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下观与疆域观

和以前的历朝各代一样,唐王朝统治者也经常用“天下”、“九州”、“九瀛”、“四海”、“海内”、“海外”等概念来称呼王朝的统治区域,一方面这些概念的使用,反映着唐代人的天下观是对以往传统观念的继承;另一方面唐王朝统治者赋予这些概念不同以往的含义,却是唐王朝统治者天下观变化的反映。明朝基本继承了唐代天下观与疆域观,唐代疆域观在封建王朝中具有典型意义。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02:00 +0800 CST  
唐朝天下观

一 有关概念的含义
关于唐王朝统治者的天下观,史书缺乏明确的记载,但相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含义,为我们窥知其天下观提供了可能。 “天下”是唐王朝统治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专门记载唐王朝历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天下”一词共出现了3200余次,不仅频繁,而且含义也存在细微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如果依据含义进行区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指称唐王朝正式设治的区域。“大赦天下”之“天下”,是“天下”一词最常见的用法。唐王朝的历任皇帝几乎都在在位期间“大赦天下”。如《旧唐书·高祖本纪》载:李渊取代隋朝,“大赦天下,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旧唐书·太宗本纪上》载:贞观二年(628)三月“大赦天下”,其后的每个皇帝本纪中都有相同的记载。此“天下”从政令实施的角度分析,应该是指唐王朝律法所施用的区域,也就是唐王朝正式设置府州范围,不然似乎没有了实际意义。“天下”一词的这一用法,我们在史书记载中还可以找到其他许多例证。如《旧唐书·玄宗纪下》载:天宝元年(742),“其年,天下郡府三百六十二,县一千五百二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此“天下”指的“郡府三百六十二”就是“大赦天下”之“天下”的范围,这也是唐王朝设置正式府州(或称之为郡府)的范围,与上述分析正好吻合。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04:00 +0800 CST  
二是指称唐王朝的十道(或十五道)政区。我们在史书记载中经常可以见到唐王朝统治者派遣使者“存抚天下”或“廵察天下”的记载,此“天下”所指的就是唐王朝以“道”为建制的所有政区。如《旧唐书·则天本纪》载:载初元年(690)九月,“令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三年(709)八月,“壬辰,遣十使巡察天下”等。“十道”与“天下”对应,则此“天下”指称的是唐王朝的十道政区明矣。关于唐王朝的十道政区,《旧唐书·地理一》有如下记述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05:00 +0800 CST  
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县。自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北逾阴山,西抵大漠。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高宗时,平高丽、百济,辽海已东,皆为州,俄而复叛,不入提封。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议者以权重不便,寻亦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今举天宝十一载地理。唐土东至安东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06:00 +0800 CST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将总章二年(669)唐王朝十道政区的范围界定在南起今越南南部,北达今贝加尔湖以北;东起日本海西海岸,包括今朝鲜半岛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西至今咸海的辽阔范围内,为我们认识唐王朝的十道政区提供了方便。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09:00 +0800 CST  
由此看,“天下”在唐王朝统治者的观念中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含义,但无论是指称唐王朝正式设治的区域,还是指称唐王朝的十道(或十五道)政区,都是唐王朝设治的区域,这一点是明确的。值得说明的是唐王朝正式设治的区域相对比较明确,而所谓十道(或十五道)政区则没有明确的外部界限,包含了众多的藩属地区。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唐王朝统治者对“天下”的认识似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天下”是指唐王朝正式设置府州的区域,不包括羁縻府州区域;广义的“天下”则包含了羁縻府州及其外围的藩属区域。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0:00 +0800 CST  
“九州”、“九瀛”也是唐王朝统治者在论及天下时使用的概念,相比较而言,“九州”比“九瀛”更为常用。“九州”一词在《新唐书》和《旧唐书》共出现过30余次,能够反映唐代人使用情况的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用于书名或物名。用于书名者,如《旧唐书·魏元忠传》有:“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用于物名者,如《新唐书·后妃上》有:“后改明堂为通天宫,铸九州鼎,各位其方,列廷中。”无论是用于书名还是物名的“九州”都有着鲜明的政治含义在内,应该是指唐王朝直接的统治区域。二是用于指称在先秦时期“九州”基础上形成的正式设置的府州地区,或称为“中国”。如《旧唐书·李大亮传》载: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1:00 +0800 CST  
时颉利可汗败亡,北荒诸部相率内属。有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勤及七姓种落等,尚散在伊吾,以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以绥集之,多所降附。朝廷愍其部众冻馁,遣于碛口贮粮,特加赈给。大亮以为于事无益,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于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自陛下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盛,四夷自服。今者招致突厥,虽入提封,臣愚稍觉劳费,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氓庶,积御蕃夷,州县萧条,户口鲜少,加因隋乱,减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业;匈奴微弱已来,始就农亩。若即劳役,恐致妨损。以臣愚惑请停招慰……”太宗纳其奏。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1:00 +0800 CST  
李大亮所言先是“中国”和“四夷”对应,称为“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后是“九州”和“四夷”对应,称为“九州殷盛,四夷自服”,则“九州”的含义应该和“中国”相同,是指汉族聚居的区域。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2:00 +0800 CST  
在记载唐王朝历史的史书中,“九州”有时往往和“四海”连用,如《新唐书·魏徵传》有: 先是,帝作飞仙宫,徵上疏曰:“隋有天下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4:00 +0800 CST  
此“九州”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语中被称为“九瀛”。据《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载:
(贞观十九)三月丁丑,幸定州。太宗谓侍臣曰:“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所以发自洛阳,唯噉肉饭,春蔬不进,虑有劳烦,庶同艰苦,一劳永逸。”是后,将士每到者,遣于定州北门过,太宗御城门楼抚慰之,皆踊跃歌呼,其人心齐一,自古出师命将未之有也。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6:00 +0800 CST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唐太宗来说,“九瀛”或称为“九州”是指西汉王朝强盛时期所奠定的郡县区域。这一区域大致东包括汉代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乐浪郡辖地,治所在今天的平壤;西至敦煌郡,辖今河西走廊西部,治所在敦煌;北达河套及其以北地区;南至日南郡,辖今越南中部偏南地区,治所在今越南广治。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7:00 +0800 CST  
“四海”也是唐王朝统治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且往往被称为“天子”的“家”。“四海”一词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共出现了200余次,基本上是和“天子”或“朕”有关系,而明确和我们探讨的天下观有关的就是“四海为家”一语。“四海为家”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频繁出现,略引数例如下: 《旧唐书·懿宗本纪》载:“朕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 《旧唐书·礼仪二》载:“天子以四海为家。故置一堂以象元气,并取四海为家之义。” 《新唐书·陈子昂传》载:高宗崩,陈子昂上书言东都可以营造山陵,其中有:“且天子以四海为家,舜葬苍梧,禹葬会稽,岂爱夷裔而鄙中国耶?”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8:00 +0800 CST  
唐王朝统治者也经常使用“海内”和“海外”的概念看,其范围大致等同于“海内”指称的区域。 “海内”和“海外”是基于“四海”而出现的两个概念,唐王朝统治者也经常使用这两个词。 关于“海内”的指称范围,我们从《旧唐书·褚遂良传》的如下记载中或可以得到一个清楚的认识: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8:00 +0800 CST  
时太宗欲亲征高丽,顾谓侍臣曰:“高丽莫离支贼杀其王,虐用其人。夫出师吊伐,当乘机便,今因其弑虐,诛之甚易。”遂良对曰:“陛下兵机神算,人莫能知。昔隋末乱离,手平寇乱。及北狄侵边,西蕃失礼,陛下欲命将击之,群臣莫不苦谏,陛下独断进讨,卒并诛夷。海内之人,徼外之国,畏威慑伏,为此举也。今陛下将兴师辽东,臣意荧惑。何者?陛下神武,不比前代人君,兵既渡辽,指期克捷,万一差跌,无以威示远方,若再发忿兵,则安危难测。”太宗深然之。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19:00 +0800 CST  
据此,“海内之人”与“徼外之国”对应,则所谓“海内”指称的范围最基本是包括了唐王朝置兵戍守的“徼内”区域。 “海外”是和“海内”对应的一个词。“海外”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涉及的具体民族政权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新罗,另一个是百济,还有一个是吐蕃。《旧唐书·地理二》有:“归义州,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明确表明新罗是处于唐王朝统治者所认识的“海外”区域。另据《旧唐书·刘仁轨传》载:高宗时苏定方兵围高句丽都城平壤,不克而返,高宗诏令出兵百济的刘仁轨,如果不能屯守也可以撤回。时诸将皆愿西归,仁轨说过如下一段话: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20:00 +0800 CST  
《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况在沧海之外,密迩豺狼者哉!且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妖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战而有胜,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闻上,更请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当出师命将,声援才接,凶逆自殱。非直不弃成功,实亦永清海外……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21:00 +0800 CST  
据此,对于刘仁轨看来,百济也是地处“海外”的政权。另据《新唐书·吐蕃传上》载:证圣元年(695),则天遣通泉尉郭元振出使吐蕃,路遇吐蕃大将论钦陵,论钦陵在与郭元振的对话中有“且四夷唐皆臣并之,虽海外地际,靡不磨灭,吐蕃适独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之语,表明吐蕃也地处“海外”。新罗、百济、吐蕃都是唐王朝没有设置机构进行管理的地区,加之上引史书中“海内之人”与“徼外之国”对应,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唐王朝统治者的观念中,所谓“海外”就是指没有设置机构进行管理的地区。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23:00 +0800 CST  
唐王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实现“大一统”的王朝。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尤其是众多的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挑战“中国正统”,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唐王朝统治者在处理中央和边疆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进步的成分,形成了具有显著特点的天下观、夷夏观和藩属观念。从内容上看,唐王朝统治者这些观念的变化是对前代的传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而其中汉朝统治者的天下观、统治理念及实践对唐王朝统治者观念的变化影响最深。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24:00 +0800 CST  
在唐王朝统治者的心目中,“九州”是最为核心的区域,是保持天下稳定的核心,前引史书所载“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等代表着唐王朝统治者的这种认识,唐太宗李世民即也说过同样的比喻: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18-08-11 07:26:00 +0800 CST  

楼主:Highelfsword

字数:9961

发表时间:2018-08-11 15: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2-26 21:23:50 +0800 CST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