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旧事五十年》

《海伦旧事五十年》
      海伦的历史是在清光绪三十年以‘海伦’命名的海伦直隶厅的设置开始的。三十四年升为海伦府;民国二年改为海伦县;到1989年晋为海伦市。一百多年来,所有在海伦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海伦的历史。个人知道的太少,掌握的史料也有限。仅能从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准许东荒围场开垦,以及通肯副都统的设置开始写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五十年间的一些事实。
历史重在真实,决无掺水之笔。宁可存疑,决不作臆断之推论。错误之处或所难免,请网友指正,不胜感谢。
                 八十八岁老者     杜春波     于沈阳   致敬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4 15:21:00 +0800 CST  
《海伦旧事五十年》     

第一章     海伦设置沿革考订
            从头说起
清朝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定鼎北京,至宣统三年(1911)鼎革,历时268年。长期以来在东北实行军府制,先后置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将军之下设若干副都统驻防城,实行军事防务及管理旗人事务。晚期在民人聚集较多之处设置府、厅、州、县等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实行封禁政策,所有山河、土地均不得开垦,严格限制汉人移民;尤其是围场禁区,更为严厉。同时,对旗人实行‘供给制’养起来,以致三省官兵的俸饷都由关内几省负担。咸丰年间呼兰河流域准许开垦,同治元年(1862)设置呼兰直隶厅,这是黑龙江第一个地方政府的设治。此时已是清朝的219年。就是说二百二十年来,广大地域和以前一样,发展缓慢,变化有限。为了能自己能养活自己,黑龙江将军恭镗、恩泽等有远见的官员,经过三十多年努力,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才得到准许在通肯河、克音河、汤旺河、观音山四处开禁放荒。尤其通肯河流域的开垦,孕育着松嫩平原开放的远景,和海伦历史的开始。二十三年开始编置字号,二十四年实际开放。二十五年设置八旗驻防的通肯副都统,三十年因汉人集聚渐多而设置海伦直隶厅,是为海伦设治之开始。三十一年,裁撤副都统,三十四年升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府;民国二年清代之府、厅、州一律改为县,海伦府也改为海伦县。三十年实行全面放垦,三十一年裁撤四个副都统,三十三年正式成立黑龙江省。三十四年全部裁撤副都统。
以上是海伦设治前后的主要历史内容,它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确定的。首先是读懂清以前的建置沿革,然后是探索海伦设治的前后情况,最终确定了几个机构建立的准确时间。这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0:00 +0800 CST  
第一节     海伦辖境清以前的设置沿革

  什麽是历史?史实之记载,或事实本身。史:记载过去事迹的书。 一个地方的历史都是从地理上的设置沿革开始,从有史以来曾建立过的部落、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设置也叫建置。沿革,沿袭旧制或有所变革,即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海伦是什麽情况呢? 白眉初《满洲三省志》(民国十三年1924)说:
   “海伦县(设置沿革)略同绥化。清光绪二十四年始行收放垦,翌年设通肯副都统,三十二年十二月废,改设直隶厅抚民同知。宣统元年升海伦府,民国二年改县。”
 
   从第一句找到海伦辖境设置的线索,先了解清代以前的设置沿革;其他内容暂不探讨。绥化是怎样的设置沿革?同一史料说:
    “绥化县
汉以前濊貊之地,后汉、三国时为扶余北境,晋寇漫汗国,南北朝时豆莫娄国,隋属靺鞨黑水部,唐黑水州,金上京会宁府北境及蒲与路西境,元属肇州蒙古屯田府境及蒲峪路屯田万户府西南境。清光绪十一年,析呼兰厅北境五段荒地,增设绥化理事通判,驻北团林子,光绪三十一年置府,民国二年改县。”(《满洲三省志》)

    再取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对照
 
“绥化厅
 汉以前,濊貊之地① 。后汉、三国、魏 ,夫余国北境 ② 。晋,寇漫汗国③。后魏、北齐,豆莫娄国④ 。隋属靺鞨黑水部⑤ 。唐黑水靺鞨,贞观中属黑水州,开元中属黑水府⑥。五代、辽生女真之城⑦。金上京会宁府北京及蒲与路西南境⑧。元初乃颜大王分地,元贞后属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东北境及蒲峪路屯田万户府西南境⑨ 。明错置兀兰阿者迷哈郎诸衞及那门河地⑩ 。而国朝光绪十一年析呼兰厅北境升科荒地五段:曰津河、曰纳敏河、曰尼尔吉河、曰颜依浑河、曰额依济密河增设绥化理事通判驻北团林子。” 
   
  屠寄的绥化厅的《图说》比前者较为翔实。清以前的部分是在绥化境内少数民族的部落或国家之变迁与中原历史朝代的对应情况,即以此略加注解。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1:00 +0800 CST  
① 汉,亦称西汉(前206-8),汉以前指秦(前221-206)及春秋、战国(前841-前221)史称先秦。  
濊貊(huìmò)  吉林省东部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古老民族,由濊人和貊人合成,是高句丽*的族源之一。   
    *句(ɡōu),读作勾。《辞源》句骊。引注‘高句骊’
    
     ② 后汉即东汉(25-220)、三国、魏(220-265)  
扶余,亦作夫余。秦汉之际,濊貊的北支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松嫩平原建立的第一个王国。濊貊的分支后来发展成四个国家:北扶余, 东扶余,卒本扶余 (即高句丽) 和南扶余(即百济) 。
  
    ③晋(266-420)北夫余之裔在夫余国故地建寇漫汗国。

    ④ 后魏、北齐  公元420年东晋亡,中国分裂为两部。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朝在南方。后魏,即北魏也叫拓跋魏(386-534)在北方。48年后,先分出东魏(534-550),又分出西魏(535-556)。之后,北齐(550-577)代东魏;北周(557-581)代北齐。至隋全中国又归统一。 
   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旧北夫余也。在室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余里。  
    勿吉与靺鞨是东北古代民族。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东临日本海,西至嫩江,南至长白山,北达黑龙江口广大地区。

   ⑤ 隋(589-618) 靺鞨黑水部  黑水即今黑龙江,黑水部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
女真的祖先称为勿吉,世代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北魏时期勿吉分为七个部落,到隋朝时改称为靺鞨,七个部落同时并存,唐朝初年只剩黑水部和粟末部。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2:00 +0800 CST  
⑥唐(618-907)黑水:“唐羁縻都督府名。开元十三年(725)置黑水军于黑水靺鞨地,次年更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当地部族首领为都督府和所领诸州刺史。治所在今俄国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辖地相当黑龙江中下流域。”《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
羁縻(jīmí)府州制度   马络头为羁,牛靷(皮带)为縻。意为笼络。羁縻政策由来已久,《尚书正义》云:“王者之於夷狄,羁縻而已,不可同於华夏。”
   “唐、宋、明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地方行政单位。唐在边远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县八百五十六个。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受各都护府管辖。宋代在部分地区因袭。明置羁縻卫所,授归附的民族领袖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等。 ”《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

   ⑦五代,唐之后梁(朱温)、唐(李存勖)、晋(石敬瑭)、汉(刘智远)、周(郭威)相继建国,史称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历史上的朝代,凡带有前、后、东、西、南、北的字样,都是历史学家加上去以示区别的。)   辽,916年契丹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其疆域,东至日本海,北至黑龙江口,南起天津海河直至山西雁门关,西至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辽是与宋相对峙的北方王朝。
辽王朝将女真人区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南,受辽的直接统治,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生女真是由黑水靺鞨演变而来。10世纪末,生女真的完颜部在部落战争中强大起来,从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今阿什河流域一带定居。女真之城指会宁。
   
 ⑧金(1115-1234)(北宋徽宗政和5年至南宋理宗端平元年)上京会宁府遗址,在阿城市区南2公里处。金之都城。蒲与路位于今黑龙江省克东县金城屯。     
    蒲与路是金代上京路所辖的蒲与、胡里改、恤品三路之一,管辖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元称‘蒲峪路’。
路,宋、金、元之地方区划名。宋初仿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神宗时增至二十三路。路主管军事、财政、司法,略同于元以后之行省。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安抚使司为常制。金仿宋制,分境内为十九路。而以总管府路为主。元代二等 地方行政区,设总管府隶属于省。

   ⑨ 元(1279-1368)元朝在今松花江、嫩江流域立肇州城,组织当地的各族部民在该地区开垦,成立肇州蒙古屯田万户府。
   烈祖神元皇帝乞颜•孛儿只斤•也速该有五子:长子太祖铁木真,五子别里古台王。别里古台长子也速不花大王,也速不花大王之子乃颜大王 。乃颜大王领有肇州城。
元贞,成宗(乞颜•孛儿只斤•铁穆耳)年号(1295)。万户,官名。金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在各路设万户府,隶属于行省,统领千户所。

 ⑩ 明(1368-1644)错置兀兰、阿者迷、哈郎诸衞及那门河地
错置、兀兰、阿者迷、哈郎都是卫、所名字,没查到详细地址。那门河在绥棱境内,设置可吉河卫,属奴儿干都司统辖。
 明成祖即位之后,对黑龙江下游开始经略,永乐元年(1403)派行人前往招抚。次年二月设奴尔干卫。永乐九年设努尔干都司。 都司,都指挥使司简称,为掌管一省兵权的最高机构。卫,都司下一级行政机构,相当于县。位置下设所,其官员由当地部落酋长担任。
   “在明朝后期,奴尔干都司所辖的400多卫所中,在今黑龙江省境内约有一二百个,大体可以确定其名称及其方位的有:
    建州卫,在绥芬河流域;兀者卫,在呼兰河中下游一带;兀者左卫,在汤旺河中上游一带;兀者右卫,在通肯河流域;兀者后卫,在小兴安岭之南;撒力卫,在通河县岔林河屯一带;屯河卫,在汤旺河流域;塔山卫,在呼兰、肇东一带;亦马剌*卫 ,在巴彦县西集北野马山一带;卜颜卫,在木兰县白杨木河一带;木兰河卫,在木兰县境;纳剌吉河卫,在呼兰河支流纳尔吉河流域;……”节录《黑龙江开发史》(辛培林主编1999)
      *(剌,音辣 là,刺字之束字中间之小口字无横画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2:00 +0800 CST  
附:屠寄小传

    屠寄(1856—1921年) 字敬山,江苏武进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屠 寄入张之洞幕府。任广东舆图局总纂,主修《广东舆地图》,并任广雅书局编审。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之后曾任浙江淳安知县、工部候补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屠寄应钦差大臣延茂之邀赴黑龙江,于同年10月抵达齐齐哈尔。光绪二十二年,延茂公事已毕将要离开黑龙江省。此时正值清政府会典馆咨文要求测绘江省舆图,而黑龙江又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舆图之事进展缓慢。时任黑龙江将军的恩泽深知屠寄是这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奏准朝廷允准,留屠寄任黑龙江舆图总纂,主持舆图测绘和图说的纂修事宜。同时,恩泽考虑到会典舆图完成之后事宜,即改舆图总局为通志局,并预聘屠寄为通志局总纂。同年10月,成立了黑龙江舆图局兼通志局。 
在屠寄的指导下,黑龙江舆图的测绘与“图说”的编纂进展迅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将黑龙江六城的草图全部绘制完毕。次年又完成了舆图的审修及“图说”的撰写。由屠寄主修的这部《黑龙江舆图》与《图说》,依据对黑龙江地区的首次科学勘探资料,并博采旧籍方志,较旧舆图和图说更加精审翔实。 
纂修《黑龙江通志》的工作,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屠寄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离开黑龙江。辛亥革命后,屠寄曾任武进县民政长,后任北京大学国史馆总纂。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3:00 +0800 CST  
第二节    探求清代海伦设治前后的设置沿革

 海伦清以前大致与绥化相同,已求证清楚。清以后先要确定的是通肯副都统、海伦直隶厅、海伦府和海伦县的确切建立时间。时间是历史的根本要点,时间不清楚,一切都无从谈起。这要从相关史料中加以确定。史料是编纂历史主要根据。史料,有实物的、文字的和口传的,有繁有简。在所有已出版的历史书籍中摘录某些片段,那些书就是都是史料。
   
    下面,以出版先后为序,列举相关的史料著作。

    1、张国淦《黑龙江志略》宣统二年修(1910)(1989柳成栋 整理):
“海伦府  通肯副都统驻地,宣统元年以海伦厅升〔?〕。辖青冈 、拜泉二县." 

 2、徐曦《东三省纪略》(民国四年1915):

   “海伦县:清初为呼兰副都统辖地,光绪二十五年增设通肯副都统,驻海伦河北.寻置海伦直隶厅,三十四年升直隶厅为府.民国二年三月改县.”
 
    
    3、白眉初《满洲三省地志》(民国十三年1924):
“海伦县,清光绪二十四年始行放垦,翌年设通肯副都统,三十二年十二月废〔?〕,改置直隶厅抚民同知.宣统元年升海伦府,民国二年改县。”
    
   4、《清史稿》卷五十七  < 地理志>(民国十七年1928):
“海伦府:繁,疲,难。省东南六百里。即通肯副都统城。光绪三十年,以通肯、海伦河新垦地置海伦厅。三十四年升府。领县二。

    5、张伯英《黑龙江志稿》(民二十一年1932):
“海伦府光绪三十年以通肯海伦河新垦地置海伦厅,三十四年升府领县二:青冈县、(原名柞树冈光绪三十年置隶厅)拜泉县(光绪三十二年置隶厅,三十四年改府仍隶)”

    “海伦县:民国二年改海伦府为海伦县。” 

 6、谭其骧《清代东三省疆理志》(民二十九年1940):
“海伦府:
  疲、繁、难,要缺.治通肯城,明童宽山卫〔?〕,旧属齐齐哈尔城驻防。光绪二十五年设通肯城副都统;三十一年裁,以协领留驻.同年设海伦直隶厅抚民同知,领青冈县;三十二年增领拜泉县.宣统元年升府〔?〕。光绪三十四年拟设通北县,治通肯河北,隶府。”
 
    7、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1955):
 “海伦厅、海伦府:
  光绪三十年于通肯、海伦河北新垦之地,置海伦直隶厅同知。于通肯柞树冈,一名青冈柳地设青冈县,领县一;三十二年于通肯河西巴拜荒段,其地原 有巴拜泉设拜泉县隶属,领县二。”  
       8、《黑龙江省地图册》黑龙江省测绘局编(1980)第24幅文字说明:
“海伦县  概况:海伦系'开凌'的转音,满语意思是水獭,因县城附近有一小河多水獭而得名.海伦原是草原密林地带,为索伦民族游牧的地方.清初设皇室围场于此.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移民垦殖,第二年设通肯河副都统〔?〕, 光绪三十年(1904)设海伦直隶厅,宣统元年(1909)升为府〔?〕,民国元年(1912)改为县〔?〕。”      

    9《黑龙江省情》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调研室 编 (1986)  
 内容与《黑龙江省地图册》完全相同。   
  
    10、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1990)
“海伦府: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于通肯地置海伦直隶厅,并于柞树冈地置青冈县来属。(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8)于巴拜泉地置拜泉县来属。(档: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直隶厅为府。(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 括弧中的公元日期系原注。

   11、阎崇年主编《中国市县大辞典》(1991);
   “海伦县  清初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地,康熙七年(1668).被指定为‘皇家围场'.光绪二十三年(1897)移民垦殖,二十四年设通肯副都统{?},三十年设海伦直隶厅,宣统元年升府〔?〕,民国二年改县。”  

   12、《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 )
    “海伦县
清初为呼兰副都统管辖地,光绪二十五年,增设通肯副都统,驻每伦河北,寻置海伦直隶厅,三十一年,副都统裁,三十四年,升直隶厅为府,属黑龙江省,民国改县,属黑龙江绥兰道,呼海铁路之终点也。”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4:00 +0800 CST  
海伦官方史料

1、辛天成主纂《海伦县志》(民国二年1913)
      该志分总论及地志、政治、教育、实业、财政、兵制等六门。兹节录总论及地志门、政治门有关设治内容如下:                                
     (1):"总论":……迨光绪二十三年以皇家围场地放荒垦殖,旋设副都统一区.又以旗官制之不适于治理也,乃请裁通肯副都统设海伦直隶厅同知,治通肯。而以柞树冈所设之青冈县,巴拜所设之拜泉县隶。三十年得旨允可,宣统元年改厅为府{?}。中华民国二年改府为县." 
     
    (2)"地志门沿革:海伦在前清时为皇家围场地,光绪中叶屡疏请放荒地,请不已始允之.光绪二十三年始设副都统兼办垦务.三十年裁副都统〔?〕而设海伦直隶厅同知,三十一年部议报可.宣统元年升厅为府{?}。"
     
    (3)"“政治门--吏治沿革:按海伦自前清光绪二十六年设副都统(?),至光绪三十一年冬始改为厅治〔?〕,青冈、拜泉两县隶焉.裁副都统留协领一员.宣统元年改厅治为府治〔?〕.至中华民国二年四月又改为县治〔?〕,列为头等官厅。”    
  
  2、《海伦县势一般状况》伪海伦县公署'编印(1936) :
 “海伦县事变前沿革:查海伦在前清时代为皇家围场地,禁民樵采;游猎其中者均系索伦种人,其人逐水草而居无定所。故历时虽久无屋宇之可寻,生育亦不蕃殖。同、光间绥化已设通判理旗民事;而海伦犹为围场,人莫敢涉足其间,即有入而樵者,往往为索伦人所苦。光绪中叶黑龙江将军屡疏请放荒地,皆遭驳斥,复请不已始允,犹严定限制为旗领民垦。光绪二十三年始设副都统〔?〕,命名为通肯副都统,衙门在绥化。感一通肯河旋绕其境而锡之名也。嗣领户渐众,于二十九年始裁通肯副都统〔?〕,而在海伦设通肯协领衙门管理旗事;并设海伦直隶厅管理民事。光绪三十一年部议报可〔?〕,于宣统元年升厅治为府治〔?〕,民国元年三月又改府为海伦县〔?〕。” 

     3、《海伦县志》(1988)
    概述(第1页)
    (一)
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

    4、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海伦市,以海伦河得名。海伦,为“开凌”之音转,满语“水獭”之意。因海伦河中盛产水獭,故名。海伦设治时便由此得名。海伦一带,为清皇室围场。先后为呼兰城守尉、呼兰副都统辖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置绥化厅后,归绥化厅管辖〔?〕。1899年5月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批准于海伦河北增设通肯副都统,选“棒槌营”(采参人住的窝棚,今海伦镇城北)修筑通肯城。1905年1月29日(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准设置海伦直隶厅。1906年2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裁撤通肯副都统(?)。
    同年8月11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海伦直隶厅署移驻原通肯副都统府第办公。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将海伦直隶厅改设海伦府,驻通肯城。隶属黑龙江行省,领青冈、拜泉2县。翌年8月2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委任王彭试署海伦府知府。中华民国成立后,根据黑龙江省都督府1913年1月23日令,将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以上,凡加有〔?〕的,都是不准确的。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4:00 +0800 CST  
史料的差异

    史料不算少,但并非所有史料都很准确或接近准确。不准确的部分已用括号加上问号,以示区别,避免传抄错误。

    一、副都统的设置时间有: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 年、二十六年;
        副都统的裁撤时间有: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 

    二、直隶厅的设置时间有: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
        直隶厅升府的时间有: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元年。            

    三、府改县的时间有;民国元年、民国二年。      
      
    差异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应该确定哪个是准确的呢?确实难以确定。但是也从中得到启示。牛平汉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上,设置的日期详细到月、日,并且有文件名称:[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这是最重要的启示。启示我们应从最高层的文件中寻找。
其他的内容也非全都无用。应注意到的重点有:“清初为呼兰副都统辖地”、“旧属齐齐哈尔城驻防”、“清初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地”,“康熙七年(1668).被指定为‘皇家围场'”、“光绪二十三年移民垦殖”“ 通肯、海伦河北新垦之地”等等。这些都是下一步应继续探索的课题。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5:00 +0800 CST  
第三节  设置时间的确认  
  
    以下根据当时各中央政府原始文件,或其综合史料,对各机构的时间予以确定。

     一、通肯副都统的设置:

    1、《清代政区沿革综表》【黑龙江将军、副都统、总管、城守尉】:“通肯副都统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于海伦地置通肯副都统。”《东三省纪略•第八十七页》


    2、《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通肯副都统辖区  清末,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的二级政区。副都统驻通肯城。1899年5月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批准,分呼兰副都统辖区北部,增设通肯副都统。以境内通肯河得名。通肯,满语意为“鼓”。副都统遂于海伦河北筑城建署。
    通肯副都统辖区范围,包括今海伦、拜泉、青冈一带地方。”  

    3、光绪二十五年参月参拾日,《兵部咨文》:

     “兵部为咨行事,武选司呈‘近经本部会议内阁抄出黑龙江将军恩等奏;通肯等处安置旗屯,纳租助饷,并添设副都统等官分别镇抚.’议准等因一折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具奏,原折留中;本月二十五日奉    旨:“依议钦此。”相应恭录    谕旨暨原奏,行文该将军遵照可也.须至咨者右咨黑龙江将军       计单一纸

光绪二十五年参月参拾日“

    咨文,用于平行官署或平行官阶之公文。“留中”:奏折送到皇帝手中,正常是当日批回;当日未批回必须记录被留宫中。此时是戊戌政变之后,批折的‘皇帝’是西太后。
    
    此文抄录《海伦百年》影印件原文。

    依据第3项《兵部咨文》确定通肯副都统设置于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1899.5.4)。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6:00 +0800 CST  
二、通肯副都统的裁撤  

    1、《黑龙江近代史大事年表》:“1905年12月20日清政府准裁撤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等地副都统。”

    这段齐齐哈尔等四副都统城裁撤日期,是误将上奏日期当作批准日期。其所依据是《德宗实录》。

    * 《德宗实录》全称《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德宗,光绪帝庙号,景皇帝为光绪帝谥号。      

    2、《德宗实录》原文如下: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二十四日1905年12月20日]黑龙江署将军程德全奏:‘统筹江省善后情形,屡陈应裁者四,应变通者七,不可缓者三。’得旨:‘所陈均极切要,具见认真,即着该将军妥速筹办。’

     又奏:‘江省原设之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四城,揆之时势衡以现在情形,去留实无关轻重.’(有旨)‘下政务处议。’‘寻奏请将四缺裁撤,责成该署将军督同府、厅、总管等整顿。’:‘依议行。’”

    按:《实录》前段第一句的日期是上奏之日;‘寻奏’是随后政务处覆奏,这中间政务处要用几天时间拿出意见;‘依议行’是皇帝依据政务处所奏最后的批覆。覆奏、御批通常是在同一天,晚于上奏数日;而《实录》却省略了覆奏、批示日期。因此,将上奏的日期当作批准日期,弄成错误。

   
   3、《清代政区沿革综表》【黑龙江将军、副都统、总管、城守尉】:

     “通肯副都统
 三十一年十一月癸巳(1905.12.20)裁副都统。《德宗实录•卷五五一》”
此条与前向同样失误。

    4、《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通肯副都统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增设,三十一年十一月缺裁。”

    按:此文三十一年十一月缺裁是错误的,后详。


   5、《黑龙江历史编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20日[十一月二十四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裁撤齐齐哈尔、呼兰、布特哈、通肯副都统,翌年2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三日]*获准。”    

     *原文无阴历日期,方括笔者所加。
    
    按:此条上奏与批准是两个日期,但未见其所依据原始资料,不能作为定论。

    6、《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廷批准,裁撤通肯副都统。”

      此条亦错。见下第7项按语。
   
    7、《黑龙江将军衙门为饰知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奉旨裁撤扎》: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钦命暂署黑龙江地方等处将军花翎副都统程为扎饰事。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准政务处咨开:本处议覆署黑龙江将军程奏齐齐哈尔等处副都统应否裁撤一折,本月二十二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相应抄录原奏,咨行贵将军钦遵,查照办理,等因。并抄粘原奏到本署将军。准此[依此办理],除分行外,合亟抄粘扎饰。扎到该局,即便转行各局,一体知照。特扎。

计抄粘       右扎仰交涉局遵此 ” (《黑龙江设治》)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6:00 +0800 CST  

    按:此件未附政务处咨文全文,只引用了摘要,阅读时稍不注意,就容易把“本月”误认为是“正月”。参照下文附件《会议政务处奏折》,“本月二十二日”应为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政务处覆奏、得旨之日。政务处依此给黑龙江将军的咨文是年前发出的,“本月”即三十一年十二月;而将军衙门是在新年休假后的正月十六开印办公。正月到十六日只有十六天,还没有二十二日。说明两个日期不是同一月份。

   又,此件是送给交涉局的时间较晚,据《黑龙江设治》送给个副都统的文件已经发出。
    
    8、前项附件

      《会议政务处奏为议覆齐齐哈尔等处副都统应否裁撤片折》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为遵旨议覆,恭折仰祈圣鉴事。十一月二十四日,军机处抄交署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齐齐哈尔等处副都统应否裁撤一片,奉朱批:政务处议奏,钦此。原奏内称:'江省原设副都统七缺:曰齐齐哈尔、曰黑龙江、曰墨尔根、曰布特哈、曰呼兰、曰呼伦贝尔、曰通肯。查黑龙江、呼伦贝尔两城,地处极边,与俄接壤;墨尔根为省北屏蔽,形势扼要,该三城副都统自应仍其旧制。至齐齐哈尔副都统,与将军同城,势若枝指;而呼兰城已改设府治;通肯已设海伦直隶厅;布特哈系打牲部落,牲丁无多,原有两总管分驻,以上四缺,衡以现在形势,去留无关轻重,应否裁撤'等语。

    查黑龙江省地方辽阔,从前未有民官是以设副都统多员,藉资控制,现在时势变迁,百端待理,该署将军前奏请添设道府厅县等官,专管地面,不准旗人干预公事,业经奉旨允行。窃维讲求政治,必须专一事权,原奏所称齐齐哈尔、呼兰、通肯、布特哈副都统四缺,或与将军同处一城,或有府厅管理民事,或有总管足资约束,自无庸再设专城大员,致多牵制,应请一并裁撤,即责成该署将军,督同府、厅、总管等,破除积习,力求整顿,以一政令,而重边防。其黑龙江、呼伦贝尔、墨尔根三城,将来应否田设民官,并由该署将军随时体察情形,奏明请旨办理。所有议覆缘由,谨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根据第7、8两项,确定四城副都统裁撤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6.1.16)。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6:00 +0800 CST  
三、海伦直隶厅的设置

  1、《德宗实录》: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戊辰(二十四日1905.1.29):准黑龙江添设分巡道兼按察使衔暨府、州、县各缺,从黑龙江将军达桂请也.”

      按:分巡道指绥兰海兵备道;府、厅、州、县指新设之地方机构,包括海伦直隶厅,见下文所列各州县。 

       2、《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光绪三十年(1904)12月27日(十一月二十一日)署黑龙江将军达桂奏:‘拟设立黑水厅、大赉厅、   呼 兰府、巴彦州、兰西县、木兰县、余庆县、绥化府、海伦厅、青冈县.次年1月29日(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准奏.

      3、《清代政区沿革综表》:
    “海伦府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1905.1.29)于通肯地置海伦直隶厅,并于柞树冈地置青冈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批会议政务处折).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1906.6.8)于巴拜泉地置拜泉县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五日朱批程德全奏折)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直隶厅为府(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朱批会议政务处折)”

     综合以上资料确认:海伦直隶厅设置于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1.29)


四、海伦直隶厅升为海伦府
 
      
    1、《黑龙江近代历史大时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6月10日(五月二十日)总督徐世昌、巡抚周树模奏添民官增改道、府、厅、县,称咸丰以来关内移民日多,江省才有府厅州县十三处,民官仅十之二三。……拟升黑水、海伦二厅为龙江府、海伦府。8月5日(七月初九日)批准。”原文见附录3

    2、《黑龙江历史编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十二日(6。10)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升黑水厅、海伦厅为龙江府、海伦府;七月初九日(8月5日)准奏。”

    3、《黑龙江行省总督徐世昌、巡抚周树模为饰知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已奉准扎》: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黑龙江行省总督徐、署巡抚周为扎饰事。案照本省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具奏,为酌拟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等因一折,于五月二十九日奉到朱批:会议政务处议奏,单并发,钦此。现准政务处咨开:本处议覆贵抚奏江省添设民官一折,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相应刷印覆奏,咨行贵抚查照办理可也,等因。准此,除分行钦遵外,合亟刷印清单,并政务处覆奏扎饰,扎到该司,即便遵照。特扎。

计刷原奏清单、覆奏各一件

右扎仰提学司遵此”

    根据第3项,并参照1、2两项确认海伦直隶厅于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升为海伦府。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7:00 +0800 CST  
附件1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酌拟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厅县办法折》:

         “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奏为江省幅员辽阔,亟应添设民官,以资治理。谨将酌拟增改道府厅县办法,缮单具奏,恭折仰祈圣鉴事。窃查黑龙江省南障奉吉,西控蒙藩,外接邻壌,经纬纵横,几及万里。圣武龙兴,索伦、巴尔呼虎、鄂伦春诸部先后归附,率系打牲游牧,聚处无常,是以仅设驻防,未立郡县。咸丰以后,呼兰等处屡议开荒,内地侨民负耒而至。加以外屯密布,邻柝相闻,时势变迁,断难墨守。于是呼兰、绥化,相继设官。近年又于省城,及开垦三蒙旗,并原设呼绥两厅,增设府厅州县一十三处以为绥边抚民之计。然合计全省地面,民官所治仅及十之二三,爱珲、呼伦贝尔、墨尔根、布特哈四城所属仍无郡县。方今爱、呼商埠次第开通,交涉烦重,墨、布两城垦荒开矿历有年所,黑龙江沿岸数千里皆与俄邻,彼则屯守相望,我则草莱未辟。以无官,故无民。无民,则形势隔绝,土地荒芜,外启他族侵越之谋,内为匪徒逋逃之薮,是非增设郡县充实内力,则无控制之方。

    总之,江省情形,实由人民过少,以至百端废弛,等于石田。窃查雍正年间,改诸边为郡县而要塞以固;嘉庆年间,于川陕置郡县乱端以平。证之前史,晋增东南郡县则日臻富庶,明废诸边郡县则浸至危亡。得失之分,关系甚巨。现拟增设江省民官,事机急迫,已觉后时。若再迟徊,更属无从措手。此臣等不敢不切实陈明者也。谨恭折具陈,伏祈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饰下会议政务处,核议施行。谨奏。

    谨将酌拟添设府道厅县名称、驻所,并分别先设缓设,缮具清单,恭呈御览。计开:    

    爱珲兵备道加参领衔,黑河府知府,驻大河屯,爱珲直隶厅同知,驻爱珲,拟即添设。呼玛直隶厅同知,驻西尔根卡伦,漠河直隶厅同知,驻漠河,拟缓设。以上归爱珲道管辖。

    呼伦兵备道加参领衔,驻呼伦贝尔,满珠府知府,驻满洲里,呼伦直隶厅铜知,驻呼伦贝尔,室韦直隶厅同知,驻吉拉林,即拟添设。舒都直隶厅通判,驻免渡河,拟缓设。以上归呼伦道管辖。

    佛山府,驻观音山,拟缓设。萝北直隶厅同知,驻托萝山北,即拟添设。乌云直隶厅通判,驻乌云河,车陆直隶厅通判,驻车陆,春源直隶厅通判,驻伊春呼兰河源,拟缓设。鹤冈县知县,驻鹤立冈,即拟添设。以上归兴东道管辖。

    龙江府知府,以黑水厅同知改,即拟改设。林甸县知县,驻大林家甸,嫩江府知府,驻墨尔根,即拟添设。诺敏县知县,驻诺敏河,拟缓设。海伦府知府,以海伦厅同知改。即拟改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铁骊县知县,驻铁山包,讷河直隶厅同知,驻东布特哈,拟缓设。布西直隶厅同知,驻西布特哈,甘南直隶厅同知,驻富拉尔基,即拟添设。武兴直隶厅同知,驻多耐站。拟缓设。”  


     附件2《政务处覆奏》: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         

    奏为遵旨会议,恭折仰祈圣鉴事。五月二十日,准军机处抄交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署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江省幅员辽阔,亟应添设民官'一折,奉批:"会议政务处议奏,单并发,钦此。"

    臣等谨查,黑龙江居满洲之西北,南至吉林,西至蒙古车臣汗部,北至俄罗斯,实为东省屏藩,屹然重镇。故前代自唐置黑水府而后,辽金并为上京,设临潢府、肇州于其地;元称开元路,亦以咸平府隶之。盖形势之地,利用多设郡县,以相控制,理有固然也。今该督抚欲于爱珲、呼伦贝尔、墨尔根、布特哈四城旧副都统所治,请添设爱珲、呼伦贝尔道员两缺,黑河、胪滨、佛山、嫩江知府四缺,爱珲、呼玛、漠河、呼伦、室韦、萝北、武兴、讷河、布西、甘南、直隶厅同知十缺,舒都、乌云、车陆、春源直隶厅通判四缺,诺敏、鹤冈、林甸、通北、铁力、知县五缺,改黑水、海伦直隶厅同知,设龙江、海伦知府二缺;并请裁撤墨尔根、呼伦贝尔、爱珲、幅都统三缺,而加爱珲、户伦贝尔道员参领衔,以资镇慑。就其所陈,详参复核,尚能审量缓急,以为建置之后先,斟酌古今,以定地方之名称。凡所筹划,具有条理,应即请旨,饰下该督抚速即履勘,妥为经营。除原拟缓设各缺迎由该督抚随时体察情形陆续设立外,其添设改设各缺迎如何建署、定俸、置吏、添兵之处,详细具奏。至所称此次添设各缺,皆系边疆重要,非有熟悉边情、能耐劳苦之员,难资得力,拟慎选堪胜人员随时奏明,请旨补授。开办之始,自当准如所请,不为遥制,并请饰下该督抚慎选妥人,一切事宜责成切实经理,以收实效,而固边圉。所有臣等会议缘由,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原载《黑龙江设治》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8:00 +0800 CST  
五、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1、 《大总统教令》第五号《画一现行各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因未能查到原文,从吉林省通报后所呈大总统呈文中,得知原文具体内容,兹将吉林省呈文录下:
    
      《吉林行省为府厅州均改称为县开折具报呈》

          民国二年三月二日

为吉省府厅州均改称为县,开折呈报事。案查民国二年一月八日,奉大总统教令第五号内开,画一现行各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第一条:
       一、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及直隶厅、州地方,该府、该直隶厅、州名称,均改为县;
       二、现设厅、州地方,该厅、该州名称均改为县;
     第三条,除现设各县外其由有直辖地方之府或直隶厅、州或厅州改为县者,各以原管地方为其管辖区域等因,业经刊登吉林公报公布在案。
    现在各府各直隶厅、州,各厅、州名称,尚仍其旧,自应重申命令,通令各属一律改称,以昭画一,其管辖区域及应办事务,悉仍现制办理。各处均暂借用旧印,俟新印颁发到日,再行转发启用。除分咨国务院内务部查照,并通令布告外,理合缮具各县名称清折,呈报
大总统鉴核施行。谨呈
大总统

    计呈送清折一扣
    谨将吉林省各府,各直隶厅、州,各厅、州均改称为县,并原设各县名称,缮具清折恭呈钧鉴。
    计开:(下略) 
                             (《黑龙江设治》)

     吉林省呈折中《大总统教令》第五号之发布日期、主要内容具备,为全国府厅州均改为县的统一行文。据此项文件,认定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是全国统一行动的民国二年一月八日。


至此,副都统的设置与海伦设治沿革已完全辨证清楚:

   光绪二十五[1899]年三月二十五日(1899.5.4)设通肯副都统。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6.1.16)裁撤通肯副都统
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二十四日设海伦直隶厅(1905.1.29)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府。

   民国二年(1913)1月8日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各时期中央政府所下令的时间与实际开署办公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海伦直隶厅是“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批准,到“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才“移署通肯”办公。从设厅之时起。已是一年半的时间,才开署办公。又如1989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海伦市,1990年1月11日,才正式设市。两个时间都须要写在历史上,缺一不可。但过去的史料并不都有。具体实行的日期找不到时,只能取最高层发令日期。如民国二年改县,就是一例。应该写:依据民国二年一月八日大总统教令第五号改为海伦县。
    这里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海伦直隶厅设立之时,通肯副都统并未裁撤。是从副都统巡防的军管区域划出来的行政区。军事上八旗驻防依然存在,配置协领就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39:00 +0800 CS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絮   语  ◇

       历史与历法
     
    时间是历史的基本要素,纪时是历史事件的前提。关于在清朝阶段怎样配合公元已不是新问题。
    历法,是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制定的计年、计月、记日、记时的法则。在我国有史以来就使用阴历;而在确定节气上是用阳历推算的。可以说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阴历一个月是29.53天,一年354天;19年7个闰月。阳历一年365.24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均每月30。43天。阴历比阳历少十一天,俗语说:‘春打来年加十一’精确地总结了阴阳历之差。

   近二十年来年来,时兴给历史年代机括公元。有些文章里把清朝的年、月、日全都用括号注上公元日期;更有甚者不用清代原文的日期,直接用公元日期。弄得人似乎清朝就使用阳历。其实加上括弧已经给阅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障碍。直接用阳历纪时更是破坏了历史的时代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在,写历史是重现当时的某些事件真实面貌。把历史,‘现代化’,就失去了应有的历史状意义。

    比如说,通肯副都统的裁撤是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而公元阳历是1906年1月16号。如果单说是那一年裁撤的,还是应该说光绪三十一年或1905年。客观地说,因为当时是阴历纪年,不能强迫历史用阳历。
又如,宣统退位是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是1912年2月12日,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这种情况可以各说各话。写清末历史用阴历,写民国历史用阳历。
再看,海伦设市。国务院是1989年12月23日批准,海伦市是1990年1月11日,正式设市。二者都是事实,1999年纪念设市十周年也是对的。

加括公元日期是为了解历史事件当时的的世纪、年代。  每百年为一个世纪,以其终了之年为准。如:1901年-2000年为二十世纪。年代,每十年为一个年代。在公元的4位数中,从已出现的第2位数为准。1980年起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90年为九十年代。把上个年代的‘0’划入下个年代。它是时间的概括词语,要与世纪二字连在一起用,要用汉字书写。习惯上没有一十年代的说法,要用‘某世纪最初年代的某年’。

清代使用的《时宪历》是阴历,正月建寅,也叫夏历。二十四节气用定气。清以前是使用平气。平气是每个节气都是回归年时间的二十四等分之一。定气是按地球在黄道线上实际运行时间计算的。

中华民国成立后使用阳历,以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的阴历日期,为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元年、二年到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是民国纪年。有的著作不写民国几年,只写19几几年,几乎使人不知还有民国时期。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年号‘大同元年’。大同三年三月一日改为‘满洲帝国’,年号改为康德元年。到抗的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满洲国覆灭。很多著作在这个时间段,只写公元年份,也不完整。

    为此,《海伦旧事》在各时间段分别用当时的年号和所用的阴阳历。在必要之处加括公元日期。

    在清末一段时期,光绪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1901-1911)使用《一百年日历表》(紫金山天文台编)以对照。光绪二十六年以前用《二十史朔闰表》(陈垣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6年印行)
    该书,每年一表,分十二个月,闰年加闰月。每月有朔日(初一日)干支及阳历日期,可以用干支推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完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27 07:40:00 +0800 CST  
《海伦旧事五十年》

        第二章    黑龙江八旗驻防

海伦解放前的历史从时间上分为三个时期:从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准许在通肯河流域开垦到宣统退位为清末时期;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末为民国时期;从‘大同’元年(1932)年6月1日海伦陷落,到‘康德’十二年(1945)年8月15号日本投降为伪满时期。这三个时期是三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的大环境、大背景各也不相同,每个历史事件也都必然含有其时代因素。
从体制上说,县是省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变化都和省的行动密切相关。因此探讨海伦历史,必须以不同时期的黑龙江省省情为基础。重点是制度与政策。
     黑龙江的省级制度是从八旗制的将军驻防转换到行省设置的一个长期过程。清朝的八旗制度、黑龙江将军驻防和各副都统驻防城的历史沿革是本章叙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八旗制度概况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到狩猎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组成队伍,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这种以血缘和地缘组成的狩猎的组织,称为牛录制。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清鉴易知录》【太祖纪】:“ 辛丑。明万历二十九年【纲】始编牛录军制【目】太祖以诸国徕服人众,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先是凡出兵校猎,不计人数之多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猎时每人各出一矢,凡十人设长一人领之,各分队伍,毋敢紊乱。其长称为牛录额真。至是随以名官。”

    八旗制度建是出则为战,入则务农的军民合一的体制。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势力逐渐扩大,人口增多,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旗是一个军事体系也是行政区域。把所有部落人都分编在各旗内,隶属于各牛录。牛录是个基本单位。旗的特点是以旗统兵,以旗统民。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兵民合一,军政合一。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称帝的前一年,又编成黄、白、红、蓝四旗。原有四旗定名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后编的四旗,旗式镶上边,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黄旗、白旗、蓝旗均镶红边;红旗镶白边。从此形成八旗制。共辖有308个牛录,其中满洲牛录216个,蒙古牛录76个,汉人牛录16个。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30 13:12:00 +0800 CST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天聪八年(1634)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把蒙古壮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崇德年间(1636--1643),有蒙古牛录117个又半分牛录5个,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增加76个,雍正三年(1724)定制为204个。清末,满洲八旗内仍有蒙古牛录35个又半分牛录2个。分为驻京蒙古八旗和驻防蒙古八旗。
   天聪五年(1631)初建汉军一旗,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1642)正式编成汉军八旗,兵额为“二万四千五十”旗色与满洲八旗同。崇德末有汉军牛录157个又半分牛录5个。清军入关后续有增加。顺治十五年(1658)为206个又半分牛录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牛录1个。雍正十二年(1734),定为270个。乾隆以后因八旗生计问题,制定汉军八旗出旗为民的政策,汉军发展受到限制。乾隆五十五年(1790),减少到266个,直至清末未变。      至此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原来的满洲八旗不再含有汉人牛录,只有部分满、蒙混合的牛录。完成了满、蒙、汉三八二十四旗。形成了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的八旗制度,延续到终清末。入关后八旗满洲发展到676个牛录又5个半分牛录,总计壮丁22万人,男妇老幼100余万人。
在八旗满洲中仍保留了为数不少的蒙古和汉人,以及锡伯、高丽等民族之人,而在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中,也有少量的满洲人。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30 13:15:00 +0800 CST  
八旗旗形的区别
八旗有四正旗、四镶旗。镶旗是在原纯色基础上镶上了边。为了方便书写,“镶”一般多写作“厢”。八色龙旗,均作飞龙图案杂以烈火祥云。四正旗龙首面右;四镶旗龙首面左。镶旗边宽8寸饰以烈火,龙形稍小。四正旗,龙体弯曲处内有五朵祥云;四镶旗弯曲处只有三朵祥云。旗的样式: 正四旗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镶四旗,是在四正旗原尺寸上剪去右上角和右下角两个直角三角形。剪去的右上角高三尺(旗宽的一半),横二尺,在原旗形上边的5尺五5寸处向旗右边中线引一斜线裁掉。右下角亦同。因而四镶旗的旗形右侧呈剑尖形、圭角形。
     顺治十七年规定汉字官名。《清鉴易知录》世祖章皇帝纪:
“顺治十七年【纲】三月。定汉字都统名称。【目】谕兵部:固山额真汉字称为都统,梅勒章京汉字称为副都统,甲喇章京汉字称为参领,牛录章京汉字称为佐领,昂帮章京汉字称为总管。满字皆依旧。”
章京,满语译音。官名。清初武职以额真为名,天聪八年(1634),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顺治八年(1651),定札兰章京汉字称参领。十七年(1660)定固山额真汉字称都统,梅勒章京称副都统,牛录章京称佐领。嗣军机处有文职章京,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有章京,分管本官署事务,总理文书,起草章奏及各项公文等。又蒙古各族札萨克属官有管旗章京,管理本旗事务。
参领 ,武官官名。 每旗(固山)辖五参领(“甲喇”,亦译作“札兰”)。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又为组织名。京旗每旗下分5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此参领为编制单位名称。甲喇之长,初称甲喇额真,后改称甲喇章京,汉译亦作参领。此参领为官名。
各省驻防将军属官称协领,为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领驻防者。
    
清朝入关后八旗分为两大体系。在北京,分驻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个八旗都统及所属官兵名为京旗;而派往外地驻防的则为驻防八旗。

八旗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叫作八旗方位。京旗亦称禁旅八旗,按方位分驻京城各地。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本旗都统率领骁骑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简而言之,两黄旗在北面,两白旗在东面,两红旗在西面,两蓝旗在南面。
还有一种八旗组织的一种形式叫八旗两翼。右翼是正黄旗、两红旗、镶蓝旗。左翼是镶黄旗、两白旗、正蓝旗。行围狩猎、行军布阵、驻防安营以及旗地坐落,皆按两翼排序。
沈阳故宫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是个典型的两翼排列建筑。东路是一个宽敞明亮深深庭院。大政殿是八角亭式,高居在五尺许须弥座上。八角重檐琉璃瓦顶。八面出廊;四面有台阶。,两厢各有五座亭子式青砖瓦房,由北向南略带雁翅形排开。东侧,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这些房子也称八旗亭。建在平地上,四面出檐,屋外四角有廊柱无栏杆。每亭一个方形单间,有门无窗。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30 13:16:00 +0800 CST  
八旗驻防、出征皆依旗行走。而户籍、人丁之管理则由驻京都统本旗与驻地分别编建,统一管理。在东北的副都统驻防城,多为满、汉八旗同城或满、蒙八旗同城。
八旗都统掌管八旗政令,综理一旗的军、政、经事务,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统辖本旗军民,掌管兵马、钱粮以及户籍、田地等事项。以下各级官员分别管理所属。进京后称为各八旗总部,举凡军政、户籍、铨选、司法、婚丧,各有所司。

佐领不仅是官名,也是八旗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每佐领一般辖数十户,每户约计数口以至数十口人丁。职掌人口、田宅、婚丧、兵籍诸事宜。各佐领兵丁名额都有明文。据康熙《大清会典》卷八一载:京旗满洲、蒙古佐领,设前锋2名,亲军2名,护军17名,拨什库(领催)6名,马兵(马甲,又称骁骑)40名,步兵拨什库(步军领催)2名,步兵(步甲,又称步军)18名,铁匠2名,共89名;汉军佐领,设拨什库4名,马兵30名,步兵拨什库2名,步兵12名,共48名。以后,各佐领兵额与所设兵种又有所调整。
乾隆、嘉庆之后由三丁抽一,放宽到八丁抽一,早已不是全民皆兵了,而且进关以后,旗人不再生产,不许经商不、许做工人,也不许务农。当官当兵之外养起来。各佐领兵额也不尽相同。正黄旗满洲93人,正红旗74人,其他旗一般60人左右。蒙旗最多30人,汉军旗40人。
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楼主 海伦历史研究生  发布于 2010-04-30 13:16:00 +0800 CST  

楼主:海伦历史研究生

字数:229094

发表时间:2010-04-24 23: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01 11:06:02 +0800 CST

评论数:4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