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对中国科教事业的一部分贡献

杨振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直接领导了南开大学物理研究室的创建,为此呕心沥血。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系的早期毕业生,比如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基本都曾受其个人资助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很多年后,他们才得知,为了筹款送他们深造,杨振宁曾抱病在唐人街演讲。
1971年后,杨振宁坚持每年至少回国一次,每次都停留很长时间,直接指导我国科研发展方向。他创设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他担任了我国数十个大学的名誉教授,不顾高龄,经常奔波在各校之间指导科研工作,参加和领导学术研讨活动,所有活动的报酬都一概不取。因为杨振宁对中国科教事业的杰出贡献,我国在1996年向其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97年,高龄的他为了强调本科阶段的重要性,还坚持主动给本科生上课。在清华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凝聚态物理和冷原子领域方面,由于他的直接帮助,弯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为中国理论物理的科研团队培养了两代杰出人才,很多名校物理领域的大牛教授、系主任、院长,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此外,他以私人社交圈在国际上招了不少国际级别的大牛研究者,而这个影响是全中国科研、学术界都永久受益的,比如世界计算器学顶级权威姚期智就是杨振宁力邀回国。
据统计,他共为中国协助建立先进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拉来了20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顶级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两个热门科研领域的水平提高到世界一流,在统计物理领域也有杰出贡献。并以清华名义出版科学史研究著作数部。他利用在国外的人脉关系,私人推荐1200多名青年才俊出国深造,基本都归国成为栋梁之才。中国第四代光源的科研大项目也是杨振宁一手促成。
朱邦芬院士: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在纽约的一处大宅子,折合美金100万,捐献给清华大学。近年,杨振宁夫妇还陆陆续续向清华大学捐献了近200万美金的存款。更早的时期,他就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大学。
目前,94岁的杨振宁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带科研团队。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02:48:00 +0800 CST  
内容经过清华、复旦学者的认可。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02:49:00 +0800 CST  
http://tieba.baidu.com/p/4761322805?share=9105&fr=share
看看钱永健是怎么被辱骂的。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08:40:00 +0800 CST  
有空在此楼完成更新。鸣谢丁墨林教授提供资料。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08:46:00 +0800 CST  
【杨振宁】被骂的【本质原因】
☞还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杨振宁在美国功成名就,代表资本主义的美国和GCD的中国打仗,一些人自然连带恨杨振宁了,谁让你不回国打美国。因为杨振宁在美国功成名就,代表美国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杨振宁就成为仇视美国的一部分人眼中的汉奸。只要在美国的都是汉奸,哪怕不吃饭坐牢枪毙也必须滚回来,否则就该死。而且,中国一直在与美国的较量中落了下风,部分中国人觉得没有办法打回去,又愤怒,只好拿美国籍的杨振宁泄火,让他滚回美国。这个还是思维上的历史局限性。 只要他心向祖国,没有危害中国,就应该认他是朋友,而不是贡献。如果比贡献,那些骂他的人自己又有什么贡献呢?他们对中国的贡献有几个超过杨振宁的呢?何况,即使没有贡献,就不应该尊重吗?任何一个守法纳税的公民都应该尊重,不管你是哪国人,哪个民族。
话说回来,就是一个人什么贡献不做,他没有犯法,没有侵犯他人,也不能诋毁其人格。何况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远远大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如果人人可以肆无忌惮的诋毁他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杨振宁虽然在美国,但做的事业造福全人类,也包括中国。他没有为美国造原子弹,没有出卖中国,对中国的利益一点损坏没有,反而对中国有益。这个为什么不可以呢?就是现在,很多出国的人,他们也经常回国举办各类科学活动,帮助中国提高科研水平。不交流,让所有人都回国,闭门造车,怎么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呢?
杨振宁是为敌国卖命所以是汉奸?首先,中国和美国是不是对手?那是因为GCD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对抗,加拿大,澳大利亚怎么没有和美国对抗?欧洲怎么没有与美国对抗?所谓的敌国,只不过是某党与自由世界的对手,不是人民与人民的对抗。杨振宁不是军政人员,不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与两国对抗有什么关系?怎么能说是为敌国卖命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呢?【只有涉及国家安全的科学家,比如政府科学家,才是有国界的】,比如两弹一星这样的政府科学家。而杨振宁这样的基础物理科学家是没有国界的。因为,他们出的成就,是面向全世界公开的,中国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直接用。我们拿美国的钱,培养出世界一流科学家,成的成果,中国人笑眯眯的拿过来用,你说,和强迫他们回来,事业一事无成,闭门造车比,哪个划算?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16:24:00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16:26:00 +0800 CST  
为什么要辟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追求真理本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真相未必被人接受。再有意义的文字,必然会有反对者。很正常,没有反对者,早就世界大同,科普就没有必要了。也有人说,老子就是喜欢骂人,言论自由,你管得着吗?我不想辩解,只能说:法律之外还有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个体总是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记得在2009年6月底,一股谣言突袭福建,说盐场受到污染,食盐断货且要涨价,许多市民抢购食盐随之劲刮的食盐抢购风席卷全国。缺乏独立思考,就是谣言的土壤。好在科学的思维,是战胜愚昧的良方,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之精神。

作文做人,首推“德”字,我们看见,很多不负责任的网站散步各类谣言和伪科学,为量子佛学、风水通灵、星象占卜、易学算命等伪学说背书。我国总体上科学还很落后,承认差距、勤奋磨砺才能进步;靠歪门邪道的“超科学”、“走捷径“获取“民族自豪感”,以诋毁真相的文章博取读者眼球,无助于社会的进步,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作为媒体工作者和科普人,严守职业操守,以事实真相为准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多揭露些伪科学、迷信,世界上就少些“假、空、丑”,子孙后代生活的环境就好一些;实事求是多一点,人民群众就多一点福祉。

由于特殊原因,网络上出现一些诋毁杨振宁先生的歪风邪气,欺骗、误导了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制造、故意传播谣言者,无君子之诚,更是不义的可耻行径。

诋毁杨振宁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小小缩影,说明我们的人文生态出了问题。辟谣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还原杨振宁的真相,即使不做任何辟谣,在太阳系也只是一个小事情,地球还在转动,我们更注重的是透过个例给国民性把把脉,提倡更务实、更理性的科学人文精神。

制造、传播谣言是不义行径

尽管在知识界,杨振宁受到广泛赞誉,但总有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说杨振宁替敌国干活出卖祖国,年纪大了人家不要了,就回来养老了,骗吃等死,是一个大汉奸;还有人拿杨振宁娶翁帆以证明其“不伦”,所以“人品差”。

然而,稍加思考的人都会知道,这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歪曲言论,背后是一种恶意的炒作,以达到非道德的目的。这种谣言,有四个站不住脚:道德上站不住脚;证据上站不住脚;目的上站不住脚;逻辑上站不住脚。要说杨振宁有“争议”的话,他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的贡献是没有争议的,所谓的争议类似于“科学是不是宗教”这样的伪争议。杨振宁中年频频回国,已经承担了其爱国的责任,对祖国是有情分的。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23:02:00 +0800 CST  
先更新到这里。休息。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4 23:03:00 +0800 CST  
杨振宁老了、无用了,所以归国养老?

杨振宁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美国超级天才费曼、盖尔曼、施温格这些白人优越的对象都多次声称自己的伟大物理贡献不过是他的物理理论的小小扩展,这样的人才似乎没有必要“混饭吃”。

朱邦芬院士:杨先生到清华后,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篇SCI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在冷原子领域陆续发表了13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据葛墨林回忆,杨振宁在80年代初期直接参加和领导了南开大学物理科研,“管”得很细。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自费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他甚至考虑到了外宾喝咖啡的习惯,打算自带咖啡壶。

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早期毕业生,包括现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都曾受杨振宁的资助到他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一年。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杨振宁为了筹钱,曾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葛墨林说,杨振宁做事不愿向人解释。“杨先生率性而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我怎么做是我的事,至于你怎么想是你的事。”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1:00 +0800 CST  
大名鼎鼎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就是杨振宁应陈省身先生之邀在80年代初期亲手创办的。
据1997年的《人民日报》,高龄的杨振宁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清华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物理和冷原子领域方面,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杨振宁的直接帮助有莫大关系。杨振宁为我国理论物理的研究团队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清华物理系甚至请不到一些一流的研究者来组建团队,甚至某些课还要请外校的教授来上,杨振宁以个人影响力把清华物理系的基础给打了起来,以私人社交圈在国际上招了不少大牛研究者,而这个影响是全中国业界都普遍受益的,那代人或多或少都受了杨振宁私人社交圈的影响。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国物理界弯道上赶上世界水平的一些领域,包括偏向工科的东南大学,物理学在凝聚态的水平也是极高,杨振宁对于我国物理学的成长确实是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截止目前,90高龄的杨振宁依然在做科研,高龄状况下也有一些产出。

据学者统计,杨振宁为中国协助或者直接建立一流物理实验室60余座,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拉来了20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30多篇,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为国家在科学界争得了巨大荣誉。杨振宁私人推荐120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深造,绝大多数都归国成为科学界的栋梁之才。

朱邦芬院士在南开大学讲的一件事情,令在场的许多学者感到惊讶。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的年薪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他分文不取,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纽约的一处大房子,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他把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也捐给了清华大学。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3:00 +0800 CST  
杨振宁对科学、教育事业的部分贡献

1971年后,杨振宁伉俪多次回国,创设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还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为此,中国将杨振宁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国务院还于1996年向他颁发了首届“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朱邦芬院士:

杨振宁1997年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现在叫高等研究院),2003年正式回到清华园定居,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国内一些人说杨振宁到清华是来享福的。我可以专门用一两个小时来讲讲杨先生回清华后所作出的很多重要贡献,这里我只简单说几句。杨先生说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起点是在清华的科学馆,当时他只有7岁,父亲杨武之是清华数学系的教授;他在人生的终点又回到清华科学馆,画了一个圆。

杨振宁回到清华后“画圆”的收笔之作十分出色,他所作出的贡献至少包括:

(1)学术领导。他创办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物理和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好的研究工作,他担任清华物理系的国际评估委员会成员和顾问,帮助清华物理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他是“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顾问,他的辛勤工作和慧眼,使得这两个奖项声誉卓著,评出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成果。例如,早在1996年,求是基金会就授予屠呦呦等10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工作的主要科研人员“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而当时没有任何机构授予屠呦呦等奖项。他还就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以及科技政策,发表了真知灼见。可以说,杨先生在科学界的领导作用非常显著。

(2)物理研究。杨先生到清华后,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篇SCI研究论文,亲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全部研究工作都还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我常收到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件时间经常是晚上10点多、11点。

(3)教育家。他已经在清华培养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好几位在国际上已经很有名声。他还曾经为清华物理系的新生讲了一学期的大学物理课。

(4)科学史研究。杨先生写了很多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对一些他亲身接触过的物理学大师和数学大师的研究和评述,独具匠心、极其精彩和珍贵。

(5)其他方面杨先生还做了许多事,包括就文化、教育等问题作了很多精彩的公共演讲,他还就学术诚信问题发出了声音。杨先生回清华后一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单位都署清华大学,此外还出版了几本专著。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3:00 +0800 CST  
李星河:

可以说没有杨振宁,就没有今天的清华物理系!就凭这个贡献,杨振宁就不应该受到这么多攻击(很多是污蔑)和非议。我认为他已经对中国物理学发展做了应有的贡献了。

我来简要回顾一下清华物理系这十几年从无到有,从90年代末国内二三流都算不上的物理系到现在最顶尖的物理系之一的历史:

1998年,在杨振宁的提议下,清华成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就是现在清华高等研究院(IAS,Tsinghua)的前身)。但当时的情况是,国内有志于物理的最好的本科生都去科大、北大读物理了,清华的物理系刚刚成立(从现代应用物理系改名),师资力量很弱,甚至很多基础课都开不出来。众所周知,90年代末的清华还是一所彻彻底底的多科性工科大学,物理系(现代应用物理系)虽然已经复系十多年,但主要任务仍然是是给各个对物理要求较高的工科院系开始基础物理课,所以IAS缺少研究生源。

当时IAS的建立,除了杨先生以外,顾秉林校长也是力排众议(很多校“LD”没意识到发展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杨先生和杨杜致礼夫妇两人给IAS捐了自己的私款,同样捐款的还有很多香港的私人企业家和杨先生的好朋友Simons夫妇。

还有另外一件影响深远的举动就是基础科学班的成立。当时的清华,物理系的学生人心浮动,这样下去IAS的老师很难招到优秀的研究生。所以杨先生就建议成立基础科学班,在校内二次招生(可惜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被清华用滥了),集中优秀的师资和生源。98年第一届的基科班招生就很成功,99年第二届的基科班更是有几个传奇人物,下面会介绍。

虽然物理系很弱,但清华毕竟是清华,基科班从校内二次招生,招到了一批全国最好的生源。比如99级基科班的祁晓亮学长,就是当年辽宁的理科高考状元。这批人中有很多真正热爱基础科学的,而不是冲着所谓热门专业来的,毕竟基科班当时名气不大。

98年第一届基科班的学生,现在在物理圈里比较有名的就有两位:翟荟老师(现在IAS的终身研究员)和曾蓓老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量子信息与计算中心教授)。这两位老师的背景都挺传奇的,曾蓓老师还是曾经的国际象棋大师特招进清华的,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99年第二届基科班的学生,出现了更多的大牛人物:祁晓亮(辽宁理科状元、清华IAS博士,现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刚刚拿到终身职位)、刘朝星(清华IAS博士,滨州州立副教授)、许岑珂(湖南高考状元,UC.Berkeley博士,现在UCSB终身职位,副教授)、顾正澄(清华IAS博士,现在Perimeter Institute研究员)。

以后的几届基科班,随着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选择也越越来越多样化(CS、金融),渐渐留在IAS读研的人越来越少,逐渐偏离了最开始设立的给IAS输送研究生源的目的,所以到后来和数学系、信科学院一起弄了大基科,最后因为三个院系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实在难以调和(数学系觉得我们的高等微积分不是数学,我们觉得学太多数学会让学生钻牛角尖,忽视物理),从我这一届(2011级)开始,又变成了物理系、数学系分开招生。现在的清华学堂物理班取代了以前的基科班,成为了想做基础物理研究的同学聚集的地方。当然,现在的清华物理系已经不用担心师资和生源的问题,基科班这种特殊的实验班培养模式也就走入了历史。(PS:十几年前的时候,清华物理系是找不到老师教四大力学的,于是就从外系(主要是北大)外聘老师教基础课。)

这十几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现在在学术界做得很不错的学长学姐还有很多,比如最近刚刚在Caltech拿到Assistant Professo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做量子信息理论的陈谐学姐,在斯坦福大学做弦理论PhD,最近要去IAS Princeton博士后的董希学长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届基科班的学长学姐也会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找到非常不错的教职。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4:00 +0800 CST  
除了人才培养以外,杨先生还有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引导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方向,为清华招兵买马。这几年清华IAS引进的faculty member,几乎都是杨振宁的学生、或者杨振宁学生的学生。比如前面的翟荟,就是杨先生在国内的最后一个研究生;祁晓亮的导师是翁征宇老师,也是杨先生推荐从美国德州超导中心到IAS就职的,最后祁晓亮去Stanford也是张守晟(现在清华IAS客座教授,建议薛其坤院士做的实验,跟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有直接关系;是杨振宁在Stony Brook时期的学生)推荐;姚宏老师(Stanford博士,现在清华IAS研究员)等等。

杨先生鼓励物理和别的学科交叉发展,特别强调清华的物理系要注重实验学科的发展。应该说这十年,清华物理系(也是国内物理学界)发展最快的就是凝聚态实验和冷原子实验。现在清华IAS的凝聚态冷原子理论和清华物理系的实验都是国内top1。清华IAS应该是国内做理论物理和理论计算机最好的地方(虽然方向还不全)。

我本人对杨先生对高能理论物理的看法持保留态度,也并不认同国内对杨先生过分的神化。但我觉得杨先生对清华和中国物理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完全符合他老人家的民族情感和学术地位。杨先生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我可以肯定,即使杨先生60年前回国,也不会对中国物理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别忘了他的岳父是谁)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才第一次真正有了科学研究,才真正有物质基础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杨先生这个时候回国是恰到好处的,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国家来说。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5:00 +0800 CST  
清华高等学术研究中心,是杨振宁仿照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模式创立的,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人员和研究项目都一定是第一流的。“中心”的日常运作经费由清华校方负责,但如果要特邀一些科学家来担任访问学人,“中心”就要自己拿出经费。因此,筹款成了“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筹款对大学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姚期智教授,是计算器学的全球权威,清华校方和杨振宁都很想把他聘到清华去,姚教授本人也有此意。但是。聘请姚期智这样一位高薪教授,在内地要经过重重“关卡”,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定。但姚期智不是坐在那里干等的,聘请的机会一纵即逝。

这时,杨振宁教授马上作出了决定,他打电话给姚期智说:“你来清华,你在美国薪酬多少,我们照付,一个子儿也不少!”

杨教授说,他之所以如此慷慨“拍胸口”,就是因为研究中心已经筹到了一千万美元,才能“财大气粗”。如果没有这些捐款支持,像姚期智这样的人才就有可能和清华擦身而过。现在,姚期智已经成为清华大学计算器学系的教授,并参与国家实验室的工作。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5:00 +0800 CST  
今天更新到这里。休息。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5 15:46:00 +0800 CST  
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只是谣言

真相:杨振宁和父亲并没有断绝关系,杨振宁回国,杨父也有参加,还对周总理说:”他就听我的”

攻击杨振宁有条罪状是所谓“不忠不孝”。虽然我不知道评价一个科学家和忠孝扯的上什么关系,管仲,李世民等人好像没人谈他们不忠不孝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皇帝清算自杀的蔡伦好像没人因为他“不忠不孝”而否定他发明的造纸术对全人类的贡献。但是“不忠不孝”这罪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所谓不忠,某些人总喜欢拿他加入美国国籍来扯杨振宁为求荣华富贵而抛弃祖国。常识是,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



请注意,20世纪50年代是麦卡锡主义反华最厉害的时候,杨在1957年之前根本就没想过加入美国国籍。而到1957年获得诺奖可谓功成名就。之后长达7年,杨振宁也没拿美国国籍。所谓为了荣华富贵加入美国纯粹是想象。

反华风大兴的时候,没成就的时候不加入美国国籍,功成名就后好几年不加入美国国籍,他为了荣华富贵?另外,李政道加入美国国籍也是1964年。


所谓不孝,即杨振宁父亲和他划清界限。然而我查阅了不少资料,这类说法完全是无出处。看了杨振宁回忆录,于是真相大白了:

1957年1月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以后,我打电话到上海给父亲,告诉他此消息。宇称不守恒与对称有关,因而也与群论有关,父亲当然十分兴奋。那时他身体极不好(1955年因多年糖尿病加某种感染,不能吸收胰岛素,医生曾认为已无希望,后来幸能克服感染,但身体仍十分虚弱),得此消息对他精神安慰极大。

1957年我和杜致礼和我们当时唯一的孩子光诺(那时6岁)去日内瓦。我写信请父亲也去日内瓦和我们见面。他得到统战部的允许,以带病之身,经北京、莫斯科、布拉格,一路住医院,于7月初飞抵日内瓦,到达以后又立刻住入医院。医生检查数日,认为他可以出院,但每日要自己检查血糖与注射胰岛素。

我们那年夏天在Rue deVermont租了一公寓,每天清早光诺总是非常有兴趣地看着祖父用酒精灯检查血糖。我醒了以后他会跑来说:“It is not goodtoday, it is brown.“(今天不好,棕色。)或“It is very good today,it isblue.”(今天很好,蓝色。)过了几星期,父亲身体渐恢复健康,能和小孙子去公园散步。他们非常高兴在公园一边的树丛中找到了一个“secretpath”(秘密通道)。每次看他们一老一少准备出门:父亲对着镜子梳头发,光诺雀跃地开门,我感到无限的满足。

1960年夏及1962年夏,父亲又和母亲两度与我在日内瓦团聚。致礼、光宇(我们的老二)和二弟振平也都参加了。每次团聚头两天总是非常感情冲动,讲一些自己的和家人与亲友们的遭遇。以后慢慢镇静下来,才能欣赏瑞士的一切。

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6 16:56:00 +0800 CST  
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那些年代在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情形知道很少。三次见面使我体会到了父亲和母亲对新中国的看法。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de 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傍晚时分,到达上海。母亲和弟妹们在机场接我。我们一同去华山医院看望父亲。父亲住院已有半年。上一次我们见面是1964年底在香港,那时他68岁,还很健康。6年半中间,受了一些隔离审查的苦,老了、瘦了许多,已不能自己站立行走。见到我当然十分激动。

1972年夏天我第二度回国探亲访问。父亲仍然住在医院,身体更衰弱了。次年5月12日清晨父亲长辞人世,享年77岁。5月15日在上海为父亲开的追悼会上,我的悼词有这样两段:

近两年来父亲身体日衰。他自己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对我们的一切思想行为想得很多。1971年、1972年我来上海探望他,他和我谈了许多话,归根起来他再三要我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这个教训两年来在我身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父亲于1973年5月12日长辞人世。在他的一生77年的时间里,历史有了惊天动地的演变。昨天收到他一位老同学,又是老同事的信,上面说“在青年时代,我们都响往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解放以后二十多年来在MXX和XXXXX的英明领导下,当时我们青年梦寐以求的这个新中国实现了。”我想新中国的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对于世界前途的意义正是父亲要求我们清楚地掌握的。

6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另外他喜欢他的名字杨克纯中的“纯”字,也极喜欢朋友间的“信”与“义。父亲去世以后,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挚友熊秉明写信来安慰我,说父亲虽已过去,我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的回忆录说的已经够清楚了:他父亲从来就没和他断绝关系过,1957-1960年三次和杨振宁见面。1971年第一次回国见了父亲,1972年第二次父亲病危回国也见了父亲。父亲死后参加了奔丧,他父亲的心里对其加入美国国籍不以为然,但是哪有什么断绝父子关系?

杨回忆录和父亲几次对话,写的合情合理,他60年代70年代多次见父亲有地点有人证有对话,他父亲病危他回国,他父亲死他参加追悼会,这都是公开场合的公开活动,是骗不了人的。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6 16:57:00 +0800 CST  
今天更新到这里。休息。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6 16:57:00 +0800 CST  
作为对全人类、也为中国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应该予以理性对待,不能因为嫉妒就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美德,老夫少妻也仅仅是个人私事,与道德、伦理无关,并没有触犯他人利益,理性、客观的看待问题,既显现我们社会的宽容度,更显现出我们应有的文明水平。即使您看不惯,骂上几句也无关大雅,但是故意歪曲事实、用荤段子辱骂,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老夫少妻违背几千年的伦理道德?

在自然界,雄性以年轻、健康的雌性为配偶是本能。伦理与道德无关,其目的是分配生产资料,传递更优秀DNA,有利于物种的发展。比如,禁止亲近婚配是为了优生优育,而不是涉及道德因素。道德是进化的产物,并非一成不变。伦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古代少数民族有丈夫死了妻子改嫁小叔子或者庶子的习俗,目的是财产的分配。而在现代,一些战乱频频的非洲国家,甚至俄罗斯,很多议员提倡恢复一夫多妻,目的就是繁殖人口。

所以,伦理本身就与道德无关,伦理更没有一个永恒的标准,而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息息相关,社会变了,伦理就会变,不存在“几千年的伦理”。

笔者还特意采访了赵南元教授等二十余位著名科学家、人文学者,他们一致表示“老夫少妻违背伦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7 22:36:00 +0800 CST  
翁帆是贪图杨振宁家产才嫁给他?

记者采访了一位与翁帆关系较密切的同班同学,该同学表示:“网上更是有很多不公正的言论,令她伤心欲绝,我都替她难过,你们应该给她一个宁静的空间。”该女生表示:“在我的感觉中,他们会很幸福的,因为从翁帆的讲述能看出来,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无论在对问题的认识还是生活小事上都很合拍。与翁帆一同学习了两年半,从与翁帆的相处,我们深深知道她绝不是一个为了某种利益而生活的人。她很可爱,也很善良,更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并不是如一些人评论的是‘看重金钱和名利的女人’!”

”应该说,“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翁帆曾经私下表态,她是敬佩杨振宁的为人,所以决心照顾他的生活。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是潮州中国旅行社老总,家境殷实,说翁帆为了钱去接近杨振宁于理不合。

朱嘉铭教授表示:“老夫少妻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一点不奇怪,女性偏向喜欢成熟男性,特别是事业、心理成熟的,因为这样的男性更能体贴人,更有安全感。他们既可敬又稳重,有见地,能给人依靠。

”朱教授说,年龄差距大的人结婚,只要双方婚前有充分的考虑,旁人是不应该说三道四的。”

在谈及女性喜欢嫁比自己年长的男性是否因为考虑到“利益”问题时,朱教授表示反对,“因为如果喜欢钱,也没有必要找太老的,社会上也有很多中年成功人士啊!”

朱教授最后强调,对于老夫少妻现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指责和妒忌。

有媒体人表示,翁帆从来不接受采访,对名利毫不看重。对待杨振宁与翁帆结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理性地把它当做个人的私事,相信他们,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并送上应有的祝福。中国人向来是喜欢讲“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为什么在“杨翁恋”这件本属喜事的问题上,我们就缺少了这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呢?年龄的悬殊早已不再是情感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瞎揣摩甚至是不逊言辞的理由。如何对待“杨翁恋”,既显现我们社会的宽容度,更显现出我们应有的文明水平。

家庭关系混乱?

有人将《汕头都市报》年前的一篇专访,改头换面,指66岁的翁云光将和杨振宁的18岁玄孙女结婚,哄动网坛。《汕头都市报》昨强烈否认曾作有关报道,直指是有人“恶搞”。

“我们将在今年愚人节举行婚礼。”85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比他年轻54岁的汕头美女翁帆结婚两年多后,中国多个论坛广泛流传一篇声称来自《汕头都市报》的文章,指翁父翁云光将与杨振宁的玄孙女(曾孙之女)结成夫妇。对此,《汕头都市报》表示,该报从未刊登这篇文章,是网民由于嫉妒做出的“恶搞”。

楼主 天罚之剑VIP  发布于 2016-10-07 22:37:00 +0800 CST  

楼主:天罚之剑VIP

字数:14773

发表时间:2016-10-04 10: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21:59 +0800 CST

评论数:29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