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成功的深层原因

-284(公元前284),秦、燕、三晋(韩、赵和魏)五国军队攻齐,济水西面决战(称济西之战),齐惨败。齐主力被灭,齐湣王在莒(山东莒县)被楚杀死,齐灭国。
直接原因是:与其他诸侯国的矛盾急剧,与燕国是仇敌(-314齐宣王伐燕,杀燕王哙),齐国的军事力量本来比较占优势,又借助组织伐秦的时机,私下吞并肥沃的宋国,不但明显地威胁了三晋和楚的安全,也不履行伐宋前与其他一些国家的勾兑。


秦国有5次被其他联军讨伐,还有楚国也被很多次联军进攻,鲜有像齐国这样被一举干掉的大国。其原因耐人寻味。


1. 齐劳而无功
首先比较分晋后(-403),齐与秦或楚疆域的变化,会发现有明显的不同。下图是齐的疆域从-770年开始,特别到田齐后,疆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齐威王时期,有改革,国势增加,特别是桂陵之战(-356)和马陵之战(-342)大大削弱了魏国,使魏国低头。还有五国伐楚(-301),伐秦(-298),虽然都胜了,千里奔袭,也出力不少,但劳民伤财,疆土扩张非常有限,或几乎没有扩展。(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千平方公里)


下图显示齐在齐威王,虽然赶不上春秋桓公时期,但宣王和愍王时期,是处于攻击性的国家,没有人敢惹。但攻击性并没有给齐国带来太多的,特别是长远的好处。


下面是秦国,虽然几次割地,被伐,但是疆土在急剧的扩展。


下面是秦国的攻守情况,比齐更具有攻击性。




下面是楚国的版图变化,虽然没有秦的扩张迅速,但总体上有持续的扩张。






2. 体制原因
从上面的板块变化和战争可见,齐国虽然经过齐威王(-357到-320)的改革,几乎和秦孝公(-362到-338)同一时期,但二者的性质有根本的不同,秦国的改革,举国为战争体制,通过军工和生产基本上给全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激励作用比较大;同时这套体制也对上层,甚至君主也有激励,甚至监督作用,君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而齐国改革强调纳谏和吏治,是自上而下的,无法形成君民的相互激励和共同体,所以威王后期,到宣王,特别是愍王,底层人民在权贵专权和君王的残暴中有很大的怨气。比如齐湣王为让将士用命,用挖祖坟,杀戮的方式来威胁,与秦的内心激励有天壤的不同。所以两个国家的人文,特别是君主和朝堂上的人文传统有明显的不同,驱动国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进。


3. 策略失当
人文和战略决定了策略上的频频失误,比如 和秦昭王刚刚说好称帝,不到两个月就反悔,180度大转弯,名义上组织各诸侯国伐秦,但背地一套,内心想吃掉宋,体现了君王没有充分考虑,在大国的关系中,依靠暂时的军事优势耍权术。追溯到早些的齐宣王,在伐燕的时候,烧杀抢掠,不但激起了燕国人民的反抗,其他诸侯国也想救援,这些都是策略上严重失误。

楼主 boberfma  发布于 2018-01-09 13:26:00 +0800 CST  

楼主:boberfma

字数:1099

发表时间:2018-01-09 21: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8 10:23:58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