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末五胡的那些事儿

至今仍然记得,楼主来到大汉朝吧的拜吧之作就是讨论五胡之乱的爆发,在当时的帖子里楼主指责司马懿是导致了五胡乱华爆发的源头,这一次楼主发帖的内容是从东汉时期开始,把五胡之乱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0:02:00 +0800 CST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做一个分析,楼主先来从东汉的开国讲起。
东汉的建国是汉室子孙刘秀开国,但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和汉高祖刘邦的开国有所不同。如果说西汉是帝王与刘氏诸亲王的天下,那东汉就是皇帝和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阴氏家族共同治理的天下,从根本上来讲,权力有分散的趋势。
到了汉章帝时期,汉章帝其性格虽豁达大度,再加上他从小便受儒家学说思想影响,又是温吞柔软的。他延续了祖父汉光武帝刘秀的治政方案,对百姓十分的看重,广开谏言,救济百姓。但因为性格柔弱,容易受人摆布,在对抗西域的大思想上,他选择了放弃,在后宫中也一直风波不断,于是在汉章帝的后期,外戚很肆虐地干涉朝政。
公元84年,元和元年 汉章帝下诏:
“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以为负。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贳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这篇诏书里的“恣听之”楼主个人解读是听而任之,也就是说,有什么障碍阻挡了汉章帝,让他发出了听而任之的疲惫之感。
事实上对汉章帝造成了这种疲惫之感的来源,正是来自于外戚!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0:21:00 +0800 CST  
在汉章帝后期,汉章帝的权利有被外戚架空的迹象,汉章帝的继任者汉明帝接手的,其实是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穰侯邓叠、叠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举父长乐少府璜共相交结。元、举并出入禁中,举得幸太后,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是时,宪兄弟专权,帝与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阉宦而已。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有心几,不事豪党,遂与众定议诛宪,以宪在外,虑其为乱,忍而未发;会宪与邓叠皆还京师。时清河王庆,恩遇尤渥,常入省宿止;帝将发其谋,欲得《外戚传》,惧左右,不敢使,令庆私从千乘王求,夜,独内之;又令庆传语郑众,求索故事。庚申,帝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与笃、景、皆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资治通鉴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窦氏父子兄弟同为九卿、校尉,遍布朝廷。穰侯邓叠,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邓磊,母亲元,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结在一起。其中元、郭举都出入宫廷,而郭举又得到窦太后的宠幸,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和帝。和帝暗中了解到他们的阴谋。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和帝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而已。和帝认为朝中大小辟员无不依附窦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不谄事窦氏集团,便同他密谋,决定杀掉窦宪。由于窦宪出征在外,怕他兴兵作乱,所以暂且忍耐而未敢发动。恰在此刻,窦宪和邓叠全都回到了京城。当时清河王刘庆特别受到和帝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留下住宿。和帝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但他惧怕左右随从之人,不敢让他们去找,便命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借阅。夜里,和帝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又命刘庆向郑众传话,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六月庚申(二十三日),和帝临幸北宫,下诏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和帝因窦太后的缘故,不愿正式处决窦宪,而为他选派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进行监督。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以后,全都强迫命令自杀。
汉和帝利用宦官势力,一举打垮了以大将军窦宪为首的外戚势力,表面上看,汉和帝压制了外戚势力,实际上造成了权利进一步的分散。皇帝手里的权利分散到了宦官势力的手里。
汉和帝的行为,压制住了外戚势力无疑,但是造成了帝王所掌握在手里的权利进一步的分散,如果皇帝本身精明能干,手腕强硬。那么外戚和宦官就无法为所欲为,文治武功样样精通的汉和帝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创造了永元之隆的盛世局面。
但是汉和帝分散权利的做法是有风险的,如果接下来的继任者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外戚和宦官的话,那么外戚和宦官这两个皇权的分权者将会变成王朝的掘墓人。
图为创下了永元之隆的汉和帝: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0:42:00 +0800 CST  
然而很不幸,汉和帝之后的继任者们都无法很好的应对外戚和宦官互相干政的局面,这两个本该听命于皇帝的势力成为了威胁皇帝的威胁者。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0:47:00 +0800 CST  
汉和帝之后的帝王,都是孩童出身,容易被外戚或是宦官势力架空,这其中的汉顺帝,汉桓帝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挽回权利的分散,平衡朝政。但是到了汉灵帝时期,昏庸无能的汉灵帝终于将大汉王朝送上了不归路。
汉灵帝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听信宦官,大肆追杀党人,致使大量士人逃亡,卖官鬻爵,用卖官的钱设置西园供自己享乐,汉灵帝将卖官所得收入用于西园的建设。中常侍吕强一度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汉灵帝不听,此外昏庸的汉灵帝在面对黄巾起义之时,居然把匈奴人于夫罗叫来打黄巾贼,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单于羌渠,光和二年立。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畔,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部醯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后汉书.南匈奴传》
(灵帝中平五年)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后汉书.灵帝纪》
“於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於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於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三国志.武帝纪》
“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三国志.张杨传》
这就是楼主个人总结东汉灭亡的内部原因,接下来楼主要讲的东汉灭亡的外部原因。不过在这之前,必须给大昏君汉灵帝一个单独嘲讽: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0:54:00 +0800 CST  
嘛,楼主不会断更的,这是一个很长的分析帖,敬请关注哟。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29 21:00:00 +0800 CST  
有人私下里问楼主,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到底哪边对于东汉帝王王权的威胁更大,楼主认为宦官的威胁更大。
我们先从《后汉书.梁冀传》来看看外戚势力的危害: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这是大权在握的梁冀,再来让我们看看他的最终结局:
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后汉书.梁冀传》
《后汉书.仲长统传》对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分析说的明白:
或曰:政在一人,权甚重也。曰:人实难得,何重之嫌?昔者霍禹、窦宪、邓骘、梁冀之徒,籍外戚之权,管国家之柄;及其伏诛,以一言之诏,诘朝而决,何重之畏乎?今夫国家漏神明于媟近,输权重于妇党,算十世而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诡邪!
时顺帝虞贵人葬,百官会丧还,曹节见磔甫尸道次,慨然抆泪曰:“**自可相食,何宜使犬舐其汁乎?”语诸常侍,今且俱人,勿过里舍也。节直入省,白帝曰:“阳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当免官,以九江微功,复见擢用。愆过之人,好为妄作,不宜使在司隶,以骋毒虐。”帝乃徙球为卫尉。时,球出谒陵,节敕尚书令召拜,不得稽留尺一。球被召急,因求见帝,叩头曰:“臣无清高之行,横蒙鹰犬之任。前虽纠诛王甫、段颎、盖简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叩头流血。殿上呵叱曰:“卫尉扞诏邪!”至于再三,乃受拜。其冬,司徒刘郃与球议收案张让、曹节,节等知之,共诬白郃等。语已见《陈球传》。遂收球送洛阳狱,诛死,妻、子徙边。《后汉书.阳球传》
阳球因为和曹节为首的宦官势力对抗,结局悲惨。
若夫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闱;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盖以十数。府署第馆,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过半于州国。南金、和宝、冰纨、雾縠之积,盈仞珍臧;嫱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绮室。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炫达。同敝相济,故其徒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寇剧缘闲,摇乱区夏。虽忠良怀愤,时或奋发,而言出祸从,旋见孥戮。因复大考钩党,转相诬染。凡称善士,莫不离被灾毒。

《后汉书.宦官列传序》指出了宦官专权的危害之严重。
所以在楼主的眼里,宦官势力的危害远比外戚势力严重。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1:06:00 +0800 CST  
现在楼主来说说东汉灭亡的外部原因,东汉灭亡的外部原因有二:天灾和瘟疫。
先来看看天灾,和明末一样,东汉时期的天灾也非常严重。
东汉中后期,自然灾害尤其严重。从和帝永元元年(89)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间,发生水灾54次,旱灾40次,地震69次,蝗、螟灾29次,瘟疫18次,大风冰雹等41次,基本上每个年头都有灾害发生,甚至一年有多种灾害。
安帝时期是灾害发生最为集中的时期,它以数量多、频率高、连锁反应显著、为害严重、群发典型而令人关注。从永初元年(107)至元初三年(116),连续10年发生旱灾,且波及面广大,又往往与其它灾害交互、并发。
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
特别要指出,东汉南方开发程度不高,作为经济重心的关东正是重灾区。
楼主做了一份东汉时期的自然灾害表,请诸位一观:
公元91年:六月,郡国十三地震。旱,蝗。

公元93年:正月,陇西地震。

公元94年:七月,京师旱。

公元95年:七月,易阳地裂,九月,京师地震。

公元96年:五月,河内、陈留蝗,九月,京师蝗。

公元97年:三月,陇西地震。六月,旱,蝗。

公元98年:五月,京师大水。十月,五州雨水。

公元101年:荆州雨水。

公元102年:七月,三州大水。

公元103年:九月,四州雨水。

公元104年:七月,旱。

公元106年:五月,河东垣山崩。六月,郡国三十七雨水。九月,六州大水。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公元107年:九月,太尉徐防以灾异,寇贼策免。三公以灾异免,自防始。辛未,司空尹勤以水雨漂流策免。
是岁,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风,雨雹。

公元108年:二月,遗准使冀州、仓使兖州禀贷,流民咸得苏息。夏,旱。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雨雹。是岁,郡国十二地震。

公元109年: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汉人韩琮随匈奴南单于入朝,既还,说南单于云:“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可击也。”单于信其言,遂反。
十二月,郡国九地震。
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公元110年:三月,郡国九地震。四月,六州蝗。七月,三郡大水。九月,益州郡地震。

公元111年:正月,郡国十地震。是岁,九州蝗,郡国八雨水。

公元112年:三月,十州蝗。五月,旱。六月,豫章员溪原山崩。

公元113年:二月,郡国十八地震。

公元114年:二月,日南地坼,长百馀里。四月,京师及郡国五旱,蝗。是岁,郡国十五地震。

公元115年:五月,京师旱,河南及郡国十九蝗。十一月,郡国十地震。

公元116年:二月,郡国十地震。四月,京师旱。十一月,郡国九地震。

公元117年:六月,三郡雨雹。七月,京师及郡国十雨水。是岁,郡国十三地震。

公元118年:三月,京师及郡国五旱。是岁,郡国十四地震。

公元119年:二月京师及郡国四十二地震。四月,沛国、勃海大风,雨雹。五月,京师旱。十二月,郡国八地震。

公元120年:十月,京师及郡国三十三大水。是岁,郡国二十三地震。

公元121年:京师及郡国二十七雨水。十一月,郡国三十五地震。

公元122年:四月,京师、郡国二十一雨雹,河西雹大者如斗。六月,郡国蝗。七月,京师及郡国十三地震。九月,郡国二十七地震。是岁,京师及郡国二十七雨水。

公元123年:七月,丹杨山崩。九月,郡国五雨水。十二月,京师及郡国三地震。

公元124年:阆中山崩。是岁,京师及诸郡国二十三地震,三十六大水丶雨雹。

公元125年:十月,越巂山崩。

公元127年:三月,旱。

公元128年:正月,京师地震。六月,旱。

公元129年:五州雨水。

公元130年:四月,京师旱,京师及郡国十二蝗。

公元132年:正月,京师旱。

公元133年:四月,京师地震。六月,洛阳宣德亭地坼,长八十五丈。

公元134年:五月,诏以春夏连旱,赦天下。

公元135年:二月,旱。十二月,京师地震。

公元137年:四月,京师地震。十月,京师地震。

公元138年:二月,京师及金城丶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闰四月,京师地震。

公元139年:三月,京师地震。八月,太原旱。

公元140年:二月,京师地震。凉州自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民压死者甚众。

公元144年:九月,京师及太原丶雁门地震。

公元146年:五月,海水溢,漂没民居。

公元147年:四月,京师地震。九月,京师地震。

公元48年:七月,京师大水。

公元149年:八月,京师大水。九月,地震。庚寅,地又震。

公元150年:七月,梓潼山崩。

公元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十一月,京师地震。

公元152年:正月,京师地震。十月,京师地震。

公元153年: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者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公元154年:二月,京师地震。夏,蝗。东海朐山崩。

公元155年: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夏,南阳大水。巴郡、益州郡山崩。

公元156年:十二月,京师地震。

公元157年:闰月,京师蝗。

公元158年:五月,京师蝗。

公元159年:夏,京师大水。

公元160年:五月,汉中山崩。

公元161年:正月,大疫。五月,京师雨雹。六月,京兆丶扶风及凉州地震。庚子,岱山及博尤来山并颓裂。七月,京师雩。

公元162年:五月,京师地震。

公元164年:三月,陨石於鄠。五月,京师雨雹。

公元165年:九月,京师地震。

公元166年: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公元167年:六月大水,勃海海溢。

公元168年:六月,京师大水。

公元169年:四月,大风,雨雹,霹雳,拔大木百馀。

公元171年:二月,地震。三月,大疫。

公元172年:六月,京师大水。

公元173年:正月,大疫。六月,北海地震。

公元177年:四月,大旱,七州蝗。十月,京师地震。

公元178年:二月,地震。四月,地震。

公元179年:春,大疫,三月,京兆地震。

公元180年:秋,酒泉地震。

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四月,旱。

公元183年: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出二十余里。五原山岸崩。
由此可见,东汉灭亡的外部环境危机丝毫不亚于明末,但是东汉明显要比明末做的好得多,至于为什么,我们接下来会说道。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1:37:00 +0800 CST  
现在楼主来说说东汉灭亡的另一大外部原因:由天灾引发出来的瘟疫。
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年的人口锐减,有军阀混战的一部分原因,但是,楼主认为瘟疫才是令当时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楼主在这篇《后汉书·五行五·疫》有看到:“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疫”,就是瘟疫,就是猛烈的流行病。东汉末年的流行病对中原人口的杀伤有多厉害,张仲景的《伤寒杂论》序言有现身说法: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精通医道的张仲景家里尚且死亡者多多,普通无医少药的百姓,动辄灭门不是罕有!光和五年(182年)二月的大规模瘟疫尤其猛烈,而张角兄弟就利用这次大瘟疫以治病为名,创建“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从根子上挖了东汉的“龙脉”。在剿灭黄巾起义的时候,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中,人口死亡也多多,遍地的尸骸又成了瘟疫病毒滋生潜伏的温床,酷烈的瘟疫在整个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就没有禁绝的时候。就算到了赤壁之战时期,曹操的军队在攻歼孙、刘的时候,也被猛烈的瘟疫侵袭,不得以撤兵回北方,《三国志·武帝纪》:
“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军史上对所谓的“赤壁大战”吹嘘多多,有几个人注意到在战船火焰后的瘟疫魔掌?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2:08:00 +0800 CST  
现在让我们放眼周围,去看看东汉时期的外族势力的动向。
先来看看匈奴和鲜卑:
自从燕然勒石以来,北匈奴单于被打跑西逃康居之后,蒙古草原上的残留的匈奴就成了“散兵游勇”,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统御,也就没能形成一股强大的,令人生畏的势力,而且它们害怕被南匈奴和东汉政权侵扰。所以,这伙子匈奴想别的法子逃避这样的命运,《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十万余落”匈奴,就是十万余户匈奴,每户出兵一人,就是“胜兵”十余万,每户出兵二人,就是“胜兵”二十余万,这个势力纠合起来,绝不下于被东汉政权豢养在内地的南匈奴!这些匈奴“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这些匈奴成为鲜卑,是因为它们“皆自号匈奴”,自己说自己是匈奴。那么,真正的移居蒙古草原的鲜卑承认它们么?这个,楼主暂时没有找到进一步的文字说明。
不过楼主可以肯定,倘若真正的鲜卑承认它们是鲜卑的一份子,那么,到后来鲜卑的檀石槐统御鲜卑各部的时候,混杂了北匈奴、正派鲜卑的这个“鲜卑”的兵力应当远超十万——因为单单十余万落冒牌(鲜卑/匈奴)就能至少纠合出“胜兵”十余万,那么加上正牌的鲜卑兵,檀石槐的鲜卑兵就应当远远超过十万。但是,在汉灵帝嘉平五年议郎蔡邕的一份奏章里,明言檀石槐的兵力:
“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
可以推论:东汉后期为祸东汉北疆的鲜卑,其中绝大部分就是那些“自号鲜卑”的匈奴人。而且,以它们能击败南匈奴的战斗力而言,这也绝不像是早期战斗力不堪的鲜卑能干出的事情。所以,自北匈奴单于西逃之后,匈奴故地的匈奴改头换面成了“鲜卑”,那么,加入鲜卑部落的这些打着鲜卑旗号的部落。很可能,它们就是北匈奴的残余势力,真正的匈奴,匈奴人的势力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逃去了西方,其实很多仍然留在了草原上!
“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北匈奴单于西逃之后,余下的草原上的北匈奴部众冒充鲜卑和东汉继续作对。而辽东的鲜卑,固然不可能混进所有的北匈奴残余,但是,部分北匈奴残余混进去搭伙混日子是可能的。所以,正牌的鲜卑也在辽西一带跟着凑热闹和东汉打仗。总之,残余的北匈奴“自号”鲜卑之后,“鲜卑”的攻击性变得极强,《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帝永元)九年,辽东鲜卑攻肥如县……(永元)十三年,辽东鲜卑寇右北平”。
“元初二年秋,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攻扶黎营,杀长吏。四年,辽西鲜卑连休等遂烧塞门,寇百姓……五年秋,代郡鲜卑万余骑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烧官寺,杀长吏而生……冬、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六年秋,鲜卑入马城塞,杀长吏”。
(安帝)建光元年秋,(鲜卑大人)其至鞬复畔,寇居庸……鲜卑于是围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鲜卑既累杀郡守,胆意转盛,控弦数万骑。延光元年冬,复寇雁门、定襄,遂攻太原,掠杀百姓。二年冬,其至鞬自将万余骑入东领候,分为数道,攻南匈奴于曼柏,薁鞬日逐王战死,杀千余人。三年秋,复寇高柳,击破南匈奴,杀渐将王。

看,“鲜卑”/匈奴们连续攻击东汉的延边郡县,杀戮这些郡县的长官,更进一步的攻败东汉捍御北疆的支柱——南匈奴。单从击败南匈奴的本事来讲,这更像是匈奴人的做派。退一步讲,就算是鲜卑里头混杂了不少的匈奴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北匈奴势力逃离草原后,鲜卑为何能够迅速占领草原,并且于很短的时间内,对东汉的边防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的原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鲜卑族和匈奴混血,诞生了一个新的部落,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胡夏的铁弗匈奴,这个铁弗匈奴所在的地区在三国时代被称为羌胡。
《晋书 地理志》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北人谓父匈奴人、母鲜卑人者为“铁弗”。《北史·僭伪附庸传·刘武》:“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姓。”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2:31:00 +0800 CST  
但是,东汉王朝的武功并不输给西汉,我们从接下来的几位将军们战绩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邓鸿:建初七年(82年),邓鸿担任度辽将军。永元元年(89年),邓鸿与大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等,击败北匈奴。

梁懂:公元109(永初三年)冬,南单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首领俱反,梁慬奉诏代理度辽将军,同其他几路兵马配合,进攻匈奴奥鞬日逐王,荻胜后,于次年正月,又率8000人,追剿匈奴单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首领激战,斩杀匈奴渠帅和兵士3000余人。接着打败了单于七、八千骑兵的反攻。三月,在其他几路大军的合围下,单于畏惧,向梁慬投降,南单于的此次叛乱始平。之后,诏拜梁慬为度辽将军。

耿夔:永初五年(111年),耿夔任代理度辽将军。建光元年(121年),耿夔与幽州刺史庞参击败鲜卑。延光元年(122年),击败羌族虔人部落与上郡的胡人的反叛。

桥玄:桓帝末,鲜卑、南匈奴及高句骊嗣子伯固并畔,为寇抄,四府举玄为度辽将军,假黄钺。玄至镇,休兵养士,然后督诸将守讨击胡虏及伯固等,皆破散退走。在职三年,边境安静。灵帝初,征入为河南尹,转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迁司空,转司徒。

皇甫规 张奂 :延熹六年(163年)又征出,任命为度辽将军。到任数月,即上书荐举中郎将张奂接替其职。他说张奂才略兼优,宜任元帅,以孚众望,他自己则愿当张奂副手。朝廷允之,遂以张奂代为度辽将军,以皇甫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延熹九年(166年),张奂迁任大司农,皇甫规仍为度辽将军

何进掌权时期,冀州刺史贾琮任度辽将军。


耿祉:度辽将军,时在初平(190—193年)中。见《二公孙陶四张传》后被南匈奴首领于夫罗所杀。

鲜于辅:左度辽将军,时在200年。见《二公孙陶四张传》

阎柔:度辽将军,时在黄初(220—226年)中。见《二公孙陶四张传》

毋丘俭:度辽将军,时在青龙(233—237年)中。见《王毋丘诸葛邓锺传》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2:43:00 +0800 CST  
上述的将军们,来自汉朝时期的一个专门负责北方事务的岗位:度辽将军。
这个“度辽将军”,楼主按着《后汉书·百官志一·将军》说是这样说的——“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这些度辽将军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有着卓越的战功。除了遭到了南匈奴首领于夫罗的攻击而被杀的耿祉外,大多数都没有丢脸。
汉灵帝时期“(灵帝)熹平三年冬,鲜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击破之。”《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东汉时期,外族多数臣服于东汉王朝,所以出现了这一现象。
“单于羌渠,光和二年立。中平四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畔,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醯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
张纯,东汉末年人物,曾为中山太守。张纯自荐为将,张温拒绝,反而以公孙瓒为将出击。张纯心生不愤,与同郡张举及乌桓丘力居等人叛乱。张纯领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聚众至十余万人,屯兵肥如,掠夺幽州、冀州。
东汉末年发生了一次叛乱事件,这次叛乱的事件的主角张纯被楼主列为对华夏文明而言最可恶的十大叛贼之一。
【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后汉书.灵帝纪》
但是最后张纯的结局如何?
【十一月,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右将军皇甫嵩救之。遣下军校尉鲍鸿讨葛陂黄巾。巴郡板蛮叛,遣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之。公孙瓚与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
张纯最终被有着白马将军美称的公孙瓒击败,并被刘虞击败。张纯授首,乌桓和汉朝停战,北方于是短暂的安定了下来了。
即便是东汉末期,东汉的武功丝毫不输给西汉。
这些只是楼主总结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更多的还请大家多多参考《后汉书》等史料。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2:59:00 +0800 CST  
嘛,现在楼主更新完了东汉灭亡的内外原因以及简单的对东汉对外族的军事活动进行了一个分析。接下来我们将走入三国时代,去看看在高平陵政变发生前的情况。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5-30 23:07:00 +0800 CST  
第二位便是马腾,历史上的马腾纯粹是因为儿子马超造反稀里糊涂死在了曹操的手里,但其实他在历史上也留下来自己值得骄傲的足迹!
《典略》: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
马腾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是羌人的他更是在羌人里深受信任。
《典略》: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
马腾起家的根本和公孙瓒相似,都是对抗外族起家,公孙瓒对抗的是北方的乌桓和鲜卑,马腾对抗的是后来五胡里的羌氐两族。
《典略》: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于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






马腾和韩遂结为异姓兄弟,为自己的实力壮大打好了基础。
《三国志 卷十六》:袁尚拒太祖於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


马腾派兵支援曹操对抗袁尚派来的郭援,高干和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并打败了他们,其中郭援被斩杀。
对于马腾,楼主引用《典略》里的话来评价他: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
虽然他后来窝囊的死在了曹操的手里,但是不应该抹杀他所建立的功绩。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0:23:00 +0800 CST  
最后是魏武帝曹操对抗外族的记录,虽然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功过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楼主曾经提起过,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乌桓蹋顿单于,鲜卑族首领轲比能。这三个人在汉末产生了非常大的破坏,威胁绝对不亚于后世诸如丰臣秀吉这样的跳梁小丑,但是这三个人结局如何呢?
“二年春……知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刚起兵时,就和反叛东汉在中原抄略的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交过手,并打败了他。
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扨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泃。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三国志.武帝纪》
乌桓单于蹋顿借着袁绍的帮助为非作歹,但是蹋顿单于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觽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觽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觽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在硬碰硬的恶战中,蹋顿单于被阵斩!死亡的乌桓人漫山遍野。可见曹军的攻击性多强。而且这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所以,摄于曹军战斗力的威慑,普富卢和那楼两名蛮族首领向曹操投降了。
由此可见,很多人传说汉族面对游牧民族只能以人数占优势的说法并不成立。
南宋人叶适评价白狼山之战:以汉髙灭秦、项之威,而匈奴项领,受围平城。光武百战百克,遂定海内,而卢芳连胡扰边,终其身不能屈。乌丸蹋顿之暴,不减前世。曹操亲伐,一战斩之,徙其部落,遂为名骑,所向有功,何其壮也。

最后一个跳梁小丑轲比能的结局,我们接下来会讲到。
曹操在白狼山之战结束后班师回朝时,吟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0:46:00 +0800 CST  
此外曹操在位期间,对外族的打击仍然不遗余力,我们就以鲜卑族首领轲比能的结局来做一个参考。
《三国志》: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遂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以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近,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建安二十三年四月,投降于代北乌桓势力造反,曹操任命儿子曹彰担任北中郎将,行使骁骑将军的职责。曹彰北征进入涿郡的境内,叛变的乌丸族几千骑兵攻到,当时曹彰的兵马尚未集结,只有步兵一千人,战马几百匹。曹彰用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的要冲。敌人溃败逃散,曹彰追击,亲自与敌人搏战,箭射敌骑,应声而倒的前后连成一串。打了半天,曹彰的铠甲中了几箭,气势更加雄壮,乘胜追击,直到桑干河,距离代郡有二百多里。军中长史和众将都认为部队远道而来,人马疲累,又有命令不许过代郡,不许深入敌境,违令轻敌。曹彰说:“率军出征,只是为了取胜,为什么要受限制呢?敌人还没跑远,追上去就能击溃他们。服从命令放跑敌人,决不是良将。”便上马,命令部队:“落后者斩!”一天一夜追上了敌人,出击大获全胜,斩首俘虏了几千人。曹彰超过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全军没有不高兴的。当时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人马观望双方强弱,看到曹彰奋力冲杀,所向披靡,便请求臣服。这样北方便平定了。那时候,曹操在长安,召曹彰到自己的行营。曹彰从代郡经过邺县,太子对曹彰说:“你刚立了功,现在去西边面见主公,注意不要骄傲自夸,回答问题要表现得谦虚。”曹彰到了长安,按照太子所说的,把功劳都归于众将。曹操很高兴,捋着曹彰的胡子说:“黄须儿居然大不简单!”
曹操的儿子曹彰身先士卒,立下大功,当时的鲜卑族首领轲比能见此情景大吃一惊,便向曹彰请求臣服。
轲比能最开始很老实,曹**后的曹丕采取羁縻政策怀柔轲比能。然而就是这个时期,轲比能扩张势力——“比能众遂强盛,控弦十馀万骑。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馀部大人皆敬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槐也。”
“太和二年,豫遣译夏舍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为鞬所杀。其秋,豫将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郁筑鞬,大破之。还至马城,比能自将三万骑围豫七日。上谷太守阎志,柔之弟也,素为鲜卑所信。志往解喻,即解围去。后幽州刺史王雄并领校尉,抚以恩信。比能数款塞,诣州奉贡献。至青龙元年,比能诱纳步度根,使叛并州,与结和亲,自勒万骑迎其累重於陉北。并州刺史毕轨遣将军苏尚、董弼等击之,比能遣子将骑与尚等会战於楼烦,临陈害尚、弼。至三年中,雄(幽州刺史王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
魏明帝太和二年,轲比能联结另一位鲜卑族首领步度根搞事,引出了战事后还把并州刺史毕轨的部下苏尚、董弼也杀了。太和三年,幽州刺史王雄对轲比能决定来个斩首行动,直接派勇士韩龙刺杀了轲比能,而后把他的弟弟推上台。
轲比能的悲惨结局吓坏了北方的鲜卑族,使他们长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在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对外族一直保持着优势。
此外自从汉末便失去的西域长史府也回归了当时的中原政权的怀抱。
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辛未,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组成联军在河西作乱,时任镇西将军曹真率领众将进讨诸胡联军,大获全胜,平定河西,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破胡告檄传到洛阳后,曹丕非常高兴,大笑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这次这么多。 ”此战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次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曹魏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应劭汉书注曰:款,叩也;皆叩塞门来服从。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青龙四年)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使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捕虏万计。《晋书.天文志下》
北新道西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乌贪国,皆并属车师后部王。王治于赖城,魏赐其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三国志》魏志注引《魏略》有记载。
迁大鸿胪。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馀国各遣子来朝,间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乃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三国志.崔林传》
通过轲比能的结局和西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三国中的魏国在被司马懿篡位之前面对外族基本上可以说是毫不手软,那么其他的蜀国和吴国两国呢?我们接下来分析。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1:07:00 +0800 CST  
先来看看蜀汉,蜀汉虽然是三国里最为弱小的一国,但是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丞相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刘先主的去世而变得动荡,反而是蒸蒸日上。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勤奋治国,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使得蜀汉的后方一片安定。
三年春,亮率众亲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便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经过,可见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此外总所周知的七擒孟获的最早出处出自东晋习凿齿的 《汉晋春秋》
《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公元240年,蜀汉牙门将向宠在于南征汉嘉夷时阵亡,尸体被部下抢回。
这便是蜀汉对外族的作战记录的一个小总结,除了损失了一个偏将军向宠外,基本上无伤大雅。以前楼主有见过有亮黑借由此事抨击诸葛亮,但实际上这和诸葛亮已经没有一分钱关系了。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1:38:00 +0800 CST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东吴对外族的表现。
东吴的军队的特点是:异族兵数量众多,兵种复杂,世兵制,世袭领兵制,屯戍活动的众多,奉邑和将领待遇的优渥。

东吴的部队建制分为五类,即中央兵、地方兵、诸将兵、诸王兵、准兵。其中,中央部队有羽林兵、无难兵左右部、解烦兵左右部、绕帐兵、帐下兵左右部、武卫兵、五校兵、虎骑兵、马闲兵左右部、外部兵、中军兵、营下兵。 太子兵左右部、水军、敢死兵、车下虎士、武射吏、子弟兵等十八种。
东吴的水军的战斗力远超曹魏。孙吴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由于吴军的水军的主力都在长江,因此石头城很自然地成为水军的总部。它是长江沿线最大的码头之一,经常停泊有上千艘船只。当时,中等载重量的船可以运马80匹,大船可载军士达3000人,有的船仓高达五层。

东吴还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

为什么东吴的军队会有专门的少数民族部队呢?
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孙策初离开袁术到江东时,去投靠叔父丹阳太守吴景,就曾被当地山贼大帅祖朗所袭,几至危殆。汉建安三年(198),袁术遣人以印绶与丹阳(今安徽宣城)宗帅祖郎等,使之激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反为孙策讨破。为了巩固政权和掠夺劳动力与兵源,孙权从建安五年掌权之时起,即分遣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建议孙权,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于是命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吴嘉禾三年(234),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移书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待其谷物将熟,纵兵芟刈,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

这便是东吴部队里专门的少数民族部队的来源,由此可见东吴在面对外族时丝毫不逊色于魏蜀两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山越那边就是东吴的经验包,那个年轻将领没战功就去打打山越练练手。
此外东吴是第一个接触到台湾的政权,孙权派遣诸葛直,卫温前去夷洲,虽然孙权的目的不光彩:抢夺人口。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对外探索。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1:50:00 +0800 CST  
现在楼主分析完了汉末乃至三国时期的外族情况,可以说外族基本上已经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了,但是为什么五胡乱华爆发了呢?明天楼主会来更新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地方:高平陵政变!敬请期待哟。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1:52:00 +0800 CST  
今天一口气上传了这么多,楼主心里有些小激动。


楼主 多一份问候7  发布于 2018-06-01 21:55:00 +0800 CST  

楼主:多一份问候7

字数:22440

发表时间:2018-05-30 04: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4 15:20:44 +0800 CST

评论数:9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