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第十一章 中原大变局

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东部领土不过黄河。经过文侯、武侯两代的扩张,到魏罃时魏国的东部领土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公元前361年,庞涓指挥魏军大败秦国。魏罃在西部大胜后,便把眼光转向了中原。中原土地宽广肥沃,人口稠密,再加上东方齐国的兴起向魏国的霸业挑战,为了便于对东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魏罃开始调整魏国的内部格局和对外战略。
关键词:迁都。
此时魏国版图呈纺锤状,两头大,中间细。东部的一头在中原大地,西部的一头是河西之地。两块土地通过狭窄的上党走廊相连。魏国的首都安邑便在西部一头。
魏国现在的力量分布已经无法适应对外称霸的需要,首都安邑距离中原较远,且在秦、赵、韩三国的包围之中,稍不留心就会被三国包了饺子,所以魏罃魏罃做的第一步是迁都。
魏武侯时代,魏国从楚国手中夺得大梁。大梁地处中原水路交通的中心,周围水网纵横交错,大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四处用兵,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无险可守。这个弱点是可以弥补的。在迁都之前,魏罃就开始着手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坚城。
新建的大梁城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墙高而厚实,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城内大街长约10里,大梁城中的居民多达三四十万,与以人口众多著名的齐都临淄不相上下。大梁不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公元前360年,魏罃对大梁西边的圃田泽进行整修,引黄河水南下入圃田泽,把圃田泽改造成了方圆300里的巨大湖泊,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魏罃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鸿沟。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的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魏国的船只从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魏罃利用大梁周围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将众多的河流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水陆立体防御体系,将大梁城打造成中国最坚固的城池。纵观整个战国期间,名将田忌、魏冉、白起都曾经进攻过大梁,但最终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庞涓所处时代的魏国都城还是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直到后来魏国打不过秦国才不得已迁到大梁去的,此言大谬。
为什么大谬?《史记》和《资治通鉴》不也是这么记载的么,说魏国迁都大梁是在魏罃三十一年(公元前前339年)商鞅变法之后。但是小生要负责任告诉大家,《史记》和《资治通鉴》都错了,魏国的迁都时间应该在魏罃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霸业最鼎盛的时候,其迁都的目的也不是因为怕秦国(当时的秦国实力还没法跟魏国比),而是为了将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移,以更好的发展其中原霸业。事实上,大梁处于水网密集的黄河之滨,土地肥沃,经济发达,靠近齐赵,交通便利,比那个山隔水阻的安邑好太多了,简直天壤之别。
这个迁都时间,记载在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上,这本书被考证为魏罃之子魏襄王时的史官所作,可以说是魏国的官方档案材料,相信它应该比《史记》要准确的多。事实上,班固的《汉书》和郦道元的《水经注》都引用了这个说法,人家魏国早就迁都了。
正因为如此,魏罃在当时已被称作梁惠王,且魏国已被称作梁国,魏军已被称作梁军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4 21:07:00 +0800 CST  
先透支一下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4 21:08:00 +0800 CST  
第二步:换土。
迁都之后,魏罃开始着手调整魏国的土地。由于长期的战争,魏国的土地变得支离破碎,有的小块土地已深入到韩、赵内部,韩、赵的土地也有的深入到魏国的内部。材料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同样体积的液体,表面积越大,所承受的表面张力也越大,因此为了达到能量最低,液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聚成圆球。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国家,即同样面积的国土,边界线越长,为保卫国土消耗的能量也越大。于是魏罃照会韩、赵两国,咱们是不是交换一下土地?两国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韩、赵两国免不了要吃魏国的亏。魏罃用列人、肥、榆次、阳邑换取了赵国的泫氏。泫氏是河东与河内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安邑向东,通过泫氏,越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到达魏国的河内地区。魏国得到泫氏后,原来联系薄弱的河西、河东与河内、大梁两大版块的联系加强了。魏罃得到泫氏后,用鹿从韩国换取了太行山的重要交通孔道轵道。通过轵道,从安邑可以直接进入到魏国的河内地区,比泫氏更方便。在得到这两个交通要道,魏国的河西、河东与河内、大梁两大版块就成了一个整体。
魏罃通过这一系列的换地,把对魏国来说不是很重要和不易控制的一些地区给了赵、韩,却得到了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赵、韩插在魏国境内的军事据点,魏国的形势更有利了,这也为争霸做好了第二项准备。
第三步:约会。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4 21:10:00 +0800 CST  
此时的中原形势比较复杂。既有韩、魏、赵、齐、楚等大国,也有鲁、卫、宋、中山等小国。各国元首纷纷进行约会以寻求盟友,孤立敌人。这个过程千头万绪,曲折复杂,最后魏国得出的结论是:齐国对魏国的霸权构成威胁;赵国在具体利益上和魏国有严重的冲突;韩国是盟友;卫国一如既往甘当小弟角色;鲁、宋对魏国面和心不和;楚国蛇鼠两端,待价而沽;秦国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在魏罃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魏罃五年,与韩若山(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九年与韩武(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十三年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为联络赵国,魏罃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十四年与赵种(赵成侯)相会于鄗(赵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魏罃十六年与嬴渠梁(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相会,以调整同秦国的关系。二十年与赵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与嬴渠梁在彤地相会。魏罃与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
第四步:惠民。
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罃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罃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又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不仅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间的矛盾。
由于魏罃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罃,继文侯、武侯之后,魏罃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总之,魏国的霸权道路上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挑战多于机遇。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必然要与魏国争夺“生存空间”,因此魏国与齐国的矛盾是根本的,两国总有一天要来一次彻底的解决,魏国和赵国的利益之争却是眼前的。赵国和齐国的挑战是魏国霸权的两大障碍。
魏迁都大梁后,魏国势力在中原的不断扩张终于引起各国的恐慌,不甘压迫的赵国首先发难,开始挑战魏国的霸权,从而将孙庞这对生死冤家一举推上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一场战国时代最精彩最传奇的名将斗智就此展开!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4 21:14:00 +0800 CST  
在魏文侯时代,赵韩一直是魏国的忠实小弟,当时的三晋同盟简直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随着吴起的离去以及赵韩的崛起,特别是赵国在公元前403年进行了公仲连改革国力大增后,以及公元前375年韩国吞并郑国后,三晋联盟就渐渐开始瓦解了。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大强盗带着两个小强盗一起去抢东西,刚开始小强盗武功差只能跟在大强盗后面分点小油水,后来小强盗武功变强了,分赃不均利益冲突啊自然不可避免,这时候大强盗非但不加以安抚,反而动不动就打小强盗,你说这强盗帮能不起内讧么?当然,这个例子举得并不恰当,但其间的道理还是差不多的。赵国本就是个尚武的国家,军事能力一向不差,魏罃偏偏又一门心思求霸中原挤压赵国生存空间,于是赵国第一个不服了,它决定联合秦国和齐国,从三面夹击魏国,把最大的强盗也打成小强盗,那么实力均衡的众强盗们就都能有得饭吃了,是不是?
众所周知,多元政治比一元政治更适合中小国家的发展,我们如今的国际社会也是如此。
于是在公元前354年,赵国率先发兵向南进攻垂涎已久的魏国附庸卫国,很快攻下卫地之东阳地区,与此同时,变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国也发兵向东进攻魏国,并攻占了西河重地少梁。
秦赵同时出手,齐国却很奇怪的按兵不动了,威王和孙膑不是不想也去插一脚,只是时机未到而已。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无论是在职场争斗还是世界大战中,最佳的位置都是残局的最后收关者。因为不管这次风波多么的惨烈,一般来说最后一个出现的人总是获益者。比如二战后的美国。
魏国的霸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衅,魏罃大怒,即命庞涓领兵八万救援卫国,务必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赵国这只出头鸡,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捣乱。
于是,庞涓带着八万魏宋卫三国维和部队出发了,目标竟是——
赵都邯郸!
赵国的军队正在卫国严阵以待,却发现庞涓的军队直接攻打邯郸去了,不由大惊,赶紧回师去救,却不想中途中了庞涓的埋伏全军覆没。庞涓趁胜扫清邯郸周围军事据点,兵临邯郸城下,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称“邯郸之难”。
这就是庞涓的实力所在了。原来早在孙膑“围魏救赵”之前,庞涓已经“围赵救卫”了!想不到吧,孙膑的把戏原来是庞涓玩剩下的,此二人的智商本就在伯仲之间,斗起智来这才叫个精彩无比。
赵种万万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的一次反扑行动,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可真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咋办?赶快找帮手呗!庞涓只用了魏国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就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看来只有把天下所有强国全拖进这场大战中来,才有可能反败为胜了!
于是,赵成侯紧急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并立即迁都巨鹿,组织力量反攻。
消息传到楚国,令尹昭奚恤对熊良夫(楚宣王)道:“大王不如不救赵,而仅仅对魏国进行鼓励。魏国受楚国鼓励,必然加强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必然以死相守。最后的结果是两国实力大为损耗。”
景舍对此有不同看法,道:“不对,不对,昭奚恤的账算得不对。这个题目不是赵魏间的减法,而是加法。减法的前提是魏赵两国势均力敌,这样才会以死相嗑。但目前的情况是,魏远强于赵,魏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赵是担心被楚国抄了后路。如果楚国明确表态不救赵国,赵国由于担心被魏所灭,必然会投进魏国的怀抱一起来对付楚国,这样赵魏之间就成了加法运算。当然也有办法确保赵魏之间以减法运算下去。大王可以少派点兵,给赵国以希望,而又不至于使魏国有太大压力。这样赵国由于有希望必然负城顽抗,魏国见楚国不足为虑,必然咬住赵国不放。赵、魏长久地消耗下去,必然疲惫不堪。而后楚国、齐国、秦国联合起来必然能击破魏国。”
熊良夫认为景舍讲得有道理,便派他带领一支军队攻入魏境,夺取了睢濊之间(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东、皖西一带)大片土地,至此魏国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了,北攻赵,西拒秦,南对楚,一个国家竟能同时与赵秦楚三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
魏罃派人告诉庞涓,秦楚二国有寡人顶着,你给我拿下邯郸便是,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直接灭了赵国,只管放开手打,完全不必回救!
好一个牛气冲天的魏王!
庞涓很想问魏罃,如果齐国也出战,魏国面对天下四大强国的联合攻击,咱们还能顶得住吗?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再说他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未打过灭国之仗,此战,就是他扬威天下名垂千古的大好机会!
与此同时,在齐国的庙堂上,一场关于救赵与否的大辩论正在进行之中。
相国成侯邹忌道:“不如勿救。”
在邹忌看来,魏国实力强大无比,还是少惹为妙,何况齐若救赵,田忌必为主将,而田忌恰恰是邹忌的最大政敌,自古以来,将相和总是最难,就连廉颇蔺相如,其实也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如果大家认真研究过历史的话。
而另外一位大臣段干朋却认为:“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
看来段干朋是想跟秦楚一样去占些魏国地盘来,这叫做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
田因齐(齐威王)以为然,于是延请孙膑担任主将,孙膑却推辞道:“臣乃刑余之人,而使主兵,显齐国别无人才,为敌者所笑。请以田忌为将。”
看来孙膑在政治上已经逐渐成熟了,他这叫做吃一堑长一智,当年他就是太傻太天真,这才会被同窗好友庞涓所害,如今他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还是躲在幕后安全些吧,这样既不影响自己报仇,又不会招惹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何况隐蔽起自己的存在,也可以让庞涓放松警惕,从而轻易掉进自己的陷阱里。
唐代赵蕤《反经》尝言:“善战者,无知名,无勇功。不争白刃之前,不备已失之后。”一个真正的善战者,并不一定要冲到战场上白刃拼杀,隐藏的杀机才最可怕。
于是,在公元前353年,田因齐便任命田忌为将,田婴(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的老爸)为副,孙膑为军师,也率军八万,前往救赵。孙膑因为腿脚不方便,所以躲在一个四面有围帘的小车里,暗中为田忌出谋划策。所谓“幕后军师”,大概就是从孙膑这儿来的吧!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5:22:00 +0800 CST  
多少年后,有个叫诸葛亮的也来学孙膑装酷,不过他是坐在一个四轮车里给人推,一个健全人非要去做轮椅还无论寒暑都摇把扇子,这其实装模作样的很,偏偏诸葛亮装的很成功,他反而成了个明星军师来了。看来历史人物要出名也得会表演会炒作,这跟咱们现在娱乐圈是一个道理。
比起诸葛亮来,孙膑实在是低调的很,一则他脸上刺字影响市容,二则他也不是个生性张扬的人,所以他每日只是躲在黑不隆冬的小车中,暗中操纵战局,实则除了田忌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谁都不知道齐军中竟有孙膑这么一号人物。
田忌这支军队从齐国开出时,庞涓已经围攻邯郸城整整一年了,此时的邯郸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派出的求援使者,又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个字,苦啊!
在战国各大城市中,邯郸是最倒霉的,自建城以来就老是被人围攻,在本章中它被魏国庞涓围攻,在之后的白起信陵君两章中他又被秦将王龁围攻,每次还都是耗时日久惨烈无比,两个字,苦命啊!
面对苦命的邯郸,田忌决定发扬国际主义救援精神,前往邯郸维护世界和平,然而孙膑却道:“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君不若引兵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
孙膑掉的这个书袋太深拗,我在这里用现代文翻译一下:
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加入跟着打。只要避实击虚,抓住要害,造成一种阻止纠缠、争执的形势,纷争就会自己解开。将军您不如南下攻打平陵(今山东曹县,也就是春秋时的曹国所在地,吴起的故乡也在这里)。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另外,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敌方战略重地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
这段话就算翻成了现代文,我们仍然看的莫名其妙,何况当事人田忌了。
的确,田忌当场就晕了。
避实击虚的道理田忌懂,无非就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去攻击敌人的薄弱之点,但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去攻打魏国防守薄弱的城池才对啊,为何要去攻那“人众甲兵盛”的平陵呢?而且还要故意装作不知道粮道有被切断的危险,这不是犯贱、不是自己挖坑往里面跳吗?搞不懂。
其实这是孙膑在用《孙子兵法》的“虚实”之道忽悠庞涓呢!孙膑的用兵之道,其精髓就在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假而示真,真而示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变幻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连田忌自己人都摸不着头脑,敌人那就更摸不着了。而当你的敌人永远无法搞清楚你的真实作战企图时,那你就可以在任意你喜欢的时候集中兵力给敌以致命一击,这就是孙膑谋略的可怕之处。
田忌的智商是永远无法明白孙膑的妙计的,他只能依计行事,因为他对孙膑的智慧拥有绝对的信心。
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普通的人物时,我们千万不能盲从。但当我们面对一个智慧远超我等的高人时,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听从。
于是田忌毫不怀疑的拔营南下了,大军临近平陵,田忌又不知该咋办了,只好再去请教孙膑:“事将何为?”
孙膑笑道:“都大夫孰为不识事?”(齐国没有郡这一级行政区划,而是设立了五个都。每一都的地方长官称为“都大夫”。)
田忌不明白孙膑的意思,但仍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齐城、高唐。”(齐城:齐都临淄的都大夫;高唐:高唐的都大夫)
孙膑点头称善,好,我们就让齐城、高唐的两个“不识事”的饭桶当先锋去攻打平陵。咱们主力待在这里按兵不动。
田忌大惊!不是吧,在通往平陵的路上,要经过魏国的横、卷二邑,此二邑皆有魏重兵把守。当先锋的齐城、高唐二部,前有平陵坚城之阻,横、卷的魏军又击破其后,二大夫既是饭桶,又无我军主力支援,必然战败,甚至有被杀的可能啊……
孙膑笑道: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田忌听罢,完全傻眼,但他还是只有继续听从,把攻打平陵的重任交到了齐城、高唐两个饭桶手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6:16:00 +0800 CST  
齐城、高唐二大夫虽被公认为饭桶,但他们自己却不这么看,当下一听说让他们打头阵,顿时开心的不得了,齐声大叫道:“将军放心,我二人必定踏平平陵,扬我大齐军威!”
孙膑在心内苦笑道:不要怪我二位大夫,谁叫你们打仗水平最差呢?谁叫我现在急需打一场败仗给庞涓看又不能让他怀疑有诈呢?所以只好委屈你们了,I am very very sorry!
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利益,这与孙膑之前赛马一样,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谋略。比如楚汉相争,刘邦便是以韩信之强兵,攻打魏赵之弱兵;而以自身之弱兵,去消耗项羽之强兵。所以说打仗也并不一定都要用强兵,弱兵也有弱兵的用处,其用处就是耗敌之强兵,全我之锋锐;骄敌之强心,使之轻用其强。这就叫做以小博大,智者所为也。
结果不出孙膑所料,齐城,高唐两大夫猛攻平陵数日,城未攻破,反被魏军切断粮道,再被数路魏军前后夹攻,结果全军覆没,两大夫也为国捐躯,死在了孙膑并不厚道的兵谋之下。
败报传来,田忌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他急忙找到孙膑,哭丧着脸的问道:“吾攻平陵城不得,而又亡齐城、高唐二部,损失惨重。事将奈何?”
孙膑轻轻一笑,这才缓缓道出了他的最后杀招:“请遣轻车,西驰大梁之郊……”
田忌当下更晕,我军刚打了败仗,为何又要去攻大梁,那可是人家魏国的国都啊,城高池厚,举全齐之力都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攻下,何况就我们这七万多兵,这不是搞笑么?咱们在魏国转了半天,损兵折将,却啥正事儿还没干,你到底是来打仗还是来旅游的啊!
孙膑不顾田忌的气急败坏,继而又道:“并少分士卒而从车之后,以示吾军之寡。”
啥?攻城就攻城,为何还要示寡,这不是让大梁人笑话咱们么?不行,坚决不行,这次田忌说啥也不听话了。
孙膑只好解释,攻打大梁,只是虚招而已,目的是为了引庞涓回军救援,这时我们再在路上设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如此则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还是搞不懂,“攻其所必救”是没错,但我们示寡,庞涓反而会回救吗?我们应该极力表现兵力强大才对吧!
孙膑笑道:“庞涓我熟知也,此人高傲自大,必定回救,而且会丢弃辎重急忙回救!将军放心便是。”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6:17:00 +0800 CST  
一般来说,一个超级强国的定义在于能同时打赢两个方向的局部战争。
很显然,魏国便是一个这样的超级强国,因为它现在正同时与赵、秦、楚、齐四大国交战。
如今,庞涓的八万魏军眼看就要将赵都邯郸攻破了,在这种关键时刻,庞涓是绝对不会退兵的,到口的肥肉怎能放弃。
就在此时,庞涓听说了攻打平陵的齐军全军覆没,他不由大笑起来。
早就知道齐国的高唐、齐城二大夫是出名的饭桶,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哈哈……
于是庞涓安下心来,继续猛攻邯郸,只有拿下邯郸,他才能放手回救,否则这一年多的辛苦岂不白费?
这下子可苦了一直坚守待援的赵军将士了,他们听说齐人猛攻平陵,本已燃起希望拼死守城,兵都快打光了,最后却发现人家根本不回救,当下斗志全消,结果坚守了一年多的邯郸终于开城投降。
无论从兵力还是心理上,赵国人都再也撑不下去了。
邯郸一战,庞涓以八万师攻破强赵之都,从此名震天下!
如果战争就到此为止,那么庞涓绝对可以问鼎天下第一名将,要知道即便强若吴起,也从未达到过如此功业!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可怜庞涓爬的越高,摔下来却要越惨了。
不久,庞涓又听说了齐军如闹剧般的骚扰大梁行动。
已经名高天下威震诸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的庞涓闻报后放声大笑,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看来齐军的主将田忌也是一个大大的饭桶!这么点本事儿,还想围魏救赵?做梦吧!结果现在怎么样?赵也没救成,魏也没围不了,更糟的是,恐怕连齐国他也回不去了!
于是庞涓想也没想,便将辎重及大部队留在邯郸,自己则亲率轻兵,乘胜利之威日夜兼程往回赶,他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军,让这些饭桶们知道知道,魏国是不能随便惹的,大梁更不是阿猫阿狗都能随便攻的,谁敢捋虎须,谁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庞涓错了,大错特错,不知天高地厚的其实并非齐国人,而正是他自己!
三日之后,星夜回趋的三万魏军在距大梁东北百里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被以逸待劳在此许久的齐军主力逮个正着,一场迟来的齐魏决战终于爆发!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7:19:00 +0800 CST  
原来,田忌和在大梁城下的万余齐军全都是孙膑派出的群众演员而已,他和其他六万齐军才是真正的男主角,他们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等着庞涓了,为了这一次故友重逢,孙膑真可谓煞费苦心,如今,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可怜的庞同学,他又不得不再次面对他那个又爱又恨的上铺兄弟了。
至此,无论庞涓甘不甘心情不情愿,这一仗他已经输了,在开始之前就输了。
天下皆知,无论单兵作战力还是整体攻防,齐之锐士皆不如魏之武卒,齐军先天不足,虽然人数占优,但未必就是魏军的对手。但是别忘了,一场战争胜负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战斗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就是武林高手决斗内力无法决定一切一样。
首先,庞涓由于轻敌而回军太快未作侦查,所以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以有备攻无备,优势明显。
其次,魏军日夜兼程、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以盈待竭,优势更加明显。
再次,庞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对手竟是早该沦落成泥而永世不可翻身的上铺兄弟孙膑,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必然让心理健康状况本就不好的庞涓肝胆俱裂,精神崩溃。主帅是一支军队的灵魂,灵魂崩溃,肉体必然毁灭。
最后,孙膑在此战中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八阵”。此阵有鬼神莫测之机,魏军自然不是对手。
据《孙膑兵法》介绍,所谓八阵者,包括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换阵势。布阵的时候,每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前锋,三分之二的兵力为后续,中央兵少,四周兵多,阵间容阵,队间容队,皆侍令而动。开战的时候,以先锋攻敌,以后备压阵。当敌弱且乱,则先以精兵攻敌。当敌强且治,则先以弱卒诱之。用车骑出战时,亦分兵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地势易则多用其车,地势险则多用其骑,地势厄则多用其弩,变换往复,存乎一心,携手若使一人也。
善于使用阵式,并能提出系统的阵法理论,孙膑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人。
分析了这么多,结局自然没有悬念了,桂陵一战,齐军大获全胜,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被俘,一切丰功伟业顿时沦为笑柄。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孙膑兵法》出土以前,中国人普遍认为桂陵一战是就是“围魏救赵”,这一个成语也被无数军事专著提及,引为经典战术,名列三十六计之第二计。就连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也结合现代武装斗争,肯定了这一战术,指出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然而,当《孙膑兵法》出土之后,我们这才从其中的记载发现,原来“围魏救赵”根本就是假的,齐军的围魏是假的,齐军的救赵也是假的,魏国人也根本不是因为大梁被围而回援,齐国人也根本就不在乎邯郸的死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魏赵二国两败俱伤,然后果断出手,一举承二国之弊,成为最后的赢家。
我们早该怀疑的,以大梁城坚固的城墙、发达的水网,以及完整的水陆防御体系,当时军事能力并不强大的齐国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实质性的威胁,那么围魏救赵从何谈起!
魏国地处河南平原,基本无险可守,所以才会更加重视城墙的修筑,特别是国都大梁的城防,在当时整个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事实上,作为战国时代城防最坚固的超级都会,大梁城就从未被人力攻破过,后来秦国名将魏冉、白起也都曾兵临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兴叹,悻悻退兵。整个战国时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贲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个月,直到城墙被水浸毁,秦军才将其攻破。
如此金城汤池,以孙膑之智,他可能贸然围攻吗?《孙子兵法》尝言:“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膑自己在《孙膑兵法》中也有一章《雄牝城》介绍了哪些城池可以攻打哪些城池千万不能攻打,而像大梁这样的超级“雄城”,孙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攻破,庞涓又怎会轻易上当呢?
事实上,孙膑在内心压根就没想过救邯郸(赵国实力减弱对齐国霸业有好处),邯郸也压根就没被救下来。齐军在平陵的进攻,对大梁的佯攻都是假的,目的只有一个,骄敌。孙膑之先祖孙武《孙子兵法》尝言:“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敌人越是卑视我方,我则越要助长你的傲气,使你头脑膨胀。庞涓攻破邯郸,本已傲到极点,孙膑再加一剂猛药下去,庞涓还不尾巴翘到天上去!
当一个名将尾巴翘上天,失去了对待战争应有的冷静,那么他离失败就不远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7:53:00 +0800 CST  
@湖广逍遥客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6 17:59:00 +0800 CST  
如果不是这样,以庞涓之能,他怎会急急忙忙,冒冒失失,不加防备的钻进孙膑的口袋里?
如果庞涓从容回救,桂陵一战谁胜谁负,恐怕还难说的很呢!
《吕氏春秋》尝言:“孙膑贵势”。所谓“势”,通俗来讲就是“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国兵法千章万句,无非就是要尽量调动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敌人调动,庞涓轻松被孙膑所调动,他当然必败无疑。
另外还有一点,孙膑佯攻大梁骄敌一次即可,他为何要攻平陵,这是不是多此一举?
答曰:非也。孙膑这么做,是为了让赵国多耗一些魏国的实力。
《孙子兵法》又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齐军虽然没能力攻破大梁,但攻破平陵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孙膑却故意打败,为什么?如前所述,平陵是战略要地,更是攻赵魏军的重要补给基地,一旦被破,庞涓及其8万之兵绝不会等闲视之,这样虽然有可能解赵之围,但对齐国有啥好处?到那时,在平陵的战场上,将会出现齐、魏两军的大拼杀,是赵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孙殡巧妙的攻打平陵,让赵抱持一线希望拼力死守,大耗魏军实力,接着齐军攻平陵不胜,魏军继续猛攻,魏赵继续自耗,结果是孙膑一计拼弱了赵魏二国的实力。齐国自然就一家独大了。
由此可见,孙膑用兵的谋略的确诡异多变精深玄妙,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救赵是假的,攻平陵是假的,攻大梁也是假的,直到桂陵最后一击才变成了真的,真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鬼莫测,何况庞涓?
在魏国和赵国、齐国缠斗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也趁机向魏国下手。秦师在元里大败魏师,并取得了西河之地上的重镇少梁(陕西省韩城西南),同年又伐韩,占领了上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郑东北)三地,并在那里筑城。这样秦国势力就像一颗钉子插到了韩魏的中间。楚国的景舍占领了睢、濊之间的一块地盘。
现在,密集的战事终于告了一个段落,我们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从容盘点一下各国战果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8 12:32:00 +0800 CST  
先说输家。
第一输家当然是赵国,损兵十几万,还丢了国都邯郸,以及满城的子女财帛,经此一难,赵国几十年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一个刚刚崛起的新兴诸侯顿时沦为二流诸侯,直到赵雍(赵种之孙)时期才重新崛起。
第二输家就是魏国了,它损失了三万武卒和一个名将庞涓;但好在攻下了一个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邯郸,基本可以算是持平,只是其霸主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宋卫等小国也因此而倒向了齐国的怀抱,这一点有些得不偿失。
再说赢家。
第一赢家当然是齐国。靠着孙膑匪夷所思的精妙谋略,齐国成为了收拾残局的最后赢家,经此一役,齐国坐承魏赵之弊,从边缘大国一跃成为新兴霸主,从此威震诸侯,与强魏分庭抗礼,
第二赢家是楚国。此一役,楚国趁火打劫捞到了魏国睢、濊之间的一大块地盘。
第三赢家是秦国。当时秦刚刚进行商鞅变法五年,国力蒸蒸日上,此一役,秦国趁机夺取了西河战略重地少梁,正式拉开了反攻西河的大幕。
第四赢家是韩国。韩国趁着诸侯混战,趁机攻打东周,周天子不敌,只得献上高都、利二城求和。
大家看这个局面,是不是非常乱。没错,战国时代的一大特色就是乱,既混乱又多元,七雄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春秋时期晋国一方独霸数百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大国实力有差距,但差的并不多,任一场大战随时有可能改变各国之间的势力均衡。你看,区区的一场桂陵之战,就让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是魏国领导中原四面扩张,现在变成了齐国崛起打压魏国霸权,这不,桂陵一战刚结束,齐国就带着他新收的小弟宋、卫二国,并联合楚军,一起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今河南睢县),这一围,就是整整一年之久。魏国历经文侯、武侯两代国君积攒下来的雄厚家底不是桂陵一仗就能消耗光的。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武卒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合计七十万。其中武卒是正规常备军,是魏军中的王牌军。奋击是带甲步兵,苍头是青巾裹头,没有装甲,属于民兵,厮徒则是干杂役的,类似剧务,负责搬道具。
魏罃心里那个气啊,当初是自己带着小弟围别人,现在自己的小弟投靠了别人来围自己,耗子拿杆枪还敢打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魏罃立刻把自己手下最铁的小弟韩武叫了来,要他跟着自己去解襄陵之围。
当时韩国正在申不害变法前夕,有图强的雄心,却无跟大国叫板的实力,韩侯还能咋办,乖乖听命呗!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9 18:58:00 +0800 CST  
魏罃一方面加强与韩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重新征召训练军队,忙活了一年终于有了成效。韩国答应了魏国的请求,同意派兵帮助魏国,而魏国也重新聚集起了一支战斗力和数量都相当可观的队伍。
于是,公元前352年,韩魏联军大举南下,大败诸侯联军,一举将颓势扭转,齐国好不容易争到的霸权瞬间付之东流。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桂陵一战魏国并未伤筋动骨,小破皮而已,不管怎么说它仍然是天下第一强国,众诸侯的老大哥,齐国跟它比还是嫩了点儿。楚国一见魏国势头不错,不想与魏国关系搞僵,于是退出了同盟,准备与魏国议和。
事已至此,齐魏楚三大巨头只好坐下来谈判,这一场国际大战打的实在太久,波及面实在太广,大家也实在没心思继续耗下去了,早点完事儿早点好。
战胜国魏国提出,齐国交还魏将庞涓,楚国交出侵夺魏国的土地,赵国交还侵夺卫国的土地,这件事儿就算完,不然咱还继续打下去。
其他的好说,关键是庞涓,这样一来,孙膑可就没办法报仇了,田因齐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选择。
于公,庞涓是一流名将,交给魏国岂不是放虎归山?于私,孙膑是田因齐的老师,又是齐国的大恩人,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帮他报仇,却要如此放弃,田因齐也实在心有不甘。
这时,孙膑站出来表示:现在魏国仍然很强大,我们齐国还不能和它彻底翻脸,不如见好就收交还庞涓算了。至于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这次能打败庞涓,下次就还能打败他,我不着急。
大公无私,这才是一个国之良将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田因齐闻此,心中着实欣慰,当下大大嘉勉的孙膑一方,遣使同意了魏国的条件,但是有一条,魏国必须将邯郸还给赵国,这样大家就两清了。
以一个庞涓换一个大国都城,怎么算都是魏国吃亏,但是魏罃却答应了。
在魏罃看来,与其不得人心的占了别人的国都,不如换个名将回来,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说了,魏国占领邯郸三年,早把地皮刮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一个空城,还给赵国也没啥,只要赵国继续做我的小弟就行。
公元前351年,魏国将瓦砾上的城市邯郸还给赵国,魏罃与赵种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国重新做了魏国的小弟,并不稳固的三晋联盟暂时被强权胶住,魏罃志得意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桂陵之败不过是小小的挫折而已,根本不足挂齿。
就在齐、宋、卫与魏、韩五国兵力缠斗于襄陵时,秦国商鞅率领大军再次对魏国的西线发起凶悍的进攻,目标是魏国的旧都安邑城。
自从魏罃迁都后,魏国在兵力的配置上是东重西轻,精锐部队全集中于东线,在西线面对秦国人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已是难以敌挡。此时的秦国尽管还未能完全攻占河西,但黄河西岸重要渡口繁庞、少梁城均落入其手,这使得秦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攻魏国的河东。商鞅兵团渡过黄河,直扑安邑,魏罃无力派出强有力的部队解安邑之围,在秦人的围困下,这座魏国的旧都终于举白旗投降。
秦国人的黑手伸向河东,使得魏国在河西的地盘岌岌可危,越发势单力孤。为此,魏国加大了河西的防守力度,扩建长城防线,南起郑县(今陕西华县),越过渭水,沿着洛水东岸修筑长城。
公元前350年,东部战线已全面稳定,魏国疼出手来向秦国反攻,魏军将秦国的定阳(陕西延安东)围住,自从魏国迁都后,与秦人的战争中,几乎都是被动挨打,这一次总算主动进攻了。嬴渠梁一看形势不好,马上和魏罃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碰了一次面,表示服软并将前些年辛苦攻下的西河之地还给魏国。魏罃这才拉倒。
按道理说,魏国在与秦国历年战争中损失了不少土地,现在应该要收复失地才对,怎么战才一开打就要收尾了呢?这证明了魏罃的战略重点是中原优先,先牢牢把握中原的优势,再伺机与秦国争夺西线。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29 18:59:00 +0800 CST  
既然西线不是魏罃进取的重心,那么他想往哪扩张呢?东部的齐国?不行,桂陵之役的惨败已经证实齐国之强大,魏罃暂时不想去碰这个硬骨头。魏国不在东、西两线出击,是因为秦与齐都是军事强国,相比之下,北面的燕国与南面的楚国貌似好欺负一点。
公元前350年,魏罃派大将殷臣会同赵国大将公孙裒北伐燕国,取夏屋(河北保定西南)。四年后的公元前346年,魏国大将魏章会同韩国兵团出击楚国,夺取上蔡。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大大提升了魏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巩固了魏国的中原霸权。
到目前为止,魏罃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齐、楚、秦三国敢怒不敢言,韩、赵两国被魏国看得死死的,其余宋、卫、邹、鲁等小国已经习惯了谁强跟谁混,又纷纷拜魏国为大哥。
魏罃凭恃武力获得三晋龙头老大的地位。那么,魏罃领导下的三晋联盟,能否重现魏文侯时代的光荣呢?
我们得说,三晋虽然表面上结为联盟,但并非一心。韩国与赵国屈服于魏国,只是因为打不赢,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尊魏为老大。这就使得魏罃领导下的三晋联盟极为脆弱,只要有些许的风吹草动,这个联盟就会破裂,再启战端。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30 10:07:00 +0800 CST  
本章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6-30 10:17:00 +0800 CST  

楼主:墨雨唯珣

字数:1490

发表时间:2016-06-25 05: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5 09:07:17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