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军尚武』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员朱广生

——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研究员朱广生

本刊记者 蔡 萌

文章很长,我就把干货先放上面了

1991年,我国高超声速再入空气舵机动飞行器预研攻关项目起步,朱广生以室主任助理的身份负责十大关键技术之首的“气动特性研究”项目。研究内容便是以国外20世纪80年代先进机动飞行器为原型,进行“反设计”。

未曾想,这在当年没有任何技术储备又没有工程经验的情况下,朱广生负责该项目所创建的国内首型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设计技术体系,竟然成为当今我国近、中、远程多型弹道式“杀手锏”武器研制坚实的技术基础,引发多家研制单位为此“竞折腰”。


也正因此,才开创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首型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特性攻关以及90年代末机动飞行器研制的传奇,才有了2000年后我国首型通用中远程精确打击战略导弹的研制,才实现了我国战略武器实战能力的重大突破。

90年代末,基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需求,迫切需要研制一型具有强机动性的再入飞行器,以实现对特殊目标的强突防和精确打击。
一院便在此时决定自筹资金,以朱广生90年代初承担的预研项目为背景,研制中近程机动导弹,同时也是我国首枚带空气舵的机动飞行器。开始时朱广生担任了型号高宝升副总设计师的助理,一年后转为了副总师。工程从1997年开始,计划18个月完成。

飞行器要获得大的机动就需要大的升力。在某一范围内,升力取决于更大的攻角,但大的攻角则会使飞行器头部激波打在舵面上,产生较强的激波干扰,舵面热环境更为恶劣,这对首次研制以型号为背景的机动飞行器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一直到2000年,才进行我国第一个机动飞行器的飞行试验,飞行攻角被限制为14°。

楼主 共和国开路先锋  发布于 2016-02-02 23:56:00 +0800 CST  
朱广生将此发现写成了一篇论文向上级汇报,并得到了总师陈福田院士的支持。2002年,一院又先后打出了4发导弹,选择的攻角分别为14°、16°、18°、20°,均获得圆满成功,回收的残骸外观验证了朱广生的判断,同时也证明了当初国外专家误导了中国设计人员。
然而,成功之后的他并未沉浸于胜利的喜悦,而是着手于该型飞行器研制的经验与方法总结,形成再入机动飞行器设计的技术体系,为后续型号向更快更远机动能力更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获得了2004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与重用。
2002年,上级调朱广生从14所到了一院,作为武器系统的技术总负责人主持了我国首型通用中远程精确打击导弹研制,实现了带空气舵机动飞行器由马赫数12向马赫数18的技术跨越和战略武器实战能力重大突破。
作为新型通用武器系统演示验证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朱广生提出实现中远程、高精度、实战化的技术途径,经8年2个型号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研制,确立了国家立项的系列型号主要技术方案。而作为A状态的总师,他主持的新一代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系统的工程研制,又为我国战略武器实战能力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率先实现带空气舵机动飞行器用于远射程导弹的技术跨越;率先实现中远射程战略武器的精确打击;率先实现我国陆基机动导弹水平瞄准、无依托快速发射;创战略导弹“车载弹”长途机动直接发射的考核先例;提出“三段式”特殊弹道方案,实现战略导弹在国内有限的靶场射程进行真实环境的飞行考核。项目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荣誉背后往往凝结了无数心血与汗水。这几年里,朱广生不仅向老专家学习,还向年轻的设计人员请教,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首战告捷后,他马不停蹄地带领队伍又进入了新的飞行试验演示验证工作中,攻克了主动段飞行“压低弹道、非连续助推直接起滑”、级间段“瓜瓣分离”、滑翔飞行器变形翼分离等多项关键技术,又取得了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的佳绩。


楼主 共和国开路先锋  发布于 2016-02-02 23:57:00 +0800 CST  
原文地址
http://www.stawards.cn/shownews_n.asp?id=3500&class3=%BD%B1%C0%F8%B9%CA%CA%C2

楼主 共和国开路先锋  发布于 2016-02-02 23:57:00 +0800 CST  

楼主:共和国开路先锋

字数:1581

发表时间:2016-02-03 07: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5 23:28:42 +0800 CST

评论数:1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