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银幕上的恐龙形象1914-2016






Welcome To Jurassic Park - John Williams


请随意插楼。更新速度极其缓慢,随时弃坑可能。
谨以此贴献给每一位古生物艺术家与电影艺术工作者。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3 17:32:00 +0800 CST  
序言·地球的遗产与最后的希望
写这个帖子,很大程度上是收到了最近Mark P.Witton的《流行文化中的古生物:更好与更差》的刺激,这篇文章你可以在Witton的个人专栏里找到,我就不贴了,写的还是可以一看。
另一方面,应该有一部分人知道前段时间我和某人在推特上因为古生物造型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撕了好一场昏天黑地。这个事情我也不想详细说,因为我相信大家(至少是被我允许在本帖发言的各位——如果你发了回复后没有在24小时内被我删除就说明你包括在内)都是有着正常美学观念和基本艺术和自然科学认知的人,孰对孰错,一看便知。
好了言归正传。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参见下图。


人类为什么如此痴迷于恐龙(而不是三叶虫、牙形石或者克拉梭粉和轮叶蕨)?这恐怕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答案的问题,但这正是恐龙区别于其他古生物,区别于古兽、古植物、古鱼类等等等等的关键——恐龙之所以成为古生物学的代名词,是因为它早已超越了单纯自然科学的意味,而进入了大众文化领域,“恐龙”一词不单单指一类动物,更是一种亚文化的代表。
正因如此,我们才聚在这里——而不是三叶虫吧,牙形石吧,畅聊古今种种。
这个帖子里,我会大致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银幕中的恐龙(也包括和恐龙有关系的一些怪兽)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你可以大致窥见大众眼中,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们的形象转变,以及它们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变迁。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3 17:46:00 +0800 CST  
Part 1.启蒙时代——要有光!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恐龙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1914年D.W.Griffith的《野蛮力量》(Brute Force)。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准确说是在《野蛮力量》上映的9年之前,也就是1905年,就已经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恐龙出镜的电影——那就是《Prehistoric Peeps》(可以翻译成《史前一窥》)。这部电影实质上是根据同名漫画改编,影片中的恐龙形象十分简单,甚至很难被称作是恐龙(在IMDB上有关于这部影片的简单信息,恐龙实际上是用简单的哑剧服装改制的)。然后是一部5分钟的动画片,Gertie the Dinosaur,上映于1914年。但是这两部片子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注:我刚刚在油管找到了Gertie的片源,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在油管输入片名,即可查询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起。
真正使人记住的,便是1914年D.W.Griffith导演的短片,《野蛮力量》。这部短片像是一束光,它开创了之后百年的伟大的银幕上的恐龙王朝——包括令人振奋的《哥斯拉》和《侏罗纪公园》。
这部影片的剧情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男主角的女朋友跟着别人跑了——于是他陷入了可怕的幻想,在那个幻想中,他回到了史前,穴居人的时代——那个充斥着野蛮,暴力的时代。在这长达20分钟的意淫当中,值得一提的片段出现在差不多第六分钟——一个穴居人看见了他一生中最恐怖的梦魇。


喏,就是这个。
我在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呐,这莫不是巴拉刚?”但很显然它不是。据消息称,这个捆着两只大耳朵的短吻鳄,实际上是在模仿中世纪神话里的西方龙——哦,好吧,一点都不像,真的一点都不像。
好在这噩梦没有持续多久,很快,电影史上第一头还像那么回事的恐龙出现了。


这是一头角鼻龙。它只会非常简单的动作:身体抬起又降下,嘴巴缓缓开合——这只是简单的定格动画。
这只角鼻龙出现了短短数秒,但这短短数秒足以让它载入史册。很快,越来越多的恐龙电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而二十年后,出现了两部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些稍后会提到。
野蛮力量并不是完美的,它犯下了很多不属于时代问题的错误,例如经常被人误解的,恐龙和原始的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成为“原始人生活中的一大威胁——原文”,但这无伤大雅。它开创了一个时代,这就够了。
(注:想要观看本片,可以在B站搜索《野蛮力量1914》。)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3 18:35:00 +0800 CST  
Part 2.定格动画的疯狂
定格动画现在已经是夕阳产业。但在当年,几乎成为了电影中最重要的特效手段。
1925年,《失落的世界》上映。这是这个名字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出现,更为著名的1997版《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中就有致敬本篇的桥段。还记得那只在城市里横冲直撞的暴龙吗?早在1925年,就有一头迷惑龙以同样的方式踏入了纽约城。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还首度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场恐龙打戏,这对经典的老对头也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硬碰硬了一回:一头暴龙袭击了三角龙,而三角龙用经典的战术击退了暴龙的进攻。此后,暴龙几乎每次在电影和纪录片中出场都要挑战一把角龙类,追根溯源大概正是这版《失落的世界。》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4 11:14:00 +0800 CST  
2.1 金刚1933:伟大时代
金刚(1933)是伟大的。它有一位伟大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一个伟大的特效团队,以及一个伟大的世界观。但这些在片中那神奇瑰丽的怪兽世界面前都不重要。
有人认为金刚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龙电影吗?恐怕不会,但这丝毫不妨碍它为未来一系列恐龙电影奠定了格调基础:那是大航海的黄金时代,而消逝的史前生物们依然在某个偏远的岛屿生活......
虽然影片的主角是金刚,但片中各式各样的恐龙也非常活跃。它们几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大众和科学界对于恐龙的大体认知——就是那样的。

垂死的剑龙

河上的梁龙

梁龙——这片子里的蜥脚类不知怎的都对人不怎么友好。

暴龙袭击安,暴龙的头骨做的意外地准确。接下来便是经典的打戏,金刚为了保护安与比自己还大的暴龙殊死决战,最终将暴龙击杀。

同年,因为金刚的大成功,剧组召集人马拍摄了金刚的续集《金刚之子》。这部电影的剧情并无太多亮点,但恐龙的造型依然堪称佳作,如下图的刺盾角龙,头骨准确非常。




影片中对于定格动画的运用堪称极致,大量精致的特效场面令人身临其境。这是定格动画最为疯狂的年代。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4 11:35:00 +0800 CST  
Part3.黑暗中世纪:特摄的崛起与学界的空白
在诸如《金刚》这类特效大片痴迷于定格动画的时候,小成本电影却只能另谋出路。1940年的《公元前百万年》中,大量的“恐龙”实际上是由经过粗糙化妆的现代动物们扮演的。这些现代动物包括凯门鳄,巨蜥,犀牛鬣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首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跨时空打斗——“棘龙”(实际上是一条凯门鳄)与“暴龙”(一条巨蜥)这对老冤家第一次相遇。


1948年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皮套怪兽特摄作品——《未知的岛屿》。大概是由于金刚的火爆,本片中也出现了巨型类人猿与恐龙搏斗的场面,片中的类人猿和恐龙便均是由演员穿着皮套扮演的。

1951年,《燃烧的大陆》上映。



令人遗憾的是,所有这个时代的恐龙电影,很大程度上均缺乏专业指导。这并不是他们懒得去找古生物学顾问——上世纪30-50年代,人们对于恐龙的研究几乎停滞。战火纷飞的国际形势,学术为军事和政治服务的悲惨局面得不到改变,还有谁会关心梦幻的史前生命呢?
但民众对于它们的热情永远不会削弱,战争结束后,恐龙主题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而恐龙学的研究也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下期预告:原子恐龙(1953)&哥斯拉(1954)——它们回来了,对吗?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4 11:51:00 +0800 CST  
今天更新。
昨天太累了。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6 00:26:00 +0800 CST  
Part 3.5-银幕巨兽的横空出世,核威胁恐慌,文化的觉醒其一
时过境迁,很快到了1953年。由特效大师雷·哈利豪森制作,欧仁·卢里导演的怪兽大片《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横空出世。虽然本片中的怪兽雷多龙(Rhedosaurus)长得一点都不像恐龙,但设定上它却依然是兽脚类恐龙的后裔,所以姑且算是一部恐龙电影。
这部影片的大多数剧情在当年具有强烈的突破性:一头史前生物被核爆唤醒。虽然在此后的《哥斯拉》(以及周边电影《空中大怪兽拉顿》《大怪兽巴郎》等)和《加美拉》当中一遍又一遍重复这类似的剧情,但《原子怪兽》的设定颇具开创性:其反映了战后的人们对于核武器这一杀伤力巨大的新型武器的恐慌。



原子怪兽的特效非常精湛,定格动画也连贯非凡,不愧是大师手笔。同样地,大量的人类视角镜头也更多凸显出了怪兽的巨大。怪兽造型非常生动,甚至比60-70s的许多电影都要出色。



关于这部电影并不难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下载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原子怪兽的剧情有非常大一部分致敬雷·布雷德伯里的小说《雾角》。这部小说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讲述的故事非常浪漫。电影则将其改编成了更为现实而严肃的情节,究竟是不是个明智的举措——嘛,谁知道呢?
值得一提的是,追根溯源,1998年那部挂牌的哥斯拉电影便是直接翻拍自这部《原子怪兽》。《雾角》里那头孤独的史前巨兽(姑且先不论那是什么,虽然原作者说是恐龙,但从描写来看更类似鳍龙类)被以这种方式重现在大银幕上,对它来说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6 19:02:00 +0800 CST  
虽然两者之间只隔了一年历史,但《原子怪兽》与《哥斯拉》并无太多关联,前者并未在日本的院线上映过。梅里安·库珀恐怕很难想到,自己创造的巨型类人猿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催生了另一头银幕野兽。
这头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半水栖爬行动物被核爆唤醒,向着人类发泄它的怒火。人类的一切攻击手段均对这头巨兽无效——初代哥斯拉几乎就是核能的化身,结合当时非常现实的第五福龙丸事件、喝彩城堡等贴近生活的元素,令这头巨兽大受好评,并在美国获得了大量粉丝。

“哥斯拉是世界上最好的恐龙电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哥斯拉的确是一部恐龙电影。从造型来说,它糅合了几种不同的恐龙形象——暴龙的体型,剑龙的背部骨板(为了与现实生物区分,哥斯拉有三排左右对称的骨板,而不是两排),禽龙的前肢结构。如果你觉得哥斯拉不够恐龙,那么不妨看看1955年的《哥斯拉的逆袭》,那当中引入了真正的恐龙怪兽,以甲龙为原型的安吉拉斯(Anguirus),其名字来自甲龙的学名Ankylosaurus。
~




但这还没结束——在那之后,这头原子怪兽继续在银幕上横行霸道直至今日,截止目前,哥斯拉系列已经推出了30部电影,最新的《真·哥斯拉》已经于今年7月上映,而下一部动画版《GODZILLA》以及2019年《三大怪兽》也在企划当中。哥斯拉,这个有着61年历史的怪物逐渐拥有了多样化的形象,时而是向人类显现出愤怒的巨神,时而是代表了自然力量的神明,时而是正义的伙伴,时而是战争死难者的化身......怪兽王的传奇还在演绎下去,而所有人都不会忘记,1954年它的横空出世,代表了怪兽电影新的方向:即向着有更多人文情怀和现实意义的方向转变。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6 21:15:00 +0800 CST  
停更两天,忙于新课题的立项。结束后恢复更新,详解《关吉山谷》。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7 23:36:00 +0800 CST  
Part 3.2 百花齐放与一鸣惊人
自1954年的《哥斯拉》后,越来越多的怪兽电影出现,1955年的《哥斯拉的逆袭》,1956年的《空中大怪兽拉顿》分别引入了甲龙怪兽安吉拉斯和翼龙怪兽拉顿(Rodan或者Radon,名字来自无齿翼龙Pteranodon),这两位后来成为了哥斯拉的得力助手。随后的哥斯拉系列电影甚至真的出现了兽脚类恐龙:Gorosaurus哥罗龙,一种兽脚类的后裔。哥斯拉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最终满载着荣耀的哥斯拉龙(Gojirasaurus)这个名字被授予了一种其貌不扬的腔骨龙超科成员,不知道平成哥斯拉听了是该笑还是该哭。
下图:1956年《空中大怪兽拉顿》中的拉顿。值得一提的是,昨天正是拉顿的60周年生日。


1959年的《地心游记》中出现的基龙,由犀牛鬣蜥反串。



在这个年代的作品中,有一部非常老套,非常普通,被人遗忘的作品,《恐龙100万年》。虽然本片拥有还算不错的定格动画特效,但似乎完全没有人记得它的存在。这部被人忽视的作品却催生了银幕上另一个野兽,也就是著名的——《关吉山谷》。
下图为《恐龙100万年》的截图。可以看到肌肉结构非常严谨而鲜明,绝非等闲之辈的作品,而是出自大师之手。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29 20:24:00 +0800 CST  
继续停更,明天还将停更。后天更新。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6-12-31 16:45:00 +0800 CST  
Part 3.3 狂野的西部,文化的觉醒其二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culture一词与生物creature,创造力creative这两个词的发音如此接近,或许注定了它们是无可分割的部分。1060-1970年代,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嗯,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而来,新的电影形式——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传统的英雄电影——也就是西部片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当然我们并不打算详细聊西部片。由于这类电影实在是太过流行,以至于很多不同题材都借用西部片之名包装自己,这当中就包含一些恐龙电影,例如《关吉山谷》。
《关吉》几乎是定格动画时代恐龙电影的巅峰之作,流畅的特效,强大得无与伦比的造型设计,充实而节奏明快的剧情,还有典型西部片的荒芜山谷和牛仔——这一切构成了关吉最吸引人的部分。本片的恐龙同样是出自大师手笔,几乎可以用艺术来形容——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在暖色的背景下,如此真实。

这只无齿翼龙是如此令人称奇——几乎是完美的身材比例和造型,除了蝙蝠式的翅膀,一切都好。甚至远远超过现在很多所谓“大师”复原的无齿翼龙的准确性——纵使他们画对了翅膀,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艺术,那个时代最巅峰的Paleo-Art。这才能被称之为Paleo-Art,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大师”(点名批评,Emily Willoughby),做的既不Paleo,也不Art,真不知道他们哪里有脸称自己是Paleo-Art工作者。70年代的影片,足以让他们惭愧一辈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头亚洲象也是定格动画的杰作。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7-01-02 13:15:00 +0800 CST  
文化的覺醒·题外编 If not Paleo-Art?
這兩天一邊斷斷續續地看著文獻,一邊折騰模型,中途去了幾個漫展,一直在試圖讓自己放鬆一下,但我很快發現這似乎是徒勞的。昨天晚上慣例一般地失眠了,深更半夜地爬起來翻看DeviantArt,結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那些標註著“Paleo-Art”的標籤,很大程度上,既不Paleo,也不Art。
究竟什麼是Paleo-Art?雖然起源很早,但是PaleoArt其實是在恐竜文藝復興之後才有的稱呼。Paleo,遠古的。Art,藝術,很簡單的組合詞,幾乎泛指了一切以古生物為核心的藝術創作,包括繪畫,文學,影視作品,雕塑造型,等等。
恐竜文藝復興時期確實是Paleo-Art的巔峰時代。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一般,全球的愛好者們仿佛不約而同地解放了思想,於是有了無數的經典,我推崇備至的Kaiyodo Dinoland系列,有了Crash McCreey,Raul Martin,Seiji Yamamoto,Matsumura Shinobu,Todd Marshall,有了CM Studio,有了侏儸紀公園。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當代古生物復原大師(注意是大師,不是那些披著大師的皮囊卻什麼都沒有的ざこ),幾乎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物。古生物復原對於肌肉和體型的研究達到了全所未有的巔峰,這樣的盛景在之前,之後都沒有過。
如今,到了互聯網橫行的時代。任何人,就連我這樣毫無美術功底的人,甚至還有很多連生物功底都沒有的人,都可以從事所謂的“PaleoArt”。大眾的狂熱正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學術界的亂象叢生從一種情況上也應驗了這種現象。
如今海外的愛好者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往死裡黑一個叫做David Peters的人。這個人吧裡肯定聽說過,我也介紹過。實際上,在David Peters變成現在這樣之前,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藝術家,我曾和他,以及Bennett通過話,交流過很多,也收穫了很多。的確,他所宣揚的很多思想主張具有其不嚴謹性和不可證偽性(也就是非科學的),並且在網路上傳播甚廣。但是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這真的就是我們批判的理由么?不是。Bennett是Peters的好友,也是正兒八經的翼竜學者,他寫過一篇批評Peters的文章——來自朋友的批判。DGS技術其本質上其實是高端的photoshop,而Peters所以為的很多毛髮、軟組織,很大程度上是岩石本身的結構而非化石痕跡。但他真的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嗎?當然不。
為什麼他們黑Peters?一種“政治正確”,仿佛你不黑他你就不是愛好者。言論威脅性比Peters更大的人無處不在,可大家不會質疑奇異須齒竜,不會質疑新的朝陽竜Paper,不會覺得把Luanchuanraptor放進小盜龍亜科,把Stegosaurus longispinus獨立離釘狀龍更近有什麼問題。這些文字的威脅性比David Peters更重,因為大家根本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問題出在哪裡,直到有一天發現了問題的人指出來。
我管這個叫“恐竜Cultural Revolution”。狂熱的left——以Feather Nazis為代表的,對另一群人的迫害行動。Persecution of the masses。至於究竟誰才是正確的,恐怕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但從PaleoArt的層面上來說,他們已經註定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Emily Willoughby會受歡迎。而這樣的事情,就我所看到的,或許還不是個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Paleo,什麼是Art,更無從談起Paleo-Art。
所以大家都回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吧。那是最美好的時代,只有在20世紀末暖色調的膠片和鋼筋水泥之間,他們才如此真實地存在與世——最好的一切,人,研究機構,藝術,以及恐竜。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7-01-02 22:45:00 +0800 CST  
Part 4.復興之前的短期沉默:怪獸橫行的銀幕與觀眾興致的欠缺
1970年代,是一個對於恐竜來說非常有意義的年代。當然,局限於學術界。
由美國蒙大拿州出土的名為Deinonychus的小型掠食性恐竜揭開了恐竜文藝復興的序幕,恐竜正在逐漸從過去遲緩的大蜥蜴形象向著靈活、高智商、快速的動物的形象轉變。
80年代这种理念逐渐开始为大众所了解,以海洋堂DINOLAND为代表的恐竜玩具和以《肉食恐龙世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大众读物使得这样的恐竜逐渐被人所认知和接受。对于大眾來說,這幾乎是顛覆性的——當然是好的一方面。更多的驚悚題材將眼界放到恐竜身上,開創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



DINOLAND 1/20暴龍和三角龍。
1975年,30歲的昭和哥斯拉二代目迎來了他的終結,在《機械哥斯拉的逆襲》中完美謝幕。在1975-1984長達9年的空白中,歐美的恐竜電影也沒有什麼起色,值得一提的有一部名為《恐竜嶋》的影片——它是此後幾十年時間里一長串名為恐竜嶋的電影的開端,這當中自然包括2014年的那部製作並不出色且劇情幼稚的澳大利亞版《恐竜嶋》。




OK......本片的製作談不上大,但精細程度尚可。翼手龍的造型也相當的漂亮。
嗯,比40年後的那部《恐竜嶋》好看多了。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7-01-16 10:12:00 +0800 CST  
1977年恐竜嶋又拍了一部續集,唯一能稱道的是,下面這隻翼手龍的造型比第一部更好看。


這隻圓頂龍和下面的劍龍都來自1978年的《恐竜星球》。





同年還有一部幽默電影《石器時代》,以前吧裡很有名的那個暴龍踩到翔和人用腦袋頂暴龍肚皮的GIF均出自這部影片。可惜片源丟失,找不到了。

楼主 中须贺Emy  发布于 2017-01-16 10:22:00 +0800 CST  

楼主:中须贺Emy

字数:7680

发表时间:2016-12-24 01: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31 10:03:18 +0800 CST

评论数:17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