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私人笔记 S03E07 逝者如斯 纤痕如笞

啊啊啊,最近每次发乐评不是删帖就是封号,好紧张好紧张。。。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06:00 +0800 CST  
忽然觉得,已经到了觉得岁月飞快的年纪了。
这种飞快,甚至不来自偶尔回顾时的愕然,而是你分分明明的看见日子在眼前飞奔而过,而你的抵抗,则渐渐力不从心。
就好像你所有的努力,分明都是为了温饱,为了生活,以及仓皇忙碌间歇才得以关怀的身体的健康,以及内心的慰藉。于是,每天都这样充实的过去了。我依旧会画出四象限,去不断拿掉一些细琐而看似急迫的事情,但那无济于事——那些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些需要最优先安放的基石,和“我是谁”这个问题毫无关系。
我想看书,但每天遗忘的道理,比看进去的更多。
我想练琴,但每月生疏的曲子,比学会的更多。
我想写文章,但每次被我发现实在没有精力去展开,被我画上一个叉的题目,比我写出来的更多。
我想超越平凡的生活,但我为了不注定漂泊,扎在平凡生活里的时间,比我能够探出头来吸一口气、感叹“这才是生活的意义”的时间,要多得多。
或者,当我更仔细的看“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我是谁“也是一个伪命题,“我”当然就是我自己,是既成的我;而“谁”,却是包含着一种期望和可能性,是我想成为的样子,是一种不存在于我的幻像。这无非是萨特所说的人,即自为存在的本性:想成为某种东西偏偏又不是某种东西。
人在孩童少年时,无牵无挂,健步如飞,总是能那么轻易的向想成为的样子飞奔而去,甚至颓废虚度也成为了一种可以原谅的选择。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身上会挂载越来越多的东西,譬如你的爱人,譬如你的朋友,譬如需要你为他们负责的家人,譬如你日渐退化的皮囊。这时,当你想要逆着时间追求,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一条条纤绳,在你肩膀背脊嵌入皮肤,你必须要拖着它们前行。而其实,早就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心中的方向,而更是一路走来,你佝偻挣扎,踏出的那条纤道。
所以,刘欢和齐豫们的纤道已经如此悠长、蔚为大观,就算我们再要求他们创新、创作,他们已经尽力喘息。他们拿出来的最好最珍贵的东西,依然是他们青春时代的背影。
所以,杨坤和青峰已经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虽然一个老气横秋,一个依然童真,但都是一路苦旅摔打出来的真诚笑容。他们还在往前走,分明知道那个未必能去到的地方在什么方向。
所以,小K和四子还有时间想一想,要去的最高的那座山在哪里。
大概也所以,战斗民族的玻璃姐才总是用那么大的力量歌唱(笑)。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06:00 +0800 CST  
Polina 《Hurt》


这一季,第一次唱到我起鸡皮疙瘩的一首歌。我愿为她起立鼓掌三次。
我个人一直认为,Back to Basis是CA最巅峰的一张专辑,不论是个人状态还是音乐品质,都是最高的水准,甚至超过了她更热的前两张专辑。双碟的容量,足以折射出CA丰富的音乐光谱,从Jazz到Soul到RnB,虽然刻意走复古风格,但足以让喜好者如痴如醉。其中至少有七八首都有主打歌的水平。
所以这张专辑里面的歌,难度之高,许多优秀歌手光是完成就已经堪称壮举,要一碗水端平的与原唱相比,这已经是diva中选diva的荒谬标准了——甚至是当年巅峰时的CA,唱这些歌时,也常会有音准和破音的问题。
但意外的,Polina这个版本不但站住了,甚至我觉得,也并不害怕和录音室原版相比。
其实Polina一开口,我是有点失望的,明显降Key了嘛!还降了不少。后来在键盘上数了数,足降了3Key。然而很快,Polina的演唱就吸引住了我。她的转音是不如CA那么炉火纯青,于是她扬长避短,在这首歌里砍掉了大部分的转音,在一开始,通过这个更低的E调,通过低吟浅唱、在低音部分弱化旋律感,来营造更强的话语感和倾诉感。
接着,第一遍副歌,也采用了弱唱的处理。对比原唱,CA频繁的在头声转音和强胸声中切换,招牌式的喉胸的浓重共鸣,直接在第一遍副歌就把情感带到了撕心裂肺的宣泄处,如同铁锤一样下下砸在人的胸口。但或许正是因为CA这种过于饱满的演唱方式,(至少我的感受)会不断把人从情感的积累推向感官的震撼;而我对《Back to Basics》最大的指摘,也正是不适合连续循环收听——这会产生很强的窒闷感和疲倦感,仿佛被CA的庞大浓密的声线压得透不过气来。
回到Polina的版本,这段弱唱的副歌,带给了这首歌不一样的轻盈和婉约,为后面又做足了铺垫。玻璃姐的英文虽然算不上标准,但她的话语感和声音表情的细腻有赖于她的戏剧训练,非常的优异,那些无处不在的强弱转换、气声和哭腔自然而然的使用出来,给了原唱所并没有的丰富细节,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把听者吸引到她的思念、她的故事中去。
随着鼓声一响,猝不及防的,歌曲升到了原Key,形成了一种层次感。这里,玻璃姐的处理也并没有直奔最有现场效果的强声而去,当她唱到It’s hard to say goodbye when it comes to this时,她突然又回到了第一段倾诉的语气,连连指向自己,戏剧张力更进一步体现,这一张一弛之间,仿佛悲伤已经从躯体里决堤,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通过语气和动作,一下子就传递到了我的脏腑。
神奇的表演还在继续,在接下去的共鸣爆炸中,我们一点不漏的听到了怒音的咆哮,E5的呼喊,特别是那个强声”Time”遽然转为呜咽头音的尾音,和原版直接弱唱接转音的处理是如此的不同又如此的具有杀伤力,配合着玻璃姐愈发激烈的肢体表达,都给人十足的触动。
Bridge段后那两句I’m sorry for blaming you,for everything I just couldn’t do,玻璃姐唱得更是如泣如诉,在情绪极其激动的情形下,把叹息、哽咽、发声的难以平稳持续的状况,都通过节奏变化,融入了歌曲的旋律和表达中去,烘托起了最后拼尽全力的爆发。直到她轻轻吐出最后一个音,我也才松了一口气,仿佛被摄住的魂魄终于被她释放。
我在微博写道,譬如泪水,在这首歌里,Polina用声音让我们看见了睫毛的洇湿,锦帕的浥晕,泪行成溪,溪流缠绵,汇聚成激荡的河湾,奔腾成无边的泪海。从头到尾,用声音揪着我的心,让人喘不过气、合不拢嘴、完全陷入这种失亲之痛中去。
横向比较,说实话,我也看过几个CA妈当年最好的Hurt的Live,自然在Vocal上更强悍压过玻璃姐一头,各种优美的转音更是丝般柔滑摩擦人心;但说实话,感动的程度,揪心的程度,都不如这一次Polina的演绎。如果CA的原版是孟姜震撼坚城的荡气回肠,那么Polina的这一版就是韩娥让人挥之不去的绕梁三日。
纵向比较,这首歌让我想起了唱着《离不开你》,那个有太多不甘和不舍要喷薄出来的黄绮珊,让我想起了《乌兰巴托的夜》里那个同样全曲望着空中,仿佛在向父亲歌唱的谭维维。想起那些靠着肉嗓的力量,把我们带离原地,一起共享最深切情感的伟大现场。就算和上一季全面优势碾压的JessieJ相比,也在她平均水平之上。
这个舞台给了Vocal系歌手太多的要求,要求人格,要求内心,要求新意,要求独特的味道。然而在这首歌里,Polina做到了一切,强悍的发声,发自肺腑的情感,找都找不完又毫无刻意感的演唱细节,甚至是更适合东方审美的丝丝入扣的渐进处理。这首歌里的Polina不再是简单爆发正能量的战斗民族大嗓门,而是真正用生命歌唱的国际一流歌手。如果要我排,我会把这首歌排在她在这个舞台演唱的四首歌之首。如果Vocal在歌唱里还有一些作用,如果这个舞台对Vocal还有一些敬畏,这首歌就不该在前三之外,即便第一个出场也一样。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09:00 +0800 CST  
刘欢《巴黎晴空下+挪威森林》
重点想说说挪威森林。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暂且沿用官翻《挪威森林》吧,毕竟村上春树君也采用了这样的翻译。不过大概大家也被及时科普了,Woods才是森林,Wood单指木材。挪威木材,是当时流行的家具用材,很可能就是指代女孩的闺床。事实上正是因为村上君把名字理解错了,才把重点放在了那鸟儿一样飞走的女孩的身影上。也正是这样,许多人直觉上就觉得两首歌气质不搭。
披头士照例云山雾罩模棱两可的歌词,在这里引发了极大的悬案。而我个人觉得,这首歌其实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那两句点题的“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当第一句时,是对这个房间的赞美,不管此处,是挪威木材搭建的小屋,还是女孩的床。而当后面So I lit a fire的时候,紧接着的,就又是这一句,那么显然此处,“我”并不是生了个火,而是当了一回纵火者,把这个床(屋子)烧了,联想到列侬早年贫困时也时不时烧家具的行为,这样解释显然更合理,也说明了两人就此结束的理由(不然这女的不过是一时走了而已 怎么会就掰了呢?把人家家都烧了嘛。)。于是,这里的“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就有了非常强烈的促狭和讥讽的味道,烧起来味道不错呀,你丫不是挪威木么?
这种在困顿窘境中有些反社会的反抗和自得其乐,也解释了这首歌的节奏为何还是比较明快、演唱上也并不忧伤的——如果真的仅仅是女孩走了的凄清惆怅,音乐也绝不会这个样子。
但是,这样的理解,似乎还有些无法解释其他的歌词。那一夜发生了什么?显然应该发生什么,不然女孩不会把男孩邀请到自己的房间。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男孩从头到尾都没有坐上挪威木的床上。难道真的是因为暴露了自己无业才被惨遭发配浴缸,因此男孩才愤而烧床?那这首歌真是一首充满阶级仇恨的革命歌曲了。这样,似乎也有说不通的地方。况且这样理解,同样和《巴黎晴空下》不搭。
直到看完了这场歌手,我再度去查这首歌的资料,才发现了第三个说法:
原来列侬写这首歌的时候,甚至都不是Norwegian wood,而是Knowing she would,只是因为当时社会还是相对保守,无法容忍发表性意味如此明显的歌词,才用谐音改称了让人不知所指的挪威木材。这样整首词的意境一下子就颠覆了。这是一个青涩的、充满荷尔蒙的夜晚。女孩邀请男孩到了她的家,只有一张床,连椅子都没有,两人都隐约(或者确定地)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但是,男孩却最终选择坐在了地上,和女孩料到深夜,然后在浴缸睡去。直到第二天女孩离开,男孩才惆怅起来,点起一支烟(此处lit a fire当为点烟解,生火自己取暖也可能),懊悔明明对方愿意,为什么自己那么怂?但美好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或许,如果让男孩再次选择,他依然会选择尊重那个女孩,把这次失去珍藏在脑海里,而不是用“一夜情”来破坏这一夜静谧而暧昧的美好,让这次萍水相逢变得无可回味。
于是,一切都说得通了,这首歌里的浪漫,在两次反转之后,甚至一下子超出了《巴黎天空下》。刘欢用童话一般跳跃的长笛作为衔接两首歌的元素,刘欢的香颂,温暖优雅的唱腔把法式浪漫唱得如同《日落之前》那迟迟不消的金色余照,而《挪威森林》的插入,更让这个上了年纪的声音,有了几分回顾青涩往事的感慨和微笑。这种有年代感的美好,实在是意蕴悠远,非是现场的聆听能一下子品出来的。越是了解这两首歌,越是有更多的联想,越可以和这首歌发生共鸣。
当然,刘欢选择两首的合体,很可能也并没有想那么多,也可能真的仅仅是节奏和年代使然,是一个超硬核的音乐编配。
所以,光从我这首歌的第一感觉来说,还是气质和质感有余,共鸣和回味不足,最后的A4虽然大气磅礴,但也似乎只是为了拉高难度分而做的指定动作。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13:00 +0800 CST  
吴青峰《逃亡》
我觉得,他的歌,就该这么唱,歌唱完了,好。
不熟悉青峰的人,往往觉得,以他有限的真声音域,细腻的声线,偏头声的共鸣,似乎更适合录音作品。但直到我第一次听了青峰的现场,才知道他声音在一流扩音设备和高频激励下的穿透和质感都是如此独一无二,直入人心。许多青峰的歌迷也会吐槽电视播出版本中,刘胡轶的编曲显得中规中矩,没有能够把他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烘托出来。但在现场,正是由于克制的压制了中高频的编配,把吴青峰的音色魅力最大限度的释放了出来。
这首歌里,虽然是英式摇滚,但吉他、贝斯和鼓都用得恰到好处,除了solo部分外,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嘈杂、喧宾夺主。所有的电子音效都力求空旷宁静,产生了大量的留白空间,来让青峰表达内心戏。也正是如此,青峰在这首节奏明快、起伏不大的歌曲里,能够更自在的把明与暗的两面,都阐发出来。
许多人都称道这首歌中间小号是点睛之笔。我也喜欢,因为它并不是战斗的号角,而是那么温暖的、平静的、高洁的东西,仿佛就是孤单的想象中的那一豆温暖灯光,仿佛就是那一座最高的山,仿佛就是夜深人静时,青峰和自己对话的另一个声音。
是的,吴青峰的逃亡, 并没有那么激烈那么咬牙切齿,即便是最后的高音,也充满了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礼赞的抒发,而不在于和世界如何对抗,如何的与“山下千万的窗”格格不入。他在这首歌里是如此的自在自如,平凡而闪耀——
不出彩的音域,最后不过是短暂的硬上了下A4,和欢哥那个都难以并论,何况是Polina的E5、四子的C5。
直白的演唱,虽然在咬字和尾音上,都着力做了一些顿挫洒脱的感觉,依然总体显得朴实无华,有着一种孩童般的真挚。
毫不花哨的编曲,更是已经提及,和坤哥的鬼马百变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这轻盈的摇滚节奏里,总伴随着一种田园式的温馨。这或许就是青峰对理想的态度,对逃亡的感悟。
是啊,这就是我们喜欢青峰的地方,有的时候,他唱得如此锐利,如此的细腻,戳开心灵的蛛网,把我们已经麻木不仁的地方重新戳痛;但又在我们觉得已经如此不易、如此遍体鳞伤的时候,轻描淡写、轻快带过,吹来小清凉,呵出小温暖。我们知道,青峰一路走来,需要有多少次的咬牙坚持和无声抵抗,多少次明里暗里的逃亡,只是正因为如此,青峰更明白,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温暖的地方,都有一声自己的小号声,每个人都想要逃亡去不同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牵绊、彼此拉扯、彼此伤害,成为彼此的地狱。人既然已经那么孤独,在坚持追寻自己的同时,何不对彼此好一点,多一点宽容和赞赏呢?这也是为什么,青峰在自己不断发光、不断追寻的路途里,不曾变得冷漠孤傲,不曾给自己坚固的装甲,始终很用力的让人们如沐春风。VCR里柴米油盐的市井家庭,并不是生活虚伪的假象,也不会让他窒息。他的逃亡,已经超越了这个层面。
忽然想起了孔夫子评价颜回的那句著名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乐,岂不是自我发现自我追寻的乐?岂不是西西弗斯的乐?岂不也是逃亡的乐?
贤哉峰也!
只是得第一,我觉得还是有点偏高吧。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14:00 +0800 CST  
声入人心《心脏》
这次去现场,又听了一首过度热烈的快歌,我就在想,他们要是唱慢歌就好了,唱慢歌或许就能有复杂的和声,优美的对位,数不清的细节,单纯的拼共鸣并不是美通组合存在的意义。
也许是我期望太高。这次他们果然唱了一首慢歌,而且是我大爱的《蝶》的选段。但是,依然处理得太过简单。编曲真的是难逃其咎。尼克虽然不止一次在这个舞台上有出色的编配,但显然没有真正把男团的潜力挖掘出来。
当然,这首歌选曲上确实不错,本来就是音乐剧,长线条的乐句和激烈的情绪使得这首歌更适合他们发挥。先声夺人之后,这次四人在配合上也不再那么追求极致的效果,不再排得那么致密,让他们每个人把自己最好的声音展现出来,听感比前面两首歌有了不小的提升。
在和声方面,特别喜欢的是阿云嘎和蔡程昱的和声。蔡在这首歌里面存在感较弱,但他的弱混声圆润温柔,音量控制恰到好处,把阿的声音质感完全烘托了出来。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在合唱中展现自我的机会又有限,所以在合唱时往往都全力以赴。我觉得,如果有更多这样的轻拿轻放,互相掩映的演唱,他们的作品一定会更好听。
但全曲歌词最美的一句:
我不止一次把满地的月光
当成是海洋
可是有谁能把自己的脚印留在海面上
却是败笔。
原曲三宝为它配了黑管和拨弦来呈现这个轻盈脆弱的意象。为之前我就想象,如果这里写出两条不同的旋律彼此应和,甚至或许只要唱个轻柔的“啦“,都会产生极美的效果。什么是让鞠红川唱,其他三个人帮他和音?但鞠红川那浑厚浮夸的美声,一下子就把想象的空间完全拍死,而和声部分,也并无灵气可言。
至于中段,在阿云嘎奉献了全曲最优美动人的独唱段落“我的爱人 你会不会一直哭着到天亮”之后,确实是一个感情的爆点,但是编曲又一次简单粗暴的用流行音乐惯用的架子鼓把这个爆发的质感拉到下水道。美通本来Vocal就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爆发力,伴奏反而需要拉开距离,远远的烘托,而不是把四个人的声音完全包裹起来——原版音乐剧里,即便只是独唱,此处弦乐组合奏,大提琴那温润的音色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在人声编排方面,其实后面vocal爆棚的部分已经足够,如果此处能有一个声部轻柔的轮唱,表达力肯定远胜过现在简单和音之上。
最后的“不管海水多么冰凉”这句问题也一样,人声已经这么满了,原版编曲中使用了竖琴和铜管营造出天长地久海阔天空般浩大的线条,直到主唱最后拖出长音时激烈的音乐才轰然响起,形成一个新的层次,把感情延续放大,如烟花升空般绽放。而现场版只是做了习惯性的音乐暂停/重启的处理方法,在戏剧感和层次感上落了下乘。幸而,最后四个人的爆发力还是远大于独唱,硬是HighC出奇迹,靠肉嗓把高潮抬了上去。只是这样一来,本来此恨绵绵无绝期、永不放弃的痴心坚持,又被撑得太肥,变成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原戏剧里对唱的倾诉感和发泄感,也荡然无存。
纵观全曲,演唱依然在水准之上,确实在编排上拖了后腿。有歌迷说,他们时间太紧,和声排练难度大。这些因素我都承认,但他们既然以更学院、音乐沉淀更高雅深厚的形象出现,自然就应该表现出更专业的素养。看一看台上的爱之音和声团,虽然可以看谱演唱,但每次都是两天要排7-9首歌曲。这个临时成军的组合,如果有一点野心,至少可以以三期为循环,尽早准备,两首和声较简单的歌曲顶着,留出更多时间做好一首精品,以飨听众。
最后对阿云嘎表示致敬,从播出版本来看,他并没有影响整体的效果,甚至在这样一种声音状态明显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独唱部分依然是最优秀的。可以看出,在感情表达上面,他是四人中最优秀自然的,也是和流行音乐最容易融合的,胜过同是音乐剧出身、但腔调过重的郑云龙。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26:00 +0800 CST  
齐豫《一条日光大道》
同样,本季齐豫演唱的我最喜欢的歌曲。就是因为没听过,好新鲜,哈哈哈(划去整句)。
当然,这又是一首齐豫唱得滚瓜烂熟的老歌,又是李泰祥和三毛。但对这首歌的喜爱实在是发自内心的。齐豫在空灵、唯美、哀伤的包袱之下唱了太多东西,但是,六十耳顺,许多东西,该一笑的,就一笑了,就算刻骨铭心此生无法放下的,也不可能再有从前的荷尔蒙,从前激动的热泪,从前痛彻心扉的感触了。那么老艺术家除了传承经典,还有没有呼吸的自由,还能不能偶尔能够开开心心的、没有负担的去唱那些不那么沉重,也不那么“伟大”的歌曲呢?
是的,我不啬于把齐豫放进我的心中前三,不需要那么多幕后故事,不需要研究民歌宝藏,Kappa,河童,芥川龙之介,撒哈拉……我们只要在歌里摇摆,听着齐豫依然可以用混声包裹出银子般清脆透亮的声线,在乡村乐带来的微醺中,享受她时而温柔,时而俏皮,时而天真的音乐微表情,梦回她的黄金岁月,感受音乐最内核的感染力。


杨乃文《女爵》
啊啊啊,杨乃文还是好美。
说实话,唱得有点失望,可是,谁叫她选了女爵呢?
《女爵》当然是一首优秀的歌曲,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录音。以杨乃文直来直往的特质,就算是年轻的她,也并不适合在现场演绎这么跌荡回环、真假变幻的歌曲。虽然青峰是为她量身定制的,但我依然觉得,杨乃文总是能用强大的个人特质去降服不同的歌曲,但唯独这首歌,有几分她被这首歌降服的感觉。气场仍在,但即便是修音版本,许多弱声依然几乎没有发出来。可惜。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27:00 +0800 CST  
本期心中前三:Polina,齐豫,吴青峰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3 23:27:00 +0800 CST  
本贴提示:度娘说,由于楼主发布了疑似广告内容,所以回复本楼不顶帖。。。
花样真是越来越多。。。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4 00:35:00 +0800 CST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9-02-24 21:48:00 +0800 CST  

楼主:CrazyInDark

字数:5181

发表时间:2019-02-24 07: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0 10:16:52 +0800 CST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