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英明神武的雄伟男子--明太祖朱元璋(原创)

1328年,太祖出生于安徽凤阳,家排老八,所以其浑名又叫朱重八.根据现在的史料来看,太祖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344年的淮北大旱,其父母饿死,太祖无奈,入皇觉寺为僧.其实他连正式僧人也算不上,只能算是个小沙弥而已.从以后的<皇陵碑>撰文来考察之,也与太祖的早年身份相吻合.可以说,太祖早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下层贫民. 
除了<太祖实录>与<皇觉碑>外,对于太祖早年的描述史料非常的少.而正史之中,也只是寥寥几笔而已.这很可能出自于中国人为尊者讳的传统,倒不是太祖本人要隐瞒自己的身世.不过民间传说,倒是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恋歌剔除了些神话色彩的传说,着重采用一些能说明太祖成长以及造就其性格的传说来作为补充. 
太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而且很喜欢玩打仗当皇帝的游戏.据说有天,小伙伴拿来了一个大板,放在一块石头上.约定谁若是能受的起大伙的三拜,以后那人就是伙的头.第一个上去,受了一拜就倒将下来;第二个上去,未受两拜也摔了下来.小重八急了,就抢着坐在”皇位”上,三拜之后,还是安如泰山,太祖倒是乐的在上面哈哈大笑.从那以后,太祖就成了小伙们的头头.可别小看了这游戏,日后太祖打天下,许多大将就是儿时的伙伴.可见,太祖很有些领袖气质,这大概就叫作天赋吧. 
自从大伙都听太祖的话后,每次玩耍就总要找太祖拿主意,下决策.这就发生了日后牛陷岩穴的故事.因为太祖家贫,很少吃肉,所以嘴谗.当大伙你一嘴我一嘴的争论说玩什么好的时候,太祖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地说道:”老一的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还不如来吃肉.”大伙听了都笑太祖糊涂,家里穷的都吃不上米,还能吃肉.太祖说:”你们放的牛不都是肉吗,为何不烧着吃.”大伙正犹豫之间,只见太祖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一刀结果了一个小伙伴的牛.他吩咐一人去偷锅,其余的人切牛肉.锅来了,牛肉煮下,大家边吃边喝,好不快乐.不觉日光偏西,大伙都要分头各自回家.那个失牛的小伙伴却哭了起来,原本是怕回去没法交代.大祖这时也慌了,只是表面强装镇定而已.他往地下扫视一圈,发现了一条牛尾巴,拣了起来,说道:”你回去,就说牛陷进岩穴中去了.”当大人们回来一看,只见一条牛尾巴在岩穴外面挂着.大家一看,也没话好说,郁闷地回去了.晚上,当小重八睡在草床上的时候,想起白天的事情,还暗自感觉可笑.但是不知怎么地,他一骨碌地爬起来,朝门外跑去,又来到了白天烧牛的地方,原来当时大伙只顾着干着急,忘了把偷来的锅送回去了.太祖二话不说,提锅就走,这就是太祖月夜送锅的故事.从这个传说,我们就可以看出太祖少年时代逐渐养成的果敢,机智而又不失仁爱的性格.这对于他日后成就大业是不无关系的. 
第三个传说是太祖在皇觉寺为僧的故事.据传,太祖刚入寺的时候,大家欺他是个小沙弥,什么重活累活都要他来干.他也不说什么,一味的干,也不与人争什么.时间长了,大家都叫他为朱老实.方丈大师见他老实,大概是个可造之材,就故意对他说:”你去给我煮红豆粥,要煮三天三夜而不烂.”结果重八真的煮了三天三夜,方丈老师傅很高兴,也不看,也不说,只一句,你出去吧.过了几天,方丈老师傅又吩咐到:”你去南山砍三天柴,要把库房填满了,材不能湿也不能干.”当时天气其冷,大雪飘飞,去南山的路急难头,而且还有沼泽遍地.重八照样什么也没有说,提了一把柴刀,上南山去了.南山砍柴又引出了绿小鬼救主的故事,这里就不多提了.三天后,老方丈进库房一看,果然是满满的堆了一地.方丈十分高兴,但也没有多嘴,只说一句:”你去吧.”没有想到的是,当方丈把重八打发出去化缘的时候,重八袭卷了方丈一生收集的珍品,一溜烟跑了.气的方丈师傅当天圆寂.可见,太祖的确没有做高僧的命,倒有做皇帝的命--阴枭而又刚狠! 
从此,十七岁的太祖开始云游四海,同时也在观察各地的山川概貌,风土民情.为日后逐鹿江南,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风烟云波  发布于 2006-09-11 13:03:00 +0800 CST  

上面我们谈过了一些论述太祖早年生活的民间传说,从而看清了他当皇帝的某些潜质.小面我们再来看看他终得天下的历史原因.大家都知道,太祖最初是参加郭子兴部的.郭不但重用重八,而且把其养女马大脚嫁给重八,而且元璋此名也是郭赐予的.可见,太祖早年完全是在郭的羽翼下发展壮大的.闲话不说,着重来论论太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一是重情重义.不管太祖有多少刚狠,但是对其恩人还是情谊有加的.郭帅引徐州兵入城,可以说是引狼入室.日后徐州兵劫持郭帅,太祖不顾个人安危,提兵解救之.太祖刚入帅府时,曾受郭天叙的嫉妒,下狱几受死.马皇后胸藏烫饼哺之.新婚之夜,太祖看到马氏乳间疤痕.说其当日之事,乳房几去皮,太祖落泪,约其永不相负.后入应天为王,虽宠信孙夫人,但毅然把马氏尊为皇后.可见,太祖虽刚且狠,但不失为有情.正是他的重情重义,使其早年为己引来了一大批能臣干将.为帝王者,早期不可不用情感之,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资本,没有刘备那种桃园之约,是难以成事的.至于日后,这是后话了.  
二是爱民如子,善得人心.观其太祖一生,爱民如子是始终如一的.太祖虽狠,但其对象只局限于政敌,而非百姓.可以说太祖对百姓有颗宽仁之心.不伤民,不杀生,不掠民财,不淫民女,是太祖反复告诫手下大将的话,可以看出这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信条.特别是对于常遇春这个问题人物,其人每次出征前,太祖总是反复叮嘱,后常遇春下洛阳,也很好贯彻了太祖的政策.徐达治军极严,士兵有借锅者,也立斩!可以说,没有太祖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根本形不成这良好的军纪的.传说太祖打下濠州城后,见一小童仆地而睡.太祖见后叫醒了他,问到:”小弟弟,你怎么睡在这里,家里人呢?”那小童不说,只是大哭.太祖屡问之下,才说出缘由,道是被朱兵掠走了.太祖听后,大怒,同时也十分悲伤,眼泪不觉流下.他拉着小童的手,直走中军大营,叫来手下大将,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打天下,是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怎么可像陈友谅,张士诚那帮人一样呢.你们今天所做之事,我暂不追究,但要把所掠民女全部放回,有敢藏匿不放,或是屡犯不改者,立斩!”而后又贴出安民告示,着重强调了民女放归一事,要求其家人领回,并发放银两予以赔偿.此令一出,全城欢声雷动.同时太祖下令,军中无妻者,可聘民间无夫之妇为妻.既得了民心,也安了军心.自古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可以说这才是太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是求贤若渴,知人善任,有着高超的政治眼光与政治手段.太祖每到一地,每攻一城,总会微服私访,寻找人才.徐达,刘基,宋濂,朱升等人,不是自己来投的,而是他请来的,甚至是挖来的.而且太祖还十分的善纳忠言,刘基的金陵定都论,朱升的九字真言,他都很好的采纳并贯彻了.这其实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太祖自消灭张士诚后,已经有了称帝的资本.但他迟迟不肯称帝,无论李善长,刘伯温怎么苦劝,他就是不称.总说什么北方未定,这个时候称帝不妥.最后没有办法,才说出了朱升当年说过的话:”高筑墙,深蓄粮,缓称王.”反观之下,陈友凉以荆襄之地称汉皇,张士诚以东吴之乡呼周帝,不谛已拙劣百倍又何止.而且,太祖在未称帝前,一直用着小明王韩林儿的大宋龙凤年号,”老老实实”地当自己的西吴公. 
当时中国的态势,是北有蒙元,西系红巾军;南有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陈友定.太祖并没有向西系红巾军那样因为仇恨而急切的寻蒙元报仇,而是先统一江南而后北伐.主不可以因怒而兴师,太祖这点的确做的非常之好.而在东南之地,大祖也看的一清二楚.张士诚是没有眼光之人,只想着自保其土,过几年富贵日子.陈友定远在张士诚之南,且势力孤小,不足为虑.而陈友谅兵精粮足,志大骄横,深为大患!太祖筹划有方,一战龙湾,二战播阳,三战武昌,终灭陈汉.陈汉一灭,江南一统就是指日可待之事了.可见,太祖把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看的一清二楚,他内心也深知,要推翻蒙元,首先必须统一汉族各军阀势力,团结各地汉族武装力量,形成铁拳,才能最后一击而破. 


楼主 风烟云波  发布于 2006-09-11 13:03:00 +0800 CST  
太祖灭去二陈之后,接着就是讨伐张士诚了.此间,他下了一道很有名的檄书.此书反复提出张士诚杀戮士绅,惑于弥勒邪教的罪行.这一条很值玩味,也可以看出当时太祖心中的微妙变化.大家都知道,红巾红刚起事的时候,其鼻祖是韩山童与彭莹玉,韩山童是以明教起家的,彭莹玉是以弥勒教起家的.而且两教因为在历史上的互相合流,早以分不出你我.太祖此举,很可能是为了收拢地主阶级之心,而又不能不完全得罪明教而出的计策.所以他挂上了一个不疼不痒的弥勒教.而在大杀士绅的说辞上,太祖是完全站在了地主阶级立场上说话了.过去有人说这是太祖完全倒向地主阶级的标致,但恋歌以为,与其说是倒向,倒不如说是平衡各方政治力量.政治的艺术本身就是平衡的艺术,太祖就很懂其中的道理. 

四是果断刚狠,不循私情.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杀谢再兴的事件上.谢再兴是太祖初起时的早期谋臣,而且带过兵,打过仗,能文能武.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与其爱将徐达.朱文正之妻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谢玉蛾.后谢再兴与太祖矛盾日大,最终投奔到了张士诚那里去了.既是谋臣又是爱将,这使太祖十分的伤心,同时也叫他起了疑心与杀心.可以说,太祖日后大杀功臣,除了胡维庸的案子外,与此人的背叛有着很大的关系.太祖灭周后,抓住了谢再兴,可以说谢再兴是必杀的.但谢再兴到底是自己是亲家,立刻下手难免有碍情面.所以太祖就顾作姿态,要他投降.没有想到谢再兴脾气硬的很,连句软话也不说.其实此人性格,太祖心里清楚的很,他之所以没有马上杀了这个犟老头,是为减去点压力.既然谢再兴一心求死,太祖来了个顺水推舟,不顾其两个女儿的苦劝和亲族的求情,毅然杀了谢再兴.可见,要成为一个有为之君,不能光是仁爱,有的时候,不得不用刚狠.而刚狠,非智士之狠不行,愚人之狠是会失去控制的.既然谢老头如此,徐达也不能说上什么,当时朱文正已经战死. 
五是超凡的军事才能.而论及军事,又不得不论战术与战略两个方面.战术之中,又大分为守与攻.下面我们看看太祖是不是善守.洪都(今天的江西南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陈两方就此地反复争夺过.太祖失去过洪都一次,除了降兵背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陈汉之军善用大船,而当时洪都之城临江而建,当水涨船高之时,汉兵的大船就会高及城头,汉兵由船而入城,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洪都城.太祖再下洪都时,在沿江五十里填江而造堤.汉兵第二次攻城,就不得不下船而攻.可以说,播阳湖一战,六十万汉军完全是被拖死在了洪都城下.这充分体现出了太祖总结战争教训,善守,为日后彻底打败陈友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朱升说的高筑墙的原理,太祖心领神会,灵活运用,体现出其本人非凡的军事才能. 
论到攻,非播阳湖一战不能现其能.可以说此战不但把太祖攻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是其一生征战的代表之作.陈友谅自武昌起兵,大船千余,号六十万,杀气腾腾,大有一口吞吴之势.洪都苦战三月,侄子朱文正战死,城内出现人相食,而太祖并没有急于发兵.先败敌必先挫其气,洪都三月,汉兵气已竭.太祖遂水陆进发,号二十万,空国而来.当时有人就担心若空国而出,周军北上,金陵不虞.太祖马上长笑,指鞭而谈:”张士诚气小,必不会全攻吾土.”结果不出太祖所料,张部只是骚扰边境而已,听太祖败汉,全军退还姑苏.此统帅气度,千古名将不过如此而! 

当时汉军所有之船,十分高大,几层之下,不通音讯.船内有厨房,休息室,每穿都有火炮,可以说十分先进,如铜墙铁壁一般.但并不灵活,行动又慢,开个浅水之地就陷入泥沙不能动.而朱兵所用之穿虽小,但灵活,行速快,善穿梭大船之间而进行攻击.太祖充分掌握了双方战船的优劣,制定出小船穿梭于大船之间的打法,并亲临湖面指挥.两军对垒,朱兵小船往来大船之间,用火油棒烧其船,汉兵大败.陈友谅退其水寨自保.当时汉军水寨,大船连环铁索,几十里之内连结木栅,派重兵把守,陆地又有马哨巡卫.单纯地用火攻是不行的,唯一的办法是其内溃.这一计,就连军师刘基也没有想到,但却被太祖想到了.太祖派其降兵入内,诈降之,友凉不察而纳之.入夜,降兵焚营,汉兵大溃;方圆几十里之内,水光接天,喊杀震震.友谅协太子陈理,在张定边的护卫下逃奔.途中被郭英一箭穿眼而死.这一战,不但扭转了太祖对峙汉兵的利局面,还成为统一南方的关键之战.与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三大水战.太祖临阵指挥,风流若伦,若唐太宗再世,也不过如此! 


楼主 风烟云波  发布于 2006-09-11 13:03:00 +0800 CST  

如果只有战术之才,那只是将才;如果有了战略之才,那才是真正的统帅之才.而能驾御统帅,那才有皇帝之才.可以说,太祖既有皇帝之才,又有统帅之才.其北伐的战略考虑,很有说明其战略眼光. 
太祖自统一南方后,已掌握了荆襄之地.而由南伐北,必须剪除中原两翼,一是湖北,一是山东.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提到占荆襄之地而北控中原.可惜的是当时他只认识到了荆襄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山东的作用.关羽失荆州后,其实北伐已经无望矣.恋歌一直认为,由南伐北,非此两地不能不取,得此两地,退可守,进者兵锋直抵两河,关中.岳飞大战金兀术于朱仙镇,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难以长守,这也是他退兵的理由之一.中原之地,属河南为四战之地,打中原,不可先打河南而放山东也.太祖看出山东的重要性,先命徐达,常遇春领兵十万先攻齐鲁,齐鲁下,明军围河南汴梁.徐达围而不打.分常遇春之兵直取洛阳,关中,山西之地.李思济出城攻常部,大败而还,坚守不出.后徐达撤汴梁之兵,与常布合,李思济疑其诈退,又不敢追,失去了战机.假围开封,不但给常遇春西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分化了元兵,使其不能合功一处,基本被割裂在几块地盘上.元朝至此,已经大势已去,就算脱脱重生,有能有何作为?扩廓帖木尔(王保保)也是无力回天了.太祖的这一的战略构想,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并明言记载于<太祖实录>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 注:《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 .与其日后李自成死打开封,不知高明了多少! 
至此,明军已经在北方对元朝形成了包围态势.太祖在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行政胜利.明军在北方每攻一城,除杀首恶的蒙元贵族外,照常留用前元降官,让其办公,恢复当地的行政机构与社会秩序.因为南人北来,并不了解北方的情况,非这些人而不能治.太祖巧妙的把人民的情绪推向了蒙元贵族,而缓解了南北矛盾,基本解决了元朝近百余年来的民族分裂政策而造成的矛盾.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北狩.元朝终于被朱元璋领导下的明朝推翻,在明军的一片喊杀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明朝和满清几百年的打击下,蒙古族逐渐没落,一部分分出成立了新的蒙古国,一部分溶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全文完) 


楼主 风烟云波  发布于 2006-09-11 13:03:00 +0800 CST  

楼主:风烟云波

字数:6180

发表时间:2006-09-11 2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4 11:33:17 +0800 CST

评论数: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