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的步兵部队对城市的防御阵地进行攻击

因为战术的不同,毛子的大纵深使用步兵攻击防线,坦克进行跟进,所以在步兵攻坚时的伤亡也十分巨大,所以先对其进行分析
毛子步兵对防线的攻击首先把步兵部队分成4个批次,而每个批次对应的任务也不同,根据战场的形式利用不同的批次进行不同的攻击。
在强有力的炮火准备下,开始由步兵对敌人防线进行冲击
首先是第一批次的:第一批次也是毛子伤亡最大的一个批次,配备了相比其他批次中等偏上的步兵数量,最低端的武器(危机时期一人拿枪,一人拿子弹),在攻击时排在最前面,用于暴露敌人防御的火力点(就是相当于靶子),为后续部队的攻击做准备;
第二批次:由一些有经验的老兵组成,数量最少,配备了较好的武器(狙击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通常紧跟着第一批次的步兵,在其还没被消灭完之前迅速抢占有利的掩体位置,负责对敌人的火力点进行牵制性的攻击,最大限度的增加第一批次步兵的生存时间(督战队不允许撤退),并小规模的压制火力点;
第三批次:由老兵,战斗工兵组成的部队,数量为所有步兵批次中最大的,在第一批次暴露出火力点的具体位置后迅速攻击其火力的薄弱点,在小范围内投入较大数量的步兵来对敌方的防御阵地进行压迫,在防线较脆弱时,可以直接在防线中打开突破口,迅速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部队,扩大防线缺口,并建立起牵制性防御阵地,给坦克部队的突入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批次:由技术兵种组成(以工兵和通讯兵为主),在在第三批次无法成功冲开突破口时投入战斗,在第二批次的步兵火力压制下到达相同掩体,并对掩体进行加固(铺设沙袋,挖壕沟等)及对掩体附近的较弱工事进行破坏,然后由通讯兵对炮兵指挥部发出指令,对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密集防御阵地进行炮击,从而彻底摧毁防线。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见解,参考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一些纪录片,零散资料以及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

顺便吐槽一下毛子的步兵,原本就有说过毛子会出现步兵没有枪的说法,可是战后老兵回忆都是有拿枪的,个人觉得能活下来的也都应该是有枪的吧- -


作者,老古魏特曼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3 18:14:00 +0800 CST  
俄军的战术
俄军作战,特别是进攻,特点是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俄军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大量兵力兵器投入战斗。而且还往往取得一定战果。俄国人常把生死问题置之度外,共产主义制度正好利用了这个特性。俄军集中兵力的冲击,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见效。已经发起了两次冲击,还要不顾损失地发起第三、第四次冲击,而且第三和第四次,还跟第一或第二次一样,呆头呆脑,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这种方法是非常残酷无情的,同时也是消耗最大的作战方法。
直到大战结束,俄军都没有放弃他们的波浪式进攻的方法,他们一直让士兵们几乎是肩并肩地去冲击。由于他们群居的本能,再加上下级指挥官不会机断行事,只得采取密集队形实施冲击。多亏他们占有数量优势,因此也能取得多次的胜利。但是,经验表明,如果防御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拥有大量的武器,而且指挥官也果断,那么,这种密集队形的进攻,是完全可以摧垮的。
俄军编制人数很多的师,常常在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进攻。防者阵地的前面,很快就会出现黑压压的俄军,他们象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形如潮涌,势不可挡,我们用炮火打开的大缺口,刹时间就封闭住了。他们后浪推前浪地前进,直到兵力接济不上为止。或许也有退潮现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不后退的,而是以不可抑制的锐势冲向前去。要想击退这种进攻,不光是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因素的作用。只有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才能克服紧扣心弦的恐惧心理;只有意识到本身职责和有自信心的士兵,那些善于掌握自己行动的士兵,才能抵挡得住俄军密集队形进攻的势头。有时,俄军的突击部队领到一些伏特加酒,在进攻的前夜,常常听到他们阵地上野兽般地一片吼叫。
一九四一年以后,俄军给集群的士兵增添了集群的坦克。这样的进攻就越发难以对付了,面对这种进攻,也越发使人精神紧张。
虽然,俄军并不善于随时整编部队,但是他们懂得应经常掌握有新部队,以便能及时替换那些在战斗中被击溃或消耗殆尽的部队。他们常以惊人的速度替换已经消耗差不多了的部队。但是他们的作法是残酷无情的,典型地反映了俄国人的思想。有时,俄军竟然征召整个街区或整个城镇的男性居民参军,不管他们的年龄、民族或职业。只经过几天的训练或全然不训练,就把他们投入战斗。这些人没有军装,有时甚至都没有武器。他们学习在战斗中需要的一切,他们在战场上捡起倒下去的战友的枪。俄军的军官们也深知,这些人的军事价值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们可以用于堵口子,这样也就算达到了使用他们的目的。
我已经说到过俄军渗透的天才。渗透是一种作战形式,搞这种活动,谁也比不过俄国人。我还强调过,他们对建立桥头阵地和其它的前进阵地,都有强烈的兴趣。我必须着重指出,俄军一个登陆场并不止起一次作用。一个登陆场将不断地接受新部队、新坦克、新火炮,直到它完全没用了为止。
俄军喜欢让部队夜间转移,而且行动起来很高明。但是,他们不喜欢在夜间进行大规模的进攻,这似乎是因为,他们的下级军官还没有受过充分的夜间训练。不过,他们有时也进行有限目的夜间进攻,或者是为了收复失地,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昼间进攻。
跟俄国人打仗,必须惯于采用新的作战方法。仗要打得无所顾忌,而且要灵活。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大意,必须准备随时应付突然的袭击,不要光靠众所周知的战术原则去战斗,因为谁也不得而知俄军会作出何种反应。面对包围,突然袭击和欺骗行动,说不上俄军会有什么反应。在许多情况下,俄军都是靠本能的反应,而不是靠战术原则。必须承认,他们的本能的反应,经常比军事学院教出来的那些东西对他们还有用。乍看起来,他们采取的办法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却经常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俄军有一个战术上的错误,但是尽管有惨痛的教训,他们也不愿意纠正这个错误,我指的是他们一味地相信高地的重要性。他们拚死拚活地去攻打高地,扼守高地,根本不管这块高地是否重要。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占领某高地在战术上并不是有利的,但是俄军却理解不了这一层,拚命去夺高地,以致遭到很大损失。 ------《坦克战》作者德国装甲名将梅津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09:00 +0800 CST  
德国二战坦克两万多辆,但是前线坦克很少超过五千辆,大部分时间都只有三千辆,就是因为武器装备是持续生产出来的,不是一次性生产,而且武器在战场上也在不断的战损,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当年战轰年产千架,但是战略部队飞机却总是在一百架左右徘回。同样的道理

二战苏军的莫辛那甘有超过一千七百万的产量,一千七百万看起来很多,但是考虑到不断的战损问题,能有装备一千万部队就不错了,而且要注意是持续生产的,除以五年,每年生产三百多万把枪,但是我们知道41年没有大力生产,42年受搬迁影响,43.44.45肯定是多的,所以41年.42年加起来可能也没有六百万把,但是苏军动员的规模却很大,光是战争爆发十天就动员了530万人,怎么说至少也要六百万把枪,于是41.42年的产量就都填了这批动员兵了,当然苏军库存有一些旧抢,但是也不至于超过三百万,那依然是不够的。而且还要考虑到41年大量苏军溃败,武器丢弃,再武装,这至少也要一百万把枪,消耗了很多库存,更别提民兵什么的,还有游击队等乱七八糟的。

所以苏军在41.42年步枪不足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有两种情况即使后方仓库有枪也会缺抢

一,战争期初后期混乱,直接开进前线,部队装备不齐

二,就地动员,临时抓的补充兵员,就是抓壮丁,抢没带多余的

其实我觉得苏军缺抢很正常,你要考虑到战争初期几百万苏军被围歼,然后斯大林一个十天就立刻动员了530万,人了有,可是武器装备了?按苏军换下旧武器放仓库的传统,530万把旧抢可能还真不多,就算有,也不一定都及时分发到了新组建的师,就算分发了,苏军还在不断动员新部队,兵力骤增,没抢完全可以理解。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11:00 +0800 CST  
上面是我的论述,然后再贴其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士兵的战术水平在1944年6月之前是不值一提的.尤其是步兵.在德军官兵的回忆录里,对苏军步兵的进攻感觉最深的就是苏军士兵成群结队的往前冲,一批批的死在德军的枪口下....
这个场景我们经常可读到.也是大家认为苏军战术水平不如德军的最直接的证明.这是事实.这也难怪,战后的陆地霸主苏联红军是1944年6月才成型的.(因为从这以后,德军就算不管西线,尽其全力也再也不可能打败苏军了)在这之前,苏军还有待提高.苏军在这之前的人海战术,一句话,是当时的形势逼迫的.也是当时苏军能发挥最大战斗潜能的战术.
苏军的人海战术分二个阶段,一个是战争初期的人海战术,一个是战争中期的人海战术.初期的人海战术不值的一提,苏军大批部队被德军包围.没空军,少坦克,靠着少数的炮兵向德军反击.这不是为了取得胜利,而是为了活命.如果连命也保不住,那就只好把几个德军拿来做垫底了.在非包围下,苏军也不时发起人海战术,那只是在某一特急情况下为了更大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如列宁格勒被包围时外围部队向德军发起的反击.不过因当时的苏德战场上苏军的这种特急情况出得太多,人海战术反而占了全部行动的一半.这时苏军的军事行动仅仅是为了降低德军前进速度,给德军造成损失,在部队被德军消灭前最后一次发挥威力.在苏军初期的无数次的人海战术中,不管拿出哪一件出来,给德军造成的威胁都是微不足道.不过当这无数次汇集到一起时,德军就吃不消了.(1941年6月到1942年3月,德军东线总伤亡数是118万人.冻死冻伤人数不算在内)
但是在1942年11月以后,苏军的人海战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不再是降低德军推进速度了.而是消灭德军有生力量,突破德军防线.不少人难以理解,苏军在战争的中期为何还用这种伤亡巨大的战术?这种战术能打败德军吗?苏军能承受这种损失吗?
战争中的苏军步兵,其主要组成是近卫集团军,突击集团军,集团军.五分之四的集团军是后二种.因战争第一年的损失,使得苏联无力征招青壮年补充到后二类集团军中.只能将青壮年集中补充到近卫集团军中.后二类集团军的兵员素质就极不理想,从16岁的少年能跨越到45岁的二号小老头.这些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单兵素质的.体力跟不上来,脑力也跟不上来.事实上,这些人能行军不落队就不错了.那些从非俄罗斯民族征来的兵并不是全部都想拼命为苏联而战的.而苏联最高统帅部具然把那些少年老人,欧洲人种亚洲人种,民族信仰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军队,这不靠别的,就是靠着这种人海战术。
苏军的人海战术是二、三千人的步兵先在离德军防线一、二公里准备好进攻的准备。当先遣营的试探性进攻失利后,他们就得上了。苏军的炮火向德军的阵地狂轰一阵,把德军打的抬不起头,然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有时没有)向前冲去。因只有二公里的距离,苏军步兵冲过去没问题。(战争中不管近卫军或普通集团军只要在一线,伙食一样。高于平民的伙食标准。不少苏军士兵吃的是在家里都吃不到的好东西)布置在高地上的机枪火力在步兵冲上德军工事前对德军阵地不停的开火,苏军狙击手对德军的机枪火力进行射击,因为此时德军机枪是苏军最大威胁。许多人会问,德军的炮兵在那?自1943年8月后,德军空军在苏德战场上丢失了制空权。时间越往后推,苏军的空中支援越凶猛。德军的炮兵阵地支援其步兵是相当冒险的。阻止苏军的德国步兵在被摧毁不少了的工事中被苏军机枪火力压制,又被苏军狙击手杀伤,如果机枪火力无法正常发挥,当苏军步兵冲进德军阵地后,人员少于苏军步兵的德军步兵就凶多吉少了。
苏军在这里用了人员从众心理。大家不知有没有感觉:当你上班时,就你一个人偷闲你肯定心虚,如果一大帮子人跟着你,那你就不心虚了。战场也一样,你一个人冲锋心里难免发慌,要有二千人跟着你,你心里就胆大了。二千人壮胆是没问题的。德军在战场上看到的就是苏军士兵,从己方前沿一直伸到苏军阵地。把这些人抱成团,就是一股力量。德军就算把这一波打跨了,这二千人也算不上大损失。况且德军往往是挡不住的。就算挡住己方损失也不轻。当苏军步兵冲开德军阵地后,近卫军坦克集团军这些精锐部队就向德军后方二三百公里远的地方穿插过去了。老大爷小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不过不必担心,突破口附近有的是152口径大炮,在它面前管他党卫军国防军全是炮灰。
那人呢?这种进攻伤亡是不小的。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办法也简单,大手笔用了二个:一个是放了250万狱中犯人,人数可组成30个满员集团军;另一个是,征招80万女兵,空出的作战人员可组成10个集团军。这就为苏军这种人海战术提供了人力保证。德军训练有素的军队就是在这种不平等对抗中慢慢消耗完了。德国的万里江山就被淹没在这人海中了。。。。。
1944年6月后,这种战术就不用了。因为苏军成长期己经结束了。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13:00 +0800 CST  
我以前看过一本德国士兵的自传,大概叫 狙击手 一个德国士兵东线的决死战斗?大概是这个名字,应该是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 军事谊文出版社



里面谈到苏军的进攻方式是人浪进攻,分四波,前面两波有枪,后面两波没枪跟着冲

他打的时候先狙击后面两排,后面两排就会乱,不敢跟上来,这种混乱又影响到前面两排,然后他又打前面两排打退敌人

大量德国军官,士兵的回忆录都指正苏军使用的是人浪进攻,而且很多人没枪,等着捡死了的人的,但是苏派坚持认为没这回事,难道这么多军官和士兵集体撒谎


这层是我自己的论述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17:00 +0800 CST  
《对俄罗斯武装力量的简要评价》
海因茨·威·古德里安


1.俄军的指挥机构
(1)高级指挥机关
高级指挥机关表现坚强果断。并不断在模仿德军的战术,并尽力适应德军的作战方法,但以下因素对上述行为造成了干扰:
a.国家领导层的政治干预
b.提供给友邻部队和下级指挥员的态势信息过少,导致他们对于整体战局的态势理解不足。不能有效的协同和配合。
在采取应急措施,特别是反制措施的命令往往下达过迟。
面对战役和战术上最理想的时机,往往投入的兵力过于保守,在程度和力量上都有所不足。
军事指挥员和政委之间存在着些微摩擦。
个人品质,几乎都始终刚毅勇敢。
(2)中级指挥人员
大部分训练有素,但在很多特定场合下反应迟缓。
命令大多粗浅简单,非常公式化,死板僵硬。毫无个人特色。
对于整体战局的态势理解较少。也没有能力同时协同超过一个团的兵力来实施进攻。
就个人品质而言,大部分都很勇敢。
军事指挥员和政委之间经常发生摩擦。
(3)下级领导人员
下级指挥人员两极分化严重,部分人奋勇作战,但也有大部分指挥员很快就放弃了战斗。
在大部分场合,下级指挥员对于上级的命令不能很好的理解并执行。
下达的命令迟缓,虽然非常详尽,但是存在着公式化的倾向。
他们对于超出上级命令以外出现的情况,几乎从不进行了解和判断并制定相应措施。
军事指挥员和政委之间经常发生摩擦。
(4)政委
在高级和中级指挥层级上,政委大都局限于通过发布旨在提高和维护军队士气的命令来支持军事指挥员。只有在指挥员表现出缺乏作战意志时,才干预军事指挥。
在下级领导环节上,政委经常试图对军事指挥员施加影响,从而不断发生摩擦和冲突。
(5)总的评价
总的说来,俄军的高级和中级指挥人员比我们最初所认定的要更加灵敏灵活,而且始终努力掌握主动权。
下级领导人员极不称职。
无论在任何场合,实施抵抗的灵魂是政委,他们表现得非常顽强。
下级指挥人员拥其种族惯有的冥顽不灵、死板保守。加之其大部分存在害怕承担责任的情绪(政治体制的影响使得该情绪被大大加强)。因此往往不能迅速发挥他们可能拥有的有利条件。
应当指出,俄国人在将部队投入战斗时是毫不怜惜的。
俄军指挥人员的水平低于德军。
2.俄军的战术
(1)防御
实施防御时坚定顽强,并布置有一定的防御纵深,但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拥有足够强大的预备队,以用于有效地防止敌人的包围。
常常小分队实施反击。
另外,俄国人是利用地形的行家里手,而且特别善于进行伪装。
(2)进攻
在进攻时无法有效地集中兵力在主要突击方向,也不善于集中和发挥基本兵器的效能。
实施进攻时,始终过于密集地使用步兵。经常进行夜间冲击。
(3)行军
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机动能力极强。
(4)评价
目前正在努力模仿德军的原则和适应德军的战术,但是对此领导层和军队缺乏足够的素养和领悟能力。
3.俄军的战斗力
(1)步兵
在实施防御会几乎始终坚定顽强,在夜间和森林地带作战时技巧灵活,掌握灵巧狡黠的作战要领,极善于利用地形,实施伪装和构筑野战工事;生存能力强又经过锻炼。拥有许多狙击手。
训练往往显得不够,在进攻中表现出单板和缺乏自主性。
他们的装备,除了半自动步枪外,均劣于德军。
(2)骑兵
由于缺乏进攻的勇气,没有能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小分队作战常常表现顽强而机敏。缺乏重武器。
马匹大都不足
(3)炮兵
物质上供应良好。
转移阵地快。
和其他兵种的协同较差。
大都设计准确,但转移火力不够灵活。消耗弹药很多。
(4)工兵
只用完成技术任务,是使用辅助手段能获得良好效果。
他们是使用防御性工兵技术手段的行家里手。
(5)通讯兵
装备、训练和工作情况均有不足。
(6)空降兵
在集团军的正面,他们被编成纯粹步兵使用,由于准备,素质较好,作战时优于普通步兵部队。
(7)坦克兵
装备和人员素质均好。拥有大量质量占优的坦克。
坦克部队人员的单个训练优于其他兵种,但其领导层弱于德军,没有将坦克部队组织成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目前,坦克部队在防御中比在进攻中更有战斗力。
如果俄国人能把坦克部队组织成更大的单位投入战斗,那么很可能取得巨大的战果。
(8)航空兵
尽管目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如德国的航空兵,但其所表现的进攻锐气值得注意。
强击机的威胁很大。
目前显然正力求在作战时集中使用航空兵力以实施主要突击,但航空兵的战术领导层大部分仍不符合要求。
(9)后勤保障
一部分拥有良好的装备,但它们扔常常缺少训练,没有优秀的领导。
但是,这些部队在复杂地下的机动能力很好。
4.可能的发展前景
(1)在1941年作战中死去的高级领导人员职位不可能在短期内补足。
中级和下级指挥人员的补充最多只能达到中级水平。
(2)在1941年作战之后,俄军在短期内不具备组建有足够攻击力的步兵集团军。
俄军最高统帅部可能在冬季将重心放在坦克,航空兵和骑兵部队的组建上,但他们缺乏足够的装备和人员。
俄军下一阶段的作战方式可能是依然依赖步兵部队继续作战,但会组建以上述兵种为主的快速小分队来夺取主动权,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5.对《俄国武装力量》一书C.2节的评价
总的说来,第C.2节引用的材料不断由已积累的经验所证明。
绝大部分道路状况不佳。一级公路除少数例外也均不适宜于长时间输送军队,在天气不利时更是如此,现有地图对于道路状况能提供的资料极少。为此目的,最好使用缴获的地图。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21:00 +0800 CST  
古德里安在这个报告里也说了

(2)进攻
在进攻时无法有效地集中兵力在主要突击方向,也不善于集中和发挥基本兵器的效能。
实施进攻时,始终过于密集地使用步兵。经常进行夜间冲击。


注意这句

实施进攻时,始终过于密集地使用步兵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21:00 +0800 CST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4 11:25:00 +0800 CST  
首先,楼主直接定义俄国人是人浪冲锋,密集冲锋,然后根据定义凑证据。别的不提,单看东线的伤亡对比,再看德国人平均的防守宽度上人均的火力输出能力,再对比一下苏军在交战时可以投入冲锋的步兵人数,苏联人要多少人才能做到冲锋地段密集的人挤人状态
--------------------------------------------------------------------------------------------
所以苏联人打仗从来不集中兵力,都是一线平推平均分配,你和我扯什么神论,哪里有按平均来算突破口兵力密度的。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最关键的,要玩人海冲锋,首要要做到对部队的完全掌控,有些人一边说着苏联人组织低下逃兵满街跑,一边说苏联人能玩密集冲锋,明显说不过去,苏联人能玩人浪只有一个阶段,41年莫斯科战役之前,那些受过多年训练的军队才能掌控到那个局面,事实上,基辅战役,卡尔梅克人的骑兵冲锋确实让德国人瞪眼,也躺下一半人,但是德国人记载的也就这一次,西南方面军的亡命突围一点不奇怪,德国人在布达佩斯最后阶段突围的时候一样让对方刷的飞起,再说说苏联人的兵员素养,42年年初之后,苏联人战场上新兵满街跑,冲锋是时候别说队形,位置搞错的比比皆是,指望这种人浪能贴近德国人的阵地,给苏联20亿人也不够德国人杀的。
--------------------------------------------------------------------------------------------
只需要督战队






另外一点,苏联人的波浪冲锋,前提必须是有火力掩护,有些人只看到苏联人的波浪冲锋,冲锋之前的炮击直接当空气。苏联人战争中步兵的高伤亡在于组织系统,这锅大林子背一点不冤枉,对德国没防备,开战不到半年打光了战前一堆老阿訇,42年之后直到44年十次突袭,新提升的军官和士官职业素养和执行能力不是一般的坑,基本上炮击完半天,才组织起队伍冲锋,这时候德国人早就从掩蔽部里出来架好MG等着毛子上去作死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补充的精确射击,哪怕前面的人试探出了德国的火力点和防御配置,因为战线上素养低劣的军官无法组织手下一群菜鸟隐蔽或者后撤,掩护火力束手束脚,只能等着德国人的火力杀完自己人才开始打击,问题是德国人一看杀的差不多了,立马扔下几个观察哨,其余的全跑掩蔽部里待着,等苏联人炸完以后接着出来打,这种玩法屡见不鲜,到了泽洛高地干脆玩起了多防线战术
-----------------------------------------------------------------------------------------------
督战队可不管你有没有足够的火力支援,战争中没火力支援还不是要照样打。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5 01:01:00 +0800 CST  
……我们团失控了,目睹它被屠戮令人恐惧:我们倍觉羞耻,但什么都做不了。突然,我们听到柴油机接近的轰鸣声,然后看到我方的坦克……而在它们后方,出现了我方的雪橇部队,他们身着白色冬季伪装斗篷,装备冲锋枪……们出奇地整洁……军官身穿浮夸的白色皮衣,士兵手中握着冲锋枪……这是一支督战队!——曼苏尔·阿卜杜林《从斯大林格勒到第聂伯河》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05 12:38:00 +0800 CST  
当阿布杜林的第一版回忆录出版后,已经官拜少将的图赫克鲁邀请他前往塔林一叙,两人的对话则被忠实记录在第二版中:
我问了一个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请告诉我,为什么你从不射杀撤退的士兵——包括我自己和我的战友们——这和其他督战队不一样?”
“曼苏尔,你注意到指挥那些督战队的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没有。”
“我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是爱沙尼亚人。”
我想到了所有积极执行 227 号命令的人,其中的确没有一个爱沙尼亚人。
“那时候,我的上级猜疑我执行命令时犹豫不决,认为我太任性了。”
图赫克鲁少将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10-19 10:15:00 +0800 CST  

楼主:Notung

字数:9111

发表时间:2017-10-04 02: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2 20:31:00 +0800 CST

评论数:28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