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言】一桩被掩盖的荒野谋杀案

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而著称,如经典著作《梦的解析》(1899)。不过我更欣赏他后期从个体心理分析转向群体心理分析的作品:《图腾与禁忌》(1913),《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 和《文明及其不满》(1930)。1938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弗洛伊德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英国,在战乱中完成了其最后著作《摩西与一神教》(1939)。

《摩西与一神教》的成书过程因受奥地利动荡的政治局势影响,几篇文章之间断断续续,内容稍显混乱。不过主线基本明确,书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怀疑,“作为犹太人民族领袖的摩西可能是埃及人”,弗洛伊德由此疑问推演出一桩荒野谋杀案,最后基于群体心理分析而做出相应解释。

一,《出埃及记》里的摩西

或许很多人对于摩西事迹并不太了解,我根据《圣经·旧约》(新世界译本)和维基百科相关条目,简略介绍相关的旧约记载。

《创世纪》结尾提到雅各(以色列人祖先)的儿子约瑟因其天赋异禀而被哥哥们嫉妒,被他们卖到埃及为奴。不过约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逆袭而成为埃及皇室首要顾问。后来雅各家乡闹饥荒,约瑟的哥哥们来埃及买粮食而与约瑟重逢,终于一家团聚,之后雅各一族全部迁居到埃及,此为《出埃及记》前的历史背景。

1.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

雅各全家迁居到埃及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色列族群人丁兴旺。这引起了埃及本土势力的忌惮和不满,埃及法老对以色列人政策逐渐严厉,施以繁重的劳役,甚至下令“凡初生的(以色列人)男孩,你们都要扔进尼罗河里”(《出埃及记》1:22)。但一对以色列人夫妇生下摩西后,违命藏了下来,直到三个月后实在藏不住才将摩西放进蒲草箱,并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箱子恰巧被路过的埃及公主发现,于是摩西被带回宫里当作公主的儿子抚养。成年后的摩西某天“看见一个埃及人打他的一个希伯来兄弟,见周围没有人,就把那个埃及人杀了,藏在沙里”(《出埃及记》2:11-12)。

不久法老得知摩西杀了埃及人,摩西不得不逃出埃及,直到被米甸祭司收留并成为他的女婿。在米甸寄居四十年后,某天摩西放羊时耶和华的天使显现,上帝指示摩西“把我的子民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出埃及记》3:10)。摩西回到埃及面见法老,要求他释放上帝的子民,但遭到拒绝。上帝便在埃及降下十场灾难,法老不得不容许以色列人离去。以色列人出发不久,法老便后悔了,于是派人去追以色列人,摩西以手杖分开红海,以色列人安然渡过后海水恢复,淹死了埃及追兵。




摩西分开红海,图片来自网络

2. 西奈山上聆听耶和华诫令

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但抵达应许之地——迦南之前必须经过一片旷野。饥肠辘辘的以色列人不住地抱怨,“我们不如在埃及地被耶和华杀死还好!那时候我们坐在肉锅旁,吃得饱足,现在你们却把我们带到旷野,要全会众都在这里饿死!“(《出埃及记》16:3)。摩西接连借助上帝显示神迹,才安抚了众人的不满。

三个月后以色列人来到西奈荒野,耶和华降临在西奈山,发出多条诫令,其中一条是“不可雕刻偶像,也不可仿造上天、下地和地面以下水里任何东西的形像。 不可跪拜偶像,也不可受引诱去事奉偶像,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要求专一爱戴的上帝”(《出埃及记》20:4-5)。之后耶和华命令摩西,“你上山到我这里来,住在这里,我要把石版和我写的律法诫命赐给你,让你教导民众”(《出埃及记》24:12),四十天后才将律法传授完毕,并“把两块圣谕版交给他”(《出埃及记》31:18)。

此时,以色列人在山脚下已经等的不耐烦了,并央求亚伦“为我们造个神像在我们前头引路吧”(《出埃及记》32:1),亚伦便造了个牛犊金像并筑起祭坛,以色列人围着祭坛吃喝跳舞。这违背了耶和华已经宣布过的“不得崇拜偶像”诫令,下山后的摩西“一看见牛犊像和跳舞的人,就勃然大怒,立刻把石版从手中扔出去,摔碎在山脚下”(《出埃及记》32:19),命令利未人杀了三千多民众。之后摩西乞求耶和华不要抛弃以色列人,重新制作了两块石版,“上帝把这个约的诫命,就是十诫,写在两块版上”(《出埃及记》34:28),并将十诫放入约柜之内,至此《出埃及记》基本结束。




摩西看见牛犊神像,愤然砸毁石版,图片来自网络

3. 荒野四十年

《摩西五经》之后的三经分别为《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其中主要是《民数记》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的故事。

离开埃及的第二年,摩西带领以色列离开西奈荒野继续向迦南进发,并派人前去侦察情况。他们回来报告说,“我们到了你派我们去的地方,那里果然是流奶流蜜之地,这就是当地的果子。不过,当地的居民很强悍,他们的城又坚固又非常高大”(《民数记》13:27-28)。对此,以色列人大声哭闹,“以色列人全都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都责怪他们说:‘我们不如死在埃及地,或死在这个旷野好了!’”(《民数记》14:2),甚至准备用石头杀死摩西。这引来了耶和华的极大愤怒,对摩西说“这群人还要藐视我多久呢?我在他们当中行了那一切神迹,他们要到什么时候才信从我呢?我要用瘟疫击杀他们,把他们除去。我要使你成为大国,比他们更强大”(《民数记》14:11)。

摩西极力请求宽恕,终于耶和华态度软了下来,但仍然决意施加惩罚,“你们既然埋怨我,就必死在这个旷野。凡满了二十岁,已经统计、登记的,都必死在旷野”(《民数记》14:29),“你们的子孙要在旷野牧放牲畜四十年,担当你们行淫之罪,直到你们在旷野灭亡”(《民数记》14:33),待到这一代人死绝后,他们的子孙才被允许进入迦南。

就这样,以色列人被要求在荒野中逗留四十年,直至偿还完此次的罪行。

4. 摩西与以色列人的最后命运

关于摩西最后的命运,《申命记》如此写道,在荒野逗留了四十年后摩西准备和族人一起进入应许之地,上帝却告知他没有踏入应许之地的资格。“你上亚巴琳山去,到摩押地的尼波山上,对着耶利哥,看我要赐给以色列人做产业的迦南地。你上了山,要死在山上,归到祖宗那里去,正如你哥哥亚伦死在何珥山,归到祖宗那里去一样, 因为在津旷野加低斯的米利巴水边,你们在以色列人当中没有尽忠遵守我的吩咐,没有在以色列人当中尊我为圣。你可以远远观看我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只是不能进去”(《申命记》32:49-52)。当耶和华指给摩西看完应许之地后,“我让你亲眼看见这块土地,因为你不能过去。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华所说的”(《申命记》34:4-5)。

至于以色列人,旧约的后续章节讲到,以色列人由约书亚带领征战迦南,与周边部族征战不休。两百多年后,公元前11世纪末,犹太国王大卫终于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在耶路撒冷城建造圣殿,但死后国家一分为二,北方为以色列国,南方为犹大国。此后以色列人历史见诸史书,以色列国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攻陷,而犹大国靠黄金贿赂才保住国家,但公元前597年和586年犹大王国两次被巴比伦王国征服,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直至公元前538年波斯灭亡巴比伦王国之后,犹太人才被获准返回耶路撒冷。

回顾完旧约中关于摩西的故事后,再来看看弗洛伊德是如何重新推演这些故事的。

参考译本:《摩西与一神教》,弗洛伊德 著,李展开 译,三联书店1988年

二,摩西犹太人身份的疑点

后世研究表明,《出埃及记》记载的历史时间基本处于公元前14-13世纪,此时埃及正处于埃及第十八王朝(约1575 BC-1308 BC)和第十九王朝(约1308 BC-1200 BC)时期。既然历史时期基本确定,那么弗洛伊德针对《出埃及记》中的摩西身份展开了疑点分析。

1.名字“摩西”在埃及语中更常见

埃及公主取的名字“摩西”,其希伯来文(犹太人使用的文字)为‘Mosche’,取意“我从河水中救起了他”。此处存在疑点,埃及公主怎么会使用希伯来文,按理说应该使用当时埃及通用的中埃及语。在中埃及语里‘Moses’,‘Mose’常用作“孩子”之意,例如‘Amon-Mose’即为阿蒙之子,因此摩西有可能是埃及人。至于希伯来文中“摩西”意为“我从河水中救起了他”,可能是后世附会的。

2. 摩西的成长模式与主流神话模式相违背

弗洛伊德和助手一起查阅了大量古代神话,分析出一个主流神话模式:英雄出身高贵家庭,但因为父亲受到警告或梦到儿子将来会威胁自己王位,遂将还是婴儿的英雄抛弃荒野。英雄后被野兽或者穷人培养成人,经过一番冒险后,向父亲报复从而赢得荣誉,其典型代表为俄狄浦斯。而摩西的成长模式恰恰相反,他出身在当时埃及社会低贱的以色列家庭,反而被高贵家庭所收养,身份倒置。因此,弗洛伊德怀疑后世的犹太人为了避免承认摩西为埃及人而采取神话模式中不常见的“拔高身份”做法。

3. 割礼习俗并非犹太人所特有

割礼习俗在公元前14-13世纪的埃及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而东地中海其他居民,根据“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记载,并未追随这一习俗。假如摩西是犹太人,带领犹太人离开奴役自己民族的埃及,为何要强迫他们接受此埃及习俗,难不成要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当年的屈辱?

4. 口吃的摩西

摩西接受耶和华指派的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命令时,曾以自己口吃为由而拒绝,“耶和华啊,恕我不敬。我本不是口齿伶俐的人,昨天不是,以前不是,自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不是。我向来是笨口拙舌的”(《出埃及记》4:10)。口吃这一点,可能表明身为埃及人的摩西在没有翻译帮助时无法同以色列人进行语言交流。

在详细描述这些对摩西犹太人身份质疑的同时,弗洛伊德引用《出埃及记》历史时间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当时埃及国内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古埃及的宗教改革

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第十八王朝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埃及帝国,北方占据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方占领了努比亚,如何持续占据这些新国土成为法老必须解决的问题。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约1379 BC-1362 BC在位)登基后认为必须在埃及的新国界中树立起唯一的无限的权威,类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政策目标。而以往的埃及实行多神教,万物皆有神灵,不符合维持帝国统治的需要,于是推行宗教改革,试图统一崇拜一个唯一的,全能的,无法接近的神。此时埃及北部祭祀的名为“阿顿 ”(Aten)的太阳神被选中,阿蒙霍特普四世狂热歌颂崇拜阿顿神,将自己改名为“埃赫纳顿” (Akhenaten)(意为阿顿光辉的灵魂),并在埃及北部建设新首都,取名"埃赫塔顿"(Akhetaten)(意为阿顿的视线)。同时怀着宗教敌意,拒绝死神奥西里斯(古埃及宗教中的九柱神之一,冥界之王),拒绝谈论阴间的任何事物,这一点与犹太教禁止讨论阴间类似。




阿蒙霍特普四世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宗教改革基本上宣判了埃及传统宗教的死刑,好在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只有17年,公元前1362年去世后埃及帝国陷入混乱局面,外国领地相继沦陷。直至公元前1319年王朝末代法老哈伦海布恢复稳定,以孟斐斯重建首都,但摧毁了阿顿神一神教,恢复了阿蒙神为主的多神教,一神教的痕迹便被抹除。之后接位的拉美西斯一世建立了第十九王朝,其孙子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约1279 BC-1213 BC)成为古埃及最后的强盛时代。拉美西斯二世基本上被认为是《出埃及记》中的那位法老,电影《法老与众神》(2014)亦如此设定。

弗洛伊德考察犹太人的迁徙历史,发现证据显示犹太人在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定居于埃及地区。那么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目标是建立一神教,同样身为一神教的犹太教是否与之存在关联?

四,假如摩西是埃及人

上述关于摩西犹太人身份的质疑和埃及宗教改革历史的回顾,促使弗洛伊德大胆假设摩西是埃及人,基于此而重新推演《出埃及记》中的故事。

假设摩西是埃及人,甚至是埃及王室成员,少年时期与法老关系密切,成为新宗教——一神教的自觉追随者。待到摩西成年时,埃及国内局势动荡,直到法老哈伦海布恢复稳定。摩西原本希望新法老继续支持一神教,却发现他意欲推翻一神教而重建阿蒙神教。摩西的希望和憧憬都化为泡影,“埃及已不再是留恋之地,他孕育了一个计划:建立新帝国,寻找新臣民,将一神教传给他们”。

此时的摩西可能已经担任了祭司或者边境省总督职位,他选中了迁徙到埃及的外来户——以色列人。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个神突然选定一个民族,让他们作为他的人民,使自己成为上帝”,毕竟在大多民族神话中,一般是人民接受神。此时,摩西如同上帝一般选中了以色列人作为自己的子民,即“上帝选民”。另外易怒的上帝也可能是以色列人对摩西的记忆,摩西“义愤填膺地杀掉了虐待犹太劳工的野蛮监工”,“手下变节时,在西奈山打碎了为他摆好的桌子”,这些暴怒的摩西形象有着酷虐的上帝影子。

摩西选定以色列人族群后,趁埃及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下来之前,带领他们出走埃及。并在荒野之中将一神教传给他们,通过展示各种神迹,笼络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忠诚之心,打击对耶和华不忠之人,试图建立一神教的宗教净土。

但为何摩西带领下的以色列人在西奈荒野中逗留了四十年?《民数记》给出的解释是,以色列人发现迦南之地虽然肥沃美好,但惧怕迦南人的雄厚武力,主张选出一位新领袖,带领他们返回埃及,免于死在迦南人的刀下。就在他们准备用石头打死摩西时,耶和华亲自干预此事,摩西免于一死。之后摩西恳求耶和华为了他自己的圣名和声誉不要灭绝以色列国,耶和华答应了摩西的请求,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以色列人必须在旷野流浪,直至所有第一次清点人数时20岁以上的人全部死掉为止,他们的儿女才可进入迦南”。四十年后再次清点人数时,除了迦勒和约书亚之外,没有一个是第一次清点人数时剩下的人。

这个解释看似合理,但仍然有些牵强,难道第一代走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四十年后就全部死绝?另外,在旅途的终点即将到达之际,为何摩西却被告知没有进入应许之地的资格?《申命记》对此的解释是,摩西在米利巴击打磐石流出水来时没有归荣耀给上帝,结果失去了进入应许之地的特权。这一错误难道就罪无可赦吗?

在西奈荒野中的四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摩西为何不被允许进入应许之地?弗洛伊德试图寻找更合理的解释。



五,被掩盖的荒野谋杀案

弗洛伊德找到爱德华·迈耶的研究,发现犹太部落在西奈荒野中接受并崇拜的耶和华,可能是从附近的阿拉伯米甸人部落传来的。但此“耶和华”非摩西的“耶和华”,前者是米甸人心目中的火山神,“在以色列人眼中,耶和华的荣耀像毁灭之火,烧在山顶上”(《出埃及记》24:17),并非全知全能的神,这意味着对摩西一神教的背叛。并且弗洛伊德根据其他研究成果,认为来自埃及的摩西和在米甸牧羊的摩西是两个人。他们性格迥异,埃及摩西性格暴躁,带领着以色列人离开了富饶的埃及,走向西奈荒野,甚至在以色列人犯下铸造偶像的罪行时,杀了3000多人以示惩戒;米甸摩西被推测为米甸祭司的女婿,之前是个放羊人,他性格温和,引导以色列人转投火山神的耶和华,并制定较为详细的祭祀仪式,甚至向耶和华求情以饶恕以色列人的罪过。

1.荒野谋杀案

因此,弗洛伊德推测完整的出埃及记可能是,埃及摩西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后,以色列人无法承受一神教严苛的精神负担以及游荡于荒野的贫苦生活,生出了诸多不满和抱怨。与周边崇拜多神教的部族融合成为一种选择,但坚持一神教的埃及摩西断然不肯接受,于是埃及摩西和以色列人之间产生冲突。“山脚下的以色列人在等待山上的摩西与上帝立约之时,竟然擅自雕刻并崇拜偶像”,以及其他对耶和华表示不忠的行为,或许就是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摩西及一神教的写照。

所以,在西奈荒野中逗留的四十年很可能就是埃及摩西对一神教的坚持和以色列人融入周边部族宗教的愿望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顽固的埃及摩西被抛弃于荒野之中,甚至可能死于某次暴动之中,因此也就“被禁止踏入应许之地一步”。走出荒野的以色列人逐步与周边部族融合,在米甸摩西的带领下,皈依了来自周边部族的火山神耶和华。一桩背叛埃及摩西一神教的荒野谋杀案完成。

这一桩荒野谋杀案终究还是遭到报复,至少在后世以色列人看来,犹太国王所罗门的偶像崇拜和背弃上帝旨意导致以色列联合王国的分裂,之后的巴比伦之囚更是上帝对以色列人背叛一神教行为的惩罚。

2. 掩盖荒野谋杀案

当以色列人回到故乡耶路撒冷时,众人反思为何会发生巴比伦之囚如此的民族灾难。与埃及摩西最为亲近的利未人,认为不敬上帝才是民族灾难的根源之所在,呼吁恢复埃及摩西时代的一神教,重新信奉上帝并编纂《摩西五经》,在经书中以各种预言式的诫令来警醒自己。如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快要随祖先长眠了。这群人必起来,在他们要去的地上,跟他们当中的外邦神行邪淫,舍弃我,违背我跟他们所立的约。到那日,我必向他们发怒,舍弃他们,掩面不顾他们。他们必被人吞灭,多受灾祸苦难。到那日,他们必说:‘我们遭受这些灾祸,不就是因为我们的上帝不与我们同在吗?’ 到那日,我必掩面不顾他们,因为他们归附别神,做尽恶事“(《申命记》31:16-18)。

但在重新编纂《摩西五经》过程中,犹太人仍然否认谋杀摩西。为了掩盖这桩荒野谋杀案,以色列人修改摩西事迹和祖籍,否认耶和华的外来性。并将耶和华新宗教的建立和逃离埃及时间重合起来,试图重新合理化那四十年空白,使埃及摩西和米甸摩西合为一人,这样就可以让米甸摩西的耶和华继承埃及摩西的耶和华神迹。至于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则被解释为,这是他们对上帝所尽的特殊义务,所有统治犹太人的部族终将遭到毁灭,而犹太人的特殊义务终将得到报偿。

重新编纂《摩西五经》的结果是恢复了埃及摩西的上帝,但继续否认谋杀摩西,将“谋杀的负罪感”转化为“对上帝的特殊义务”,甘受上帝降下的“惩罚和考验”,最终反而锻炼了犹太人坚韧的民族性格。

六,弑父情结与神经症发作

至此,弗洛伊德认为犹太人曾经犯下并试图掩盖的荒野谋杀案疑点基本清晰,不过他研究的重点并不仅限于此,而是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为何埃及摩西的上帝会复活。他试图结合弑父情结和神经症发作这两点来做出解释。

1.弑父情结

弑父情结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中已经有所阐述。弗洛伊德认为,原始社会中父亲权力无限,将妻子和女儿都视为财产,儿子作为继承者威胁着父亲的地位。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父亲要求儿子们外出寻妻,禁止族内通婚,设置乱伦禁忌。终究儿子们联合起来反抗,杀死父亲并分而食之。分而食之的意义,在于仇视和惧怕父亲,但在精神上依然追随父亲的独断专制。父子之间的矛盾依稀可以从古代神话中找到影子,例如古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天空之神乌拉诺斯,为了防止其子女篡夺其位,将波塞冬他们悉数吞入自己腹内,宙斯在母亲瑞亚帮助下逃过一劫,成年后推翻了克洛诺斯的统治而成为新一代众神之王。




《克洛诺斯吞食波塞冬》,彼得·保罗·鲁本斯 1636年绘,图片来自网络

强势的摩西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独断地决定着旅途中的一切,乃至“割礼成为阉割的象征性替代物,施予对儿子的惩罚,表示愿意屈服于父亲的意志”。完全屈服于摩西的以色列子民默默地跟在摩西身后游荡于荒野之中,最终因忍受不了贫苦生活,愤而反抗杀死了摩西。不过,强势的摩西仍然以某种传说的形式,如严厉酷虐但又全知全能的上帝形象,存留于犹太人心中。

2. 神经症发作

神经症发作则可视作事件链条,早期创伤---防御作用---潜伏期---神经症发作(被压抑材料的部分再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荒野中度过贫苦的四十年【早期创伤】;以色列人反抗摩西的高压统治,背叛一神教,崇拜偶像【防御作用】;但摩西以某种被歪曲的传说形式存在于犹太人记忆中【潜伏期】;待到合适的机会(巴比伦之囚后),被压抑的摩西一神教记忆浮出水面,部分重现于犹太教(重新编纂《摩西五经》但篡改摩西的真实身份和事迹)【神经症发作】。

因此,弑父情结下被压抑的记忆成为集体无意识,以遗传物的形式流传下来,不过一旦碰到合适机会,这些遗传物就会被唤醒,完成神经症发作链条。这就是弗洛伊德对于埃及摩西上帝为何会复活的心理学解释。

七,当代摩西

弗洛伊德对于摩西被谋杀一案的案情分析可信度值得推敲,毕竟很多史实已经不可考,相关的疑点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西奈荒野中的四十年飘荡过程中,摩西的一神教在以色列人心中地位产生过动摇,待到以色列人在迦南之地建国后,甚至出现了所罗门崇拜偶像和违背神意等忤逆摩西十诫宗旨的事件,一神教的地位岌岌可危。直至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才幡然悔悟,重拾《摩西五经》。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弗洛伊德从弑父情结和神经症发作链条来分析为何摩西上帝会复活,才是全书关键之所在,也是更值得思考之处。

摩西,其实可以看作初创事业的强势领袖。面对前途未卜且凶险异常的未来,领袖们大都会选择强势做派,毕竟作为一家之长,一旦做错决策,那就意味着满盘皆输。既然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他手里,那么他制定的原则底线或者禁忌必然会被坚决贯彻下去,即使在下属看来完全是吹毛求疵或者无事生非。同时,一旦领袖发现下属违背自己的意愿或者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要求,那么等待他们的必然是雷霆震怒和无情打击。

但是,领袖终将故去或者在风烛残年时被赶下台,新掌权的继承者们原先在强压之下唯唯诺诺,如今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了。原先坚守的原则底线出现松动,领袖曾明令禁止的行为被接受,在外界看来,他们已经开始了妥协或者改变。继承者们也相信,未来应该在远方,而不是在领袖的庇护之下。他们对待领袖的态度,敬而远之,束之高阁;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请领袖这尊神来为自己站台,实际上离领袖所设定的路线渐行渐远(此处不讨论孰是孰非)。不过领袖依然作为一个神话而存在,至少在回顾创业史时,开山之祖的牌位永远被供奉在最高处。关于领袖的记忆会持续下去,也许将来事业出现生死存亡时,他的记忆会被部分地恢复,以期重新获得领袖的庇佑。

乔布斯可视为现时代的摩西。他拥有无可比拟的掌控欲和对细节极致的追求,例如2010年iPad发布之前,乔布斯发现iPad预装的计算器应用直接移植自iPhone,只是简单地拉伸以适应屏幕,界面在他看来难以忍受。他要求相关人员重新设计,但此时距离产品发布会的时间已很接近,于是干脆直接取消了计算器应用。可见乔布斯对产品细节要求之严苛【见相关报道】。不过自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公司推出的后续产品在业界看来已经偏离乔布斯路线,2014年iPhone6 凸起的摄像头和白带异常,2015年 iPad Pro附带手写笔。暂且不论它们的市场表现,至少在乔布斯的世界里是不可能出现的。今年3月份苹果推出4寸的iPhone SE试图振奋公司士气,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回归乔布斯定义的手机最佳尺寸。摩西的记忆被部分恢复了。

尾声

前段时间看完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讲述希特勒穿越到2014年,在与德国本土下层人民接触后,激发起他们对于外来移民和政府不作为的愤怒,在网上引起激烈反响。之后登上电视台脱口秀节目,成为大众明星,出版了自己的新传记,影片结尾时如同80年前当选总理时一样,坐在车上向柏林街头群众挥手致意。

这部电影与当下德国社会问题暗合,移民政策的宽松和近来出现与移民相关的社会问题,使得德国本土人民心生不满,新纳粹主义渐渐抬头,排斥外来移民成为部分德国人的政治诉求。当初被德国民众唾弃的“希特勒”回来了,希望重新集结在希特勒的伟大光荣旗帜下,另一类摩西复活了。

影片末尾的一场戏很有意思,当初帮助希特勒成名的记者意识到他不是扮演希特勒的Coser,而是真的希特勒时,举枪要挟希特勒走上高楼天台。

摩西永存于我们之中,不管是好是坏,在某一时刻会复活的。




《希特勒回来了》电影截图



楼主 转盟联合水军01  发布于 2016-08-14 18:40:00 +0800 CST  

楼主:转盟联合水军01

字数:9491

发表时间:2016-08-15 02: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1 22:56:14 +0800 CST

评论数: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