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NC论语演义

一个蜂农闯进神秘的国学殿堂,读出别出一格《周易》、《老子》、《论语》,敬请批评!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6 10:51:00 +0800 CST  
《论语·学而》演义


【引语】
本篇共16则。其中心主题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分七章。
第一章 1·1
第二章 1·2、3。
第三章 1·4、5、6。
第四章 1·7、8。
第五章 1·9、10、11。
第六章 1·12、13、14。
第七章 1·15、16 。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6 20:25:00 +0800 CST  
【1·1】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说:说、悦通假,此处为悦,愉悦。
愠:恼怒,愤怒。
【演义】
孔子说:“弟子们!今天我们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个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个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说”,即悦,喜悦、愉快、愉悦。既学也习就会很愉悦。现代词汇“学习”指跟着他人接触自己不认识的事物,达到了解、熟习、掌握的目的。远古的学和习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学,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写,跟着书本提升自己的思想,跟着经典著作开拓自己的眼界。所谓习,把老师教的、把课本上讲的、把经典著作介绍的知识通过实习、练习、熟习、熟练转化为自己的技术、技能、本领和资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说我们一边学一边习,则知识可以转化为能量,则知识可以转化为力量,则知识可以转化为我们的财富。则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则我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则我们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与日俱增。
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自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己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自己的名声也由近而远由小而大。不远万里的朋友也闻名而至,说明自己的作为已经影响了天、影响了地、影响了广大的人民。能够得到人们的欣赏肯定和敬仰,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有作为的人是君子,朝有作为而努力奋斗的人也是君子。因为有作为人们知道了你、人们敬仰你、人们崇拜你,因为自己还不够完善、还不够完整、还不够完美而兢兢业业,人们也会崇拜,也会敬仰,也会爱戴。不因自己的名声不够大而恼,不因自己的影响力不够广而怒,不因自己的凝聚力不够强而恨,而是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根本,而是以“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根本,则是君子。
下面请弟子们提问!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6 20:36:00 +0800 CST  
【悟】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的一生都自觉地和不自觉地贯通于学习之中。
“潜龙”时期(幼年时期),我们学习吃饭,我们学习说话,我们学习走路,我们学习认识周围的一切。
“见龙”时期(青少年时期),我们学习文化,我们学习知识,我们学习基本的生活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在课堂上学习,在自然里学习。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6 20:39:00 +0800 CST  
“乾乾”时期(青年时期),我们学习珍惜时光,我们学习热爱生命,我们学习日出而作,我们学习日落而息。
“或跃”时期(成年时期),我们学习上求,我们学习下索,我们学习做好儿女,我们学习做好父母,我们学习做好妻子,我们学习做好丈夫。
“飞龙”时期(壮年时期),我们学习发光,照耀家庭;我们学习发热,温暖父老乡亲;我们学习“飞龙”,“在天”而心系天下。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6 20:40:00 +0800 CST  
一 有 子 说


【1·2】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也有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鲜矣:很少的。 未也有之:从来就没有。巧言
令色:指花言巧语纸上谈兵。鲜矣仁:只是虚情假意,与
仁靠不上边。
【演义】
有子第一个站起来说:“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无外乎学仁、义、礼、智、信,习仁、义、礼、智、信。首先,我请教仁的问题。据我观察,既孝敬父母也尊敬兄长的人基本上没有反叛之心,连反叛之心都没有,就谈不上犯上作乱。君子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不忘记生养自己的父母,不忘记兄弟手足之情,有孝心,有爱心,这就是仁吗?”
孔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如果只是停留在言语上还不能叫仁,既让父母听得高兴,也让父母看得高兴,也让父母安享晚年才叫仁。花言巧语纸上谈兵的孝悌,离仁还远着呢。
【悟】
学和习只待久停留在口头上不行。
学习是幸福的保证,学习是快乐的基础,脚踏实地的渐学渐行我们步步高升,有一丝的“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偷懒耍滑),则遭受生活的惩罚。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7 10:43:00 +0800 CST  
敬请批评的”批“包括批评,包括批注,包括批改,包括批评指正等。”评“包括评价,包括评说,包括评议,包括评定等等!!!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7 10:52:00 +0800 CST  
二 曾 子 说


【1·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1·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第一个吾:古今字,与悟通假,此处为悟,觉悟。
第二个吾:指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有觉悟的人一日三次
检讨自己。 传:传承。 道:此处为统治管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指国力强盛的国家。 使民以时:指让人民休养
生息,指让人民先富起来。 则以学文的则:原则、规则、
规律、规矩。
【演义】
曾子站起来说:“我提一下忠、信、习的问题。一个有觉悟的人每天都三次检讨自己的得失,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的人可以说为人忠厚吗?可以说对朋友诚信吗?可以说传承了华夏文明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不是讲自己的得失,而是讲人民的得失,讲国家的得失。君子心中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国,有自己的人民,胸怀天、地、人才能叫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叫爱。以国家的得失为自己的得失,以人民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以家庭的安定为自己的安定,这才叫习正道。有道的君王决不把自己的得失凌驾于国家的得失和人民的得失之上。”
孔子又说:“在家里讲孝道,在家门之外讲悌道。所谓悌道,言而有信,尊敬尊长,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用自己的仁慈之心,用自己的仁爱之心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要行千里路,就要有充足的体力、体能、物质、精神的储备;要文明的发展进步,就要有严格的规矩、规则、原则、法则保驾护航。”
【悟】
学习不守规矩不行。
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我们一生学“孝”,则传承有序;我们一生学“悌”,则手足情深;我们一生学“谨而言”,则和谐共存;我们一生学“泛爱众”(博爱),则天地宽广。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8 18:31:00 +0800 CST  
三 子 夏 说


【1·7】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
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注释】贤贤:贤良之士。 易色:指处事的风格和方法
不断变化。 重则的则与学则的则:指规则、规律、规矩。
固主:指确定学习目标或建立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过:过
错、错误。 无惮改:指想改正错误却不知自己错在何处。
【演义】
子夏也提问道:“贤良的人处事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忠于君王和国家舍生取义;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我虽然有所认识,但学习还不深刻,我想请问,随机应变的处事风格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吗?
孔子说:“不管何时何地,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运行规则。按事物的运行规律办,按事物的运行规则办,按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办,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君子不遵守自然规律、不珍重自然规则、不重视规矩规章,则没有成就,则没有威信威望。君子学习规律规则不确定方向、不树立主人翁精神、不以我为主,则无忠无信。君子不结交朋友,君子不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君子不学习道德品质比自己高尚的朋友,则即使犯下了弥天大错,也不会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更谈不上改正错误”。
【悟】
学习不拜名师、贤良、规则不行。
规则是幸福快乐保证,规则是人类发展的必须。学习规则、建设规则、巩固规则、遵守规则,则不犯错误,则即使有错误也能得到帮助,也能得到谅解。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19 22:35:00 +0800 CST  
四 曾 子 又 说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原文】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解于父
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慎终:指很看重事物的结果。 追远:指目标远大。
至于是邦:指到达异国他乡。 求之与:指自己收集整理的。
抑与之与:指他人提供的。 父在:在父母身边。 父没:指
父母远在他乡。
【演义】
曾子再次站起来问道:“君子既追求开门大吉,也追求功德圆满;君子既追求今天阳光,也追求明天灿烂,也自始至终兢兢业业,这样,民风就能纯正吗?人民就能纯朴吗?
子禽插问于子贡:“老夫子每到一地总是能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总是能知晓当地的风土人情,总是能掌握当地的国计民生。这些信息是人们主动提供的?还是夫子自己收集的?”子贡说:“老夫子所到之处总是温和的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总是关心人民的疾苦,总是恭恭敬敬的不耻下问,总是礼贤下士。老夫子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多于他人。
孔子说:“处事不是天生就会的,要家风纯正,要获得正能量,就要从小做起,就要从小事做起。父母哺育我们成长,在父母的身边就要学习父母的为人,就要学习父母的处事,就要学习父母平衡个人、家庭、事业、社会之术。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也要学习父母的开拓,学习父母的创造,学习父母屹立于巨人之林。三年学会父母的本领,再在父母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以孝为先,则自然获得纯正的回报。
【悟】
学习不脚踏实地不行。
学习要人带,学习要人领。跟谁学?跟谁习?现代流行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印证了孔子“父母在,观其志;父母没,观其行”的观点的正确。父母无私的哺育我们,父母也会无私的教导我们。父母在我们身边,我们跟父母学习担当,学习奉献,学习牺牲。父母没有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父母的勇敢精神,我们学习父母的开拓精神。把父母的精华集中到我们的身上,再经过三年练习、熟习、巩固,则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0 22:12:00 +0800 CST  
五 有 子 又 说

【1·12】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大小由之:大事小事任其自由发展。 义:指义气。复:
覆,指颠覆。 宗:指认祖归宗。 食无求饱:饮食无外乎求温
饱。 居无求安:定居无外乎求安定。
【演义】
有子也再次询问道:“礼的重要作用即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先王之道已经将其诠释到了极致。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没有礼节的制约都难有成就。我想问的是,知道了和谐的重要性,又以维护和平为己任,只是在礼节上不严谨,这影响成就吗?”
有子接着问道:“把讲信誉混淆于讲义气,几句话就可以颠覆自己。把恭敬规范成礼节,几句话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不失众亲而大仁大义严惩犯错误的个别亲人不影响光宗耀祖,是吗?”
孔子说:“君子饮食无外乎求温饱,君子安居无外乎求安定。亲信和左膀右臂违反了温饱和安定的基本原则,只要处事机警公正,只要言辞中正恳切,只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走的就是阳光大道,就能认祖归宗。正所谓学习为了生活,学习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学习为了改善生活的质量。”
【悟】
学和习不取精华除糟粕不行。
用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叫大义,以天下和谐和睦为自己的理想叫大义,以君子圣贤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叫大义。诚信于天、地、人叫大仁,敬天、敬地、敬人叫大仁,公开、公平、公正叫大仁。学习维护天下稳定的大仁大义,学习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大仁大义,则食能饱,则居能安,则人生之道阳光。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1 23:35:00 +0800 CST  
六 子 贡 说


【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谄:谄媚。 赐也:好啊。
【演义】
子贡提问道:“清贫也乐在其中,富贵也兢兢业业,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
孔子说:“可以,但清贫不忘进取,富贵彬彬有礼,其境界更胜一筹。
子贡又提问道:“《诗经》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正确面对贫穷和富贵吗。
孔子说:“好啊!可以从《诗经》中获得知识了。圣经宝典本来就是前人的智慧结晶,认真领会其中的精髓,就可以踏着前人的足迹继往开来。
孔子最后说:“人们不知道你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不知道该学谁,该跟谁习。
【悟】
学和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行。
学习很容易,学习很简单。学习也很艰苦,学习也很艰难。只要我们将学习贯穿于一生,只要我们将学习视为提高自己的法宝,只要我们将学习视为生活安定的基石,我们就能知天,就能知地,就能知人,就能主宰自己的生命。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3 00:57:00 +0800 CST  
【大悟】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习”,即包含了学和习,也就是“学而时习之”。
人生之初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于本能或本性。
出身时痛苦,就张开小嘴哇哇大哭,从此开始自主地呼吸空气,开始本能的求生存。
出身后饥饿,就张开小嘴到处寻找乳汁。吸到妈妈的乳汁之后就牢牢地记住妈妈乳汁的味道和妈妈的气息。从此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事物。
随着一天一天的长大,学和习就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睁开双眼观察周围,张开耳朵聆听世界,打开心扉牢记事物。认识为自己服务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认识天、地、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用心听、用心记、用心观、用心察、用心模仿、用心领会。
到三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表达自己的生活需求、学会自己的生活自己料理。
再后来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走入社会,成立家庭、生儿育女、成就事业、创造辉煌、书写人生篇章。
有人说:“婴儿的第一口奶很重要,他决定了今后婴儿对奶水的选择。”因为他本能的记住了第一口奶的味道就开始本能的对不熟悉的奶水产生排斥,也就是说,本能的初始之后学和习就开始左右我们的生活。
我们一生坚持“学而时习之”,则生活幸福,则生活甜蜜,则生活阳光,则生活健健康康。
我们一生努力“学而时习之”,则吸引同道的朋友,则吸引同德的朋友,则吸引同志的朋友,则吸引远方的朋友。则结成对,则组成双,则形成团队,形成集体,形成强大的力量。
我们一生刻苦的“学而时习之”,则获得荣誉,则赢得赞美,则得到肯定、拥护、和爱戴。则我们胜不骄败不馁,信心坚定的走君子之路,走圣贤之路。
“学而时习之”首先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在家循规蹈矩跟父母学,跟长者学,跟贤者学。在外循序渐进跟师父学,跟内行学,跟道德君子学。有一丝的偷懒耍滑卖乖取巧,则遭受生活的惩罚。
“学而时习之”其次要确立学习的目标。在家跟父母学习孝,学习顺;跟长者学习爱,学习敬;跟贤者学习勤,学习俭。在外跟师父学习技术,学习技能;跟内行学习守业,学习开创;跟道德君子学“谨而言,泛爱众”。
“学而时习之”第三要完善学习的规则。孝顺父母的君子我们学;忠于国家的君子我们学;诚信于天下的君子我们学;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针的君子我们学;能力在我们之上的君子我们学。
“学而时习之”第四要坚定学习的信心。在父母的呵护声中我们热爱学习;在父母的监督之下我们努力学习,在父母的鞭策之下我们刻苦学习。父母在跟前我们自觉地学习;父母在远方我们自主地学习;父母不在了我们自发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第五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照顾好自己叫义,照顾好家庭叫义。照顾好兄弟姐妹叫仁,照顾好亲朋好友叫仁。但这种仁义还不完美,但这种仁义还不伟大。为大多数人的食能饱,为广大人民的居能安,为天下的和谐和安宁奉献牺牲才是君子,才是圣贤。
“学而时习之”第六要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够改变命运,学习能够把握命运,学习能够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贫穷而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富贵而刻苦学习约束自己的言行,则穷不过三代,则富贵千秋万代。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4 01:12:00 +0800 CST  
《论语·述而》演义


【引语】
本篇共38则,其中心主题为言行一致。分七章。
第一章 7·1、2、3、4。
第二章 7·5、6、7、8、9。
第三章 7·10、11、12、13、14。
第四章 7·15、16、17、18、19。
第五章 7·20、21、22、23、24。
第六章 7·25、26、27、28、29。
第七章 7·30、31、32、33、34、35、36、37、38。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交流信息由简单的吼、哼、叫、喊、哭、笑等逐渐升华为语言、图象、符号、文字、圣经宝典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交流效益,满足了人类的感情传递。人们喜,邀约大家一起喜;人们忧,联络大家一起分担;人们伤,警示后来者避免;人们怒,告诉后来人引以为戒。语言的发展与完善加速了人类的幸福与甜蜜。然而,语言交流沟通的技巧性、技术性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本来邀请大家一起喜,因为语言的表达能力差,最后却刺激了一批人、得罪了一批人、伤害了一批人,自己尴尬难堪。本是警示大家别再重犯,最后却张三讽刺、李四挖苦、满天下不讨好。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说话,还要学会说甜美的话,还要学会说甜蜜的话。本章的“述”,即述说,即说让自己愉快的话,即说使大家高兴的话,即说出大家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激情、说出和谐的世界、说出幸福的人生。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5 00:50:00 +0800 CST  



【7·1】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比于我老彭③。”
【注释】
① 述而不作:述,述说。作,创作。 只说不做。
② 好古:作古,不当一回事。
③ 老彭:人名,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
代的彭祖,代指列祖列宗 。
【演义】
孔子教导我们说:“只是嘴上夸夸其谈,既没有诚心,也没有诚意,也不讲
信誉,用什么去见自己的祖宗?把自己的信誉不放在心上,将自己的信誉当儿戏,
将诚信视为草芥,将互信互爱当作远古的传说,这样的人拿什么去见自己的列祖
列宗?”
【悟】
言而无信,言而无实,以什么面对祖宗?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6 00:42:00 +0800 CST  
【7·2】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
【注释】
①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① 诲:教诲。
③何有于我哉:怎么会没有听众?
【演义】
孔子接着说:“默默地耕耘在知识的海洋,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前人的智
慧、学先进的、学阳光的、学进步的,培养后人、教育后人、引导后人,做桥梁、
做纽带、无私、忘我、承前启后,则能绽放出生命的光芒。”
【悟】
说话没人听,讲话没人信,以什么立足于世?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7 00:49:00 +0800 CST  
【7·3】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 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做到。
【演义】
孔子又说:“大公无私的品格是修炼出来的,大公无私的品德是学习得来的,
大公无私的品德是自己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大公无私的品格是在不断的改进中完
善起来的。不爱学习,不加强修炼,不脚踏实地把知识变成资源,不跌倒了爬起
来,则生命可悲,则人生可叹。”
【悟】
说话没有德,讲话没有文,说话无实际,说话无新意,以什么形成自己的吸
引力?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7 23:39:00 +0800 CST  
【7·4】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注释】
① 子之燕居:燕居,燕子巢。人们观察燕子巢总是要仰头,
指居于人们敬仰的位置。
② 申申:衣冠整洁。
③夭夭:行动斯文、舒展、有条有理的样子。
【演义】
被人们敬仰和爱戴的人总是有条有理,总是有章有法,总是有张有驰。”
【悟】
讲话的立足点不高,讲话的出发点不大,以什么赢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28 23:43:00 +0800 CST  
【大悟】
讲话不是本能,讲话是通过后天的观察、模仿、练习而形成的交流沟通的本领。多少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掌握了发声技巧,然后,又一代一代的摸索、总结、完善、口传心授而形成人类的语言。约八千年前,人们记事、人们交流、人们传递信息、记录天象、记录地象、记录人间万象还处于结绳记事。
时至今日,人们交流不只是有了语言,还有了文字,有了电话,有了互联网,我们的交流越来越细致、具体、便捷、高效,以至于远隔千山万水也能面对面交流、交谈。
然而,因为地区的差异,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别,因为利益的争夺,因为性格的不同等,交流出现障碍,沟通出现阻力,互动出现不可逆转的隔阂,以至于引发争论、争辩、争吵,甚至发生战争。
早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就已意识到交流的重要,在其传世的经典名著《周易·讼卦》中就明确提出:“讼,有孚(俘)。”交流畅通,则有俘获;沟通顺利,则俘获滚滚。“窒惕,中吉,终凶。”放松交流沟通技巧的培养,放弃与外界的互动,先进的不引进,实用的不推广,最终,必定影响发展与进步。孔子深知其中的哲理,他认为说话很重要,说话讲信用更重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怎么去见老子?怎么去见彭祖?只是说,不落实;只是说,不践行;将信用丢在脑后,将信任当作儿戏,将信誉作为远古的故事,则丢老子的脸,则抹彭祖的黑,则无颜见自己的列祖列宗?
说话的能力是默默地咛听父母的声音,默默地观察父母的口型,体会发声的方法,千万次的不断练习,最后才发出跟父母一样的声音。讲话能力有效性的练习是从单音、双音、多音开始默默地模仿,重复的练习,反复的被肯定,反复的被否定,再模仿,再练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我们不“默而识之”,不“学而不厌”,不“诲人不倦”,我们怎么能说出动听的话,我们怎么能说出贴心的话?
讲话之所以动听,是因为我们讲话不违背伦理,不违背规矩,不破坏规则;讲话之所以动听,是因为我们讲话有凭有据,有理有节。讲话之所以贴心,是因为我们讲话听得舒服,做得心服;讲话之所以贴心,是因为我们严格要求自己,是因为我们提倡发展进步。如果我们讲话不讲道德,如果我们讲话没有创意,如果我们讲话不能践行,如果我们讲话不能推陈出新,则“是吾忧也”,则是自己忧愁的开始。
讼卦卦辞还说:“利见(现)大人”,我们说话有大人的胸怀,我们说话有大人的胸襟,则有利,则利益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所谓“利见大人”,用现代的知识来理解是一个倒装句,“见”是“现”的假借,“讼”即诉说,即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有大人的风范则得利,交流沟通有大人风采则利益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孔子所说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正是此意。“子”,有独出贡献的人;“燕居”,燕子巢,指高处,人们观察燕子窝总是仰望。想做出特殊的贡献,就要站得高,就要看得远。想成为人们敬仰和爱戴的人,就要多讲国家,就要多讲人民,就要多讲人类共同的大业。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30 00:04:00 +0800 CST  



【7·5】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注释】
①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
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
孔子崇拜的“圣人”之一。
【演义】
孔子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临界点,说话也一样,不停地说伤中气、伤
元气、伤和气。今天叽叽喳喳、明天唠唠叨叨、后天啰啰嗦嗦,即使周公再世,
也会心烦。”
【悟】
讲话简单扼要,则有忠实的听众。



楼主 海之山之  发布于 2017-03-30 22:08:00 +0800 CST  

楼主:海之山之

字数:39573

发表时间:2017-03-16 18: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08 12:18:14 +0800 CST

评论数: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