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 诸侯实力介绍 北阪桑敬上

很多人对诸侯实力排位抱有执念,各论坛有各种黑、吹、粉,本人实不屑也。作为酷爱研究先秦地缘、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外交人文的本人,实在是有心想探讨并普及下先秦的历史文化知识。还有想通过各种指标和系数,有一个客观的论断,之后还有根据不同情形的比较进行的横向对比。
本人非无脑的黑吹粉,虽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方法,这些有局限性。但我也相信,数字化之下的指标水分一定是很少的。
分数,排名,指标都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兹会借此,详细介绍当时诸侯,方国,民族,地理,历史沿革等等,发生的是事实,毫无感情可言,无可争辩也不容争辩。但对于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是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的,观者可斧正,斧劈刀割,然却不须纠结,见仁见智嘛。
提名分析对象:晋系(晋,魏,赵,韩,宋,郑,中山),楚系(楚,吴,越,南申,息,随,勋,徐,陈,蔡,),秦系(秦,西申,巴,蜀),齐系(齐,燕,鲁,卫,刑,莒,纪,莱)。
时间划分:春秋早(齐霸前)中(弭兵前)后(越灭吴前);战国早(徐州相王前)中(长平之战前)后(秦灭韩前)。
指标为:
A国土资源(350)[1面积(25),2纵深(25),3城市(50),4开发程度(50),5耕地(50),6物产(25),7林牧区(25)8地形(50),9水系(25),10地质(25)]
B人力资源(350)[1人口基数(50),2人口素质(50),3本土人才(25),4本土仕数(25),5引进人才(50),6人口增长速度(25),7种族状况(25),量才水平(50),厚士水平(50)]
C政治资源(400)[1政治影响力(25),2国际声望和话语权(25),3君臣素质(50),4集权程度(25),5法制程度(50),6吏治水平(50),7民权水平(25),8国策质量(50),9政权稳定性(50),10行政效率(50)]
D人文环境(450)[1崇文(50)2尚武(50)3野心(50)4贪欲(25)5坚韧(50)6忍耐(25)团结(50)]
E经济资源(400)[财富总量(100)经济社会发展程度(100)农业(50)水利(50)手工业(25)畜牧(25)商业(50)科学技术(50)]
F军事实力(450)[1兵员(25)2后备(25)3单兵素质(25)4阵战能力(50)5车(25)6步(25)7骑(25)8舟(25)9军事理论(50)10将领能力(50)11军事战略(50)12协同能力(25)13战争表现(50)]
G外交资源(250)[1外交政策(50)2盟国数量(25)3盟国质量(25)4外交人才(50)
5外交信誉(25)6盟约稳定性(25)7外事针对性(50)]
以上各指标均以各国鼎盛时期计量,不同时期乘以不同的稳定系数来修正误差,未建立或者已亡国为0,鼎盛国为1。

引子
分析之前兹有几个基本判断。
1.我一定要强调,好多当时的人的言论不足采信。劝君谋利,夸大贬低,水分太大。不把困难夸大几百倍,怎么劝人家改革?不把敌人吹嘘几十倍,怎么找队友结盟?不把自己夸大到没边,怎么给君王和盟友壮胆,然后抛头露面揍别人?
所以,苏秦劝君,说什么带甲百万,骑万匹,奋击厮徒云云,不过是个虚数,所为的不过虚张声势,给君王壮胆,否则怎么佩六国印呢?(何况苏秦相六国甚至根本不属实)。再者,苏秦们不过崛起于山野,喝了几年墨水的寒酸游士,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侦知国家最高军事机密?所以他们嘴里说的什么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根本就是信口雌黄。这种政治流氓的话你也敢信?估计他自己都不信。
所以,秦末几个起义军领袖为了给造反的农民壮胆,故意说什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首先那时已经不是春秋战国了。此秦非彼秦,此楚亦非彼楚。秦王朝大出血病入膏肓的时候并不能代表秦国的耕战威力;趁此时机破秦也不能说楚汉群雄有多强。其次,当时“楚”为一郡,只是在寿春附近,远不是鼎盛时地跨九省的楚国;“秦”为一朝,拥九州七雄故地,还有苗黎越各族故地。楚汉灭秦,何止三户?乃是拥兵百万,穷数年之力完成,以致于西汉初年,人丁凋敝。一句造反的口号,拿来当做贬低秦国的证据,可笑而且幼稚。否则,我现在从安徽寿县找三个大户人家,嫌少,三十户三百户也行,就能灭了当今天朝了?
再如,齐宣王说:“寡人之国扁小。”其实这是自谦。小瞧春秋齐国我可以勉强理解,小瞧战国齐国那就很白痴了?小能灭燕亡宋?所以要是有人用这个说词贬低齐国简直是在搞笑。还有梁惠王(魏惠王)说:“晋国,天下莫强焉。”这句话说完接着就是打脸,因为齐秦赵楚一概不服。又如“三千越甲可吞吴。”三万还差不多,这还是没算舟师的情况下。否则,当时吴国国势直追齐国,越国是不是太逆天了?
因为中文太过博大精深,先人口水,过滤很多遍其实都不干净。只有根据各种史本记载相互参详合理推断才最有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2.大有所短,众有所缺。
比如楚国,地广城多为诸侯之首,最广之时,其他诸侯所有加起来都比楚国大不了多少。听起来很厉害似的,其实不然,楚地虽有申、息这样牛掰的外藩,然则大多数地方都是地广人稀,文明不兴,开发程度极低,数十里数百里一城。这样的独特的国情使的国土防御极其困难。不易互相通信驰援。所以,吴国千里奔袭楚都,便是看似难于登天,其实相当靠谱,在当时丛林水系密布,人烟荒芜,城池稀少的江淮,吴军精锐欲奔袭作战,当真是不易察觉,即便察觉也难以阻挡,即便阻挡撤离难度也不大。所以秦军奔袭彝陵,楚君没辙只好跑路,奔袭陈郢,楚君依然难于预防,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如果你让兵圣孙子带着吴军从孟津或者虎牢渡河去奔袭晋都新田试试?晋国河两岸百步一城,郊野都遍布农夫。吴军怕是过不了河就得折。所以,广也有长短,不能因此就说楚国强的没边,也不能说吴秦借此胜楚就说吴秦比楚强很多,特殊国情下的特殊现象罢了。
又比如,晋(甚至包括强盛期的三晋)楚以及战国中后期的秦,人口数量是个巨大的bug。以致于,灭敌广国,不能谓之大胜;伏尸百万,不能谓之惨败。虽然人多不代表一定强,但这起码也是强的一种,敌国往往要盟而攻以规避无限消耗带来的风险。晋命短,例子不多。吴吞楚,盟唐蔡,三国强过楚,我信,但是楚国强过吴国很多?那是不可能的;垂沙之战,齐韩魏合兵,还有秦国捣乱,楚国大于齐韩魏任意俩相加?太扯,三国不过是规避消耗风险罢了,单挑不见得挑不过。人家人多,赢得起,自然不怕输,给1千万-10万,好比没减。但给100万-1万,重创;所以,给1千万+10万,也是好比没加;所以灭越前后,楚国不见得就强多少,谁想虐他照虐;迁陈前后,楚国不见得弱多少,想虐哪个照常。这就叫做灭敌广国,不能谓之大胜;伏尸百万,不能谓之惨败。有这个本钱的只有晋,楚,还有郡黔中之后的秦。所以秦定黔中后人口就不能成为楚国的优势了。
人多不怕拼消耗,是建立在消耗巨大的基础上的。晋楚相争,不多时就要弭兵,他们也会耗不起;战国楚国与列国相争,动辄就损十万二十万;秦破郢后,楚迁陈,还能整出40万人反攻,看得人直心疼,家大业大就是不怕败啊。
人多矛盾也会大,晋卿争权几乎都算是国际问题,楚因分治,大而不强。当时最大的叛乱全在这样的牛掰大国,三家分晋,臣反晋君;盗跖作乱,民反楚国;庄蹻兵变,又是将军倒戈反楚。
于是,进入战国,晋国千古了,楚国两极变一极?没有,被揍的时候多于揍人,但是揍倒了爬起来啥事没有,比星矢都流氓。这也是一种强,只是和其他国家不是一种强。
所以,国情有别,大国之间,大只能有限加分,众亦如此。
3.除去战国晚期,各国是建立在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的,即大国之间基本相当,谁也啃不动谁;中等国家足以挑战大国,大国亦难消灭这些中等国家。所以纵横盟战才格外必要。强盟在侧,也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
4.综合所有因素,战国强国相对强于春秋强国;全期综合国力超级大国只有晋国,各方面均衡无显著短板,综合准超级大国有战国秦和春秋楚;超级经济强国有齐魏赵,准经济强国为秦宋;超级军事机器有战国秦(中),赵(中),魏(早),春秋晋,楚,吴(晚),准军事机器有齐(战国),楚(战国)。燕韩越为弱霸,郑(春秋)宋(战国)中山为小霸,巴,蜀为地方强国。以上评价仅代表各国特点,具体评分还得看各指标。
今日至此,会更但需要时间。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2 20:02:00 +0800 CST  
国土资源篇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普一些东西。
春秋时期国家的地理形态,与后世不一样,有城,有野;城人称为国人,“野”人称为野人。
有史书记载,楚国鼎盛时(楚怀王时期),凡5000里;齐国鼎盛时(齐闵王时期),凡3000里。一里约300步见方的土地。
照今天的地理概念来看,楚国鼎盛时,大约占有今天的八省之地,而齐国,面积大约等于1.5个省,如果记载无误,齐国竟然相当于60%的楚国面积,按照今人的数学知识,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然而,为什么呢。
笔者曾长时间思考,研究,查找,最终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
春秋时期的诸侯,不是像夏商那样的氏族联盟,也不是像周初那也的镇国外藩,也不像战国那时的什伍盈野,郡县为国。而是更类似欧洲的城邦。
或者说,城内及城周毗邻的两三里为“国”,这是真的“国”,只能如此。而郊野之地,生存环境恶劣,人民刀耕火种,是为野。那些被记录下来的“里”,其实是“国”土,盖因其时人们的能力,其时国名为国,实为周室屏藩,没有完整的政权,更无政治改革之必要,故大多延续周制,国治实族治;郊野荒芜之地,国家难于丈量;郊野散居人口,实为流动人口,国家无法有效管理登记那些“野人”。
而其时楚地尚未开发,楚人与苗人吗,夷人,越人,黎人混居于稀疏的城池里。因城少野多,故八省之楚,却可怜的拥有5000里土地,楚灵王见晏婴,还要戏称“小国”。其时,这个5000里不是低估楚国,而是真实代表楚国的能力。毕竟对于当时任何一国,郊野究竟藏了多少“野人”,他们知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都是笔糊涂账,更无法充盈国家的实力,不过想想也明白,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远大于“国”,毕竟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不高,遑论春秋。所以即使可以利用盈野的自然资源,国家却无法把这些地方计入国家。所以春秋建成规模,战争规模的限度之所以有限,这是一条重要原因。
到了春秋晚期,社会开始剧变。各国因为经济发展,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政治矛盾日显。各国纷纷开始政治改革。有了刑书法典,行伍之责,野人,奴隶也成了国人,成为国家可以控制利用的人口(似乎逃国都会犯罪);开阡陌,发山林,郊野的土地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所以战国是建城的数量,规模都大于春秋;战国时“国人”远大于春秋,因为两个“国人”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战国的战争规模和强度也远大于春秋。
此时国家土地的计量方法虽然没有改变,但此‘国’已非彼‘国’。
所以你看到的“大”国如楚吴越,不一定真的就“大”;你看到的效果如郑卫宋,也并不“小”。
当然,我对于国家面积和纵深会综合考虑古今的计量方法,毕竟不能利用等于没有,但利用的的潜力却无比巨大。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3 17:30:00 +0800 CST  
一(晋系)

1.晋国地理范围的变迁
晋国作为周朝诸侯,始封很小,只在汾河以东大约今天两三县之地,一直到平王东迁。此时的郑国都要比晋国大数倍,且尽是膏腴之地。
晋国地理上的大幅扩张始于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笔者不能全数得知十七国之名,只知韩(非战国韩)、虞、虢、杨、贾(内战时曲沃所吞)、魏、骊戎、耿、霍、荀、冀、魏(非战国魏)、芮等,并讨伐三狄(北,赤,白),从而尽占河汾谷地,崤山以外洛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战国时魏国的河东,河外和上党一隅,从而一举成为一个地理上的强国,这也成为晋国的核心领地。
此后,晋以河东为基,积极向各个方向扩张势力。
从文、襄到晋悼公,晋国兼并了周,郑,卫在大河以北的故地,占据故刑,灭掉了北狄,赤狄,吃掉了鲜虞(以前的白狄,后来的中山国)的附庸(肥,鼓,仇由),并吞掉鲜虞国的大片土地,使之直到战国初期都没能缓过劲来,西境则与秦争于河西,以崤,函谷,桃林的险要地势稳据河西之沃土。从地方百里的蕞尔小国,到鼎足天下的霸主,这个过程,简直可以拍一部励志剧了。
晋裂前,赵氏毋恤又吞代戎(商代同姓封国)。
值得一提的是,晋裂后,晋国还存在了80余年的时间,只不过恢复到故晋汾河以东的新田曲沃翼城一带,奋斗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不过此时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与洛阳天子无异。
2.晋地国土资源
由上文可知,鼎盛时期的晋国,拥有后世三晋的全部核心地方。即后来魏国的河东,河内;韩国的三川,上党,赵国的河间,晋阳。除此之外,还有河西,河外,雁门,代地。
若以以当时而论,大河以北原来的河汾群雄,河阳河内,刑卫所在的殷商故地。北狄、代戎所在的太原-大同盆地,还有河西原成周国土的一部分。
如果你还不明白,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几乎整个山西,保定以南以西半个河北,黄河南北小半个河南,黄河,济水之间的菏泽,聊城,德州的一小部分,还有黄河以西陕西省的韩城-华阴一带。大约大于于今天的两个半省的地方。大约35万平方公里。毫无疑问是整个北方最大诸侯国。
这还不止,晋国所居之地,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华夏先人这个范围。
夏都阳翟、平阳;商都殷、朝歌,都在这个范围内,周都丰镐和雒阳咫尺可达,这些地方相当于今天的北上广,可大河两岸的河阳,河外,河汾,刑卫故地,一如这样的名城多如牛毛,可谓百步一城,上天对晋国的抬爱确实令人眼馋。
具体有多少城,我不知道,不过可以小推断一下。
战国时秦伐魏河内,取61城,河内是魏国最小的一块地区,秦不大可能收全,我就按百城计。这其中都、邑这种大城的比例应该比全国其他地区都高,20座总还有的,我所知有名的就有大城就有邺、安阳、朝歌、殷、河阳、野王、汲、修武、怀、平皋、沁、轵、温。乡或纯军事据点这种小城应该质量也很大。毕竟是商人长期经营,开发较早的好地皮。笔者只想说,有此丰饶之地,卫国人居然不守,为狄人所灭,又被齐人所迁,倒是给晋国捡了个便宜,真是黄雀渔翁的做派啊。
河东为晋国发祥地,曾经诸侯林立,有四座晋都,一座韩都,一座魏都。河汾那些被灭的诸侯,大都是侯爵伯爵,按周制都城应该不小。其他邑,乡,应当加起来怕是比河内只多不少。我所知有名的大城有安邑、猗、蒲坂、汾阴、皮氏、皮劳、绛、新田、襄陵、杨、赵城、贾、蔺、平阳、北屈、蒲子、端氏、获泽、东垣、曲沃、翼。大小城邑当过百,即使保守估计也有百城。
此二地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无可比拟,有此二地,哪怕只有一地,都能成为大国之资。
商朝凭借河内板块,就敢和东夷死磕。
后来的魏国凭借河东河内的大部分地区,就能浪了那么多年。
然而这只是晋国国土组成的一半罢了。
过节了,先写这么多。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4 18:18:00 +0800 CST  
北阪桑君生病了,写了一点不够你们塞牙的,所以。。。。。。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6 19:43:00 +0800 CST  
河外河西及三川地带,为后来魏国锁秦要地,亦是韩国灭郑的根据地。河外地薄,却也有南曲沃(和曲沃武公那个曲沃不是一回事,战国时秦楚再次争夺),焦,瑕,宜阳,渑池,陕城,伊阙等都邑,还有函谷这样的重要的军镇。三川大都有阳翟(夏京,韩都),狼皋,新城,负黍,纶氏(三川此时与楚国拉锯中)。河西有大荔,阴晋,少梁,彭戏(pengya),元里,合阳,龙门,繁庞,据说有八城,当是大的都邑,而且不止。
这些地方不大,基本是山地为主,可以算是拱卫核心的河东河内的战略要地。城池其实也不少。上文提到的那些大城除外,小一些的应该比不上河东河内,山地不好建城嘛,当然三川除外,但是当时晋国三川地区还很小,周郑楚也有蛋糕。总体算来,100城还是有的,
河间-邯郸-太原,这事后来赵国的核心板块,包括了与鲜虞(中山)夺取的好地皮,要知道这个白狄人建立的国家相当富庶,鼎盛时城池没有100也有80。这些地方开发应该不是特别早,属于“晋帝国主义”的新大陆,难得的是开发虽晚但是发展迅速。晚晋早赵时赵国差不多有120城,十只有九应该在这一地区。大城有晋阳(赵都),邯郸(赵都),柏人,列人,武遂(非韩),邢,中人,信都(后来的襄国,赵别都),武安,中牟(赵都),肥,鼓,石城,仇由,离石,阳曲,梗阳,祁邑,中阳,狼孟,霍人,巨鹿,沙丘,安国,饶城,观津。。。
还有上党(河东河内之间的险要之地),晚晋还有代地(不包括以后的雁门郡辖地但是应该据有雁门关),一部分梁地,和西河(区别黄河以西的西河,此地位于河,济,王屋之间,后来河西学派的活动地点,百度百科等网上说的河西郡,当为谬误,所以,晋国有两个西河,也有两个曲沃),有黄池,酸枣,几城,燕邑(故南燕国国都),棘蒲,杨弧,顿丘,潞氏,长平,於与,屯留(韩信老家),炫氏,光狼城,长子,代,北安阳(赵惠文王他哥公子章封此,号安阳,与河内安阳同名不同地),平城(后属雁门郡),阳原,广昌,新城。。。。。。咋说也有算上小的乡邑咋说也有100城。
这样,保守估计晋国盛时有520城,当然,这520城相当有质量,不信你数数我上面举过的有多少知名大城。有多少你知道的,见于史记战国策的。如果除去一些新筑的或者加固的新城,也有算作一个零头,也有500。
或者你看,这写大城里,又有夏都2座,商都2座,晋都5座,战国赵都3座,战国韩都3座,战国魏都2座,卫都2座(与商都重合一个),还包括小国如邢,南燕,魏,韩,荀,虞、虢、杨、贾、骊戎、耿、霍、荀、冀、芮,肥,鼓,仇由,梁,大荔,狐氏的都城。
这样城池密布,大都林立,就自然就代表晋国的“国”土是远远大于其他诸侯的,尤其是春秋的时候,而且,晋国只存于春秋。
笔者不情愿的同春秋另一个超级大国“提名国”楚国作下比较,晋国的“国”土,恐怕二倍于盛楚,当然,楚国极盛时,“野”地可以装下两个晋国。注意,笔者认为的盛楚要到战国时,春秋楚国并不比晋国大太多,还没大到没边。
要知道,春秋时的国力,如果可以用土地来算,99%来自国而不是野,战国才开始大规模开阡陌发山野,但是那时候楚国对于野也开发的很有限,太大也是问题,嗯哼。
所以在面积上,综合古今实际,我觉得如果楚国满分,晋国不应少太多,这样都算向大楚国致敬而做出妥协了。毕竟,晋国之“国”,太大了,bug级的。
(不明白国与野,或者不赞同本人观点的,自动脑补上文。本人非晋吹,楚吹勿扰;本人非楚黑,楚粉勿扰。)
至于为何晋国“国”大却只能与楚长期对峙而不能压倒性胜利。请关注下篇,晋国的地缘形势。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8 19:57:00 +0800 CST  
@左清词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8 19:57:00 +0800 CST  
悲夫大楚国,当它国力终于可以和晋国一较高下之时,晋国已经没了。楼主不知道该悲谁。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18 20:14:00 +0800 CST  
3.晋国的地缘形势
晋国不仅有地广城多,而且有山川形胜。
大河两岸,本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北方大河如河,汾,洛,济,渭,颍,流过之地俱是沃野,春秋前的三代,晋国的位置都是华夏最核心圈,所以晋国不仅有城市集群,还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技术与文明。晋国还有大量的山林地区,华夏人与戎狄人混居,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晋国不晓得用什么法子,同化了狄族(要知道义渠,西狟春秋时为秦穆公所谓的收服,其实就是羁縻,知道战国还为害秦国大后方),又紧邻三胡猃狁(xianyun,匈奴前身),畜同样得天独厚。只怕不熟秦燕楚。作为各族最早开发的土地,各种文明教会碰撞之地,晋能兼容之以利国家,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实在值得后人深思。
晋国已尽收天下之利,又据险关大河。
晋国牢固控制着几乎从现在聊城到韩城的大河河段,此一重险也。春秋交通不发达,有一河之险是足矣保命的。比如晋楚数次交战,楚军最远也就到虎牢,饮马黄河,却不得渡河追击。一是渡河就等于深入敌境了,河对岸的数百城会让楚军寸步难行。二者晋国毕竟有大国之资,不会学弘水之战宋襄公之假仁。
在晋之东方,河外有济,还有王屋,地势已高于齐地,又有两河夹一山,险要重重。故齐伐晋,很少全功,此其因也。
晋之西方,有崤函之固,桃林之险,这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了吧。时秦人东鄙尚在岐,华,洛一带。对晋倒是偶有小胜,但是它要争霸中原,毕竟不可能绕过晋国。想绕,结果折崤山了。
南境河外同样山深林密,还有崤山余脉可依,郑地还有一座虎牢,梁地还有数城。即使这些都是泥捏的,晋楚之间还有郑宋陈蔡作为缓冲国,替晋国挡枪子。
北方有雁门关拒胡。鲜虞人倒是似乎像是晋国的腹心之患,嚣张过几天。被晋国折磨得很嗨。晋国可不是刑卫。
晋国的地缘形势富庶且封闭,就像是一圈干将莫邪龙泉太阿,护着一块巨大的蛋糕,人人都眼馋。可是晋国的蛋糕已经大到吃不消压死人的地步。那些试图来抢的,都被割破手指,膈掉牙齿。
如此封闭的地缘形势,决定了晋国扩张到一定程度,其扩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别人伐晋会为山河所阻,晋伐别国也是一样的。
再看看晋国周围国际地缘形势。
晋国本身而言,因为太强,所以距离晋国最近的几个国家基本都不是晋国的门友,倒是经常帮别人伐晋。他们认为强晋如此之晋,可能会心存不轨。事实上,正常情况下,晋国伐之可也,灭郑,卫,鲜虞,曹,甚至秦?除非他们内乱内边晋国白捞便宜。所以周边好多国家对晋的过分敌意其实是误判。
再看晋楚,好多人认为晋楚距离远,还是楚国远征的多,楚师力疲,自然败多。其实不然。你看晋楚之间,投送的直线距离上,蔡陈郑,全是楚国的盟国或者仆从国。事实上,楚伐晋,一路都会受到照应,休整补给甚至直接出兵助战;而且秦亲楚,一直在旁边搅局,如此楚师尚且多败;但是晋国对楚国有影响的队友,吴宋,都在楚国周围,晋伐楚,他们不太帮得上,策应是需要情报和默契的,春秋的时候还是算了吧。晋若伐楚,兵出千里,楚国多大,你想啊,子墨子自鲁至楚,十日十夜;晋国走十日十夜,楚国早就知道了。路过的不是楚境就是楚国队友,队友不敢自己揍,多半中立敬而远之,搞不好还会跑去通知楚国。就算他们没这样做,等晋师至楚,且不说粮草,估计已成疲兵。所以终春秋之世,晋强于楚,却很少主动伐楚;楚国却常因队友问题伐晋,却很少胜,硬是形成相持态势。不是楚国各方面都强于晋,其实是反过来,而地缘原因决定了,晋国虽然自己是铁核桃,却啃不动楚国。
晋秦呢,秦欲得河西,就得揍晋,基本揍不过,有欲所以出力;晋国呢,只好接招。晋国呢?要伐秦,且不说秦兵是蛇鼠还是虎狼,晋国得先自己体验一把崤函之固与桃林之险,明显不合算有风险。而且秦楚有奸情,晋国只好把与秦的关系从属于晋楚关系。然后,晋秦在河西又成相持了。
晋齐呢,卫鲁亲晋,得以存在于齐侧,所以晋收拾齐,都格外配合,齐国收拾卫鲁却得担心心晋国干涉。而且晋攻齐为俯,所以屡屡揍齐得手,齐攻晋呢,有数河和千里王屋太行呢,同样的距离,因为小弟原因,齐国不能撼动强晋,晋却屡屡重伤齐国,所以齐国不能安心扩张,卫鲁莒都活过了战国,而齐国始终不比郑国大多少,不是一个地理上的大国,只是不像郑国那样点背夹在大国之间当炮灰。知道春秋晚期,齐灭莱夷,才成为一个地理上的大国,可是那时候晋楚已经差不多把地皮和小弟瓜分光了。
可见晋国地缘优越,有有内争的情况下,只能在国土稳定后有限扩张,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若是一般国度有次霸业之资,不为列国所嫉,也必为天所嫉。晋国的命运,或许在诸诡诛灭亲族时就已经买下伏笔。此后晋国称霸且越来越霸,这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而这期间连公室别支狐,先,郤,栾,胥等也先后被诛或者逃,就留了韩一支较强,还是和卿族一条心;荀(中行,知),范,赵,魏做为卿士为国任用,终于造就了晋之至强,却渐渐尾大不掉。公卿对外基本一致,公室与卿,卿族之间都互相利用以达互相控制,所以晋基本保持三军和那些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1 18:58:00 +0800 CST  
公卿对外基本一致,公室与卿,卿族之间都互相利用以达互相控制,所以晋基本保持三军和那些基本地皮,多出来的都得壮大卿族,君不欲也。泌之战楚胜,晋扩军为六,不久复霸,不久晋君被卿所杀,新君赶紧缩编。这说明什么?如果不是晋国受到特别严重的外部威胁,几乎不会扩军,也会克制自己的扩张欲望,所以晋国已经最强了,因为自身原因还是保留了很多很多。春秋晚期晋卿火并,齐国干涉,估计那次卿族乘机扩军收拾齐国,然后晋国被瓜分了。如果楚国真有本事侵入晋国核心区,结果必然晋怒而扩十军十行(晋国人多城多,绝对可以),然后楚先死,晋后死,二十卿啊,狼多肉少。。。。。。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1 19:04:00 +0800 CST  
@霸秦强齐@不战徒弟999@自慰队总司令@左清词@冲锋猫@暮色lingyan @晋国督戎 @奥特勒 @ 贵州雄起0 @月蚀之心2014 @我师达扬 @道家林晓梦 @自慰队总司令 @失落小孩6 @byedark @quuugc 下篇将是魏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1 19:15:00 +0800 CST  
4 晋国评估
A国土资源(350)[1面积(25),2纵深(25),3城市(50),4开发程度(50),5耕地(50),6物产(25),7林牧区(25)8地形(50),9水系(25),10地质(25)],系数:春秋初0.4,中0.8,晚1,战国前中晚0.1 ,0 ,0(BC1,BC2,BC3,BC4~6),分段时间看文章开头。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 BC1 BC2 BC3 BC4 BC5 BC6
22 20 50 45 50 25 20 40 20 22 314 125.6 251.2 314 31.4 0 0
晋国国土资源总分:314,加权为BC1~BC6:125.6,251.2,314,31.4,0,0 。
说明:战国初年晋国任然存在,只是苟存。。。。。。。
地质上晋国处于地震带。。。。。。
农业上晋国是法家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春秋已经在开阡陌了。。。。。。
晋国的国土开发程度,不需多说了吧?

1.魏国的兴起与魏地变迁
说起魏国不得不说三晋,说三晋不能不说诸卿。
三家分晋,魏国最是得利,却不是最强;因得晋地而得战国首霸,却因亡晋地而没。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来,魏国是和前晋渊源最深的国家。
在晋世族中,魏氏并不起眼;却尽得晋封而始强,我想说,得晋封也许偶然的,始强却未必。
诸卿中,各有各的族性,这最终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赵、智:赵族烈,有德行,有武略,有担当,不足是跋扈轻率,和智氏是晚晋老大级别的。智氏出于荀氏,晚晋得正卿,伐鲜虞与齐国而大,其性格是霸道,尤其是善于断事,这样君强的时候是君强助,君弱之时反罪诸卿。
范,魏:善谋而狡。晋族衰拜范氏所赐,魏氏善战且有维新之一,但影响力不大,基本是荀赵跟班,荀亡为赵氏强助。
韩:有亲和力的和事老,和哪家关系都不差,所以晋族唯一留下的大族是韩式。
先:勇武激烈。于晋军事霸权功勋卓著,早亡。
栾、狐:好利,多有僭越,被逐。
郤:量狭。克帅竟然为一女一言伐齐。
中行:忠实但平庸,无定见。
如果给三晋定位,魏国是晋国的浓缩版加强;赵国是晋国的底子,秦国的里子,齐国的脑子;韩国是个“科技强国”,无愧劲韩之称。
现在说猪脚魏国。
上文说了,赵氏才是三晋最大的一族,无论立国前后都是如此,韩魏加起来都未必相及。
赵魏韩分晋的过程,其实就是韩魏跟老大,跟错了,然后倒戈的过程。
可是魏国作为小弟,居然把晋国老爸最肥厚的家底都收了个十之七八,那是河东和河内啊!
应该说,除了赵国的老底子,中原的河东上党河内,三家都有染指,可河内河东,这两块大肉居然都被魏国拿了个十之七八。河东河内之富,晋国时已经述,不需要多言了吧?
相当于,魏国拿着晋国最早的老底子,依靠三晋同盟之力,重新扩张。然后三家出力,收益几乎全归魏国了。
魏也是以河东河内为基地,北达到过中山,西有整个河西河外又新立上郡,东大西河,聊城,大野;晚期失去河东河内,却到睢,方城,几乎快要到淮河了。
上述地方魏国几乎没有同时拥有过,但加起来却相当不少,不少都是故晋以外的地方。绝对是“晋国浓缩版加强”啊。
然而魏之地富可追晋,利不可比也。
魏国的地方,自上当以南被割裂成两部分,是互不毗连的飞地。又追打中山国,中山国虽富,又是一块飞地。此外,在韩赵腹地还有说不清几块飞地。所以强魏的疆域从来不稳定,倒是晚期的弱魏,据梁睢,倒是稳定许多。还有,魏人迁梁,真的好么?我倒是觉得怀城都比梁好,虽是结合部,可魏强势时北上夺取上党太行几处险关要隘,就能卫都,其时东西兼顾,不比生生断肢强?
魏国先人明显商人心思,贪图晋、中山之富,隔空据城,不能长远也。彼时无飞机,无电话,魏国想像AMERICAN管Alaska一般管三块飞地,不可能。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2 13:02:00 +0800 CST  
@暮色lingyan@晋国督戎@奥特勒@贵州雄起0@月蚀之心2014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2 14:01:00 +0800 CST  
@左清词@我师达扬@落日Yue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2 14:01:00 +0800 CST  
@道家林晓梦@自慰队总司令@失落小孩6@byedark@quuugc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2 14:02:00 +0800 CST  
度@娘@吞@我@毋@吞@贴 2.魏国的国土资源
魏国的国土,极盛时有这些:河东(一大部分),河西(包括上郡),河内(一大部分),上党(一小部分),河外(与韩平分),中山(全境),西河,梁(故郑地)睢(故宋地)之地,楚国之南阳新城两郡的一部分。
这样看来,虽然上述地皮魏国没有同时占据过,魏国之富实不下晋,这货是专捡周围人家最富庶的地皮下手。吃下吃不下,消化消化不了,不在乎。
河东河内晋篇以述,阔得人人吮指。然此二地赵韩皆有染指,估计计入上党西河河外在内,魏国保有200城,大都里面貌似只有韩之平阳、武遂被韩人搜刮去了,抢人家祖坟可是要被拼命的。
中山国就是春秋时的鲜虞,是个有钱又有力的国家,战国时曾有九千乘之劲(要按75人一乘有60余万人有点变态的说,不太可能,笔者估计以25人计则有有20w人以上比较靠谱,而不是真有9000辆车),这国富且硬,春秋时恐怕没有百城也有八十,被晋国狠抽,几十年没喘息过来,晋亡又开始嘚瑟。其国北有燕山,南有太行山,西有恒山,东有易水,简直一个微型晋国,笔者送它一个外号,“铁核桃”。这货曾趁燕赵各自内乱,大捞一把,鼎盛时国力恐怕不下燕宋,可以磕死韩国,只怕比宋国更当得第八雄之号。只可惜这颗铁核桃对晋国还到不打紧,战国时卡到赵国嗓子眼,北进吧,代道被堵,后援难以为继,南下吧,这货距邯郸晋阳咫尺可达,前脚走后脚这货就背后生事。赵国上下恨不得分分钟敲碎它,可惜中山国抱着齐魏大腿,赵国南线受制硬是不能如愿。然而这货极盛时偏偏遇上更狠更硬死磕齐秦的强赵,硬是把铁核桃给砸了。笔者想说这国当真很富强,只是当年赵国不能如愿的时候,把铁核桃推给魏国,想坐观二虎之争而首渔人之利,结果魏国用中山人乐羊子把中山国生吞活剥了,也许从那时起,赵国从感激变成心寒,畏惧,追悔莫及,三晋之盟就开始松动了。这中山国后为秦之恒山郡,秦定太原后主要就在中山故地与赵国争夺,李牧名战之肥下,宜安,都在中山国境内,廉颇之鄗代之战里的鄗,亦是中山地;中山国先后建都三,中人,顾,灵寿,此外还有左人,曲阳,房子,栾城,东桓,石邑等,此为后话。除去与赵燕拉锯只地,战国中山当有五十城以上,我估计魏取之中山,可主要部分的四五十城还是有的。
然而,魏国得到的是一块远离本土裹着肥肉的铁核桃,失去的却是一个铁杆大牌盟友。
魏国的河西,比晋之河西更为广阔,其北有上郡,与义渠为邻。
魏国之西河郡八邑,晋篇已述;上郡有十五县,新地城少,笔者所知有肤施,高奴,狄道,雕阴,阳周,定阳,其余不详。两郡估计有四十城。
大河以南的郑宋楚地,俱是精华。梁睢一带估计60城,南阳附近30城。这些地方是魏弱之后的根据地,也是最后的堡垒,其实真和晋国没啥关系了。
如此,魏国占据过的地方差不多加起来共有380城,可除了河东河内,其他地方都是那些老牌诸侯的心头肉啊,尤其是楚国的南阳地区是楚国几块最好的地皮之一。所以魏国从来没有真正同时占有这全部的城池,最多时不过200余。
这些同样是大好地皮啊!论开发程度,魏国是战国最早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只怕开发得比晋国还好一点。
可是,为了那本土之外的百余城,魏国把周围国家打了个遍,包括不搭界的中山,亲兄弟韩赵。吴起就七十二战,从无败绩,很威风吧?实际上笔者觉得得不偿失。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2 20:43:00 +0800 CST  
魏国就本身就是个浓缩的国家,国家这样,军队这样,政治也是这样。地方不大,也就不足20w平方公里,然城池众多,而这些城池和魏国一样,星散,破碎,东一坨,西一坨。这些地方还都差不多,都可作为中心。河东,河内,梁睢,中山,富庶实可并称。中山远离本土僻处北境,倒还可免。这一坨一坨加起来是很大的一块地方,其国力聚集之时几乎经济,军事几乎无敌。当这些实力分散开来,齐伐之东,秦击之西,赵掳之北,楚征其南,魏国顿成一盘散沙,然后被各个击破。
3.魏国的地缘形势
魏国的地缘形势,我送它两个词,一,利而散;二,“外强中干”。
所谓利而散,还得说三家分晋。大要而言,赵得晋之广,魏得晋之富,韩得晋之险。三者合一,可无敌当时;分,各家多少都有些不伦不类。
赵氏在晋,实第一大族,擅政日久,其政治军事影响力远非韩魏可比。分晋土,所得最广,广还不够,还有部分河内河东富庶之地,与上党之险,实际上是三晋中唯一有能力独立建国的国家。
韩魏就比较惨了,除了祖地和瓜分的范、知、中行旧地,其他能被赵国搜刮的都搜刮走了。不晓得如何魏可专晋之富,却无晋之险,就是一只母羊,肉肥无角,任人宰割;韩专晋之险,却无晋之利,就是一只死王八,壳硬,没肉。那时候,赵国比韩魏相加还大,赵军基本继承了晋国六成的军力,相当于俄罗斯之于苏联,一个打俩都不见得输。对于赵国而言,你看魏国有多讨厌,南边挡着道,后来灭中山把北道也堵了。对于魏国而言,韩国太讨厌了,把魏国隔成了好几块飞地;对于韩国而言,魏国太讨厌了,整个包着韩国,其都城无论是在河东时期还是大梁时期,都据韩都咫尺。。。。。。
那时候,三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腹地还插着不知多少彼此的钉子般的飞地。就赵国相对完整。魏国被赵韩膈应成河东河内两坨,西边有秦患,中部有韩患,北边赵国想吞了河内,分分钟的事。而晋地本就封闭,三国欲外拓疆土,只能会使国土更加分散,对于魏国尤其如此。
魏国的国土被破碎星散在河两岸各处,导致魏国看上去有无数个中心地带,河东,河内,梁睢,中山,起富皆可并称。中山僻处北境不算,河东河内梁睢均可为一方之重,都之不无不可,然总会故此失彼。梁惠王时尤其如此。也是,河东宗庙之地不可丢弃,河内殷商之富不能丢,梁睢新辟之都丢不得。然后,除了梁睢,魏国全丢了。笔者一直觉得安邑近秦不可都,大梁不能兼顾河内河东,怀城是最合适的,但是河东河内结合部狭窄,易受攻击,可趁国强夺太行上党几处关隘要地,再于他处补给韩国一些地方,彼时韩弱,则必不能当也。
这就是笔者说的“利而散”啊。
感觉那时候三晋火拼真是太多理由了。
魏国初立国,力弱,却最富饶,总感觉他吃肉让韩赵啃骨头,事实上分晋之初,估计赵韩都在吞口水,磨刀霍霍。却因魏文侯之狡,得以利用三晋之盟为自己牟利。
其实那时候没火并,实在对于三晋都是好事,只不过,尤其对魏国太好了。
其实三晋之盟一开始还有同盟义务,后来韩赵就完全成被迫为魏国服务了。
时魏把持大河五渡,韩不就范就会被魏国分割成南北两段;而魏夺中山,实比中山更让赵国恐惧且胆寒。故三晋同盟,其实到最后就是魏国捏着赵韩的七寸,逼着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出力。
魏借盟与国内一班牛人的力量,东至凛丘,西有半壁秦国,南至榆关,北并中山铁核桃。在地缘上给自己包了数层铁甲。
但是当时的魏国和今天的我们都忘了一件事,魏国外面硬了,里面的国土却和赵韩纠缠不清。有三晋之盟,魏国无坚不摧;无三晋之盟,魏国的硬壳相当脆弱,会从立面开缝。毕竟,韩赵等能把魏国一分为二,赵国甚至能重创魏国,毕竟,弱赵也不会比强魏弱哪里去,而韩赵的关系,在强晋时期就一直不一般,赵欲找魏茬韩国一定会帮忙。
这就是笔者说的“外强中干”。
可见,魏国崛起后,其地缘强,必得三晋同心;即使三晋不同心,韩赵不干涉魏国魏国依旧强。若三晋反目,三晋俱自受害,而魏最甚!所以魏国捏着赵韩七寸已成强,便不该过分限制韩赵,而事实上魏国从魏武侯始,罪赵太甚,导致自己四面挨打,心腹之地还要受内伤。以至于赵国这个传统的老大崛起后,一直没忘了给魏国雪上加霜。
魏文侯时,对韩,驱使加利诱,然后魏国扩张两倍多,韩国得强郑余土;对赵,既尊敬又限制打压。在赵国国都附近安了数个钉子,又敲碎了背后的铁核桃(当然这都有点突破了赵国的底线)。赵国虽明魏文侯之心始终心存敬畏,心有不满有无可奈何,毕竟魏文侯的初衷是自强自保免受一个强赵的欺压。
魏武侯时,明显不及其父老辣,总觉老子天下第一,不知韩赵若反魏,心腹之疾大出血。中山已失,赵国没必要再为魏国裹挟;魏国已强,还让赵国啃骨头,显然太过强横。笔者总觉得,魏文侯时,吞了中山可吐半个给赵国更能安抚赵国的心,而魏武侯时为了卫国剩下那点点没毛的地皮就和赵国大打出手,实在不值得。那点地皮本就无关大局,魏国不管,必有齐国要管(齐卫基情比魏卫还深),赵国玩不过还得求助魏国,借此更能栓牢赵国。就算赵国拿下卫国,也是相当于给魏国挡着齐国的枪子,不好吗?魏武侯的张狂,使得赵魏卫齐在刚平附近打了好几年,最后各自一无所得。魏国白白消耗了几年,还是赵国从此离心。
魏惠王时,魏国真的老子天下第一了。可是齐秦楚都已经开始复苏了。这时候楚国来势汹汹,秦国穷追猛打,齐国端坐钓鱼台等着时机揍呢。魏王是不是该吐点好处重盟三晋呢?没,先趁赵侯死伐赵,把邯郸都干了,结果赵国牛劲来了,死扛。又欺压韩国,又被死扛。最后齐国趁机渔利,秦国进至洛水,楚国得淮北八城。
写到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魏秦拼的那么惨,其实秦国不是魏国外事第一关系国,齐国楚国都不是,赵国才是,赵国的态度对魏国至关重要,如果赵国像魏国拔邯郸那次趁魏国大战秦齐来几次落井下石,魏国可能早死了,或者被瓜分了,这是地缘决定的。
而晚期秦赵拼的那么惨,却都没忘了踢魏国一脚,却都是有泄愤之嫌,实在是魏国早年太作死。其实冷静看来,魏国对于赵国,虽然不像赵国对于魏国那样重要,却依然是第一关系国,不是秦国。赵欲挺进中原,绕得过魏国吗?
三晋相爱相杀,最终得利的是域外大国秦齐楚,甚至燕国中山国宋国。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3 18:50:00 +0800 CST  
@左清词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3 19:00:00 +0800 CST  
魏国四境有山,这还不错;魏水系比晋国还好一点,尤其是三川梁睢一带,可是这水也太膈应魏国了,分魏为二,最后来累的魏国被水所灭。
固国有山,拒敌有水,这对魏国完全行不通。晚魏,秦夺河外河西而有崤函之固,桃林之险,又收河东进河内,比夺楚地千里还补;赵取中山以去腹心之患,即争河内上党压顶魏国.魏有商鞅,范叔,魏章,张仪尽数资秦;吴起资楚,犀首资韩;中山乐氏,非燕即赵;公子无忌,避兄于赵。魏有山河之固,人才济济,尽数资敌,只怕魏人始料不及。
可见,诚如吴起所言,山河之固,不足为依。对于魏国,这个弃臣之言绝对金石铮铮。
4魏国评估
A国土资源(350)[1面积(25),2纵深(25),3城市(50),4开发程度(50),5耕地(50),6物产(25),7林牧区(25)8地形(50),9水系(25),10地质(25)],系数:春秋初0.8,中0.6,晚0.3,战国前中晚0.1 ,0 ,0(BC1,BC2,BC3,BC4~6),分段时间看文章开头。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 BC1 BC2 Bc3 BC4 BC5 BC6
18 18 50 50 50 18 15 25 25 25 294 0 0 0 235.2 176.4 88.2
魏国国土资源总分:289,加权为BC1~BC6:0,0,0,235.2,176.4,88.2。
说明:魏国面积能有16是因为城多,国土啊国土。
魏国纵深能有18是因为魏国虽小,盛时东西南北跨度却都不小。
魏国城市文明,实不下晋,魏国新开之疆,大梁即后世之汴梁,为宋朝东京,睢阳曾为商都,为东周宋都,还是西汉梁孝王之都,其他晋土不复赘言。
魏国林牧区。。。。。。。上郡,懂?林胡楼烦人游牧区。中山,懂?半农半牧。
魏国地形,前面说了,外强中干,外强=50,中干-25。
魏国水系。。。。。。三川之所以叫三川,就是因为大河三条主要支流而名。魏国又有西门豹治漳发渠n条,又有魏惠王开鸿沟,这水系就算不牛,人工水系也能补上了吧。
这么个结果完全在我意料,魏国放在国土资源上的国力加在一起是个完全不能算小的数字,但是分摊到各个时期完全不能算大。因为那个最大值从来没有达到过。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4 18:34:00 +0800 CST  
中篇插话:作者的价值观输出
说赵之前,本人想先说些闲话,因为我发现好多人没进入我的价值观和逻辑。
还想科普一些东西,这样大家会发现,好多我们主观上认为的东西并不真实。
顺便阐释一下我的一些基本逻辑,因为本人受不了了。
本人很烦大家就谁打谁小谁多谁少谁强谁弱的各种说辞,太主观了。所以我会给个逻辑,大家自己去分析在和我白话。
然后本人巨烦各种黑吹粉的主观论断,所以要逐一反驳然后逐一立格,黑吹粉本人都尊重,然不可过格也。
最烦者1.楚吹,2.秦吹,3.齐黑,4赵黑+赵吹+齐吹,5晋吹,6.魏吹+魏黑+韩黑。等着吧,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一.各国到底有多大
秦初定天下分四十二郡,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图。毎郡大致等值。当然,北边几个郡城少,粮少,但是那些地方是游牧文明地区,不需要城。 匈奴鼎盛时也城少,比不了大汉一个郡,虐了大汉那么多年。 突厥城少,大唐曾称臣。而且游牧民族吃羊肉喝马奶,本就和中原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不同。那些地方的人民以成为骑士为荣耀,好勇斗狠。所以虽边郡文明落后,物质和军事实力不可小觑也。
南方也是,郡大城少人也少,但是,苗人的战斗力,你懂得。
薛郡后分出东海郡,其实东海郡多少有点虚,虽然地方大,没啥人。九江三分恒山,九江,庐江,其实也就小九江有点东西;会稽郡分出彰郡,其实也是没啥东西的小地方。
所以本人认为四十二郡比四十八郡五十四郡三十六郡各郡更加趋近,本人以四十二郡毎郡大致等值来评估各国规模。比秦楚粉以面积看大小要稍微靠谱点。
八郡以上可以认为相当,三郡以下,一郡差一个级别,+-表示有余或不足。
春秋初始:
齐:济北,淄川大部分与东郡一点点合算一郡。共2郡。
燕: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个一部分,折作1.5郡。
吴:会稽,薛郡一部分(后来分出的东海郡一部),折作一郡多,共1+郡。
鲜虞:未建国,部族活动在恒山郡及其周边,共1+郡。
宋:半个砀郡和半个泗水郡,折作一郡,共1郡。
郑:半个颍川和一部分三川,共1-郡。
楚:南郡,黔中郡(洞庭郡)各一部分,共1-郡。
越:半个会稽郡,共0.5郡。
晋:河东一小半,上党一点,越0.5-郡。
秦:一点点内史郡,共0.25-郡。
不论贫富,只看规模,可以得到结论:
初期齐最大,而后来牛逼的晋楚存在感太低,跟渣越规模相当。统一天下的大秦,根本没有存在感,而后来的铁核桃九千乘鲜虞,还没建国。
还有,郑国是凭啥小霸的?秦国以族人牲口青山绿水之贫而取天下,确实可敬。
春秋对峙期:
晋:河东,河内,上党,三川,邯郸,太原;河间,清河所有折做一郡,东郡,颍川,内史所占折作一郡,共8郡。
楚:南,南阳,黔中,颍川汉中所占折作一郡,长沙九江所占折作一郡,一小部分陈郡,共5+郡。
齐:济北,淄川,东郡一点点。共2+郡。
吴:会稽,薛郡一部分(后来分出的东海郡一部),折作一郡多,共1+郡。
鲜虞:恒山郡及其周边,共1+郡。
宋:半个砀郡和半个泗水郡,折作一郡,共1郡。
燕:不变,1.5郡。
郑:半个颍川和一部分三川,共1-郡。
秦:半个内史郡,共0.5郡。
越:半个会稽郡,共0.5郡。
不论从前文的城市看,还是从现在的规模看,且不说贫富,楚国都不及晋国,但是在当时已经算鹤立鸡群独领风骚屌爆了的存在。秦国,还是渣越渣郑一个级别的。似乎齐国没那么牛逼。
3.春秋各国鼎盛
晋:+代郡绝大部分,共9-郡。
楚:加九江、颍川、砀郡一小部,泗水郡绝大部分,共6+郡。
吴:把薛、泗水,会稽几乎加满,再加多半个九江。共计3.5郡。
齐:济北,淄川,胶东郡,东郡一小部分,共3+郡。
越:会稽,薛郡琅琊所占折作1郡,九江一小部分,共2+郡。
燕:不变,共1.5郡。
鲜虞:不变,共1+郡。
宋:不变,共1郡。
郑:不变,共1-郡。
秦:加一点点汉中郡,共0.5+郡。
可见,鼎盛晋国绝对独领风骚,虽然快死了。齐吴越扩张明显,然而依然二流。秦国小幅扩张,依然不能算大国,却能让郑国畏惧,晋军避战。可见秦国虽小而强。其实秦国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这个诸侯是拿了周天子一张空头支票然后用仅有的族人,牲口,青山绿水的穷家底硬打出来的,还有1君战死,是个战士的国度。
另,盛吴大于齐国,至少潜力大,盛越不及吴国。
综上,看地域,如果2郡为大国标配,那么只有晋楚吴齐越是或者成为过大国;如果1郡算大国,那么宋国也算,秦国甚至不能算,毕竟是只有军事强跛脚虎。
所以,从规模上看,春秋大国,晋居首,当之无愧。楚粉莫恼。
战国初始期
楚:与春秋鼎盛楚国相当,南阳吐出一点点,6郡。
齐:春秋鼎盛齐国再加半个东郡,小部分薛郡、琅琊郡、河间、清河这些共算1郡,4.5+郡。
赵:太原绝大部分,邯郸,代绝大部分,河间清河所占折作1郡,河内一小部分,河东一小部分,上党一小部分,共4.5-郡。
魏:河东大半与晋阳一点折作一郡,河内大部分与三川砀郡所占折作1郡,一少半东郡还有一小部分上党,合起来少于半个郡,共2.5-郡。
韩:上党大部分+三川一半+河内河东一点点+南阳一点点+砀郡一点点,应该有2+郡。
越:会稽,薛郡琅琊所占折作1郡,九江一小部分,共2+郡。
燕:以扩张至辽西,得约半郡之地,加上原来的,共2郡。
秦:几乎整个内史郡,半个汉中,一点点陇西。共1.5郡。
中山:恒山郡,共1郡。
宋:比原来小了一点点,共1-郡。
郑国:只剩半壁,共0.5郡。
结论:1.没了晋国,楚国果然规模最大;2.果然如笔者所言,初期三晋中赵国比韩魏相加还略大;3.越国没有看上去那么大;4.秦国仍然不是大国,就算是也垫底。5.郑国好可怕,竟然差点膈应死韩国。6.谁敢说赵国小?初始规模已经这么大了。
5.战国对峙期
楚:南郡,黔中郡,长沙郡,九江郡,南阳郡大部分,陈郡大部分,薛郡半个,半个会稽郡,泗水郡小半,汉中郡小半,巴郡小半个。共8.5-郡。
赵:邯郸,太原,恒山,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九原郡,河间清河所占折作1郡,上党河内河东各1小部分,共8+。
秦:內史,上郡绝大部分,汉中,蜀,巴,北地陇西所占折作1郡,半个三川,河东一点点。共6.5+郡。
齐:济北,淄川,胶东,琅琊,薛郡半个,东郡半个,河间清河各一点点,合起来小于半个,共计5.5-郡。
魏:河东大部分,和内大部分,砀郡多于半个,小半东郡,颍川陈郡南阳所占折作1-郡,共3.5-郡。
韩:大部分上党,大部分颍川,一小半南阳,一点点三川,大概2个郡。
燕:不变,共2-郡。
宋:原占泗水郡加大,1郡。
越国:半个会稽郡。
中山国:已死。
郑国:已死。
结论:1.楚国开始屌爆了;
2.说赵国小的自己看看赵国,除了没有晋国富规模真心不下晋,真是得晋之广;
3.6郡之秦已经如狼似虎了,齐国一点也不扁小;
4.很想知道魏国是怎么靠着3郡多的地方与东西南北四头牲口分庭抗礼的。看来晋国留下的底子是可以糟践很多年的啊。
6.春秋各国鼎盛
秦(长平之战前,否则就没有任何平衡了):內史,上,汉中,蜀,巴,北地,陇西,南阳,河东,三川一半,黔中一半,东郡砀郡所占(当年的陶郡)算0.5郡,上党一点,河内一点,共10.5+郡。
楚:南郡,黔中郡,长沙郡,九江郡,南阳郡大部分,陈郡大部分,会稽郡,泗水郡,薛郡,琅琊郡0.5+,汉中郡半个,巴郡小半个。共10.5-郡。
赵:邯郸,太原,恒山,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九原郡,河间,清河0.5+,上党0.5+,济北0.5,上谷0.5-,河内河东各1小部分,共10+。
齐国:济北,淄川,胶东,琅琊,泗水,东郡半个,河间半个,砀郡半个,清河一点点。共6.5+郡。
燕国(不算吞齐,破坏平衡):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共6郡。
魏国:河东大部分,河内大部分,上郡,三川半个,东郡半个,砀郡半个,內史和泗水、南阳所占算0.5+,共5郡。
韩国:上党大部分,颍川大部分,三川半个,南阳半个,砀郡一点点,共3+郡。
越:会稽,薛郡琅琊所占折作1郡,九江一小部分,共2+郡。
宋:泗水郡,半个砀郡,少半个薛郡,共2-郡。
中山:恒山郡及其外围,共1+郡。
郑国:就那0.5郡。
结论:1.鼎盛期论规模秦楚赵为三巨头,几乎相当;
2.齐闵王时候齐国国力极强,但是没有体现在国家规模上,难怪老被赵国揍,东帝确实不如西帝,缺点料;
3.燕国真心不小,可惜他的规模和国力不等值;
4.魏国最强也就5郡,就能横行天下,属于超水平的选手;
5.宋康王时搞不好可以找当时的韩国单挑了;
6.郑国属于魏国那种超水平发挥的。
7.再强调一遍,论规模,谁还认为燕赵不大可以好好反省了。
这一节结束后,我口中的谁大谁小你应该可以大致理解了,看着大不代表规模大。看着小不代表规模小,而且规模大的不一定强,规模巨小的也不一定弱。参考加拿大和以色列。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7 01:37:00 +0800 CST  
@左清词重新考证重新写的,意在先科普我的价值观再写赵,最终结论有意料之中的部分,也有大跌眼镜的部分。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09-27 01:47:00 +0800 CST  

楼主:蔡文姬life

字数:32754

发表时间:2016-09-13 04: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08 05:34:24 +0800 CST

评论数: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