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古代人是如何打扮自己的?

穿衣打扮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一根骨针,它可以确凿地证明,起码在一万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缝衣服穿了。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周代以后,中国的礼乐极度发达,自然不会落下对服饰的规定。祭祀、朝见、战争、婚丧,每种社会活动都对应着不同的服饰要求,再加上对不同社会阶级的不同要求,服饰的复杂程度实在令人咂舌。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头衣!



头衣
头衣包括一般贵族所使用的冠、冕,平民使用的各种头巾,以及辅助的笄簪,还有女子使用的一些特殊头衣。




01

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才能使用的头衣。冠一般只覆盖发髻的部分,有些冠会带冠梁,覆盖住一部分头顶。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冠礼之后,冠就仿佛成了身体的一部分,须叟不能离。男子年满二十则称为“弱冠”,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句子,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的想法,其中就提到弱冠。







02

冕,是大夫以上,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四个阶级才能佩戴的礼帽。冕顶上有一个长条状的板子,前后伸出,叫作延,延的两端坠着玉珠串,称作旒。古装剧里出现的冕,往往细节上有错误。《周礼·夏官·弁师》规定:天子只冕十二旒,绳子用五种颜色的线编成,缀的玉也要五种颜色;诸侯九旒,五彩线,缀玉只能用三种颜色;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旒的数量颜色,甚至旒绳的颜色都有细致的规定,马虎不得。







03
弁簪
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十五岁则称作及笄。及笄也是一个类似于冠礼的仪式,只不过女子不加冠,只需要把头发梳起来,用簪子固定住就可以。笄就是簪的古称,所以将女子成年称为及笄。笄簪并不是女子专用的,男子虽然戴冠,也需要使用笄簪将发鬓和冠固定住。杜甫在《春望》中写下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句子,他望着破败的国家,伤心烦躁,不由得频频挠头,使得白发掉落稀疏,几乎难以用簪子固定起来。




04

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衣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历史上有很多头巾的样式,如葛巾、幅巾,又如苏轼发明的“东坡巾”。另外据传说,武侯诸葛亮也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头衣,叫作“纶巾”,又称“诸葛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见纶巾已经成了诸葛亮的标志。





05
乌纱帽
《宋书》记载,东晋成帝时规定,大多数官员出入皇宫时可以带白帽子,而皇宫里的官人只能戴乌纱帽做的帽子。而东晋时期普通平民已经戴帽,贵族士人也往往如此。根据《宋书》的描述,那时士人所戴的乌纱帽,帽顶是圆的,上面还有很高的帽屋,后部有两个帽耳,和一般意义上乌纱帽已经完全一样。因为砂质较软,为使帽子笔挺,就在帽子内垫了软木,帽耳也用铁丝撑起来。到了隋代,由于隋文帝非常非常喜欢乌纱帽,所以权贵之下,全部崇尚乌纱帽,唐代就干脆将乌纱帽定位官帽的一种,上朝听讼和燕见宾客的时候都可以戴。


楼主 中教翰盟  发布于 2017-02-20 10:41:00 +0800 CST  

楼主:中教翰盟

字数:1212

发表时间:2017-02-20 18: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1 14:46:31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