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数理人文——理科之源和技术的本质》

导论一:“知识”的意义?
导论二:“数学人文”的意义?
导论三:物理世界的定律?
导论四:科学实践和科学历史——“发现”的体系
第一章:什么是“理科之源”——自然哲学的指导?
第二章:技术哲学浅谈——“技术”的本质论?
第三章:比较哲学分析——“数学”的类比论?
第四章:数理世界观和技术方法论——“文理兼备”的实践哲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1:46:00 +0800 CST  
导论一:“知识”的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7:55:00 +0800 CST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纽约——2007年6月8日逝世于加州帕罗奥多,享年75岁),罗蒂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蒂说:“哲学不应继续以知识论思维方式来定义,而应由追求知识的哲学转变为在谈话中克服自欺的教化哲学。在追求终极知识之路上,哲学越成为科学的和严格的,它与文化的其他领域的关系越少,而它所坚持的传统主张就显得更为荒谬,而如果把智慧用于谈话和教化,则可以防止让谈话蜕变为研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8:00:00 +0800 CST  
这种说法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有着惊人一致性——根据《道德经》的诠释(解读):——柳艺诚认为,“知识”是局限的、僵化的,不足于闻道,但是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非知识性的经验和觉悟(这显然是从“艺术”和“美学”认知水平上产生的觉悟)却使人得“道”。所谓“道者同于道”,即“道”是不存在对于所有人一致的真理或知识。
如果把所谓的“理论文本(本体知识)”看成是绝对理念而被“定义”为“真理”,那么这种所谓的“绝对真理”是不能用某种观点来完全彻底地穷尽和表达的。
因而,表达出来的观点一定是相对的、有针对性的同时也就是有界限的。这正是“后现代思潮”中的构造解析而得出的所谓“文本”(知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8:14:00 +0800 CST  
“文本”这个(文学)术词我们从法国的结构思潮中,即从哲学家、解释学家、P.利科尔的“翻译”:我们可以知道,“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
这种狭义的解释,柳艺诚认为“文本”即是哲学的“书面知识”或者所谓的“理论”,“它”通常被认为是知识的形式,即所谓的“言说(实践语言)”。
因此,柳艺诚把知识定义成“文本”是想表达哲学的“实际”,又想赋予“知识”以意识的形态,反映的是(哲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8:39:00 +0800 CST  
本人虽然排斥马克思主义,但是对于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知识文本还是很赞成的: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有段论述:“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8:49:00 +0800 CST  
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实践”了“两条道路”:
所谓的“第一条道路上”是我们的知识系统分析——即认识论在文本形式下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而所谓的“第二条道路上”是我们运用了文本(知识)的抽象规定而在(认知)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发现”,这种“发现”即是科学的发现。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9:00:00 +0800 CST  
很显然,不管出现什么“文本(知识)”对于认识者来说是“直接的、存在的”,更是“外在的”。认识一旦开始,我们就会对“绝对”加以怀疑,即对“知识自在”加以批判,而这里的“知识自在”显然就是康德的“物自体”。
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文本的所指是知识的“破坏”,但是“破坏”并不代表“否定”,而是通过辩证的“扬弃”突破抽象的范围,加以使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而展开并赋予指导,这就是解构本身的意义,即是知识被赋予实践的意义。
所以,一旦我们认识了实在之物,发现物理的方式作为科学的意义来说,“自在之物”是可以被赋予认知的。——那是我们理解的,掌握的,即“物自体是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我们的思维中随时可再现“物自体”的一切,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
“文本”(知识)的思辨就这样不断地以理性自身而使“物自体”变为“为我之物”。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9:27:00 +0800 CST  
就知识本身而言,大多数哲学家如洛克、斯宾诺沙、康德、杜威等都或多或少并从各种途径由主体展开论述。有所不同的依然是柏拉图,他认为知识与意见是不同的,前者是科学、数学,而后者是常识、直觉。
显然,在柏拉图心目中,知识于个人是一致的,于历史是恒长的。
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哲学家孔德说:“知识的发展由抽象到具体,从数学开始,最高是社会学,涉及隐去主体的知识的纯粹形式。”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9:49:00 +0800 CST  
罗素区分了亲知(亲自体验获得的知识)的“知识”和经推理得到的描述的“知识”,是依然依赖于人的。
而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则由人的“旨趣”区分了技术、交往和社会批判、自我解放三种知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19:55:00 +0800 CST  
法国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大师、哲学家福柯在他的《知识考古学》中认为:“同时的各科知识是片断的,彼此间形成存在分歧、矛盾、漏洞并相互联系和转换的网络,不求统一,而是在分歧中发现其形式关系,并非进行社会学和文化研究。”
他接着强调:“各种话语(语言)的匿名性质,没有主体的思考和活动,考察知识间在时空上破碎的关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6 20:02:00 +0800 CST  
关于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践行的意义上说, “它”形成了各种流与链的动态令人目不暇接,如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以及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在所有的流与链中,“知识流”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知识及知识流对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起到组织的作用。知识的流动性与黏着性或嵌入性影响到资源的调集,知识流串起各个节点并使之成链,节点的界面上发生知识的转换与物化,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在走进知识社会之际,“文本学术界”实际上疏离了对知识本身的研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39:00 +0800 CST  
导论二:“数学人文”的意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42:00 +0800 CST  
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存在于平行时空中的秘密世界。她风姿绰约、精致典雅,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秘密世界,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看见的数学世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46:00 +0800 CST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只要我们上网购物,发送一条文本信息,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或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我们就会用到数学公式和运算法则。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学习数学时却感到头疼不已。用诗人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的话说,数学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盲点,是一片陌生的领土,只有为数不多的精英在名师的指点下才能占据制高点”。他曾说,在我们认识的人中,几乎没有人“会气急败坏地抱怨:只要在他们面前提起读小说、看照片或者观看电影这些事,他们就会心惊肉跳,甚至痛不欲生”。但是,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聪明人”也常常以“一种不屑一顾与自以为是的口吻”说着数学“纯粹是折磨人”,是“一场噩梦”之类的话。因此,他们“不喜欢数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48:00 +0800 CST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数学比其他学科更抽象,因此令人难以理解。其次,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只不过是数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而且这些课本内容大多还是很久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多年以来,数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虽然现代数学的宝库中珍藏着琳琅满目的瑰宝,但我们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50:00 +0800 CST  
【伟大的科学先驱伽利略说:“自然界的法则是用数学语言写就的。”】
数学是一种描述现实、揭示世界运行规律的语言,这种普适性语言已经成为检验真理的黄金标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数学在科技的驱动之下,已经成为人类力量、财富与进步的源泉,并且在不断巩固其地位。因此,能熟练掌握这门“新”语言的人必将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53:00 +0800 CST  
人们通常对数学有所误解,以为数学不过是一个“工具包”。比如,生物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实地调查并收集好数据之后,往往会专门为这些数据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有时,他们还会向数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求助)。尽管这种研究模式也非常重要,但是数学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数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利用其他知识无法做到的创新性、颠覆性飞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55:00 +0800 CST  
例如,当爱因斯坦发现万有引力会导致我们所处的空间弯曲时,他并没有尝试把所涉及的任何数据归纳成方程式。事实上,他甚至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他的这个发现。当时,人们根本无法想象自己所处的空间竟然是弯曲的,大家都“觉得”这个世界是平的。但是,爱因斯坦知道,要想成功地把狭义相对论与他得出的一个深刻认识(即万有引力与加速度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一起推广至非惯性系统,建立方程式是唯一可行的方法。用方程式来表现数据的规律,即便在数学领域也属于层次较高的学术活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1:56:00 +0800 CST  
在当时,爱因斯坦借助的“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的研究成果”(黎曼几何)才完成了这项工作。人类大脑的构造决定了我们无法想象维数大于二的弯曲空间,我们只能借助数学才能理解复杂的空间。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这个宇宙的确是弯曲的空间,而且它还在不断膨胀。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1-27 12:00: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3235

发表时间:2016-11-26 19: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13:12:58 +0800 CST

评论数:1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