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朝数学

一楼喂百度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7 16:43:00 +0800 CST  
算了,楼主没看懂,缓更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7 21:12:00 +0800 CST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1:16:00 +0800 CST  
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
这是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关于“刍童”的体积算法。刍童是甚么呢?沈括解释是像倒过来的斗,四面都是斜的。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1:20:00 +0800 CST  
沈括说法来自于东汉就有的《九章算术》,是一个非常古老、传统的算法。当然,在此我先放一个结论:这个算法仅针对某种特定形状是准确的,该结论并不能推广到“如覆斗者,四面皆杀”的形状中。
经过了千年,这一体积算法,并未得到进步。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1:31:00 +0800 CST  
所以来看下九章算术里是怎么解释的吧:
此术假令刍童上广一尺,袤二尺;下广三尺,袤四尺;高一尺。其用棋也,中央立方二,四面堑堵六,四角阳马四。


——————————
其先假设上宽1,长2,下宽3,长4,高1.(单位均为尺)
这一形状切开,中间以上顶面为底面的长方体体积为2,
四面的三角形为地位的柱体(此时是躺下来的),体积为0.5(2x1x2)+0.5(2x1x1)=3
(九章暂记作6个单位)
四个角的锥型体积为1/3x2x2=4/3(九章暂记作4个单位)
共计19/3。


——————————————————————————————
九章的公式法:


倍下袤为八,上袤从之,为十,以高、广乘之,得积三十尺。是为得中央立方各三,两端堑堵各四,两旁堑堵各六,四角阳马亦各六。
复倍上袤,下袤从之,为八,以高、广乘之,得积八尺。是为得中央立方亦各三,两端堑堵各二。
并两旁,三品棋皆一而为六。故六而一,即得。


为术又可令上下广袤差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亦四阳马;上下广袤互相乘,并,而半之,以高乘之,即四面六堑堵与二立方;并之,为刍童积。
又可令上下广袤互相乘而半之,上下广袤又各自乘,并,以高乘之,三而一,即得也。
————————————
(2倍的下长+上长)x高x下宽
(2x4+2)x1x3=30
(2倍的上长+下长)x高x上宽
(2x2+4)x1x1=8
相加除以六得19/3,相合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2:05:00 +0800 CST  
楼主又看不懂了,缓更!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2:05:00 +0800 CST  
这一算法的原理是:
上长x上宽 为中心长方体底面积,
下长x下宽包含了一个这样的长方体,四个锥形底面积,一对短边上的三棱柱和一对长边上的三棱柱底面积,
下长x上宽x高包括了一个长方体,一对短边上的三棱柱
上长x下宽x高包括了一个长方体,一对长边上的三棱柱。
故整个计算里,长方体算了六次,锥形算了八次,长边上的三棱柱算了六次,短边上的三棱柱算了六次。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3:55:00 +0800 CST  
又,底面积乘高为:
椎体的三倍,三棱柱的两倍,
将以上加起来除以六即长方体体积+2短边三棱柱体积+2长编三棱柱体积+4锥形体积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3:57:00 +0800 CST  
十分朴素的思想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3:58:00 +0800 CST  
下面:
沈括发明了一种新的体积算法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7-29 23:58:00 +0800 CST  
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及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
余思而得之,用刍童法为上位;下位别列:下广以上广减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并入上位。
假令积罂:最上行纵横各二罂,最下行各十二罂,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当十一行也。
以刍童法求之,倍上行长得四,并入下长得十六,以上广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行长得二十四,并入上长,得二十六,以下广乘之,得三百一十二;并二位得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广十二,以上广减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并入上位,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为罂数也。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1 23:14:00 +0800 CST  
沈括指的形状可以看做若干个1x1的小方块叠加成的堆。
第一层2x2,底层12x12,每层差1,共11层,高为11
当成刍童,(上长x2+下长)x上宽=32,(下长x2+上长)x下宽=312
然后相加得344,乘高3784。
接下来,(下长-上长)x高=110,与前数相加再除以六,3894/6=649
————————
…他实际上算的是2^2+3^2+4^2+……11^2,一个求平方和的方法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1 23:33:00 +0800 CST  
吐血,我证不出来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01:09:00 +0800 CST  
厉害厉害。。。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02:07:00 +0800 CST  
好了,本人大概清楚了:
沈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是平方和公式,但已有从1?开始的平方和算法
原因很简单:
1.他在计算从a?开始到n?的平方和,本可以用两个平方和相减:
∑b?—∑(a—1)?
其中a为顶面边长,b为底面边长,但是他却计不出此,将原图形转换成四棱台后补足缺失部分
2.即使这样转换,并不能规避求1?到(n—1)?数列的求和,因此认为他手上已有1?开始的平方和算法
——————
以上看法有些惊悚,本人也无从严格证实,下面本人试图顺着他的思路给大家解释下他可能的做法,那么为什么我以上这么认为,也就自然地展现给大家了。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16:33:00 +0800 CST  
首先,无论立方体如何摆布,数量一致时,体积就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将每一层的正方形的一角重合与其他层,如图所示:


之后这个图形可以分成三种四部分,以类比四棱台。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16:54:00 +0800 CST  
台柱的顶面边长、底面边长、高均与原图形一致。注意这四部分,颜色的对应




显而易见两个红色长方体的体积都是a?·n,相等。
类比图形第二部分为三棱柱, 因为有n层,所以高为n,底边为n—1,
不难求出,两个三棱柱的底面积均为:0.5(n—1)n ;
而原图形的方块累积的截面,为阶梯形,高度是一个数列1,2,3,...,n,
每段宽度1,故截面积亦为0.5(n-1)n,
厚度与三棱柱相同均为顶面边长,因此这两部分的体积亦相等。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17:10:00 +0800 CST  
原图形剩下的部分是一个小一项的平方和,
从1开始,项数少一项,1²+2²+……+(n—1)²,这就与原图形的四棱锥不一样了。沈括在四棱台公式上填补的一项,正是补足两者之差。
但这一过程中, 所以平方和的问题并没有被规避,亦没有求证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原本顶面是1x1,以上所有过程,都是白费劲。这些工作的实质,是以图形方式,在不用两个平方和相减的情况下,算首项不是1的平方数列和。
既然他能作出两者之差,很可能他已有从1²开始的平方算法, 但是想不到相减,于是搞出了这一套,并代入了公式。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17:15:00 +0800 CST  
1?开始的平方和,用代数推导相当复杂。求证若不用数学归纳法(需已知结论),也很麻烦。
那么,有没有简单的、图形辅助方法呢?
既然沈括留意到这一图形和直角四棱锥相似,那么对他来说,是可能想到用三个从1x1开始的n层的堆积图形相合的。

拼出来的是n?(n+1)+(n+1)n/2,
减少一层:

3∑(n-1)?=(n-1)?n+n(n-1)/2

楼主 swj2008cs  发布于 2017-08-02 17:21:00 +0800 CST  

楼主:swj2008cs

字数:5807

发表时间:2017-07-28 00: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18 21:38:20 +0800 CST

评论数: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