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德国石油战

转帖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4:00 +0800 CST  
总的来说,德军在1941年末企图控制至少一个高加索产油地、切断顿河-斯大林格勒运输线的企图落空,以夺取苏联主要石油、金属、煤矿产地的计划失败。XTL在1941年底颁布的《39号作战令》中毫不掩饰的反映出它对于苏联石油的渴望: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南力集团军群仍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以便在天气有利的情况下在冬季也能实施进攻,占领顿河下游-顿涅茨一线,从而为来年对高加索的春季作战创造有利的前提。此时德军的三条防线分别的状况是:南方集群,坚守哈尔科夫,米乌斯河防线,保护别尔戈罗德的铁路,并防止苏军从亚速海的突破。中央集群,建立有效的防御支撑点,抽调装甲部队联系与南方集群的防线。北方集群,继续在沿捏瓦河一线围困列宁格勒,保持波罗的海沿岸的控制。

不难看出,自1941年6月22日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攻击苏联的时候,他们在主观上还是以攻占莫斯科为主要的任务,中央集群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野战部队。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德国在对苏战争开始之前已经表现出对于能源问题的忧虑,他并没有充足的石油和合成燃料供应装甲车辆支持长期的战争。战前的1940年,德国石油总产量为480万吨,合成燃料总产量为320万吨。在1941年时德国的石油总产量为570万吨,合成燃料总产量为390万吨,这其中包括巴巴罗莎之前从苏联进口的约28万吨石油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5:00 +0800 CST  
1940年,德国的石油储备仅可供国内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多一点,战争爆发后预计仅能供应前线2个星期的油耗。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的石油储备从未达到预计的150万吨水平,这一数字甚至只相当于1945年5个月时间里德国的石油产量。当时在其他油料方面,德国的储备也是低得可怜,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航(百度)空燃(百度)油计划储备150万吨,实际只有49.2万吨.海(百度)军使用的重(百度)油与柴(百度)油计划储备280万吨,实际只有111.8万吨。

附表:1939-1945年德国石油与合成燃料产量(此表为估算值,基本接近实际产量)

1939 石油 310万吨 合成燃料 220万吨
1940 石油 480万吨 合成燃料 320万吨
1941 石油 570万吨 合成燃料 390万吨
1942 石油 660万吨 合成燃料 460万吨
1943 石油 760万吨 合成燃料 560万吨
1944 石油 560万吨 合成燃料 390万吨
1945 石油 150万吨 合成燃料 110万吨

以上表格的数据在1944年之后不慎准确,仅为估计值。这里并没有提供德国在NZ党执(百度)政之后逐年的石油产量。现有的已知数据中,1934年(即元首上台之时),德国国内的油耗总量达到了300万吨的水平,这其中仅有15%为国内提供,而德国国内的主要油田仅有汉诺威地区的若干个油田,大部分石油依靠进口。NZ党执(百度)政之后新出台一系列有关解决燃料问题的政(百度)策,其中包括扩建合成燃料工厂,鼓励私人创办燃料合成加工厂,银(百度)行发放补贴贷(百度)款,鼓励工人就业等一系列措施。而在石油问题上也采取类似的措施,那一阶段德国的土地上弥漫着开采新油田的热潮,到了1940年,德国480万吨石油总量中的160万吨是由本国油田所提供的,这个数字比1933年要提高了至少7倍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5:00 +0800 CST  
1942年德军在东线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攻占高加索-克里米亚地区,以消除苏联空军对于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这也是1942年夏季攻势的主要作战意图。进口石油问题上的焦虑促使德国十分重视罗马尼亚的地位。两国于1939年3月23日签订经济条约,1940年5月27日又签订关于出口石油的协定。根据条约的规定,罗马尼亚1939年向德国出口97.4万吨石油,1940年出口100万吨。同时当年罗马尼亚还出口到意大利、匈牙利约150万吨石油。这个数字在德国进行西欧战役的时候锐减,大部分的罗马尼亚石油还是由德国所垄断。但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具体的罗马尼亚向德国输出石油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下面的文章中会逐步的分析到。

事情的变化总不是像德国人想得那么简单,在他们吞并奥地利与捷克之后,匈牙利、保加利亚对罗马尼亚提出了领土要求,态度咄咄逼人。匈牙利企图得到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则对罗马尼亚南部领土表示出了兴趣,同时,俄国人也进一步提出了收回比萨拉比亚的要求。急不可耐的俄国人使用武力强占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匈牙利则忌惮于德国使馆的威胁没有进一步的举动,但他们也直接声明要“采取措施”得到特兰西瓦尼亚。如此,欧洲轴心国的关键位置-巴尔干,局势越发得不稳定。但是德国人成功的利用了这个机会,用苏联人的话来说“德国人诱使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集团”,面对着苏联人、匈牙利人的威胁,罗马尼亚正如德国驻布加勒斯使馆官员的话“交出你们的石油,加入我们”,8月稍晚一些的时候,在齐亚诺与里斌特洛甫的主持下,他们第一次会晤了匈牙利人,并对后者隐讳地提出了威胁。随即,一个双方都免强可以接受的《第二次维也纳仲裁书》签订,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部分地区归属到匈牙利的名下,随后,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公约,至此正式成为德国在东线并肩作战的盟友。

提到开战前的罗马尼亚是要理清关于罗马尼亚对于德国重要性的问题,德国人巧妙的利用罗马尼亚的难处,迫使罗马尼亚割让领土给匈牙利以保证巴尔干地区部发生内部混乱,同时利用罗马尼亚的复仇心理驱使他加入对苏战争,这样,德国人获得了梦寐已久的罗马尼亚石油出口的大部分份额,在1940年,德国进口石油的94%来自罗马尼亚,到了1941年这个比例有所下降(西欧各国掠夺的储备油),但是石油进口量(吨数)却成倍增加。罗马尼亚的石油对于东线德军来说是如同命脉般的重要,1941年6月,当罗马尼亚的几个集团军进入苏联作战时,供给给德国的石油又进一步的减少了,当然,还没有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5:00 +0800 CST  
以战争开始的6月为例,德国在这个月从罗马尼亚获得了15.08万吨石油,7月获得了30.2万吨,8跃达到36.16万吨,9月基本与8月持平,10月为22.28万吨,11月为21.3万吨,12月仅为10万吨。战争开始三个月,罗马尼亚的储备石油就都消耗在德国人的坦克上面了,可以从数据中看出,9月之后,罗马尼亚的石油储备量大幅下降,而德国在苏联的攻势此时正好达到顶峰时期,德国人不得不从政治上向罗马尼亚施加压力,迫使罗马尼亚降低供给给其他轴心国与国内民用的石油来满足德国人的需求。但是即使是这样,能够提供到前线的油料仍然是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在台风行动进行的时候,陆军军需处总军需官爱德华特.瓦格纳少将就曾经指出东线恶劣的作战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油料的消耗,原本可以供坦克行进100公里的油料在秋季泥泞的环境中仅可供坦克前进1/3的路程,这就要求后勤油料运输要提高3倍的数量才能足够保持装甲部队的进攻。无疑,东线糟糕的铁路运输状况并不能满足前线对于补充物资的需求,台风计划发布之后,中央集群每天需要27车皮的燃料,到了10月每天需要29车皮的燃料。而实际上9月(台风计划发布之时)中央集群每天只能得到22车皮的燃料,9月底的一段时间内每天免强可以得到27车皮,而10月每天下降到20列左右。到了12月底,每天只能达到不足10车皮的燃料。41年末隶属中央集群的部分装甲部队调防到邻近南方集群的位置上,也从侧面印证了油料供应的不可靠程度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5:00 +0800 CST  
总结起来,影响战争初期德国油料供应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海外的禁运,德国战前约有60%的油料依靠国外进口,其中包括美国、伊朗、委内瑞拉,1939年9月战争爆发后遭海上禁运,因此被堵死重要的一条石油来源。

2、尽管德国在战前执行了《4年经济计划》,但是整体国力依然不如苏联,国内的合成燃料加工厂仅有14家,战争爆发时在建6家。国内自给能力严重不足,战略石油储备不能满足需求。

3、俄国油料标号太低,使用时须加入粗苯以稀释正辛烷值,而且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处里,这就堵死了德军使用俄国前线战利品这一条路。

4、其他轴心国需求巨大,如意大利在1942年,每月都要向德国索要10万吨燃油,但实际的供应量德国只能提供给他们50%左右。

实际上在占领西欧诸国之后,德国获得了巨大的储备油战利品,其中还包含有高品质的航空油,在闪击西欧诸国的过程中,德国一共缴获了150万吨的储备油,而在这些战役中德军消耗的油量不到此数字的1/2。按纸面的数字来看德国收获不小,实则不然,德国需要在占领国维持秩序,其中也包括维持占领国日常的生活,这些国家在战败之后的石油来源完全依赖于德国,这就无形中又给德国的后勤部门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5:00 +0800 CST  
同时德国海军与一些主要的轴心国也陷入“油料恐慌”之中。德国战前储备的重油与柴油为111.8万吨,德国海军在1941年12月前一共拥有15.1万吨柴油。重油为36万吨,其中约有14万吨要经过处理才可使用。虽然U艇部队可以保证战备,但是大型水面舰艇却没有充足的油料可以使用,德国海军在不能保证自己使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按照元首的指令提供给意大利海军油料。根据M.A.布拉加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中的数据:意大利海军在1940年上半年时全部的燃油储备为180万吨,每月估计使用20万吨,那么仅能维持9个月的用量。而意大利参战之后,算上从阿尔巴尼亚、希腊掠夺的少量燃油,还有大约30万的燃油提供给空军。而到了1943年,意大利海军每月的油耗量甚至只有2万4千吨的水平,何谈控制地中海?!德国方面,沙恩兄弟、欧根亲王三舰穿越英吉利海峡一次就耗费了2万吨燃料,到了1942年4月,德国海军仅剩下开战前一半的油料储备。有这样糟糕的油料供应,也不难理解长期为人所诟病的德国大型水面舰艇的作战问题了。

如此种种,罗马尼亚的地位更加的突出,保卫罗马尼亚的安全也成为左右东线局势的关键一步。元首曾经提到:如今已进入空中力量时代,俄国人的轰炸机随时可以把普罗耶什蒂油田变成一片废墟,我们的石油命脉却在那里。在苏德战争之前,苏联从罗马尼亚手中夺走得比萨拉比亚地区可以部署威胁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机,这曾经令德国人寝食难安,随着苏德战争的暴发与基辅的失守,这种威胁被降低了,苏军轰炸机失去了大部分前出到罗马尼亚的基地,唯独只有黑海之滨的克里米亚半岛还能对罗马尼亚油田形成威胁,这个威胁必须予以根除,所以,德国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的重点方向之一就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那个坚固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同时在蓝色计划中,元首还要求在高加索地区发动攻击。也就是说,在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石油因素依然会主导德国人的战略选择问题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6:00 +0800 CST  
1941年末-1942年初,中央集群在正面防线上组织了几次非常成功的防御战,依靠防御支撑点与弹性防御的战术击退苏军多次的攻击,局部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反击,但是代价也是高昂的,中央集团军群在41年11月末至来年3月的防御作战中损失了相当部分的人员与装备,补充兵与技术兵器仅能维持1941年开战时75%左右的水平。大部分的师损失的坦克、半履带车等机动兵器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因此在1942年一整年中,中央集群都无法有太大的作为。北方集群尚未打通与芬兰陆军的联系,且兵力有限,在1942年依然是以防御战略为主。至1942年3月,德军东线全部162个师中只有8个完成了进攻准备,3个师需要修整才能投入进攻,47个师只能执行有限的进攻任务,剩余的师只能执行防御任务[注]。而此时,大部分状况比较好的师都归属于南方集群,因此在后世的分析中屡次得出1942年可以继续选择莫斯科方向显然是困难重重的。1941年6月22日至41年年底,德国人在东线消耗了100万吨的燃油,而到1942年,德国人仅剩下79万吨燃油储备。而且,德国的进口石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安东内斯库私下曾经向元首表示,无法提供更多的原油储备,已经接近了罗马尼亚的储备极限。普罗耶什蒂油田已经超负荷运转,出口到德国与意大利的时候已经动用了罗马尼亚自身的储备。因此,在1942年德军并不具备在东线各条战线上发起广泛进攻的条件,石油这一德军装甲部队的命脉限制了德军的机动能力。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6:00 +0800 CST  
注:关于兵力方面--在1941年的战事结束之后,德军在东现再也没有恢复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的兵力标准。德军在1942年之后新组建的师编制开始缩减(步兵师),从排级单位开始,德军取消了机枪班的配置,每个排也缩减了1/4的步兵兵力,因此造成德军步兵师的兵力普遍仅能达到1941年开战时2/3的水平,同时在支援火力方面,德军团级部队取消了步兵炮连的配置(仅有少部分德军团保留此编制),取而代之的是120毫米迫击炮连,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1942年的苏军。80毫米、50毫米迫击炮不能做到普及,因此德军在支援火力方面往往会造成断档的情况。反坦克兵器方面,德军依然是以50毫米pak38为主,75毫米pak40固然威力强大,但主要配属于师直属反坦克部队指挥,普通团级部队往往是没有自主权利调用的。造成步兵师缩编的主要原因在于1941年损失过大,而1922年年龄段的兵员已经不够充足,此时新兵的训练依然会占用很长时间等原因,这种与苏军不对等消耗的严重后果在随后几年战争中越来越严重的体现了出来。同样的问题存在于装甲部队之中,越来越多的突击炮开始出现,满编的装甲师寥寥无几,很多装甲师是从摩托化师(后来的装甲掷弹兵师)改编而来。虽然德军装甲部队在技术兵器方面依然不太理想,但胜在霍特、克莱斯特等人指挥艺术高超与苏军的冒进,才有1942年夏季德军装甲部队在顿河一路狂飙的一幕。

石油的因素,正是推动元首在1942年制定蓝色方案的关键因素。1942年的德军并不具备向苏军摊牌的决战能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1942年的蓝色方案可以理解为:夺取资源,切断伏尔加河的航运,为1943年可能的决战作准备。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6:00 +0800 CST  
Quote:
大本营41号令中关于夏季攻势总的企图:“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来的基本方针,要点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的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

考虑到冬季会战的后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上述目标只能逐步地达到。

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一俟包围地区形势的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了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和夺取英格曼兰 ”

实际上这次元首的胃口又有些大了,北方的列宁格勒无疑只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这里德军的任务主要有3:争取占领摩尔曼斯克,断绝北极航线;保障运输补给线的侧翼安全;打通与芬兰的陆上联系。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德军北方集群能做到第二点已经很不容易,他们自身的补给尚不能保持稳定。而这个计划开篇就提到列宁格勒,结尾还是念念不忘列宁格勒,可见元首本人对于这种“阶级问题”的仇恨已经影响了作战指令的下达。

从作战企图的第三段中可以看出,战役开始阶段的首要目的是消灭顿河周围的苏军,为进攻高加索扫清侧翼威胁。但是在实际的作战进程中,主要作战目标变为了次要,达成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最后演变为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这个计划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求歼灭“两河”(顿捏茨河、顿河)之间的苏军重兵集团,进而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水运并建立一条牢固的防线,然后B集团军群就可以抽调兵力用于高加索方向。

但是,在这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A\B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进攻的锋线的实力被不断拉长的战线削弱,A集团军群要求进攻高加索地区,但是从罗斯托夫-巴库油田的直线距离过长,德军兵力过于分散,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是负责攻占黑海海滨与进攻高加索的一支主力,但是这支部队计划中的行军路程分散的可以,实际进程中由山地兵组成主力的这支部队也没有太大的作为。

南线战役按照元首的设想,首先要清除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赛瓦斯托波尔要塞,随即代号为“猎雁”的行动展开,在强攻达两个月之久后,塞瓦斯托波尔这座坚固的要塞终于得以清除,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顿时消除,随即,大本营发布了关于继续在克里米亚作战的《43号令》,德军为了配合山地部队的攻势进行了几次规模不小的登陆战、针对油田设施的特种战。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线攻势期间,德军曾经计划动用伞兵与山地兵配合夺取黑海的几个关键地,但是最终计划夭折。

继克里米亚半岛攻防战之后,德军在南线一路奏凯,在曼斯坦因5月8日组织攻击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苏军出人意料的在哈尔科夫正面的伊组姆发动了一次突击,但他们最终被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消灭。关于苏军的这次盲目进攻,是因为在1941年的冬天,他们错误的判断了德军的战斗力所致,这次战役直接导致苏军在顿河西部无兵可用,此时的局势对于德军来说非常有利。

苏军的冒进之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于6月28日展开,德军的第4装甲集群、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负责进攻沃罗涅日,同时地6集团军负责从侧翼包抄,德军进攻势头之猛使得苏军甚至来不及破坏桥梁、供电站即撤退,此时元首直接命令第6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群不必理会苏联西南方面军,直接沿顿河向南进攻斯大林格勒,博克因为与元首意见冲突而被解职。在丧失从沃罗涅日切断苏军南北联系的机会之后,德军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度过顿河上游歼灭苏军。 由于苏军在之前的伊组姆(哈尔科夫)作战中失利,顿河下游的防御部队严重减员,斯大林不得不批准了后撤的行动。但正是因为苏军后撤的行动,对日后德军的部署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 首先是第4装甲集群,在得到元首的命令之后,第4装甲集群快速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开进。实际上,B集团军群是由元首本人亲自指挥,主要任务是追击逃脱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并攻占斯大林格勒。 在B集团军群沿顿河一路南下的时候,A集团军群也没有闲着,7月9日A集群度过顿涅茨河,但是他们除遇到小股抵抗之外没有合围到任何一支苏军主力,13日,隶属A集团军群的17集团军从塔甘格罗出发,意图合围罗斯托夫这个进入高加索的门槛,7月22日,德军几乎在无抵抗的情况下渡过顿河并占领了罗斯托夫。罗斯托夫-迈柯普拥有一条输油管线,但是已经提前被苏军破坏掉了,德军在罗斯托夫几乎没有得到一滴油。而在顿河绕了一个大弯的第四装甲集群非但没有包抄到任何苏军主力,反而丧失了攻下斯大林格勒的最佳时机,当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群行军速度远高于第6集团军,如果不去追机顿河-顿涅茨下游方向的苏军,他们很有可能会得到斯大林格勒-一座几乎无人驻防的空城。早在此前,苏联大本营断定德军在沃罗涅日方向的行动是攻击莫斯科的前奏,因此在南线几乎没有任何预备队,但正是因为进展过于迅速,大本营在判断方面出现了失误,他们认为苏军主力沿顿河南下逃窜,因此才发生了霍特的第4装甲集群在顿捏茨河-顿河兜了一个大圈子的莫名失误。

至此,《蓝色计划》告一段落,焦躁不安的元首又颁布了45号指令《继续实施布伦瑞克》

Quote:
(1)A集团军群的当前任务是,包围和歼灭现在已逃过顿河、到达罗斯托夫以南和东南地区的敌军兵力。

为此,应从在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齐姆良斯卡亚地区建立的诸桥头堡派出强大的快速部队,向西南总方向、大体是向季霍列茨克推进,步兵师、轻装步兵师和山地师则在罗斯托夫地区渡过顿河。
此外,应以先遣部队完成切断季霍列茨克、斯大林格勒铁路线的任务。
应将A集团军群的两支装甲兵团(第23和第24装甲师)调给B集团军群,用于继续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
“大德国(即GD师)”步兵师应作为陆军总司令部的预备队留在顿河以北地区。要做好将该师运往西线的准备。

(2)在歼灭顿河以南的敌兵力集团之后,A集团军群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占领黑海的整个东海岸,摧毁黑海港口和敌黑海舰队。
此外,第11集团军计划用于这一方向的部队(罗马尼亚山地军)应渡过刻赤海峡,一俟A集团军群主力的推进产生了效果,就沿黑海海岸公路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
应以另1个兵力集团(它集中了其他所有山地师和轻装步兵师),强渡库班河,夺占迈科普和阿尔马维尔高地。
这个兵力集团可得到正在及时前调的高山部队的加强。该兵力集团在尔后向高加索山脉西部山区推进和越过该山区的过程中,应利用所有可通行的道路前进,应在第11集团军部队的协同下占领黑海海岸。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8:00 +0800 CST  
(3)同时,在东面的翼侧掩护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应以一支基本由快速部队组成的兵力集团夺取格罗兹尼地区,以部分兵力尽可能在山地通道的制高点上封锁奥塞梯和格鲁吉亚的军用公路。
接着,沿黑海海岸向前突击,夺取巴库地区。
集团军群可能在晚些时候会得到意大利阿尔皮尼军的加强。
A集团军群这些作战行动的代号为“火绒草”(保密等级:绝密)。

(4)正如已下达的命令所确定的,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过程中建立起顿河防线,击溃在那里正在组建的敌兵力集团,占领该城,封锁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以及河流。
接着,快速部队应沿伏尔加河向前推进,其任务是突至阿斯特拉罕,同时封锁那里的伏尔加河主要支流。
B集团军群这些作战行动的代号为“苍鹭”(保密等级:绝密)。

布伦瑞克方案的第一条指令就充满了感情因素。因为之前德军的攻势过于迅速,苏军一路溃退,甚至没有来得及破坏顿河上的桥梁,第24装甲师在7月6日进逼沃罗涅日。但是此时德军内部发生了分歧,元首认为应放弃沃罗涅日,迅速南下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而博克元帅坚持攻占沃罗捏日,以切断苏军的南北联系。显然元首在大好局势下又犯了贪功的老毛病。从战术意图上看,博克的想法并没有太大的失误,此时苏军在南线呈现出广泛的颓势,如第24装甲师先锋进攻沃罗涅日,必能尽早达成蓝色方案实行的战役目的。元首还是念念不忘像基辅那样歼灭苏军重兵集团的机会,因为这次意见上的分歧,博克元帅还被解职。

留给A集群的任务显然又是不可能的,从刻赤海峡渡海的第11集团军兵力并不充裕,同时还要面对苏联黑海舰队的威胁,他要与第17集团军的山地兵们在图阿普谢会合,然后攻占黑海海滨的重要城市呼苏米,进而清除黑海舰队的威胁。但是第11集团军在新罗西斯克受阻,未能前进一步,只有翻越高加索山脉之后疲惫的山地兵来攻击图阿普谢。布伦瑞克方案中,元首还抽调走实力强劲的GD师。这无疑又加重了南方集群缺人少油的局面。第一装甲集群的先锋距离格罗兹尼油田已经非常近,最终还是因为进攻实力逐渐削弱未能更近一步。

从罗斯托夫-巴库的直线距离为880公里;A、B两个集群要在相距遥远的两个方向上发起攻击;第17集团军从罗斯托夫经新罗西斯克到巴库的直线距离甚至等于高加索山脉的长度(1000公里),这些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当时德军的后勤状况来说,如:B集群从罗斯托夫运送补给(拥有并不完善的公路)至斯大林格勒前线,只需要400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是罗斯托夫的道路拥挤多支不同的德军部队,道路不堪重负,后勤系统只能是在勉强维持。错误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德军的后勤系统,例如台风行动实施之前,中央集群就因为推进距离过远而不得不暂停攻势,实际到了现代战争中,如果装甲部队推进过远也依然会对后勤造成困难,即使拥有最完善后勤系统的现代美军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再来看李斯特的A集群。8月9日,A集群先遣队占领迈柯普油田,但是这里已经被苏军破坏,大部分油井没有一滴油可以榨出来。在度过库班河后,第一装甲集群的一部分负责继续进攻高加索山区,但是第1装甲集群却没有多少补充油料了,这次,后勤的重要性又一次显现了出来,此时虽然罗斯托夫已经被德军攻占,但是他的铁路线尚未改进为德国轨道间距,后勤显得越发困难,在这一阶段,第一装甲集群每天接收到的补充燃料为0车皮。几乎所有的补充物资是依靠免强的公路运输与空运得到的。这样的进攻决不会持续太久。在拿下迈柯普之后,德军接下来还要歼灭高加索山脉另一头盘踞在呼苏米以及其它黑海海滨的苏军部队,另外还要攻克格罗兹尼、巴库的油田。其中第一装甲集群要占领高加索山脉脚下至第比利斯的一段公路,保证攻击格罗兹尼过程中的后勤问题,第17集团军的任务为攻占克拉斯诺达尔与图阿普谢,切断苏联黑海舰队的据点。

实际上,第一装甲集群与第17集团军的攻击均不是很顺利,燃料的缺乏导致了他们必须要经常打打停停,在高加索山脉唱主角的还是山地兵部队。对于高加索的攻击德军本来是有机会的,无奈那个时候斯大林格勒已经陷入了绞肉的状态,没有多余的兵力提供给A集群使用,越拉越长的战线侧翼经不起任何干扰,A集缺乏空军提供掩护,而此时空军正在斯大林格勒毫无结果的狂轰滥炸,苏军投入五个集团军的兵力投入斯大林格勒。雪上加霜的是,原定投入高加索方向的第11集团军被抽调到列宁格勒前线,德军分兵大忌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先前分兵南下攻击高加索已经失去了重兵合围斯大林格勒的机会,已攻占斯大林格勒为目的辅助攻击高加索的方案,最终演变为德军不由自主的投入重兵攻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成功地充当了一块吸铁石,直到第6集团军的几十万孤魂飘荡在斯大林格勒的郊外...

蓝色计划中分兵夺取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的设想虽然有违军事原则,但仍然不乏战略闪光点。控制高加索产油区与切断伏尔加河航运是同等重要的:控制斯大林格勒,德军就会拥有稳固的侧翼进而抽调足够的兵力进攻高加索的产油区,进而一直推进到里海的巴库油田。不过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即:斯大林格勒并非是非打不可,斯大林格勒对于高加索德军的威胁是北方的侧翼。虽然在蓝色计划的设想中通过斯大林格勒建立一个防御节点有助于稳固高加索方向德军的后方,但实际做起来意义并不是太大。博克与哈尔德都曾反对夺取斯大林格勒。通过上巴斯孔查克附近的陆桥位置十分关键,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与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切断上巴斯孔查克的陆桥可以切断里海产油区通往苏联内地处的阿斯特拉罕唯一的一条铁路。因此,夺取斯大林格勒似乎不是唯一的办法。不过这也很好理解,统帅部的将军们依然是希望切断苏联内陆的供给线,因为将军们依然对莫斯科耿耿于怀,而绕过斯大林格勒却把高加索的德军置于危险的境地,这又有违蓝色计划的初衷,即夺取高加索的产油地。而实际上,如果不是霍特第4装甲集群在顿涅茨河兜的那个大圈子,他们可能会早于第6集团军到达斯大林格勒-而且是一座空城。但是很不幸,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没有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发展,夺取斯大林格勒只是占领高加索的一个手段,但是事实的发展来看,这个“手段”却最终盖过了“达成目的”,德军上下像着了魔一样被吸引到了那块死亡之地。添油战术只能不断消耗德国的有生力量,德国人自己酿下的苦酒,必须要由他们自己来品尝。

对于1942年末-1943年初南线的尴尬局势,最好的解释恐怕就是战役指挥的问题,蓝色计划如果仍有可执行性的话,那么布伦瑞克方案就充满了不可思议。以第4装甲集群与第6集团军为例,两者缺乏有效的联系。如果改为第4装甲集群迅速突击斯大林格勒,为后续步兵开辟通路,然后后撤作为预备队使用;由第6集团军攻占斯大林格勒,这样至少可以使用装甲部队保护整体战线的侧翼。

我们并不去讨论究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成败细节,这方面请参看李德哈特的著作。是什么促使元首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违反战争原则分兵两路进攻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方向呢?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9:00 +0800 CST  
在计划来看,除去攻占列宁格勒这一步臭棋,蓝色方案还是颇有执行可行性的。首先,前面已经分析过,德国的燃油储备已经低到了比较危险的程度-并不只是德国,他的盟友-罗马尼亚、意大利也同样面临燃油短缺的危机,如果不设法寻找新的石油来源,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会不断降低可用性,最终因为缺油会变成一堆废铁。仅1941年下半年时间里,德国就耗费了100万吨石油。1941年德国石油总供应量已达到892.9万吨,即使如此,依然不能满足整个德国的需求(含各国占领区)。

早在1941年10月德国战争经济办公室这个机构就曾提醒过元首:航空燃油的储量为28.9万吨,仅能满足至1941年底的使用,到1941年10月,海军U艇所需的柴油储备仅有25万吨,如果继续向意大利提供每月10万吨燃油,那么我们的海军到了1942年4月将缺乏可以使用的重油。

各方面的资料带给元首的是一个不安的结论,即:德国的燃油储备必须迫使他在1942年将目标放在苏联的产油地上。高加索-里海地区是当时苏联的重要产油地,但却不是唯一的产油地,苏联依靠乌拉尔山脉的新油田依然可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但是德国不同,它对于高加索石油的迫切需求甚至在1941年就已经被英国的情报部门预计出来,缺油迫使意大利海军无法活动,因此在地中海英国舰队才敢于无视轴心国海上力量。

1942年德军的夏季攻势,完全是为了打一场“石油战争”,如果成功,他的首要目标-夺取苏联高加索油田实现之后,德国的战争机器将得以继续运转,国内以及盟国缺油的状态都将得到缓解。得到充足石油之后的德国,无疑会在更多条战线上拥有选择权。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19:00 +0800 CST  
关于土耳其的问题也是德国所必须要解决的,他的优先地位甚至要等同于意大利与罗马尼亚。原因是德国战时经济装备办公室曾经提交给元首这样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即使夺取高加索的油田,每年也将只有少部分石油通过铁路运输至德国,海运必须予以考虑。夺取高加索的油田势必会对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产生鼓舞士气的作用,歼灭苏联黑海舰队这些国家也将出力-因为海运石油也关系到他们的命脉。一但歼灭苏联的黑海舰队,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势必会抽调航运船只用于运输石油,从黑海海滨至罗马尼亚港口需要有一段距离,而以当时轴心国的海上实力来看,他们缺乏有足够的海运船只,即使能保持海运,也没有足够的船只通过多瑙河将石油运往德国。即使可以解决苏联黑海舰队,他也需要面临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威胁-如同德国人的U艇在大西洋所作所为的地中海英国翻版。

但是,并不是没有另外一套可行的方案。土耳其的态度是可以通过地中海局势争取到的,可以预见的是,一但占领高加索的油田,由德国立即进行开发,应该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出产一批原油。高加索的安全问题在蓝色方案中是有提到的,即:由斯大林格勒为防御据点,由轴心国部队与德国部队共同防御。按照战时经济装备办公室的统计数据,高加索地区通过陆地每月可以输送一万吨的石油,防御阶段,德军仅抽调一部分的装甲兵立即可,因此国内原油消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雷德尔元帅曾经抱怨过每月需要提供给意大利海军燃料的问题,在高加索出产德国石油之后,这样的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可以这么说,一但得到高加索的原油,意大利海军可以在东地中海维持一定程度的活动,足够保障黑海-罗马尼亚海运线路的安全。关于土耳其的态度并不好推测,但是无疑地中海局势的走向对于影响土耳其的态度是有一定作用的,取得土耳其的支持会有如下好处: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20:00 +0800 CST  
在1936年8月,元首制定了一份旨在“扩大生存空间”的备忘录,当中首次提到了与苏联的冲突即将发生,德国需要开始进行石油储备,戈林随即付诸实施,制定了著名的《德国经济发展4年计划》,当时有人对委派经济一窍不通的戈林制定经济计划颇有微词,但实际上这份计划是由戈林的参谋班子所拿出的。这项计划在当年的10月开始付诸实施,这项计划中规定的石油、合成燃料产量在战时基本得以实现。随后戈林又制定了野心更大的《凯林大厦计划》,其中计划德国在1944年石油产量要达到1100万吨的数字,而实际上,德国在战时最高峰的1943年石油产量也只能达到全部用油量的40%不到。因此德国必须要依赖于海外石油进口以维系庞大的战争机器。

1939年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的石油进口量曾经创纪录的达到516万吨的数字,这仅仅是9月遭到海上封锁之前的数字。而到了1940年,德国的进口石油量锐减为207.5万吨。其中包括从苏联进口的65.7万吨。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国从欧洲进口石油的主要依赖国就只有罗马尼亚一家。

德国在1942年的石油储备为79.7万吨。这些石油一但集中使用到东线方向上,仅够1个多月的使用量,为此紧急加强中央集群方面的石油储备也并非不可能。1942年夏季攻势之前,中央集群与北方集群将几乎全部非战斗车辆都加强给南方集群,使得后者的机动力达到了80%的水平,那么如果考虑到装甲部队对调的因素,中央集群在进攻之前加强机动能力的设想并非不可能完成。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1-30 19:21:00 +0800 CST  
1942年8月9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如愿的攻占了北高加索的玛依科普、克拉斯诺达尔和格罗兹尼油田。
然而德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占领北高加索的油田之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油井被堵死了,输油管线和泵站、炼油厂全部都炸毁了,连一样完整的工具都没有留下,此时希特勒专门组建的技术旅终于派上了用场。但德国人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重新钻了一些油井之后,他们从这些油田所得到的原油,每天还不到70桶(约10吨),这对庞大的苏德战争来说就是杯水车薪,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为了完成斯大林给他这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巴依巴科夫也是九死一生。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2-01 12:43:00 +0800 CST  
二十世纪世界各国石油产量
https://tieba.baidu.com/p/6372141378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9-12-05 19:21:00 +0800 CST  

楼主:Notung

字数:13274

发表时间:2019-12-01 03: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1 10:42:18 +0800 CST

评论数:24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