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始祖:杨震

但凡名人的出生,大都有个传奇或者是宿命的色彩。大名鼎鼎的“关西孔子”杨震的出生,也不例外地带着这个色彩。 

杨震的一位祖先,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算到秦始皇会焚毁六经,就事先藏了一套完整的六经在了湖县董社塬(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他相信自己的族人中必定会出现一名大儒来传承这套六经。 

果不其然,东汉的时候,杨震出生了。

杨震的父亲杨宝是两汉之交有名的儒者,王莽和东汉光武帝都曾请他出山,但他一直坚持隐居不仕,只在家乡开馆授徒。 

杨震从小勤奋好学,曾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精通儒家经典。弱冠之年,杨震来到湖县,拿到“蝌蚪文”写成先祖藏书,并在这里居住下来,潜心校对书稿,同时开馆收徒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后有三千人。 

因他高深的经学造诣和广博的学识,被当时的文人比作“圣人孔丘”,有“关西孔子”的盛誉。 

杨震这书一教就是30年,其间无数入仕为官的邀请都被他拒绝了。直到有一天,杨震正在书馆讲学,一只鹳雀衔着三条鳝鱼落在堂前。因为鳝鱼是黄底黑纹,向来被人们认为是公卿大夫官服的象征。而数字三又象征着三台,意味着位列三公。众儒生纷纷向他道贺。 

有此天降祥瑞征兆,杨震也不再拒绝入仕,遂于50岁时应大将军邓骘的征召,举为茂才,任荆州刺史,后又调任东莱太守。 

(二) 

看到这,可能不少人对杨震还不很熟悉,但他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句话出自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一同留下的还有他清廉的名声。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县,该县县令王密,原是荆州秀才,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候举荐他而为官,对他有知遇之恩。于是王密深夜拜访,怀揣10斤黄金要送给杨震。 

杨震当下婉拒:“以前我举荐你,是因为了解你的为人可以担此任。你如今这样做,便是不了解我的为人了。”

王密于是解释:“这是我一点真诚的心意。而且夜深了,也没人会知道的。”

杨震于是勃然大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没人知道?”王密听到这里只得惭愧地出去了。 

由此“四知”名言遍传,杨震除了“关西孔子”的称号之外,又多了一个“四知先生”的名号。后世许多杨氏家族引以为傲,多以“四知堂”为堂号。 




楼主 杨家将相  发布于 2009-06-02 00:09:00 +0800 CST  
杨震清廉为官十余年,一直“蔬食步行”,不曾给自己置办任何产业,有朋友要帮他置办,他也不肯,坚持要以“清白吏”的名声留作他给子孙唯一遗物。 

(三) 

杨震的清廉耿直早就了一个千古佳话,但是这股耿直劲最终也害了杨震。 

入仕以后,杨震由刺史而太尉、太常,直至太尉(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一路升上去却也得罪了不少“小人”,这些人的怀恨在心,恶意相向使得杨震最终含冤而死。 

汉安帝的乳母王圣仗着皇帝的恩宠,和她的女儿伯荣收受贿赂,干预政事,伯荣的丈夫刘瑰也靠着裙带关系升职封爵。杨震看不过去,为此两次上书安帝建议逐王圣出宫,以杜绝奸佞。谁料安帝不但不予采纳,还把杨震的奏章拿给王圣看,招致这些得宠内臣对杨震的嫉恨。 

安帝的舅舅耿宝和兄长闫显想要杨震提拔他们的亲信,杨震也不买账,要照章办事,公正选拔人才,于是杨震又结怨于皇亲。

楼主 杨家将相  发布于 2009-06-02 00:10:00 +0800 CST  
后来,汉安帝东巡泰山,中常侍樊丰等人趁此机会大肆私修宅第,还伪造诏书,聚敛财物。杨震暗中调查,拿到了他们的确凿罪证。樊丰等人听闻,便恶人先告状,在安帝那里诬陷杨震,不明是非的安帝当夜就派人收回了杨震的印绶,罢免了他的太尉之职。樊丰等人还不善罢甘休,又请国舅耿宝在安帝面前说杨震不服,心怀有怨,安帝又下诏将杨震遣归故里。 

杨震悲慨于自己身居太尉之高位,却不能为国诛杀作恶的奸臣,不能阻止嬖女祸国,怀着满腹的忧愤饮鸩而死。 

直至第二年汉顺帝即位,这些奸臣终得诛杀,杨震之冤得昭雪,顺帝不仅封赏了杨震的两个儿子,还将杨震以太尉礼仪改葬华阴潼亭。 

杨震下葬前十多天,有一只丈余高的大鸟落在杨震的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一直到丧葬完毕才飞去。同时,汉朝又连续发生奇异的灾难,顺帝求神问卜,问出的结果是这是上天对于杨震冤屈的感应。于是顺帝派人在杨震墓前立起一尊高高的石鸟塑像,以示体恤和永久的纪念。

楼主 杨家将相  发布于 2009-06-02 00:10:00 +0800 CST  

楼主:杨家将相

字数:1763

发表时间:2009-06-02 08: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07 21:28:27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