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意识体验方法论——IOS整合式》

《意识体验方法论——IOS整合式》
导论:无需抽象理论的哲学实践!
基础篇:能够被自我体验的意识状态。
发展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阐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产生的层次论。
心理篇:用科学图示告诉你整合心理的意义。
应用篇:IOS的应用和相关的逻辑方面。
文论篇:意识整合的概述及其结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3 00:25:00 +0800 CST  
导论:无需抽象理论的哲学实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04:00 +0800 CST  
好事提倡
事觉自为
正随心知
能者思慧
量而观理
有种观点是合理的。能够被称之为哲学家的人物必然就是伟大的。我们何必花心思去否定呢,根本没有必要。
因此,对于哲学上的意识研究:我们不需要去对立,也无需辩证。我们只要做到置而不辨,唯心所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10:00 +0800 CST  
很明显,人文精神顿悟能够做到的就是:所有的知觉都是观点,所有观点都体现在身体和文化之中,而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系统中(从马克思到系统理论为止的现代主义认识论都发现了这点)。把握现象的共相是要做到经验的自知,这是前提。心灵就是居于此的默思。静观能关注的就是客观外在于出于逻辑关系上的证据——某个特定的发展层次,还关注主体意识的理念和现实社会结构所在的理智。因此,居于某种实在,从生命出发的实在,我们当然不会否定唯物论的产物(现代科学)和后现代性的产物(多元文化)抗衡。但是,仍然还有个领域是伟大传统所擅长的,并被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所遗忘和忽略,有时甚至受到它们的压制,这个领域就是: 个体的内部 ——自我的意识、认识和理念经验的状态和阶段。然而,哲学并不是创新,而仅仅是建立某种整合而形成统一性——居于联结和融合的全景完形创立模型框架而接纳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启示中的永恒真理,通过将伟大的智慧传统纳入整合式模型框架之中,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挽救那些不朽的洞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11:00 +0800 CST  
我们认为能够超越的就是契入,那是居于空间的过程而产生形而上学之理念。
出于对真善美的信任,我们对那些极度重要的理念而谓之真理。因而,我们的教育条件就是保证真理不被任何质疑,也就难以承受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批判。现代主义认识论对理念真理提出了实证的要求,前现代传统对这种攻击毫无准备,因此无法直接阐明其教诲中能够应对这个挑战的东西:静观传统的现象学核心。后者提供了非常现代性的范式(静观始终是具有现代性意识的认识论,超越了前现代世界所处的时代)所需的全部实证证据。虽然现代主义静观和现代性本身都是独白式的,它们自身的模型却能够自圆其说,这是个新的开端。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12:00 +0800 CST  
显然,适用于伟大智慧传统的核心观点:同样“契入”(怀特海式)的过程形而上学可以产生开悟的灌顶轮廓,而不需要假设大量的形而上学前提。
因而懂的实在的区间,并认识区间的边界。从而找出被全景分析的完形觉知就是哲学的观念。这样,我们说,首先使用静观的内省把握自我的意志,从而形而上学的冥想过程就能把握当下的真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15:00 +0800 CST  
当我们在体验真理的时候,是对本质的直观把握,很明显意识有为的作用就是现象学。
然而,在我个人看来现象学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先验产物,而是契入了空间觉的完形格式塔产生的经验的境界自知——也就是说,主体性的真知意向性是本质直观的前提。我们居于意识世界在探索和了解某些领域时,我们的天赋和热情至今仍然是第一聪明的生物。
我们的知识具有多文化诠释学的作用。这种作用声称具有包罗万象的认知,或者至少声称具有完整的方法,我们必然会经受最严格的审查——那都是居于我们能够经验到的内审静悟。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20:00 +0800 CST  
佛学显宗的静观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以龙树为代表的佛理文本比哲学理论还要晦涩,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所谓静观方法很多,而默想觉知却是完全经验的。宗教上那种不明所以的口诀是无用的。我们需要哲学真理的静默口译来内审自身。
显然,“心性学”就是契入哲学真理而灌顶。也就是说,心里不知在默念什么?哪里能作用于自身并开悟。很明显,“自知自明”是现象学意向性的前提——“自知自明”这四个字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就如某个朋友所言的情绪就是最大的障碍。如何消除呢?这时候,我们就是契入“不可转移的真知”过程——当下之冥想。所谓“如梦亦如幻”,也得看世间有“法”否?这里的“法”是方法,它并≠法则。“自由意志”是我们呼吸到世界是随心而悟的,并≠是靠脑力行动,所以说,吐纳方法是修身养性的本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35:00 +0800 CST  
哲学至少存在三种称谓的相互关系
1,我之于我的联结——这叫“独白式关系”。
2,我之于我们或你的联结——这叫“论构式关系”。
3,我之于他或他们的联结——这叫“现象式关系”。
观之默者而私自——也就是“静观者”独白察道,观之。
识之在场而对象——显然是“言语者”论而揭蔽,知也。
意之引导而文理——既而是“演说者”教之法相,悟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36:00 +0800 CST  
基础篇:能够被自我体验的意识状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49:00 +0800 CST  
IOS体察观念融意识多元论
1、视景主义(理论体)=格式塔科学自完形
2、内部“我”(内主体)=现象学自体验
3、外部“我”(外主体)=结构主义自揭示
4、内部“我”(内主体)之于“他者”(客体)=诠释学自认识
5、外部“我”(外主体)之于“他者”(客体)=社会民俗学自体验
6、内部“我”之于“我们”(内主体间)=认知科学自还原
7、外部“我”之于“我们”(外主体间)=数学计算主义自概率
8、内部“我”之于“他们”(内客体间)=心理学自内省
9、外部“我”之于“他们”(外客体间)=动力学自分析
10、“我融一切客观”(存在体)=哲学自指导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49:00 +0800 CST  
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IOS是什么?
IOS(Integral Operating System)是整合操作系统的简称。在信息网络中,操作系统是各种软件得以运行的基础。我们用整合操作系统或者IOS来指代整合图谱,道理很简单,当你在生活中运行任何“软件”,如你的事业、工作、娱乐或者人际关系,你希望拥有最好的操作系统,而IOS就可以满足你的要求。IOS让最有效的程序流畅地运作,这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整合模式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04 01:51:00 +0800 CST  
IOS整合之于宽于律己而能严以待人,即我们需要识别语言赋予“真”的内在逻辑性建构与外在反馈的信息实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29:00 +0800 CST  
我们的视域是从二维到三维的交互,并能结合经验自识来抽象四维的合理性推证。也就是说,“主体性”(自主性的自我)当以一种模型实在的能动性来还原并实践现实世界。
柳艺诚认为,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事件都包含三个视角。即“主体”可以从“我”的视角去看待事件(我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主体”也可以采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你和其他人怎么看待事件);同时还可以采用“它”的视角来看(事件的客观真实)。IOS整合的“意向流”(自主意向性)将所有维度,“我”、“我们”和“它”,或者自我、文化和自然都纳入考量,因此可以得出更为全面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39:00 +0800 CST  
人类语言的能指包含着我们所谓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的视角指的是“作为说话者的自己”,包括单数代名词“我”、“我”之宾格和“我的”,以及复数的“我们”、“我们”之宾格和“我们的”。 第二人称的视角指的是“说话的对象”,包括代名词“你”和“你的”。 第三人称的视角指的是“说话人谈论的对象”,如“他/她”、宾格的“他/她”、“他们”,还有“它”和“它们”。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41:00 +0800 CST  
例如,如果我在跟你谈论我刚刚买的轿车,“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而“轿车”(或者“它”)则是第三人称。现在,如果你和我在谈论和交流,那么我们便可以用“我们”这个词来代替“我和你”,如“我们相互理解”。从技 术上来说,“我们”是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但如果是你和我在交流,那么你的第二人称和我的第一人称则是“我们”的组成部分,因此第二人称时常用“你/我们”、“您/我们”或仅仅是“我们”来表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42:00 +0800 CST  
很明显,我们是可以替代“你”,原因是,这是人性的标准。人类本能具有指令的视角预设。
也许,柳艺诚说的有点无聊和晦涩!那如果此刻笔者不用“视角论”,不说“我”、“你/我们”和“它”,而说“真”、“善”、“美”,那此刻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45:00 +0800 CST  
如果说,在每一时刻,真、善、美都是“自我意识”存在的视域维度,其中包含了所有内在自省和经验可知的模式,那么我的“内外三维意向流”就是通过整合“这些”体验的实践,“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真善美将有更深刻的体验,这下是否觉得有意思多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46:00 +0800 CST  
也就是说,“意向流”如何可能的“真”、“善”、“美”,实际上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的变体罢了,在所有语言中都可以发现它们,因为真、善、美是实相的真实视域的维度,也正是语言所对应的情景维度。第三人称(或者“它”)泛指客观真实,这是科学擅长研究的领域。第二人称(或“你/我们”)泛指善,即你和我彼此相处的方式,不管我们是有礼的、诚实的还是相互尊重的,换句话说,是基本的道德。第一人称则泛指有着自我与自我表达的“我”,艺术、美学,以及观察者/持有者(“我”)眼中的美。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48:00 +0800 CST  
我们再看看看这个表征:
1、视景主义(理论体)=格式塔科学自完形
2、内部“我”(内主体)=现象学自体验
3、外部“我”(外主体)=结构主义自揭示
4、内部“我”(内主体)之于“他者”(客体)=诠释学自认识
5、外部“我”(外主体)之于“他者”(客体)=社会民俗学自体验
6、内部“我”之于“我们”(内主体间)=认知科学自还原
7、外部“我”之于“我们”(外主体间)=数学计算主义自概率
8、内部“我”之于“他们”(内客体间)=心理学自内省
9、外部“我”之于“他们”(外客体间)=动力学自分析
10、“我融一切客观”(存在体)=哲学自指导
此时此刻,大家能联系到什么?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4-28 21:50: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4465

发表时间:2017-02-03 08: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6 06:10:51 +0800 CST

评论数:4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