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子战飞机发展

镇个御用摄影队的作品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23:00 +0800 CST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PLAF刚刚成立不久就利用引进自数量的伊尔-14运输机和USSR提供的几种杂波干扰机改装了数架电子战机。

由于技术水平较低,PLAF根据两国签订的引进协议,在引进伊尔-28轰炸机同时也引进了数架伊尔-28P电子战机。但是,随着中苏交恶,相关技术的引进工作并没有完成。随后,PLAF自行改造了一架伊尔-28电子战机,成为了非常宝贵的电子战力量。

不过,该机的电子战能力以及比较落后,干扰方式、发射功率、覆盖范围、干扰距离都还停留在50年代初的水平
因此,tg在60年代中后期开始利用国内现有的轰-6、图-4轰炸机、安-12运输机等平台作为载机,研制包括电子侦察机和电子干扰机在内的多种新一代专用电子战飞机的设计。但因受到技术、平台、资金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计划最终只有利用图-4轰炸机的改装计划得以完成。
轰-6


图-4


安-12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26:00 +0800 CST  
图-4一共发展出了三个型号,预警机、电子侦察机和干扰机。但除了预警机(即空警-1号),其他两种型号并没有公开。从有限的资料的确可以确认这两种机型确实存在,而且在80年代末退役之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航迹遍布全境。


外界估计,图-4电子战机一共改装了7架,其中电子侦查/对抗型4架、电子干扰型3架。机上的设备应该是早期从USSR引进的相关设备的仿制或改造型号,机上还安装了全频段雷达侦查设备、通讯侦查设备、杂波干扰机、欺骗式干扰机、雷达告警接收器、雷达信号接收器等。电子干扰型的机腹弹仓内还安装了箔条投放器,可以在空中形成数千米长、数百米宽的走廊。
总体上讲,图-4改造的电子战机水平并不高,但改装是成功的,就但是国内航空工业的研制能力和电子技术水平来看,研制成功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不过,由于载机平台采用的是螺旋桨动力,正常作战巡航时的速度只有470km/h,对于当时PLAF所装备的轰-5、轰-6和强-5等轰炸机和攻击机近800km/h的飞行速度来说都显得过慢,无法跟上攻击机群的行动,在组织和使用上存在相当大的不便。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29:00 +0800 CST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轰-6开始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利用轰-6平台改装电子战飞机的设想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一开始,PLAF按照图-4电子战机的模式改装了两架轰电-6电子战机,实际上就是将图-4所安装的各类电子干扰设备安装到轰-6上,因此实际的作战能力并没有大的变化,效果实际上也不是特别理想。
同时,PLAF开始了轰-5电子战飞机的研制。轰电-5主要用于伴随战术飞机执行对地/海作战,使用干扰机对敌方雷达实施干扰,为己方攻击机群开辟一条安全的空中通道。不过,轰电-5机体空间有限加之载重较小,自身只具备主动干扰能力,不具备被动干扰能力,难以保证攻击机群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简化电子干扰能力而增加被动干扰能力的轰干-5出现了,它主要是将机身弹仓的电子干扰机拆除,改为安装一个箔条投放器,内部装有可以对两种波段对空警戒雷达具有较好干扰效果的金属箔条,一次可以为攻击机群形成一条长2000米、宽500米的干扰走廊,与轰电-5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攻击机群的安全。
除了轰电-5和轰干-5外,还有一种与国外F-105G、F-4G类似的用于携带反辐射导弹对地面雷达实施“硬”杀伤的改型机,只不过由于其配套的一些子系统例如反辐射导弹和部分电子侦查、定位设备的研制遭到了许多技术困难,难以按时完成样机交付,最终这个型号的研制计划还是遭到下马。
F-105

F-4G野鼬鼠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空军最后几家图-4电子战机即将退役,空军面临着没有大型电子战机可用的严峻局面。当时轰-5电子战机只能与战术飞机进行较好的配合,与航程更远的轰-6却很难进行编组使用。而早期改装的两架轰电-6由于技术的限制,总体性能并不理想,因此即是出于替换老式图-4电子战机的考虑,也是出于满足轰炸机部队作战需求的考虑,中国空军加快了轰电-6的后续发展计划。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31:00 +0800 CST  
1988年,轰电-6的研制正式启动,之前获得了大量先进的航空电子技术和武器装备,很大一部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对提高国内航空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而轰电-6的研制正好是在这个有利的外部条件下展开的,机上安装的电子设备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超早期的图-4和轰-5电子战机,可以说是当时国内技术在这个领域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轰电-6的机组成员的分工有了较大变化,除了正、副驾驶员和领航员不变外,增加了雷达对抗操作员,无线电侦查、收集、干扰操作员以及电子干扰、压制操作员。轰电-6机身内部装备了25部多波段电子干扰机,基本上可以覆盖所有雷达工作波段,其中大功率杂波干扰机采用了比较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功率更大,灵敏性也更高,技术水平远超采用电子管设计的老式干扰机。轰电-6在机翼下面还加挂了两个金属箔条投放器,箔条数量是轰干-5的数倍,可以形成更大范围的箔条干扰“走廊”,减弱敌方雷达设备的探测、跟踪能力。轰电-6不仅可以依靠自身携带的大功率干扰机对敌方地面、水面以及空中雷达进行侦查、定位并实施远距离干扰和信号压制,同时也可以与轰炸机群一起行动,事实伴随干扰。
总体上看,由于平台大、性能好,轰电-6完全融合了轰电-5和轰干-5两个机型的功能,同时又具备了图-4航程远的特点,作战性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接近国外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相信是应对TH危机,tg研制了一些以图-154M为平台的电子战机。

由于图-154这种三发客机在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都与同级别的波音、空客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90年代中后期就退出了国内市场。但对于PLAF来说,这是可以获得的最理想的大型空中平台(但是的运-8早期型号还无法满足改造需求),由于用途不同,经济性、适航性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可靠性和可靠性的问题侧可以通过技术水平更高的空军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来弥补。可以说,图-154MD电子战机的研制是为了缓解PLAF当时电子战能力薄弱的局面,它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大型电子战机的鼻祖

根据国外有关媒体推测,图-154MD的改装有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执行电子情报收集任务,因此在机身下方加装了大量用于收集、探测、识别各类陆基和海基电磁信号的雷达天线;机舱内则安装了大量数据链储存和处理设备以及相关的操纵控制台,可以对大量截获的电磁信号参数进行测量、分类、分析。但同样受到技术的限制,其数据采集能力和工作效率也并不理想,但总体性能积极要比当时的轰电-6好得多,加之有平台方面的优势,空军还是接受了Ⅰ型。

为了提高空军对地面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被称为Ⅱ型的电子战机改装计划开始实施,该机型除了仍具备一定的电子侦查能力,最主要的是可通过安装在机腹的一部长达7米的合成孔径雷达对地面目标实施侦查和识别。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40:00 +0800 CST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特殊的工作原理,它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队数万平方千米的地面目标生成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并有效地识别地面伪装和一定深度的地下目标,可以全天候对地面目标进行高精度的定位、探测与跟踪。因此,它无论是所配置的电子设备还是功能都与USAF的E-8战场联合监控飞机类似。

图-154MD电子战机服役后,官方发布的消息很少,可见其保密程度还是很高的,直到近年参与搜寻失踪航班和巡视东海防空识别区之后才被公开报道。


这样充分说明,后来的运-8系列高新机大量服役后,图-154MD凭借航程远、空间大、飞行速度快等平台优势,继续在现役电子战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楼主 飞飞飞one  发布于 2018-02-10 17:41:00 +0800 CST  

楼主:飞飞飞one

字数:3070

发表时间:2018-02-11 01: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7 16:01:41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