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来被吹宋的明画恰恰显示了明代的繁荣

明代的艺术品被当成宋代是一个普遍现象。绘画和瓷器尤其是重灾区。

长期以来对明代艺术工艺的认知,也是造成宋明经济发展认知扭曲的关键因素之一。

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清宫藏画录《石渠宝笈》把大量明画错题为宋画,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史学者。

看着大量的明代绘画被当作宋画来宣传宋代的繁荣和明代的衰弱,令人悲凉得哭笑不得之余,倒也揭示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为什么那些被错当成宋画的明画反而往往比真的宋画更喜欢被教育界以及宋吹界引用?


这恰恰反映出明代更为丰富的器物文明和更加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商品经济跨越式发展:



初中历史课本中用明代货郎图来吹宋(旧传宋(实为明吕文英时期):

Well done! 吹宋洗脑从娃娃抓起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0:38:00 +0800 CST  
明代货郎图,由于被乾隆的石渠宝笈题为宋人,长期以来被宋吹最为宋代经济发达的重要证据: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0:40:00 +0800 CST  
吴钩等一众宋吹最喜欢用来吹虚宋代的器物丰富和文人雅兴的,明人十八学士图。

虽没有宋元版本的古拙深沉,却的确反映出明代器物远超前代的极大丰富,文人的高雅情趣,以及明代绘画技术的精湛: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0:46:00 +0800 CST  
吴钩对于“宋画”中明画的命中率是令人惊讶的。

这幅《听阮图》也是吴钩等一众宋吹最喜欢用来吹虚宋人的博古情怀的。

不过,这是一幅明代杜堇风格的绘画,只是被乾隆的石渠宝笈错题为宋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0:53:00 +0800 CST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先放几个供大家消遣。

明代的艺术品被抹杀是普遍的现象,是全面的抹杀。

宋代五大窑的伪概念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以往一直有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窑”的说法。

除了汝官定为真的宋瓷之外,现在的考古和文物发现,已经将其证伪。

钧窑在宋代不是没有就是还完全不成熟,金元之后,钧瓷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而哥窑也是宋代修内司官窑到元代之后的继承,以往也给宋代双重计算了。

过去的学术界,就是用一个明显伪造的“宣和元宝”钱范“证明”了钧瓷的“宋代说。

可以说是可耻的。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0:59:00 +0800 CST  
如今,包括台北故宫,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嘉德等机构都已经将官钧的年代,由宋改为明。

钧瓷的巅峰之作:明代官钧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04:00 +0800 CST  
仔细审视明代的绘画和容像,会看到极为丰富的瓷器类型。

长期以来明代制瓷业被极力而全面的抹杀,被人为的造成景德镇窑一窑独大,青花瓷一瓷独大的假象。

实在是荒谬。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39:00 +0800 CST  
明代丰富多彩的制瓷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42:00 +0800 CST  
先随便说这么多,实在罄竹难书。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44:00 +0800 CST  
明代艺术与工艺被抹杀,被当成宋代,是宋明经济史结论扭曲的重要因素。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46:00 +0800 CST  
@心远有涯@☜金牌防守术☞@ddddiv@不确定性原理w@zhupeng100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1:56:00 +0800 CST  
明代北方包括钧州窑之内的许多窑都被抹杀,被主观的划为宋瓷。

之后有时间再把明代磁州窑的资料发上来,白底黑花比宋代的更为精彩。

明代北方能够烧制出如此精彩的琉璃瓦,其显示出来的烧窑技术还在瓷器之上,难道还没有像样的瓷器?

真是荒谬至极。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4 23:14:00 +0800 CST  
钧窑的北宋说根本没有任何坚实的论据,只不过是在清代开始的以讹传讹,这个已经是学术界的公论。请看北大李民举教授的论述: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3:09:00 +0800 CST  
而现在的考古发现也已经证明传世哥窑是南宋修内司窑在元代的延续,而不是宋代的瓷器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3:22:00 +0800 CST  
明清以讹传讹的文献根本不足以证明瓷器的年代。钧窑,哥窑在宋代根本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和出土映证。这和年代确认的汝官定瓷完全不同。

我上面27楼已经说明了,对杭州修内司窑的发掘已经证明传世哥窑实际是杭州宋代修内司窑在元代的延续罢了。

那么,哥窑是不是像24楼说的那样实在龙泉呢?

下面是李刚《宋代五大名窑的是与非》一文中,分析为什么明代一些文献说哥窑在杭州,一些文献又说哥窑在龙泉。结论是,龙泉境内并没有“哥窑”:

明人对哥窑瓷器的喜爱,还曾导致了争夺哥窑产地之事的出现。嘉靖年间,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说:“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嘉靖四十年(1561)编成的《浙江通志》则云:“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嘉靖四十五年(1566),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中写道:“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仅从因“色淡”而称“哥窑”演变为因“兄”而名“哥窑”,就足以说明这些叙述充满杜撰的成分而缺乏可信度。洪武二十一年(1388)成书的《格古要论》的“古龙泉窑”条中,只字未提“哥窑”,在弘治七年(1494)完稿的《菽园杂记》所转载的《龙泉县志》关于龙泉窑的详细记载中,也丝毫不见“哥窑”的踪影。考古资料证明,龙泉琉华山下的琉田(今大窑),既无专烧开片青瓷的南宋窑场,又不出产哥窑那类施米黄或月白釉、有“金丝铁线”片纹的瓷器。毋庸置疑,龙泉境内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哥窑”。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3:57:00 +0800 CST  
关于钧窑和哥窑的具体论述,请看这一贴:

http://tieba.baidu.com/p/4797735205?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3:58:00 +0800 CST  
第一个问题已经说得清楚,提到钧窑是宋代的只有19世纪后的清代著作,而且25楼已经证伪了。

第二,国际上是有少许争论,但是主流的机构,包括收藏绝大多数官钧瓷器的台北故宫都已经接受了官钧的明代论。

第三,秦大树的考古,只是在宋末到金代的土层中找到钧瓷,但还是较为早期的钧瓷,并不是被称为“大窑”的官钧。这点我想我说的很清楚。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5:44:00 +0800 CST  
秦大树的研究我在上面那个链接里说的很清楚了,只是在北宋末到金代的土层中发现了“钧瓷”,但还完全不是被人们推崇的“官钧”,何来“大窑之称?

另外秦大树本身就是接受“官钧”明代造说法的。在当年确认官钧明代造的研讨会中,秦大树说:

我当年在华盛顿国立佛利尔美术馆做博士后时,就把佛利尔所藏的东西都看了,其所有陈列瓷,从器物风格、工艺看,都应该属于金代,我把它们定为金后期。去年北京毛家湾的一个灰坑,出土了几千件碎瓷片,经初步整理,早的是元代,最晚的是明朝正德年间,其中十几片,跟这次会议所见的标本是一样的东西,它们可以给这次会议上的“明代说”作一个旁证。

通过这次会议的争论和见识,教益很大,我开始接受“明代初年”的说法。但我感到不理想的地方是,收集到的标本固然是好的、美的,但远远不够,还需要考古发掘,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尽可以提出疑问:瓷片什么时候出土的?出土时的状况怎样?在同一个地层里,粗放的瓷器在上,精细的瓷器细在下?还是细在上、粗在下?共生共存的吗?这两组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只有经过认真的考古发掘,才可以最后判定“官钧”的准确年代。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5:54:00 +0800 CST  
秦大树本身就是官钧明代造的支持者: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6:04:00 +0800 CST  
被人们所追捧的“大窑”,钧窑的巅峰之作官钧,是中国制瓷史上最灿烂的杰作之一。

这才是“大窑”,长期以来被当成宋瓷

被抹杀的明代成就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8-11-15 16:08:00 +0800 CST  

楼主:明月煦風

字数:3270

发表时间:2018-11-15 04: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07 04:03:13 +0800 CST

评论数:20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