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道德经》实修浅谈。(欢迎指教!)

《道德经》无疑是国学当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今人学《道德经》,大多只是寻章摘句,笼统地说说,虽然书店里有很多学《道德经》以及应用方面的著作,
但很多只是学者的理论认识,似乎没有真正理解《道德经》的本质。
《道德经》不仅是哲学,也是科学,更是一本可以修身养性,开发人类智慧和潜力的圣典。
愚人不才,虽感此身微如尘埃,此心还未彻底澄清,然而自觉身心有所感悟,所以做抛砖引玉之想,特来献丑。
详见二楼。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6 19:51:00 +0800 CST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愚人解:
凡是为经,都不可尽解,不可以咬文嚼字,需要意会。
此章,描述了一种玄妙之境,要想体会,必须放下小我,融入天地大我,甚至无限宇宙,方可体会。
所以古人读经,需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净心净口,是为了放逐狭隘的小我,发现内心真正的大我,方能领会大道的意境;今人心不安静,身体中充满各种毒素,物欲缠绕,如何能体会真理的玄妙?
常无,和常有,完全是一种体悟,绝不是一般的念头,这其实是道家有为、无为两派的修法源头所在。
无为派强调真空妙有,无有有无,无无有有,一般要悟性高的人才能体会;
有为派强调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亦步亦趋,层层推进,最后合真,悟性一般的人皆可修行。
这两派都是很玄妙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启玄关,也就是众妙之门。
玄关的开启需要悟性,品德,无论无为还是有为,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必须放下私欲,广积功德,得遇真师,如果没有老师,那只是因为自己功德不够,不足以感动老师。要知道真正的老师是会主动找学生的,社会上的那些为学费的,不足以为师。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6 20:16:00 +0800 CST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愚人解:
天下,有多种解释。
愚人只说人的身体解释。
此章说的是修身的方法,因为人的身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肉身必须升华,精神才可能真正升华。
凡是真正得道之人,不可能身体不好,所谓有病之伟人,只能是贤人而已,绝不是真人。真人应该是身体非常健康的。
身体的修行要达到”天下皆知“就是全身经络畅通无阻,天指头,天下就是全身。知美之为美,就是知道身体好、感觉好的原因和道理,这就是”上医治未病“的道理。
然后讲的是把握人身的阴阳、矛盾,使之和谐统一,然后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待身体的变化和升华。
这样持之以恒,身体的功能越来越好,精神也会得到相应的变化。对于精神的变化,也要保持清静无为的意识。也就是需要真正的善良,天赋予人的本真。道家称为先天。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6 20:37:00 +0800 CST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愚人解:
从修行上说:这一章讲的是,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护精气。虚其心,指心态要好,《黄帝内经》所谓恬淡就是。实其腹,指积累精气,练过武术的都知道,这是丹田气。道家要求更高一些。后面的指的是不要随便加意念搬运真气,民,指的是真气。这里讲的道理,是练内功的道理,无论无为还是有为,都应该遵守。
从生活上说:这一章讲的是生活态度,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6 20:47:00 +0800 CST  
先发几章,未完待续。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6 20:48:00 +0800 CST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愚人解:
道冲而用之,指的是冲虚恬淡,不偏不倚的心境,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或,是指道德领域,或字在古代是国家,疆域的意思,不盈,指道无边无际,无法装满,没有止境,修行人应该心容宇宙万物。
渊兮似万物之宗,也就是道容万物的意思。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这几句讲的是清静无为,不执着于万物,不迷于尘世,也不孤芳自赏,因为对自我不执着,所以能清静,能与道相合。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句指的是修行先天大道,返璞归真的意思。因为我之真一,属于道之真一,修行能领悟真一,就能得道。象帝之先,指的就是太上之道
这一章形容大道的清静广大,修行者要顿悟,要笃行,要随时处于冲虚的境界。这是无为大法的修真指南。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7 14:12:00 +0800 CST  
看一个人的修为,主要看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愚人小我未除,需要反省。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修行当惟精惟一,淡然正定,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视己如他,视他如己,方生平等心,方生大慈悲。
愚人还需努力。。。。。。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09 12:48:00 +0800 CST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愚人解:
天地不以仁为仁,一心养育众生,以道制约,公平而无私心,一切生灭,各有其因果,故曰不仁,其实至仁,因为天地自古到今,仍然生机无限。
那么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之道养育身体。
人之身体,头为天,脚为地。圣人当有无为之心,常处于虚静,不以此身体某一之象而生执着,而应当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循环,这正是中医整体治疗的法则。
圣人不能因为此身某一方面之需求而生贪念,而破坏人最初的真诚之元气。
一切后天染着,容易破坏人体之元气。
好淫、固执伤肾,好吃、虚伪伤脾,好酒、争斗伤心,好杀、偷懒伤肝,不义、纵恶伤肺。
圣人养生,六根清静,七情不伤,动静自然,刚柔相济,严守中和之道而不留痕迹。
圣人养生,全身通畅,混元合一,内外和谐,知行合一,不言之教,无为而治。
圣人养生,心如明镜,身如金玉,易筋洗髓,童颜非常,气色和顺,精神内敛。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12 19:59:00 +0800 CST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愚人解:
此章在道家修真,有很多说法。
愚人只说自己的体会。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在人身中,谷神,指的是元神,是先天之神,不死,指的是保持元神的圆满,不让后天的思维之识神破坏。元神,也就是人之赤子之心,无遮无染的纯正之心。
玄牝之门,所谓玄,指阳,牝者,指阴,阴阳是天地的根本。对于人而言,平衡阴阳可以顺天而为圣贤,参看《黄帝内经》,阴阳升华则可以修行。(道家有颠倒阴阳之法,记载在丹经中,愚人不知,不过《黄帝外经》也有记载。)
愚人觉得,玄牝之门,仍然指的是玄关,明白玄关,自然可以修之于身,洞悉阴阳。
至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可以看做是胎息之功,也可以看做是开启玄关的一种体验。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19 22:12:00 +0800 CST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愚人解:
此章道家有专门解释,愚人只谈自己的体会。
天长地久。对于自身来说,天是指人的头脑智慧,地指人的手脚。天长地久,就是指整个身体和心灵的长生。
以其不自生,指的是养生之道要自然清静,不要妄动无明,所谓守中致和,清静无为。大道之修,至尊至贵,不以六欲为欲,以天下为欲,从小的方面,就是以整个身体和精神的舒适和升华为重,不以某一方面的需求为重;从大的方面,以体会宇宙的真理境界为重,所以真人养生,尊道贵德,不像俗人重视感官欲望。
要做到不自生,很不容易。
昔日孔圣七十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何况我等?
这就需要正法,道家有道藏如山,佛门有佛经如海,寻得一门,真心探求,明师一点,可以顿悟。
愚人觉得要明正法,首在斋戒。儒家为何难以修得真心清静,因为不能斋戒。颜回如何能早闻大道,因为家贫,无力吃肉,所以心地清静。然而儒家不重性命双修,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说。然而英雄迟暮,无常迅速,一旦大限来临,大道未成,岂不可惜?
吃素不会营养不良,吃素者身体毒素少,心地自然善良、清静。伟大人物很多都吃素的。
除了吃素,还要心斋。《庄子》有专门谈心斋。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功效不可思议。
能斋戒,定能生慈悲心,清净心,精神稳固,气血畅通。能感受天地万物之灵气,洗涤尘俗,开发智慧。功德由此而生。自然不愿杀生、不愿邪淫,不愿偷盗。
读经书一遍,胜过俗人诵经百遍。
至于锻炼身心,长生之道,道家有太极拳法,佛门有洗髓易筋经,皆是性命双修。何必执着于金丹大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几句讲的是圣人的道德,圣人已经忘却了小我,得到了真我。自私与无私,对圣人而言,只是名相,圣人已经合于自然。
至于道门所说神通,不是我等末学可以谈论的。愚人推测,真正的真人应该是不屑于谈神通的。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20 21:28:00 +0800 CST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愚人解:
上善若水。
从养生养心的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易经云:天一生水。所以要重视水之道德。
国学与西方科学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重视形象、意象、和灵性。为什么西方人用秒表计算炒菜的步骤和时间,却炒不出中国菜,那就是因为缺乏对意象的领悟。现代人由于从小受所谓科学影响,灵性的东西没有得到培养,所以缺乏对意境的领悟。
上善若水,是让人明白生命之源的含义,水之所以能蕴含生机的道理。世界上最平凡的东西往往最珍贵。水和空气,地球上很多,但是常人却无法离开它们而生。生命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让我们来学学水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圣人如水,爱护众生,从不为一己之私而争,因为对自我不执着,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成人所不能成。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水常在低下,圣人常籍籍无名,谦卑朴素。因为看破浮华,不慕虚荣,所以能得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些都是水之德。如果大家学过太极拳,就应该知道,打太极的时候,就像在水中游泳。而且真正的太极拳大师,用的是虚和之劲,和于自然,无始无终,打拳心跳不加速,也不会出汗。
此道微妙,所谓欲写诗,功夫在诗外。即是此意。
夫惟不争,故无尤。
这一句说的是不争之德。不争,指的是不为小我而争,非不为大我而争。水向下流,是为了百川归海,终能成为汪洋大海,所谓不争,其实是大争。
圣人为大道而行,当为大而争,然大由小而积,所以应当知我之本真。
人之本性,为趋利避害,然而世俗之名利声色,都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对于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用处的。古之真人,能洞悉阴阳之妙,寒暑不侵,饥寒不迫,所以衣食住所对其没有太大的影响。
即使现在,人们还是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的,为什么还要苦苦追求身外之物呢?这是小我作祟,私欲作怪,没有精神追求的缘故。也就是漠视真我的缘故。这就是为小而争,其结果是小我不保,终归于空。
大丈夫之争,当以水之奔流不息为念,终日乾乾,精进不怠,终能成就汪洋大海,观无涯之真境,体无上之妙趣。
圣人不争小我,非不管小我,而是大我成而小我合于大我,私欲升华,享无上极乐,忘却六尘之恶趣。所以无忧。
圣人非不修而成,铁不炼不成钢。有为者,当如是。
愚人还有一想:
空气比水如何?就此打住,恐行太远,失其本真。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21 21:51:00 +0800 CST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愚人解:
持而盈之,这是有为的修法,盈之,指的是有为法到一定程度,精气满盈,容易泄露或者出偏,因为持,所以容易执着,从而堕入后天欲望。所以有为法一定要注意火候,也就是意念的轻重。这需要明师指点。
不如其已。这是无为的修法,已,停止的意思,也就是停留在无为的境界,让精气神自己升华,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同样说的是意念的火候。揣而锐之,指的是武火,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战功,形意拳之明劲。不可长保,讲的是明劲不能长期使用,否则能刚不能柔,终是害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讲的是有为修行到一定程度,会感觉自己的精气神十分强盛。
金玉满堂,指的是修行者自己的筋骨十分强壮,所谓金筋玉骨。富贵而骄,指的是修行人血气强旺。这就是很多习武之人好勇斗狠的原因。这样,其实是内练不足,精气神不能转化的原因。其实是有大害的。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指的是要将精气神还归虚无,不要用强,也就是内敛升华,合于大道的意思。这也就是道隐无名,至人无我的意思。真正的高手,往往没有争斗之心。正如《侠客行》中石破天说:武功越高,脾气越小。身退,就是忘记了形骸,达到用神之化境。形意拳和心意拳叫化劲。道家叫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24 15:48:00 +0800 CST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愚人解:
这一章,道家内丹派讲的比较复杂。
愚人不敢多说,只是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因为愚人修的是无为法。
仅供参考,大家看看而已。
暂且说说吧,请指正。
有些版本有问号语气。
我认为经文贵精简。采用的是河上公版本。
我只讲自己的修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载,承载的意思。无为法不做具体解释,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神不外驰,阴阳平衡,内外合一,也就是整体混元,不但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混元归一,不会分离。内家拳所谓整劲,听劲,修行境界更高,能获得通感。整个身体都能收能发,甚至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专气致柔,能婴儿。
这一句,就是呼吸吐纳的调息之功。
无为派强调松静自然,万籁俱静,自然呼吸绵绵,逐渐达到胎息的境界。
涤除玄览,能无疵,
心中没有杂念,很清静,如同静静的湖水,照见内外,没有瑕疵。这就是所谓一灵独照,洗涤尘俗,静观万物得自在的意思。
爱民治国,能无为。
前面讲过,民是精气,神为君主,国为身体。爱护精气,修正身体。无为,就是无为而治。神不动,心不动,精气自然转化。这是无为法的根本。
天门开阖,能为雌。
这一句,可能指的是天门穴开了,不要得意,要守住内心,顺从自然。也可能是指呼吸的鼻孔为天门,意思是要自然呼吸,不要人为带意念干扰。否则前者容易受不良信息干扰,后者容易出偏差。
愚人目前没到开天门穴这一步。
明白四达,能无知。
这就是不用后天智慧,就能明白的不可思议境界。
生之畜之。
就是慢慢积累精气神,转化精气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就是保持无为心态,忘记功利的心态境界,一种高深的道德,玄之又玄的道德境界。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28 13:47:00 +0800 CST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愚人解:
这一段强调有和无相互关系,和如何相辅相成的方法。具有用了几个比喻。
对于修行而言,当你感觉身体空空荡荡,杳杳冥冥的时候,这种境界就是最有用的时候,这是虚极静笃,元神做主的时候,能自然百脉畅通,沉疴痊愈。
这种精神上的虚无之用,造就了身体实实在在的健康,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论述,对于修行者的意义,还在于不要偏执于有和无的任何一方,因为有和无本身就是一体两用。练功打拳,不要一味苦练,执着于有,也不能一味参悟,执着于无,须知有中含无,无中含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其实大道是不应当说清的,可以说得清,那已经偏离了道的本意,所谓言语道断。善解文字者,不拘于文字。
书法大师看书法,看到的是书写者的心性、品德、神采;
国画大师看画,看的是意境、自然和人心的奥妙。
音乐大师听曲,听到了人的心灵之音。
所谓九方皋相马,不分雌雄黑白,也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云:贤者过之,愚者不及。
大道本来就是阴阳的变化和升华,修行者要自然把握阴阳,方可再造一个真我。
聪明人能举一反三;圣贤能闻一知十;真人能一叶知天下;道外无物,一本万殊。
道德经五千言,每一章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息息相关。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1-30 22:02:00 +0800 CST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愚人解:
五色令人目盲;
人因为爱好色相,所以精神从双眼流失,更有好女色、意淫的人,暗耗精神却不自知。因为眼睛包含五脏六腑之精华,一个人的修为可以从眼神看出来。眼神散乱,时日无多;眼神黯淡,内脏功能不良;眼神明亮,内脏没有大的问题;有道之人的眼神平静而内敛,犹如儿童一般清澈,道家说有碧眼方瞳的真人,不知真假。人贪爱视觉享受,容易视力下降,今人看电视、玩电脑,视力一般不太好。
所以修行之人,当看淡视觉享受,保护好视力,也就是保护好身体和心灵。
同时也是指修行中,看破心中幻想和,看淡身体的一些变化,不要迷恋表象,要无为自然。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几句从听觉、味觉、争斗、名利等方面说明修行人要看淡这些欲望,因为一个人的生理欲望如果难以化解,那么要修行大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俗人对酒色财气的追求近乎狂热,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过往云烟,跟幸福的本真没有什么关系,追求这些酒色财气,只能是败坏道德,误人误己,甚至害人害己。
修行者,只有一心追求大道的人,才能从感官快乐和虚荣中解脱出来,从而体会清静淡泊的无上快乐。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句讲的是养护丹田,内观之道。不迷恋花花世界,伤害人的本真。
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修行中,神不外驰,常守中宫黄庭。玄关一开,自然能得真我。


此中奥妙,有为、无为两派所修大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为再造真我,也就是所谓内丹或者圣婴。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2-01 18:07:00 +0800 CST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越来越不敢解释了。虽然是抛砖引玉,唯恐误人误己。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愚人解:
常人受宠受辱都很容易触动内心,从而心不平静;常人的最大祸患是身体受伤,性命不保。但是修行有成之人,心不动摇,宠辱不惊;修行武术境界高者,身体浑然一体,刀剑难伤。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这一句指的是修行者境界很高,以身为天下,一是指混元金钟罩铁布衫。二是指练形为气,超出四维空间,能化身于虚无。身为天下,即不可伤,所以大患就没有了。
这一段理解或许有些玄幻。但是道家本来就是玄门。超越四维空间并非不存在,只是目前科学无法证实而已。
当然,这一切必须踏踏实实,步步前进才好。否则就真的变成玄幻小说了,那就误人误己了。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2-11 16:31:00 +0800 CST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愚人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讲的是静功,静功强调的是一灵独存,六尘不染;
搏之不得。讲的是动功。内家拳术,悟性高的人不应当用实战演练来提高,要知道手为天盘,空灵为要。所以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击空,假象敌人。所以是“搏之不得”。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这几句讲的是动静结合,阴阳相生,归于混元的意思。太极拳《秘授歌》说: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就是这个意思。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几句讲的是动静功练到极致,出神入化,万法归宗的意思。
这一章可以说是对道家功夫的总体描述。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2-15 14:36:00 +0800 CST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久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愚人解:
第一句讲的是修道在于精微,在于朴素自然,在于精神恬淡,所以有道之人,难以形容。他们抛弃了浮华,精气神高度凝聚,心神安宁,不受外界干扰,因为能洞察幽微,所以常人难以理解。他们六根清净,七情不伤,视名利如粪土,他们和光同尘,看起来平平常常,平凡却又脱俗。
第二句讲的是无为之法的具体细节。
浊以澄,静之徐清。
讲的是清静身心,修行之道,首先要静心,然后饮食清淡,去身体垃圾;看淡男女,去身体虚火;修持心斋,归于先天。
孰能安以久,动久徐生。
讲的是动静之道。静中生动,是先天之境。所谓内丹,所谓先天武学,就是这个。
保此道者,不欲盈,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讲的是致虚之理。虚心能容万物,精气神转化,太极归于无极。就能合于大道。

楼主 中和清静慈悲  发布于 2016-03-22 17:22:00 +0800 CST  

楼主:中和清静慈悲

字数:4459

发表时间:2016-01-07 03: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1 20:45:23 +0800 CST

评论数:1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