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宫南院游记

听说台湾故宫在南部开了分院,一直很想去看看。台北故宫展出面积狭小,许多文物无法展出,想着新院区的开放应该大有可观吧,于是专程前往参观,结果·······还是看图吧:
如果说台北故宫背山而建多少还有点气势,那么位于台湾中南部嘉义的故宫南院选址真是让人困惑——周围一马平川,连树木都没有,都是农田,无山无河以为形胜倚靠,大门对面一排新建的居民楼,完全是内地“经济开发区”的样貌。
从位于十三不靠的高铁站(和内地一样,高铁远离市区)到故宫南院,居然没有穿梭巴士,几公里的距离坐公交竟要一个多小时。结果只好打车,不想十分钟就到了,看来当地政府并没打算利用好这个卖点。下车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司机在高铁站排了半天才接了这么近个活儿,还主动帮着拿行李。
故宫园区没多大,门可罗雀,树小墙新,里面挖了人工湖,一桥飞架,有点喧宾夺主,黑乎乎的展厅体量不大,设计上没有一点儿故宫元素。进来一看,装修完全是内地三四线城市水平,细节粗糙,展厅间走廊的地都没铺平。第一个展览,嘉义本地历史,第二个,原住民服饰,我去,这还是故宫吗?!
接着三个展览是南部院区的重点,也是体现了他们自己的定位:一个是亚洲佛像展,一个是亚洲玉器展,一个是亚洲茶文化展。展品不仅限于故宫旧藏,而是要体现出“亚洲视角”。佛像展中健陀罗弥勒像、北齐和唐代佛像、日本弥勒坐像个头都不小,是故宫近年收购的,艺术上也算精品。题外话,去台湾前刚在北大旁听了北大外语学院(季羡林生前东语系的所在)主办的赴巴基斯坦健陀罗地区考察研讨会,对发言的专家,包括一位来自北京故宫的专家发言的水平大跌眼镜,不说缺乏臆测之外扎实可靠的学术发现,至少不要读错字啦,比如“祇(音:齐)园”不要念成“只园”啊。不过读错音在台北故宫的语音导览中更是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亚洲玉器展主要展出“痕都斯坦玉器”,“痕玉”是乾隆对伊斯兰玉器的称呼,痕都斯坦应该就是印度斯坦,其实来源有印度莫卧尔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印度土邦和新疆地区,两大帝国的先祖都曾生活于中亚,对玉器的喜爱和中国人一脉相通,可见我们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亲缘关系。乾隆对痕都斯坦玉器极为欣赏,认为它们的异域风格能够纠正中国匠人一味追求工巧的恶趣味(谁说乾隆“农家乐”!)。清宫旧藏有许多莫卧尔玉雕刀柄,都是把最初的刀剑拆掉后重新配的,而台湾故宫则专门收购了一些原始刀剑,让人能够看到莫卧尔武器的原状,这点确实不错。亚洲茶文化展中除了传统的中国茶器,还收藏了一批日本茶道用具,也反映了他们的定位。
借展是日本大阪来的伊万里瓷器特展,中日两国在明清交替前后互相竞争互相山寨的过程颇为有趣。
最大的惊喜来源于特展“品牌故事——乾隆的收藏和包装”,里面展出了这个精力过剩的皇帝对他收藏的小玩意儿们事无巨细的指示和创意。这些小玩具的包装和收纳装置层层叠叠极尽心思,甚至比它们自身更让人惊叹。抚有列国覆育万邦的盛世帝王为什么钟情于如此迷你的小东西,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比如乾隆在紫禁城最喜爱的房间,是躺下连腿都伸不开的三希堂,他的室内装修风格就是把大房子分隔成无数小隔间(倦勤债和符望阁),到处是百宝格(乐寿堂),甚至他爸爸有幅画像就是把皇帝本人嵌在一个小隔间里面。
这个展览的主题颇为符合台湾处处开花的“文创产业”,台湾到处是所谓的文创园,但是所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杯子、文具、小首饰、小皮具,看下来也是千篇一律,心下狐疑这些小玩意儿到底有多大市场需求。国内文创产品也是方兴未艾,现在看北京故宫的产品已经全面超过台北故宫的了,除了品种数量,台湾的东西总的来说个头太小,颜色太新太跳,也许岛国人民就是这种过小日子的小清新吧。



展室前厅,县级水平

亚洲佛教展厅

健陀罗弥勒像

康熙龙藏经压板,制作于北京嵩祝寺

我们常用的行李打包带居然和康熙龙藏经的包装带同款!

唐代佛像

痕都斯坦玉器




日本伊万里瓷器

伊万里瓷器展厅

明早期瓷器

瓷仿木纹多穆壶

掐丝珐琅多穆壶

日本茶室

乾隆饮茶用具



盒内覆盖的布上居然描绘了物品的样子,东西拿掉底下的衬板上也是微型书画

宋画《斗牛图》刘松年画,更精彩的是周围的人物,限于篇幅就不贴了

(呼应最近帝王画像的帖子)


一组乾隆的画像,他喜欢在每次编辑的御制文集的内页画上自己当时的形象(呼应以前乾隆画像的帖子)


嘉义的名字就是钱隆起的,恐怕是嘉义与故宫在历史上唯一的联系

楼主 伊巴巴天天见  发布于 2018-10-01 11:53:00 +0800 CST  

楼主:伊巴巴天天见

字数:1753

发表时间:2018-10-01 19: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16 22:28:08 +0800 CST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