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罪人秦桧——曾琼碧 著

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
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其矫诬也,无罪可状,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
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阴结内侍及医师王继先,伺上动静。郡国事惟申省,无一至上前者。桧死,帝方与人言之。
桧立久任之说,士淹滞失职,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柔佞易制者,如孙近、韩肖胄、楼照、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之徒,率拔之冗散,遽跻政地。既共政,则拱默而已。又多自言官听桧弹击,辄以政府报之,由中丞、谏议而升者凡十有二人,然甫入即出,或一阅月,或半年即罢去。惟王次翁阅四年,以金人败盟之初持不易相之论,桧德之深也。
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人谓熺自桧秉政无日不锻酒具,治书画,特其细尔。
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同列论事上前,未尝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李光尝与桧争论,言颇侵桧,桧不答。及光言毕,桧徐曰:“李光无人臣礼。”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术。
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0 22:06:00 +0800 CST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0 22:06:00 +0800 CST  
第一章 被俘降金
一、拜师出仕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秦桧出生于一个下级官员的家庭,父秦敏学,曾先后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丞、信州(今江西上饶市)玉山县令、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市)古县县令等官职。秦敏学有四个儿子,秦桧排行第三。
南宋初年的奸相汪伯彦未中进士时,曾接受徽州(今安徽歙县)祁门县令王本的聘请,到当地开馆教学,秦桧和他的兄弟都拜汪伯彦为师,在汪伯彦的门下读书。这个秦桧倒也是个人才,生得脚长如竿,眼有夜光,“常嚼齿动腮,谓之马啖。相者谓得此相者可以杀人。”
秦桧小时就“天资狡险”[1],又在汪伯彦那里学到了一套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的本领。所以,当他在做太学生时,便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上有时也乐意为大家做些事情,同窗要去出游,必“委之办集” [2],但在暗地里又“善干鄙事” [3]。同学们觉察到他有这种两面派的行为后,都瞧不起他,称他为“秦长脚”[4] 。
南宋初,汪伯彦曾当宰相,因专权自恣,投降误国,受到朝廷大臣们的猛烈抨击,宋高宗赵构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才把他撤职。但后来秦桧任相,却利用职权,庇护其师,为其开脱罪责,并多次向高宗推荐和吹捧他的才学,致使这位民愤极大的罪人,复为知池州、宣州,任江东安抚大使,拜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等官职。甚至在他死后,还被追赠为少师,“谥忠定”,备极哀荣。
由此可见,汪伯彦和秦桧之间,他们不仅在师徒关系上是臭味相投,一脉相承,而且在仕宦生涯上更是相依为命,狼狈为奸,秦桧“后日主和,即伯彦志也”[5] 。
北宋政和五年(1115),秦桧考中进士,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州学教授,后又中宏词科,由李邦彦“荐入馆职”[6] 。他进入宋朝官场,可说是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秦桧进入仕途官场的时候,正值宋徽宗赵佶在位。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腐朽的皇帝,他沉湎于酒色,迷信道教,宠信道士林灵素,在开封和各大城市都添修了许多道观。有方士对他说京城的东北角风水好,只是地势稍低,如能稍增高,则“皇嗣繁衍矣”[7] 。徽宗完全听信其言,大兴工役。后来,又在这里兴建穷侈极欲的万寿山。
宋徽宗还酷爱书画、音乐。他画的《梦游化城图》,人物只有半指大,且有几千人之多,还有城郭宫室,鼓乐仙嫔,“云雾霄汉,禽畜龙马,凡天地间所有之物,色色具备” [8] 。这固然反映了徽宗在绘画上的艺术成就,但也暴露了他所梦寐以求的是腐朽享乐的生活。徽宗的书法也很好,所创的“瘦金书”,擅名于后世。由于他沉缅酒色、书画、音乐,很少过问政事,因此朝政腐败;他又重用蔡京、童贯、王黼、朱缅等人,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们把持。
权奸蔡京、童贯等为投宋徽宗之所好,在苏、杭设置“造作局”,役使大量工匠为皇室造作各种奢侈品。后来又增设“苏杭应奉局”,专事搜罗各地的奇花异草,怪石巨木,运去京师,以供徽宗赏玩。凡民间有一石一木被看中,都要被抢走,甚至用拆墙拆屋的办法才能进行搬运。当时主持应奉局的朱缅等人,又借机大肆贪污勒索,中饱私囊。被掠夺的人民,中等的人家多被弄得倾家荡产,下等的人户还要卖儿卖女来供奉他们的需索。朱缅搜刮来的花石,还要用大量的船只运到开封,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有的船只役使的民夫甚至多到数千人。老百姓被害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东南地区的广大人民,在备受骚扰、积愤难平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爆发了以方腊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在方腊起义的同时,北方京东地区的农民,因不堪农田被“西城刮田所”刮为官田,因不堪日益繁重的赋税剥削,也爆发了以宋江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先后都被北宋王朝镇压下去了,但它们都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王朝的统治,使北宋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正当北宋王朝统治集团一天天腐烂下去的时候,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开始蓬勃兴盛起来。逐渐强盛起来的女真族,曾经长期承受辽朝的奴役和压迫,女真族杰出领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同时,领导女真人开展了反辽斗争,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辽天庆五年(1115),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建立了金国奴隶制国家。金天会五年(1125),辽朝的天作帝被金俘虏,辽亡。
金国灭辽以后,新兴的女真奴隶主集团不但不肯把战争停下来,还接着对北宋发动了掠夺性、奴役性的侵略战争。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兵第一次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下:一路由粘罕率领,进攻太原;另一路由斡离不率领,进攻燕京。南侵的两路金军,谋划要打到北宋的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会师。然而,西路的金军,在太原城下则遭到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不可能再向南前进。但东路的金军,却攻下了燕京,又在北宋降将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直入。
南侵的金兵,到处烧杀掠夺,把俘虏去的宋朝平民百姓用铁索锁上,并在耳朵刺字,再转卖到西夏、蒙古等地作奴隶。女真贵族的侵略暴行,激起了北方广大平民百姓的奋勇反抗,他们纷纷组织抗金武装,打击金兵,保卫家乡。
面对金军的猛烈进攻,北宋一部分官僚地主也主张抵抗。因为金兵的入侵,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金兵所到之处,不但他们的家财被烧掠,而且有些士大夫还作了俘虏。有些被关在云中,无法生活,有些则无家可归,“乞食于途”。金将粘罕怕他们生事,便以散米赈济为名,“诱三千人出城,令甲兵坑之” [9] 。这些情况,反映了他们和女真贵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主战派以李纲、宗泽等爱国文臣为杰出代表。但是掌握实权的大官僚、大地主统治集团,却害怕人民群众,甚于害怕女真贵族,因而他们主张向金乞和。投降派的总头目,就是徽宗和钦宗。
当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汴京时,宋徽宗惊慌失措,他虽然下了“罪己诏”,号召天下军民勤王,但又急急忙忙地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钦宗),自己带着蔡京、童贯等人南逃到镇江避祸。
宋钦宗也和他的老子一样,十分害怕金兵,曾几次企图弃城南逃。金兵于靖康元年(1126)一月,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本来就不准备抵抗的钦宗,这时便积极进行投降活动,几次派人到金营乞和。金军提出:索取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牛、马各万匹,缎百万匹,宋朝割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今河北河间)三镇,并要以亲王、宰相作为人质,才许议和。
对于这些苛刻屈辱的投降条件,宋钦宗和李邦彦、张邦昌等误国权奸,都主张全部接受。但爱国名臣李纲坚决反对。
李纲认为三镇是北方十余郡的屏障,要是割出去,宋朝如何立国?金人索取的金帛数目也太大,即便竭尽天下财物,也不可能如数供给。因而李纲极力主张坚守汴京,他认为等待四方勤王之兵的到来,定然可以打败孤军深入的金兵。
秦桧当时任太学正,他见有机可乘,便上了一封谈兵机四事的奏章,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他认为金将贪得无厌,只许割燕山一路为好;第二,他认为金兵奸诈,会伺机进击,守御不可松弛;第三,他建议钦宗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其中的重要意见,登记在誓书上;第四,他认为金使前来,不能引进宫殿[10] 。
从这些建议看来,秦桧其实并不是积极主张抗击金兵的,至多也不过是消极地主守而己。在割地问题上,秦桧的意见和张邦昌不大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此后,秦桧被任命为职方员外郎.
在金兵包围汴京、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宋钦宗没有采纳主战派李纲的正确意见,却派康王赵构为军前计议使,令张邦昌为副,去金营为人质。当时,各地勤王兵已陆续到达汴京。于是,宋将姚仲平建议夜劫金营,生擒金将宗望.救回康王。他的这个建议,不仅得到了李纲的支持,而且此时钦宗也希望能侥幸取胜。但由于消息被泄露,金营有准备,结果宋军劫营遭到了失败。金将宗望乘胜派使者到宋廷斥责问罪,并提出要改换人质。
宋钦宗为了乞和,完全接受了宗望的要求:把肃王赵枢送去作人质,换回了赵构和张邦昌,并下诏把三镇割给金朝,命礼部侍郎秦桧和程瑀为割地使。秦桧往河中,程瑀往河东。但由于李纲率领汴京军民积极备战,将士奋勇杀敌,各地来援的宋军又不断增加,而金兵孤军深入,宗望不敢久留,便乘机北撤。秦桧、程瑀等人为割地使也只到达河北就返回了汴京。
秦桧回汴京后,得到翰林学士吴幵(jian)的赏识,经吴幵的推荐,“由此进用”[11]任殿中侍御史,升左司谏。吴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国投降派,对于是否割让三镇的问题,当时“议者多主战守,惟南仲与吴幵坚欲割地”[12]。后来徽宗、钦宗二帝被俘,朝廷“士大夫救死不暇;往来贼中,洋洋自得者,吴幵、莫俦二人,路人所知也” [13] 。秦桧之所以受到吴幵的如此赏识,就是因为他与吴幵是一丘之貉。
八月,金太宗(完颜晟)又以粘罕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再度发兵南侵,金军仍为东西两路进兵。这时的北宋,李纲等抗战派已被排斥出朝廷,投降派唐恪、耿南仲等人控制了朝政。他们无意抗战,一心求和。太原被攻陷后,金军东西两路合兵南下。钦宗惊惶失措,立即派康王赵构为使,王云为副,到金军宗望营求和。赵构走到磁州(今河北磁县), 被知州宗泽劝阻,没有继续前往,返回留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
金兵再次渡过黄河后,金将宗望看透了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故议和的条件比过去更为苛刻,不仅要求割让三镇,而且还要划黄河为界,把河东、河北之地全部归金,并扬言宋朝如不割让这些地方,立即就进兵攻打汴京。
十一月,宋钦宗召集文武官员一百多人,在延和殿商讨对策,谏议大夫范宗尹等七十人主张“乞予之,以纾祸” [14] ,尤以范宗尹言最切,“至伏地流涕” [15] 。
而梅执礼、秦桧等三十六人,虽认为不可,但态度却并不坚决,当钦宗命黄门拿着范宗尹的奏疏向百官宣称“朝廷已有定议,不得异论” [16]时,秦桧等人便不再吭声了。就在这次廷议后不久,秦桧升为御史中丞。由此可见,秦桧的态度和待遇,与当时屡遭贬黜的抗战派,绝非一样。

[1] [2][3][4]《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
[5]《历代史论.宋史论》卷3,《秦桧主和》。
[6]《三朝北盟会编》卷220,引《中兴姓氏录》。
[7]《说郛》卷30,《寿山艮岳》。
[8]《说郛》卷13,《宋画》。
[9]《大金国志》卷6 。
[10]《宋史》卷473,《秦桧传》(《三朝北盟会编》卷27载《太学正秦桧论兵机三事》,与《宋史.秦桧传》所载四事有不同)。
[11][13]《挥麈录.余话》卷2 。
[12]《宋史》卷352,《耿南仲传》。
[14][15][16]《三朝北盟会编》卷62。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1 07:59:00 +0800 CST  
二、“存忠”赵氏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底,金军再次包围了汴京。不久,京城便被攻破。金国女真兵纵火烧杀抢掠,把汴京城内的金银财宝搜括一空。最初,他们并不以搜括金银财宝为满足,还想夺取北宋王朝而代之,但又“惧民不听”,也顾虑悬军南下,占领州、县过多,“兵力不周,是自贻患也”,所以才不敢这样做。但是,又恐怕“他日赵氏必复兴”,于是又有“就城中别择贤人之议” 1 。金人为要另立异姓,便把徽宗、钦宗、亲王和后妃等人都扣押起来。
到靖康二年(1127), 金国女真皇帝下令废徽、钦二帝。在*君为臣纲”的封建时代,士大夫把忠君的思想言行,看为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所以一听到二帝被废而要另立异姓的消息,同知枢密事孙傅便立即发动文武百官写了一封呈文送往金营,陈述当时在中外异姓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如果仓促册立,不但四方必然不从,而且宋金双方还会因此而造成兵连祸结,争斗没有止息之期,况且汴京经过两次搜刮之后,“公私所有,各已罄竭”, “难以立国”,请求金军班师,让北宋朝廷“退守偏方,以备藩屏”, 如能准许钦宗复位,所有“称呼位号,一听指挥” 2 。但这个呈文并没有送到宗望、粘罕那里,孙傅自己便又写了一封呈文,再次向粘罕等人请求,力主要是不允许钦宗复位,就在皇族中“择一贤者立之” 3 。
这就是“存忠”赵氏的主张。很明显,这个主张,是把一个国家的存亡,看作是一姓之兴废,只要能保住赵氏的皇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向金国女真人屈辱称臣,甚至永为藩属。
尽管这样,金国女真人还是置之不理,它直接指令北宋投降派吴幵、莫祷等人催促百官,要他们“督举异姓”4 。其实,要百官推举异姓也不过是一种形式,金国女真兵统帅粘罕他们早就看中了前宰相张邦昌,要立他作为金国女真人的傀儡皇帝。
当时,宋钦宗的太子还留在汴京,宋统制官吴革请太子“坚避,以固国本”,又在启圣院设立赈济所,招募人士,“一日之间,至者万计”,并企图把这些人以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来,“且告急于王,及在外诸大臣” 5 ,约定日期,举行武装反抗。但吴革的这一主张,始终未能得到孙傅的赞同。因孙傅对于金朝还存有幻想,想乞求粘罕或“许国主归国,降号称藩;或立监国太子,以从人望;或选立赵氏近属” 6 。但是,这时粘罕凶相毕露,他限定日期要宋廷官员推立异姓,交出皇族,如不按期照办,就要举兵屠城。被扣押的钦宗知道这一消息后,更是害怕,立即写信给投降派徐秉哲,要他镇压京师人民,不准他们起来抗金,以免连累了他。同时,徽宗也是一样,他也写信要朝臣“速令太子出来” 7 。结果只好交出太子,送往金营。金将还要汴京群臣一同拥立张邦昌为帝,如有人敢持异议或藏匿赵氏者,以军法严惩。敌人虽然气势汹汹,但北宋许多官员仍不屈服于金军的威胁,当时要求辞官者就有四十余人,他们宁愿弃官,也不肯拥戴张邦昌为帝。
粘罕等人见用硬的一套行不通,便改用欺骗与武力威吓相结合的办法来逼使百官就范。他们命北宋吏部尚书王时雍为汴京留守,要他到处张贴榜文说:“金人许推择赵氏贤者” 8为帝,并要他请文武百官到秘书省商议这一事情。
当文武百官到达后,秘书省的大门即被关闭,周围布满了全付武装的金国女真兵。在这森严而恐怖的气氛中,范琼出面宣布:金王朝要立张邦昌为皇帝。文武百官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唯唯而退” 9 ,也有不肯俯首就范的,其中有个太学生就说:“某等所见,意殆不然”。范琼怕其他的人也跟着他起来反对,*即抗声折之”。王时雍更怕拖延时日,夜长梦多,又看到大家不肯写推举状,他就带头签写,于是文武百官也只好跟着他签写了。
起初,虽有人流泪悲叹,但又不敢提出异议。后来,奉直大夫寇庠才严然厉声地说:“吾乃异议者,请如所令”。接着,朝请郎高世彬也悲愤地说.“吾请同行”。他们的抗议在同僚中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监察御史马伸当场对众官说:我们“职为争臣”, 怎么能够“坐视不吐一辞”?我们应当共同写一篇反对状,要求保“存赵氏”10 。
秦桧这时官为御史中丞,他看见文武百官的反对态度,也听到属下马伸等人的慷慨陈词,自己作为御史台的长官,当然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就独自地写了一纸状文送到金营。
秦桧在他写给金国女真人的状词的开头,首先表明:他秦桧写此状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尽忠于赵宋王朝,也是为了替金国女真人着想,并帮助你们金国女真人权衡利弊。
秦桧还说:值得金国女真人注意的是,赵宋建国已有一百多年,统辖地区辽阔,子孙蕃衍,“号令一统”。张邦昌作宰相时,只不过是一个“附会权幸之臣,共为蠹国之政”, 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如果把他立为皇帝,天卞的英雄豪杰必然会“共起而诛之”,最终还是不能成为金朝的屏障和藩属。金国女真人如果不顾一切,一定要立张邦昌为帝,那么“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
所以,他秦桧衷心地希望金国女真人要深思熟虑,最好还是恢复宋钦宗之位,让宋钦宗当个傀儡皇帝,这样“实大金万世之利也” 11。这就是秦桧后来所一再吹嘘的,他在靖康末年如何不顾安危,“存忠”赵氏的事实真相。
实际上,秦桧在状文中虽然已申明,他的反对状“非特忠其主也,且明两国之利害耳”12 ,但在当时仍是迷惑了不少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认为秦桧能“存忠”赵氏,就是一个难得的忠臣,假“使会之(秦桧的字)诚有此,而无绍兴再相,擅国罔上,专杀尚威,则谓非贤可乎”? “倘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13 ?
当时金国女真兵统帅粘罕虽然没有接受秦桧的建议,但对秦桧能设身处地地为金国女真人的利益着想,却已经产生了好感,并“心嘉其忠”14。
金国女真人为要灭宋,在靖康二年(1127)三月就扶立投降派的头目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命他统治黄河以南的宋朝旧域,统治了一百六十八年的北宋王朝至此灭亡。到同年四月,金军才北撤。北撤时掳走了徽、钦二帝、后妃、嫔御、亲王、宗室、文武百官共三千多人,还运走了搜刮来的大量金银、珠宝、古器物、天下州府图籍、图书、浑天仪以及百工、技艺、僧道、医卜等等,满载北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祸”。
金国女真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也只是权宜之计。他们打算先巩固对辽东和黄河以北地区的统治后,再作南侵,所以在他们北撤时,还“取秦桧及太学生三十人、博士正录十员”15 ,并明白地告诉他们说:“金国不要你们作大义策论,各要汝等陈乡土方略利害”。在太学生中,有些无耻之辈就争着拿起纸笔,“陈山川险易,古人攻战据取之由以献”16 。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当时金国女真兵统帅粘罕等人之所以特别指名要秦桧前往,从表面上看其理由是说他“以废立异议,故取之”17。但实际上,其实是因为粘罕看了秦桧写的状书以后,不仅“自喜其为人”18,而且“心嘉其忠,与之俱归”19 。
同时,使粘罕对秦桧产生好感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后来秦桧对人家所说的:他在靖康末年,与莫俦同在金营,当时由于粘罕怕赵氏他日复兴,要将赵宋宗室全部抓去,来个斩草除根,但又顾虑到“搜寻宗室,有所未尽”,忧心忡忡,不知怎么办?
于是莫俦就先向粘罕献计,要他到“宗正寺取玉牒(皇族的谱牒),其中有名者尽行根刷,无能逃矣”。当时秦桧也在旁,秦桧则认为:莫俦这个计谋不好,因有的人家宗族繁多,大家虽有宗族之亲,但情谊却很疏远.有的人虽同姓,但他们的恩情还比不上异姓,他们平时既然不能共富贵,一旦有了祸患,就想“与之均,以人情揆之,恐无此理”。
秦桧的确是老谋深算,乍听起来,秦桧好像是不同意莫俦的意见,而其实秦桧是在婉转地指点粘罕:以单纯根刷宗室的办法,是不可能防止赵宋政权的复兴的。粘罕当然也听懂了秦桧的意思,所以才说:“中丞之言是,由此异待之”20。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2 ,建炎元年二月丙寅,
2 3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丁卯。
4 5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戊辰。
6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庚午。
7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辛未。
8 9 10 11 12 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癸酉。
13《挥麈后录》卷2。
14 19《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 。
15系年要录》卷2,建炎元年二月乙亥。
16同上,卷2,建炎元年二月乙亥注引《遗史》。
17《三朝北盟会编》卷81,靖康二年二月十五日。
18《大金国志》卷13。
20《挥麈后录》卷3。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1 08:10:00 +0800 CST  
三、变节降敌
金兵北撤时,被俘去的北宋大臣,除御史中丞秦桧外,还有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何栗(上“卥”下“木”)”、同知枢密事兼太子少傅孙傅、资政殿学士签事枢密院事张叔夜等人。就这几个人来说,他们对待抗金和被俘的态度,也不尽同。
被俘前,张叔夜是个主战派。在金兵第二次包围汴京时,他曾带兵前往保卫汴京,当时“勤王之师,无一致者,独叔夜以孤军入卫” 1 。到汴京后,他一连四天与金兵大战,英勇杀敌,“斩其金环贵将二人”2 。钦宗对张叔夜打胜仗,非常高兴,把他的事迹写好藏在腊丸内,派遣使者送到各地,号召各地官吏派兵入卫京师,但是“迄无赴者”。汴京城被攻陷时,他虽受了伤,“犹父子力战”3 。当钦宗出城到金营乞和时,他也极力劝阻。当粘罕要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时,他还写信给粘罕和宗望,请求“立太子以从同望”4。他被俘北去时,沿途宁愿挨饿,也不食金军的粮食,只是饮些汤水,以维持生命。走到宋金交界的地方,有人告诉他就要过界河了,他悲愤至极,“乃矍然而起,仰天大呼”,以后再也不说话了,到第二天,“扼吭死”5 。他以死来抗议金军的侵略暴行。
何栗在宋金战争发生后,最初曾与抗战派一起,提出反对割地的主张。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一主张坚持到底,当汴京城被攻陷后,他轻信敌人许和的诡计,和钦宗一起到金营求和,结果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当他被俘到金国后,总算还有点骨气,“仰天大恸,不食而死” 6。
孙傅在钦宗被扣押到金营后,辅助太子留守京师兼任少傅,曾冒死一再上书给金人,反对立张邦昌为帝。当金将来索取太子时,孙傅也表示:自己是太子的师傅,应当和太子同生死,金国女真人这次指名要我去,我当然要和太子一起前往,希望去后求见金国二帅,当面斥责他们,或许事情还可转机。孙傅的儿子闻讯前来看望孙傅,不料却遭到孙傅严厉的斥责。孙傅说:叫你不要来,你又来了,我为国而死的决心己定,你再来也没有用了7 。孙傅被俘到金国后,“终以不屈,卒于金国”8 。秦桧过去装模作样地表示反对割地,也反对立异姓为帝,但这些都是为了他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做掩饰。他“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9 。所以当秦桧一旦当了俘虏,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秦桧也就开始脱去伪装,原形毕露了。
秦桧“既至虏廷,情态遂变”10 ,变节投敌,当了金国女真人的狗奴才。
其实,粘罕本来就看中了秦桧,对秦桧早已有好感,而今就更加信任他了。所以,秦桧到金国后,自然能够享受其他俘虏所不能得到的礼遇。
徽、钦二帝和其他宗室大臣在被俘北去的时候,都受尽了金兵的折磨。燕王赵俣因绝食死在路上,金兵用马槽来收敛他,马槽不够长,“犹露双足”11 。徽宗在途中口渴,也只能“摘桑堪食之”12。他们到达燕山府(今北京市)后,金国女真人怕宗室人多势众,难以对付,便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命宗室一千八百多人留在燕山府,按人口配给粮食,监视很严,使“宗室之死甚众”13 。
至于徽、钦二帝以及其余的人,都被押送至金国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原来位极至尊的徽、钦二帝,当他们成了阶下囚时,一切都得俯首听命,任人摆布。他们被迫穿着素服去跪拜金太祖庙,又到乾元殿去叩见金太宗。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这种封与被封之间,意味着君主与臣属的关系,而这些封号,对徽宗、钦宗更是莫大的讽刺。他们在备受凌辱之后,被“移居韩州”14。宗室晋康郡王赵孝骞等九百余人,也徙“至韩州同处”15。金国女真人对他们不仅在政治上百般凌辱,而且在生活上也极为苛虐,“仅给田十五顷,令种莳以自养”16 。
在当时的宋朝俘虏中,只有秦桧是唯一能享受特殊待遇的人。由于粘罕的推荐,金国女真皇帝对秦桧极为赏识。在流放徽、钦二帝及其他赵宋宗室大臣时,惟秦桧“不与徙”17,并将秦桧赐给左监军挞懒为“任用”, “任用者,犹执事也”18。
秦桧得到这样的知遇,自然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便卑躬屈膝地投靠了金国女真人,依挞懒“以居”19 ,“谄事挞懒,顷心为之用” 20。挞懒对秦桧,“亦厚待之”21。
金太祖的四太子完颜兀术,还专门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的人,也都是“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22。
秦桧变节投降后,和金国女真统治者的交情打得十分火热,他们主奴之间一场可耻的政治交易就这样开始了!
自从金兵北撤以后,张邦昌的傀儡政权遭到宋朝朝野内外的唾弃,也无法支撑下去。一般未被金兵俘去的北宋臣僚,仍希望重建一个赵氏政权。可是,在汴京的宋朝皇室都被俘走,只有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此时还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县), 他是北宋皇室中仅存的近支,北宋臣僚们当然也就把他看成是赵宋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了。张邦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只好自请退位,于是仅存三十三天的傀儡政权,在一片唾骂声中垮台了。
靖康二年(1127 )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赵宋王朝,改号建炎,也就是后来继续了一百五十二年(1127 一1279 )的南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史称为宋高宗。
宋高宗即位的消息传到金国,宋徽宗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在被俘北去的途中,就希望康王能重建赵宋政权。他还在衣领中写了密信,交给宣赞舍人曹勋,要他秘密地从小道去找康王,要康王此后真的能够登上帝位,即“来救父母”23,并要曹勋告诉康王,如果他有“清中原之策”24,就放手进行,不要以他为念。
但是事实上,宋徽宗并没有真正放弃他历来的投降主张,只是由于捱受不了痛苦的俘虏生活,才希望康王能够北伐,能够救他出苦海。所以,宋徽宗又以康王登位作为向金乞和的资本,借机写信给金左副元帅粘罕,与约和议。
宋徽宗这封求和信,是由秦桧代笔的。秦桧后来也供认不讳,他说:“向在北庭,代徽宗作书稿”25。在这封求和信中,秦桧以五代时契丹的耶律德光为例,认为他攻入汴京,灭掉后晋,把石氏宗室北迁,这样做的结果,契丹反而守不住中原地区,但得利的倒是刘知远建立了后汉。
秦桧希望金国女真统治者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最好的办法,还是派一名被俘的宋廷旧臣南归,带着宋徽宗的亲笔信,劝说宋高宗“子子孙孙”向金国女真人称臣纳贡,这样才是金国的“万世之利”26。
金国女真统治者虽没有接受宋徽宗的求和,但对代笔人秦桧能这样竭智尽虑地为金国女真人着想,却非常赞赏,“粘罕喜之(秦桧),赐钱万贯,绢万匹” 27。而粘罕之所以重赏秦桧,当然也是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1《系年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乙巳拄引《吕中大事记》。
2 3 4《宋史》卷353,《张叔夜传》
5《系年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乙巳。
6《宋史》卷353,《何樐传》 。
7《宋史》卷353,《孙傅传》 。
8《系年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乙巳注引《林泉野记》。
9 10 20《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
11 12 23 24《系年要录》卷4,建炎元年四月丁亥。
13同上,卷9,建炎元年九月庚子。
14 15 16 17 19 21同上,卷17,建炎二年八月。
18同上,卷38,建炎四年十月辛末。
22《金佗续编》卷20 ,章颖:《鄂王传》之4。
25《系年要录》卷159,绍兴十九年四月戊辰。
26《三朝北盟会编》卷211 ,引《北狩行录》。
27同上.卷220,《中兴姓氏录》 。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1 08:21:00 +0800 CST  
第二章 南归为奸
一、挞懒参谋
新建立的南宋政权,实质上是腐朽的北宋政权的继续。宋高宗赵构在登位之前,曾到金营作过人质,亲眼看到金国女真兵的野蛮暴虐,而今又看到徽、钦二帝被俘,在金国过着屈辱痛苦的生活,赵宋宗室中的许多人又因不堪折磨而死去。这些都使宋高宗患有严重的“恐金病”。
因怕抗金会惹怒金人,担心会重蹈徽、钦二帝的覆辙,也因为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宋高宗赵构只想南逃偏安,丝毫也不打算收复中原的失地。宋高宗的这些思想,后来在一次与秦桧的谈话中,曾有过赤裸裸的暴露。他说:在和金国打仗之初,我就知道“其必至于讲和而后止”,所以我平时“惟和好是念”1。这就清楚地表明,从南宋政权建立之初,妥协苟安就成为他的基本国策。所以宋高宗本人,仍是投降派的最高代表。
宋高宗当时才二十一岁,他长期在深官养尊处优,所擅长的只有享受和淫乐,统治经验还不丰富。他任命投降派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参预政务,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对于这两人,他言听计从。投降派仍居于左右政局的地位。但当时南宋政权刚刚建立,为要收买人心,宋高宗不得不起用主战派爱国文臣李纲做宰相。在任命李纲为相时,宋高宗赵构又提拔黄潜善为右相。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和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
李纲上任后,立即采取了抗金的防务措施,并荐用抗战派爱国老臣宗泽担任汴京留守(主持开封防务),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
自北宋灭亡以后,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河北只失真定等四个府州,河东只失太原等七个府州,其余三十多个府州仍为宋军民所扼守,两河各地的军民和女真贵族侵略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他们激于义愤,组织武装,拿起刀枪,结寨自保,痛击金兵,各地都开展了英勇壮烈的抗金斗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活跃在太行山区由王彦领导的 “八字军”,活跃在河东地区的红巾军,活跃在河北庆源府(今赵县)的五马山义军,活跃在梁山泊地区由张荣领导的水军.此外,规模较小而结寨自保的,还“不知其几”2 。各地义军与金军不仅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而且屡败敌人,斩获无数。
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不但沉重地打击和削弱了金国的统治力量,而且也牵制了金军的主力,使他们不能从速整军继续南犯。李纲等主战派看到联结忠义民兵抗金的重要性,主张由南宋政府派官员到河东、河北组织和领导这些抗金力量。宗泽在开封也积极联络两河和陕西等地的抗金义军。许多义军都自愿拥戴宗泽,听从他的号令。当时士气大振,开封及其附近的防务也逐渐加强,金兵此时也不敢轻易来犯。这本来是件好事。
可是,宋高宗赵构对抗金义军却十分忌恨。他诋毁义军的抗金斗争,是 “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 3,严禁官军支援义军。其实,宋高宗赵构是想借金兵之手,来消灭北方的义军力量。
宋高宗赵构对于主张联络义军的李纲等人,也极端仇恨。李纲只当了七十五天的宰相,就被他罢免了。李纲的抗金措施,也全被废除。
不但如此,宋高宗赵构和黄潜善、汪伯彦等权奸,还想放弃中原,从归德逃往扬州,金国知道这些消息后,就于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再次兵分三路,从山东、陕西、河南向南宋大举进攻。但三路金军都遭到南宋各地军民的猛烈抵抗,这才迫使他们停止了这次攻势。
宗泽本想乘势率兵北伐,向高宗呈报了他的全面反攻计划,但被高宗拒绝:七十多岁的宗泽忧愤成疾,背上疽发而死。宗泽死后,由杜充担任汴京留守。他一反宗泽的措施,打击抗战派将领和义军,迫使原来接受宗泽号令的义军,都纷纷地离去。
南宋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的这些投降行径,为金兵再度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建炎二年(1128)秋,金军又南下侵宋。
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途中闻知讹里朵所率东路金兵已攻破五马山民兵的营寨,便由黎阳渡河,去围攻澶州,遭到澶州城中军民的顽强抵抗。金军围攻了33天,终于把澶州攻下,随后就把城中居民全部屠杀,连婴儿也不留一个。十几年后有人从外乡回到澶州,在全城中竟找不到一户旧有居民。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亲自领兵去包围濮州。州城较小,粘罕对其守御力量很藐视。守城宋将姚端乘其不备,夜袭粘罕军营,粘罕赤足而逃,险此被姚端所俘获。城中军坚守了一个多月,后来精疲力尽,终于陷落。金军入城之后,对于城中居民,不分“少、长、良、贱”,都大肆屠杀,还放火把房舍一律烧光。
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率领的金国大军在受到洪水阻碍之后,掉头东向,与讹里朵的部队合力攻陷了北京大名府。在此之后,西起相州,北到沧州,中经大名府,东经东平府而到济南、淄州(今山东省淄川)、青州(今山东益都)、潍州(今山东潍州)等地,先后都为金国女真兵马所攻占。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建炎二年(1128年)年底,在攻陷山东东平府之后,金国女真兵马便转头南向,准备去攻打宋高宗赵构临幸的行都扬州。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上旬,金兵攻陷徐州。驻扎在淮阳军(今江苏邳县)的宋军韩世忠的部队与金军接战失败,溃不成军,退往沭阳,金军遂得直奔泗州(今安徽泗县)境内,寻找渡淮的合适码头。
被宋高宗赵构选作行都的扬州城,此时已经处在金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宋高宗赵构和权奸黄潜善、汪伯彦之流这时所倚靠的武装力量,是刘光世的部队。他们命令刘光世带领万余人马北上,到淮河边堵截南下的金兵。
刘光世是官宦子弟出生,他贪图享乐,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更是不敢当先,这严重打击了将士们的士气。在既没有抵达淮河南岸也没有看见女真兵马的影子的情况下,刘光世的部队就全部溃散而逃了。金国女真兵马因此得以顺利地渡过淮河,南下攻占天长,和扬州已近在咫尺了。
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乱世,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不久就带着一批权奸宠臣南下来到扬州偷安享乐,在扬州,宋高宗将军国大事交给两个权奸,然后自己躲在深宫之中昼夜淫乐。宋高宗赵构自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移居扬州,在行宫纵情声色,恣意作乐。宋高宗此时对国政其实并无多少兴趣,他说:“潜善作左相,伯彦作右相,朕何患国事不济!” ,权奸黄潜善和注伯彦得以专政。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三,前方军情极端吃紧,宦官得知消息以后赶忙去向宋高宗赵构告急,宋高宗赵构此时正在大白天淫乐,金国骑兵快要杀到扬州这一消息有如晴天霹雳,正在行淫的宋高宗赵构顿时被吓成了阳痿,宋高宗赵构惊惶失措,来不及再召集大臣会商,便立即穿上戎装,骑马出城,抢先逃命。跟随在赵构身边的,只有那个贪赃枉法的御营都统制王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侍卫兵也只有几个,大家打着马拼命奔跑。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没有及时听到女真兵马逼近扬州的消息,他们对于前来探听战讯的人,还用“不必担心”之类的话来支吾。突然有人来说皇帝已经逃跑了,两位权奸也急忙骑马拼命逃跑。不久,金国铁骑杀来,十几万扬州百姓和将士家属望着滔滔长江哭天喊地,要么溺水而死,要么被金兵屠杀,剩下的都成了金国女真人的奴隶!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国女真军队虽一度占领了长江北岸的扬州,但并没有从扬州再渡江南侵,金兵大肆掳掠、焚城后才离去。不久就逐步撤兵北去。
宋高宗赵构逃到镇江,惊魂未定,又由镇江逃到杭州,后再由杭州北上,进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建康府。这时,宋高宗赵构对于金兵的侵犯,更是畏之如虎,根本不敢抵抗,一心只想乞和。他写信给粘罕,哀求金国答应他无条件投降。他在信中无耻地说:“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4 ,愿意“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以远涉,而后为快哉! ”5 真是一副十足的奴才相! 宋高宗赵构摇尾哀怜所乞求的,只不过是想保持一个金国属国的地位,但金朝统治者并不理睬他。宋高宗赵构落到这样的地步,连他自己也禁不住地哀叹说:自登位以来,为了求和,“卑辞降礼,无所不至”, 但金人还是“迫逐凌犯,未有休息之期,朕甚惮之”6。
宋高宗赵构为要再次表示自己的降顺之意,于建炎三年(1129)九月,又派奉议郎直龙图阁张邵使金。张邵为使去山东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和金左监军挞懒会见,见面时挞懒却要他行下拜之礼。张邵反驳他说:你我都是南北朝臣,没有相拜之礼。但挞懒恼羞成怒,就把他扣押起来,送去密州(今山东诸城)。
当时和张邵形成鲜明对照的反面事实是,秦桧在投靠金国女真人以后成了挞懒军中的座上客,在张邵会见挞懒时就亲眼见到“前御史中丞秦桧在焉”7 。
建炎三年(1129年)秋,在宋高宗赵构接连向金国最高统治者们上书乞哀之际,金国女真贵族们又出动了大军,还带上在燕、云、两河等地强征的剃头签兵,以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为统帅,分兵数路,再次大举南侵攻宋。
在这次侵宋战争中,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负责淮南战场,完颜兀术(宗弼)负责江南战场。金国方面对他们的评价是,完颜挞懒(昌)“有谋而怯战”,完颜兀术(宗弼)“乏谋而粗勇”。
这次南侵,挞懒带兵攻取淮东。过去秦桧为御史中承,对南宋的情况很熟悉,挞懒就利用这条走狗,“命桧以任用偕行”8。秦桧不满足于独身前往,还想带他的妻子王氏一同随行,似又摸不透金将的底蕴,夫妻俩便假装争吵。王氏故意大声地叫嚷说:“大金国以汝为任用,而弃我于途中耶?”9 因挞懒的住所和秦桧的住址相邻,挞懒的妻子一车婆听见争吵后,便过来相问。王氏把争吵的缘由告诉了她,一车婆即安慰她说:不用顾虑,金国的法律允许家属随军。一车婆回家后,便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挞懒。
挞懒要利用秦桧,对他当然不同于南宋的一般降将,也用不着扣留他的家属作为人质,所以就准许了王氏随军而行。于是,秦桧夫妻两人,便一同地为挞懒的侵宋卖力。秦桧在挞懒军中为“军事参谋”,兼充“随军转运使”10。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24:00 +0800 CST  
这次,挞懒先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当时南宋的徐州守臣赵立,因在徐州城中势孤粮缺,就带领部下救援楚州。沿途遇上不少金军,且战且进,接连打了七次胜仗,才进入了楚州城。进城时,赵立的嘴为流矢所伤,不能说话,但他仍坚守岗位,以手指挥。将士们极受鼓舞,奋勇力战,其时楚州城内的军民总共不满万人,而挞懒所率领的金兵却有几万,一连攻城四十多天,仍不能攻下。敌人没有办法,只好退守孙村大寨,命骑兵抢掠杀害城中出来购买粮食和柴草的老百姓,并企图以这种做法来困死赵立的军队和城中的老百姓。
江南战场的金军分兵两路侵宋。西路军由完颜拔离速、耶律马五等指挥,在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由黄州(今湖北黄州)渡江,先后攻入江西、湖南和湖北三路,一路烧杀劫掠,然后北撤。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刘光世军闻风逃窜,致使金军在西路的一支偏师得以横行几千里。只是南方一些村民自动组织抵抗,才使那些金兵遭受一些损失,而有所忌惮。
金兵西路军攻打江西、湖南,想活捉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隆裕太后(宋哲宗废后)。这路金兵的一支打到抚州时,抚州守臣即秦桧的岳父“王仲山以城降拜”11。金人得到这条鹰犬,非常高兴,马上命王仲山(秦桧岳父)的儿子王涣(实为“日”字旁)权知州事,令括管内金银赴洪州送纳”12。当金兵进犯袁州(今江西宜春)时,袁州守臣即王仲山的哥哥“王仲嶷亦降”13。在南宋军民浴血奋战抗金的时候,不仅秦桧夫妻,而且连同秦桧妻子王氏的一家人,都成了这一抗金斗争洪流中的汉奸败类,当了金国女真人的狗奴才。
东路军是完颜兀术(宗弼)亲率的金国军队主力,也是金国女真兵的精锐。完颜兀术(宗弼)剽悍非凡。他在灭辽的一次战斗中,箭矢用尽,就徒手夺取辽兵的长枪,刺死敌方八人,活捉五人。每当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难分难解之际,完颜兀术(宗弼)就脱掉头鍪,暴露出光秃秃的脑袋和辫发,冒着骤雨般的矢石,冲锋陷阵。
驻扎在镇江的韩世忠所部也和刘光世所部一样,当探知东路的金军企图在采石渡江的消息之后,韩世忠所部不敢率部去迎击,却抢先把所有储积的物资全部装入海船,连同全军人马,一并运往江阴。临行,惟恐镇江的城垣被敌人利用,就放火把它烧掉。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江、淮宣抚司水军进袭匪军李成所部。金兵立即去支援李成匪军,击败宋军,掳获宋军的大部分船舰。完颜兀术(宗弼)军攻打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的采石渡和慈湖失利,改由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宋朝水军统制邵青仅有一艘战船,率十八名水手进行拦击,艄工张青身中十七箭,邵青等力竭败退。另一水军统制却不战而逃。
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防线,已被金军节节突破,而且简直是土崩瓦解了。此时,全权负责江防的宋军统帅杜充手下尚有六万兵力,杜充得到金兵渡江的紧急战报,慌忙命令都统制陈淬率领岳飞、戚方、刘立、路尚、刘纲等十七员部将,统兵两万赶往马家渡迎战,又命王燮指挥一万三千兵马策应。
金军当时有二十艘大舰船,每次可载一千人渡江,首先登岸的是渤海万夫长大挞不野,他的军队驱逐了守岸的少量宋军。待陈淬率军抵达马家渡时,金将鹘卢补、当海、迪虎的部队都已渡江,金国军队兵势甚盛。
陈淬是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北宋亡国时,陈淬的妻儿八人被金军杀害。国仇家恨,使陈淬义无反顾。陈淬率领的二万宋军将士也保留了宗泽统兵时的战斗作风,勇敢地与金军搏战。岳飞所率的右军更是争先奋击,同金国汉军万夫长王伯龙部对阵。当时其它各路宋军与金兵交锋时往往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惟独原东京留守司军还是继承了能打硬仗的传统,居然与金国主力部队激战了十多个回合,也未分胜负。
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不料宋军大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顿时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于是得以乘机击溃宋军。陈淬兵穷势尽,仍不后退,他大骂金人,显利刃搠胸,至死神色不变。陈淬生前曾“自题其像”说“数奇不是登坛将”,但仍不愧为一位抗金烈士。
在其他宋将全都率部“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坚持战斗,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东北的钟山。
早在金军渡江以前,杜充身为宋军统帅,却深居简出,不见部将。除了诛杀无辜以立威之外,杜充没有任何应敌之方。
在金军渡江以前,岳飞曾强行进入杜充的卧室,岳飞泪流满面地慷慨陈词说:“勍虏大敌,近在淮南,睥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而相公乃终日宴居,不省兵事。万一敌人窥吾之怠,而举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其事,能保诸将之用命乎?诸将既不用命,金陵(建康府别名)失守,相公能复高枕于此乎?虽飞以孤军效命,亦无补于国家矣!”
岳飞凭借着作为得力部将的身份,尚有进行谏劝的资格。岳飞恳请杜充出来视察师旅,凶暴的杜充也并未对岳飞怒斥,只是敷衍搪塞一番,说:“来日当至江浒。” 其实,杜充仍然继续深居宅院,闭门不出。
此刻杜充接到马家渡宋军溃散的败报,就慌忙要乘船逃命。杜充刚下令打开建康城的水门,健康城百姓的船只便抢先拥挤出城。杜充派人去命令民船让路,说:“相公欲迎敌金人耳。” 百姓们回答说:“我亦去迎敌。”气得杜充目瞪口呆,只好返回宣抚司衙门。百姓们都在市井间喧腾,骂杜充说:“杜相公枉斩了多少人,及其警急,却欲弃城先走!”
第二天,杜充终于得以率亲兵三千渡江,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完颜兀术(宗弼)派人劝人去劝降,允许杜充组织傀儡政权,杜充立即无耻地叛国投敌,向金人投降。宋高宗赵构得知杜充投敌,“不食者累日”, 宋高宗说“朕待充自庶拜相,可谓厚矣,何故至是?”其实,将一个庸才和懦夫如同擎天柱一般尊崇,也足见南宋皇帝和大臣之有目无珠。
杜充之出逃和降敌,其实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对于岳飞说来,实为幸事。岳飞从此得以摆脱那个刚愎自用且暴戾凶残的上司杜充的羁束,岳飞从此自成一军,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抗金斗争。
完颜兀术(宗弼)渡江占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之后,急于活捉宋高宗,灭亡宋朝,故他只派号称“萧、张二太师”的萧斡里也和张真奴,率偏师数千人留守建康。张真奴等又不时派人或派遣少量兵力,持黄旗前往招谕附近的州县投降。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初,完颜兀术(宗弼)统率大军经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湖州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东北),直扑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经过不断搬迁,此时已将临安府作为“行在”,即行都。宋高宗得知金军渡江消息,便采纳宰相吕颐浩的建议,从临安退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从明州航海南逃。他们认为,海上虽有惊涛骇浪之险,却比陆上安全得多。
自建炎三年(1129年)在11月20日宋军在马家渡战败之后,岳飞率原东京留守司右军在钟山驻扎了一两天,岳飞决心摆脱杜充的羁绊,遂于11月22日率部南下,去寻找南宋朝廷。岳飞“孤军转战,且行且击”。统制刘经和后军统制扈成率军同岳飞会合,驻军于建康府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东南的茅山,茅山为道教名山。岳飞提议南下广德军,刘经表示赞同,扈成却口是心非。等到岳飞的右军和刘经一军出发之后,扈成便带领后军前住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后来,扈成同江、淮宣抚司另一转当土匪的统制戚方火并,而被戚方杀害。
岳飞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一带行军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前后六战,斩杀金国女真兵首级一千二百多。岳飞对那些被俘的河朔剃头签军做了些思想教育工作,命令他们回金营后,充当内应,趁黑夜放火,烧毁七梢、九梢炮车、轴重和各种器杖。岳飞乘机出兵夜袭金军大营,里应外合,重创金军。
到达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后,军队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了。当时,南宋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右相兼江、淮宣抚使杜充已经渡江投敌,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
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充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岳飞面临前所未遇的艰难复杂处境,必须当机立断。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
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全体将士感泣起来,将士们不敢再萌生异志。岳飞最后对刘经等军说: “凡不为红头巾者,随我!”刘经等人也表示愿追随岳飞,共同抗金。
对于那些前来相约降金的各路散兵游勇,岳飞假意应允,并且要求他们上缴兵籍。当他们按预定日期抵达时,岳飞率亲信三、五人,全副武装,“弯弓跃马”,同各部的勇健者比武,接连击败了几十人。最后,岳飞点阅兵籍,对众人大声说:“以尔等之众且强,为朝廷立奇功,取中原,身受上赏,乃还故乡,岂非荣耶!必能湔涤旧念,乃可相附,其或不听,宁先杀我,我决不能从汝曹叛!”
岳飞态度决绝,义正词严,终于使众人悔悟。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异口同声地表示:“唯统制命!”
在危难而复杂的局面中,岳飞进行巧妙而果断的处置,表现出非凡的智勇,也使众将士同心同德地团聚在抗金杀敌、保家卫国这面旗帜之下。尽管如此,军粮的匮乏,仍然威胁着这支军队的生存。岳飞千方百计筹措军粮,并且尽可能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岳飞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每次进餐,总是和下等的兵士共用粗粝之食。
岳飞认为,在供给困难之时,尤须维护严明的军纪。岳飞规定全体军士虽忍受饥困,也必须在营寨里安心操演或值勤,绝不准私自出去骚扰百姓。岳飞侦知占据溧阳县的金军兵力薄弱,就命刘经率一千人马前往攻袭。宋军夜袭并攻克县城,杀获五百多金国女真兵,生擒同知溧阳县事、渤海太师李撒八。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29:00 +0800 CST  
转眼间已到了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岳飞却不能为部属提供最低限度的衣食之类,供将士们辞旧迎新之用。岳飞、刘经率部到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之后,就下令给各自的部队,不许他们骚扰当地的平民百姓。然而在那衣食无着的严峻形势下,尽管约束很严格,但收效却甚微。因饥寒所迫,有的兵士甚至违令私自外出抢掠。
广德军小吏李寅建议岳飞移屯当时比较富庶的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宜兴知县钱谌等人闻知岳飞的威名,也特地派人送信给岳飞,欢迎岳飞率军前来保护宜兴县境,并说县里的存粮足以供一万军人吃十年。宜兴县东临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大道,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统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原江、淮宣抚司水军统制郭吉转当土匪后,也盘踞于宜兴县。岳飞派人投信,以好言抚慰,希望郭吉弃暗投明,共同抗金。郭吉却急忙带一百艘船,满载抢劫到的财物和人员逃跑。岳飞闻讯后,命令部将王贵和傅庆率领二千人追击,俘获了郭吉的几乎全部的人和船。王贵是相州汤阴县人,是岳飞的同乡。傅庆是卫州窑户出身,原是刘光世部将,在马家渡之战后追随岳飞。王贵和傅庆都是能征善战的勇将,成为岳飞的左右手。扈成被戚方杀害后,其统领庞荣率领残部投奔郭吉,此时也乘机归顺岳飞。在宜兴县境,当时尚有三支为害一方的土匪队伍。马皋和林聚的匪军各有几千人,岳飞派遣辩士去劝降,得到了成功。另一支土匪,头目号称张威武,不肯投降。岳飞单骑闯进土匪的巢穴,乘张威武惊愕之际,将他斩死,并收编其全部人马。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对民间秋毫无犯,这不能不使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称誉。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县避难。
按照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当时的宜兴知县钱谌在为岳飞生祠作叙时写道:“时方夷狄、盗贼交寇四境,举邑生灵几死而复生者屡矣,皆公(指岳飞)之造也,其德孰加焉。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绘英雄卓绝之姿,修况水芬磬之奉。 ……………………… 然察人之情,犹以为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
所以,宜兴百姓不仅要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被金人强征的剃头签军,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视,不苟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岳飞。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岳飞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岳家军,盖绍兴初语”。岳家军当时尚不是一支大部队,暂时无力扭转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已不愧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在诗后注解: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岳飞的故乡相州汤阴沦陷后,有个同乡前来寻找岳飞,告诉他母亲姚氏和岳飞子女的消息,并且转达了姚氏的反复叮嘱:“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
在岳飞背井离乡、从军报国之时,岳飞决定留下妻子刘氏来照顾老母和幼子。然而,岳飞的第一任妻子刘氏不能守节,不愿忍受艰苦,先后两次改嫁,刘氏撇下岳母姚氏和岳云、岳雷两个幼子以及一个女儿岳安娘,使一家老小越发陷于颠连无告的困境。
岳飞愤恨刘氏的背信弃义,而老母姚氏和幼子岳云、岳雷的凄惨境地,更使岳飞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岳飞派人潜回汤阴,前后十八次,方才将老母和岳飞的儿子、女儿接到岳飞的军营。大约在建炎三、四年间,岳飞又另娶一位新妻,名叫李娃,李娃比岳飞大两岁,结婚时已有二十八、九岁。李娃孝顺姚氏,也爱抚岳云和岳雷,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后来,岳飞含冤遇害之时,腰间还系着李娃给他的玉环。
岳飞和老母相别虽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这期间的颠沛流离和忧悸惊恐,已使得这位老太太十分衰老,经常是在疾病呻吟中过日子。到达江南以后,多雨的天气和潮湿的地面,都是这个北方老年人所不习惯的,疾病便因而更多:先是腿脚疼痛,后来连举止行动也都感到困难。
作为军人的岳飞,经常表现出来的是他雄壮英勇的一面,但在母亲面前,岳飞却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孝子:只要军中稍有闲暇,岳飞便跑到母亲身边,亲自服侍母亲。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岳飞总是晨昏侍候母亲,亲自调药换衣,服侍饮食,无微不至。岳飞母亲有病,岳飞一定要亲尝药饵,然后再让母亲服用。甚至为了母亲的休息和调养,岳飞在家时连走路和咳嗽都小心翼翼,不敢出声,唯恐惊动老母。岳飞出师打仗之前,必定叮嘱家人,要谨慎侍养母亲。后来在岳家军克复襄汉六郡之后,岳飞就因母亲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 岳飞新娶的的妻子李娃,也很恭顺地服侍着这位年老多病的婆婆。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五日,在宜兴唐门军中,岳飞的第二任妻子李娃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岳飞三子岳霖。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0:00 +0800 CST  
再说完颜兀术(宗弼)在攻占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之后,即命斜卯阿里和乌延蒲卢浑带四千精骑,急驰明州,追捉宋高宗。这支金人的偏师经历长途奔波,已成强弩之末。宋将张俊在明州以优势兵力迎战,使疲惫的金军遭受“小衄”。完颜兀术(宗弼)派兵增援,张俊急忙撤离明州。
金军虽占领明州(今浙江宁波),但处境日益困难。遥望东海,烟涛微茫,无宋高宗逃帆之影迹;回首西北,山水重沓,却有岳飞率领的宋军新兴劲旅之阻击。密布的河湖,不利骑兵的纵横驰骋;卑湿的地气,又造成将士的水土不服。完颜兀术(宗弼)终于决定撤兵。因劫掠到的财物过多,如按来路直接北撤,陆运不便,于是金军绕道大运河,水陆并行,破秀州(今浙江嘉兴),陷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占常州(今江苏常州),准备自镇江府(今江苏镇江)渡江。当时浙西运河全程有64十一宋里。
金国女真贵族宣称“搜山检海已毕”,用以掩饰其军事上的失利,同时又在江南地区残酷地进行焚戮,用以发泄其气恼和兽性。
最先遭殃的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州城里的居民基本被杀光,除东南角的几所佛寺外,房屋也全部烧成灰烬。金军又派兵四出,在整个州境搜剔杀掠,即使是人人迹罕至的深山穷谷,也罹其荼毒。接着,金军又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府城纵火,连烧三天三夜,烟焰不绝。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在南宋初几经兵燹,户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纵横百余里的大火,五天方灭。金国女真兵疯狂的烧杀劫掠,加之已经沦为盗匪的某些宋朝官军的骚扰,以及建炎四年(1130年)夏季的瘟疫,平江府人民丧生者近五十万,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口幸免于难。
此次金兵渡江南侵,东路军所蹂躏的面积比西路军小,约为两浙路的一半和江东路的一角,但这个地区却是宋朝最富裕丰膄的粮仓,是当时全世界最富庶的地区,饱受了如此酷烈的战祸,非短期所能恢复。
宋朝江南军民面对金国女真兵的凶暴行径,也进行了奋勇的抵抗。金军攻打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州治钱塘县令朱跸率乡兵二千,横挑强敌。朱跸身受重伤,仍然令士兵背负他后,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天竺山英勇牺牲。弓手首领祝威和金胜率余部据守葛岭。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用泥土覆盖编竹,佯装通道,设下埋伏。金国女真骑兵冲击葛岭时,一批又一批地踣仆,乱成一团。乡兵们挥兵刃奋斫,使敌人横尸山谷。狂怒的完颜兀术(宗弼)以大兵从南麓冲上葛岭,因众寡悬殊,祝威、金胜等抗金勇士壮烈牺牲。在严州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钱峃、钱觷兄弟和方庚指挥民兵三千人,在牛山击败了金兵。金军进犯越州(今浙江绍兴)时,馀姚(今浙江余姚)知县李颖士招募几千乡兵,同把隘官陈彦一起御敌。他们布列了很多旗帜,迷惑金军,胜利地阻击了一昼夜。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的大军撤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时,宋军统制陈思恭率领所部,邀击泊船于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境太湖中的敌人后军,也取得胜捷。这一系列战斗都沉重地打击了金国女真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金军难以在江南立足。
金国女真贵族这次派金兵南侵,其最初的目的,本是企图活捉宋高宗赵构,一举消灭赵宋政权。却不料,在这次追袭过程当中,“江北之民,誓不从敌,自为寨栅,群聚以守者甚众”;金军过江以后,也同样不断受到各地抗金武装的不断攻击,金军在江南也难以立足。
经受到上述种种挫折之后,金军统帅决定放弃追袭宋高宗赵构的计划,也放弃了已经攻陷的江南大部分州郡,要转回头去,去倾力经营中原和华北各地。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军在撤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之后,又直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敌情,急忙派属官赵九龄专程赴宜兴县,邀请岳飞率军前来守卫常州城。由于当年在张所河北西路招抚司的相知,赵九龄也曾为岳飞移军宜兴县,进行联系和说合工作,岳飞对此十分铭感。故人相见,分外亲热,而紧迫的军情,又不容两人重叙旧谊,畅谈经历。岳飞忙于部署军队,准备驰援常州城。不料常州知州周杞惊慌失措,竟紧随赵九龄之后,放弃常州城,也逃到宜兴县。其实,周杞只要开闸放泄源于镇江府丹阳县练湖的水,金人的舟船就会在运河中搁浅,而不能行驶。
岳飞与周杞、赵九龄商议和筹划一番,即率领精兵北进,去夺回常州。岳家军前后四战,将许多金国女真兵掩杀在河里,并活捉了女真万夫长主少孛堇等十一人,一直追击到镇江府的东部。
由于已经沦为盗匪的原宋朝官军戚方的匪军攻陷了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使宜兴县张渚镇的后方基地受到威胁,岳飞遂回师宜兴县。岳飞亲自率领一千多精锐骑兵奔赴广德军,戚方的匪军却已转而西向,前去攻打宣州(今安微宣州市)。
岳飞途经广德军的金沙寺小憩时,写就一篇题记,以抒襟怀:
“余驻大兵宜兴,缘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
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祖国的安定统一和强盛,一直是萦绕岳飞心头的远大宏图,而眼前的任务,则是尽快向江南的战略重镇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进军。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1:00 +0800 CST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大队人马到达镇江府,打算满载掳获品渡过大江,却遭到韩世忠所部的拦击。
金军号称十万人,韩世忠所部只有八千余人,若与金军陆战,显然力不从心。韩世忠命令全军登上战舰,以水师迎战陆军,确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完颜兀术(宗弼)只能用小船驰出运河,在金山一带江面迎战,屡次失败,十分狼狈。兀术请求韩世忠放金军过江,韩世忠却提出了兀术不能接受的条件:放回徽、钦二帝,归还宋之故土。但韩世忠的海舰尖底,吃水深,无法进入运河。走投无路的金军退到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企图开掘一条河道入江,又遭韩世忠拦截。
后来有个汉奸献策,金军又另外掘通河道,得以将船只经秦淮河,引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城西的江面。韩世忠军还是溯江赶来邀击。又有汉奸教完颜兀术(宗弼)乘无风之际,用小船向宋军施放火箭。韩世忠军原来准备水陆两栖作战,其航海巨舰还装载马匹、粮食、辎重、军人家属等,无风不能行驶,遭敌人攻击后,韩世忠的巨舰一艘接一艘地着火,只得蔽江而退。
黄天荡之战前后相持四十多天。韩世忠虽败犹荣,此战教训了金国女真贵族,使完颜兀术(宗弼)等领悟了一个浅显的军事常识,在大江上往返,非同儿戏,甚至会有灭顶之灾。
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成为金军在江南仅存的立足据点,对于金军以后再下江南,吞灭宋朝,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当完颜兀术(宗弼)和韩世忠在长江上相持之际,建康府的金兵在城东北的钟山、城南的雨花台构筑大寨营垒,开凿了两道护城河,并在山上挖洞,以供“避暑”之用。金人“陆增城垒,水造战船”,从采石矶渡江北去,继而复返的队伍,也络绎不绝。韩世忠的战败,又使金人留驻建康“避暑”的可能性增大了。
此时,浮海归来的南宋小朝廷把越州(今浙江绍兴)作为“行在”。宋高京君臣将驻扎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的金军视为悬在自己头顶上的利剑,生怕金军会把建康府打造成下一次进攻江南的基地和跳板。为了驱逐建康府的金军,宋高京君臣几乎调动了可以动用的全部兵力。
南宋朝廷在长江中下游已经部署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三支部队,而宰相赵鼎还建议说,应急召在四川的张浚的兵马顺江东下,以相策应。然而将官虽多,却都拥兵自重,谁都不愿去冒风险,更不敢去进攻驻扎在建康府的金军。
宋高京君臣任命大将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全权负责收复建康事宜。但是胆怯无耻的张俊宁肯任人切齿唾骂,也不敢向建康城前进一步。勇于承担收复建康重任的,惟有新兴的抗金劲旅,——岳飞的岳家军。由于杜充的原江、淮宣抚司事实上已经撤销,南宋朝廷让岳飞改任御营司统制。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二十五日,即韩世忠战败的当日,岳飞在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宋里的清水亭与金军交战,首战告捷,金国女真兵横尸十五宋里。岳家军将士斩获耳戴金、银环的女真人头一百七十五级,活捉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缴获马甲、弓、箭、刀、旗、金、鼓等器械三千七百多件。
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要彻底围歼完颜兀术(宗弼)的统率的彪悍的金国大军,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岳飞当时采用的策略是自南而北,驱逐金军过江。
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宋里有一座山,上方双峰,东西对峙,故取名牛头山。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初,岳飞率军前往清水亭之西十二里的牛头山扎营,山上“林树葱郁,泉石相映”,足以保障将士的休整和饮水。
岳飞派遣一百名勇猛善战的军士,身穿金军的黑衣,在昏黑的夜里混入雨花台的金军大营,偷袭金军。金军分辨不清敌我,自相攻击,乱杀一通。为防止岳家军再次劫营,金人不得不在营外增派巡逻部队,但是其巡逻部队又遭岳家军的伏击,而被歼灭。
从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到五月,岳家军先后与金国女真主力军作战几十次,都取得了胜利。战事的接连失利,使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虽知放弃建康(今江苏南京)可惜,却又痛感久留建康无益。
自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五日开始,完颜兀术(宗弼)便指挥金国军队加紧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大肆劫掠和屠杀,完颜兀术(宗弼)本人则于五月十日移驻于建康城西北十五宋里的靖安镇(即龙湾市)。金军在撤退之前,还放火把建康全城付之一炬。(比1938年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早了八百多年)
岳飞侦知金国女真主力军撤退的迹象,于是亲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士和二千勇猛的步兵冲下牛头山,再次击败金国女真兵,进据雨花台和建康城西南隅的新城。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十一日,完颜兀术(宗弼)赶紧从靖安镇撤退到长江北岸的真州六合县宣化镇。
岳家军追击至靖安镇,消灭了侵犯江南的最后一批金国女真兵。岳家军将士战士们跳上了那些来不及逃遁的敌船,将残余的金国女真兵击溺于江水中。金国军队丢弃在长江南岸的铠甲、兵器、旗鼓、辎重、牛驴等,数以万计,或纵横委弃,或堆积如山。
岳家军收复建康的战役历时半个月,斩获金国女真兵“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擒获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女真兵军官,其中还不包括其他民族成分的敌兵。仅靖安一小战,即俘获敌兵三百多人,其中包括十八名女真兵。
收复建康的一些列战役是岳家军初步成军以来取得的首次辉煌胜利!!岳家军随即进驻建康城(今江苏南京),建康府前通判钱需也纠合乡兵,随同进城。
经过金国女真人洗劫烧杀之后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遍地煨烬,街巷和屋宇也都面目全非,建康城居民的尸体纵横,血流遍道,很多伤残者还在呻吟呼号。后来,人们收拾和掩埋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残缺不全的尸骨,竟达十七、八万具。此外,还有大批人口被金国女真兵驱掳过江。这座在当时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建康(今江苏南京),遭受了毁灭性的浩劫。
岳飞和岳家军将士们,都久经战阵,敢于直面刀光、正视血影,但面对眼前惨绝人寰的景象,却实在是目不忍睹,人人都感到无比悲痛和激愤。
兀术这次统兵南侵,本要活捉高宗,一举消灭南宋政权。但是,金国的后方受到黄河两岸义军的不断袭击,南宋军队和南方各地人民也奋起反击南侵的金军。金军在遭到重重打击之下,被迫收兵北撤。正是由于南宋各地军民的英勇斗争,逃命海上的高宗才能够再回到杭州,南宋政权也才得以勉强地稳定下来。
当初,完颜兀术(宗弼)率金军渡江之时,依旧沿运河水陆并进,以便将抢劫来的财物和珍宝运往北方。南宋承州、天长军镇抚使兼承州知州薛庆和楚、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楚州知州赵立两将,率宋军扼守要冲,使完颜兀术(宗弼)的归师遭受拦截。
为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水路,主持淮南战场的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来到六合,会见完颜兀术(宗弼),两人商定会师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计划。
建炎四年(1130)八月,挞懒以重兵攻楚州城,兵锋甚锐,楚州形势,十分危急。赵立派人向南宋朝廷求救,宋廷虽派张俊、刘光世支援,但他们都畏敌怯战,拒不从命。当时只有岳飞的军队,应命驰援,但一旅孤军,也难以解救楚州之围。
然而,南宋朝廷根本就没有集中东南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大将的兵力,更没有与金军在淮东进行战略决战的勇气和计划。在宋高宗君臣看来,韩世忠军新败,元气尚未恢复,而刘光世与张俊关系不和,故出兵救楚州只能是非此即彼。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先找张俊,想让张俊出兵去援救楚州(今江苏淮安)。
张俊立即拒绝说:“敌方济师,挞懒善兵,其锋不可当。赵立孤垒,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譬徒手博虎,并亡无益。”
赵鼎继续劝说:“楚当敌冲,所以屏蔽两淮,若委而不救,则失诸镇之心。”
张俊又说:“救之诚是,但南渡以来,根本未固,而宿卫寡弱,人心易摇,此行失利,何以善后!”
赵鼎再三劝说张俊出兵去救楚州(今江苏淮安),却没有任何结果。最后,赵鼎上奏宋高宗:“江东新造,全籍两淮,若失楚州,则大势去矣。是举也,不惟救垂亡之城,且使诸将殚力,不为养寇自讨之计。若俊惮行,臣愿与之偕往。”
赵鼎恳切地指出,南宋政权刚迁到江南不久,在江南地区立足未稳,南宋政权的存在,需要依靠长江以北的两淮地区作为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如果淮河和运河交接处的战略要地楚州被金兵攻陷,那么唇亡齿寒,江南的南宋政权将面临很大的威胁!赵鼎还指出,出兵北上之事,不只是要援救楚州这座危城,而且可以促使各路将士尽力抗敌,不放纵金兵,进而给金兵一个教训。赵鼎还说,如果张俊因害怕金兵而不敢出兵救楚州,那么我赵鼎愿意陪着张俊一起去!
但是,张俊仍然拒不从命,拼命地找借口来推辞。宋高宗君臣无可奈何,只得改派刘光世出兵,而命令岳飞,郭仲成,主管镇抚司公事的王林,海州、淮阳军镇扰使、兼海州知州李彦先等部,都划归刘光世节制,共同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
(以上事件可以参见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6)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3:00 +0800 CST  
刘光世前后接到通过金字令牌快递紧急发来的五道宋高宗亲笔手诏,十九道枢密院札。宋高宗在给刘光世的其中的一份手诏说:“唇亡之忧,于卿为重。宜速前渡大江,以身督战,庶使诸镇用命.戮力尽忠,亟解山阳之围。”
刘光世是官宦子弟出生,他贪图享乐,养尊处优,“沈酣酒色,不恤国事”,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更是不敢当先。但是邀功请赏却是争先恐后,从不落伍。按照刘光世用兵行师的惯例,则是刘光世本人远离战场,只派其偏禆出战,算是“持重”。刘光世本人有数万兵力,却以重兵屯守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而命部将王德和郦琼率轻兵北上。王德和郦琼率偏师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二十四日渡江北上,次日便越过距离承州不远的邵伯镇。然而,王德和郦琼却再也不敢向北直进了,他们转而朝西北方向绕道,赶往与承州(今江苏高邮)有重湖之隔的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单从行军路线看,如此绕道,就表明刘光世和王德毫无复承援楚的诚意。
接着,王德谎报若干战功,之后便借口部属不用命,斩杀左军统领刘镇和裨将王阿喜,随后即于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撤兵南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四年八月甲午)两浙安抚使刘光世畏金人之锋,不能援扬、楚,但遣统制官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 《宋史》列传第128《刘光世传》记载:“时金兵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者五,竟不行;但遣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时奏杀获而已。”
在南宋所谓的“中兴四将”之中,刘光世几乎没有什么抗金业绩可谈,纯粹是个多余的摆设。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在《刘光世传》的结尾对刘光世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个总结:“光世在诸将中最先进。(注:意为最早被提拔,而不是现代汉语的先进) 然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逋寇自资,见诋公论。尝入对,言:「愿竭力报国,他日史官书臣功第一。」帝曰:「卿不可徒为空言,当见之行事。」建炎初,结内侍康履以自固。又蚤解兵柄,与时浮沉,不为秦桧所忌,故能窃宠荣以终其身,方之韩、岳远矣。”
前面提到,岳飞辞免通、泰州镇抚使不成,方才接受成命,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宜兴。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八日,岳飞率领本部人马自宜兴出发北上,八月二十二日抵达江阴军(今江苏江阴)。当时岳飞尚未接到南宋朝廷于八月十九日发出的第一道救援楚州的指令。由于传来探报,说楚州被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大军围困,岳飞急忙领轻骑渡江,直奔泰州,而命部将王贵负责钱军济渡大江事宜。岳飞本人虽率少数轻骑于建炎四年(1130年) 八月二十六日夜里抵达长江以北的泰州(今江苏泰州)城下,但是岳家军全军的行动却非常迟缓。
按宋朝募兵制的惯例,军队移屯,家属往往要随行。岳家军一万多将士,连同眷属,共有七万多人。其时恰逢江阴军一带渡船稀缺,便更迁延时日,延宕到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岳家军方得以全军进入泰州,为时半月有余。
泰州(今江苏泰州)和通州(今江苏南通)在承州(今江苏高邮)的东南方,僻处江海一隅,并非是战略要冲之地,其中通州更为偏远,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泰州原来管辖四个县。州治海陵县累遭兵火,全无收成。如皋县(今江苏如皋)收成也不好。兴化县(今江苏兴化)是水乡,盛产稻米,却已改隶承州。泰兴县(今江苏泰兴)也割属扬州。
泰州和通州两州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存粮,大江以南较近的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常州等地又已遭到金军的严重破坏,无力供应军粮。南宋朝廷曾命令较远的湖州(今浙江湖州),于“封桩米内支拔五千硕,应副本军起发”,岳飞及岳家军将士一时兴高采烈,不料当地官员却拒绝支付。因此,岳家军将士连同家属共七万多人的饭食,上千匹战马的刍草,都“一一窘乏”。自去年秋季以来,经历长途的转战奔袭,岳家军将士们的衣装弊旧,却未能按照规定,领取春装替换。延挨至深秋,金风萧瑟,岳家军将士的冬衣也无着落。这不能不使岳飞为岳家军官兵们的“赤露失所”而忧心忡忡。
尽管遭遇种种困难,岳飞还是毅然担负起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的重任。岳飞到泰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本地的军伍。岳飞点检兵籍后,为激励士气,命泰州的“敢死土”、效用和使臣填写“从军愿否状”,然后集中到教场,比赛射技。岳飞精选了一百名优胜者,分为四队,令每人自择一匹战马,赐甲一副,充当骑士。岳飞以这一百名骑士充当亲兵,“常置左右”,以示对本地军队的信用。在古代中国,人们的地方观念浓厚,不同地方的军队容易发生磨擦,影响战斗力。岳飞以泰州兵作为亲兵,正是为了协调新、旧两部分部属的关系。由于钱粮供应的紧张,岳飞治军更加整肃,严禁部下骚扰百姓,因此,岳家军便很快就得到通、泰两州民众的信赖和支持。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以后,岳飞命令部将张宪留守泰州,岳飞自己率几千兵马挥师北上,进驻承州(今江苏高邮)以东几十里的三墩。此时,贪生怕死的大将刘光世派出的猛将王德已经收兵南撤回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而王林和郭仲威都“敛兵自保”。只有李彦先,他曾和赵立“刺臂为义兄弟”,故救援楚州非常出力。李彦先率军直抵楚州山阳县北神镇,却被金军扼制于淮河中,不得前进。
岳飞甚至与李彦先也声援不相及,岳飞部下只有几千孤军,屯扎在敌人在承州的大寨附近。 事已至此,岳飞深知救援楚州的难度之大。
岳飞接连向刘光世发出两封公牍,申述自己的困难处境。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其中一份公牍中说,本军“新复建康之后,所有士马疮痍尚新,羸弊方甚”,加之粮食窘乏,“本未能即从王事,重以承、楚州之急,甚于倒垂,不可以顷刻安居,理宜前进”。岳飞还说自己听到探子报告金人正在“急攻楚州”,故已经亲自率一支孤军北上,准备前去援救。岳飞还委婉地指出“此正飞等捐身徇义之伙”,但刘光世派出的统制官王德、郦琼等却已经率部向南撤退,致使“飞孤军委实难以支梧”。
岳飞不敢奢望刘光世亲领数万大军渡江北上增援,只希望刘光世能够调一两千兵力、借十几天的军粮给岳飞,这样岳飞才好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解救承州和楚州的危难。或者,请刘光世另外差遣一名统制官,率军和岳飞所部协调作战。
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其中一份公牍中写道“欲望钧慈(对刘光世的敬称)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励士卒,径赴贼垒,解二州之围,扫犬羊之迹” , 或“别差统制官一员前来掎角,庶成大功,不致误国事”。
岳飞捐躯赴国难之激切心情,溢于言表!但是,如此恳切的、最低限度的请求,到了刘光世的两浙西路安抚大使司,便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在势孤援绝的情势下,岳飞仍激励将士,殊死苦斗,接连向金军发起进攻,三战三捷。岳家军前后活捉七十多名金军将士,包织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和汉人。敌将高大保等几十人被俘后身亡,其余阿主里孛堇等二十人被押解后方。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5:00 +0800 CST  
宋高宗了解境况之后,很感动地给岳飞发了一份御札,以示勉励和慰问。宋高宗在给岳飞的御札中写道:“卿节义忠勇,无愧古人。所至不扰,民不知其有兵也。所向必克,寇始畏其威也。朕甚嘉焉!今方国步艰难,非卿等数军,朕孰与图复中土耶!赐卿金注椀一副,盏十双,聊以示永怀也。”
然而,楚州(今江苏淮安)宋军的困境却不可能因岳家军几千孤军的出战而有所改善。数万金兵倾注全力攻城,昼夜不息。
楚州被金国女真兵围攻了一百多天,城中情况极为困难,初时还有“野豆、野麦可以为粮”14 ,后来这些都吃光了,只有食草木、榆皮。但城中军民仍然毫不气馁,斗志昂扬。赵立和士卒同甘共苦,每次作战,必先士卒。而且,军纪严明,在战斗中如果有人临阵退缩,他立即就大声疾呼,飞马而来.将其斩首。因而“众畏服,亦乐为用”15。全城军民在赵立的指挥下,都誓死保卫楚州。
挞懒围城久攻不下,万分着急,奸贼秦桧则替他想办法,出计谋。秦桧以自己贪生怕死之心来度楚州军民之腹,认为城中粮尽援绝,劝降的鬼计必定可行,于是秦桧为挞懒写了一道“檄文”,妄想劝说楚州军民投降16。但楚州军民,誓死不降。他们决心战斗,与城池共存亡。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中旬,楚州知州兼镇抚使赵立被金兵的炮石打碎头颅,,壮烈牺牲。赵立临死前感慨地说:“我终不能与国灭贼矣!”城中军民虽失去了主帅,但毫不动摇,又共推参议官程括为将,继续守战,一直坚持到九月底,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陷。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下旬,金兵攻进楚州城。但楚州军民仍是宁死不屈。楚州军民的抗金斗争,真是可歌可泣!楚州军民按照赵立生前的部署,每个巷口都设立砖垒,扶伤巷战,使金兵付出了伤亡几千人的惨重代价。楚州城中烈火烛天,有的妇女甚至拉住金兵,一起沉溺河中,“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17。一些号称“千人敌”的民兵首领,如万五、石琦、蔚亨等,则奋勇突围而出。
自金国攻宋以来,大部份城市都是不攻而克,不战而降,或者稍经小战,金兵的损折也不大,只有少数城市是例外。在这少数的例外中,靖康年间,则首推太原,建炎年间,则东有楚州,西有陕州,这些地方的宋朝军民先后进行了最英勇、最悲壮的保卫战。这些城市的所有牺牲者,“贯精忠于日月,塞英气于乾坤,虽云壮志之莫成,固已荣名之不朽”,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
楚州失守后,完颜挞懒(昌)转攻屯泊北神镇的李彦先所部。金兵包围了李彦先的座船,李彦先全家在淮河中殉难。完颜挞懒(昌)接着又调集重兵南下,向承州(今江苏高邮)附近的岳家军几千孤军猛扑。
当时正值泰州出现盗匪,王昭的匪军出没于城东,张荣的匪军出没于城北。岳飞已接到了退守通州和泰州的指令,便忍痛指挥几千名将士撤退。岳家军在回师途中,自北炭村直到泰兴县的柴墟镇,屡次击退金兵的攻击,金兵伤亡甚多,不得不暂时终止追击。岳飞的部伍终于全军退回泰州。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下旬,以“玩寇养尊”著称的刘光世上奏朝廷,刘光世反诬岳飞等人“迁延五十余日”,“又巧为辞说,抵拒会合指挥”,因而招致楚州的陷落。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主张“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赵鼎为宋高宗草拟御批说:“逐官但为身谋,不恤国事,且令追袭金人过淮,以功赎过。” 赵鼎主张追究刘光世等人违命不救楚州的罪责,但是宋高宗却认为:“光世当此一面,委任非轻,若责之太峻,恐其心不安,难以立事。” 于是,宋高宗姑息迁就,在所发布的诏旨中反而嘉奖刘光世“体国忠勤”,命令刘光世“节制诸镇”“戮力保守”通、泰两州。
刘光世对朝廷发下的纯粹是照顾脸面的嘉奖,却并不感恩戴德。对于宋高宗保卫通、泰两州的指示,刘光世更是置若罔闻,不作任何应援措施。刘光世依然既不发一只一卒渡江援助,更不关心通、泰两州的防务。
在承州和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和白马三个湖泊,绵亘三百宋里。当金军于建炎三年攻陷扬州时,渔民出身的梁山泊(在今山东巨野、梁山、郓城三县间)抗金义军领袖张荣,号称“张敌万”, 张荣率领其军分乘数百艘船只,由清河南下,转移到这个湖泊和沼泽地带,驻扎于鼍潭湖。张荣义军将茭草堆积成墙,再用泥土涂抹粘合,建成一度茭城,作为据点,神出鬼没地打击金兵,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
金军于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乘天寒冰冻之机,并力攻打鼍潭湖的茭城,张荣舟师抵挡不住,焚烧积聚,撤往通州。完颜挞懒(昌)破茭城得手后,便以号称二十万的强悍大军,猛扑泰州。金国女真军队把张荣的水军驱逐出鼍潭湖,等于把泰州的军事屏障全部拆除,驻守泰州的岳飞的孤军,再也没有可以依恃的军事屏障了。
当时,泰州城无险可恃,无粮可守,岳飞的兵力又与金军相差极其悬殊。岳飞接到命令,要他“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不可守,则保护百姓,撤退到江岸的沙洲。 来犯的金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岳飞明白自己一支孤军是无法招架得住的。于是,岳飞下决心放弃泰州,以免自己这支抗金生力军被来势汹汹的金国女真军全部吃掉。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6:00 +0800 CST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上旬,岳飞被迫放弃泰州城,率军退保泰兴县的柴墟镇。然后又从那里分批渡江,移屯于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境内。柴墟镇一度作为泰兴的县治,有一道城墙。岳家军依托柴墟镇的旧城,抗击金军,掩护几十万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
金国女真人的大军很快开来,与岳家军在南霸塘展开激战。岳飞身中两枪,受伤几十处,仍然指挥岳家军将士死战,终于击退金兵,很多金兵毙命于河里,“河流为丹”,岳家军也伤亡惨重。在留驻江北的最后几日内,粮食断绝,负责掩护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的岳家军将士只能靠割金兵的死尸充饥。在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之时,岳飞亲自率领二百精骑断后掩护。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七日,岳飞率军作为最后一批南撤者自柴墟镇渡江。
在这之后,金国女真骑兵队伍常常窜到长江北岸探察军情,似乎又有渡江南侵的迹象。在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南宋小朝廷闻讯之后,顿时又惊慌失措起来,于是南宋朝廷下令官员们可以从便逃避,连三省枢密院也不再照常办公。越州的居民和官吏大都奔逃,以致“家事仳离,景况凄惨。”
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的岳飞把从泰州撤退的事奏报南宋朝廷,并且主动上奏要求“待罪”,请求惩处泰州失守的罪责。南宋朝廷了解到岳家军一支孤军在既无粮草和后援又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的艰难处境,也就谅解了岳飞,并没有给予处分,只是命令岳飞在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就粮”,防守江岸,尽全力阻止金军渡江南下,“极力捍御金人,毋得透漏”。
与过去在江南抗金取得的辉煌胜利相反,岳家军在长江以北的淮东地区遭受了挫败,进不能收复承州以救楚州,退不得守泰州而保通州。几个月之前,岳飞还上奏南宋朝廷,谋求“重难任使”,不愿当通、泰州镇抚使,请求南宋朝廷给他“添益军马”,然后他将“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伺便迤逦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故地”,岳飞自以为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很快就能收复故土。
以上这些说明岳飞自建康胜捷之后,尚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轻敌思想。但是,岳飞并未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暂时的挫折和艰苦的抗战考验了岳飞坚强的报国意志,砥砺着岳飞败后求荣、光复故土的斗志。
岳飞注意总结作战经验教训,军事才能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岳家军将士也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作战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支进攻型的强大劲旅。为报国雪耻做好了准备!

1《系年要录》卷159 ,绍兴十九年四月戊辰。
2《宋史》卷360 ,《宗泽传》。
3《三朝北盟会编》卷115。
4 5《系年要录》卷26,建炎三年八月丁卯。
6同上,卷27 ,建炎三年闰八月丁丑.
7同上,卷28 ,建炎三年九月丙辰。
8 10同上,卷38 ,建炎四年十月辛未。
9同上,卷38 ,建炎四年十月辛未注引《赵甡遗史》
11 12 13同上,卷29 .建炎三年十一月丁卯.
14 15同上 ,卷37 ,建炎四年九月戊辰,
16《大金国志》卷13。
17《挥薼后录》卷9。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2 18:36:00 +0800 CST  
我忽然发现 ,我发出去这章,跟原文不太一样。
好像添加了很多岳爷爷的事情……


附上原文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3 17:39:00 +0800 CST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3 17:40:00 +0800 CST  
二、归宋奸计


完颜兀术(宗弼)这次起兵南侵,虽被迫北撤,但金国女真统治者灭宋之心未死。而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的事实,又使金国女真人认识到单凭军事力量,是不可能征服南宋的。于是,金国女真人就改变了策略:
(一)在金国天会八年(1130)九月,扶立早已投降金国的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为“大齐”傀儡皇帝,将中原和陕西地区交给伪齐统治,把它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
(二)金军集中兵力攻取西北,图谋先夺取秦川五路(秦凤路、环庆路、泾原路,熙河路、鄜延路),然后从陕西进入四川,顺流而下,从而形成对南宋的迂迥大包围。
(三)采用“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1的谋略。
所谓“以和议佐攻战”, 其实“和议”是一种烟幕弹,是想诱惑南宋王朝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最后乘机一举而灭之,所以“和议”仅仅是金朝作为侵宋战争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所谓“以僭逆诱叛党”, 就是扶立刘豫为傀儡皇帝,给予高官厚禄,以此来引诱南宋内部的投降派,从中破坏抗金。金国女真人企图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达到他们在战场上不可能达到全部占领和统抬南宋领土的侵略目的。
为此目的,金国女真人还准备派内奸打进南宋王朝。对此,金国女真最高决策者于天会八年(1130)在“黑龙江之柳株”2 开会,会议的中心内容即是商讨如何才能灭亡南宋的问题。
会上金太祖阿骨打的远房侄儿陈王兀室,担心“宋氏之再隆”3,可是单凭军事力量又“不可以威取”4,于是认为要想方设法从南宋内部进行破坏。他们又进一步地分析了南宋大臣们的情况,认为张浚等人“志在于复仇”5,韩世忠等人“则习于兵事”6,这些人“势难先屈”7,也不可能为金国女真人所利用。
于是有人提出:只有派遣在金的宋臣先归,对南宋进行威吓,使之归顺,我们“佯不从而勉强听之”。大家觉得这计谋很好,但派谁合适呢?
有人提出派遣张孝纯。粘罕认为不妥,他说:“此人在河东失节,人谁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只有桧可用”8。
粘罕认为秦桧有见识,又能“尽忠”于金国女真人。粘罕还说:我喜欢秦桧这个人,所以才把他“置之军中”,不到半年,“其言皆验”,秦桧他不仅已经投靠了我们,而且还提出了“南自南,北自北”的策略。“若纵其归国,必是得志,可济吾事”9。其他人也觉得粘罕所说的话有道理。
秦桧自卖身投靠金国女真人后,的确不断用实际行动表明他是真心实意为其主子服务的。在楚州之战时,秦桧为挞懒劝降的目的虽未达到,但秦桧的行为却表现了对金国主子的忠心。
金国女真统治者在经过多次对秦桧“试之以事”10之后,认为“南臣贫薄,唯桧温实’11。也就是说,他们对秦桧经过多次考验以后,对他是完全信赖得过的。
同时,金国女真统治者们还认为秦桧在靖康末年,给金国上书请存赵氏,成为俘虏,在南宋朝廷里也留下了“忠义”的名声,是以“天下高之”12。有了这件迷人的外衣作伪装,送秦桧回去,就容易掩盖其内奸的真面目,而且还能取信于南宋朝廷。
所以,金国女真统治者们就把决策告知秦桧,“阴以桧约”13,要他回南宋后,“俾结和议为内助”14。即是要他南归充当内奸,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事业。秦桧当然非常乐意,结果女真统治者也就“纵之南归”15了。
为了使秦桧能安全回到南宋,金国女真统治者还作了一番筹划。秦桧的岳父王仲山有别业在济南,就在他的产业中取了一部分给秦桧16,作为路费等用,而且还帮他准备好船只,叫秦桧“乘船舰全家厚载而归” 17。
南宋建炎四年(1130)十月,秦桧带着妻子王氏、小奴砚童、小婢兴儿以及御史台衙司翁顺和亲信高益恭等一班随从,乘船满载着丰厚的财宝,从楚州投奔涟水军(今江苏涟水)丁襈(同“祀”字)水寨,恰好被丁襈的巡逻兵捉获。为了蒙混过关,秦桧还编造了一套谎言,说他是如何如何地杀掉了“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18,把自己装成一副英雄汉的架势。
但丁襈的部将对秦桧的回来颇有怀疑,认为宋金两军对敌,秦桧哪有可能全家带着这么多的财宝,定然是金国女真人暗中派遣回来破坏抗战的奸细,“宜速诛之,以绝后患”19。但参议王安道、机宜冯由义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极力保护秦桧,认为秦桧是钦宗时的中丞,如果杀掉了他,将来朝廷追究起来,对丁撰军实为不利。这样,秦桧才免了做刀下之鬼,被送回到行在。
秦桧回到南宋朝廷之后,继续捏造自己如何逃返归宋的谎言。
但对秦桧的骗人鬼话,当时朝廷不少官员也不相信。他们提出了种种疑问,认为:
第一,秦桧和何樐、孙傅、司马朴一起被俘拘禁,他们三人都不能够回来,为什么秦桧能够单独回来?
第二,从燕山府到楚州二千八百里,在这样漫长的地带怎么会没有金人防禁?秦桧怎么能够逾河越海而又不被金人觉察?
第三,秦桧自称是随军至楚州后乘金人不备而逃走回来的,那么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人逃脱,但他怎么能够和妻子王氏以及一班随从一起逃回呢?
第四.秦桧又说在涟水军时众将要杀他,是为要贪图他的“囊橐”之财,既然他有“囊橐”之财,又怎么会是逃回来的呢20?
对于这一连串的种种疑问,秦桧是无法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的。人们在议论纷纷之后,大家推测说:莫非秦桧在金国“尝倡和议,而挞懒纵之使归”21乎?这些疑问和推测,都说明了不管秦桧是如何巧妙地伪装,终究也瞒不住人们雪亮的眼睛。
这些疑问只有秦桧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秦桧辩解,并竭力举荐说秦桧忠于赵宋皇朝.但疑团却并没有消除。


1《大金国志》卷7 (《脚气集》也有相同内容的记载)。
2 3 4 5 6 7 同上,卷24。
8 9《脚气集》。
10 11 12《大金国志》卷13 。
13 15《鹤林玉露》卷5,《格关阁》。
14《三朝北盟会编》卷220 ,《中兴姓氏录》。
16《系年要录》卷38 ,建炎四年十月辛未注引《秀水闲居录》。
17 19同上,注引《林泉野记》。
18《宋史》卷473 ,《秦桧传》 。
20 21《系年要录》卷38 ,建炎四年十月辛未注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3 17:43:00 +0800 CST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4 18:08:00 +0800 CST  
四、被迫下台


当时,和秦桧一起为相的还有吕颐浩。吕颐浩也是在绍兴元年(1131)九月,即在秦桧为相后的一个月,才被任命为左相的。和吕颐浩共掌朝政,秦桧却不能容忍。他为要“谋出吕而专政”1,就“多引知名之士为助”2 ,如胡安国等人。由于当时很多人为秦桧过去“存忠赵氏”的表现所迷惑,如向子忞在绍兴初就对胡安国说:和秦桧一起被俘而去的人很少有生存下来的,“独桧尽室而归,非大奸能如是乎?”但“安国犹以为忠”3 。他还认为秦桧“若得执政,必大可观”4。李光也认为“桧临难尝有不夺之节,欣然肯来,唯上所用”5。胡安国之子胡寅更认为“秦相死生不动,社稷臣也” 6。连抗战派李纲也书启赞扬秦桧“精忠许国”, “立大节于社稷倾危之秋”, “直谅公忠,久孚中外”7。可见,“桧之奸,可以欺贤人君子也如此”8。
秦桧过去所写“存忠赵氏”的状文,已成为他的护身符,也成为他欺世盗名的资本。正因这一缘故,所以当时不少有名望的所谓贤士,才肯与他合作。另方面,秦桧又竭力结党营私,培植私人势力,把他的亲信也安插到重要部门。当私人势力培植起来之后,秦桧又唆使其党羽向高宗建议说:“周宣王内修外攘,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9。高宗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命吕颐浩率军在外,建都督府于镇江。而且还对秦桧和吕颐浩说:“颐浩专治军旅,桧专理庶务,如(文)种、(范)蠡之分职可也”10。
秦桧把吕颐浩排挤出朝还不满足,又在绍兴二年(1132 ) 奏请高宗设置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之”11。设置修政局,秦桧美其名是为要“更张法度”12。但实际上,修政局的所作所为,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时的监察御史刘一止就指出:“宣王内修,修其所谓外攘之政而已”,如今修政局所做的,竟是“簿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13。但这些事,都不是当务之急。屯田员外郎曾统更是直言不讳,他对秦桧说:“承相事无不统”14,还要设置这个修政局来干什么?但是,对于这些意见,秦桧一概置之不理。他自己当然心中有数,设修政局“实欲夺同列之权”15。为了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就把自己的党羽“刻薄之士”,安插在修政局里。所以,后来才有人“议废修政局以摇桧者”16,正是这个道理。
秦桧为相后的胡作非为,不仅大失众望,而且,朝官也甚为不满。和秦桧同领修政局的副宰相翟汝文,虽由秦桧推荐,但他为人刚直,不愿屈从,他对秦桧前几年被俘南归的历史,颇有怀疑,把秦桧看作金人的奸细。而且,他对秦桧的所作所为,也十分愤慨,认为秦桧做宰相后,“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17,要求秦桧责成都司考核官吏政绩,“违者惩之”18。他自己还以身作则,“当印,凡讼诉直送所属,会六部者,不得过一日”。其部属因此而“惧,自力无复滞事”。在同僚中也有人讥讽他,翟汝文却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当前是处在战争时期,皇帝被俘,“四方奏报利害,刻不容发”,如果还以和平时期的方式处理公文就是“玩时废日”,就会“事失机会”。在高宗召见翟汝文时,他也向高宗奏请惩“治堂吏受贿者”。对于翟汝文的言行,秦桧既恨且怕,便想方设法要逼使他离职。于是,他就在高宗面前弹劾翟汝文“擅治吏”。翟汝文受到秦桧的弹劾,便“力求去”任,言官方孟卿又迎“逢桧意”,上章攻击翟汝文不该“与宰相不协”19。结果,翟汝文被迫离开了参知政事之位。
当时反对秦桧的不仅是翟汝文,起居郎王居正也请求高宗质问秦桧:当初他曾自夸,如能任他为相,“数月,必耸动天下”20,至今他所做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事?而且,当时许多朝臣也把秦桧的所作所为归为二大罪状:一是“不知治体,信任非人”21,专以“苛刻为务”,使得“人心大摇”22,怨声载道;二是把自己的私党,“布列要路”,同党之间,互相吹捧,异己之人,“力肆排摈”23。看来,众朝臣直接抨击的虽是秦桧,但实际上也间接地斥责了高宗,因如果不是高宗做他的后台,秦桧哪里敢这样地专横。
然而,秦桧之所以党同伐异,实“欲倾吕(颐浩)而专政”,后来高宗也“颇觉之”,所以在绍兴二年(1132)四月,才下了一道“以戒朋党”24的诏令,并告诫臣下以后如有“朋比阿附,以害吾政者”,定要“严置典刑,以诛其意”25。
可见,秦桧的植党专权,已发展到和宋高宗的专制统治也产生了矛盾,因而也引起了宋高宗对秦桧的不满。而且,在宋金媾和的问题上,秦桧也没有能够象高宗原来所期望的那样,迅速地达成和议。同时,南宋将领吴玠等人,在西线战场上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胜利,军民抗金斗争的情绪也非常高涨。
因而,当秦桧“以河北人还金国,以中原人还刘豫”的计策一出笼,群情大哗.“天下之人,无贤愚,无贵贱,交口合辞,以为不可” 26。
广大军民对秦桧所提出的所谓二策,都纷纷反对。正是由于民情激动,宋高宗怕因此而激起民变,所以他才丢车保帅。加之,由于此时左相吕颐浩已经回朝,他也怨恨秦桧把白己排挤在外,于是就和朱胜非、黄龟年等人结为一党,反击秦桧。即在绍兴二年(1132)八月,殿中侍御史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27。接着,黄龟年又上书揭露秦桧自做宰相以来,“乃不顾国家,盗威福在己”, “阳为面从,退恃明比之奸,阴谋沮格”, “上不畏陛下,中不畏大臣,下不畏天下之议”,犯下了“欺君私己”28之大罪。
正是迫于臣民群起的反对形势,宋高宗才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位,贬他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在罢免秦桧时,宋高宗也不得不列举了秦桧的罪状:
一是阳奉阴违。
罪责秦桧和范宗尹共同执政时,他明知许多事情不完善或不妥当,但从来不和范宗尹争议,而是*私言于朕”29。而且近来,朝廷任命权邦彦为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朱胜非为提举醴泉观兼侍读,日赴朝堂议事,秦桧对于这些人的任命,皆“面从而称善”30,但退朝之后,却“与其党力攻之”31。
二是植党专权。罪责秦桧“凭持其党,排根所憎,进用巨邻”32。
三是没有政绩。罪责秦桧自夸要是任他为相只要有几个月,就可以耸动天下,但至“今无闻”33。
四是和议误国。
罪责秦桧拜相时所献的二策:“一则与南北士大夫通致家信;一则纠率山东、河北散群之人,愿归乡土者,差官管押前去,此何理哉34”?
宋高宗为要表明自己并不赞成秦桧所提出的主张,还专门召见了兵部侍郎兼直学院士綦崇礼,并对他说;秦桧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也是北人,那么叫朕将到那儿去呢?綦崇礼听后“请御笔付院,上即索纸书付崇礼”35。綦崇礼才把高宗所列举的秦桧罪状,写成“制词”, “播告中外”36,以示高宗“终不复用”37秦桧。
但是,宋高宗和秦桧的政见难道真的不同,真的“终不复用”他吗?不是的。
上述宋高宗所列举秦桧的前三点罪状,都是朝臣们早已指出而无法否认的事实.宋高宗只不过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加以承认而已。至于第四点的和议问题,后来的史实已作了回答,而且在绍兴十八年(1148)八月,宋高宗在一次和秦桧的谈话中,也完全说出了当时自己的心里话。他说:我记得你初从金国归来,曾对我说,如想天下太平无事,必须实行“南自南,北自北”,这和我原来的想法是一样的,当时只是“梗于众论”,才没有马上实行38。这倒是实话。这些话,也暴露了宋高宗本人的两面派的丑恶面目。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4 18:16:00 +0800 CST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4 18:16:00 +0800 CST  
第三章 伺机夺相


一、金朝褒举


当时秦桧虽被罢相,但宋高宗主张妥协投降、偏安江南,仍是南宋的既定国策。
绍兴三年(1133)冬,金国派使者李寿、王翊来议和,要挟南宋政府归还它所获得的伪齐俘虏及西北地区流移在南宋境内的人民,并要求以长江为界,把江北地区划归给刘豫统治。这些苛刻的条件,虽没有被南宋所接受,但金国派使者来议和,这还是第一次。自宋高宗登位以后,曾多次派使者到金求和,金国女真人都置之不理,使者也被扣留,现在竟然派使者来宋,正说明金国女真人已开始丧失军事上的优势,并考虑要和南宋谈判了。
原来,绍兴元年(1131)十月,兀术亲率十余万大军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宋将吴玠、吴璘兄弟组织强弓劲弩分番轮射,连战三日,打败金兵,俘虏万计,兀术身中流矢,他败退时境况极为狼狈,以“至自髡其须发而遁”。自金军侵宋以来,还没有打过这样的败仗,此次从川陕进军的计划被粉碎了,此后深感“南军日强,惧不能当”1 。和尚原之战争后,宋金对立的形势,便继续朝着有利于南宋方面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绍兴四年(1134)二月,金将兀术、撒离合协同伪齐的刘夔,率军十万进攻仙人关〔今陕西凤翔西南)。敌人自持兵多势众,以为一定能够打败宋军。但这次进攻又被吴玠、吴璘打败了,宋军乘胜收复了过去陷入金人手中的秦川五路之凤、秦、陇等州,从此金兵有好几年不敢再进犯四川。由此,南宋的西部战线,也得到了稳定。
金兵虽然在仙人关吃了败仗,但是金国女真人的侵宋之心不死,金兵又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中原战场。金国女真人一方面支持刘豫出兵南下侵宋,另方面,自己也不断派兵向南侵掠。但在这一战场上,金军、伪齐军也都没有得到什么便宜。
绍兴三年(1133),金人曾占领了在地理上“襟带吴、蜀”的战略要地襄阳,切断了南宋东南与四川的联系,不仅使“湘、湖之民亦不奠居”2 ,而且也使南宋偏安的政权又受到了直接的威胁。
但是,岳飞在绍兴三、四年间,则屡次上疏,要求出兵收复襄阳六郡(襄阳府、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军)。这一建议,不仅得到宰相朱胜非和参知政事赵鼎的支持,而且宋高宗为了保住长江防线,保住偏安政权,也同意了这一主张。
在这之前,岳飞曾为南宋朝廷先后镇压了虔州(今江西赣县)、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的农民起义和流窜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军贼游寇,因而得到了宋高宗的特别赏识。宋高宗不仅亲自召见了岳飞,而且还特赐“精忠岳飞”的军旗,并把岳飞由通州、泰州镇抚使提升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驻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市), 所以这一次,宋高宗就把收复襄阳六郡的重任,交给了岳飞。
绍兴四年(1134)五月,岳飞率领大军进发,只经过了两个月的战斗,就按预定计划胜利地收复了襄阳六郡。岳飞因此又被提升为清远军书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不久又被晋封为武昌开国侯,驻军鄂州(今武昌),担负防守中线战场的重任。从此,岳家军就一步步地发展为抗金的中坚力量,岳飞也一步步地成长为南宋的抗金名将。
宋军收复襄阳后,刘豫又怕又急,立即向金国女真人求救,请求派兵联合攻宋。
绍兴四年(1134年)秋,金国军队统帅兀术和挞懒率领军队五万人,和刘豫的儿子刘麟、侄子刘猊一起合兵南犯。金军、伪齐军号称七十多万。
他们绕开岳家军的防线,以骑兵出泗州(今安徽盱眙北)攻滁州〔今安徽滁县),以步兵出楚州(今江苏淮安)攻承州,在几天之内,就分头渡过了淮水。在这次战斗中,迎敌的宋军都能奋勇作战,韩世忠的军队在大仪(今扬州西)、承州等地打败金兵,在庐州(今合肥)的金军偏师也被岳飞部将牛桌、徐庆打败而逃。
之前的仙人关之役和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以及这次韩世忠的大仪之捷,都显示出南宋经过前一阶段的抗金斗争,已锻炼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几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
在襄阳大捷之后,岳飞曾上书宋高宗,要求一鼓作气,直捣中原。岳飞这一恢复故土的大计,显然与宋高宗妥协苟安的政策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宋高宗依然置之不理。
其实,早在岳飞上次出兵之前,宋高宗就担心岳飞收复襄阳会惹怒金人,会阻碍他的妥协投降政策的实现,所以他对岳飞的抗金行动则作了种种的限制,用“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下谕给岳飞,声明这次出兵只是为了通使议和,限定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失地后,则不得再出兵越境,如敌人逃遁出界,则不得远追,也不得声言起兵北伐和收复汴京。
而且,宋高宗对于绍兴四年(1134) 秋,金、伪齐合兵南侵的抵御,也非常消极。他虽然一方面派宋军将士进行抵抗,但另一方面又派吏部员外郎魏良臣、合门宣赞舍人王绘往挞懒处求和。临行前高宗还待别嘱咐他们说:这次你们前去不必用言语与金人计较,“卑辞厚礼,朕且不惮,如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3;他还要他们向金人作解释,这次南宋收复襄阳诸郡,只“因李成侵犯不已”4 ,别无其他用意。
由此可见,尽管抗金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宋高宗梦寐以求的还是妥协投降,只要能够议和,他就不惜卑躬屈膝,也不惜贡纳巨额的岁币。
宋使魏良臣和王绘奉高宗的命令,过了大仪镇,先见到金将聂(口+锊右边)贝勒。
聂(口+锊右边)贝勒质问他们:皇帝何在?韩世忠何在?宋朝有多少兵马?还别有用心地问到“秦中丞何在”?王绘郎告诉他说:秦桧现“带职奉祠居温州”。
聂(口旁+锊右半边)贝勒又责问说:曾听闻秦桧作宰相,现被罢职,“非恐为军前所取故耶”?
王绘又告诉他说:秦桧是作过宰相,但过了一年,他“坚欲求去”, 并非有其他原因5。经过了这样一番盘问之后,魏良臣等才被送到挞懒处。
挞懒派团练使宵揭录、少监李聿兴来接头。会见时,魏良爪等又按照高宗卑躬屈膝乞和的旨意,不敢自称南宋,而只是说江南,言下之意无非是表明南宋愿意奉金国为上国,白己仅是要求作为属国而苟存。因此,他们首先声言此来的目的是,“江南欲守现存上地”,每年愿意向金国贡纳“银、绢二十五万匹两”6 。
然而,和前次聂(口旁+锊右边)贝勒一样,宵揭录也特别问起“秦中丞安否”?并特意认为秦桧“此人原在北军中,煞是好人”7。魏良臣等人对他的回答如前。
南宋派他们出使,宋高宗虽然也愿意屈膝称臣,但是金国女真人此时还不愿意立即与之和谈,所以过了一个多月,挞懒就打发魏良臣、王绘回南宋,临行时又再三地加以责难,指责南宋缺乏讲和诚意,“一面讲和,又一面令人来掩不备”, “终为将臣所误”。而且,还特意交代他们说:“本朝事体,秦桧皆知,若未信,且当问之”8。
魏良臣、王绘这次出使金国,先后见到过三个金将,那三个金将都异口同声地问起秦桧,还并别有用心地赞扬秦桧。
聂(口旁+锊右边)贝勒质何南宋朝廷之所以罢秦桧相,是否是因为他从金军回去而对他有所怀疑;
宵揭录有意褒扬秦桧是个大好人,挞懒更是要挟南宋必须信任熟知金朝情况的秦桧。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偶然的事。金军将领“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9 。这就表明了金国女真人对秦桧的下落极为关心,一再打听,同时也表明了他们对宋高宗将秦桧罢相的不满。
因秦桧被罢相,对于金人推行“以和议佐攻战,以儹逆诱叛党”的策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他们一见到南宋的使者,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发泄他们的不满,并特意褒扬秦桧。很明显,这是向南宋朝廷施加压力,要求宋高宗重新任用秦桧,否则,宋金和谈就休想成功。


1《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
2《系年要录》卷75,绍兴四年四月庚子。
3 4同上,卷80,绍兴四年九月乙丑。
5同上.卷81,绍兴四年十月戊子。
6 7同上.卷81.绍兴四年十月己丑。
8同上,卷82,绍兴四年十一月辛未。
9《三朝北盟会编》卷220.《秀水闲居录》。

楼主 赵佑京  发布于 2014-10-25 13:09:00 +0800 CST  

楼主:赵佑京

字数:106760

发表时间:2014-10-21 06: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06 21:54:50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