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国公主生平考述

唐寧國公主,是在位的唐肃宗李亨的次女。唐肃宗以真正的公主和亲,开创和亲历史的先河。
唐寧國公主何年出生?婚姻顺序如何?是初嫁郑巽,又嫁薛康衡,再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还是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史书记载不一,专家、学者见解不尽相同。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写道:“安史之乱爆发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宁国公主年龄大于23岁”[1];“寧國公主是唐肃宗次女,公主先嫁鄭巽,再嫁薛康” [2];“宁国公主在回纥因无生育子女,于同年八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一直过着独居生活。”[3]
本人不赞成上述结论,确认为:
寧國公主,作为金枝玉叶,跟随太上皇平叛,“彀弓迭进”,奋勇杀敌;身为皇帝次女,远嫁异域,为国和亲;“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大义凛然;在回纥,面对生死,维护“我中国法”,敢于仗义执言:留下壮丽篇章。
寧國公主,乾元二年(759年)八月,自回纥回到京师后,三十年时光,未当道士,未嫠居。而是下嫁薛康衡,愉快度过,颐养天年。
是否准确,有待详细考证。




[1]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页脚注。
[2]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3]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6 08:05:00 +0800 CST  
一、史书记载
《新唐书》卷6《肃宗本纪》载:“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废死,明年(738年),立为皇太子。二十八年,又更名绍。天宝三载,又更名亨。
十五载(756年),玄宗避贼,行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七月辛酉,至于灵武。壬戌,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乙卯,安庆绪杀其父禄山。八月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九月癸卯,复京师。十月戊申,广平郡王俶及安庆绪战于新店,败之,克陕郡。壬子,复东京,庆绪奔于河北。十二月丙子,上皇天帝至自白蜀郡。”
唐肃宗李亨,756年—762年在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756)七月九日,李亨抵达灵武,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肃宗七女。萧国公主,始封宁国。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758年)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乃置府。二年,还朝。贞元中,让府属,更置邑司。”
《唐会要》卷6 载:“肅宗七女。寧國。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封蕭國。”[1]
《唐会要》卷6 《和蕃公主》条“寧國。肅宗女。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置公主府。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還。至貞元五年(789年)四月十二日。議罷公主府。置邑司。”[2]
《册府元龟》卷300载:“郑巽尚肃宗女宁国公主(後降回纥可汗,三降薛康衡)。”
《唐会要》卷6 与《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对比:除下嫁薛康衡时间有所不同以外,内容基本相同。《唐会要》卷6 史料更多,更具体,更合理,且有《册府元龟》卷300认同,似乎更可信。


[1] 《唐会要》卷6《公主》,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5页。
[2] 《唐会要》卷6《和蕃公主》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5页。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6 08:08:00 +0800 CST  
二、宁国公主生年考
《和亲通史》写道:“据《全唐文》卷344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记载,“和政公主于天宝九载(750年)出嫁,时年18岁。安史之乱爆发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和政公主当时应为23岁, 而宁国公主是和政公主的姐姐,年龄自然大于23岁。”[1] 和政公主,是唐肃宗三女。
“和政公主于天宝九载(750年)出嫁,时年18岁”。可能来源于《和政公主神道碑》记载,“天宝九载春三月既望,封和政公主,降於河东柳潭,既笄之三载矣。”[2]
然而,《和政公主神道碑》还记载,“广德二载(764年)六月二十有五日辛卯,(和政公主)薨於常乐坊之私第,春秋三十有六。”
天宝九载(750年),时年十八;与广德二载(764年),时年三十六矛盾。前者,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者,生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前者,天宝九载或“既笄之三载矣”,至少有一处记载不实;后者,更可靠些。
和政公主生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应为二十七岁,不是二十三岁。
宁国公主是和政公主的姐姐,生年早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应为开元十六年(728年)左右。天宝十四载(755年),年二十八左右。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年三十一左右。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還,年三十二左右。至貞元五年(789年)四月十二日。議罷公主府。置邑司,六十二岁左右。


[1]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页尾注。
[2] 《全唐文》卷344,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6 08:10:00 +0800 CST  
考证宁国公主生平,必须考证其出生。宁国公主何年出生,《和亲通史》记载相差四年。看来,不能盲从。
谢谢!希望吧友积极参与,发表卓见。精彩之处,还在于宁国公主婚姻次序的考证,更望关注。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7 08:25:00 +0800 CST  
四、宁国公主再嫁和亲
《唐会要》卷6 :“肅宗七女。寧國。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1]
《册府元龟》卷300载:“郑巽尚肃宗女宁国公主(後降回纥可汗)”
《唐会要》卷6 《和蕃公主》条“寧國。肅宗女。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置公主府。”[2]
(一)唐肃宗再次向回纥借兵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八月,广平郡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职,率领唐朔方、安西军,在回纥、南蛮、大食兵配合下,讨伐安庆绪。九月,收复京师长安。十月,激战于新店,击败安庆绪,攻克陕郡,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逃往河北。唐肃宗急于自己并迎接太上皇返回长安,却没有一鼓作气,乘胜前进,彻底消灭安庆绪。
时过境迁,要消灭安庆绪,唐肃宗再次向回纥借兵,只好满足回纥可汗要求,不惜以自己女儿出嫁和亲,开创以真正公主和亲的先河。
(二)唐肃宗颁布《宁国公主下降制》
“……顷自凶渠作乱(指安史之乱),宗室阽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所以兵逾绝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且骨肉之爱,人情所钟;离远之怀,天属尤切。况将适异域,宁忘轸念。……宜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应缘礼会,所司准式。”[3]
制书将为什么以自己幼女和亲,对幼女难舍难分之情,说得淋漓尽致。对宁国公主出嫁和亲,抱有很大希望。制书中“宜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不是幼女,应是次女。
昭君出塞,匈奴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赞美她使匈奴得以安宁。唐肃宗封其次女为宁国公主,后果如何?杜甫在其《即事》诗中提出:“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4]的质疑。
(三)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置公主府
《唐会要》卷6 《和蕃公主》条“寧國。肅宗女。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置公主府。”[5]宁国公主当年三十一岁左右。
(四)唐肃宗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流涕而还。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乾元元年(758年)秋七月丁亥,诏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出降。其降蕃日,仍以堂弟汉中郡王瑀为特进、试太常卿、摄御史大夫,充册命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使;……肃宗送宁国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公主泣而言曰:“国家事重,死且无恨!”上流涕而还。”[6]
乾元元年(758年)秋七月丁亥(十七日),宁国公主离开长安。唐肃宗亲自送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再三慰勉。公主痛哭流涕,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说完,登车远行,唐肃宗流涕返回长安。


[1] 《唐会要》卷6《公主》,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5页。
[2] 《唐会要》卷6《和蕃公主》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5页。
[3] 《唐大诏令集》卷42,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全唐文》卷42。
[4] 《全唐诗》卷225,第2420页。
[5] 《唐会要》卷6《和蕃公主》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5页。
[6]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0页。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8 07:58:00 +0800 CST  
(五)宁国公主目睹回纥可汗的骄横
汉中郡王李瑀等人到了回纥的牙账,回纥毗伽阙可汗身着红褐色的袍子,头戴胡帽,坐在帐中的床上,戒备森严,而却让李瑀等人立在牙帐外面。李瑀不拜而立。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可汗报曰:‘两国主君臣有礼,何得不拜?’瑀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万里嫁与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礼数。岂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册命。翼日,册公主为可敦,蕃酋欢欣曰:“唐国天子贵重,将真女来。”[1]
(六)宁国公主仗义执言
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回纥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卒。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乾元二年(759年)夏四月,回纥毗伽阙可汗死。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登里可汗,其妻为可敦。六月丙午,以左金吾卫将军李通为试鸿胪卿、摄御史中丞,充吊祭回纥使。毗伽阙可汗初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宁国公主殉葬。公主曰:“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今回纥娶妇,须慕中国礼。若今依本国法,何须万里结婚。”然公主亦依回纥法,剺面大哭。” [2]
《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俄而可汗死,国人欲以公主殉,主曰:“中国人婿死,朝夕临,丧期三年,此终礼也。回纥万里结昏,本慕中国,吾不可以殉。”乃止,然剺面哭,亦从其俗云。”[3]
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回纥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卒,其长子叶护已去世,国人立其少子为可汗。回纥的衙官、都督等人,逼迫宁国公主为可汗殉葬。宁国公主进行抗争,说得回纥人闭口无言。“然公主亦依回纥法,剺面大哭。”[4]
(七)寧國自回纥還,肃宗命百官到明凤门外迎接。
《唐会要》卷6 《和蕃公主》条“寧國。乾元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還。”[5]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竟以无子得归。秋八月,宁国公主自回纥还,诏百官于明凤门外迎之。” [6]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因宁国没有孩子,回纥允许她回大唐。二十三日,至京师,肃宗命百官到明凤门外迎接。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北面正对含元殿。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丹凤门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宁国公主当年三十二岁左右。


[1]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1页。
[2]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2页。
[3] 《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7页。
[4]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2页。
[5] 《唐会要》卷6《和蕃公主》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75页。
[6]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02页。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8 08:00:00 +0800 CST  
唐汉中郡王李瑀答辞,在中国和亲史中,影响深远。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瑀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与可汗结姻好,比者中国与外蕃亲,皆宗室子女,名为公主。今宁国公主,天子真女……”
《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载:“瑀曰:‘天子顾可汗有功,以爱女结好。比中国与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宁国乃帝玉女……”
如果认同唐汉中郡王李瑀答辞,《和亲通史》就不会确认汉景帝女、汉武帝女、西魏文帝女、隋炀帝女等出塞和亲。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8 12:44:00 +0800 CST  
宁国公主仗义执言,在中国和亲史中,有一定影响。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载:“公主曰:“我中国法,婿死,即持丧,朝夕哭临,三年行服。” ]
《新唐书》卷217上《回鹘传上》:“主曰:“中国人婿死,朝夕临,丧期三年,此终礼也。”
如果认同宁国公主仗义执言,《和亲通史》就不会出现“可以断定宜芳公主为唐玄宗第十三女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的错误论断。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8 12:46:00 +0800 CST  
五、宁国公主和亲返回后婚姻
寧國公主自回纥回到京师后,如何生活?当道士,嫠居,还是下嫁薛康衡?
事在人为。有些人非常关心寧國公主的生活,起到关键作用。
(一)唐肃宗关怀、同情寧國公主
唐肃宗因为宁国公主出塞和亲,颁布了《宁国公主下降制》。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宁国公主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置公主府。
宁国公主离开长安,唐肃宗亲自送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再三慰勉。公主痛哭流涕,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说完,登车远行,唐肃宗流涕返回长安。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因宁国没有孩子,回纥允许她回大唐。二十三日,至京师,肃宗命百官到明凤门外迎接。
(二)寧國公主有热心助人、关系密切的三妹和政公主
天宝十五载(756年),宁国公主在和政公主、柳潭照顾下,到达成都。宁国公主与和政公主一道参加平叛。而后,一同返回长安。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十七日,宁国公主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和政公主等一送再送,恋恋不舍,痛哭流涕。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宁国公主返回京师,宁国公主兄弟姊妹,都前往迎接。宁国公主见到和政公主、驸马都尉柳潭,悲欢离合,百感交集,热泪纵横。宁国公主在和政公主陪同下,进入皇宫,拜见唐肃宗及皇后。皇后设御餐为宁国公主接风洗尘。餐后,在和政公主陪同下,宁国公主住进公主府。宁国公主当年三十二岁左右。
和政公主多次来到宁国公主府。公主府,空空荡荡,除官员、侍女外,宁国公主无亲人。和政公主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三)寧國公主有众多崇拜者
宁国公主离开长安。唐肃宗亲自送公主至咸阳磁门驿,再三慰勉。公主痛哭流涕,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宁国公主,大义凛然,令人同情,令人尊敬。
回纥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去世,回纥想要让宁国公主为英武可汗殉葬,公主说:“回纥因为羡慕中国的风俗,所以才娶中国女子为妻。如果想遵从你们本来的风俗,何必要同万里之外的中国女人结婚呢!” 宁国公主,面对生死,敢于仗义执言,令人称赞,令人敬佩。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宁国公主回到京师,肃宗命百官到明凤门外迎接。迎接队伍中,敬重寧國公主者,不乏其人。
(四)寧國公主三降薛康衡
寧國公主,有唐肃宗关怀、同情,有热心助人、关系密切的三妹和政公主,有众多的崇拜者,焉能让她嫠居?
唐肃宗在政事百忙中,十分关怀宁国公主生活。委托和政公主为宁国公主选婿。 和政公主、驸马都尉柳潭从众多寧國公主崇拜者中,挑选身强体壮、年令相当的人选,由唐肃宗赐婚,宁国公主又嫁薛康衡。
《唐会要》卷6 :“肅宗七女。寧國。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1]
《册府元龟》卷300载:“郑巽尚肃宗女宁国公主(後降回纥可汗,三降薛康衡)”



[1] 《唐会要》卷6《公主》,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5页。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9 06:59:00 +0800 CST  
和政公主子女数量问题
1、和政公主有子四人
《和政公主神道碑》载:“况乎?五男三女,或龀或孩呼阿母而哭无常声,吁昊天而仁覆永绝”
“粤以秋八月十九日甲申,泉其男试太常少卿赐紫金鱼袋晟、鸿胪少卿晕、试秘书丞赐紫金鱼袋杲、试殿中丞昱泉子三女等,虔窆公主於万年县义丰之铜人原,从理命也。”
《和政公主神道碑》记载含糊,既有“五男三女”,还是四子。
《大唐故柳府君(柳昱)墓志铭》载:“讳昱,字季昭。……天伦其四,伯曰晟,时任将作少监;仲曰晕,皇朝邕王傅;叔曰杲,皇朝秘书少监驸马都尉,尚义清公主;公其季也。寻试殿中丞,赐绯鱼袋。贞元六年冬,拜舒王府司马。十二年冬,授银青光禄大夫,行殿中少监、驸马都尉“
上述记载与“其男试太常少卿赐紫金鱼袋晟、鸿胪少卿晕、试秘书丞赐紫金鱼袋杲、试殿中丞昱”,
基本吻合。
按《大唐故柳府君(柳昱)墓志铭》记载,和政公主有子四人,并非五人。
2、“五男”之说
《大唐故柳府君(柳昱)墓志铭》载:“二十年(804年)岁在甲申,秋八月二旬有一日,公终于永兴里第,享年四十有五。” 柳昱,804年死,享年四十有五,应生于760年。
柳昱,是老三,生于760年。但是,安史之乱前和政公主有子三人,其中没有柳昱。由此可见,和政公主应该有子五人,中间可能有子夭折。
《和政公主神道碑》一时含糊,写成““况乎?五男三女。”
《和政公主神道碑》也是有错误的。例如:“天宝九载春三月既望,封和政公主,降於河东柳潭,既笄之三载矣”
3、柳昱不是和政公主之少子
《唐故宜都公主墓志铭并序》“乃以皇姑故和政公主之少子柳昱拜驸马都尉而降嫔焉。”
记载不够准确。
按《大唐故柳府君(柳昱)墓志铭》记载,柳昱是老三,并非和政公主之少子。
柳昱,生于760年。和政公主死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故不是和政公主幼子。

是否准确?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希望提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9 13:30:00 +0800 CST  
寧國公主自回纥回到京师后,有唐肃宗关怀、同情,有热心助人、关系密切的三妹和政公主,有众多崇拜者,宁国公主有可能下嫁薛康衡。然而,良好地愿望不一定是事实,需要考证。
如何考证?不仅要考证宁国公主下嫁薛康衡,关键在于,要考证宁国公主是从回纥回到京师后下嫁薛康衡。
如何考证?要给出考证结论。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19 16:57:00 +0800 CST  
六、史书中有駙馬都尉薛康
——宁国公主婚姻顺序考之一
寧國公主自回纥回到京师后,有唐肃宗关怀、同情,有热心助人、关系密切的三妹和政公主,有众多崇拜者,宁国公主有可能下嫁薛康衡。然而,良好地愿望不一定是事实,需要考证。
如何考证?除已知记载外,从史料堆中,再查找鄭巽、薛康衡。鄭巽,未查到任何蛛丝马迹;薛康衡,还可以查到一点相关史料。
(一)相关史料
《新唐书》卷73《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薛氏)》记载:
道衡字玄卿,隋益州總管、臨河貞公。
收字伯褒,秦王府十八學士、汾陰獻公。
振字元超,相高宗
耀字昇華,給事中,襲汾陰男。
毅字仲雄,太子舍人。
儒童字勝流,醴泉令。
海童字深源,新鄉丞
江童字靈遠,陳留太守、河南採訪使。
寧字孝本,著作郎。

邕字公和,宣歙觀察使。
康,殿中監、駙馬都尉。
釴,司農丞。
鉅,洛陽令 二子。
鈹,京兆府倉曹參軍 一子。
鈞,通州刺史五子。
釗,祕書監。三子。
晏,嶺南推官。
薛道衡———薛收———薛振———薛毅———薛江童———薛康。
上表记述,与两《唐书》记载有一定出入,然而,不影响对薛康考证。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0 06:07:00 +0800 CST  
注释:上述史料,原文是分辈的,发表后,一律靠左,辈分全部混同。
六世祖:薛道衡——五世祖:薛收——曾祖父:薛振——祖父辈:耀薛、薛毅——
——父辈:薛儒童、薛海童、薛江童———同辈:薛寧、薛平、薛邕、薛康、薛晏——
——子辈:薛釴、薛鉅、薛鈹、薛鈹、薛釗。
(二)薛康其人
《新唐书》卷73《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薛氏)》中有:“薛康,殿中監、駙馬都尉。”
薛康,是駙馬都尉,尚哪个公主?是考证的一个难点。
1、《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中,诸帝公主没有下嫁薛康的。遍查《唐会要》卷六,也得出同样结论。
2、史书中有駙馬都尉薛康衡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肅宗七女。萧国公主,始封宁国。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758年)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
《唐会要》卷6 载:“肅宗七女。寧國。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封蕭國。”
《册府元龟》卷300载:“郑巽尚肃宗女宁国公主(後降回纥可汗,三降薛康衡)。”
(薛)道衡,是康六世祖。如果康称康衡,在同页出现也应避讳,空字为康。
显然,薛康就是薛康衡。
(三)有力旁证
该表中,除薛康以外,尚有“驸马都尉”六人。
例如:伯陽,左千牛將軍、駙馬都尉(薛康族兄);談,衛尉卿、駙馬都尉(伯陽之子)。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睿宗十一女:凉国公主字华庄,始封仙源。下嫁薛伯阳。”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玄宗二十九女:常山公主,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旧唐书》卷73《薛收传》载:“(薛)稷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子伯阳,以尚公主拜右千牛卫将军、驸马都尉,亦以功封安邑郡公,别食实封四百户。及父死,特免坐,左迁晋州员外别驾。寻而配徙岭表,在道自杀。伯阳子谈,开元十六年,尚常山公主,拜驸马都尉、光禄员外卿,旬日暴卒。”
显然,薛談就是薛谭。
此外,尚有:紹,左散騎常侍、駙馬都尉;儆,鄧州刺史、駙馬都尉;鏽(儆之子),光祿卿、駙馬都尉;蒼,光祿卿、駙馬都尉。
表中记载“驸马都尉”的,从史书中都可以查到所尚公主,为薛康尚宁国公主提供有力旁证。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0 06:33:00 +0800 CST  
《新唐书》卷73《表第十三 宰相世系三(薛氏)》中有:“薛康,殿中監、駙馬都尉。”
薛康,是駙馬都尉,尚哪个公主?是考证的一个难点。
通过考证得知,薛康就是薛康衡,薛康尚宁国公主,是本文考证的关键。
是否准确,希望专家、学者发表卓见。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0 06:44:00 +0800 CST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0 15:26:00 +0800 CST  
七、薛康衡(薛康)何时尚宁国公主
——宁国公主婚姻顺序考之二
薛康衡(薛康)尚宁国公主,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是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撤离长安)以前,还是乾元二年(759年)八月(从回纥回到京师)以后?是考证的一个重点。
(一)薛康衡(薛康)称駙馬都尉
《宁国公主下降制》载:“宜以幼女封为宁国公主。”[1]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唐肃宗封其次女(不是幼女)为宁国公主。薛康衡(薛康)称为駙馬都尉,说明宁国公主是在唐肃宗登基后嫁薛康衡(薛康)。
(二)薛康衡(薛康)充当殿中監
殿中監,是唐设殿中省的主官,从三品。殿中省,官署名。隋代始设立殿内省,唐武德元年(618),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掌皇帝生活诸事,所属有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六局。唐龙朔二年(662)曾改中御府,咸亨元年(670)复旧。
殿中監,属于皇帝的近臣。只有在唐肃宗时期,薛康衡(薛康)与宁国公主成婚,方能获此官职。更说明宁国公主是三嫁薛康衡(薛康)。
(三)薛康衡(薛康)有子五人,女儿若干
薛康衡(薛康)有子五人:薛釴、薛鉅、薛鈹、薛鈹、薛釗。
宁国公主生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左右,天宝十四载(755年)年二十八左右。薛康衡(薛康)年龄应与宁国公主相匹配,稍大数岁。天宝十四载(755年)前死亡,应是英年早逝,不可能有子五人,女儿若干。而只有活到以后很多年,方有可能。因此,宁国公主应该是三嫁薛康衡。
(四)薛康衡(薛康)子薛钊尚唐德宗女临真公主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载:“德宗十一女,临真公主,下嫁秘书少监薛钊。薨元和时。”
《册府元龟》卷300载:“薛钊,以前兴平县尉,授秘书少监同正驸马都尉,尚德宗第六女临真公主。” 唐德宗是唐肃宗之孙,宁国公主是临真公主的姑祖母。
临真公主生卒年不详。有幸查到宜都公主及其夫墓志铭。
宜都公主,是唐德宗女儿,驸马柳昱墓志说是第四女,公主墓志说是第五女,《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作第十女,显然有误。公主墓志记载:贞元十九年(803年),死于永兴坊家中,时年三十二岁。应该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临真公主是德宗第六女,年龄小于宜都公主。临真公主最早出生于大历七年(772年),薛钊年龄应与之匹配,即或大十岁,出生也不会早于宝应元年(762年)。
如果薛钊出生晚于宝应元年(762年),当时薛康衡(薛康)还健在,说明宁国公主是三嫁薛康衡(薛康)。
综上所述,薛康衡(薛康)尚宁国公主,发生在唐肃宗即位以后,即宁国公主是三嫁薛康衡(薛康),
《和亲通史》:“寧國公主是唐肃宗次女,公主先嫁鄭巽,再嫁薛康衡”的说法,与事实不符,不可能成立。


[1] 《唐大诏令集》卷42,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全唐文》卷42。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1 06:16:00 +0800 CST  
唐寧國公主婚姻顺序如何?是初嫁郑巽,又嫁薛康衡,再降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还是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史书记载不一,专家、学者见解不尽相同。
本节的论证,给出明确结论。是否准确?希望专家、学者发表高见!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1 06:57:00 +0800 CST  
《和亲通史》指出:“宁国公主在回纥因无生育子女,于同年八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一直过着独居生活。” 并有下述脚注:“《唐会要》卷6 称:‘降鄭巽。後降回紇可汗。三降薛康衡。封蕭國。’今从《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1]
因何从《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未见说明,与本节论证的结论,背道而驰。孰是孰非?希望专家、学者发表高见!


[1]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脚注。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1 08:50:00 +0800 CST  
薛康衡兄弟五人,三个哥哥:薛寧、薛平、薛邕;一个弟弟:薛晏。至于是否有衡字,考证过,至今无结论。希望专家、学者协助。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1 14:02:00 +0800 CST  
八、宁国公主非嫠居旁证
——宁国公主婚姻顺序考之三
寧國公主回到京师后,下嫁薛康衡,已有确切的考证,尚可以提供非嫠居旁证。
(一)宁国公主非嫠居旁证之一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唐肃宗驾崩,时年52岁。唐肃宗长子,唐代宗李豫(762~779年)继位。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载:“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陷陇右诸州。八月,仆固怀恩反。九月乙丑,泾州刺史高晖叛附于吐蕃。十月庚午,吐蕃陷邠州。辛未,寇奉天、武功,京师戒严。丙子,如陕州。丁丑,次华阴。戊寅,吐蕃陷京师,立广武郡王承宏为皇帝。辛巳,次陕州。癸巳,吐蕃溃,郭子仪复京师。十二月辛未,甲午,至自陕州。”
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土蕃陷陇右诸州,十月攻占邠州(今彬县),长安即将被吐蕃军队攻陷,唐代宗李豫于十月初七,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避难。吐蕃入长安,降将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改元,置百官。长安被洗劫一空。长安陷落十五日。被唐军收复。十二月十九日,代宗从陕州启程返京,二十六日,到达长安。
《和政公主神道碑》载:“广德元年(763年)冬,上(唐代宗李豫)既东幸,主(和政公主)志期扈跸,回兵充斥,咫尺不通,因至荆南。” [1] 和政想跟哥哥往东避难,却被乱兵堵住了路,于是跑到荆南。
天宝十五载(756年),宁国公主当年二十九左右,还要由和政公主、柳潭照顾逃亡;而这次,广德元年(763年),宁国公主,年三十六左右,又有公主府招牌,和政公主逃亡荆南,为什么没有护卫宁国公主同时撤离?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宁国公主已经再婚,不用和政公主再特殊照顾了。不言而喻,为寧國公主三嫁薛康衡,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
(二)宁国公主非嫠居旁证之二
建中元年(公元779年),唐代宗驾崩。唐代宗长子,唐德宗李适(779~805年)继位。
《新唐书》卷7《德宗本纪》载:“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如奉天。硃泚反。硃泚犯奉天。十一月,癸巳,李怀光及硃泚战于鲁店,败之。怀光为中书令、朔方邠宁同华陕虢河中晋绛慈隰行营兵马副元帅。十二月,硃泚陷华州。兴元元年二月甲子,李怀光为太尉,怀光反。丁卯,如梁州。”
建中四年(783年),因朝廷赏赐有失公平,激起泾原兵变。长安已被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叛军占领,唐德宗李适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马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硃泚为秦帝(后改为汉帝)。硃泚围奉天,十一月,由于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等军勤王,贼解围而去。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怀光叛变。三月,唐德宗到梁州(今陕西汉中)避乱。五月,唐中兴名将,京畿、渭北、商华兵马副元帅李晟,击破朱泚、李怀光联军,收复京师。六月硃泚伏诛,七月,唐德宗才得以重返长安。
不知宁国公主是否逃亡?逃到何处?但是有薛康衡照顾,幸得劫后余生。



[1] 《全唐文》卷344,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4-22 05:59:00 +0800 CST  

楼主:宁江翁

字数:14110

发表时间:2017-04-16 16: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0 15:43:00 +0800 CST

评论数: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