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的奥秘

探索宇宙的奥秘:用双缝实验的一个解释来说明

摘要
解释粒子将出现的下一个位置是物理学中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可以接受“波也具有内部方向(最高能量方向)”,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为更清楚地描述此问题,一个粒子如何形成的新解释需要在此被提出来,它是由能量弦(正能量中两个状态中其中的一个,另一种状态是波)和相应的负能量形成的,在诸如电子的颗粒中,特定频率,长度的能量弦被相应频率的负能量吸引并围绕该负能量运动构成了电子的粒子形态。
1. 背景介绍
为了介绍这项工作,必须描述一个关于电子如何形成的新解释:一个电子通过指定的正能量(此处定义的长度为x,频率为y)和相应的负能量(长度为 x + i,频率为y)通过共振形成,如图1所示,正能量可以表示为能量弦或波,取决于外部环境,并且能量弦在3D世界中具有方向性。当正能量遇到相同频率的正能量时,它表示为波;而当正能量遇到相同频率的负能量时,受到负能量吸引的影响而围绕其运动,则它显示为能量弦,并可与该负能量形成相应的粒子(图2)。总而言之,正能量具有内部方向(也就是最高能量点的方向)。当描述一个正能量时,长度表示它的能量弦长度。(本工作暂时粗略定义正能量与负能量,详细定义,请看总结部分:这里的正能量就是人们所认识的能量如电磁波,有扩散的性质,象征着力量,扮演父亲的角色;而负能量也是一种能量,也就是目前未被证明的暗能量,其表现为与正能量相反的性质如无限压缩自己,所以它的体积无限小,存在于高维,由于她们之间互相排斥,构成空间,也称为“阿卡西”,“以太”,象征着爱,象征着母亲的角色;当正能量停止运动,与相应的负能量作用后,空间将会消失,时间也会消失,所得的可能可以称为“虚无”,“神”或者“道”。)


图 1


图2
2. 发射过程
当电子被引入一个指定长度的其他正能量(长度z,频率y)时,这个正能量可以从负能量中释放出来(因为负能量不能束缚更高的正能量,而该正能量长度由于吸收能量z由x变为x + z),当这个正能量被负能量释放出来后,它会从能量弦变为正能量波(长度x + z,频率不变,还未为y),图3。

图 3
当这个正能量波通过双缝时,它转变为两个正能量子波(长度都为x1,频率都为y),图4。
图4
当这两个子波的所有长度都到达接收器时,它们再次与相应的负能量发生共振并形成电子。此过程可以描述为这两个正能量子波被相应的负能量吸引并在其周围运动,而电子被监测到的位置是来自干涉方向的具有最高能量且最接近正能量的发射方向的位置。当能量弦被发射时,该正能量的方向不受到控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次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我们有一个理想的电子发射器可以控制每次发射中正能量的方向,则我们可以预测电子将出现的下一个位置(原理见下文),如图5所示。


图5
3. 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过程如图6所示,该图中的B1,B2,B3代表3次先后的发射过程,其最终检测到的位置如图中a,b, c所示。A1,A2,A3,A4表示坐标系,B1,B2,B3代表3个发射,C1,C2是相交角的角度。
对于第一次发射(B1),当这个正能量从电子中释放出来时(从能量弦形态变为波的形态),它将遇到第一个障碍(双缝隙板上除了双缝之外的区域),但是在没有其他干扰(共振)的情况下,它仍然是波,因此它可以穿过双缝隙而不会在双狭缝板上形成电子,然后此正能量波将被分成两个子正能量波(方向相同),接着这两个子正能量波由于有一样的频率和波幅,会相互干涉并形成几个电子最终被监测到的方向(位置为 a,注意还有两个干涉形成的位置b和c,而a 点最靠近发射方向a’,能量也是最高的,所以由a处的相应频率负能量收集其所有能量,也就是量子物理里的“波函数坍缩”)。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当人们放置一个相机去监测此过程时,发现粒子只显示粒子性而无干涉效应,这是因为相机为了检测到这个粒子,其监视面板必须与粒子发生共振(干涉),这会影响正能量以波的形式运动,此时,正能量将形成粒子并仅显示粒子特性。


图 6 A1,A2,A3,A4表示坐标系,B1,B2,B3代表先后3个发射过程,C1,C2是相交角的角度。

4. 总结
此工作提出了一个关于粒子如何形成的新解释,并描述了正能量的方向,这可以对双缝实验进行一个解释。下一步的工作是着重于建立正能量方向与最终被检测到的坐标之间关系的详细数学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当正能量射出时,波形是3D而不是2D,这会增加计算上述关系的难度。负能量与正能量的互相吸引,与同种能量之间的相互排斥,可能分别是引力与反引力的来源。关于负能量(一种特殊的能量弦)的性质,请参考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黑洞理论;关于正能量(能量弦)的性质,请参考超弦理论;关于大一统理论的基本原理,请参考老子的《道德经》。


欢迎感兴趣者一起探讨!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19-11-06 18:41:00 +0800 CST  
最近联系上一个大师,他对这个理论的意见是20%基于实际,70%基于脑补,10%基于实际造成的误解;具体来说,他的意见是:真实与理论,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难分离出来各自地部分。以上是他的意见,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19-11-16 09:17:00 +0800 CST  
最新消息,前段时间接触了一个灵性物理大师,他认为我这个理论(=正负能量构成粒子的基本模型)非常地有意思!并告诉了我一些该理论中的细节,该理论将于近期更新,敬请期待!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19-12-23 16:21:00 +0800 CST  
最近比较忙,先说说他的观点,他认为我的理论70%基于直觉,而不是脑补!基本原理是对的,不过还需要考虑能量弦(波)的左和右,因为能量弦(波)是可以旋转的,所以有左右之分!正能量与正能量之间是纯粹的波态,这也是它最原本的形态,而如果遇到相应的负能量或者被观测(观测会产生负能量),原本正能量之间的和谐将被打破,这是粒子性的来源;所有频率都可以显化为粒子,只要遇到相应的频率的负能量共振即可!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1-29 18:03:00 +0800 CST  
感谢您的评论!事情是很艰难,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啊!目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是个好迹象!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3-08 12:47:00 +0800 CST  
一看就是专业人士,谦虚了!@孤独者的礼赞。1. 首先,我承认这个标题不太恰当,不过这个假设(理论)是去探讨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弦,所以说个人认为说我们在探讨宇宙的奥秘可能也不算很过分。如特斯拉所说:身边的一小部分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本人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把身边的一个粒子搞清楚了,其他的粒子也是类似的,只是构成它们的能量频率不同。2. 我对暗物质的认识不多,我说的是暗能量,占68.5%。 3.能量本质上其实是高维投影,目前我们喜欢用二维的思想去描述能量,本人认为是非常不精确的,在我的新版本的假设里面,描述了三维的能量形式,敬请期待(粗略地说,本宇宙最高维度是12维,请见《源头简史》,就是说霍金认为的11维外还有一个基本维度构成所有维度,本信息仅供参考)!能量弦的左和右,其实只是波相角度相差180度而已。由于能量的本质是从本宇宙最高维度12维一维一维地投影过来的,所以本人认为不能简单用规范手征性来理解。4. 观测正能量,你的意识需要与之共振,这种共振需要你的意识制造出负能量(180度能量)和跑到空间去的多余正能量(正能量+负能量+不运动=道=0=∞)。5.“你说的如果,就好比如果我们精确地掌握了一个粒子的矢量与位置后,我们就能预测它的未来,但是我们不能。” 不是掌握粒子的矢量,是掌握发射构成该粒子的0度量波(正能量)发射时候的方向就可以预测它的位置。 6. 本人的喷头已经生锈,一般不喷人了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3-09 13:43:00 +0800 CST  
E= mc2, 那么物质是如何由能量构成的?
Mike*,恩宁 a,曹丽雯,WM a,伊妲(Eva)a,Leo 肖邦的耳朵a,X.L.L. b,W.Y.F b,L.L.J. b,L.G. b,Ann a,Aismoch a,孙振程,修行圈 c,张祥前,Julia a,道成 a, S.b,T. b,Y. b, Y. b,元吾氏*,Guy Steven Needler*,0*(a微信名,b简称或c微信公众号)
*通讯作者:Mike: 在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 微信号:khongyue
元吾氏:请见元吾氏答疑。
Guy Steven Needler: MBA,MSc,CEng,MIET,MCMA,特许电气和电子工程师;他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The History of GOD等重要灵性物理书籍的作者),疗愈者,传导者,旨在帮助人们与他们的高我和绝对起源(The Origin)进行交流。
0: 一个/多个能量形式的生命体(或者称为意识体,精神体,spirit),本工作核心思想 “阴阳能量共振(+/- energyresonation)“灵感来源。

摘要
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方程告诉了我们,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而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模型告诉我们能量是如何构成物质的。目前我们把发现的最小的粒子称为基本粒子,一共可分为62种。本工作提出了一个关于基本粒子如何形成的新假设,并成功地应用这个新的假设解释了双缝实验中尚未解决的三个问题。

1.背景介绍
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方程中, E = mc2 [1]表明一千克的物质含有的能量大约为:1 * (3*10^8)^2 = 9*10^16焦耳,而每千克标准煤的发热量为2.9*10^7焦耳,也就是说一千克物质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00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注意此处是质量完全转化为能量,核裂变和核聚变只是核里面的结合能转化为了能量)。这说明了物质是由大量的能量被压缩而构成的,说其被压缩是因为人们对能量的印象是具有发散的性质的,比如电磁波。既然说能量是被压缩构成物质的,那么它是怎么被压缩的?此时就需要一个具体的模型来描述能量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又因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中子,质子,电子构成的,再继续细分下去目前发现了62种基本粒子,包含电子,光子等。因此,只要提出一个模型来描述能量如何构成这62种基本粒子,那么将可以解释能量具体如何构成物质。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未有这种模型被报导出来。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在这份工作中也尝试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尚未解决的三个问题,并且都取得了成功,而这也从侧面为此理论提供了一个佐证。首先介绍一下双缝实验:一束光通过双狭缝后,由于子波互相干涉,在监测板上出现了有明暗规律的干涉条纹[2](图一),中间的最明亮,两边逐渐变暗;而如果用概率来表示明暗程度(每个条纹接收到光子总数的比例),那么最中间的概率最高,两边的概率变低。如果把光子换成为电子,那么,多次发射,每次发射一个电子,情况又会如何呢?




图一:发射一束光通过双缝板后形成的有明暗规律的干涉条纹。




图二:多次发射,每次发射一个电子也会形成干涉条纹。电子数目:(a)11个, (b)200个,(c)6000个,(d)40000个,(e)140000个。


图二表示在实际的实验中[3],每次发射一个电子,监测板在接收到越来越多数目的电子时电子的分布。图中电子数目分别为:(a)11个,(b)200个,(c)6000个,(d)40000个,(e)140000个。实际的实验图二(a)表示开头的11次发射电子,在监测板上可以监测到零星几个似乎没有规律的点。图二(b)到(e)表示逐渐多次发射(200次- 6000次- 40000次)单个电子监视板上监测到的电子。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多次发射,每次发射一个电子也会逐渐形成干涉条纹!而且每次发射的那个电子将在监测板上出现的位置却无法预测(只能用概率分布来确定出现在某一个位置的概率)!这就是双缝实验目前悬而未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预测每次发射一个电子时,电子通过双缝后电子出现在监测板上的准确位置?
上面的实验也说明了电子具有波的性质,因为干涉条纹的出现表明这是同频同能量的子波互相干涉(共振)造成的。电子和光子一样,也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电子和光子都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质。为此人们想弄清楚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究竟是粒子形态还是波的形态,然后他们就在这个实验装置旁边放一个摄像头,实验过程[4]还是多次发射单个电子,结果惊奇地发现,这时监测板上只有两条明亮的条纹,说明了电子在被摄像机观察的情况下是以纯粹的粒子形态通过双狭缝板的(图三),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电子在被观察的情况下只体现粒子性?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是不甘心,又做了一个实验,称为延迟擦除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摄像机在电子通过双狭缝后的那一刻摄像机再开启去监测电子的形态,结果发现,电子还是以粒子的形态通过双狭缝的– 在监测板上只是出现了两条明亮的条纹,因此,人们猜测现在的决定会改变过去,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现在的决定会改变过去吗?


图三:在有摄像机观察的情况下,电子只表现出粒子性。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3-13 15:28:00 +0800 CST  
2.能量构成基本粒子的模型
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此处提出一个关于基本粒子如何形成的新假设(以电子为例):一个电子通过特定频率和长度的正能量和相应的负能量通过共振形成,如图五所示。
首先说明一下正负能量的定义。能量大家都很熟悉,其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有扩散的性质。目前主流物理学常用二维波来描述电磁波,但是却遇到了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波能在我们三维的世界以三维的形式传播,由此可见用二维的形式来描述是不精确的);为此,此处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波本质上是从本宇宙最高数学维度也就是十二维投影过来的(霍金认为本宇宙最高数学维度是十一维[4],而绝对本源给的信息是十二维[11],是因为还有一个基本维度)。那么波的三维的本质运动形态是右手螺旋运动形态(从四维投射过来的,而四维的波的形式又是由五维的波的形式投射的,以此类推,最终是十二维投射过来的),像一个弹簧一样(图四),而不是二维的平面的形式,平面形式的波,只是波的本质运动(右手螺旋运动)投射到平面上的,其存在的意义是以二维的思想描述波更容易让人理解,是研究电磁波本质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同理二维波也可以投射到一维世界,看描述需要而定)。当一个能量于x3 处开始做右手螺旋运动,如果在右手螺旋90度的方向建立一个平面,那么此能量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就是物理学上的正弦波,称波相角度为0度,也就是o-x3到o-x3的角度,该螺旋状的能量此处称为正能量(或者称为0度能量);如图五所示,当此能量于x9处开始做右手螺旋运动,如果同样在右手螺旋90度的方向建立一个平面,那么此能量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此处称为负能量正弦波(物理学上称为反相波,180°波),此时它的波相角度为180度,也就是o-x3到o-x9的角度,而这个能量称为负能量(或者称为180度能量);值得注意的是,负能量正弦波与通常人们理解的余弦波没有关系,如图所示,当能量于x6 处开始做右手螺旋运动,如果同样在右手螺旋90度的方向建立一个平面,那么此能量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就称为余弦波,余弦波的波相角度为90度,这个波相角度指的就是o-x3到o-x6的角度,此处称这个能量为90度能量;同理,当能量于x12 处开始做右手螺旋运动,如果同样在右手螺旋90度的方向建立一个平面,那么此能量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负能量余弦波,这个波相角度指的就是o-x3到o-x12的角度,此处称此能量为270度能量。



图四:波的本质运动形态(右手螺旋运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能量有两种状态,其原本的状态是波,当此能量形成粒子时,则是能量弦的形态;当正能量遇到相同频率的正能量时,其由于波相角度一致,正能量可以叠加,并且维持波的形态;当正能量遇到相同频率的负能量时,其由于波相角度相差180度,可以与负能量共振,并因此互相吸引而与其缠绕在一起,这种互相共振吸引最终导致正负能量波被互相压缩为正负能量弦的形态(图五),这就是正能量“被压缩”形成粒子的原理。为了方便理解,下面称波形态的正能量称为正能量波;称能量弦形态的正能量称为正能量弦,其本质一样,都是正能量,只是状态不同。同样的道理,负能量原本的状态也是波:当周围都是负能量的时候。而当负能量波遇到相同频率的正能量波时,与正能量波互相吸引而与其缠绕在一起并最终形成粒子形态,此时负能量是能量弦的形态。因此,称能量弦形态的负能量称为负能量弦,称波形态的负能量为负能量波。


图五: 正负能量表达形式和波与能量弦(3d)的关系。

对数学和物理不熟悉的人请跳过这一段的数学公式部分:描述一个二维形式的正弦波,需要用以下三个参数,方程式为:y = Asinωt, A 为振幅(常量),ω为角频率(常量),t为时间(变量);但是由于能量是不连续的(实际是脉冲形式),所以还要引入一个这个能量运行的总时间,此处定义为Ttotal, 此处的Ttotal 为一个常量,与A 类似,与t 不同,因为上式子中的t 为某一刻的时间,属于变量;再继续考虑相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这一段能量:y = Asin(ωt – ф), 0 ≤ t ≤Ttotal, A 为振幅(常量),ω为角频率(常量),ф为相移的角度,t 为某一刻的时间,属于变量。而对于能量弦的描述,由于此处假设它是由正负能量波按比例互相压缩形成,因此还是用描述正弦波的公式来描述;为了更方便理解,此处只用能量弦长度和角频率来描述一段能量弦,简称分别是长度和频率(图六);此处的频率还是此方程中的角频率ω:y = Asin(ωt – ф),而长度L的定义为:由于能量的三维形式原本形态为右手螺旋状,设该螺旋状能量可以“拉成为一条直线”,则该直线的总长度为L, 可以用以下方程求解:首先,已知该能量波的二维形式可以用y = Asin(ωt – ф)来表示;而由于能量在三维空间是做右手螺旋运动产生的,该螺旋体是从一个固定半径r的圆(此处记为c.)旋转出来的,很明显,式子中的振幅A= r; 而且角频率ω亦是表示该圆c.中能量运行的圆心角度频率(亦是该螺旋体的任一横切面的圆的圆心角度频率);而波长等于该圆c.的半径的4倍(由于正弦波的一个周期的时间为螺旋体在圆c.中运行一圈的时间);ф为相移的角度,其实就是能量开始做右手螺旋运动时在圆c.中的角度,比如图五中o-x3到o-x9的角度,是一个常量)。那么,首先这个三维能量波可以用以下方程组来描述:


对于构成某个基本粒子的正负能量,本工作认为表征其的基本参数:r,ω,Ttotal 都是确定的;因此,如果说目前物理界公认的六十二种基本粒子的确是最“基本的”,那么,本工作只使用62种长度L和相应的62种角频率ω来表示这些构成62种基本粒子的正负能量(能量弦形态)。为表示更加的简洁,下文全部用“长度”二字表示能量弦长度L, “频率”表示能量弦的角频率ω。



图六: 正负能量表达形式和波与能量弦(3d)的关系。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3-13 15:28:00 +0800 CST  
请看17~19楼,是该理论最新的版本!

楼主 khongyue  发布于 2020-03-13 19:35:00 +0800 CST  

楼主:khongyue

字数:7555

发表时间:2019-11-07 02: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1 23:26:14 +0800 CST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