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辟谣,李世民没有屠过城

一楼陛下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5-10-30 13:44:00 +0800 CST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前的大人还是现在的大人吗?如今的小姐早已不是小姐了。唐人知道马子、神马、草泥马是什么马吗?中二、土豪、杀马特又是何方神圣?现在的人知道唐包括唐以前的【屠城】是什么意思吗?以现代人的思维、认知去顾名思议,是不是触目惊心,妥妥的大开杀戒呀!
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屠”这个字也有一演化的过程,这里我不做考证,屠城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大杀四方、片甲不留的,我只举例说明,唐及唐以前屠城并非是杀人不眨,而是攻克、破的意思。
马上,下面举例: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汉书》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史记》。同样一件事,一个用屠、一个用破,不多解释,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意思。刘邦攻入咸阳有没有大开杀戒,我想这不用我去多说了吧,那么明显屠不是杀光的意思。
《三国志黄盖传》:“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这段明显是赞美黄盖忠心、勇猛,而非凶残,所以这里的屠城也应该解释为破城。
《北史柳彧传》记载: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赏宜明,酬勋报劳,务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若负戈擐甲,征扞劬劳。至于镇抚国家,宿卫为重。俱禀成算,非专己能,留从事同,功劳须等。”这段史料说屠城破邑出自圣规,假如屠城真是把全城老百姓都杀了,还出自圣规,黑谁呢?屠城、破邑,连一起,明显是一个意思,都是攻破城池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史书是胜利者写的,人家是美化,知道美化还出自圣规呀,这美化也美化得太不彻底了。也许,有人又会说,古人觉着屠城就是功劳一件,大大的好事,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刘秀手下两员干将的事件:
《后汉书》耿弇列传载:“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短短十六字把一位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猛将刻画得入木三分。大家不会真以为耿弇在三百座城池内杀人全家杀的没有受到挫折,爽歪歪吧,假如真这样想,那么再看看下面这位,同样是刘秀的大将吴汉:《后汉书·公孙述传》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吴汉就屠了一城,就“帝闻之怒”,还派人巴拉巴拉对其大骂一通。不过,这里会不会有人理解为是吴汉杀人杀太少了,刘秀才会发怒,看看耿弇三百城呀,也没见刘秀光火。好,真要这么理解,我只能说声火星人你好,火星人再见。
所以从上面的史料对比就可以看出屠杀老百姓这种事,自古就是为世人所不耻,要受到批评甚至是诅咒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真正的大屠杀,史书又会是如何记载的呢。
曹操屠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三国志》(李)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高仙芝屠城: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
看了这么些史料,大家还会把“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壬午,屠之。”这里的“屠”理解为杀人放火,老弱病残幼一个不放过吗?明显,这屠也是攻克,破城的意思。
也许有人说你上面举的都是唐以前的事,谁知道,唐朝人是怎么看待屠的。那么,我们来看一道李渊的圣旨:「招君璋之众,只用尺书。【屠】师都之城,无亏寸刃。」梁师都之城是降的,当然无亏寸刃,只用了尺书,但还是用了一个屠字,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屠就是攻克的意思。
也许又有人还会说,资质通鉴是砸缸写的,砸缸是宋人!好吧,还真说不清了,砸缸,你过来,说个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原来,是这样的,《通鉴考异卷第九》《高祖实录》帝曰:“平薛举之初不杀奴贼,致生叛乱。若不尽诛,必为后患,诏胜兵者悉斩之”。疑作《实录》者归太宗之过于高祖,今不取。
好吧,这里先不说这个命令是谁下的,但是,人家只杀了胜兵者,你却说人杀了全城的人,你就不能有点节操吗?李世民屠你全家了,你才这样黑人家!但好像砸缸同志,你自己就是夏县人吧?
砸缸表示很无辜,他哪知道今人看到屠,就是血流成河、老幼通杀。当时砸缸写了一个屠,可能是出于这种解释,南朝.范晔:「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唐朝.颜师古:「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虽然从南朝到初唐这个屠城有了一个递进关系,但对比高祖实录,不难看出,“屠之”取的是第一个意思,但第二个意思,这里的其人,是不是连百姓也包括在内,很难说清。因为上有李渊诏,下有李渊命令,都不是杀全城百姓的意思。
但攻城如六畜然,这点非常之好理解,看过电视的都知道,攻城的架梯放箭挥刀,守城的挥刀放箭扔石头,这种状况何其惨烈,双方杀起来人与杀动物有何分别,如屠夫然。
看高祖实录,既然可以证明唐军没有诛杀夏县全部百姓,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去理解,这里的屠是杀全城百姓的意思呢?只能说明,这里的屠与上面的史料一样,就是攻克、破的意思,砸缸给一个屠字的原因,也很清楚,应了“多所诛杀”四字,胜兵者都死了,何其凄惨,一个屠字非常贴切。
接下来,再掰一掰屠胜兵是谁下命令,李渊的理由很通呀,想当初,薛举败亡,只杀了薛仁杲,没有杀余党引得旁企地叛乱。然后夏县攻下来了,杀胜兵者,顺理成章。
而且夏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因为裴寂“,趣虞、泰二州收民入城堡,焚其积聚。民惊扰悉怨。”这一所为而至“皆思为盗。”使得“夏县民吕崇茂聚众自称魏王,以应武周”害得“关中震骇”,差点连大本营都弃了,如此一块心病,杀了夏县皆思为盗者不足为奇。当然,夺回太原的元帅是小李,这诏要说是小李发的,也无可辩驳,但从常何墓志来看,看不到是小李意思。
“高祖嘉其变通,尚其英烈,临轩引见,特申优奖,授车骑将军。武德二年,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太宗文皇帝出讨东都,以公为左右骁骑。”这个墓志很清楚了,假如平夏县当时小李在场,那么,常何的后人有何胆量不把太宗带进去,而只写一个宇文颖,从前面的令与刘弘基,后面的太宗文皇,不难看出,这三人分别是当时事件的主将,而且从“秦王世民引军自晋州还攻夏县,(武德三年五月)壬午,屠之。辛卯,秦王世民至长安。”壬午二十四,辛卯二十九日,短短五天就回到了长安,这古代班师也太快了。
所以小李没去夏县是妥妥的,当然平夏县是夺回太原之战的收边之战,当时的主帅还是小李,但不管是小李还是老李,都不在现场,真要说谁下的命令杀胜兵者,有高祖实录这一史料在,我倾向于是李渊发的。
总结一下,自从网络普及后,出现了很多截字党、跟风者、起哄者,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求甚解、不求深入,才会使各种谣传满天飞,其实如“屠城”这种讹传,只要看完短短十几字就能明白,屠城是什么意思,但是,无可奈何的,这种谣传还是一传十、十传百,流传甚广,究其原因,是某些人要夺人眼球?寻求关注?标新立异?但不管怎样,这种谣传是不会断的,当然辟谣也不会灭!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5-10-30 13:45:00 +0800 CST  

楼主:xhzyjh

字数:4

发表时间:2015-10-30 21: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1 09:51:26 +0800 CST

评论数:4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