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Home4 The Ambarkanta 世界的面貌

这其实是个两年前的坑了,直到现在才译完,实在是对不起各位父老乡亲。这回也不打算水经验了全部一起发出来

不过还是提几句,楼主这回译的是前言和评注,正文是来自于多谷大大@multicorn在魔戒中文维基上的翻译,先暂时把它复制粘贴过来,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维基去看看(打广告)

此外关于译文的话五张图的专有名词都保留原名便于对应地图,除了正文多谷大已经译过的名字和已有译名之外的也是全部保留。

其他的废话不多说了,由于是渣翻求轻喷。

随便选一张红角峰镇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5:00 +0800 CST  
Ⅳ.The Ambarkanta 世界的面貌
这是一份非常简短的作品,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相关的地图部分), 文章的开头有题为《世界的诞生》,在一张脱落的、但很明显属于这份作品的标题页上写着:
Ambarkanta
世界的面貌
儒米尔
与用腾格瓦文字写成的单词“Ambarkanta”在一起。这是儒米尔第一次出现在除《失落的传说》以外的文章中;但他的名字依旧没有在正文中被提到。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6:00 +0800 CST  
《世界的面貌》(译者注:the Ambarkanta)写作的时间无疑晚于《诺多史》(也许是几年后)。“Utumna”这个名字再现于《诺多史》叙述的后期,而“中洲”这个术语也还没有出现;“Eruman”在“诺多史”中(反常地) 作为人类苏醒之地的名称(pp.119,205),而在《世界的面貌》中它的名字第一次变为希尔多瑞恩。并且在几种情况下,《世界的面貌》校正了一些只在《诺多史》中出现的名字和细节(例如“精灵家园”p.289, 但在《诺多史》(II)中“仙境港湾”>“精灵家园港湾”,p.186 注释12中)。
正文由六页精美的墨水手稿组成,几乎没有校订; 我给出最终的版本,并将所有废弃的内容都写在了文后的注释里。与作品密切相关,并在此复制自原文的是三幅世界简图,此处编为Ⅰ,Ⅱ和Ⅲ,以及两张地图,编为Ⅳ和Ⅴ(见插图)。在这些复制品的页边上,我记下了对名称的更改。本文以一栏与宇宙学相关的文字开始,伴随着一些说明,我将它给在 pp.294-296。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6:00 +0800 CST  
世界的诞生
伊露伦拔(译者注:Ilurambar),“世界之墙”,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它如坚冰、如玻璃、如精钢,冷峭、澄澈、坚硬,远超凡间儿女的想象。“世界之墙”目不可见,若非取道“黑夜之门”,亦不可穿越。
在“世界之墙”下,是环抱在大地周围的薇雅(译者注:Vaiya),“外环海”。但是,在大地下方,薇雅犹如深海;而在大地的上方,薇雅则如同穹苍。乌欧牟就住在大地下方的薇雅之中。笼罩在大地之上的“空气”,被称为维斯塔(译者注:Vista),(1)可供飞禽和云朵居住。因此,它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范雅玛(译者注:Fanyamar),“云朵之乡”;较低的区域被称为爱温诺瑞(译者注:Aiwenórë),(2) “飞鸟之地”。然而,维斯塔仅仅笼罩着中洲和内海,它的西边以维林诺山脉为界,东边以太阳之墙为界。因此,云朵极少飘入维林诺,凡间的飞禽也不能横越维林诺山脉的险峰。但是在世界的北方和南方,在那些冰冷沉暗之地,中洲大地已经十分靠近“世界之墙”——薇雅、维斯塔与伊尔门(译者注:Ilmen)就在那里汇聚。
伊尔门是一层澄澈、纯净的空气,闪烁着熠熠光辉,但它自身并不发光。伊尔门位在维斯塔之上。它的最厚之处在西边和东边,最薄之处在北边和南边。维林诺的空气就是伊尔门,但一些维斯塔也会不时渗进精灵家园,因为精灵家园有一部分位于维林诺山脉东侧的山脚下。当维林诺归于幽暗时,倘若这些渗入的维斯塔还没有被蒙福之地的光华净化,它们就会化为阴翳和灰霭。伊尔门和维斯塔本质上很像,它们彼此可以混合;区别只在于,伊尔门是供诸神歆享的空气,而且星体在伊尔门之中运转,使它得到净化:因为,瓦尔妲将群星的轨道规划在伊尔门之中,后来诞生的日月亦是如此。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6:00 +0800 CST  
除了曼威的仆从,或是被曼威赐予和他的仆从相同力量的人,没有谁可以穿越维斯塔。因为位在维斯塔之上的伊尔门,肉身凡躯不受保护便无法承受;更不必说伊尔门之上那冰冷稀薄的薇雅了。经由维斯塔,可以前往凡世;经由伊尔门,可以直到维林诺。维林诺大地向西延伸,最终接近了外环海。因为外环海在世界的东边和西边最窄(而在北方和南方最为幽深),所以维林诺的极西海岸离“世界之墙”不远。然而,在维林诺大地和外环海之间有一道罅隙:这道罅隙之中充满伊尔门。因此,如果在伊尔门之中行进,就可以从这罅隙直扎进大地的根底,目睹世界根基中的岩洞和地穴。这里,就是乌欧牟永恒的居所,中洲大地众水的源头。乌欧牟会将薇雅和伊尔门送入大地的所有脉络,以洁净海洋与河流、湖泊与喷泉;众水之中因而混杂着薇雅、伊尔门与阿姆巴尔(即“泥土”)。所以,流水携带着深渊与高空的记忆,携带着乌欧牟的智慧与乐曲,携带着穹苍中星辰的光辉。
有时,繁星会隐匿在乌欧牟的国度之中,月亮也时常在这里徘徊许久。但太阳并不在此地停留。她匆匆行经大地下方,以免黑夜过长,邪恶在月光下横行;然后她就会被乌欧牟的仆从拉出外环海,重焕温暖与生机。因此,人们以太阳的来去计算时日。她在伊尔门的低层区域从东方航往西方,荣光遮蔽了星辰;她会横越大地中央的上空,但并不停留;她会朝北或朝南调整自己的路线,不是由于任性,而是由于季节的改变。她从太阳之墙后升起,就是白昼;她沉落到维林诺山脉背后,就是黑夜。
然而,在维林诺,昼夜与中洲不同。因为维林诺最明亮的时刻是夜晚。彼时,太阳会在蒙福之地暂作休整,躺在外环海的清凉怀抱中。当她沉下海去时,外环海的海水被加热了,水上光华犹如多彩的火焰,这也使得维林诺在太阳离开之后仍享有许久光明。不过,当太阳行经大地下方,朝东方前进时,这光华渐渐消逝,维林诺又归于幽暗,这时诸神会对劳瑞林的凋零感到格外悲伤。黎明时分,夜色乌沉,维林诺山脉会在诸神的宫殿上投下浓浓的阴影。但月亮很少在维林诺停留,他总是匆匆越过大地,然后一头扎进充斥着伊尔门的罅隙(5),因为他总想设法靠近太阳,偶尔也能赶上她,然后就会被她的火焰灼伤,月船也因此变得黯淡了。有时他会在太阳离开之前就在维林诺升起,这时他会落下穹苍、去和爱人相会:如此,金光便与银光交织融合,令诸神莞尔,因为这使他们想起了久远年代里,劳瑞林与熙尔皮安交织的光华。
自维林诺山脉西侧的山脚起,维林诺大地的地势向西稳步下降,西海岸的海拔与内海的底基平齐。如前所述,在西海岸之外不远,就是“世界之墙”;而维林诺中部的西海岸,正朝向安多•洛门,(6) “永恒黑夜之门”。这道门开在“世界之墙”上,朝向边墙外的空虚之境:因为世界就是奠立在库玛(译者注:Kúma),“空虚之境”的深处,那里只有永恒无垠的黑夜。然而,除了大能的维拉,谁都无法横越那道罅隙、穿过环抱的外环海,到达“黑夜之门”。在推翻魔苟斯之后,维拉塑造了“黑夜之门”,并将他从这门推入“空虚之境”;埃雅仁德尔永远看守着它。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7:00 +0800 CST  
中洲位于世界的中央。中洲大地的表面与大地上方的外环海之间的距离,和它与大地下方的外环海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太古时代,中洲大地的面貌就是如此。它的中央地区最高,随后地势向东边和西边陡降,直至成为两道广袤的峡谷。然后,地势又陡然上升;最后,在中洲大地的边缘地区,地势第二次突然下降。太古年代的海水淹没了东边和西边的峡谷,于是出现了两片海域:西海的海岸是西边的高地和中央地区的西岸,东海的海岸是东边的高地和中央地区的东岸。然而,大地的中央地区没有朝北边和南边下降。因此,人们可以走陆路前往北方和南方,最终会抵达大地尽头充盈着伊尔门的裂罅。彼地,太古年代的海水急速泄下裂罅,这巨大瀑布形成了坚冰,因为极南和极北之地冰冷严寒。因此,世界北边和南边的裂罅被坚冰封冻,冰面一直延伸到外环海,甚至直到“世界之墙”。据说,维拉降临进入世界时,他们首先来到世界中央的中洲(不过,米尔冦降临到世界的极北地区)。
彼时,维拉辛勤于整顿世界,于是他们取了一片土地,塑它为岛,封它为圣,然后将它安置于西海之中。这就是众维拉的第一处家园。在其他地方有所描述,维拉希望修建巨灯,于是米尔冦提供自己的帮助,创造出一种坚硬美丽的物质,用来制作灯柱。他将灯柱安放在中洲中央的北边和南边,但离裂罅尚远。然后诸神将两盏巨灯安置在灯柱之上,于是巨灯的光芒照亮了大地。
然而,米尔冦欺骗了维拉,因为灯柱是他用冰塑造。于是灯柱融化,灯体毁灭,灯火迸洒。然后,冰柱的融水在北边和南边形成了两片内海,因此中洲的中央地区也被分成了三份:北方陆地、中央陆地和南方陆地。随后,维拉就离开了西海中的大岛,迁居到西方。在西边高地的海岸上,他们筑起了险峻的山脉,而在山脉后方,他们建立了维林诺。因为维林诺山脉弯向后方,所以维林诺中部的土地最为广阔,彼地的山脉尚且顺着海岸绵延。而在南方和北方,维林诺山脉一直延伸到裂罅附近。在维林诺的北方和南方,都有一片位于山脉之外的土地:北边的土地是埃茹曼(译者注:Eruman),南边的土地是阿瓦林(译者注:Arvalin)。他们都是幽暗不毛之地。这两片土地和中洲之间只有窄窄的海峡,但海峡中充满坚冰。
为了巩固维林诺的防卫,维拉将中洲大地推往东边,大地因此有了褶皱。于是,西海就成了世间所有海洋中最宽广的。世界东方的模样很像西方,只是东海相对要窄一些。对东海以东那片被称为太阳之地的大陆,人们所知甚少。这片土地有山脉矗立,虽然不像维林诺山脉那样高耸入云,但也堪称险峻:这座山脉就是太阳之墙。因为大海的分隔,太阳之墙的面貌无人知晓,也许只有飞鸟例外。
在维拉将大地推往东边时,因为牵引拉扯,出现了四座山脉:两座山脉在北方大地,两座在南方大地。北方大地的西部是蓝色山脉,东部是红色山脉;南方大地的西部是灰色山脉,东部是黄色山脉。然而,在世界的北方,米尔冦竖立起了“北方诸塔”,即铁山脉,作为他的屏障。铁山脉从东向西延伸,望向南方。而中央的陆地上耸立着名为“风之山脉”的群峰,因为从东方吹来的强风终年呼啸其间。人类祖先的苏醒之地,希尔多瑞恩,位于山脉与东海之间。而精灵的苏醒之地,奎维耶能(译者注:Kuiviénen,下同),在赫尔卡海的北边海岸上。(7)然而后来,“众神之战”打响了。维林诺发动大军征讨米尔冦的堡垒乌图姆诺,(8)并捆走了米尔冦。中洲对称的形状在那段时期遭到了改变。北方赫尔卡(即北方的巨灯)形成的大海变成一个内海,一片大湖;而南方的凛吉尔(即南方的巨灯)形成的大海变得更宽更广,它朝东北奔涌,两端的海峡连接了西海与东海。

第二次众神之战再度推翻了魔苟斯,也又一次使世界面目全非。后来,当无数年月匆匆流逝,世界的面貌也一直都在改变。(9)然而最彻底的改变,乃是世界被变成圆形,维林诺被挪出世界。这场劫难在努门诺尔人向诸神的国度宣战的时刻降临,这个故事在别处已有讲述。从此之后,世界就逐渐遗忘了曾经存在的事物;对昔日大地和流水的记忆,也逐渐遭人离弃了。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7:00 +0800 CST  
注释
1. Vista:在它出现七次后最初的名称“Wilwa”被更改了,第一次用铅笔,之后用墨水改为了“Vista”;同样也改在了世界简图Ⅰ和Ⅱ,以及示意图Ⅲ(世界变圆)上。
2. 最初的名称为“Aiwenor”;同样也改在了示意图Ⅰ上。
3. Ilmen:在它的多次出现中最初的名称“Silma”被小心地抹去并改为了“Ilma”(在地图Ⅳ有同样的变更);“Ilma”本身在那时被改为了“Ilmen”(在示意图Ⅰ和Ⅱ中有相同的一系列更改)
4. “Ambar”是一处修改,但它的原词被完全地抹去了(同样也改在了示意图Ⅱ上;之后写在了Ⅰ 上)。
5. 在空白处写着“Ilmen-assa”,改自“Ilman-assa”。
6. “Ando Lomen” 被插进了文中,但很可能没有特别晚于手稿原始的写作。

7. 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从“而中央的陆地上……”)是被添上的,但显然与手稿的原始写作时间一致。
8. “Utumno”是从“Utumna”校订而来的。
9. 原始手稿在这里结束;接下来,关于努门诺尔人进攻时大地变圆的部分,是后来加的(见p.309)。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8:00 +0800 CST  
我现在给出伴随着《世界的面貌》这篇文章的宇宙学词汇列表。家父对这份名单做了几处改动,但因为大部分更改的增删都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不可能知道列表各方面的原始形式。然而表中的变更几乎与《世界的面貌》正文和世界简图中相同;像“Silma> Ilma > Ilmen, Wilwa > Vista, Aiwenor >Aiwenórë”;“ava,ambar,Endor”被擦去;“Avakúma,& Elenarda‘星辰王国’”被添上。“Ilmen”的翻译 “光明之地”校订自“光辉”。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19:00 +0800 CST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3:00 +0800 CST  
*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因为薇雅似乎被说成是包围着外环海(尽管右边却将它本身定义为外环海)。但单词“The Outer Sea"中的"T”为大写;我因此认为家父没有完成先前的句子,在“包围”便已结束,而他在之后添加了“TheOuter Sea"作为薇雅的一个定义,没有注意到前面的短语是不完整的。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3:00 +0800 CST  
示意图Ⅰ
这张简图的一些名称在写下后被擦除,而事实上大多数的修改都能被看见:
Ilmen(取代Ilma和Silma,见《世界的面貌》正文的注释3);Vista(取代Wilwa,见注释1);Ava- (在 Ava-kúma中);Ambarendya; Endor;Martalmar。中间的字母A旁一些模糊的含义,也在写下后被擦除了。

添加处有:Elenardaor;-e添加至Aiwenor(见注释2);Ambar(见注释4)。许多后来用铅笔写的改动和添加处为:只在此处Ilurambar改为了Earambar;“世界隐藏的一半”(译者注:HiddenHalf)加在了下半部分Vaiya的上方;标题处的Ilu改为了Arda。右下角的注释太过模糊,难以辨认出“太阳的变化”之后的文字;在左边写着:“让世界永远是一个球体,但比现在更大。东方和西方的山脉阻止任何人进入世界隐藏的一半”。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4:00 +0800 CST  
示意图Ⅱ
同示意图Ⅰ,一些名称在写下后被擦除:

Ilmen(取代Ilma和Silma);Vista(取代Wilwa); Ambar; Endor; Martalmar;标题中的Formen (取代Tormen)。

之后用铅笔写的变更有:同示意图Ⅰ,在此处Ilurambar改为了Earambar;图中和标题中的Harmen都改成了Hyarmen;图中的Tormen > Formen。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5:00 +0800 CST  
示意图Ⅲ
在这幅图中Wliwa这个名字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是Vista(见对《世界的面貌》正文的注释1)。那些没用大写字母拼写的名称有:The Straight path(出现两次),Valinor,Eressëa,Old Lands,New Lands。标题上写着:“经历大灾变和努门诺尔人之毁灭后的世界。”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5:00 +0800 CST  
地图Ⅳ
对这张地图的修改有:

三处的Slima都改成了Ilma,而只有一处的Ilma之后用铅笔改成了Ilmen(见对《世界的面貌》正文的注释3);Endor改成了Endon(但Endor又被用铅笔改在了上面);以及与示意图Ⅱ一样,Tormen > Formen,Harmen > Hyarmen,

V.Y.500=维拉纪元500年,见p.263。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6:00 +0800 CST  
地图Ⅴ
这张地图里的一些名字不是那么容易读懂,我在此列出所有在其上出现过的名称:

西方:Outer Sea,Utgarsecg
Eruman(之后这写在了上面:Araman);Outer Land(维林诺);Alflon;Two trees;Tún;Valmar;Taniquetil;Bay of Faery;Arvalin(改自Eruman)。
之后轻轻地用铅笔跨过“西方大陆”写下的:Aman

西海:在极北之处:Helkaraksë。
Great Sea;The G[rea]t Gulf;Beleglo[rn?];(Belegar);Ingarsecg

中洲的西北方:Hithlum;Angband;Thangorodrim;Daidelos;Beleriand

中央区域:Hither Land; Inland Sea;Sraits of the World(译者注:“世界之峡”);East Sea;Dark Land(南方的大陆)

东方:Walls of the Sun;Burnt Land of the Sun;Outer Seas

在右上角的注释:在“众神之战”后(阿瓦林在山脚遭到大海的冲击。见pp.260-1。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27:00 +0800 CST  
对《世界的面貌》的评注

这个简练的宇宙结构,有许多方面都是在《失落的传说》中旧的宇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演变,同时它也展现了原结构中那些基本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从世界之外说起:在“世界之墙”外为“空虚之境,没有形态或时间的黑夜”,即库玛(Ava-kúma);而这当然是一个原始的概念,即《维林诺的隐藏》中所说的“域外的黑暗”,“无垠的黑暗”,“浩瀚无星之地”(I.216)。“世界之墙”伊露伦拔,*是一个如球体般连绵的巨大外壳;它冰冷,无形而不可逾越,除非通过安多•洛门“黑夜之门”。这扇门由维拉塑造,“在推翻米尔冦之后将他从这门推入了‘域外的黑暗’”,埃雅仁德尔永远看守着它。在《神话概要》(§19)中已经提到“魔苟斯通过‘黑夜之门’被推入了‘世界之墙’外部的黑暗,一个守卫永远看守着那扇门”,这在《诺多史》对应的一段中被再次重复,而在《世界的面貌》中相同部分的表达为“永恒黑夜之门”,“空虚之境”,以及航行在“空虚之境”中的守卫者埃雅仁德尔(见pp.197,248)。然而在先前这些文段中没有提到当米尔冦被推翻,大决战结束之时“黑夜之门”的塑造。

*在示意图Ⅰ和Ⅱ中,伊露意为“世界”,这也是它在表中的定义(p.295);其早期的含义见Ⅰ.255,记为“Ilwë”—关于 “Earambar”在示意图Ⅰ和Ⅱ中的改变,像在图Ⅰ底部用铅笔写的注释,其产生的时间非常晚,我们在此并不涉及。

我先前提到过(p.57-8)在《神话概要》有关天体神话的介绍中对“太阳运行在大地下方”作出的巨大改变,并非如同《维林诺的隐藏》中的描述一般出发穿越“黑夜之门”,在经过“域外的黑暗”后重又通过“清晨之门”;在那段文字中,诸神是为了使太阳飞船不需穿过大地的下方而塑造了“黑夜之门”。因此“黑夜之门”依然存在,但它的用途和制造的时间已经完全改变了。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0:00 +0800 CST  
一道长墙围绕着世界并将它与外部的虚空和黑暗隔开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家父写作的开始;在《维林诺的隐藏》中它被称为“物质之墙”(译者注:the Wall of Things),乌欧牟告诉众维拉“无论你们所到何处,‘Vai’都会于‘物质之墙’间流动,从它的一侧流向另一侧”(Ⅰ.214)。先前我已经讨论过(Ⅰ.86)在早期的宇宙学内容中“Vaitya”(三层“空气”中的最外层)和“Vai”(外环海)构成“一种延绵包裹的物质”的可能性,而在《世界的面貌》中“只提现已明确但未在《失落的传说》中表示出的部分”,并指出这种想法中的疑点。在《维林诺的隐藏》的初稿中(见Ⅰ.221注释16)“物质之墙”显然只是想象,正如我所说过的(Ⅰ.227),“像地面上的城墙,或花园中有顶的围墙:一道‘围栏’”;东边的墙比较低,所以没有门与西边的“黑夜之门”相对应,而太阳从东方的墙上驶过。在第二份手稿中(Ⅰ.216)介绍了“清晨之门”的概念;但墙的性质和范围仍然晦涩不明,事实上,在《失落的传说》中除了声明它是“深蓝色”之外再没有其他内容所言g.215)。在《爱努的大乐章》的早期故事中(I. 56)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宣称“众爱努对世界以球体显于空虚之境中央却又与其分离的景象感到惊奇”。我不知道这句话放在《失落的传说》的上下文中应作何解释;但它被保留下来并贯穿于《爱努林达列》的所有改写中(参见《精灵宝钻》p.17),并且因此而成为对《世界的面貌》中这个宇宙的精准描述,无论家父原意如何。

可见在《世界的面貌》和《诺多史》中对米尔冦被驱逐出“黑夜之门”的措辞之间的密切相关,如上所述,令人费解的是在《诺多史》的同一段落内(P.197)据说有人认为“他通过爬行登上了墙而再度降临世间”。这事实上只是一个推测(“一些人说……”),而“曼督斯的预言”紧接着宣称当米尔冦真的回归后将是通过“黑夜之门”归来,几乎没有解释他“登上墙”的计划(这在《世界的面貌》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并否认了埃雅仁德尔守卫的目的)是怎么实现的。*

在《世界的面貌》中的确没有解释众维拉在“天地之初”是如何穿过那道不可逾越的墙壁的,也许我们也不应该指望如此。但那时的核心思想很清晰。从“天地之初”到“大决战”时米尔冦被推翻,这个世界以及它其上的居民难以避免地被限制住了;但直到最后,为了把米尔冦推入“空虚之境”,众维拉得以通过一扇门从而打破“黑夜之墙”的限制。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1:00 +0800 CST  
《世界的面貌》中太阳在地下的路程似乎有别于月亮的;尽管两条路都要由东向西地穿过伊尔门,但太阳先“沉入薇雅”然后被“乌欧牟的仆从拉过薇雅的底部”,而月亮却投进了伊尔门的裂罅。†

*参见“最早版本的《精灵宝钻》地图”《西方扩展》中的“极北之地坐落着冰桥”,pp.227-8

†《精灵宝钻》的叙述中(p.101)称提理安(月船的舵手)“总是匆匆越过西方大地……然后一头扎进外环海外的罅隙”,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与《世界的面貌》相一致,即在进入薇雅之前先到达伊尔门的裂罅,但必须如此因这是这份宇宙学内容构想中的基础。
一个写于《诺多史》之后的“《精灵宝钻》版本”内容在1937年底中断了:“但是提理安……匆匆越过西方大地……然后一头扎进外环海与大陆海岸之间的罅隙。”已出版的《精灵宝钻》的这部分段落源自一个可能写于1951-2年间的晚期版本;但尽管我保留了它,我还是无法解释它。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2:00 +0800 CST  
现在转向大地的表面,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恩多尔”这个名字,它没有出现在《世界的面貌》正文中,但它在词汇表中被定义为Ambar-endya和中洲的“中点”。恩多尔也被标在了世界简图Ⅰ和Ⅱ上,以及地图Ⅳ上,在其中作为一个点出现,“大地中央”(译者注:Earth-middle),随后被改成了Endon。“恩多尔”这个名字曾经在《精灵宝钻》(刚才引用的段落)中出现过,但在那儿它是中洲的一个名字,不是中洲的中点;同时见《魔戒》附录E:昆雅语形式Endórë,辛达语形式Ennor“中洲”。Ambar-endya好像是Pelmar的同义词,因为在词汇表中前者被定义为“中洲”,而在地图Ⅳ中东海和西海之间的区域被称为“Pelmar或中洲”,但在示意图Ⅰ中它们被标成好像所指不同。可能,Pelmar(在词汇表中被翻译成“被围住的居所”)指严格意义上可供居住的表面,Ambar-endya指大地,即“阿姆巴尔”中央隆起的部分。*

*对于“Pelmar” 这个词中的第一个音素见《精灵宝钻》附录,词条pel-。无论是这个名字还是Ambar-endya,都没有出现在《精灵宝钻》中,但Ambar-metta“世界的终结”在《王者归来》(卷六,“宰相与国王”)中出现了。“中洲”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世界的面貌》和《维林诺编年史》中,它们属于同一个时期但不能以此鉴定二者彼此之间有所联系。Romen “东方”在示意图Ⅰ中第一次出现,还有示意图Ⅱ中的Hyarmen“南方”和Formen“北方”(<Harmen,Tormen)。

在示意图Ⅰ和图Ⅱ中,从大地表面向下画到Martalmar“大地的根基”的线条是“世界的脉络”(p.290);这些渠道对于获取乌欧牟的力量及其通过世间诸水所施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见《精灵宝钻》pp,27,40,在这两处都使用了“世界的脉络”这种表达)。

在世界东方的是“太阳之墙”,如地图Ⅵ所示,是一条与西方维林诺的群山相对称的山脉。在《失落的传说》中没有提到这条山脉,几乎所有对它的描述都包含在欧洛米对众维拉所言之中:“在东方‘倒塌的大陆’之外是一片寂静的沙滩和黑暗而又空旷的大海”(Ⅰ.214);另外在西方的是Kalormë(Ⅰ.212),在那儿奥力和乌欧牟“在无声的海洋旁建造了[供太阳和月亮]停泊的港口”(Ⅰ.215)。在《失落的传说》中,太阳自“域外的黑暗”返回时所通过的“清晨之门”在《世界的面貌》里已经消失了。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3:00 +0800 CST  
《世界的面貌》中对维林诺黄昏和黎明的描述在《失落的传说》中有类似的段落:“金光与银光交织融合,令诸神莞尔,因为这使他们想起了久远年代里,劳瑞林与熙尔皮安交织的光华”。参见Ⅰ.216 “然后诸神苦笑着说道:‘又到光辉交融的时候了。’”

如地图Ⅳ所示东西大陆极为相近的对称关系十分引人注目;两块大陆之间对称性的背离主要在于大海形状的差异,而这是因为中洲受到的向东的挤压-“因此它是弯曲的”-在维林诺的建造和它的防御山脉升起时。这次对“新制世界”(译者注:new-made world)的大挤压就是中洲四大山脉的起源,蓝色山脉,红色山脉,黄色山脉和灰色山脉。参见《精灵宝钻》p.37:

“那时,阿尔达的形状连同均匀对称的海洋和陆地,都遭到了伤毁,维拉的最初设计从此再也没能复原。”
(译者注:本段引自文景版宝钻第一章“天地之初,万物之始”)

但在《精灵宝钻》中这种对称性的丧失并不归因于维拉自身蓄意的行为,他们在《世界的面貌》中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而扭曲了阿姆巴尔的结构。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3:00 +0800 CST  

楼主:Admiral_Thrawn

字数:14934

发表时间:2019-08-05 00: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06 18:22:25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