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战长沙》剧评

新人发贴,全是《战长沙》的缘故。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0:00 +0800 CST  
一、楔子


上午写快递单,签到日期时,莫名地顿了一下,心里一个激灵,我立马就反应过来了——今天是8月8日。
8月8日。现在是2014年。
换作从前,我会记得2008年的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可现在,我条件反射第一个想起的,是衡阳保卫战的落幕。
七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4年8月8日,由方先觉率领的国军第十军,孤军扼守衡阳城长达48天,弹尽援绝,伤亡殆尽,终于陷落。
如果不是电视剧《战长沙》,我不会对这个日子多一点点感慨。百度百科里,最平白的语言,记述着全世界范围内高得惊人的战损,电视镜头的呈现,也一起佐证着这场战役的苦难和惨烈。
是啊,如果不是《战长沙》,我不会知道文夕大火,不会知道四次长沙会战,不会去百度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一个个战争名词。
对我这种文科学渣来说,近代史上各式各样的会战真的只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别说历史不能忘记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我压根连历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历史课上年过半百的女老师,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干巴巴地边念课文边教我们划考试重点,你看,在我们懵懵懂懂的时候,都没有人好好教我们什么是历史。一开始就没记住,何谈忘记。
我当然也能一本正经地说出“七七事变”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标志这样的官方教条,知道所谓的8年抗战也是从1937年开始算起,可我忘了,这仅仅是全民抗战,在“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全境已经沦陷6年了。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不再需要用分数证明我的学习成果时,我才主动地去查询去学习,去把记忆里一个个七零八落的战争名称,串成一幅日军侵华路线图。1937年到1938年,短短两年,多少次战役,半个中国由北向南一路沦陷。淞沪会战打了3个月,都城南京的保卫战坚持不到半个月就被屠城了,徐州会战是5个月,武汉会战4个月,而从1939年9月的第一次长沙保卫战到1944年6月的长衡会战,长沙城坚持了5年才被攻破。如果从1938年11月岳阳陷落开始算起,直到1945年6月的湘西会战结束,整个湖南战场的作战持续了将近6年半的时间。
湘人血勇!
《战长沙》的故事,就是一部湘江儿女的家国抗战史。拨开正面战场的战火硝烟,被战争洪流所裹挟的平民,挣扎沉浮,向死求生,如同空中掠过的的战机,在我们心里留下“轰隆”的回响。
我始终相信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真正心怀信仰的人不会人云亦云地说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坍塌。比如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开放和艺术创作自由尺度的逐渐放宽,广电总局竟然允许一部全国军抗战片过审而且登陆央视,在雷剧满天的电视荧屏还能出现像《战长沙》这样编导演、摄录剪、服化道、美工配乐等各种细节都精致到逆天且三观正到不行的良心剧,简直是幸甚至哉!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1:00 +0800 CST  
2.蜕变之美——顾清明和薛君山


顾清明具备了一切男主的光环,光夸人长得一表人才都太肤浅了,人家可是真正的实力派,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学贯中西文武双全。一封骈体文格式的《告长沙工商联书》写得洋洋洒洒言辞恳切义理灼灼,端得是好文采;德国军校毕业生的军事素养是城防布局了然于胸街道巷陌熟门熟路,排雷比工兵还要来得专业,处理掉特务马上就安排疏散村民,枪炮走火的本能反应完完全全是枕戈待旦的架势,丛林枪战和墙头狙击满溢着快狠准的杀伐之气,还有对逃兵心理和潜逃路线的推理判断、擦身而过却能从人群里一眼认出湘平、一瞥各部门的专车就猜到有大事发生随即潜入探听,这等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真让人叹为观止。难得的是出身世家,为人虽然一身傲骨,做事却极知变通,为达目的人情世故来得毫不扭捏,要棉服先狮子大开口再退而求其次,要磺胺更是先礼后兵软硬兼施,请战不成可以拐个弯去当伙夫,打着送军粮的幌子千方百计往前线凑,为了保住长沙第一次向父亲求情,一面打击谣言一面安置士兵家属,为了保护湘平不惜动用家族势力先掐断参军门路再安排他到后方去念航校,面对姐夫的调侃不动声色地接过尔后原封不动地嘲讽还击,捉拿小黑摆平老汪既用了江湖手段又宣讲了民族大义……
这个标标准准的实干青年人如其名,理想清明脑袋也清明。他一心想着报国杀敌,痛恨被保护,却能一直隐忍,因为他知道前线后方皆是战场,打仗的士兵不能饿肚子,受伤的士兵要安置治疗。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军需和伤员奔走,壮志难酬却有怨无悔照样殚精竭虑。他有军人的热血,战局不利都没脸写信,负了一次伤就欢欢喜喜地跟师长报到;他认同师长的说法,流血是军人的荣誉,也自觉死战是军人的职责;他如愿以偿地到了最艰难的前线最惨烈的战场,有幸跟着最英勇的上司和最骁勇的部队坚守衡阳到最后一刻,以一身悲壮换满怀悲凉。他理解并平静地接爱上峰停战的决议,毫不犹豫地伺机逃生;他不屑与怯战畏敌者讨论衡阳守军的功过,只是默默地将自己一生中理想光芒绽放得最荣耀的一刻永远定格在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程。
顾清明形象之完美,不仅在于他以豪门权贵高出云端的身份背景入世,却能低入尘埃从胡家的兴衰变故里沾染人间烟火,看尽平民百姓乱世之流离,理解一切生命的苦难和可贵。而且在于,他从来都不是盲目的爱国者,由始至终都冷静清醒,看官员腐败不恤士兵疾苦,看火烧长沙政策残忍政府不为,可有些事情不能不做,尽管这个国家一身沉疴积重难返,也不能放任外敌侵占屠戮苍生。他不愿退下战场,因为他知道,必须有他这样的人坚持,中国才不会亡;他也一直努力活着,像普通人一样在战场上险中求生,只为平安归来告慰亲人。他以清水入浊世,走自己的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尽力而为,也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就够了。他是真正的理想践行者。
不得不承认霍建华确实长得很帅,和顾清明仪表堂堂的形象很合,一身戎装,时而干净齐整笔直英挺,时而满面尘灰衣衫带血,冷峻之外,夹杂着几分萧瑟感,与人物性格和战态局势十分贴合。顾清明是绷得很紧的一个人,外在表现就是无表情,不多言,只能用眼神来表达心情,用情绪来酝酿气氛,很考演技的。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断,顾清明看着文夕大火里仓皇逃命的平民,火光映照下的灼灼眼神,真的被霍建华演出了满目疮痍的创伤感。最后两集中,顾清明归来时的疲惫沉默,还有与记者对话衡阳之战时,平淡语气下涌动着的感伤、苦涩、质疑、不屑、愤慨、失望、悲怆、释然和庆幸。这是顾清明在剧中最袒露内心的一刻,藉由他的叙述,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他的理想如流星刹那璀璨又瞬间殒灭,那种深深的沧桑感令人动容,足见霍建华眼神精准与台词走心相结合下的气场之强。
以顾清明这般高冷的男主人设,加上霍建华帅绝人寰的制服诱惑以及前所未有的表演深度,依然挡不住姐夫的绝世光彩,薛君山这个人物形象的饱满程度和演员演技的精湛程度不言而喻。任程伟饰演的姐夫薛君山,堪称本剧最出彩的人物。
我有时会暗自猜测原著作者为人物取名的用意,看看胡家的小字辈,湘君、湘湘、湘江、湘宁、湘平、湘水,指“胡”为姓,“湘”字排行,“胡湘”谐“湖湘”,湖湘即湖南。而湖南全境所隶属的第九战区,其司令长官薛岳,一度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正是他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是湘江百姓的生死所倚之人。君重如山岳,薛君山这个名字应该就是参考薛岳而来。如果说薛岳是湖南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那么薛君山就是长沙胡家的擎天柱石。
长沙城里的保安队大队长薛君山,是彻头彻尾的“地头蛇”,房子是抢来的,老婆也是抢来的,里里外外都是横行无忌的霸道作派。这个所谓的恶霸,上下笼络四处钻营一心谋财,求的却只是一家人的安稳。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岳父的懦弱更衬得他“长兄如父”,在比他小很多的双胞胎面前,像是在某种程度上履行着父亲的责任和义务。他爱老婆,就爱屋及乌地爱整个胡家老小,知道全家人都好老婆才放心,老婆好了他才会好。他着急忙活地不就图个舒心日子。什么是舒心?就是一家子有吃有喝太平安稳,老人们少给孩子操点心,岳老子少喝点酒少发点牢骚,小姨子得找个好婆家,小舅子总是欠管教得盯紧点,每天一回家儿子就往自己怀里扑,还守着这么好的老婆。嗳,这就是他薛君山的好日子。哪怕打起仗来,救国也不妨碍他顾家。他薛君山就是一个以过好日子为终极目标而奋斗不息的人。
战争终究让一切变得不一样,长沙城烧光了,他上战场了,儿子意外死了,老婆伤心疯了,时局这么乱,哪还有什么好日子,不过是险中求生罢了。
而他薛君山为人之好,这才一点一点地体现出来。
说他恶霸,你瞧他拿个拨浪鼓还知道给人打招呼说回头给钱,就知道他平时绝不是鱼肉乡里的主,顶大意思也就是黑吃黑,全剧看下来也就打压汪胡子赚鸦片钱这一档子事而已。说他发国难财打劫富商,长沙大火警察局的人都跑光了他却顶上去救了一夜的人,原因是平时收了人家保护费就得在关键时刻保护人家;和命比起来,钱算什么,这么有担当讲信誉的地痞流氓,保护费交得多值啊。上前线打仗,对手下兄弟的训诫是活着最重要,打得赢就打,打不过就跑,打鬼子的机会还怕没有;笔架山一役他打得有勇有谋,还不忘收拾好兄弟们遗书再敬上两根烟告诉他们要回家,最后一战他硬是端着枪逼着手下撤退,恶狠狠地说我不能让你们全死在这。还有他最看顾的小弟,他兑现了“我不在你也得在”的诺言,非打发他去师部求援,说什么别人去我信不过的鬼话,变着法地让他突围出去,最后不忘叮嘱一句“如果时间来得及,去家里看一看你嫂子”,这样有情有义又顾家的男人实在是让人无法抵抗啊。至于对付顾长官,薛姐夫从来不曾失手,孩子都能诓来,湘平的前程,湘湘的幸福还不是小意思。幸亏他费尽心思成功地把顾清明变成了自己的妹夫,才能在他牺牲之后有副和他一样强硬的肩膀替他支撑这个家。
只要有姐夫出现的画面,姐夫就是最吸睛的存在。任程伟的戏,无一不精,处处是亮点,为我们精心诠释着什么叫“中国好姐夫”。
顾清明和薛君山,这两个剧中最耀眼的男性角色,一个是理想人格的完美寄托,一个是俗世生活的温情归宿。他们从来都没有变过,只是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才能看清他们闪亮的初心。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4:00 +0800 CST  
四大主角写得我太累了,剩下的角色我决定一笔带过。


3.此岸的梦——胡湘君、平安和毛毛


湘君是薛君山的梦,这个梦是他抢来的,他总以为梦在彼岸,不知道梦想早已成真,就在此岸,就在枕边。
这是我见过左小青最显老的一次扮相,不过还是非常的温婉动人。
平安太萌了,小演员竟是地道的湖南口音。
小毛毛的哭戏和大毛毛的眼神好得不能再好,小小年纪一身是戏。


4.一家之长——十奶奶和大爷爷
两个大家长,两位老戏骨。
在他们的固执中,就算你不能理解安土重迁的观念,不明白宗族子嗣的重要性,也一定能看到老人对孩子们那份深深的爱。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5:00 +0800 CST  
5.文人心气——胡长宁和刘明翰


胡长宁是旧式文人的典型,平时迂腐软弱,关键时刻总能节气壮烈一回,文人这种矛盾的综合体你永远搞不懂。
一曲《杨门女将》痛斥倭寇慷慨就义,这种抗议方式比较符合胡长宁的性格和身份,合情合理又颇具震撼力。
以戏传情是极具渲染力的演绎方式,不过我所见过的影视作品里把这种表现手法演到极致的是电视剧《母亲母亲》,胡亚捷饰演的儿子在奔赴战场前,为斯琴高娃饰演的母亲唱了一段京剧《三家店》: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儿子唱得背身哽咽,老娘听得低头垂泪,两人的对手戏演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唱词,放在每个抗战家庭,都能涌生同样的情怀。
话说回来,无论是《相爱十年》里的清水部长还是剧中的胡爸爸,杨新鸣对角色的刻画能力真是入木三分。
与姑父胡长宁相映衬的,是他一手抚养成人的表哥刘明翰,这个日本留学归来的外科医生,是新派知识青年的代表。
他总是跟着医院和伤员四处转移忙忙碌碌,用乡情诱导日本特务投降,战争胜利后毅然弃医从文。他不像金凤那样激烈地反抗,为日军做手术其实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基于救死扶伤意念之上的职业道德,他很容易把自己的身份从中国人过渡到医生的位置上,这跟给薛君山和顾清明做手术一样,手术台上的他是非常冷静公正的。
表哥是我前期忽视的一个人物,单纯觉得就是一个工作认真医术精湛维护病人的好医生而已,还时常想起《情深深雨蒙蒙》里的尔豪有点出戏,直到最后才发觉他的难能可贵。沉稳内敛的个性或许是职业使然,但表哥确实是一个心力异常坚忍的人。他默默承受战争对亲人的覆灭,不曾停止自己为抗战所作的努力,也不作无谓的牺牲,终于活着等到了最后的胜利。他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的过渡非常自然,因为他是医生,他比任何人都明白生命的可贵,知道生命除了死亡与伤痛,还有新生和希望。
刘明翰和顾清明的形象其实都是在故事结局才得到升华,他们一样地留学海外视野辽阔,既有国际人道主义的人生观,又有死生枯荣循环更迭的历史观,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理想进入现实。清末以来中国战乱纷扰,我们需要借这两位清醒的知识分子之口,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期望。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6:00 +0800 CST  
6.温暖港湾——刘多慈和刘秀秀


这对姑侄,一样的温柔少言,一样的勤劳朴实,是中国最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不惊不扰地为家庭添上最温暖的底色。
小满爱秀秀吗?当然爱。可惜不是男女之爱,而是亲情之爱。在他少年时代,他有完完整整热热闹闹的家,有奶奶,有爸爸妈妈,有姐姐姐夫,还有说不清谁大谁小拿不准到底是姐姐还是妹妹的湘湘,他当然可以满腔热情地追求金凤,百折不挠,矢志不移,怎肯迁就父母的意愿去娶秀秀呢。到最后,心上人死了,全家人都死了,湘湘远嫁了,只剩下表哥、秀秀和毛毛。和湘潭老家来往甚少的大爷爷和堂兄弟比起来,从小一起长大的秀秀才是他的亲人。或许是因为金凤已死,障目的树叶不再遮蔽他的眼睛,他终于可以看到秀秀的痴情与美好,也或许是想告慰死去的父母奶奶,给活着的大爷爷一点希望,更有可能的是,小满已经没有家了,他太需要一个家。只有秀秀,可以给他一个家,愿意给他一个家。
傻傻的秀秀,你等了这么久,受了那么多委屈,终于等到小满崽子长大了,等到他配得上你了,等到他开口说娶你了。
他陪伴你的时间很短,你只能一个人,用清澈的目光注视着孩子出生成长,用最熟悉的名字最温柔的语气呼唤他,手指慢慢穿过针线,穿过漫长的岁月。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6:00 +0800 CST  
7.高门之佑——顾琴韵和顾老


顾清明出身好,不仅好在权势和财富,而且好在家庭氛围充满了理解和爱的支持。那种老父对独子的爱、长姐对幼弟的爱,真的是非常的打动人。
《士兵突击》里的村长,《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唐基,顾老在《战长沙》里甫一露面就倍觉亲切啊。
顾清明应该感到庆幸,他有一位非常理解他的父亲,可以与之展开一场场势均力敌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顾清明所有深藏于心的理想和情怀,只有在父亲面前才会坦承。家族势力的庇佑,虽然让他做了一段时间“保险柜里的城防图”,大多数时候还是尊重他的意愿的,最后也保着他轻易抽身,进退自如。
说顾清明制服诱惑的,不如赞一下顾琴韵的戎装风采。顾家大小姐气质优雅八面玲珑精干利落,父亲面前是孝顺的女儿,弟弟面前是温柔的长姐,外人面前是高贵的大小姐,这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啊。
吕夏演《生死线》时我还嫌她的女主思枫不好看,结果顾琴韵的军装和旗袍美呆了,整容的力量真是强大,不过细看五官还是有点僵硬不自然。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7:00 +0800 CST  
8.正邪两面——莫小弟和陈小黑


莫小弟,陈小黑,薛君山的“哼哈二将”,这两个人物的存在,为薛君山的性格作了详细的补注。
薛君山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好人,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特别是前期在长沙城,敛财的手段相当狠;即使后期上了战场,也不能确保他是清白的。顾清明威胁说要告他吃空饷、喝兵血、买卖征兵额度、贪污军事物质,绝不是空穴来风,陈小黑征兵额度的买卖都做到胡湘平的身上去了,薛君山被顾清明略一提醒马上就叫小黑,谁敢说他不知情没有参与进去。
但薛君山有一点好,他所有的“恶”,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在谋财,不曾欺凌一个软弱善良的平民。他开大烟馆是因为那些抽鸦片的人自甘堕落,倒卖车皮是因为富商惜财,买卖征兵额度是因为富家子弟贪生怕死,市场有需求,他不管路子是正是邪,只管赚钱养家。
薛君山“看人下菜”的功夫是用得最好的,比如说怕自己栽赃表哥的事情败露,马上就去警察局长那告发同谋的总务处长,搞得人家冤死了;而被顾清明揪住倒卖车皮的事时,立马怂恿处长给车站站长打招呼自保。谁可以放弃,又必须把谁拉上同一条船,薛君山看人看时看势的本领已臻化境。
所以,我们些微用点心,就会发现,他对随侍左右的小弟和小黑,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小弟真的就是一实在孩子。第一集刚出场,薛君山凶神恶煞地去学校找小舅子算账,是小弟在旁边拦着劝着叫哥咱别吓到孩子们,薛君山才把手里的皮带丢给他;湘湘闹着要跳楼,他就在楼下急着张开手想接住她;薛君山下套子陷害表哥,结果表哥有贵人担保,不知情的他还为表哥没事而高兴;薛君山谈妥了一桩生意,他就想打发其他人走,哪晓得多谈几家坐地起价的道理;薛君山被顾清明给抓了,他着急忙慌地到胡家去报信;薛君山身陷纵火嫌疑,他急赤白脸地与调查委员会的人拔枪相向死不退让……这样好的兄弟,怎么不让人放心,所以薛君山最重要最私密的事情都是交待小弟去办的,不管是给处长送车皮子钱,还是长沙火起护送胡家人逃命,包括打发湘君和平安回老家开不了口的原因,也只能跟小弟说。
小弟一直跟着薛君山后面听其指挥,薛君山死后又做了顾清明的副官。他总是以一个附属者的形象出现,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小弟本身的光彩。
虽然小弟被眼界高的顾大小姐颇为瞧不上,但一直跟着两位这么有本事的人混,熏陶也熏陶出两把刷子来了。小弟单独执行任务时,还是很扛得住事的。警备团的人来胡家纵火,他开枪示警,冷冷地说这是薛宅,动情动理动威胁地保住了房子;护送湘君平安虽然出了意外,但他预警日军提前隐藏还是做得很好的;金盆岭战态胶着打得那么狠,他都能突围出去回师部求援;长沙陷落了也能潜进去看刚出生的念亲;包括在日军营地摸进摸出,偷鸡也是个技术活好吧。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来,小弟这个人,还算是有胆有识机警沉稳。
薛君山拼死保他是有道理的,我不在你也得在,他疼小弟真跟亲兄弟一般。
小弟到死的最后一刻都在想他大哥,所谓忠肝义胆,也不过如此了。
小黑是剧中唯一重点展现的坏人,后来当了汉奸,面对胡家人的质问,他还在说,如果薛君山还活着,为了保住你们一家人,他也会这样做的。
即便薛君山没死,甚至说即使平安没有因日本人而死,薛君山也不会做汉奸。每个人的血气和心肠决定了他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正如长沙大火,他陈小黑想的是临阵脱逃,而薛君山想的是顶上去救火。
人和人的差异,早就区分开来。他有薛君山“恶”的表,却没有承继他“善”的里。
薛君山死后,胡家收容了他。他却唆使小满,觊觎秀秀,强迫胡长宁做汉奸,间接逼死了胡爸爸胡妈妈和十奶奶。他作恶多端,罪不可恕,最后死在小满的枪下,解恨归解恨,可惨剧已经发生不可逆转了。
仔细回想,薛君山在世时,总带回家去的是小弟而不是小黑,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家人托付给小弟保护,却从未让小黑靠近过自己的家。
该亲近谁,该远离谁,姐夫心里清楚得很。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8:00 +0800 CST  
9.一生守护——小穆和小秋


有一种忠诚,叫一生守护,比如小穆,比如小秋。
正是因为小穆的恳求,才有了顾清明安置所有长沙士兵家属的举措。
顾清明和胡湘湘的终成眷属,除了姐夫的力推之外,小穆的煽风点火同样功不可没。
小穆死得太可惜了,拖着受伤的战友中枪而亡,就这样默默地倒下,没有留下一句话。
这场战争中,像小穆一样无声无息死去的人,数不胜数。
小秋,捡来的孤儿,知恩图报,恪守本分。
大爷爷一次次为孙儿伤心焦虑,如果不是小秋陪在他身边,应该不知道怎么撑下去吧。
最后一集,湘平平安归来,陪他来扫墓的是那个在他不在家的日子里替他担着整个湘潭胡家的小秋。小秋还是那么憨厚谦和地笑着,眼神欣慰,鬓发已斑,看着真是让人感动。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9:00 +0800 CST  
10.乱世桃花——静颜、水兰、金凤


湖南多美女。
静颜和水兰,清灵得像乡间原野尽头优游的云朵,无限美好。
金凤,从南京归来的姑娘,用充满仇恨的双眼,提醒后方的人,血已经漫过来了。
中国人真心觉醒拼死抗战应该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吧,30万人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全中国,这已经不仅仅是胜败的事了,再不反抗就真的要亡国灭种了啊。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49:00 +0800 CST  
11.青年之血——湘宁、湘平、湘水


未露面的湘宁,是被家族寄予厚望的长孙,也是部队里才能兼备的优等兵,早早地战亡了。
与日军同归于尽的湘水,还只是个孩子,平时一点点疼都怕,为了给兄长报仇,硬是把鬼子拖进了地雷阵。
国恨家仇压在身,湘平执意从军死不回头,好在最后终于能够平安归来。
男儿到死心如铁,试看手,补天裂。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在湘宁、湘水和湘平的身上,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些诗句或口号的意义。胡家满门英烈,这些年轻人的热血,是中国胜利的希望。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50:00 +0800 CST  
12.军人之命——方先觉、第十军和所有抗日官兵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铁血的虞啸卿有两句振聋发聩的台词,一句是“军人之命,与国同殇”,还有一句是“仗打成这样,中国军人再无无辜之人”。
明明知道每个人一早写好了遗书,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可看到笔架山之战中的那封电报——第五军十八营史营长,率全部告师座书,今生有幸同袍,来世再见。依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再神勇的队伍也需要队友,可队友在哪?二十一封无回应的援电,是不是代表重庆方面已经放弃了衡阳;特务营一百五十人都能突破重围,援军至少上万人却攻不进来;突围出去的特务营杀回来只剩下十五人,也非要与第十军的兄弟共存亡;方先觉从“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至意”的最后一电,到自杀被拦,再到为了伤兵协议停战时无奈愤恨地说出“不是我们对不起党国,是党国对不起我们”;原本只奉命守10-15天的衡阳城在47天后沦落,结果还要遭受来自军部和上峰的质疑,第十军从上到下,哪个不无辜!
山河破碎,退无可退,唯有死战殉国。军人壮烈,功在千秋。
我们为他们流多少泪,都赶不上他们为我们流过的血。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50:00 +0800 CST  
我第一次听说“衡阳保卫战”大约在四年前,一位衡阳的同事一脸骄傲地跟我讲了个大概,我甚至从他电脑里拷了《衡阳血战全记录》的记录片,可惜看了个片头就没耐心看下去。这大概是女孩子的通病,没法对模糊的黑白记录片和单调的战况描述产生兴趣。
我承认影视文化的原因,在于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大众传播文化,起到普及教化的作用。我初中时总是分不清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先后顺序,一套《金庸全集》看下来,竟可以根据小说里的人物所处的时代来对应历朝历代了并且形成一个简单的认识,比如“射雕三部曲”从宋金到元明的时代跨度。大部分电视剧开头就会标注“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以对剧作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要保持新奇而审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兴趣的地方,可以翻书去了解去查证,但不要偏听偏信。历史有多个切面,影视作品只能给我们打开其中一扇窗,门里的世界,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书本只会记录一个个冰冷的伤亡数字,中国人太多,我们对数字并不那么敏感。我们知道家国沦丧唇亡齿寒的道理,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可我们不知道战争是如何将人们裹挟,再一个一个逐渐覆灭的细节。
而影视作品可以再现这样的画面,它为我们重塑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真实可信,仿佛只要我们穿越到那个时代,就能在身边随处可见这样的人。看着胡家这个大家庭逐渐凋零,看着我们熟悉的人物一个个死去,我们才会有切肤之痛,才会痛恨战争恐惧毁灭。
每一部优秀的抗战剧,都在努力把一个个冰冷的伤亡数字,还原成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就像剧里的台词,战争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抗战胜利,湘湘回家探亲,面对一座座冰冷的坟墓,怔怔地说:你们都在这。全都在这!
《战长沙》的配乐做得真好,最后的结局,我们只听到,箫声呜咽里的物是人非,钢琴叮咚里的隔世重生,提琴悠幽里的旧梦难寻。
萋萋芳草,多少面容,都归尘土。
这就是《战长沙》为我们讲述的家国、战争与历史。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7:51:00 +0800 CST  
三、永不忘却的纪念


我的朋友们逐渐长大,一个个成家生子,每当我知道有一个新生命落地,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礼物,就是送一本教育书籍给我的朋友们,尽管我从未这么做过。
这本书,就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我当时读到的译本,作者名字被译成“埃·德·阿米琪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后来看到的其他译本,书中的语句都没有初见的那个版本好。我当时撷取了其中的三篇一笔一划地抄在我的摘抄本上,在我看《战长沙》时,我想到了《我爱我的祖国》那一段,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进行的爱国教育。今天,我仍然愿意对着摘抄本把它一字一句敲出来:


安利柯:
我想你听到老师们讲过贫苦的爱国少年、少年侦察兵、以及少年鼓手这几个故事之后,一定能够了解什么叫做爱国,也一定认清了少年的任务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爱我们的意大利呢?
因为,我们的血管里都流着意大利祖先的血。
我们生在意大利,也长在意大利。
我们所说的话是意大利的语言,我们所读的书是意大利的文字。
我们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其他所接触的人们,全都是意大利人。
我们周围的高山、流水、树木、花草,以及所欣赏的、所喜爱的、所研究的、所崇拜的……全都是意大利的。
所以,我们要爱意大利。
将来你长大了,假如有一天从国外久客归来,当你站在船的甲板上,望见水天会合处横着一抹祖国的青山时,那时你自然会热泪盈眶了。
那种热爱,就是“祖国爱”,也就是所谓的爱国心。
我们在国外,偶尔在街上听见有人说意大利语,必定会雀跃地走过去和他亲切地谈上几句。
如果外国人要恶意地批评意大利,我们听见了必定会怒上心头。
一旦敌人的铁蹄要蹂躏我们的锦绣河山,意大利的父老必定义愤填膺,忍着离别的苦楚,勉励他们的爱子去奋勇杀敌,为国效命。意大利全国人民,必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积极支援前线,争取光荣的胜利。
这都是爱国心的自然表现。
安利柯,每逢国庆日,你在祈祷之后,应该这样向祖国献词发愿:
意大利!我热爱的神圣国土!
我的父母认为,生在这里,死在这里是最幸福的。
我也认为,生在这里,死在这里是幸福的。
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愿意生为意大利的民,死为意大利的魂!
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了解你,但却忠心地热爱你!
我生在你的怀抱,做你的子民,深感荣耀!
我爱你婆娑的碧海,也爱你妩媚的青山。
我重视你神圣的古迹,更重视你光辉的历史。
意大利!我的父母国!我愿意把我的身心全献给你。
我向你发誓:决心为国尽忠!如果敌人胆敢侵犯意大利的国土,妄想损伤意大利的尊严,我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你牺牲我的生命。
安利柯!父亲从小每逢国庆日,就向祖国献词发誓。你的母亲和你的祖父、祖母,也都不例外。
你必须坚守誓言,立身报国。
意大利的少年,人人都能这样发誓,意大利的国土就能永保完整,它的四周,就像围有铜墙铁壁一般。敌人的铁蹄,休想越过我们的领域一步,侵略者也绝不敢再觊觎我们的锦绣河山!
父亲


这段文字,会清晰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国家,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把文中的“意大利”三个字换成“中国”,我们也应该在心里为祖国立下这样的誓言。
每逢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艾青那句著名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相信爱国之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感情,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祖国给我们的,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属于这个国家的。我们爱的是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所以,不管这个国家以何种制度存在,不管它由哪个政党把控,不管社会现状有多少的不尽人意,我们都要相信,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既然承认国军作为抗日战场的主力作用已经突破政治限制成为主流共识,我们当然也要相信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的确是历史源流的自然推进,尽管我们今天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尽善尽美,也一定会越变越好。
爱这个国家,爱她悠久的历史,也要记住她苦难的历史。
说到历史,总会有人提到“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却”这句话。就这么轻飘飘地宽容整个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难,绝不是高风亮节。历史当然不能忘却,我要去填补过往历史知识的荒芜,把从前不知道的一切都牢牢地记下来,永不忘怀。
要我怎么原谅呢?
日本连历史都可以否认,它拿什么来争取中国的原谅?
它都没有跟中国说一句“对不起”,中国人凭什么要原谅它?
我绝不原谅。永不原谅!
当然,我不会像那些无知的愤青一样整天叫嚣着开战,从甲午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中国人用多少生命和鲜血,好不容易才换来今天的和平,怎么可以轻易颠覆重回战乱。
战争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仗着幅员辽阔,且战且退坚持了8年;哪怕是在二战末期,美国两颗原子弹,瞬间就能毁灭广岛和长崎,十天之内就逼得日本投降。现在已经是核武器时代,远隔重洋发射的一颗导弹就能让一个城市在瞬间灰飞烟灭,早已不用登陆本土作战,哪有什么退路可言。太平盛世里来场金融危机都能让多少家庭动荡不安,竟然还有人敢轻言开战,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怕的思维。
今天,中日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各个领域的碰撞,我们寻求经济合作,文学和艺术更是无国界限制,和平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期盼,试探、沟通、了解、学习才是国与国之间正常往来应有的理智态度,一定的戒备也无可厚非。
在《甄嬛传》出来之前,如果不涉及剧本和演员,仅制作而言,拍得最精致的清宫剧首推中日合拍的《苍穹之昴》,田中裕子的慈禧笑起来就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可是当她表现慈禧狠绝的一面时,日语演绎带动嘴角惯性抽动,是我们最熟悉的日本人的形象,看得我脊背发凉。读苏枕书的《岁时记》时,也曾对她笔下的京都心生向往,但马上就会提醒自己打消此念。我会夸日本的电子产品好,夸日本的护肤品好,承认日本所有优于现时中国的地方,但我永远不会对它生出亲近之意,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会控制自己不会对它的任何产出产生心理依赖和实质依赖。就算说我有狭隘的民族情绪,我也坚持认为,对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又有着深重民族仇恨的邻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今天是8月15日,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安居乐业,也要居安思危,永不忘却。


《战长沙》的片花去年上半年就出来了,和《生死线》一样冷峻的画面风格,的确是孔
笙的风格。我不是任何演员的粉,完全凭借《生死线》积累的对导演孔笙和山影团队的信任感,耐心地等待了一年的。
总有一些人,不负初心,为你的等待回报意料之外的惊喜。所以,我心甘情愿地沦为《战长沙》的脑残粉,用满腔热情,为它写一篇花痴文。虽然写得断断续续拖拖拉拉,也总算是完工了。从8月8日动笔到今天8月15日完工,一始一终都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仿佛冥冥之中与本文本剧遥相呼应。
(本文终)


PS:昨天写完的帖子,第一次发帖不熟练,又发得匆忙,帖名随便写了个《〈战长沙〉观后感》,觉得名字没取好,所以今天又把格式调了一下重发。感谢所有回旧帖的亲。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6 18:00:00 +0800 CST  
吧主,求申请,谢谢。@virginia119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08-19 14:14:00 +0800 CST  
好久不登贴吧,一上来就被通知有小广告删贴了,对贴吧生疏得很,不太清楚其中的操作规则。但很肯定的是,对于有强迫症的我来说,如果真有小广告,不用吧主出手,我自己就会先动手删了。如果吧主能事先通知我自己删贴,不是更好么。
自以为是干脆爽利的人,为了让对本剧有共鸣的网友一气呵成地看完帖子,都是全写完了才贴出来,懒得吊人胃口。现在莫名其妙地少了一段,鄙帚自珍,只能补在后面,逻辑顺序全颠倒,实在是无奈,有兴趣的朋友将就着看吧。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10-27 11:28:00 +0800 CST  
二、每个人的灭顶之灾
一个好故事,在强情节的推动下,扑面而来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看脸,看人设、看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或是演员演技的爆发度,都是一种享受。最特别的是,《战长沙》里的每一种人生演变,至少能从两个不同的角色身上,折射出不一样的人性光芒。


1.成长之痛——胡湘湘和胡小满
长沙茶园巷里的双胞胎,以混世魔王的光辉形象出场,你争我吵倒也相亲相爱,对上合谋逃婚,对外一起闯祸,有难两肋插刀,遇险生死与共,一奶同胞龙凤双生,心有灵犀感同身受,俩人凭着自带的逗比属性,一路推动剧情发展,将故事的前半段讲得风生水起好不热闹,看得人欢乐无穷罔顾时局。
湘湘是毫无疑问的女主,整个故事从她的回忆和视角展开。按爱情线的配对,顾清明是官配的男主,可打哪见戏份这么少的男主。全剧看下来,明明是双线设置,一同出生一起长大的湘湘和小满,成长的速度一快一慢,最后的结局一生一死,这是两个完完全全被战争改造的孩子,用他们的成长印证战争的残酷。
被长辈宠着姐夫罩着娇生惯养长大的小姐少爷,哪那么容易一夕顿悟变得懂事听话。痛则通,不痛则不通,血溅在脸上才晓得伤心,枪打在身上才知道疼痛。
现代教育认为,过于能干的母亲,往往容易教出软弱的儿子和强势的女儿。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胡家是奶奶当家,因怨舍弃湘潭本家田产,凭手艺在长沙安家落户,实在是了不起。在这种家庭生态环境下,儿子孝顺而懦弱,媳妇勤劳而温顺,大孙女省事贴心,小孙女有胆有识,小孙子呢,用大孙女婿的话来说,就是人怂货软。这对双生子,区别不是一般地大。
湘湘是一点就透愈挫愈勇的典型,偷洋灰小受惩戒当场就知对错分轻重了,未婚夫的遇难让她直面生死,姐夫被捕她四处奔走,难民相逼她挺身而出,湘宁湘水的相继战亡终于让她痛醒,决定当护士为抗日进献心力。等到平安死,湘君疯,她已经能熟练地处理不断涌入的伤员,再平静地用双手埋葬死去的病人,战火纷飞她敢去帮助伤兵,敌人在前她拼命让毛毛脱险。姐夫战死,丈夫在外,家中无人可依,高利贷上门逼债,她体谅小满一心为家的初衷,用夫家的人脉化解调停,拖着重孕的身子回老家求助,甚至在绝境镇定自如地教母亲为自己接生。她用坚持粉碎爱人的犹豫,不卑不亢地拒绝未来公公对心上人的意愿强迫,衡阳陷落,她亲赴郴州寻找丈夫。她理解丈夫的志向,尊重他的每一个决定,也接受任何结果,她愿意做顾家的贤妻良母,也愿意以护士的身份陪丈夫上战场,还能在丈夫被软禁时,用舆论拯救丈夫的声誉和困境。一路波折,从前的调皮捣蛋变成最后的聪明大气,不知天高地厚也沉淀成勇敢执著,那个在深夜偷偷买馄饨吃的小女孩,要在成长之后,面对亲人尽逝一人独存的悲凉结局。
杨紫的转型很成功,她的湘湘不算特别漂亮,胜在年轻且演技出色,年龄与角色的贴合度十分高。其实剧中所有人的妆感都很真实,不会过分地精致,自然不会出众地美丽,有一种符合时代和忠于生活的朴素美。容颜被适当弱化,就更容易显出性情之美。昔日的童星已经长大,不复小雪时期简简单单的可爱,却把十六岁少女的娇俏感演得活灵活现。有时候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看到台下那些漂亮的女观众,常常会忍不住感慨湘妹子就是漂亮,其实就是因为粉丝年龄小,无忧无虑热热闹闹,哭哭笑笑随心而动,小姑娘家家的,就是这份娇憨最吸引人。年龄稍长的女演员,历事太多,灵气已灭,装年轻装清纯还可以对付,但很难再现少女时期的娇俏之美,要不演得傻,要不就演得假,还真是杨紫年纪小,可爱的苹果肌和古灵精怪的小眼神妙不可言,加上台词功力超赞,所以前期的湘湘演得还是相当讨喜的。后期的稳重成熟超越了演员本身的年龄限制,倒也还算中规中矩,顾清明对《大公报》记者讲述衡阳血战的那一段,湘湘看清明的眼神,有惊恍、有感动、有敬重、有欣慰,泪中含笑,笑中带泪,又有世事了然皆如云烟的沧桑感,真正让人觉得湘湘长大了。最后得知亲人逝尽时的那场崩溃戏,哀至极处的悲恸不忍目睹,无声处理呈现出来的效果最是震撼。确如杨紫所言,《战长沙》是她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
看到小满就知道男孩真的是要穷养啊,顺境里长大的孩子,固然善良,却天真得可怕,无能得可耻,每每看得我怒其不争恨其不力。他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是大伙疼着护着的小满崽子,日军压境,他还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肯长大,任性妄为,不能为家里担当任何事情,反而让家人为他操碎了心。他当然也在努力,可确实没做对过一件事情。乱世危局他鲁莽地离家出走,为心上人的一句话就冲动地上前线,在小黑的唆使下欠下高利贷差点让全家人流落街头,长沙陷落之前他抛下家人一心想着去找金凤,这么多挫折都不能令他警醒。也是,离家出走姐夫会去寻他,上前线遇到特务妹夫会救他,欠下高利贷也有湘湘替他顶着,连他痴心多年的金凤都在最后给了他一点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希望。总是有人可以依赖,那些打击,只能让他疼一会,长不了记性。当他埋葬好爱人,归来却亲眼看到父亲就义奶奶自杀母亲病死,他在一天之内一下子失去了除湘湘之外所有最爱的人,锥心刻骨的疼痛,无人可依的绝望,鲜血染就的教训逼得他在最后一刻涅盘重生。他终于如全家人所愿娶了秀秀,也如大爷爷所愿回到了湘潭老家,这是他仅剩的一个家,他拼死也会守住。他和兄弟乡亲为了杀鬼子前赴后继毫不惧死,他终于如我们所愿变成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可我们期望的,并不是让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死在这场战争中。
小满演得也很好,只是出于个人喜好,我实在是对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牛骏峰的戏,郴州街头小满陪湘湘找到顾清明后转身离去,眼神从欣慰到坚毅最后一脸决绝,是小满在全剧里最秒人的一刻。
总的来说,杨紫和牛骏峰的表演很稳,对角色的完成度较高,跟戏中的一众老戏骨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而且两人的对手戏圆通自然,初看还在心里嘀咕这龙凤胎长得也不像啊,越到后面,越觉得表情、动作、气场无一不合,妥妥的手足感不用解释。

楼主 故心人不变  发布于 2014-10-27 11:29:00 +0800 CST  

楼主:故心人不变

字数:5220

发表时间:2014-08-17 01: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6 15:37:40 +0800 CST

评论数:2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