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唐朝御用茶具说开





原文地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304/15/51647_191596264.shtml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0:00 +0800 CST  
法门寺唐朝茶具出土:最早最精致的茶文物


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出土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我国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包括: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2:00 +0800 CST  
一、煎茶器、盛茶器:



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而这件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乃是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证。

壶门高圈足银风炉,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

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 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4:00 +0800 CST  




金银丝结条笼子
通高15㎝,厚0.2㎝,长14.5cm,宽10.5cm ,重355g
此笼是盛装茶团的器皿。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5:00 +0800 CST  




鎏金鸿雁球路纹提梁银笼
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
直口,深腹,平底,有提梁及盖,盖作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盖、身镂空,纹饰鎏金,球路四方联续不断,盖面主题纹样饰飞鸿十五,分列两周,上周头向中,下周两两相对。口沿饰花瓣纹一周,侧沿饰以鱼子纹为地的仰覆交错的三瓣花两方连续纹带。器身地纹同上,錾飞鸿二十四,分列三层,交错排列,两两相对,姿态各异。两侧口沿下铆接环耳,耳座作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一提梁,梁上套有银链与盖钮相连。足呈三花组合式与笼底边沿铆接。此器工艺精湛,纹饰瑰丽,极富情趣,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这两件都是盛装团茶所用的,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可见早在唐代,金丝编织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6:00 +0800 CST  
二、碾罗器: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长27.4厘米 高7.1厘米
由鎏金壸门座茶碾槽架和纯银埚轴二件组成。槽架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四部分组成。槽呈半月弧形,口沿外折,与槽座铆接,为埚轴之滚槽。辖板呈长方形,插置槽口,两端呈如意云头状,中间焊一宝珠形小捉手,以便抽动开合。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以流云纹。槽身截面呈凹状,碾槽嵌置其中,顶面两端亦为如意云头,侧面两壁饰镂空壸门。壸门间饰两匹相向的天马,间以流云纹。槽座上承槽身,两端作云头状,周边饰二十朵扁平团花,碾底有錾文“咸通七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两”,即公元866年制作。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2:58:00 +0800 CST  



纯银埚轴系浇铸,铸铭“埚轴重一十三两”。碾轴轮两侧以轴眼为中心饰团花,团花外绕以流云纹。轴杆两端细中间粗,两端各錾鎏金草叶纹。







鎏金银茶碾银碢轴
文思院造,唐僖宗供奉。茶碾子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碾底有錾文。碢(音驼)轴柄面刻有唐僖宗小名“五哥”字样。

这只茶碾,专门用于碎茶,也是法门寺出土的。它由槽身、槽座、辖板所组成。槽身置于槽座之上,与中药店里用的药碾子造型类似,底部錾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字样。碾子银质涂金,上有鎏金鸿雁流云纹。辖板饰飞鸿流云纹。槽上置有碾轴,与碾子配套使用,也称为坠或轴。轴轮上饰以同样的鎏金流云纹,轮边尖锐而薄。

当时的饼茶在烘焙之后,要趁热碾,这样饱出的茶色才白,隔夜之后,因为水汽增加,茶汤颜色就灰暗了。茶碾子有木制、瓷制,也有金、银、铜制的。陆羽认为以橘木做的最好;而宋徽宗则主张银制的为上品,次之为熟铁所制,用生铁则损害茶色。据《鸡肋编》记载,宋人还有一种用石头磨制而成的茶磨,因为石质好,晶莹发亮,人称掌中金,非常稀少难得,惜目前尚未见到实物。   唐代饮茶的过程是:先将茶饼烘干(炙茶),使之有香气,之后用纸包裹(陆羽称用剡藤纸双层缝制最好),冷却之后捣碎,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用罗细细地筛,罗下的茶末放入贮茶器中待用。煮茶时用锅(釜)把水煮开,一沸时(气泡如鱼目),放入盐、胡椒;二沸时(气泡如连珠),舀出一瓢沸水,用则量茶末沿一个方向倒入,搅匀,称作击沸。最后一次水沸时,放入先前舀出的沸水。稍后就可盛入碗中,趁热品饮。   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中还有一只茶罗,专门用于筛茶末。由盖、身、座、罗、屉组成,鎏金仙人驾鹤纹装饰。罗分内、外两层,中间夹有罗网,极为细密,抽屉有拉手。经罗底筛下的茶叶末落入抽屉中,煮茶时,可从抽屉中取出茶末。这种茶罗、茶碾是唐代最高级的茶具。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01:00 +0800 CST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高9.5厘米,長14.9厘米,寬8.4厘米,重1472克。

此器形为长方体,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組成,均为钣金成型,紋饰鎏金,






頂盖面鏨兩体首尾相对的飞天,身側衬以流云。










盖剎四側及立沿紋臥云,罗架兩側饰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前後兩側鏨相对飞翔的仙鹤及云岳紋,四周饰莲瓣紋。罗、屉均作匣形,分內外兩层,中央罗网。








屉面饰流云紋,有梅花形衬垫的拉手,用來承接过罗的茶末。罗架下焊台形器座,四周为镂空的桃形壺門。






此碾罗器為茶具,碾出的茶末要過罗,罗的出現是人们对茶末細度有进一步要求的結果。此器为法门寺地宮出土,為唐僖宗李儇供奉的唐宮廷茶具之一。唐代茶罗以前从未出土过,此为绝无仅有之一例,弥足珍贵。
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豪华得多,也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讲究得多。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06:00 +0800 CST  
三、贮茶器、贮盆、椒器:







鎏金银龟盒
扶风法门寺塔基出土的茶盒,是唐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的供奉之物。因唐代饮茶,先要将饼茶经炙、碾成细末,再过罗筛分后方可煎茶。而这件银龟茶盒,它的功用是贮存茶末,属茶具中的贮茶器具。






这件鎏金银龟盒,长27.6、宽14.7、通高13.5厘米,重819克。整体呈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在地。龟甲为盖,盖甲上有龟背纹,整体造型维妙维肖。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银盒作龟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唐皇室选用鎏金银龟茶盒贮茶,既显示了皇室的高贵富丽气魄,又显露了皇上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这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述的“合”(即盒),虽然用途相同,但材料、做工大相径庭。陆羽提及的茶盒,“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材料用的是竹节或杉木,再涂上油漆就是,无须银质加鎏金,这大概就是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一个重要差别吧!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09:00 +0800 CST  




鎏金人物画坛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通高24.7厘米,口径12.3厘米,重901.5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带盖,直口微敛,深腹,圈足。盖纽为宝珠形。盖面隆起,以竖向的凹棱将盖分为四瓣,每瓣内模冲出一只飞鹿,底部衬以缠枝蔓草,鱼子纹地,每瓣凹棱侧饰“s”状二方连续纹样。坛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银坛子腹壁划分为4个壶门规范,壶门中分别錾刻二十四孝中的四组画面。其中有一组为两人对弈图。喇叭形圈足,圈足与杯底焊接。《茶经》中列有“鹾簋”条:“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晕、贮盐花也。”因法门寺为皇家茶具,以银制之,不为奇怪,银坛子也是茶具中的贮存“盐花”用的。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0:00 +0800 CST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由盖、台盘和足架三部分组成


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高约28厘米,口沿外径16厘米,足高17厘米,重576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由盖、台盘和足架三部分组成。足部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司臣吴弘悫,使臣能顺”。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2:00 +0800 CST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近视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干的立体造型,并有小鱼、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佐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发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4:00 +0800 CST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装茶点用)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5:00 +0800 CST  
四、烹煮器:


鎏金飞鸿纹银匙
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器成后,在银匙上用硬物刻有“五哥”两字。“五哥”原为唐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爱称,表明此物为唐僖宗李儇所有。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系列茶具为僖宗的新恩之物,可见,这件银匙当为唐僖宗所供奉。它主要为煎茶时,用来取茶末、搅茶汤,是煎茶的专用器具。
这件银匙,通长19.2厘米,匙面呈椭圆形,微凹,纵径4.5厘米,横径2.6厘米。匙柄长,前窄后宽,呈三角形。下段近匙面处宽0.7厘米,上段顶端宽1.3厘米, 均錾花鎏金,上段为流云飞鸿,下段为联珠菱形图案,并间以十字花。整个银匙,给人以精细、雅巧之感,这与河南偃师杏园唐崔防墓中出土的“九曲花瓣银匙”基本相似。
陆羽在撰写《茶经·四之器》时,并未提到有“匙”,只是写到为了便于取用“罗”(筛)内“合”(盒)中的茶末,“以则置合内”。接着,陆羽又说“ 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茶) 方寸匕。” 所以,“则”可以理解为当时煎茶时一种取茶的量器。对于民间的“则”,陆羽是这样说的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 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就是说,可用海贝、蛎、蛤等的壳,或用铜、铁、竹制成的匙、小箕之类充当。因为陆羽著《茶经》的时间要比法门寺地宫和偃师崔防墓供奉和陪葬银茶匙早了100年以上,所以,陆羽所描述的“则”,还不那么讲究。总之,“则”,同它后面发现的“匙”,是同一回事。故有人又将唐代的银茶匙称之为“银茶则”,“则”以后为“匙”所代,很可能就是公元九世纪及其以后的事。晚唐诗人李咸用的《谢僧寄茶》中就有“半匙青粉搅潺湲,绿云轻绾湘娥鬟”之说。 而北宋蔡襄在《茶录》中明确提出“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可见,银茶匙是在陆羽“则”的基础上逐渐开创而来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煎茶时取用茶末;再就是茶末入水后,作为“搅”的器具,使茶汤浓度均一。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6:00 +0800 CST  



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7:00 +0800 CST  





银火箸
就是银作的火钳。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18:00 +0800 CST  
五、饮茶器:







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通高11.7厘米,盖口径5.6厘米,其中,杯高5.8厘米,杯口径5.4厘米,足径6.3厘米。直口, 深腹呈圆筒形,平底,喇叭形高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有蔓草,盖面边缘錾有水波和莲瓣纹,中心是一个宝珠形的钮,下衬一周莲瓣纹。座四周錾有鸳鸯、飞禽等。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圈足饰花纹,上部为圆箍棱,棱上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莲叶叶脉纹。这个调达子的纹饰图像,精美异常,使人遐想连绵。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这是因为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据三国魏·张揖《尔雅》记载:饮茶时,先要将加工好的饼茶,“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此外,也有用椒、桂、盐等作佐料的。调达子就是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时曾受到陆羽等茶人的反对,但直到宋、元时,还有人乐于此道。只是到明代后,由于茶类加工方法革新,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边陲部分兄弟民族外,在茶中不再有人放任何佐料,重清饮雅赏,追求茶叶香真味实的“本色”,以领略饮茶的真趣。所以,调达子乃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饮茶器具,当今已经消失。有鉴于此,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的出土,其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20:00 +0800 CST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



分为盏和托两部分组成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2件,茶盏高5.2,茶托高3.8厘米)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22:00 +0800 CST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27:00 +0800 CST  
鎏金茶具|唐代皇室茶具
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到隋唐時,金銀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
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

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爲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爲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 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 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 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 “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楼主 xhzyjh  发布于 2016-06-18 13:28:00 +0800 CST  

楼主:xhzyjh

字数:1592

发表时间:2016-06-18 20: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1 05:34:17 +0800 CST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