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珺文 (2013) 渠县方言本字考。

渠县位于川东地区。早在商周时期,渠县祖先在此建立了賨国古都,发展了丰富的賨人文化。渠县因而保留了自己一脉相承的文化,到清朝,由于湖广填四川,渠县的语言随之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演变。渠县现隶属于四川达州市,为西南官话区,语言上与普通话逐步接近,然而,渠县人依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本文就采用常用的十个字略以简述渠县方言本字。

按:转发不代表意见完全一致。原文国际音标用拼音方案代替,参见http://tieba.baidu.com/p/2631558323,总结起来有若干字明显比较重要:膖pāng(膖臭)、䭰pōng(䭰香)、圿jiâ(圿圿)、抈yuē(抈弯)、ⲵcáo(ⲵ饭)、鮓zà(鮓肉)、趱zàn(趱腿)、軃tò(軃神)…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0:00 +0800 CST  
一、膖pāng
[副]很,形容臭的程度:厕所头~臭。《经律异相》<卷第五十>(地狱部下):“十一日膖臭。纵广二千五百里。满中脓血。”
《蜀语》:物臭日膖丑;膖音滂;丑,音抽,去声,在纣字韵。渠县人今仍多用瓞臭一词。腱与䭰(pōng)(《集韵》蒲蠓切,音莘。香气盛也。)同一用法,渠县话常说“䭰香”,表示气味非常香的意思,与“膖臭”形成一对反义词。渠县人常常为强调某种性质、状态,于形容词前往往加修饰语,如红曰绯红,黑曰黢黑,硬曰梆硬等。绯、黢、梆等字与“膖”,简单地说就都表示普通话中的“很”,只是其修饰的形容词各不相同,且一般不混用。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1:00 +0800 CST  
二、圿,迹jiâ
叠用为圿圿,迹迹
①圿[名]污垢:身上~~都堆起一层了。《蜀语》日:尘垢日垢圿,音苟甲。《山海经·西山经》:“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郭璞注:“澡洗可以磢体去垢圿:”《说文·土部》:浊也,注音古后切。(磢,音闯,意思为用碎瓦、石块等冲刷器物。)。渠县人常用“搓圿圿”来替代“洗澡”的动作。完全保留了上古含义。②迹[名]痕迹:水管上的锈~~都生起了。渠县人将锈迹读作锈jiajia。这是关於jiajia的第二种说法,即“迹迹”,迹,精母梗摄入声字,高本汉与王力先生均拟其音为*?????[按:无法复制原文且看不清楚],其与jiâ相近。故此说法亦有一定道理。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2:00 +0800 CST  
三、抈yuē
①[动],用力折,使物脱离其原本所处的位置:把这根树枝~了;王筠《说文释例》:“吾乡谓两手执艸木拗折之曰抈。”
②(动]用手使物体改变其原来的形状:这根铁丝不好~。扬雄《太玄·羡》:“车轴折,其横抈。”
③[动]想办法纠正一个人的品行、习惯:把他坏脾气~正了。
④[动]弯,蜷曲:腰杆都~麻了。
《说文》:折也。从手,月声。与刖略同。鱼厥切。《广雅》释日:刖,断也。其本义是古代的一种断足的酷刑。渠县话中,“抈”字除第四义作蜷曲讲外,其馀等同于“掰”。如:抈下来:掰下来;抈弯=掰弯;(习惯)抈过来=掰过来。两字常通用。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3:00 +0800 CST  
四、诎cù
①[动]不善言辞:要说就说,莫~到那儿。《史记·曹参世家》:“择群吏木诎于文词,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蜀语》:“谓人朴讷曰木诎诎,诎音黜,词塞也。”《广韵》:“诎,辞塞也”。《说文》“讷,言难也。”故两者同义。《蜀语》录按:今四川人依旧把为人木讷,不善言辞称之为“木诎诎”。渠县人亦然。②木~~[形]呆笨:他看起来就一副木~~的样儿。“诎诎”与“木”可谓同义连用,渠县话中“木”字也常单用,同样表示“呆笨”的含义,而“诎诎”在这里的意思应引申自“辞塞”,人因言语困难而显得呆笨。此意乃渠县话中更为常用的意义范围。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3:00 +0800 CST  
五、ⲵ[手曹]cáo
①[动)翻搅使混合:把锅头的菜~一下,让盐入味。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南五·种人》:“食无筋,以手ⲵ[手曹]饭。”清·蒋廷锡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痘疹四》有“牛黄冰片蟾酥麝,和合银殊一样ⲵ[手曹]。”
②[动]无章法地翻找,是以找到某物为目的的动作:你在衣柜头~啥子~?此用法尚未在文献中找到出处,然可根据《说文》的释义“乱也”一义推出。且渠县话多用之。《唐韵》:“ⲵ[手曹],在到切,手搅也。”[疏]云:“搅”,《说文》释臼“乱也”,《广韵》释日“手动也。”渠县人在表达翻搅或翻找的意思时,常用“ⲵ[手曹]”代替“翻”字。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5:00 +0800 CST  
六、焦jiāo
①[动]忧虑、焦急:你啷个才来哦?别个都~麻了。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三十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
②~人[动]形容人或事件让人反感、恶心:这个娃儿做事情从来都~人得很。此义未见收录,似为焦急的引申。可理解为因反感而急着想要阻止。
③[副]很、极:面色~黄;肉都烤得~干了《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他把我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一干。”
④qiâo[形]酥脆:这饼干好一哦。此义无文献辅佐,然“焦”却有酥脆之意,而渠县话常用此字形容食物,仅读音不同。

按:他好像是说qiao2的本字也是焦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6:00 +0800 CST  
七、鮓,渍zà
①鲜[动]以作料腌制:今天中午蒸~肉。本义为腌制的食品,作名词:《苏轼文集》卷六十七《书陆道士书》日“江南人好作盘游饭,蚱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汉·刘熙《释名·释饮食》:“鮓,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之也。渠县方言习惯将“粉蒸肉”成为“鮓肉”。
②渍[动]沤也。段玉裁注:沤也。谓浸渍也。即用水长时间的浸泡:今天又~了黄瓜哇?《诗·楚茨》笺:“剥削淹渍以为菹。”菹,说文释之“酢菜”,即酸菜。
以上两字均有腌渍之意,口语中难以区分,故合而解释。渠县人几乎家家都有咸菜缸,用以浸泡萝卜、鸭蛋等食物。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7:00 +0800 CST  
八、扱
①zâ[动]束上衣于腰带或下衣中:把衬衣~到裤子头,好看些。《礼记·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上衽,交手哭。”《说文》:“披,收也。”《诗·周南》“薄言襭之”。《传》:“援衽日襭”。疏日:投衣上衽于带也。②zào[动]敛衣,把衣袖裤脚挽起:把袖子~起再洗衣服,免得弄湿了。《跻春台》卷二《吃得亏》: “王囚对面有条河,无桥,来去之人尽脱鞋~裤而过。”《蜀语》:“敛衣日扱。”渠县话不说挽起袖子,或用披,或用卷,其中“扱”更为常用。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7:00 +0800 CST  
九、趱zàn
①[他]移动:你把这个花瓶~一下嘛,莫挡到电视了。《朱子语类》卷二:“⋯⋯却如何记岁?⋯⋯若以为天不过而日不及一度,则趱来趱去,将次午时便打三更矣。”又《蜀籁》:“恨不得吃饭都要人搬嘴,走路都要人趱腿。”②[自]挪动:叫他各自~到那边去,都挤成啥样了!《朱子语类》卷十九:“子升曾子于殿上,下面趱一位,次序都乱了,。”《集韵》:“在坦切,音瓒,散走也。”蒋宗福老师在《四川方言词语考释》提到此义亦作“展”(《喻世明言》卷十三:“真人诵咒一遍,六个魔王半身陷于石中,展动不得,哀嚎欲绝。”)或“攒”(《石点头》卷二:“邻里并过往人,都攒拢观看。”)私以为说法不妥,因“展”有展转翻动之意,而“攒拢”指聚拢,二者均不表示“走动”,亦能解释所举之例。渠县话中表示移动、挪动的zàn,应只有“趱”字。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8:00 +0800 CST  
十、軃tò
①[形]下垂状:头发都~起了,重新绑一下嘛。《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那妇人将酥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着笑容。”此字亦作“軃”: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敛毛水族难销日,軃翅愁时愿见风。”《蜀语》:“下垂日拜,軃音妥。”《蜀方言》:“物下垂曰稗。”二字可通用。
②~神[形]形容人游手好闲,“軃神”相当于二流子、市井无赖。是个名词。巴金《家》第二十五:“刚才到学堂来,一路上被一些同学同流氓、軃神跟着。”徐复《方言溯源》:“蜀人谓流薄不务正业者为軃神,音托何切。”此义为下垂之引申义,《昭通方言疏证》:“⋯⋯其行邪垂,故得用为指行为不端言。”渠县话中的“軃神”还有无精打采的意思。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18:00 +0800 CST  
十一、结语(略)
十二、说明(略)

按:【最近鉄霸抽风在用户发帖回覆后会强制把粘贴的字变得又艳又红,搞不懂】现在我们再复习下考证的字:膖pāng(膖臭)、䭰pōng(䭰香)、圿jiâ(圿圿)、抈yuē(抈弯)、ⲵcáo(ⲵ饭)、鮓zà(鮓肉)、趱zàn(趱腿)、軃tò(軃神)…

楼主 soenghaagong  发布于 2014-08-03 07:20:00 +0800 CST  

楼主:soenghaagong

字数:3384

发表时间:2014-08-03 15: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09 11:00:04 +0800 CST

评论数:10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