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拍】四川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野拍合集~~

蓝胸圆肩叶甲镇楼,二楼正式开更~~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1:51:00 +0800 CST  
今年上半年,有幸去了趟位于四川平武的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小河沟”),这是个省级保护区,不对外开放,一般人进不去。好在沾了所在机构的光,我在保护区里住了三天两夜。



原以为小河沟位于四川最北部,海拔较高,最低的地方也有1000多米,因此不会有太多的节肢动物,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儿的节肢动物不仅多,而且多到了没天理的地步。虽然有别的任务在身,没能深入勘察整个保护区,但是我在保护区的居住区附近也记录到了很多的昆虫、蜘蛛、马陆和盲蛛,甚至其中有不少是在墙壁上拍到的。大略整理了一下,值得分享的照片有大约200张。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1:52:00 +0800 CST  
在图集之前,不妨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小河沟的大体情况。



↑小河沟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可以看到它位于四川北部,靠近与甘肃省交界的地方。作为从小在广东长大的汉子,这个纬度在我的概念里算是非常靠北了,已经无限接近于秦岭、淮河一线。




↑如果换成卫星地图,则能看到保护区周围是连片的巨大山脉。这些山脉里分布着很多大熊猫,作为我们的国宝,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一直很大,所以这附近除了小河沟,还有唐家河、王朗等若干个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都是大熊猫,另外也顺便保护扭角羚、川金丝猴之类的动物。





↑小河沟大门口关于红外照相机的牌子,可以看到上述三种国家1级保护动物。其实我个人对大熊猫并不是很有感,觉得这种动物之所以吸引这么多目光,无非是因为长得有特色,与其倾举国之力去保护大熊猫,倒不如多花点心思去保护那些长得不那么讨喜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不过就保护大熊猫这事而言,也许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人们能从保护大熊猫当中明白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也并非坏事,只可惜我国在这方面的科普工作仍然不足,大部分人只看到熊猫的萌,而没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1:54:00 +0800 CST  

↑身处小河沟,往四面八方望去都是无边无际的大山。来到四川之后时常感叹:这儿的山是真大,与之相比,以前在广东走过的山只能算是小土坡。另外也明白了为什么在新闻里会时常看到“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贫困山民,因为这些山实在太大,大到即使在21世纪也足够把几代人都困在里面。





↑小河沟的居住区,近处的木箱里是保护区工作人员饲养的中华蜜蜂。居住区四周被重山环抱,灌木茂密,这也是为什么我不需要深入保护区就能在这附近记录到许多节肢动物。小河沟虽然不对外开放,但有时也会接纳一些自然教育机构带来的团队,虽地处偏僻,但住宿条件还是不错的,能洗热水澡,有WiFi,客房布局类似酒店,里面甚至有麻将桌。可惜我去的那几天里WiFi发射器坏了,只能收到气若游丝的2G信号。





↑居住区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景象,画面下方是一个水坝,附近视野开阔,很适合观鸟。小河沟内最常见的鸟之一是红嘴蓝鹊,一种非常好看的中大型鸟类,它们不怎么怕人,可以近距离欣赏。另外这里的红腹锦鸡数量也不少,可惜这次没有遇见,我一直很想亲眼看看这种体色浮夸的鸟,想了大概有好几年,希望今年有机会实现这个小愿望。





↑工作人员养的两只狗,起初对我们这些外来者充满敌意,不停吠叫,左边的大黄狗还时不时表现出攻击倾向。右边的大黑狗是大黄狗的跟班,一切行动听指挥,时刻与大黄狗共进退。有趣的是,第二天早上一位同行者在面对它们狂吠时吹了几声口哨,这俩狗狗听到口哨声之后马上性情大变,瞬间变得温顺无比、乖巧可人,从此不再吠叫,还开始摇着尾巴跟在我们后面,俨然把我们当成了自己人。也许在它们的认知里,“会吹口哨的人”就是好人。真是不靠谱的两只狗。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1:57:00 +0800 CST  

↑小河沟入区需知,上书“原则上禁止一切外来人员入内”,可见小河沟的保护等级非常森严,但据工作人员说,因为保护区面积实在太大,而他们人手不足,所以时不时会有附近山民偷偷进入保护区盗挖药材甚至偷猎。





↑小河沟用于公示的简介,注意文字中的“有鸟类331种......有昆虫302种”。在这种坏境中,昆虫的种类比鸟类少,这玩笑开得有点大,这个数据可以说是我这些年看过与实际情况出入最大的数据之一,其可信程度与QQ空间里的“必看!这篇文章看哭了15亿人”相当。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小河沟只是省级保护区,而且不对外开放,导致经费不是很充裕,区内工作人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能说是勉强过得去,所以一直没做昆虫种类的详细调查,因为目前只记录到了302种,所以暂且只能这样写了。我总盼望着将来小河沟能请我去做昆虫种类的调查,即使没有报酬也没关系,包吃包住就行。




↑小河沟管理处办公室内有很多地图,分别有珍稀植物、珍稀动物的分布情况,卫星照片、等高线地图和地质地貌图等等,贴满了几面墙,这张地图展示的是一些国家1、2级保护动物在小河沟内的分布情况,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金雕、绿尾虹雉、黑熊、红腹锦鸡等动物。





↑小河沟的照片展览馆,大部分照片来自红外照相机。不得不提的是小河沟是全世界大熊猫分布密度最高的保护区,没有之一。但即使是密度最高,在小河沟将近3万公顷的面积中也仅分布着大约40余只野生大熊猫,亲眼见到它们的概率无限接近于亲眼见到擎天柱。一位在小河沟工作居住了8年的宋老师至今也没亲眼见过野生大熊猫,而另一位在此工作了20年的老主任也只见过两次野生大熊猫,而且距今已经过去很多年,可见在野外与大熊猫偶遇的概率何其之低。除了大熊猫,与很多珍稀野生动物相遇的难度也非常大,所以,照片展览馆里的大部分照片都来自于红外照相机也不奇怪了。





↑安置在小河沟内的红外照相机。一般工作人员会根据粪便、兽径(野生动物路过时在灌木中和地表上留下的路径)、动物在树干上蹭痒留下的毛发等线索,寻找野生动物活动频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在附近安装红外照相机。


红外照相机自带电池和红外线感应装置,而且不惧雨水,可以在动物路过时被激活,悄无声息地拍下野生动物的照片或视频,这是一种能将对野生动物影响降到最低的记录方式,另外也保证了人的安全,毕竟有些野生动物非常具有攻击性,比如扭角羚和黑熊,像个二愣子一样企图拿着单反相机在环境复杂的丛林中拍摄这些动物和自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台两个月前安装的红外照相机,拍摄到了许多野生动物,图片中是一只野猪。野猪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动物,你别看它带个“猪”字,据说发飙的野猪,尤其是拖家带口的老母野猪,杀伤力之强足以从南天门拱到蓬莱东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忘了这是小麂、毛冠鹿还是斑羚,但在这次的小河沟之行中,有一回坐着车沿山路行驶的过程中亲眼看见了一只毛冠鹿,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它在我们视野里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五秒,全程都在连蹦带跳地往林木中逃窜,跃起时的姿态很是优美,其臀部上的白色毛发无比显眼。这只毛冠鹿也成了我目前见过的最大的野生兽类,打破了原先果子狸的记录。


我们翻看了两台红外照相机,里面记录到了野猪、豪猪、小麂、毛冠鹿、斑羚和红嘴蓝鹊等野生动物,通过红外照相机我们能看到它们最自然的状态,可见这是一种很科学的记录方式。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2:09:00 +0800 CST  

↑小河沟的主干道,总长度不记得了,大概有10公里。道路两边几乎全程都是这样茂密的灌木和丛林,分布着种类和数量都很庞大的各种动植物,加之小河沟不对外开放,不会被游客干扰,这样一个地方对于自然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主干道很长,也很宽,四人并排走在上面毫无压力,而且总体坡度并不大,走起来很轻松。这样的条件,可以说是我见过最适合自然爱好者探索的一条山路。





↑路旁的告示牌,可以看到附近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观测点。





↑警示牌。在小河沟,除了要小心滑坠、蛇、扎人的荨麻,还有一个不得不防的家伙,那就是蚂蝗(水蛭)。保护区内蚂蝗密度之大令人咋舌,我就十分有幸地体验了一回蚂蝗之吻。




↑这是我被蚂蝗咬后的状况,伤口位于脚踝上方。蚂蝗在咬人时会分泌抗凝血活性多肽和麻醉剂。也就是说,被蚂蝗咬的感受就是没有感受,甚至它吸饱了血离开之后我都浑然不知,直到同行者发现我裤腿上的血,我才知道自己被咬了。接下来就是拿纸巾不停擦血,但因为其分泌的抗凝血活性多肽效果太好,导致血流了一个晚上,好在伤口不大,总出血量不多,大概吃一碗猪血就能补回来。


不久之后我在江油的老君山体验了一回跳蚤叮咬,这让我在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啥都没干,光挠痒了,也对“奇痒无比”一词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


讲真,相比之下,蚂蝗的用户体验简直不要太好,吸饱了血就走,仅留下一个血窟窿,没有任何触感上的不适,堪称吸血生物中的业界良心、行业楷模(此处应有掌声)。




↑保护区内一座摇摇欲坠的吊桥,年代十分久远,大概可追溯到我出生之前,走在上面要十分小心。此桥连接着一条河的两岸,在桥的另一头,居住着难以计数的蚂蝗。蚂蝗们有着极发达的感官,所以当我们出现在附近几分钟内,就看到蚂蝗们成群结队地赶来,它们群情激昂,踏着一致而欢快的步伐,犹如一场迎亲大会,气氛热烈而喜庆。



一位同行的妹子在此处不幸被咬,我们遭不住蚂蝗的这般热情,赶紧撤离这是非之地。我和几位同行者在这三天两夜里见了不少蚂蝗,但都忘了给它们拍张照,实乃怪事一桩。


国内的蚂蝗,常见的是宽体金线蛭和茶色蛭两种,小河沟内所见的都是茶色蛭。


以上便是小河沟内的基本情况,下面开始分享一些有趣的小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2:18:00 +0800 CST  

↑叶蚤,它们喜欢啃食叶片,具有发达而粗壮的后足,跳跃能力极强,体型微小,与芝麻相当。这些特点,让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生活在叶子上的跳蚤,所以得名叶蚤。这个种类在广东和四川都很常见,各种灌木上都能发现它们。





↑同是叶蚤,但体型比上一种更大,与绿豆相当。





↑也是一种叶蚤,注意它的后足,同样很强壮。叶蚤们的跳跃能力非常惊人,如果你尝试用手触摸它,在接触之前只会听到一声清脆的“啪”,它便已消失不见,犹如瞬移技能,而这声“啪”则是它后足发力时发出的声音。




↑与上上图同种的叶蚤,正在拉屎,其粪便干湿适度,色泽无异样,估计消化系统非常健康,但它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粪便喷到了自己身上,这就不那么健康了。




↑不少叶蚤的长相都有共通之处,但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区别。这只叶蚤正在啃食叶片,由于它们的体型很小,所以口器也很小,这让小型叶蚤们在多数时候只能啃食叶片的表皮,少数体型较大的种类才会把叶片啃透。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2:37:00 +0800 CST  

↑极好看的瓢虫,体表有一层细短的绒毛,让清晨的露水在它身上凝结,但这无法掩盖它身上耀眼的大红色金属光泽。我于清晨时分与它相遇,此时它正在吃早餐,在叶片上咬出了一个大洞,食量不小,而且它对食物口感颇有追求,避开了口感粗糙的叶脉,只取食相对较嫩的部分。





↑瓢虫,这种瓢虫看似平淡无奇,但观察它的外形我们可以发现其与松脂等植物分泌物非常相似,所以当它停在树木枝干上时很难被注意到,总被误以为是树脂。在广东我也见过相似的种类,但身体边缘一圈颜色更深,拟态树脂被晒干的模样,十分机智。





↑可能是某种扁甲,正在吸食晨间的露水。




↑天牛,体色与一些树皮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它也许是以树皮为食,而这样的体色能为它提供保护。




↑在居住区的楼梯上看到一只小甲虫不慎摔倒,正六脚朝天不停摆动,于是顺手将它救起,翻过来一看,哇,好漂亮,四团泛着光芒的浅蓝色斑纹让人过目不忘。回来之后查阅图鉴,这是一只蓝斑蕈甲。



蕈(xūn),就是蘑菇的意思,这是一种爱吃蘑菇的甲虫,想不到救了一只和我有共同爱好的小虫。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2:45:00 +0800 CST  




↑几种叶甲。叶甲科是甲虫中的一个大科,包括了许多亚科,前面提到的叶蚤就是叶甲中的一个亚科。由于许多叶甲种类有鲜艳的体色,所以它们也叫“金花虫”。全球已知的叶甲近3万种,我国有近2000种,成虫、幼虫均为植食性,叶片、根、茎它们都吃,所以不少叶甲在农业生产上被归为害虫。

图三中叶甲身体下方可见螨虫寄生。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2:55:00 +0800 CST  

↑交尾中的叶甲。大部分叶甲都没啥情调,尤其是雌性在交尾时总是显得心不在焉,时常见它们一边交尾一边进食。





↑这应该是某种萤火虫,但未见其发光。





↑长相古怪的小型甲虫,种类及习性均不祥。















↑几种象甲。象甲科是甲虫中的第一大科,全球已记录6万余种,我国约有6千种。象甲的额、颊两个部位向前延伸,形成了喙,作用类似长颈鹿的脖子,让它们能更便捷地取食,这种别具一格的造型也让它们看起来和大象有些相似,所以得名象甲。大米中体型微小的“米虫”就是一种象甲,下次淘米时发现它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也能看见这样有趣的“象鼻子”。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3:04:00 +0800 CST  

著名网红——毒隐翅虫。它在森林地表的岩石上急速爬行,我尝试跟拍了几张,最后勉强能看的只有这一张。隐翅虫科也是鞘翅目中的一个大科,全球已知近3万种,食性较杂,鞘翅非常的短,犹如隐形的翅膀,所以得名隐翅虫,毒隐翅虫是其中的一种。当它落到人身上,被人拍死,它体内的液体与皮肤接触,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皮炎。在社交网络上时不时会看到《震惊!这只小虫子可能会要你命!快转发给你关心的人!》这样的文章,封面图片是个哭天抢地的大妈。点开一看,哦,内容是毒隐翅虫。其实毒隐翅虫的毒性远没有达到致命的程度,即使接触到它的体液,只要及时就医也并不会有大碍。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3:07:00 +0800 CST  

↑瓢虫幼虫。我一直觉得大部分瓢虫小时候的长相都很有趣,比如图上这一只吧,腹部背面有不少小刺,让人看了不敢触碰;前胸背板和成年时一样发达,从背面保护住了头部,上面还有两颗不怎么逼真的假眼,看起来就是一活脱脱的小怪物。许多昆虫爱好者对成年瓢虫喜爱有佳,但对我而言似乎瓢虫幼虫更具吸引力。





↑不知现在的幼儿园如何,但在90年代中期的幼儿园,老师们总会告诉小朋友:七星瓢虫吃蚜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此话虽不假,但往往老师们对瓢虫的认识并不充分,也让幼儿们把所有瓢虫都和“益虫”划上等号,非常简单粗暴。这也导致许多幼儿到死都不知道瓢虫中也有许多植食性的种类,比如名气响亮的茄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瓢虫、大豆瓢虫,这些都是农民伯伯的坏帮手,在生物分类上也有一个“食植瓢虫亚科”,用以和大部分为捕食性的瓢虫亚科相区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以真菌为食的种类,而在捕食性的瓢虫中,除了以蚜虫为食的,我还见过捕食飞蛾的。


上图是某种植食性瓢虫的幼虫,它们食量惊人,数量惊人,丑得惊为天人。黑中带灰的软滑躯体,搭配上6条古怪的腿,在小河沟常见它们挤作一团,争相啃食叶片,虽然外形和习性都不那么符合大众审美,但又莫名有些丑萌,而丑萌的小生物总是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





↑小灌木叶片被这种瓢虫幼虫啃得支离破碎,仅残留叶脉。相同的景象在小河沟内极为常见,几乎每走一小段距离就能看见一群这些小怪物在灌木上撒野,这也让我被这种瓢虫的破坏能力所震惊。接下来几个月我还要去几趟小河沟,不出意外会在此逗留许多天,这些幼虫成年后究竟是什么模样?它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此无节制进食究竟是因为良知泯灭还是道德沦丧?本台将为您带来持续跟踪报道。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3:10:00 +0800 CST  


↑叩甲,也就是“叩头虫”、“磕头虫”。在它胸、腹部腹面,有一套强大的弹跳系统,就像一根针和凹槽,当针插入凹槽时会借助摩擦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整只虫弹到空中。这个技能让叩甲不必担心六脚朝天时难以翻身,甚至它们在遇到天敌时会主动仰面朝天落到地面,一是装死,二是有几率摆脱天敌的视线,待天敌离开后再释放这个技能回到正常体位;或者是它们被天敌咬住时,这个技能可以使叩甲虎口逃生。


总的来说,叩甲不愧为生存高手,这套战术技能为它们带来了更高的生存率。在大约15年前的珠海,也生活着很多叩甲,其中大部分是非常漂亮的丽叩甲,它们浑身是显眼的艳绿色金属光泽,我小时候很调皮,会故意把它们翻过来,就是为了看它们“啪”一声跃起的那一瞬间,感觉非常神奇。后来随着城市化加剧,xx在珠海成了非常罕见的昆虫,只能偶尔在人迹罕至的森林中遇见,实在令人唏嘘。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4 23:13:00 +0800 CST  
开始更新~~另外等不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WX公号“南粤野趣”,里面已有全文。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5:46:00 +0800 CST  
莫名被度娘抽了2楼,郁闷,下面先把被抽的补上。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5:48:00 +0800 CST  

↑除了蓝斑蕈甲,还遇到了另一只肚皮朝天正在求救的甲虫,把它救起之后发现是一只屎壳郎,说来惭愧,这是我首次遇见屎壳郎。屎壳郎,学名蜣螂。在四川,它们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外号叫“推屎爬”。





↑此次行程中共遇见两只屎壳郎,应该是同一种类。大部分屎壳郎为了把粪球埋到地下供自己和后代食用,前足特化成了开掘足,适用于刨坑。



↑纹吉丁,感知到我的靠近,立即将腿和触角收到身体下方,一是为了装死,二是为了即便受到攻击也能保护住这些脆弱的部位。甲虫坚固的鞘翅和发达的前胸都是它们用以防御敌害的铠甲,这身装束为它们增添了不少的防御力,这也是甲虫家族之所以繁盛的原因之一。





↑求偶中的象甲,这一种类在广东和四川都有分布。读小学的时候,操场围墙外长着几株“水葡萄树”,是一种高大的木本植物,学名未知,结的果实非常甜,我们常去摘来吃,而这种树上就居住着大量此种象甲,由于其体表有一层带有金属光泽的短绒毛,所以小学生们叫它“金粉虫”,在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上还有小学生把它们捉来卖,一块钱一只,在当时算得上是天价。


注意图中虫体上的两枚橙色凸起,这是寄生的螨虫,小河沟的螨虫十分猖獗,许多节肢动物都遭寄生,这在后面的图片中也能窥见一二。





↑可能是某种花萤,线状触角,有发达的步行足,能在地势复杂的灌木上快速爬行。




↑体型微小的甲虫,可能是某种皮蠹(dù)。





↑植食性瓢虫,体型较大,食量也很大。




↑拟步甲,这个种类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时居住区的灯光下会看到不少停息在墙壁上。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6:02:00 +0800 CST  
有一层小河沟的简介,怎么发都会被抽,放弃了,朋友们可以到我的公号“南粤野趣”看全文,实在抱歉。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6:03:00 +0800 CST  
下面是蜘蛛篇。


小河沟的昆虫数量很多,这意味着多以昆虫为食的蜘蛛也不会少,此次行程中我也见了好些有意思的蜘蛛,下面一起来欣赏。



↑在小河沟安顿好住处后,我就带着相机准备到周边转悠,刚出门没几步一抬头就看到这家伙扒在房梁上。造型有一种说不出的邪恶感,令我印象深刻。







↑还好居住区房子的层高不算高,我举高相机能拍到它的特写,是幽灵蛛科的成员。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6:06:00 +0800 CST  

↑各种蟹蛛是小河沟内很常见,而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蟹蛛,它们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优雅的气息,即便是捕食时也充满诗意,过些日子我会单独为它们写一篇图文。





↑蟹蛛不结网,主要用伏击的方式在灌木上捕猎小型昆虫,它们的各种姿势总让我为之倾倒。不同蟹蛛间的体色会有较大区别,但主题色大多都与它们喜欢的捕猎场所相近,以提供保护色使蟹蛛难以被猎物和天敌发现。




↑捕猎成功的蟹蛛,猎物是一只蛆,极有可能是食蚜蝇的幼虫。心疼这个夭折的半透明小胖子,南无基督耶稣,愿天堂没有蟹蛛,满是蚜虫。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6:07:00 +0800 CST  

↑与喜欢在叶片、花朵上捕食的蟹蛛相比,一些偏好在木本植物树干或地表捕食的蟹蛛体色更深,在某些种类的蟹蛛中,也会有雌性体色浅而雄性体色深的现象。很显然图上这只蟹蛛迷失了自我,跑到纯白色的石灰墙壁上等待猎物。这一等,便是沧海桑田。

楼主 被黑屋的智慧哥  发布于 2017-11-15 16:42:00 +0800 CST  

楼主:被黑屋的智慧哥

字数:23596

发表时间:2017-11-15 05: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18 13:23:39 +0800 CST

评论数:2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