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旗人的“姑奶奶

一楼杀光人形黑猩猩,灭绝非人类基因
=================================
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旗人的“姑奶奶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4 21:44:00 +0800 CST  
旗营家中没出阁的姑娘通称“姑奶奶”

旗营中的男人不许纳妾。旗营中的女子,在称呼、习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们的特殊地方,是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

古代满洲家家户户都供奉佛拉格托,这是满洲人心中的女神。入关以后,满洲人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出现了佛、道、儒及民间众教皆奉的现象,妇女三从四德的约束对满洲妇女也有影响。然由于多年来的本民族固有传统,满洲人,尤其是旗营中的妇女,依然在家庭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不似《北京名胜古迹》一书说的“清代一般妇女是不许读书的,连读小学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在家料理家务”的那样。殊不知,相貌、文化、家系是选宫女的主要条件。

旗营中的女子,在称呼、习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们的特殊地方。

在旗人的称呼上,旗营家中没出门的姑娘通称“姑奶奶”,家中的侄子管姑姑通称为“姑爸爸”,管父亲的最小妹妹为“老爸”。在这里“老”是最小的意思,如管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垫窝,管新嫂子称为“姐姐”或“新姐”。

在旗营中的习俗上,关于妇女的有如下一些独特的内容:
(1)家谱中可列女儿乳名,结婚出嫁者须注明男方地点、旗籍、门第、姓名。
(2)允许营内知己的妇女、女孩结为异姓姐妹,也就是汉人讲的结拜兄弟。所结姐妹结拜后,多以大爷、二爷、三爷、四爷……相称。
(3)营中允许女孩子穿满洲男装并可练习骑射。
(4)旗营学房中的学长一律由女孩子担任,官称“大师姐”。即使有的男孩子岁数大一些,也得称呼“大师姐”。当然,在练武、摔跤时,其学长便是由男性担任,通称“大师哥”。
(5)正月初六,必须接已婚的姑奶奶回娘家省亲,骨肉团圆。旧营中有“七七乞巧节”,相传晚上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在鹊桥上,营中妇女、女孩子要在这天晚上准备清水、彩纸、绣花针等女工饰物,以求织女赐于聪明和智慧。
(6)中秋节时,旗营内在官厅摆设香案,为“月光娘娘”焚香叩拜,乞求神佑,这是旗营女人的专利,男人不得拜月。(7)旗营女子必须天足,不得缠脚。
(8)满族人留大辫子认为辫子是父母的骨血,辫子愈长,发色愈乌黑,父母身体就愈好,愈健壮。辫子之所以盘上头顶,是孝顺母亲的表现,将母亲放在最高的位置。

对于旗营中的妇女,有特定的优抚措施。有特殊的物质待遇,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享受到的。
(1)“红事银子”:旗营中的人家由于满汉不通婚条框的制约,所以多在本旗、本营或其他军种的旗营人之间通婚,故有“旗营里的人——非亲即友”一说。鉴于此,旗营内婚嫁的礼俗和隆重程度都十分显耀。为此,旗营内的档子房就会上报,同时分发给男女两方“红事银子”以示祝贺。
(2)禄米。旗营中未嫁女子均有禄米,每季发一次,但女子不当兵,故无俸银。
(3)白事银子和寡妇钱粮:旗兵死后,取消其钱粮并再挑缺时,旗营内先发其妻白事银子,此钱不得代领,个别人家自有领佣将钱亲自或差人送至家中。如其妇“守节”,则再发应得钱粮,每月须其妻亲自领取。
(4)孤女钱粮:旗兵死后,若仅遗存生女一人,无兄无弟,或兄弟尚小钱粮照发给这女子。

旗营中的男人不纳妾。旗营里的男人是世袭八旗兵制度,只知道效忠朝廷,效忠国家,对家庭里的事什么都不管,家庭都是由妇女主事。时间一长,男人在家里就成了“吃凉不管酸”的“甩手掌柜子”,媳妇称夫“油瓶倒了也不扶”。所以,旗营里面妇女不受歧视,而且说话很有分量。清末每当男人在谈论谁家媳妇干活不利落,办事没主意,女人比男人笨的时候,准保有一些女人站出来说:“女人怎么了,西太后、老佛爷也是女的,不是照样管理大清朝,不是照样管你们这些戴把的?”

满洲人认为顺治入关时,才6岁,如果没有母亲,没有太后,大清国岂能顺顺当当地建立?而且八旗女子中有被选入宫内,成为“秀女”,最后走“选妃”、“立后”的道路,从而改变家庭、家族在旗营中的地位的例子。清末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女人干预了国政,接连听政了同治、光绪两朝。女人能管得了国家,怎么就管不了咱们家,满洲人这种观念是造成旗营内妇女地位偏高的主要因素。

旗营家的女性受家教极严。对姑娘家教更严,让她们自幼养成懂礼貌、知法度、忠厚老实、办事为人不走样,虽然不能同男人从军打仗,但也不能失了规矩。由于旗家姑娘从小理财勤俭持家,所以深受父母及兄弟的尊重。即使姑娘出阁了,作为新媳妇、新姐姐,也会恪守“妇道”,遇事不卑不亢,在婆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维护娘家的尊严,自己绝不参与分家产。但由于公正、威信高,所以有时还会让族中最高长辈特请出来做婆家弟兄分家的仲裁人呢。正因如此,出阁的姑娘一回娘家,娘家人便会高呼“姑奶奶”回来了,“姑奶奶”在家有绝对权威。在娘家说话算话,可以拍板定调,比叔叔、伯父说话都管用,娘家大小事都要先征求姑奶奶的意见方可去办。

妇女在旗营中的地位与娘家也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与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小儿一出生就全都是姥姥家的事,而且是白尽义务。姥姥家的舅舅、姨在外孙、外甥身上下的心血要胜过自己本姓的孙子、侄儿(女)。满族孩子满月时“挪骚窝”,就是娘家接姑娘带孩子回去住上一个月。当然,满族人也心疼女婿,满族人女婿叫“姑爷”。俗话说:“丈母娘疼姑爷——为的是女儿”。

健锐营镶白旗营子外出了最有名的京味文学家——曹雪芹。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象王熙凤、贾探春那样的女性主持着贾府内政,如果曹雪芹没有亲身经历过旗人生活,怎能逼真的写出王熙凤“开源节流”、“置祭产”两个振兴贾氏家族的措施呢?

“在贾探春、薛宝钗、李纨三人暂时代理家政的时候,他们就做出了所谓‘共利除弊’的举动。她们除了决定裁减一些额定的花销,如取消贾环等上学的零用钱,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此外,更重要的是决定经营大观园,做到生产图利。他们把园里养花、种竹、植稻、培植果木等项分别交给指定的仆妇去经营管理,由这些仆妇供给贾府一定数量的花、果,供给园里鸟兽食用的一定数量的粮食。多余的产物则由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卖得的钱,除一小部分分给在园里供役使的仆人以外,大部份归经营的人所有。”《红楼梦》一书文笔如此详细,可见身居香山脚下健锐营正白旗的曹雪芹是有类似这样生活的。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4 21:49:00 +0800 CST  
为什么东北的姑奶奶厉害?
这个问题让现场听众超级感兴趣,从关众老师的嘴里,大家知道,原来“姑奶奶”在满族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原来,满族是中国各民族中最尊重女性的民族,重男不轻女。而且,满族家庭中没有“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观念,小姑子在家中地位非常高,甚至出嫁后,娘家如果有大事,也会将姑奶奶请回家中商量,而在婆家,姑奶奶一般要当家。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4 21:52:00 +0800 CST  
满族人的 " 姑奶奶 "地位高


在老舍没有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这样的情况在汉族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意识里,似乎并不合规矩,但别忘了老舍是旗人,而她姑姑之所以如此强势,那就是因为她是一个“过了气的姑奶奶”。为什么要在姑奶奶前面加过气两个字呢,那是因为这位姑姑已经嫁人了,并且还是孀居的寡妇。即便如此,姑姑在家中还有发号施令使唤弟媳的权威,这又与汉家传统很是不和,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清代传统的满洲习俗里,姑奶奶是一个特定的称呼,只能用于旗人家庭中未出阁的女孩儿身上,并且尊贵无比,可以无视任何规矩。当时的京城就有谚语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说的就是这些旗人女孩儿,即使在自己的家中,父母、兄弟也要恭恭敬敬的叫上一声姑奶奶。但这样的尊敬不是白给的,姑奶奶是有她特殊责任的。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旗人家庭的姑奶奶由于可以抛头露面,所以承担了很多家庭的劳动,每日家中的采买都需要她们去,男人则在此时当起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而在买东西的时候,那些熟悉的店铺老板,多半会和这些姑奶奶开开玩笑,占占便宜,然后再用手指去夹一下她们的鼻子,老北京俗称“拉骆驼”,以示友好,但拉骆驼也容易拉出祸事来。

道光年间,尚在年幼的姑奶奶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经常也会被东城油盐店的老板拉骆驼,等到发迹之后,慈禧向弟弟桂祥谈论往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拉骆驼的旧事。后来此事被桂祥家仆传出,这位老板听说之后,当日就投井而死,其余家人则是四散奔逃,人去屋空。(裘毓麐《清代轶闻》)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4 21:56:00 +0800 CST  
老北京的姑奶奶


女人争吵时常怒目喝道:“姑奶奶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样的亏。”
女孩和人开玩笑时:“喝豆汁儿怎么了?你家小姑奶奶就好这口儿”。
老家儿有时会因为女儿做错事儿而叹道:“我的小姑奶奶!你也不看着点。”
在北京,姑奶奶有俩意思:


对长辈的称呼
爷爷的姐姐或者妹妹,叫姑奶奶。如果姑奶奶已经出嫁了,旗人,娘家孙子辈的称其为姑太太。


对女孩的称呼
对所有的女孩,都叫姑奶奶。老一辈的叫老姑奶奶,(有时,也管一辈份中最小的姑奶奶叫老姑奶奶)。少一辈的叫少姑奶奶,小一辈的叫小姑奶奶。
这个“姑奶奶”强调的不是辈分,父母可以管女儿叫姑奶奶,兄嫂可以管妹妹叫姑奶奶,所有娘家人都可以称本家族嫁出去的女儿为“咱家姑奶奶”。


对姑奶奶的误解
早年间,旗人的风俗,姑奶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家里,谁都让着姑奶奶,来客人的时候也不必避开,还可以出去听戏甚至抛头露面,所以姑奶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代名词。其实,每个女人都是姑奶奶,嫁到婆婆家就不是了,回娘家还是。
因为尊敬姑奶奶的风俗,延伸了姑奶奶的不好惹,所以才有现在说的“别惹那个姑奶奶……”其实是一种误解。


姑奶奶地位高
清时习俗,没有出嫁的少女地位非常尊贵,无论何人,都得尊其一声“姑奶奶”。特别是大户人家,更是对自己家里的“姑奶奶”迁就、放纵、娇惯。姑奶奶地位高起因有三。
1、旗人的女儿都可以参加选秀,没准今天的格格就是明天的娘娘呢。
2、父亲在外,母亲主内,姑奶奶帮着母亲当家,自然能干厉害,当家又管事,谁不怕?
3、清末开始战乱,男丁都上战场了。姑奶奶当家,承担起抚养弟弟妹妹或给老人送终的责任。所以有姑奶奶三十多才嫁人的。
据说,清时北京城南一带的茶楼、酒馆、戏院、都有姑奶奶的身影,而且男女混坐,毫无顾忌。清时北京有谚语云“鸡不啼,狗不叫,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就是说的这种景况。
旗人家的“姑奶奶”照样享有汉族女孩所没有的“不规”特权。汉人家未婚女孩讲究“大门不出”,而京城普通旗人家,却时兴“姑奶奶”外出采购。


姑奶奶透出的温情
逐渐的,“姑奶奶”也成为一种习俗。不管旗人和汉人,老北京人对女儿都称呼为姑奶奶。这一声称呼中透着疼爱。
“姑奶奶回来啦,姑奶奶快进屋。”父母脸上满是笑容,女儿在婆家是儿媳妇,回到娘家永远是姑奶奶,永远是父母膝下的娇娇女,嫁出去的姑娘不是泼出去的水,身后永远有疼爱女儿的父母,有一个兄弟姐妹和谐幸福的娘家。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4 22:11:00 +0800 CST  
旗人是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旗人战时作战,平时生产。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


八旗子弟不等于满族,简单意义上说八旗子弟是为清朝打下江山的那20万人的后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朝鲜族及一些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人等。

楼主 女王的第一枪  发布于 2017-10-06 22:08:00 +0800 CST  

楼主:女王的第一枪

字数:4636

发表时间:2017-10-05 05: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7 13:39:07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