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家丁所承载的历史

读过家丁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架空小说,其实,我觉得是禹大将很多真实历史按照另一种结局或者另一种方式写下来。比如今天我要说的小李子,李武陵。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05:00 +0800 CST  
李武陵,单说他可能让各位想不起和历史上哪个人物像,但是说起他的爷爷李泰,一生与故人战斗。金戈铁马,并且儿子都死于对胡战争。各位能否想到是谁?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12:00 +0800 CST  
好吧,不买关子了,李泰其实就是历史上飞将军李广的另一个版本,而李武陵就是他长孙李陵的形象。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13:00 +0800 CST  
李广是谁,其实不用我多说,因为大家都知道。李陵其实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应该听过,比如《苏武传》中那个劝苏武投降的汉奸。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15:00 +0800 CST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是辛弃疾对李陵的评价。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18:00 +0800 CST  
就我来看,李陵完全当得起将军二字。二、
李陵,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清晰也最模糊,最落寞也最令人唏嘘的背影。他背负着“叛国者”的标签,一直伫立在历史的那一端,遥视、拷问着这个称为“大汉”的民族。

我自己每读《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读到李陵的时候都会不忍卒读,都会刻意翻过去——因为读来倍感心酸。

李陵因一战而成名,一战而名灭,其命运连接着汉民族众多重量级人物:汉武帝、李广、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司马迁、苏武,他的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生与死,家与国,背叛和守节,冲锋陷阵的军人和搬弄是非的文臣……。
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挣扎与选择,但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后功败垂成,徒留此生余恨。

说到李陵,必须先说他的家世。
李陵生在陇西李家,一个三代人都出生入死,血战报国的军人世家,但这个家庭始终很诡异地笼罩着一层抹之不去的厚重悲剧色彩。

祖父飞将军李广,身经百战却终身未封侯。李广育三子,长子李当户,李陵之父,李陵出生时已死,李陵做为遗腹子由母亲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身为代郡太守的二叔父李椒也死了;之后祖父李广因在公元前119年与匈奴的漠北战役中迷路,被大将军卫青派文书问责,李广因“
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且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史记·李将军列传》)”,引刀自刭;此后李陵唯一的直系血亲、因卓越战功封关内侯的小叔李敢,因不忿父亲冤死,殴伤卫青,被卫青外甥霍去病上林苑秋猎时暗箭射杀。当时霍去病正为武帝所宠,武帝辨曰:“
鹿触杀之”……

在叔父李敢被射杀44年后,李陵也客死在“胡天玄冰”的异乡。
由于此前李家已被汉武帝“族灭”,自此中原大地不复再有陇西李家矣。

大汉威震天下,但李家三代大将,却都不是战死在沙场,而是死得莫名其妙,这是陇西李家的诅咒,还是国家的悲哀?汉武帝雄才大略,但雄主往往有刻薄寡恩的一面,这种特质,在对陇西李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于单亲家庭的李陵,他的成长伴随着周围至亲一个一个陨殁,说没有消极影响是不可能的,但虎父无犬子,年少失怙并未影响他对家族善战传统和忠贞报国的完美承继,也阻挡不了血液里天然流淌的建功立业的渴盼。《汉书》是如此评述他的: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彼时李陵有多大,无从得知,但相信不会超过20岁,
“善骑射”,“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一个霍去病一样追风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到李陵时,陇西李家已有超过20年无人封侯,而自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后,匈奴远遁,汉匈之间也几无大战。这就是屯酒泉、张掖边关,日夜训练楚人五千骑射的李陵如此看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那场大战的原因,也能充分解释他降而不死的逻辑:一个把振兴家门、建功立业置于军人死节之上的悲情英雄,除非是“不能战、不善战”,否则,作为李广的孙子,不愿因以无寸功之身而死,辱没门庭。苟全性命,只是为了如浞野候赵破奴一般重返大汉,一雪前耻。

但鬼使神差,那场堪称汉家耻辱的大战,不仅重新改变了汉匈的对峙形势,更彻底改变了李陵的人生,也为后人带去了太多的不值和叹息。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20:00 +0800 CST  
李陵因一战而成名,一战而名灭,这一战,发生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距重创匈奴的漠北大战整整20年。

《汉书》如此解释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
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

当年的手下败将,竟敢“杀略吏民”,教训是必须的。问题是,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一将功成万骨枯,谁来领军,无比关键。

汉武帝选了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没错,就是那个“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李夫人得宠时,李广利获封贰师将军、海西侯。

一个外戚。最大的问题是:一个完全没有本事的外戚。

李广利数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战绩平庸得令人愤怒。

刘向是如此刻薄评价他前面远征弹丸小国大宛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

但也许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外戚给汉武帝的印象太好了,汉匈休战20年后的大战,晚年刚愎自用的汉武还是把指挥权交给了李广利。
但汉武的运气,在卫、霍身上,真的用完了。

战争的结果并未出人意料:三路大军,李广利领三万主力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未遇单于主力,但李广利军仍被匈奴围困,差点无法逃脱,
汉军伤亡极大,死亡率高达十之六七(《汉书》:汉使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几不得脱。汉兵物故什六七)。

另外两路大军,因杅将军公孙敖领军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涿邪山会合,无所得,返。

唯一可圈可点的是本被视作这次战役点缀的李陵五千步兵,堪称完美的开始和过程,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局:骑都尉李陵自请领五千步兵击匈奴,遇且鞮侯单于主力,兵败,降。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汉武对李陵灭族。司马迁批外戚李广利,并为李陵辩解,汉武帝正因为自己宠妃之兄李广利出师无功而恼怒不已,一怒将其下狱,并施以残忍和羞辱性的宫刑。

汉武帝也许不会想到,9年后,他包庇、宠幸的贰师将军也降了。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复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汉书》如此记载战事结果:

“单于自将五万骑遮击贰师,相杀伤甚众。夜堑汉军前,深数尺,从后急击之,汉军大乱败,贰师降。单于素知其汉大将贵臣,以女妻之,尊宠在卫律上。”

草包将军
李广利以7万汉家儿郎,换取了偷生与苟安,但好景不长,“贰师在匈奴岁余,卫律害其宠,会母阏氏病,律饬胡巫言先单于怒,曰:「胡攻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于是收贰师,贰师(怒)〔骂〕曰:「我死必灭匈奴!」《汉书》”。

遂屠贰师以祠。

“遂屠贰师以祠”——大汉的主帅,成了匈奴祠堂的祭品。只是不知他临死前的那句“我死必灭匈奴!”,到底有几分发自内心。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22:00 +0800 CST  
四、
现在,我们回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那场改变李陵命运的战争。

选定主帅后,汉武“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出身将门世家,渴望建功立业的李陵,对外戚李广利的能力心知肚明,当然不甘为他押运粮草,于是发生了如下这样一场经典对话:

陵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阑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陵对:“
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汉武帝说你要打可以,战马全给了其他部队,我一匹战马都没得给你。李陵的回答是,没有骑兵没关系,我训练的荆楚勇士都是神射手,我愿以少击众,率我的五千荆楚步卒远征单于王庭。

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李陵说这话,到底是将门之后骨子里的自信,还是为国效命的急切?大西北戈壁沙漠,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易攻难守,一旦敌方发动骑兵攻势,机动快速,剽悍凌厉,步兵几乎没有抵抗的可能,将陷入灭顶之灾。当年卫青、霍去病均是靠比匈奴更强大的骑兵突袭才一战成名的。

李陵作为一名驻守西北边关,熟悉漠边地貌的将领不会不懂这一点。但他还是选择了带领五千步兵出征。

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为应不测,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其出兵后半道接应。路博德,何许人也?曾为伏波将军,征战南越,一名老将。接到这道命令后,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史书上的记载是
“羞为陵后距”。

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李陵军至浚稽山,遇单于8万骑兵主力,且战且退,9天斩杀匈奴近2万人,最终退到距离汉边防守军仅100多里的地方,弹尽粮绝,仍没有任何一支友军来救。

事后,汉武帝称路博德不救李陵是“
老将生奸诈”,但,没做任何处罚。

事实上,李陵这次出击,几乎把步战弓弩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如有援军接应,这次出战本应成为冷兵器史上步兵抗击骑兵的最经典案例。

这次出征的行军路线也是存疑的。最初,李广利向西北方向天山附近进军,李陵本来的目的地是去兰干山南以分单于之兵。兰干山的具体位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山盖近居延塞外”,可以肯定的是离居延海汉军的实际控制区域不远。而武帝并没有同意这条路线,而是指定李陵从居延出遮虏障,一路向北,“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
这条路线相比李陵的提出的要更加靠北,距离汉军实际控制区也更远。
四年前(前103年),汉将赵破奴正是沿着同一条路线北上至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并在向东南受降城方向退兵的途中,被单于八万人围困,最终两万军队全军覆没的。
这算不算李陵悲剧的预演?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24:00 +0800 CST  
五、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李陵军团悲情的始末。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

李陵不会想到,9年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他将第二次率军到这个叫浚稽山的地方作战。只是,这次,他是汉家将领,9年后,他是匈奴的王侯。

李陵军到达浚稽山后,竟与单于遭遇,被三万骑兵包围。
李陵此时显出了足够的大将风范,并将步战弓弩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慌不忙,将装箭矢的大车环绕起来作为营寨,带领士兵营外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李陵部五千人全是李陵多年训练的射手,弓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匈奴撤退,汉军追击,杀敌数千。

首战胜得惊人的漂亮!

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围攻。李陵军向南边打边撤数日,到达一山谷中。连续作战后,士兵多有受伤,李陵令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两处受伤的驾车,一处受伤的拿兵器作战。李陵发现部队士气低下,查之,发现“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发现原本装载箭矢的随军车辆中有士卒擅带的女子。

“陵搜得,皆剑斩之”。

后面我们会发现,车里如果没有这些女子,而是箭矢,就算没有援军,李陵军团或许也不至覆没。

但,历史没有如果。

第二天再战匈奴,汉军又毙敌三千余人,随后引兵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四五日,来到一片满是芦苇的大沼泽中。匈奴人强攻无效,从上风口方向发动火攻,这一招非常致命,
但李陵临危不乱,命令军士也放火,烧出隔离带以自救——这是这种情况下的唯一正确的求生办法。

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军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由于李陵军逐日南撤,已接近汉家南面边塞,捉到的匈奴俘虏交代说单于担心伏兵,且亲率精锐却拿不下五千步兵,屡被嘲笑,已萌退意:

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汉书》)

这时,李陵军还有四、五十里地就可以走出山谷,匈奴急于在山地消灭这支军队,仗着人多,攻势日急,双方一日交战数十次,李陵军又杀敌二千余人。匈奴出动所有精锐,损伤惨重,还是啃不下这支五千人的汉军硬骨头,绝望之余,正想退兵,
但这时一个汉军军侯的叛降,将几乎已经逃生的李陵军团推向了绝境。

这个军侯叫管敢。因为这场战争,这个普通的名字被永远记录在案,并与汉奸画上等号。

管敢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真实底细:
“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两条致命的信息:
1、没有援军;
2、箭也快用尽;

狼狈不堪的单于得知大喜,斗志重燃,放心大胆派出骑兵阻截了汉军后路,仗着山势居高临下四面射击汉军,箭如雨下。李陵部队一边向南撤退,一边苦战,还没到鞮汗山,五十万支箭用尽,只好丢掉军车继续撤退。

《汉书》如此记载此时情况: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

我想来重新复盘一下前面的战斗过程:
无一匹战马的五千荆楚步卒,用30日行军抵达浚稽山,离本土千里之遥,遇8万敌精骑围攻,9天时间,徒以肉身,日数十战,杀敌逾万,“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司马迁语)”,到达离国门仅有百余里的地方,竟然“士尚三千余人”。

这是一个怎样恐怖的数字?一支怎样恐怖的部队?一个怎样恐怖的将才?

在汉武帝对陇西李家灭族后,李陵曾如此愤怒质问汉使: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李陵这句话,没有丝毫夸张。

《汉书》记载了这支队伍的最后结局: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
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最后突围结果,“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五千汉家男儿出塞,苦战9日,辗转近千里,最终竟得四百余人生还。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这是李陵拟战死前的最大遗憾。假设那些车上没有士卒藏匿的美女,而是箭矢,结局或许真的会不一样。

他没有抱怨为何没有援兵。

李陵突围,“虏骑数千追之。”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遂降。(《汉书》)

匈奴单于如获至宝,封右校王,妻以女儿。

从这一刻开始,心高气傲的李陵,注定成为同样傲骄的大汉的弃儿。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0 20:25:00 +0800 CST  
尾声、
大汉其实一直都知道李陵的苦楚,也知道对李陵的亏欠。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那场耻辱之战结束三年后,李陵与大汉之间再次出现和解契机。

后元二年(前87年)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病逝,8岁幼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密友,“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在单于置酒赐汉使者宴会上,趁单于、卫律离座更衣时机,《汉书》记载了汉使立政与李陵之间的如下对话:

律起更衣,立政曰:“
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汝。”
陵曰:“霍与上官无恙乎?”
立政曰:“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
陵字立政曰:“少公,
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是的,
回去容易,但汉室朝堂反复无常,忧再受辱耳!

一句奈何,道尽李陵渴望归乡,却又难抑“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灭族伤痛的满腹凄楚。“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但武帝族灭其全家,对于他来说,在大汉已没有什么需要他证明,需要他守护,需要他奋发的东西了。

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

这次李陵是决绝的语气:
“丈夫不能再辱。”

但他内心其实是一直在挣扎,在渴望回去。

在刺杀李绪藏身漠北时,与好友苏武岁近在咫尺,但一直觉无颜面见。过了很长时间,单于派李陵去看望苏武并做劝降,但在苏武回答:“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后,并无真劝降意图的
李陵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泣下沾衿——这大抵是李陵内心的真实写照。他是真心羡慕苏武,虽苦,但在外人眼里,气节分明。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苟活以图后效,会阴差阳错,被推到无法回头的境地。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被匈奴单于扣留了十九年的苏武归汉,在置酒送别故人的凄凉心境中,李陵唱出催人泪下的《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越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剑毁坏,兵士们全部战死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歌毕,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

他不是不想归,他实在已经是无家可归。

他因一战成名,也因一战而名灭。他自认忠良之后,却做了降将。他一心想要光耀门楣,却害得家人灭族。他在异族过着优裕的生活,却始终难消心中块垒。他寂寞生活在“胡天玄冰”之中,直到公元前74年客死异乡。

千年后,辛弃疾作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短短18字,写尽李陵有国难报、有家难归,心中无以复加的悲怆境遇。

好在
古人作史者,皆非为朝廷背书之人。就是这样一个有志难酬、有口难辩的“叛国者”,太史公司马迁对其的评价是“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报任安书》)”。

“有国士之风”——这恐怕是对一个“叛国者”最高的褒奖了吧?!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1:00:00 +0800 CST  
禹大毕业于武汉大学,那里是我们文科狗的圣地(当然比北大会差一点)。李陵的悲壮人生给后人留下太多遗憾,所以在禹大的笔下,给了李陵的人生另一种结局,他是一位毫无质疑的真英雄!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1:06:00 +0800 CST  
补李陵当年的进军路线图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1:08:00 +0800 CST  
求精@仙剑v仙梦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1:12:00 +0800 CST  
补《答苏武书》全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1:52:00 +0800 CST  
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去看一看翻译,我也是偶然发现《答苏武书》才学习到李陵的历史的,怎一个悲壮了得。至于家丁中关于李武陵背景描述很少,他最初给人留下的印象不过是个游手好闲侯爷,但是后来对突厥的战争中他的英勇却让人肃然起敬。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2:00:00 +0800 CST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反正都跑题了,你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本人打算在高考后(目前正是高三的苦逼),连载家丁后续,不同于那些的后续直接描写三哥在故事结尾以后得情感生活,而是以另一个视角(前期突厥人的视角,后期以大华人视角),诠释那场战争,以及那场战争后发生的更大规模的战争,和各种时代的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英雄的出现。将真实的历史换另一种形式或另一种结果表现出来,我觉得这算是禹大写作的精髓了。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2 22:09:00 +0800 CST  
👍👍👍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7 08:01:00 +0800 CST  
我的二楼被吞了……难道就是因为膜了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19 17:45:00 +0800 CST  
再膜!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25 21:23:00 +0800 CST  
针对按原剧情拍,怕韩国反对的言论,在此补图韩国人可一点都不怕你反对


楼主 二战战神隆美尔  发布于 2016-12-29 21:26:00 +0800 CST  

楼主:二战战神隆美尔

字数:833

发表时间:2016-12-11 04: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14 20:21:26 +0800 CST

评论数:12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