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9-23】〖科普〗秋季天气与健康养生之道

【秋季的开始与结束】

●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度季节。

● 阴历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

● 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

● 气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 ,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13:00 +0800 CST  
【秋季的基本气候特征】

秋季天气的主要表现为气温逐渐降低,“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种变化又有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的特点。

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但势力不是很强,常在我国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随着大尺度气候环流形势的调整,控制夏季高温高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西散,而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冷空气南下活动开始活跃。这段时间也是气温下降较快的时节,一个月内平均降温幅度在4摄氏度左右,平均有3次左右冷空气影响,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往往会带来7摄氏度左右的剧烈降温.。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14:00 +0800 CST  
【我国秋季降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1) 我国秋季35°N以南地区降水较多,且年际变化大,温度较高,但年际变化小;35°N以北地区的特征基本相反。长江中上游地区、浙江、福建东部及广东南部为秋雨明显区。

(2) 秋季旱涝和冷暖变化具有明显年代际特征。80年代后,秋季降水异常减少,近10年来全国未出现大范围的涝年。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减少11.54mm。秋季降水从80年代初的250mm左右减少到目前的150mm左右。70年代后温度异常增加,目前我国秋季温度正处于较暖时期。

(3)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呈负趋势变化,负趋势最明显的地方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秋季干旱现象特别明显。秋季气温变化趋势比降水明显,大都为正趋势,中心在西北、河套和华北平原。

(4)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季降水同欧亚大陆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有关。当欧亚大陆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加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秋季降水较少,温度偏高,反之亦然。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17:00 +0800 CST  
● 秋季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华西秋雨、南方寒露风、霜冻及低温冷害。

● 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18:00 +0800 CST  
【秋季天气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影响】

立秋之后,由于太阳直射点逐步南移,北半球的白天见短,夜间见长。此时地面白天获得的热量已少于夜间散发的热量,使地面温度处于下降的趋势。此时,南方温湿空气势力开始减弱,而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并不断暴发南下。强冷空气导致剧烈降温,使得温度变化上下幅度较大。在这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人体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带来疾病。

医疗气象研究认为,当24小时内降温幅度在5摄氏度以下时,就有可能导致呼吸道类、心血管类、风湿类等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当强冷空气入侵时,往往使得空气中的湿度显著降低,呼吸道受干冷空气的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收缩。再加上人体在受到突然的剧烈降温,体温的调节功能对寒冷的刺激难以适应,引发肌体抵抗力下降,给各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19:00 +0800 CST  
中医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风、夏暑、秋燥、冬寒,这是一年四季自然界代表的节气。中医讲在秋天主要是秋燥,这就预示着夏天的雨季已经过去,瑟瑟秋风已经到来,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季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早秋时期),秋阳肆虐,气温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中秋和暮秋),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是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也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0:00 +0800 CST  
【秋季养生基本原则】

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天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1:00 +0800 CST  
【秋季养生应注意】

1、精神调养。
秋季应以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荣平之气。

2、起居调养。
①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自“立秋”节气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我们应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因此秋季应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
② 秋季睡眠养生应分早秋、中秋、暮秋三个阶段来调整作息时间。初秋时节应本着避高温的原则,延续夏季时期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的后果,按照晚睡顺应阴气,早起顺应阳气的原则进行睡眠养生。到了中秋和暮秋,就应该本着避潮湿、避寒凉的原则,采用早睡早起的方式,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而且人体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界的变化一样,到了秋季由生长到收获,导致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而产生困倦感,人们经常有疲乏、易困的现象出现,这就是“秋乏”现象的产生,秋季睡眠养生的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3、饮食调养。
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簌等证。因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而应多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酸味食物。

4、运动调养。
秋季天气变化无常,气温骤降的现象多有发生,人们在注意保暖的同时,应该适当的搭配一些体育运动。秋季最适宜的运动就是登山,在登山过程中能够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同时登高远眺,还能够让人心情舒畅,一切烦闷、忧郁都会荡然无存。运动后还能达到促进睡眠的作用。 所有的运动都应适度,以第二天不觉得累为宜。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3:00 +0800 CST  
【秋燥症的预防】

1、秋燥症的症状。
天气变凉爽了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

2、形成原因。
秋燥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燥”乃干涩之病邪,外燥与气候环境有关,内燥则是由于体内精血减少,或过多服用温燥药物或食物所致。燥性干,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容、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体质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

3、秋燥症防治。
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6:00 +0800 CST  
防秋燥,首要任务是要保护人体津液,最简便的就是多喝水。人一天最少需要2000毫升水,一天之中,除三顿饮食摄入一定量水,晨起、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晚睡前等时段还要各喝300-500毫升水。应多喝蜂蜜。多喝点蜜水,既能补充人体的水分,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干燥容易使人上火,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良好的效果。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7:00 +0800 CST  
【干燥综合症】

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侵害外分泌腺,包括泪腺及唾液腺等,引起眼干口燥。临床上病人出现唾液及泪液分泌减少,表现为眼及口的干燥。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腺体外的脏器如呼吸道、消化道、肾脏、肌肉、关节、血管等均可能被累及,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因唾液腺病变而出现的口干、多发性龋齿、腮腺炎等症状,称为口干燥症。因泪腺受累使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从而出现眼干涩、有异物感、少泪等症状,称为眼干燥症。

干燥综合征患者除需要专科治疗外,因泪液分泌少,平时应带防护镜,避光避风,保持室内湿润;因唾液分泌少,保护牙齿需用有益牙膏、饭后漱口,牙周炎、口腔有霉菌应及时治疗。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28:00 +0800 CST  
【干燥季节 滋阴润肺】

秋冬时节,由于早晚气温变化大,又常有冷空气侵袭,或因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润。在这个季节里,人体的津液易伤,可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口干舌燥、鼻腔有干燥感、嘴唇干裂、干咳、咽喉干痛等 。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导致许多肺部疾病发生,在秋冬季进补时更要注意对肺部的保养。


【防治】
● 直接补水——多喝白开水,可于早上、睡前各喝0.2升,两餐间各饮0.8升。

● 空气补水——可以在室内晾潮湿的衣服、毛巾等,以提高空气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加湿器,直接向空气中喷入水雾,短时间内可提高空气湿度。

● 食疗补水——秋冬季节饮食中要尽量少吃炸、烤、煎的食品,以免助纣为虐,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做饭时多采用有利于保持食物水分的烹调方式,如蒸、炖、煲、煮等,以便增加水分的摄入。可以多食用些润燥润喉的食物,如蜂蜜、雪梨等,此外,豆浆、鲜奶、香蕉、红薯、黑芝麻、猕猴桃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也可以预防秋燥的发生。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31:00 +0800 CST  
【饮食润肺】

“以食润燥”是从饮食上调理肺脏的原则,生津润肺、养阴清燥的食品最适合在秋季食用。


● 银耳:可做菜肴或炖煮食用,例如与百合或樱桃加冰糖做羹。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可治疗阴虚肺燥、咽干口渴等症。

● 萝卜:生食可治疗热病口渴、肺热咳嗽;若与甘蔗、梨、莲藕等榨汁同饮,效果更佳。具有清热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的作用。

● 柿子:鲜柿生食能改善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红软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等。柿子所具有的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的功效,适合秋季食用。

● 百合:熟食或煎汤,对治疗肺痨久咳、干咳咽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种秋燥病症有一定效果。

● 荸荠:可配以莲藕榨汁共饮。具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凉血解毒等功效,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等。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33:00 +0800 CST  
【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提醒人们春天棉衣晚脱一段时间,免得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不要一味都冻。

1、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建议秋季女孩最好不穿露肚皮的时装。

2、脚部。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3、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双肩。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楼主 13507052085  发布于 2014-09-23 13:35:00 +0800 CST  

楼主:13507052085

字数:4097

发表时间:2014-09-23 21: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8 18:02:39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