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坐而论道之理论转载

沟通技能的重要性
既然助人过程涉及到大量助人者与当事人的交流,于是对助人者来说,无论他处于助人过程的哪个阶段或步骤,沟通技能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些技能不是助人过程本身,但它们是发展助人关系以及与当事人产生相互作用的根本手段。
这些技能并非专用于助人的,而是我们所有人日常人际交往中所需技能的延伸。理想的状况本应是,想要成为助人者的人在接受训练之前已具有了一整套基本的人际沟通技能,而训练只是帮助他们使这套技能适用于助人过程而已。不幸的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入地探讨助人过程之前,我们要先重温这些技能。
既然交流技能本身并非目的,而只是用以取得助人成果的手段或工具,人们便愈来愈担心对沟通技能和技术的过份强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罗杰斯明确的反对由于在助人过程中对微观技术过份强调而导致的“可怕后果”。按照他的观点,这种搞法使助人无法成为一种全身心的努力,而是被肢解成一些碎片。有些训练助人者的计划几乎完全集中在这些技能上,结果受训者知道了如何交流,却不知道如何助人。谢尔士讨论了在沟通技能训练中整合技术的途径。在整合性的方式中,技能和技术成为助人者人性的延伸,而并不仅仅是助人技术的片段,而且交流技能和助人技术是服务于助人过程之目标的。有技能的受训者将在有督导参加的与当事人的会面中学习和实践这些沟通技巧,并且以充满人性的方式来使用它们。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09 13:40:00 +0800 CST  
关注:积极地与当事人同在
在生活的某些关键的当口上,仅仅和另一个人待在一起便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正在住院,即便不可能进行交流,你只要陪伴他,就能带来变化。同样的,陪伴着一个失去亲人的朋友,也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安慰,即便几乎没同他说上话。人们都十分珍视他人的关注。根据同样的道理,受到冷淡往往是痛苦的,转向一边的脸往往是心儿也偏离的信号。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对他人的关注或冷漠是如此地敏感,那么就存在一个矛盾点,即我们经常会忽略对他人的关注。
助人和其他深度的人际相互作用要求有强度相当大的呈现。关注,或者你从躯体上和心理上趋近当事人的方式,与此种呈现有极大的关系。有效的关注做了两件事:它告诉当事人你与他们在一起;它使你处在仔细倾听其忧虑的位置上。
当事人能通过一些线索来评估你向他们所作呈现的质量。你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影响当事人的状况,关注的呈现可以邀请或鼓励他们信任自己,敞开胸怀,并探索其问题局面的重要方面。半心办意的呈现会助长不信任感,并使当事人不情愿向你揭示自己。
对当事人的关注有不同的层次:1、微观技能的层次,2、躯体语言的层次,3、体现人情的层次。
关注的微观技能
在关注当事人时助人者可以使用某些微观技能。尽管这些技能只表现出关注或与当事人同在的第一个层次,但它们确实成为事情的起点。微观技能可用缩写词SOLER来概括。
S:面对(Squarely)当事人。即采取一种表征投入的姿势。在北美文化中,正面地对着另一个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投入的基本姿势。它通常是说:我同你在一起,你随时能得到我的帮助。当你一边与另一个人谈话,一边却将身体转开,这可能降低你与他接触的程度。即使当人们围成一个圆圈坐的时候,他们通常也尽力以某种方式转向正在与其进行交谈的人。面对,一词在这儿既可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作象征性的理解。重要的是你所采取的身体朝向能够告诉当事人,你正与他同在。如果正面对着某个当事人会使你有一种威胁感,那么,采取一种斜角的位置也许更好,关键是你的关注质量。
O:开放(Open)的姿势。双手和双脚的交叉可以削弱你给他人的关心感和愿意提供帮助的感觉。开放的姿势可以成为一个信号,显示你对当事人和他的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在北美文化中,开放的姿势通常被看作一种非戒备性的姿态。开放,一词同样可以作字面上或象征性的理解。并非说双脚交叠就表示你不愿关心当事人。重要的是要问问自己:我现在的姿势,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当事人传达了接纳和协助的意愿呢?
L:经常将上身倾向(Lean)当事人是可行的方法。只须注意下饭馆里两个正在亲密交谈的人,往往双方都倚靠在桌子上向对方倾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关心。重要的是记住你的上半身是联结在某个轴上的,它可以朝向或背离某个人。在北美文化中,人们往往将轻度地倾向某人看作表示:我和你在一起,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有兴趣。往后仰(最严重的是斜靠)则可能表示:我的心没有完全在这儿或我有点厌烦了。但是过于前倾或过于频繁地这么干,有可能吓着当事人。这会被看作一种向他人要求得到某种接近或亲密的方式。广义地说,倾向,一词是指身体的某种灵活性或反应性,它可以强化你对当事人的表达。
E:保持良好的目光(Eye)接触。在北美文化中,处于深谈中的人保持目光接触并非不自然。这同盯着别人看是两码事。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两个处于深谈中的人,你会为他们直接目光接触的数量而感到惊讶。与当事人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说:我与你同在,我想听听你要说的话。显然,如果你偶尔将目光投向远处,并不违反这一原则。确实,如果不是你有意要注视对方,便是你不得不注视着他。但是如果你的目光不断地瞟向别处,你的行动便给出了不情愿与对方在一起或对她的事情不甚感兴趣的暗示。或许这也许是表示你的某种不舒服。
R:在上述行为中力图做到相对地放松(Relaxed)或自然而然。放松意味着两件事。其一是不要表现出局促不安或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当事人会感到奇怪,是什麽搞得你那么紧张。其二是指在利用你的躯体作为交流和表达工具时应显得轻松自如。在使用这些技能时表现的自然而然,也有助于使当事人处于轻松状态。
以上准则应谨慎地加以运用,特别是当你处在多重文化的环境中。如何显示关注可因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文化而异。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与当事人同在的内部心态没有反应在你的非言语表达中,那么你的这种心态就难以撞击当事人的心灵。对于那些正在受训的助人者,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或者更特殊一些的是,如果他们不习惯于仔细倾听他人,经常可以发现他们会对自己的关注行为带着过份的敏感。但上述的准则只是准则而已,不必将它们作为绝对的规律而死板地用于一切情境。
非言语沟通
远比机械地应用微观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你的躯体可以作为沟通的源泉。有成效的助人者在与当事人交流时会经常留意自己不断通过躯体传达给对方的线索和信息。理解你自己的躯体反应则是重要的第一步。例如,如果在当事人对你说话时你感到肌肉紧张,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开始焦虑了,是什麽使我焦虑的呢?而我正在向当事人传送什么样的线索呢?一旦你认识到自己的反应,你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躯体传达适当的信息。你也可以利用你的躯体来监测你感到不适当的信息。例如,在当事人说一些使你本能地感到气愤的话时,你可以控制气愤的外部表情,给自己留出准备作反应的时间。这种第二层次的关注并不意味着你总是记挂着你的躯体会成为沟通的源泉,而是意味着你学会了运用你的躯体作为沟通的媒介。觉察到非言语的交流,并对其感到轻松自如,可以反映出你与自己,与助人过程和当事人之间的内在协调。
人际情感的体现
最重要的是,你向当事人所呈现人际情感的整体质量。你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都应该毫不含糊地表明:你心甘情愿地与当事人一起工作。如果你关怀着当事人并愿意为他的幸福而尽力,但结果你的非言语行为却传达了相反的意思,那就太不公平了。相反,如果你实际上对当事人并不关心而你的非言语行为却显出一副愿意尽心的样子,那就是不真诚。有成效的助人者始终会觉察到自己在当事人眼睛中的形象,但并不事先在脑子里装满这类事。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12 17:53:00 +0800 CST  
有关关注的问题
?我对当事人的态度如何
?我如何评价自己呈现给这位当事人的形象的质量
?我的非言语行为在何种程度上表现出我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的意愿
?我的非言语行为表达了什么样的姿态
?我的言语行为表达了什么样的姿态
?当事人在何种程度上感到我的言谈举止对他是产生效果的,感到我正在同他一起努力
?我以哪些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对这位当事人的注意力
?我采取了哪些方法去对付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我字样才能更有成效地呈现于这位当事人的心目中呢
上述以问题的形式,着重从人际情感体现的角度概括了关注的要点。显然,助人者不会在与当事人交流时不停地向自己提这些问题,但他们始终注意到自己呈现给当事人的形象的质量。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14 09:25:00 +0800 CST  
积极的倾听
有效的关注使助人者能够仔细倾听当事人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仔细地倾听当事人的挂虑似乎是一个理解起来如此简单而且做起来如此容易的观念。以至于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这里要为此给出一个专门的论述。因为,事实上,竟有如此之多的人会疏漏于彼此的倾听。你无数次听到有人大声抱怨:你没有仔细听我说的话!当人们责备对方没有倾听时,回答几乎是可以预料得到的,我听了,我可以重复你说的每一件事。但不满者并不因此感到舒服。人们从关注和倾听中寻求的并不是他人重复其话语的能力,录音机可以完美无缺的做到这一点。在人类的交流中人们要求的不仅仅是躯体的呈现,他们还希望看到他人在心理上、交往上和情感上的呈现。
完全的倾听涉及到四件事:第一是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语调等等。其次是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第三是倾听整个上下文,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整个人进行倾听。第四是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即当事人所提到的也许需要受到挑战的东西。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14 14:51:00 +0800 CST  
倾听和理解非言语行为
当事人会通过非言语行为传出信息。助人者所需要的技能是察觉这些信息而不加以歪曲或过分的解释。面部和躯体是极富表达力的。从经验我们知道,即使大家都处在沉默状态,气氛中也可以充满某种信息。有时候当事人的面部表情、躯体运动、嗓音的性质、以及生理的反应可以传出比话语更多的东西。有一个早期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梅瑞边(1971)想要知道人们用什么线索来判断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和他的同事发现此种印象只有7%是通过言语获得的,38%通过嗓音线索获得,55%则通过面部表情获得。他们还发现,当言语与面部表情给出的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面部表情。该研究指出了非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有成效的助人者应学会如何倾听和觉察下列表现:
&躯体行为:诸如姿势、躯体移动和手势等
&面部表情:诸如微笑、皱眉、扬眉、撇嘴
&与嗓音相关的行为:诸如语气、音调,嗓门大小、强弱、抑扬顿挫,语词间隙、强调、停顿、沉默和流畅
&可观察到的自主的生理反应:诸如呼吸急促,出现暂时的皮疹,脸红,苍白和瞳孔扩张
&身体特征:诸如健康状态、身高、体重、面色等
&总体的外表:诸如修饰和衣着
这里的诀窍同样在于既要抓住这些行为中的信息,又不至过于琐细或过于刻板地对待它们。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15 18:31:00 +0800 CST  
以下案例将使你对关注与倾听有更好的感知。
杰珍妮曾是美国大学高年级的美籍华人学生,在约会时让一个被认为是朋友的人强奸了。事发后她立即接受了大学里学生发展中心的咨询,并在其后的调查期间继续得到某些支持。她知道自己被强奸了,但却不能证明这一点。这整个经历,包括强奸及随后的调查,使她感到震惊、愤慨,感到前景渺茫,并对她原来以为会站在她一边的机构(特别是大学和法治系统)产生了怀疑,当该事故发生数年后,健康维护组织的咨询师戴英首次见到她时,杰珍妮已受到包括头痛、胃部不适等数种躯体症状的折磨。在工作时,每当她感到自己让人占了便宜,就会大发雷霆。另一方面,她变得十分被动,并陷入慢性的抑郁,她把自己看作受社会戕害的妇女,同时慢慢地变得 自暴自弃。
当戴英对杰珍妮说:谈到自己让你很为难,是吗?杰珍妮答道:不,我完全不在乎。但她真正的回答很可能体现在她的非言语行为中,因为她愁眉苦脸,眼光老溜往别处,说话吞吞吐吐。对这些线索的觉察,帮助戴英更好地理解了杰珍妮。人的非言语行为是一条向他人泄露信息的通道。由于非言语行为的高度自发性,即使那些高度戒备的当事人也难保不泄露真情。对当事人来说在非言语行为上作假是不容易的,真正的信息往往仍然泄露出来。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19 09:46:00 +0800 CST  
作为标点符号的非言语行为
诸如面部表情,躯体运动和嗓音性质之类的非言语行为除了作为沟通渠道本身之外,它往往也加强了言语信息,其方式很像在书面语中加句号、问号、感叹号或划着重线。非言语行为能以下述方式加强或修正人际交流。
认可或重复。非言语行为能对正在表述的言语起认可或重复作用。例如,一旦戴英的回答体现了对杰珍妮的正确理解,杰珍妮不仅说 是这样 ,同时她的眼睛开始闪亮(面部表情),身体前倾了一点(躯体运动),而且嗓音非常有生气(嗓音性质)。她的非言语行为认可了她的言语信息。
否认或使人困惑。非言语行为可以否认所说的话,或使人对对方说的话感到困惑。杰珍妮有一次受到戴英的挑战时,否认自己的痛苦,但她嗓音停顿了一下(嗓音性质),上唇颤动着(面部表情)。她的非言语行为给出了真实的信息。
加强或强调。非言语行为可以加强或强调所说的话。当戴英向杰珍妮建议她也许可以与她的老板讨论一下她身上的怪癖行为是因何而起的时,这时杰珍妮说 噢,我可做不到这一点 ,同时她垂下头来,脸埋在双手中。她的非言语行为为她的言语信息划上了着重号。非言语行为强化了言语信息并为其加上了情感色彩。有一次杰珍妮告诉戴英她不喜欢在没有获得理解之前便受到面质,然后她眼睛直直地盯着她,脸上显出不悦,不吱声了。杰珍妮的非言语行为向戴英透露出她情感的强度。
控制或调节。在交谈之中非言语线索往往可用来调节或控制正在发生着的事。如果是在团体咨询的情况下,某个参与者瞅着另一个人,她给出的每一个迹象都表明她想对另一个人说话,如果这个人眼光转向了别处,她就可能犹豫不决或改变了主意。有技能的助人者则能觉察到当事人通过非言语线索进行的控制或调节。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0 09:53:00 +0800 CST  
助人者自然也能以同样类型的非言语信息来强调自己说的话。戴英也在无意中向杰珍妮传送了无声的信息。例如每当杰珍妮谈到她可以采取行动来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局面做点什么时,戴英就特别留神。这是助人活动之社会影响维度的一个部分。
在解读非言语行为时,必须十分小心,注意我们这里用了解读(reading)一词,而没有用解释(interpreting)一词。我们的倾听是为了理解当事人,而不是去割裂他们。对于学会如何解读非言语行为,然后再解释它们,不存在简单可行的方案。一旦你懂得了关于非言语行为的实用知识和非言语行为的可能含义后,你必须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对它的敏感性,并能在任何特定的场合解读它的含义。
既然非言语行为往往可以有若干个含义,你如何知道其中哪一个是真实的呢?这里的关键是它们所发生的人际环境。有成效的助人者倾听着助人交谈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过分地固着于某些行为细节。他们觉察到并使用着非言语传播系统,但并不为它所蒙蔽或陷在其中,这是一个整合性的方式。有时候初上阵的助人者会有选择地盯着某些非言语行为的片段。他们会感受到过多的当事人的谈笑或忧愁,他们会去抓取微笑和皱眉,在对它们作过度解释的时候失去了整个人。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1 10:30:00 +0800 CST  
倾听和理解言语信息
除了非言语的线索和信息外,助人者还要倾听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和情感的语言描述。如果从具体的经验、具体的行为和具体的情感和情绪这几个角度来理解,问题局面便清楚了。咨询师的工作是要帮助当事人达到这样的澄清。例如,让我们回到上述案例,戴英在较早阶段先得倾听杰珍妮所说的有关她过去和当前的经验、行为和情绪,杰珍妮告诉她:我曾经非常想为我这个案子争一下,因为我知道校园里的那个男子由于杀人而逃走了。但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人们并不把我当一回事,因为我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开始时我很愤慨,但后来我变得麻木了......。后来杰珍妮说:我经常头痛,但我不喜欢吃药,于是我试着硬挺过来。我也对任何类型的不公正变得非常敏感,即使是在看电影或电视的时候也一样,但我已不再充当任何形式的圣战者了,那已经搞得我一事无成。
当戴英听到杰珍妮的希望破灭时,就怀疑杰珍妮是否不仅对社会及机构,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绝望。她非常仔细地倾听者,因为她认识到当杰珍妮讲她的真实情况和感受时,还没有人认真倾听过并信任她。戴英倾听着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倾听着渗透在杰珍妮言语中和非言语行为中的情感和情绪。当她倾听着杰珍妮谈话时,她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里面的核心信息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主题是什么?杰珍妮的观点是什么?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她想让我理解的东西是什么? 这就是说,戴英积极地倾听着,她的第一个职能不是对杰珍妮所说的话形成回答,而仅仅是倾听。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2 10:08:00 +0800 CST  
在整个环境中倾听和理解当事人
作为一个人,并非仅仅是他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简单相加。倾听,就其最深层的含义来说意味着将当事人自身作为受其环境影响的人来倾听,要看到当事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迁移,并在其中占有他们自己的一席之地。戴英力图从杰珍妮的生活环境出发来理解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甚至其中的核心内容。当戴英倾听着杰珍妮的故事时,她这么对自己说:
这是个聪明的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妇女,她来自保守的文化背景。她非常忠实于自己的同胞会,因为它被证明似市中心移民向往的场所,是她和她的朋友聚会的地方。这些意味着相当庄重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也意味着在其大学生活中将要受到打击。最初,入大学就是一个震惊,这是她首次进入各种摩登玩艺儿盛行的世界进行冒险。但她精心选择朋友,并为自己雕好了一个象牙之塔。学习任务严峻得多了,而且她还得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她得在一个更大的环境里,与一般的人更为接近。强奸和其后的调查给她的相当脆弱的社会关系网造成了极大的紧张。她的生活开始被离析了,她远离了自己的家庭、同胞和她在大学里小小的朋友圈子,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失去了它们。毕业后她继续 与世隔绝 ,在一个小公司当了秘书,并一直保持着未充分就业的状态。
换句话来说,戴英力图将杰珍妮所述故事中的话题串起来,并将这些话题放在环境中来观察。戴英竭力联系杰珍妮的社会背景环境来倾听她。戴英倾听着杰珍妮有关头痛的议论(经验),她强加给自己的社会隔离(行为),以及她的长期抑郁(情感),并将它们映衬着她的社会生活史背景——在一个全新的大文化中所受的压力,一个积极向上的少数民族妇女在一个白种男子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戴英将强奸和对事件的调查视为社会的,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件。她积极、仔细地倾听着,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助人能力部分地取决于不加歪曲地倾听。她并不仅仅将注意力局限在杰珍妮的内部心态上,因为这么干意味着杰珍妮似乎能够脱离她所生活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存在。
从助人过程本身出发去倾听当事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从第一阶段的第一步开始。因此如果你想为当事人提供充分的帮助,你就需要知道当事人正处于模式的哪一个位置上。例如,让我们假定当事人在第一次会谈时说了以下的事:
以前我一直没能上这儿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对自己说,我只顾自己的利益,在性的问题上太乱七八糟了。如果世界上有性生活成瘾者的话,我也许就算是一个,我正在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危险之中,考虑到我的伙伴的利益,我必须为此采取一点行动。
当事人处在模式中哪个位置上呢?他正处在第Ⅱ和第Ⅲ阶段的某种结合部上。他打算发展一种不同的性生活方式(阶段Ⅱ),并且他希望在付诸行动时,能得到某些帮助(阶段Ⅲ)。 效能差的助人者疏于倾听当事人正处在哪个位置上。他们倾听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模式。他们撵着当事人通过这个模式的全过程。例如,如果在上述例子中助人者这样来回答当事人:好吧,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下问题,让我们看看你所挂虑的是什么 ,那么他给当事人的回答就仿佛他还处在阶段Ⅰ。相反,高明的助人者则根据当事人在助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给出答案。这时一个高明的助人者也许会说:你现在确实认识到了问题,现在是改变自己行为的时候了。其后,也许有必要折回到更早的阶段或步骤,但当事人主宰着起点。在助人过程中当事人也许从一个阶段移向另一个阶段,仔细的倾听使助人者能够与他们的当事人同在。最后,既然处理问题的行动具有决定意义,助人者便需要仔细地倾听当事人的行动意愿。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3 10:47:00 +0800 CST  
现实的倾听
当事人对他们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感受需要作为一种真实来加以理解。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世界的感知有时候是歪曲的。例如,如果某个当事人将自己看作丑八怪,而事实上她却很漂亮。她视自己为丑的体验是真实的,并需要给以倾听和理解,如果某个当事人自以为自己的交际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却在平均水平之下。他对自己的体验需要得到倾听和理解,但现实也不能被忽视。现实的倾听包括探测当事人的空白之处、歪曲之处和不协调之处,这些都只是当事人所经验到的现实的局部。但这并不意味着助人者一听到当事人有某种类型的歪曲就向他们挑战。他们注意到了空白和歪曲,但宁可在适当的时机再向它们挑战。
戴英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杰珍妮对自己和她的世界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例如,在反映所有发生的事情时,杰珍妮总说自己大概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当戴英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时,杰珍妮说:我的野心太大了,我超越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理解杰珍妮如何解释所发生的事是一回事,推测此种假定是否反映了现实则是另一回事。为了做到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者首先必须以现实为中心。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6 10:33:00 +0800 CST  
对当事人进行倾听的阴影面
积极地倾听并不像听上去那么容易。遇上障碍和分散注意力的事处处都有。正如你将从自己的经验中所体会到的,下列各种无效能的倾听是相互重叠的。
不充分的倾听
在进行交谈时,我们很容易从他人正说着的话上分心。我们会陷入自己的思维中,或者我们会开始考虑我们该说些什么来回答对方。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我们就可能听到抱怨:你没有在听我讲话!助人者也会以某种方式在自己头脑里装满着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倾听当事人。当他们被当事人的外表所吸引,或处于疲倦和疾病状态,他们也可能脑子里先装着自己的事,或者过于急切地要给对方以帮助。他们也可能由于自己有着与当事人相类似的问题而分心,或者由于在他们与当事人之间有着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而使倾听和理解变得格外困难。要始终记住每一个当事人都是崭新的、独特的,对同一个人的每一次咨询都是一次新的挑战,这并非容易的事。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7 10:01:00 +0800 CST  
评判性的倾听
大部分人即使当他们很专注地进行倾听时,其倾听也是评判性的。这就是说,他们一边倾听一边按照好——坏,正——误,可接受——不可接受,喜欢——不喜欢,有关——无关等标准对他人言语内容的优劣进行着评判。助人者也无法避免此种普遍的倾向。以下交流发生于杰珍妮与她的一个朋友之间,她将其作为她的情况的一部分向戴英重述。

杰珍妮:这么说吧,强奸和调查的事至少在我的心里没有完全平息。它们虽然不像以前那么让人揪心,但这事并没有完结。
朋友:那是个问题,不是吗?为什么你不帮帮自己,忘掉这一切呢?看在上帝的份上,好好过日子吧!

这也许算得上是个很实在的忠告。但关键在于杰珍妮的朋友不仅倾听了,而且给出了评判性的回答。当事人首先应该得到理解,如果必要的话,则应该向他们挑战或帮助他们向自己挑战。评判性的倾听,它的转化形式是给出忠告,它只会将当事人推开。当然,理解当事人的观点并不等于接受它。如果当事人的观点被理解了,然后我们作出判断,这一观点应该得到扩展或超越,或者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模式得到了倾听和理解,然后我们作出判断,这一模式应该被改变,这样的判断确实可以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说,存在着评判性倾听的有效形式。实际上完全停止判断是不可能的。然而暂时将判断搁置在一边,以便对当事人,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观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却是可能的。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8 10:32:00 +0800 CST  
过滤式的倾听
以绝对无偏见的方式去倾听是不可能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过滤器,正是通过它们,我们去倾听自己、他人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如Hall注意到的: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在人们与其周围世界之间给出了一个高度选择性的筛子,于是文化以多种方式指定我们应注意哪些和忽视哪些,这个筛子提供了世界的结构。 当我们与世界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过滤器来为我们提供结构,但是个人的、家族的、社会学的和文化的过滤器也将各种形式的偏见引入了我们的倾听,而且使我们对此毫无察觉。
文化的过滤作用越强,则出现偏见的可能性越大。例如,一个白人中产阶级的助人者在倾听他人时就很可能倾向于使用白人中产阶级的过滤器。如果当事人正好也属于白人中产阶级,这种过滤器也许不会带来多少偏见,但是如果当事人是一个富裕而且在其社区中社会地位颇高的东方人;一个从都市美籍非洲人聚居区来的母亲;或者是一个穷苦的白人自耕农,这时助人者的文化过滤器就可能带来偏见。偏见无论是否被意识到,都会歪曲理解。与其他人类似,助人者也会倾向于根据性别、种族、性取向、国籍、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和生活风格等范畴来对当事人进行分类。
标签成为过滤器
有时候专业知识也可以成为认知歪曲的过滤器。有关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类框架,我们甚至将自己也搁在分类框架的某一格子中。诸如精神分裂症之类的诊断范畴可以在诊断结束之前出现。如果你所听到的是理论而不是人,你可以在诊断技术上 是正确的,但却再度失去了你的当事人。总之,你在学习心理学时所得到的东西可以帮助你组织你所听到的东西,但它也能歪曲你的倾听。这里借用一下格式塔心理学术语:请记住你的当事人始终是图形(处在你的注意的最前方),而有关当事人的模式和理论始终是背景(专业知识始终是背景,它只用来理解和帮助这位独特的当事人)。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29 11:30:00 +0800 CST  
以事实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倾听
某些助人者问了一大套有关事实的问题,似乎只要对有关当事人的事实知道得足够多,当事人就能恢复健康似的。收集到了事实却失去了人是完全可能的。对此给出的解药是联系整体的倾听,尽力将焦点对准主题和关键信息。在倾听杰珍妮时,戴英抓住的主题是所谓 悲观性解释的风格 ,这是一种将消极事件的原因永久化(它再也不会消失了),普遍化(它影响到我做的每一件事)和内化(这都是我的过错)的倾向。研究表明,受此种风格影响的人,其健康程度最后往往比未受此种风格影响的人为差。戴英了解这一研究,于是假定在杰珍妮的躯体症状(头痛、胃部问题)和解释风格之间也许存在着联系。这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主题。
预演
当初上阵的助人者问自己 我怎样来回答当事人的话呢 他们便停止了倾听。当有经验的助人者盘算着如何针对当事人的话给出一个或许称得上完美的回答,他们也停止了倾听。助人并不仅仅是这些书中谈到的技术,它也是一门艺术。助人者专心地倾听着当事人,倾听他们话语中的主题以及深藏于其中的核心信息,无论当事人的叙述是流畅还是打格楞,他们从不会为准备自己的回答而错过倾听。他们并不需要预演,而他们的话对于帮助当事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向前推进却具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当事人说完后,他们才停下来回顾当事人刚说的话,然后再开口给出应答,但这并非预演。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30 09:55:00 +0800 CST  
同情性的倾听
当事人往往陷于苦痛之中,或者他们是他人或社会本身的受害者。这样的当事人可以在助人者的心目中激起同情,有时此种情感之强烈,足以歪曲当事人正在讲述的事。回想一下班恩光的案例,这位失去了妻子和女儿的当事人,以及他的助人者利齐。

利齐最近终于失去了身患癌症的丈夫。在与班恩光首次会面时,当班恩光谈到自己的悲剧时,她也想让他知道自己的事。这天稍晚的时候,她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散步,并且醒悟到她对班恩光的同情如何歪曲了她听到的东西。她倾听到了对方深深的哀痛,由于勾起了自己的哀痛,她对班恩光在为自己推卸许多生活责任而找借口的蕴义则只听到了一半。

在人类的交往中同情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下面的话听上去并不那么非人道的话,那么我们要说,同情的作用在助人中是受到限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同情某个人,我就成了他的同伙。如果我同情某个告诉我她的丈夫是多么可怕的当事人,那我就在没有了解清楚整个事实之前,站在了她一边。在当事人让自我怜悯来驱动整个处理问题的行动时,助人者不应该成为其支持者。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0-30 10:08:00 +0800 CST  
插话
我很不情愿将插话加在这一系列障碍的清单中,打断了当事人的话,助人者自然就停止了倾听。插话通常给出的都是正在预演的话语。但我的不情愿是来自这样一个信念:最佳的助人发生在当事人与助人者之间的对话之中。我极少发现独白能够有很大的用处,我自己也不例外。独白只是偶尔有助于引出当事人的故事或其故事中最新的有意义的东西。即使这样,独白最好也应该紧跟着相当数量的对话。于是我注意到插话的良性和恶性的形式。助人者由于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要说就打断了当事人的思路,这是在使用恶性的形式,但是当助人者以优雅的姿态说: 你已说到了几点,我想确定一下我是否理解了它们。 等这类陈述来插入独白时,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插话促进了某种有助于问题处理的对话,那么它就是有用的。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1-04 10:46:00 +0800 CST  
倾听自己
要想当一名有效的助人者,你不仅需要倾听当事人,而且需要倾听自己。假如你并不想让自己变得充满先入之见,你就得同时通过第二渠道(你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倾听着自己,它就可以帮助你确定横亘在你自身的存在与对当事人的倾听这两者之间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积极形式。
若干年以前,我的第二渠道并未很好地发挥作用。我有一个几年来在精神病院进进出出的朋友,当时我已经有六个月没见到他了。一天晚上他未打招呼就突然光临了,他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思如泉涌,忽而漫无边际,忽而才气焕发,滔滔不绝。我真诚地希望尽我所能,与他同在,但我感到非常不自在。开始时我或多或少地自然地遵循着关注的规则,但我坐在那里便不断地交叉起双手和双脚,我想我对这种思维的外溢采取了戒备的姿态。当我发现自己的手脚几乎已缠为一个结时,我才会松开,但过不了几分钟我又缠起了手脚。和他在一块儿可真不是件轻松事。后来我对此事进行反省时,认识到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安全。自从学会从第二渠道倾听自己之后,我的非言语行为和内部交谈便有了一点改进,因此这种相互作用也许能更加有助于当事人。
罗杰斯在谈到听任自己沉浸于当事人的世界中时,他所强调的东西多少有点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关注和倾听)意味着你暂时达到忘我的境地。这一点只有那些对自己有充分安全感的人才能做到,他们知道自己不会迷失于他人的新奇古怪的世界中,而且当他们想回到自己的世界中时,他们就能轻松自如地回来。】
这种忘我的,几乎全神贯注于当事人,而后又回到建设性的自我意识上来的能力,既出自于经验,也出自于成熟。保持一只耳朵稍稍地对着自己与罗杰斯描述的那种 完全地沉浸 相比当然有一点差距,但是正如我们将要详细描述的,它能有助于实现当事人的目标。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1-05 10:12:00 +0800 CST  
有关倾听的提问
?我能在多大程度上觉察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觉察它们是如何修正当事人的言语的。
?为了做到不过度解释非言语行为,我是如何加以小心的。
?我如何专心倾听当事人的言语,并注意经验、行为和情感之间的融合的。
?在我倾听当事人的观点时,是否能敏锐地感到这一观点需要受到挑战或被超越。
?在我探询当事人所给出的核心信息时,其困难程度如何。
?我抓住当事人所述故事之主题的效果如何。
?哪些因素涣散了我更仔细倾听的注意力,我能干些什么来对付这些涣散注意力的因素。
?我在窥查表征现实与当事人所言之间不一致的线索时,效果如何。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注意到当事人夸张、自相矛盾、错误解释现实以及隐瞒某些事情,同时不对他(她)给出评判,也不影响对话的持续。
?在与当事人交流时,我倾听自己内心世界的效果如何。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1-06 10:41:00 +0800 CST  
神入的艺术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关注和倾听不是被动的活动。它们是助人者趋向行动的一个部分。但关注和倾听的成果却存在于助人者对当事人作出反应的方式中。于是现在转向神入和探究的反应技能便具有实质性意义。神入作为一种人类的沟通方式涉及到对当事人的倾听,充分地理解当事人和他们所挂虑的事,并将此种理解反馈给当事人,使当事人能更充分地理解自己,并根据这种理解来行事。幽闭于助人者心目中的神入,对助人过程几乎是无济于事的。

楼主 舜海若  发布于 2015-11-09 11:39:00 +0800 CST  

楼主:舜海若

字数:29355

发表时间:2015-10-09 21: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23:36:39 +0800 CST

评论数:6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