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商鞅变法统一之后:秦国面临的困局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09:50:00 +0800 CST  
在东方六国和后世儒家史观眼中,秦国就是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一个野蛮的虎狼之国;顺着这个观点,就会引出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这台战争机器,这个虎狼之国,是商鞅这个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变态的人一手打造的。

以我现在对商鞅变法到秦帝国灭亡这段历史的理解来看呢,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经典的标签和宣传。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是立体的,事实上,一个长久存在的国家那就更是立体的了。所谓战争机器,所谓虎狼之国,自然不能算错;但也不全对。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09:51:00 +0800 CST  
商鞅变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军功爵赏田制和名田制,两者相辅相成。一言蔽之,“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概括地说,就是以军功定爵秩,以爵秩定尊卑,以尊卑定拥有的土地、住宅、奴隶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所穿的衣服样式和规格。

事实上如果你对中国历史上的田制有所了解的话,很容易就看出来,秦国的名田制,汉代的授田制,晋代的占田制,从北魏到唐中期的均田制;在立法精神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与田制相配套的,还有一套户籍制度;比如在秦国就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伍制度,两者相结合,就能在广阔的农村创造出大量的小块土地上的自耕农,并有效管理。这样以来,就确保了国家能够有效控制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础。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09:53:00 +0800 CST  
均田制一方面确保底层的农民可以拥有低限度维持生存、缴纳税收的土地,另一方面,却也在法律上承认贵族、豪强等特权阶层可以合法地占有更多的土地,无非是有一个上限限制。

从上面对名田制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商鞅的名田制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最低一级的爵位可以拥有土地一百亩,以及一个奴隶;然后越往上越高;特权也越多。(秦国的爵位在命名方式上和东方的国家不一样,但也能相互对应。秦国的爵位一共二十级,一到四级,对应的是“士”阶层,五到九对应“大夫”,十到十八对应“卿”,再高的两级,那就是封君、列候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09:57:00 +0800 CST  
这样以来,本身就意味着,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会逐渐催生出庞大的地主阶层,让土地大量私有化,导致国家对土地流通、生产的控制力减弱,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障碍。换言之,这种制度是会逐渐演变、变质的,并不会一直保持无穷的活力,每一种制度都是这样。

所以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执行力。

执行得好,就是秦国这样的,既能拥有私有制的生产积极性,又能拥有国有制下的国家控制力。

执行得不好,就是两晋时期那样,占田制成了豪门贵族合法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而其中对他们的限制却是一纸空文。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10:01:00 +0800 CST  
甚至不用说到两晋,就以东方六国对比,他们的田制在立法意义上,和秦国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国家力量的强弱却各有不同。原因很简单,在秦国刚刚树立起这种制度的时候,主要的东方国家的这种制度,已经诞生一百年以上了,土地的私有,买卖,兼并已经开始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即使他们的版图和秦国相比,大多数时间并不吃亏,但国家所能控制的力量却是有明显的差别的,他们在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大量的人力物力损耗,更会导致这种趋势不断加重,所以越往战国后期走,东方国家的国家力量衰弱的就越明显。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10:02:00 +0800 CST  
最简单而言,五国伐齐对齐国的打击自然是沉重的,但如果齐国的经济活力依然存在,那么它还有机会恢复。但我们看到了,齐国就此一蹶不振了,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五国伐齐的结果,但很明显,五国伐齐只是一个外因。燕国就是齐国的反面例子,在五国伐齐之前,燕国遭遇了一场死伤几万人,太子、相国以及大量贵族和高级官员,乃至燕王哙本人都卷入进去的内乱,并且被齐国大举入侵。但问题是,燕国内乱恰恰是一场变革的高潮,燕王哙和国相子之看起来失败了,但他们同时也将太子为首的保守贵族们杀了个死伤狼藉,所以当燕昭王回国继位后,改革的阻力就非常小了。于是燕昭王成了秦孝公式的一代明君,让燕国迎来了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更留下了成为礼贤下士代名词的黄金台传说。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19:03:00 +0800 CST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大势所趋,没有人能改变;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战国中期,战国七雄都进入中央集权模式了。但当时的局中之人所争夺的,在于谁来领衔这种大势,以及谁能在这场社会大变革带来的财富再分配中占据大头。

所以我们看到,晋国遵从了大势,但最后在大变革中获取最大利益的却是卿族,最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齐国遵从了大势,但最后国君形同傀儡,国高二氏,鲍氏田氏等几大家族一番龙争虎斗下来,胜利者田氏就把齐国国君取代了。楚国事实上也遵守了这种大势,但因为国内的贵族力量太过强大,所以变法者吴起死于非命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也得到了很大限度的保存。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04 19:05:00 +0800 CST  
唯有秦国看起来是个例外,既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旧族,最大限度地摧毁了旧的生产组织模式,而且也没有被大变革催生出的新大佬取代。但事实上,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按照秦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如果秦国能挺过秦末大起义,用不了太长时间,秦国也会是东方国家的命运。事实上,这一点在秦二世继位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秦国的历史发展和六国是不同步的。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5 12:28:00 +0800 CST  
讲到这里的时候,秦帝国灭亡,在经济层面上的原因,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5 18:15:00 +0800 CST  
第一,在商鞅变法一百年之后,随着军功赏田制和名田制的不断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不断积累,大量的特权、豪强阶层开始出现;虽然爵位并不世袭,但私有财产却是可以世袭的。这就会导致国家控制土地兼并、农业人口流失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国家力量开始减弱。再者,国有制模式下的生产方式,是非常抑制生产积极性的。随着经济发展,它的弊端也会越来越大。农户本身的逃亡和豪强兼并相互呼应,就更容易导致国家力量的解体。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5 18:15:00 +0800 CST  
第二,东方六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比秦国差劲得多,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面临着空前广阔的帝国内,尤其是东方国家内早已根深蒂固的豪强、贵族兼并,处理起来可比当年的商鞅时代费劲多了。秦始皇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数得着的铁腕人物,所以大刀阔斧地迎难而上,以迁徙豪强富户的方式摧毁对土地人口的兼并,把东方六国的社会结构打了个稀巴烂。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5 18:16:00 +0800 CST  
但这种大出血的手术,后遗症非常明显,于是帝国内部很快就布满了敌对情绪和言论。

这种选择事实上是两难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秦帝国哪里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庞大的帝国呢?当秦帝国以这种后患无穷的方式实现了对帝国人力物力的有效控制之后,四面出击,大兴土木,这种作为固然许多是维持一个大帝国必需的,但事实却是,这些行动很快就超出了脆弱的小农经济的负荷能力,让社会矛盾更加深刻、普遍。在这种背景下,戍卒叫,函谷举。刚刚建立不久的秦帝国土崩瓦解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6 20:47:00 +0800 CST  
而六国故地的反抗力量,则一直延续到楚汉相争结束,才算是被彻底消灭。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中央集权时代的“家天下”,刘邦高呼“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并成功地作为国策执行了下去。而之前的秦始皇“千万世”的梦想,就只能是个梦想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9-16 20:48:00 +0800 CST  

楼主:墨雨唯珣

字数:2703

发表时间:2016-09-04 17: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3 04:30:30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