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的广府粤语发音初步推理

之前我做过一个大概是1700年左右清初粤语广州话音系的还原,因为有实实在在的韵书可以对照,加之后来的拼音纪录,将古音复原并非难事。但要是继续往前推理,由于无韵书可查,拟音的难度便会大很多。不过,虽然粤语在清朝以前没有任何韵书可查,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对历朝历代的官话韵书、周边方言的语音特点甚至是域外方音(越南语汉越音、韩语汉字音)做出综合比对,找出可能的共时演变和不同历史层次的影响,从而大致复原出更古老的音系。


首先要看的是粤语的历史。秦朝从中原征50万人口填充岭南,南下的中原移民从广西入境,堆积在今天两广交界,西江沿岸一带。最早的粤语雏形从此诞生。但这段时间岭南的百越土著依然占有一定优势,汉越二族不断融合同化,使得粤语打下了百越底层,这体现在今日西江走廊的粤语基本脱落了i-介音,以及一定数量的百越层词汇至今依然被使用之上。
再次是东晋南渡以后,汉族移民大量进入南方地区,尤其是江西一带素有"移民走廊"之称。北方移民南下形成了中古赣语,然后再南下分化出粤语和客家话。时至今日,粤-客-赣共祖的特征依然很明显,其中粤语和客家话近似程度更高,可以视作几乎同时从中古赣语分家。随着汉族移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粤语的百越成分开始慢慢弱化。
随后是唐末-南宋的大规模南下移民对粤语的终极冲刷,也是粤语最终定型的阶段。这时期的粤语最为接近当时的官话体系,这从粤语中文白异读的现象很少可以体现出来。操唐宋官话的移民所带来的文读层对粤语进行了强烈的冲洗,使粤语基本舍弃掉了更早期的白读音。时至今日,粤语和北方官话的对应程度依然很高(相对其它南方方言而言);广州话以前翘舌音是与北方官话一致的济南型;广州古全浊上声字今读送气声母,普通话今天全浊上保留读
上声的字也同样是送气。可视为粤语早期受北方官话强烈冲刷的依据。
因此,对从官话分离后不久的粤语语音复原,有几种语言最需要参考:《广韵》记录的唐代官话体系、代表北宋官话的韵书(《韵镜》、《切韵指掌图》等)、客家话、汉越语(唐宋交趾人学习汉语所产生的域外方音)。其中汉越语是从唐代岭南通语习得的,因此形成的汉越音与粤语非常接近,能反应出不少早期粤语的特点。当然,对粤语内部不同方言片的横向比较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便是要对一些分离后的演变进行推理。如广府粤语大多失落了i-介音,这个介音丢失的年代没有明确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前期的一些零星记载:
明 · 叶盛《水东日记》:“予尝记宋嘉定中地理厉伯韶......乃知称赖布衣者,不独岭南人也。”
厉字在《广韵》中为三等字,说明有i介音,读lie,而把厉布衣读得像官话“赖布衣”的话,说明当时已经失去了i介音。因此可以推断广府粤语的i介音崩溃在唐末到明初之间。再从官话的变化来看,官话中麻韵三等字读ie,
《广韵》以前是读ia的,官话是因为有i介音的拉动,导致ia变ie,这一变化出现在北宋。广府粤语出现了同样的变化,如果那时没有i介音的话,a自己变成e未免难以解释,因此可以推断在北宋时期广府粤语还有i介音的存在。与此同时二等介音北系官话开始转化为i(如:家 k?a → k?a → kia),而粤语则是走直接脱落的路线(k?a → ka)。韵母成分上,粤语总体和《广韵》对应整齐,因此在二者之间求公约数反推,是可以构拟出一套比较贴近当时实际情况的读音的。


声母方面,根据官话的演变规律来看,北宋时期卷舌声母开始归并到舌面声母中,同时北系官话浊音清化,南系官话要略迟。因此可以推断粤语在北宋应该还保留了全浊声母,但个人认为很可能已经是“清音浊流”的形式,和今天的北吴类似。同时,粤语的晓母、匣母合口字今天转读f、w,如:花(广韵 hrua 粤语 faa )华(广韵 ghrua 粤语 waa),如果这两类声母不是在浊音清化之前变开始变化的,就不能解释今天这样的次清-次浊对立。因此可以推断在当时晓母匣母合口字的声母已经开始单独分化,今天的湘语依然有部分方言点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hu变f),结合这些中间状态的语音情况,推测演变路径为hu/ghu→wh/wgh→?/w→f/w四部曲。而由于wh/wgh、?这几个音在人类语言中都不稳定,较为难发,因此可以推断这个中间过程是比较迅速的,北宋粤语可能是处在第二阶段。


最后是声调部分。声调的构拟往往是最为难以捉摸的,因为古代各地声调便不一致,且声调容易变化,古代还没有针对调值的专门记录。因此只能靠现代粤语的声调情况,以及可能的中古汉语的声调情况进行反推。唐末官话便已产生四声八调,清阴浊阳。目前学界已达成了一种共识,即在中古时期,上声带喉塞,去声带送气-h尾。又据唐《元和韵 谱》记载: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 如此一来可推断在中古汉语里,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是一个高调,去声次之,并且可能带降势。而受到喉塞和送气这一动作的影响,上声和去声可能又各有曲折。但这曲折反映在各地方言里又是五花八门的。根据今天粤语的情况来看,大多是上声为升调,平去声为平调,其中粤西部分粤语点去声读降调,广州老派平声也是降调。可以大致推断,早期粤语的声调系统是平声略降,上声升调,去声可能是一个先升后降的折调。
以下是我的拟音表:





楼主 yrch007  发布于 2017-04-02 23:01:00 +0800 CST  
从北宋末年的广府粤语到清朝初年的广府粤语,声韵调的演变路径是:
1.全浊塞和赛擦声母根据平仄分别被派入送气和不送气清音,浊擦声母转为对应的清擦音。(南宋-元音变)
2.章昌书与庄初生合并。(南宋音变)
3.晓母/匣母合口继续分化。(南宋音变)
4.日母逐渐和以母合并。(清初音变)




韵母的变化有:
1.i-介音消失(元代左右音变)
2.部分韵部合并(南宋-明音变)
3.产生撮口呼(明初音变)
4.部分韵腹元音继续演变(南宋-明音变)




声调的变化,个人认为是调中的曲折成分消失,阴平、阴入继续抬高,阳入略降。




由清代到现代粤语的变化,之前已经撰文写过,这里就不再详细列举。

楼主 yrch007  发布于 2017-04-02 23:39:00 +0800 CST  

楼主:yrch007

字数:2415

发表时间:2017-04-03 07: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9 09:34:45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