出於一贯孝顺之心,在康熙焦头烂额之际,也尽力为皇阿玛分担政事忧愁,意见点到为止,却不会过於热衷。他不著痕迹地再次参与到朝事决策中。」

康熙六十年,大将军王回京述职,十四亲口告诉若曦,他向康熙求婚三次,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以及这次回朝,康熙无奈告知十四若曦被贬浣衣局的真正原因,而若曦日后也才知道,原来十四以赐婚为战功赏赐已经求得圣旨,只为了若曦不愿意,始终没将圣旨拿出来!唉~不得不说,十四对若曦确实是重情重义的,如果当初没爱上老四,其实,嫁给十四也不坏的。这样的请求,这样的体恤,必定也给康熙些许震撼吧?

十四去了西北多久,西北战事大约就持续了多久,而同一个时期,老四也逐渐获得康熙信赖,只是在众人眼里,老四仍是低调为康熙分忧解劳而已;十四回京述职时,与若曦言谈间,也只当老四「在府中作富贵闲人」,再不然就是「参禅念经,陪皇阿玛说笑」。十四初回京城,他对老四的评语,多半是从八党及其他大臣处听来的,可见得,老四这段时间的低调,几乎让曾经的对手忘了他的存在。然而,康熙的逐渐倚重老四,必定不是因为老四只是「陪皇阿玛说笑」而已,毕竟,向来只有太子才代皇帝祭天的,这不免又引起惊疑猜测;如今已是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已然六十九高龄,健康已大不如前,可是,康熙仍迟迟不下诏立储。眼下最得宠的十四,回京述职六个月,又奉旨回西北了,这边四阿哥又奉旨代皇帝祭天,这康师傅究竟是闹哪样啊?

即使是「千古一帝」也会走到 check-out 的一天,终於在康熙登基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驾崩,老四摇身从低调的富贵闲人一变而为掌握全局不容质疑的雍正皇帝;似乎康熙的一生虽然结束,但他的传奇仍未划下句点。原来,他老人家走得急了些,竟是从未清楚交代谁将买他身后的账单;历史学家为此众说纷纭、各拥各派,究竟康熙传位给谁,终究没个定论。

於是,这麼一位千古-帝留下了这麼一个千古谜团,供后世人揣测猜想、穿凿附会而乐此不疲。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36:00 +0800 CST  
天地不仁


前面姥姥喋喋不休,把康熙在位几十年间的几个大事件全部拎出来又念叨了一回,就为了清楚呈现康熙的性格,他的惯性思维,遇事的应对模式,从而给康熙一个明确的定位--这绝对是一个深思熟虑、果断敢为、心有定见、不轻易改变心意、不感情用事的皇帝;尤其在维护皇权时,自己的亲儿子也可以视为仇敌。那麼,这样的皇帝,他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会有什麼样的考量呢?又会采取什麼样的行动措施,以确保他的心意得以确切执行呢?

我们来细看书中几段文字,是康熙驾崩前一天己当天,若曦分别由-)玉檀口中,二)后来老四醉酒时说出的,以及,三)若曦自己听到康熙对隆科多说的,可以约略看出康熙当时对立储人选的想法。

=========引用原著=========
"你一直在皇上身边服侍,你看皇上最属意哪位阿哥?"玉檀静了会低低说:"应该是十四爷,这几日皇上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召十四爷回京,恐怕十四爷快要回来了。"我心中冰凉,喃喃道:"可皇上对四爷也很好。"玉檀道:"是呀!如今阿哥中最得宠的就是十四爷和四爷,皇上因此也常翻德妃娘娘的牌子,在年纪相近的娘娘里很是希罕的,可见恩宠非同一般。"
-------------
你知道皇阿玛临去那日私下召见我时说什麼?皇阿玛说自从康熙四十七年起就一直在细察十四弟,夸十四弟重兄弟情意,为人有担待,处事赏罚分明,文武全才,若立十四弟为太子将来必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
我给隆科多奉茶时,康熙道:"朕年纪已大,近日身体又不好,打算宣十四阿哥胤祯回京,这次回来,朕不打算再让他回军中,所以此事不能轻率,需想好委派何人去接替。明日朕打算召集诸大臣商议此事,你心中可有合适人选?"我紧紧捧著茶盅强耐著放好后,手已无半丝力气,忙退了出来。
=========引用完毕=========

初看这几段文字,姥姥看到了玉檀认为康熙属意十四,但认为四阿哥也得康熙信赖;第二段文字是老四自己承认康熙有意立十四为太子;第三段是若曦听到康熙亲口对隆科多说要召十四回京并不再让十四回军中,若曦认定康熙要传位给十四了。然而,姥姥始终想不明白,精明如康熙,难道真的让老四瞒过去了?真的从未怀疑「毙鹰事件」是老四主使的?这些事件还是若曦知道的,那些若曦不知道的明争暗斗的戏码仍在上演,康熙怎能就毫不怀疑呢?这似乎与康熙之前分析过的几个大事件里的行事风格不符啊!况且如果,真要立十四为储君,为什麼不直接下诏,而只告诉老四一个人?

姥姥也曾经看过有人认为康熙其实心里明镜似的,怎可能让老四骗过去了?这样说法的人,认定康熙其实本意就是要传位给老四,对老四这麼说,是为了要逼老四自己夺皇位,姥姥对这看法半信半疑,觉得不是很说得通。老四一生对康熙从来只有孝顺,从不违背康熙心意,仅有一次与康熙持相反论调,也只是疾言进谏而已,受斥责之后,也并没有再违拗过康熙的心意,凭什麼康熙以为这样就能逼得老四行险篡位?何况康熙并不知道自己当天就会驾崩了呢?直到姥姥明白过来,老四是否瞒过康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四与十四,哪一个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38:00 +0800 CST  
惟其舍、方能得


那麼,康熙考虑的是什麼呢?姥姥前面说过,康熙这样的皇帝,因为自己的成就斐然,很可能就会以自己成就去衡量他的继承人--需文武兼修、能经世治国、懂人心、有定见、有谋略、有胆识、存仁心--似乎老四与十四各有长处,却也都算合格的。但康熙至死不曾再立太子,显然老四与十四也各自有弱点,令得康熙始终未能作出决定。

毋庸置疑的,康熙是比较偏爱十四的,康熙自己曾这样夸过「十四阿哥最肖朕」,更亲口当老四的面称赞十四「重兄弟情意,为人有担待,处事赏罚分明,文武全才」;作为父亲,十四的确让康熙引以为傲的,但作为帝王,是否足够让康熙放心将「祖宗基业」交给十四呢?十四重情义,或许太重情义了一点(几次为兄弟顶撞康熙,三次为一个宫女求赐婚,甚至不惜用战功换取指婚圣旨),虽然不曾如老八那样结交朝臣以得支持,曾经的八党,如今全盘成为十四党,老八曾经的包袱(因结党营私,而受「功臣」牵制要挟甚至架空皇权)如今何尝不是十四的包袱。

那麼,老四呢?相对於十四,因为老四的低调顺从,康熙从不曾当众称赞过老四,但康熙知道老四是心存天下百姓的,这从他当初坚持严惩贪污官员就知道了;老四是孝顺的,或许不如十四重情义,然而以帝王来说,太重情义未尝是好事,康熙自己都不能算是重情义的帝王,不是吗?老四从不结党,没有老八那样的包袱;那麼,胆识呢?老四似乎从未违逆过康熙的心意,他可有魄力不受群臣左右,行所当行?

说起来,康熙对於自己理想的继承人是有点吹毛求疵的;试想,圈禁十三之后,明明康熙下旨不准任何人为十三说情,不知死活地拼命十三妹求情让绿芜去陪十三,被罚跪了几个日夜也就罢了,康熙偏又趁机丢出那个为十四量身定做的试探,就想试探十四是否还重兄弟情义,是否有那胆识违逆旨意!这不是吹毛求疵、拧巴得紧吗?称赞十四最像自己的时候,康熙也说「自己喜欢诚实、爽直、重情意的人」,「他认为尊者应"推心置腹以示人,阴刻何为?"」看到这里,姥姥颇有啼笑皆非的感觉,整个朝堂,他康熙这个最尊者不「阴刻」,谁还能算「阴刻」?明白了康熙这个不「阴刻」的拧巴之后,就不难明白日后康熙虽然日渐倚重老四,却从来没称赞过老四,老四那种隐藏太深的性格,实在太不讨喜,就更遑论亲近了。於是,身为帝王的康熙与身为父亲的康熙,在心中自我交战,始终没有个定论。

於是,姥姥回头再看前面节录的三段文字,姥姥看出了不同的解读。

第一段,若曦问玉檀的那段文字,姥姥发现,虽然康熙颇有属意十四的意思,此时康熙还犹豫未决是否要召十四回京,也就是说,康熙还未认定十四就是他心中的继承者;回思一年前十四奉召回京述职,六个月前十四又奉旨回西北,那六个月中,康熙不曾下定决心立十四为太子,又六个月后,康熙还是犹豫不决是否召十四回京,这怎麼看都不像早已属意十四的表现。第三段,私下见过老四,对老四说了那番话之后,康熙对隆科多说要召十四阿哥胤祯回京,但还是没说要立十四为太子。这不是很奇怪吗?既然已经对老四说了,为什麼不也对隆科多明说?

再说回最关键的第二段,老四醉酒后吐露的真言;对老四说那话的康熙,明显作了决定,唯一的一次,康熙明言「四十七年起就一直在细察十四弟,。。。若立十四弟为太子将来必不会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这段话里有几处蹊跷,一)原本还犹豫未决的康熙对立储有了决定,但他没召重臣写下诏书,竟是私下对老四说的,即使之后紧接著接见隆科多,也仍然没有明说,这表明这个决定与老四有更直接更重大的关系;二)康熙用了“若”字,而不是肯定的告诉老四将立十四为太子,这不是很奇怪吗?既然已做了决定,为什麼还用假设的说词呢?这表示他的这番话的重点,并不是「立十四为太子」,反而是后面点出的「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才是康熙真正忧虑的。

也难怪康熙为预见「兄弟相残」而忧虑,他眼看著九龙夺嫡在他面前上演而无力制止,三个儿子的圈禁更是他自己顺水推舟促成的,他又如何能够对日后已能预见的「兄弟相残」而不深感无力和无奈呢?然而,康熙只怕也明白,即使是十四登基,重情义的十四本心或许不愿兄弟相残,但帝王的十四可能容许老九及残余八党继续於上下其手?「兄弟相残」真的能避免吗?那麼,康熙对老四说的那番话的用意为何呢?既然我们没有更多的相关文字可供理解康熙的心意,那就反过来分析老四可能有什麼样的反应呢?精明如康熙,康熙不可能不先做预想,如果老四确实惟康熙心意是从,那麼,一切就如是进行;而如果老四仍然有心皇位,他就必须篡位,也就表示必要时也将弑父;康熙为什麼要冒这样的险?为什麼要置老四於这样的境地?

於是,姥姥终於明白了,康熙给老四的,是一个选择题,要做帝王还是要做贤王,由你选择。不管老四的选择为何,都是有舍有得、不舍不得的选择。康熙,这个八岁登基,坐了一辈子龙椅的帝王,太清楚何谓「孤家寡人」;所以,康熙以他帝王残酷的方式,给了老四他所能给的体恤--让老四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

姥姥前面说了,老四从未违逆过康熙心意,所以,康熙的这个选择题,也是给老四的一个最艰难地课题;要做帝王,必先超越前一个帝王、违抗自己父亲的意志,这意味著第一个必须舍弃的,就是亲情,也暗示一旦登上皇位,日后将要舍弃的还会更多;所以,要舍要得,由你选择。有人要说,这样的选择,对十四完全不公平,因他毫无选择余地。然而,在立储这件事上,康熙何曾在意过「是非对错」?又何曾以「公平」为其行事准则?康熙不是一直都是以他自己的心意为准则的吗?再从另一方面看,康熙从四十七年起就开始细察十四,五十七年任命为西北抚远将军,称大将军王,六十年回京述职六个月,经过这麼长时间的观察与任用,康熙还没能决定十四就是他心中的储君人选,谁又能知道康熙心中真正举棋不定的原因呢?还能埋怨康熙不公平吗?何况,如果单就康熙对老四说那番话来分析,不管是老四隐藏得太好而瞒过康熙也好,还是康熙存心试探老四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是信任老四的;前一种信任是单纯的相信老四没有夺嫡之心了,后一种,是因为了解老四而相信老四性格中的坚韧执著;姥姥以为,后一种的信任,更符合《步步》中呈现的康熙性格形象。

那麼,按著姥姥的解读,康熙给了老四这个选择,其实同时肯定了老四与十四个别的能力,只是,身为帝王的康熙,似乎更相信老四一些,所以,这个选择,他给老四而非十四。康熙并不知道老四会如何选择,但康熙很了解老四认真执著的性格,如果老四决意依照康熙的心意支持十四登基,那麼十四就会得到一个最大的助力,至少不会在十四登基后,扯十四的后腿;而如果老四胆敢违逆康熙心意而夺位,那麼老四也将会是最尽职的帝王,排除别人无法面对的阻力,成就不同於康熙的帝王事业。於康熙而言,这两种结果,都是康熙可以接受的,所以,如同一个弈棋高手,康熙已经预见这一手棋之后,不管老四选择如何回应,老四都将无怨无悔的进行到底,而不论继承皇位的是老四还是十四,康熙已经是赢家!

康熙,果然养成了他的龙蛊!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43:00 +0800 CST  
姥姥最后要声明,这整一个康熙篇,是姥姥解读这部《步步惊心》的一家之言;姥姥不知道作者真正想写的康熙是否如此,但姥姥只是觉得这样的康熙,才真正维持贯穿整部书一致的性格特质。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06-03 10:43:00 +0800 CST  
walbxx123456 :
步步中的康熙应该还是看好14的,因为康熙去世前一天,德妃来看康熙,康熙和德妃欢声笑语,除了14还有什么事能让德妃那么开心呢?德妃亲口告诉14康熙看重的人是14,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康熙明确告诉德妃自己决定传位给14,二是康熙没有明确告诉德妃传位于谁,但向德妃暗示肯定是她的儿子,而德妃偏爱14就认定一定会是14.

回复 walbxx123456 :
书中没写康熙对德妃说了什麼,电视剧也没有明确演出来康熙对德妃明说有意传位给十四,姥姥无法就此评论。不过,让姥姥猜的话,康熙应该只会对德妃说他打算召十四回京了。原因为何?第一,这是康熙告诉隆科多的,第二,满清一向忌后宫干政,康熙应该不会对德妃说得太明白才是。

猫大(猫想对鱼说,《苍天问我何所求?——观皇子之斗》楼主)曾提过康熙临死前要召十四回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打算立十四为储君了,二是也可看作打算解除他的兵权为老四登基做准备了。如果没有后来老四自己酒后吐露康熙对老四说的那番话,确实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但因为老四自己对若曦吐露出康熙的那番话,因此姥姥也就排除第二种可能了。

其实,我觉得《步步》里,最后的康熙是真的犹豫不决的。感情上康熙认为十四更像他自己,他是很想传位给十四的,而理智上考量,康熙也认为老四也有其相当可取之处,只是老四从来不曾违逆康熙心意,这是老四的成功之处,也是老四在康熙面前的不足之处。

作为读者,我们知道他是隐忍待发,但从康熙视角来看,是不是也可将老四的一味恭顺看作是缺乏胆识?要知道,康熙试探过十四两次,虽是试探十四是否仍存兄弟情谊,何尝不是试探十四可有胆识胆敢触犯天颜?老四的恭顺,让康熙没有机会再试探老四,所以,依康熙看来,康熙不怀疑老四的能力,却可能担心老四不够胆识魄力。

有人认为姥姥这样写,好像康熙摆了老四一道,老四在夺嫡之争上输给了康熙,其实未必见得,至多,应该说这两代帝王的心机算计不相上下、棋逢敌手,只是,老四既然是臣是子,就好比执后手的白子一方,自然要稍落下风的;而若非老四对康熙的恭顺真正达到让康熙看不透老四的地步,康熙又何至於用最后那一手棋逼得老四必须违逆康熙心意?某种层度上来说,这也是非实质上的“弑父”,使得《步步》的「俄狄普斯悲剧」的意味更加浓厚!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10-23 17:01:00 +0800 CST  
回复@walbxx12345670楼 :

因为,对老四来说,康熙「明明白白」的告诉老四,康熙中意的是十四,老四只能理解康熙是打算传位给十四的。老四当时的悲痛是多重的,有从来没得到父亲肯定的失望,有理想追求成空的失落,更有无法营救十三、若曦的绝望,可以说他一生所有的希望就在康熙对他说出属意十四时,就被康熙断绝了。

姥姥在评文里写「康熙给了老四一个选择题」并不是说康熙明确的告诉老四可以有选择,相反的,康熙的话表面上其实断绝了老四的选择。但因为康熙私下里对老四透露了心意,却没有对任何其他人说,当那时,老四面临的就是一个抉择,顺从康熙的意思,还是违逆康熙的意思进行夺位?於老四而言,老四选择了违逆康熙,所以他认为康熙不会原谅他。

姥姥的解读,是藉分析康熙的在那之前的一贯做法与形象,从而理解当时的康熙对老四说出那番话的心态。姥姥只是认为,康熙只是病重,并非失智,以他的精明,怎可能不预想到可能的后果?他真的那麼信任老四已无夺嫡之心?或其实是另一段隐而未宣之於口的潜台词:“你若是要夺嫡,就要准备逆天,你可有这胆识?若是没有,就忠心辅佐十四。”

所以,姥姥说「康熙以他帝王残酷的方式,给了老四他所能给的体恤--让老四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因为康熙若是打定主意要传位十四,他只需要同时召见几位大臣,说一句“传位十四”,一切就底定了。

楼主 劉姥姥進園  发布于 2013-11-20 05:39:00 +0800 CST  

楼主:劉姥姥進園

字数:3693

发表时间:2013-06-03 17: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9 07:44:52 +0800 CST

评论数:18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