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作者:赵哲先


引子

掩体纪元67年,公元2400年。
自地球舰队的万有引力号飞船向宇宙发射引力波广播后,三体星系遭受了黑暗森林打击被摧毁,现在,轮到地球和太阳系了。
宇宙的大神级歌者文明对太阳系使用了一块小小的二向箔,把整个太阳系拍扁。这是一次维度打击,整个太阳系所在空间像瀑布一般从三维跌落至二维,太阳系中的所有生命被彻底摧毁,人类文明灰飞烟灭!
女主角程心乘坐唯一的一艘光速飞船,逃离死神,穿越茫茫星海,飞向那颗爱情的星星。在“星环号”光速飞船的背后,太阳系的行星挨个坠落入二维,整个二维太阳系看起来就如梵高的那副名画《星空》,地球46亿年的时光就此沉淀静止。在这绝望时刻到来之前,人们在冥王星上给地球文明建立了一座墓碑,把人类建立起的灿烂文化的重要成果和信息作为遗产长久保留下来。在人类灭亡之后,这些承载着我们回忆的信息,将向宇宙其它的智慧文明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
以上是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中的一部分故事内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你是宇宙中的某一个智慧生命,当你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墓碑,浏览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你会不会由衷的感叹?你又是如何理解人类作为一个有意识、有思想的智慧物种,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思想的历史。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发生,让历史正式启动。在璀璨的星空下,出现了一位又一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这些人类的思想精英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道,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添砖加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尽管过程坎坷,但我们仍坚定地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并勇敢地面向未来。
那么,就让我们展开卷轴,一起来欣赏这副绚丽的人类思想画卷吧!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25:00 +0800 CST  
这个帖子是一本书,全书30万字。

“一书在手,尽知所有!”深入浅出,脉络清晰,有料易懂,这是我的写作目标。

我希望能跟大家多多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拜托大家能经常顶贴,多多发言,我都会第一时间及时回复的。不胜感谢。

同时,寻找合作者,商谈本书的出版事宜,有意者请联系我。

可以发站内短信,或者加我的QQ:576775366.
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非诚勿扰,谢谢。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26:00 +0800 CST  
人类思想史 目录
作者:赵哲先

引子
序章:智人崛起,众神的星空
第一部分 伟大的轴心时代
第一章 群星璀璨的古希腊
米利都三先驱
各路大神们
抬杠高手苏格拉底
哲学王子柏拉图
全能选手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世若无释迦,万古如长夜
古波斯与印度的吠陀时代
佛陀的故事
佛陀的证悟和思想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
第三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孔孟之道
道家老庄(一)
道家老庄(二)
中国哲学的特点
第二部分 千年中世纪
第四章 基督教的胜利
上帝之国
救世主耶稣
圣经的那些事儿
第五章 经院哲学时代
基督教神学
拉丁教父奥古斯丁
天使博士阿奎那
共相之争
第六章 新儒学的复兴
儒学的自我更新
新儒学的宇宙论
程朱理学
心学崛起
第七章 圆月弯刀伊斯兰
伊斯兰的旋风
阿拉伯的贡献
蒙古的世界帝国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27:00 +0800 CST  
第三部分 文艺复兴大变革
第八章 新时代的新气象
宗教改革
强权政治
文学和艺术的辉煌
自然科学的兴起
发现新世界
第九章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
我思故我在
用几何方法证明伦理学
单子论
第十章 英国的经验主义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心灵是块白板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第四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
第十一章 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第十二章 科学革命
物理学的全胜
工业革命
科技的发展
第十三章 启蒙思想家
法国启蒙运动
天赋人权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第十四章 自由主义
看不见的手
功利主义
保守主义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28:00 +0800 CST  
第五部分 西方文明的全面进步
第十五章 德国的大师
辩证法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重估一切价值
第十六章 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和列宁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十七章 自然选择的秘密
达尔文进化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盲眼钟表匠
第十八章 精神分析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什么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
第十九章 社会科学的兴起
社会学建立
社会共同体和凝聚力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第六部分 奇迹般的二十世纪
第二十章 新物理学
第二十一章 思想的盛宴
第二十二章 科学是什么
第二十三章 理论的繁荣
第二十四章 意识的奥秘
第二十五章 复杂的世界
终章:我们的未来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28:00 +0800 CST  
序章:智人崛起,众神的星空

大约138亿年前,宇宙在一个质量、密度无穷大的奇点的大爆炸中诞生,时间与空间产生了,宇宙由无中创生。
沿着时间箭头的方向,宇宙不断的扩散、膨胀,物质分离又聚合。位于银河系猎户座旋臂的太阳系中,行星地球于46亿年前形成。大约38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并开始了漫长的演化历程,其间出现了一次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数量巨多的生物物种诞生了。
大约在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从东非开始演化。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走出非洲,踏上旅程,足迹遍及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带,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出了几个不同的物种。这些不同的人种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比如能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这个人种----智人。早期智人在大约10万年前在东非出现,到了大约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智人每到达一个新地点,当地的其它人类族群很快就灭绝,通过屠杀和驱逐,智人将其它人类物种赶出历史舞台。
原先智人跟他的其它表兄弟之间并无太大区别,那为什么后来胜出了呢?因为在大约7万年前,智人突然间脱胎换骨,这大概是进化史上的一次基因突变,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产生了,智人的认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认知革命。认知革命发生后,智人第二次从非洲出发,这一次,他们把尼安德特人和其它人类物种赶出了中东,也最后赶出了这个世界。渐渐的,智人就成为地球上存在的唯一的一个人类物种,今天的我们全部都是他们的后代。
认知革命为何如此神奇?因为这场革命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虽然从硬件来看并没有比其它人种更加高级,但是软件上却实现了升级。
语言的威力是巨大的,智人可以通过语言来表征这个世界,可以储存和沟通关于世界的信息,能够表达出虚构概念,发展出讲故事的能力,并由此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协作。正是由于更有效率、更紧密复杂的团结合作能力,智人将其他的人类物种一一打败,智人崛起,称霸全球。
无论是在狩猎采集时代还是农业革命时代,我们的祖先所面对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残酷的,既有毒蛇猛兽,又有疾病灾荒。可人类的力量与其他动物相比又实在太弱小,虽然我们有精巧复杂的团结协作能力,但要确保能活下去,还要活得好,确实相当不容易。环境中处处是危险,一不留神就要一命呜呼。如果我们能有一种“神力”,能呼风唤雨,驱雷策电,预测未来,控制他人,生活就好过多了。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人类掌握超自然力量呢?有。
巫术应运而生了。巫术是什么?它实际上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人们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的种种现象和自然规律,并试图控制自然力,这乍一看跟科学很相似,但是两者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论,思维的层次也是没法比的。巫术是一种原始思维,是对自然现象歪曲和简单的解释,那当然就是没有实际效果的了,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的一种想象罢了。愿望虽好,但并不是现实,我们不能用主观愿望来替代客观现实。
巫术先于宗教而出现,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他的名著《金枝》誉满天下,自问世以来,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远古的人们相信,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背后肯定有某种规律存在,那只要掌握了规律,通过某种方法,就能够控制自然力,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巫术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式呢?基本是两条:类比思维和关联思维。
弗雷泽将巫术归结为两种类型,即模仿巫术(或称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两者统称为交感巫术。这两种巫术就是类比思维和关联思维的应用。弗雷泽说:“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为接触律或触染律。”
“巫师根据第一原则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够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从第二个原则出发,他断定他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的一部分。”
模仿巫术,比如你仇恨张三,便可以用纸画个小人,或者用草扎一个人形,然后在上面写上张三的名字或者生辰八字,那这个小人就代表张三本人了。接着,可以用火烧小人或把小人扔到水里,或者用针刺刀砍,这样便可致张三于死地了。再比如,小孩子常常不小心落井,为了避灾,做一人偶代替小孩投入井中,那这个人偶就代替小孩去死了,这种行为称作破灾破煞。因为根据同类相生的思想原则,一个人偶与真人像类似,那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替代真人,对人偶动手脚就是对真人动手脚。
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是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比如李四患病了,那么可以在李四的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李四的“病”就转移到这枚钱币上了,然后将钱币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就可认为病患转移到了拾者身上。用于害人的黑巫术常常搜集某人的头发、胡须、指甲以及心爱之物,用来加害对方。因为接触巫术认为关联可以跨越时空,具有强烈的“附着力”,只要你接触过这个物品,即使你离开了,仍然能通过这个物品对你施加影响,杀人于无形。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这巫术经常也不灵啊,有点撞大运的意思,就产生了对巫术的怀疑,转向对神灵的崇拜,原始宗教就产生了。远古,人们普遍信仰万物有灵论,甭管是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我们的祖先看来,都是有灵性的。
当然,宗教也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光是万物有灵还不够,还得有专门的神。这些神各司其职,掌握着各种自然力,包括掌握人类的生死和命运。既然巫术不灵光了,说明人类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控制自然现象,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背后,肯定有一些高高在上的神灵在掌管着。
这时,开始出现了掌管气候、掌管生育、掌管医药等的各种神灵概念。人们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要求神。不仅要崇拜众神、信奉众神,同时还要做祭祀,说白了就是跟众神作交易,通过献祭给神灵,来换取神灵的保佑和帮助。负责跟神交流沟通谈判的人就称作祭司,祭司垄断了与神的直接联系,相当于“众神”这个大公司里的CEO,那理所当然地,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就很高,权力也很大。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31:00 +0800 CST  
人类历史进入到宗教阶段,是不是巫术就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退出舞台了呢?非也。巫术一直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混杂在宗教之中,一直都今天,巫术仍未灭亡。中国民间一直以来就有很强大的巫术传统,有的人管它叫做迷信,但它的升级版变得很精巧,甚至可以登堂入室,美其名曰“玄学”。
为什么巫术没有消失?很简单,巫术的思维方法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而科学思维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此外,之前说了,巫术是人们试图控制自然以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
在前科学时代,如果你不愿意老老实实拜神求神,那更快速的办法就是巫术了。虽然现代世界已经处在科学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良好的科学素养。在那些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人群中,巫术就是一个难以抵抗的诱惑了。科学这么难,又不能包治百病,那寻求另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各种欲望,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农业革命开始,宗教革命也随之而来。各个民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宗教叙事,这个阶段是属于多神论和泛神论阶段,而一神论信仰则相对较晚才会出现。
多神论信仰认为,世界是由一群神威浩荡的神灵控制,有的掌管战争,有的掌管雨水,有的掌管雷电。人类向这些神灵祈祷,而神灵得到奉献和牺牲之后,就可能赐予人类胜利、雨水、健康。这一阶段,泛神论也同时存在,各种恶魔、精灵、鬼魂、圣石、圣树之类的神灵,虽然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远不及那些大神,但对于许多一般民众的世俗需求来说,它们也还算实用。
多神论信仰把整个世界反映为神和人的关系,不仅大大提高了神的地位,也提高了人的地位。人类的祷告、献祭、罪孽和善行,都会牵动各类大神们的情绪和想法,进而决定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在这场人神关系的大戏里,神其实和人一样,也是有着七情六欲、各种情绪的,只不过,众神具备超强的能力罢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这种政治关系也同样发生在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权力斗争依然无处不在。
在众神的星空下,世间万物皆纳入神的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神土,率土之滨莫非神之臣。
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起巴比伦文明,最早的苏美尔文献反映出了祭司对诸神的划分和系统化。首先是三联主神,其次是三行星神。我们有一份各种神灵的名单,但除了他们的名字以外,别的多半一无所知。第一位大神叫由安,是天空之神,是最高的统治神。第二位大神叫恩利勒,是大气之神。第三位大神叫恩奇,是大地之神,同时也是“创造之神”
至少有四个苏美尔故事解释了人类的起源,这些故事彼此之间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可能源自不同的传说。一个神话说,第一个人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如同植物一般;另一个神话说,人是由某些工匠神用陶土塑造而成的,随后女神娜姆又给了他一颗心脏,恩奇赋予了他生命;第三个神话说,女神阿璐璐创造了人类;第四个神话说,人类是从两个被有意杀死的拉格马神的血液中形成的。
在苏美尔的神话和宗教体系里,诸神担负着维持宇宙秩序的责任,人类必须服从他们的诫命。这些诫命是基于能确保世界和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规范,即“天命”,这些天命一旦确立,就立即决定了一切存在、一切生命形式、神灵和人类的事务的命运。一切模式都预存在天上,人类的行为仅仅是重复或者模仿神灵的行为而已。
第一个关于大洪水的神话就是出自苏美尔。在《吉尔伽美什史诗》里也发现了同样关于洪水的主题,这是一部著名的史诗,表现出了很多与《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相类似的地方。关于洪水的神话几乎传遍了世界各地,在各个大陆和各种文化层中都有所记载,有些不同的版本可能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和重构所致。在大多数版本中,洪水都是人类有罪的结果,有时也仅仅是出于神要毁灭人类的想法。
大约到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思想的创造期似乎就真的结束了。在接下来的10个世纪里,学术活动都停留在博学与编纂的工作上。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却在不断增强,那些概念、信仰、技术从地中海西部一直传播到了兴都库什山脉。
在埃及。埃及文明的诞生总是让历史学家们赞叹不已,在统一王朝形成前的2000年里,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发展,但没有任何深层的变化。然而,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与苏美尔文明的接触却带来了真正的变化。埃及借鉴了苏美尔文化中的圆筒印章、制砖方法、造船技术、许多艺术主题,尤其是书写文字。书写文字是在第一王朝初期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文字是继语言之后,人类的又一个大的飞跃,作用之巨大无法估量。
根据埃及的宇宙起源说,创造的各个阶段,即宇宙的创造、诸神的起源、生命的创生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造物主的创造性活动是通过手淫或吐痰来完成的,真是非常奇葩。但意思很清楚,非常简单,诸神是通过生娃而产生的。
古人把生育问题视为一等重要之事,也产生了生育崇拜。因为在古代,婴儿的死亡率太高,经常夭折,所以大家基本都是不停地生娃。人们将这种心理投射到了神的身上,就想象出了相应的神话。诸神是从最高神祇的身体中诞生的,第一对神灵夫妻,生了盖布(大地神)和努特(天空女神),接着他们的结合又诞生了伊希斯、塞特等神祇。
埃及有着非常浓厚的死亡文化,向往来生,《死者书》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的最高指导。人死了之后,死者的心脏要被挂在天枰的一端,另一端则是象征着正义的一根羽毛,由阿努比斯神进行审判。如果心脏比羽毛轻,死者才有资格进入天国,如果心脏比羽毛重,死者就要被打入地狱,让魔鬼吃掉。
在希腊。宙斯是一位伟大的印欧天神,他是奥林匹斯诸神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反抗自己老爹而成功上位的多情富二代。
在希腊神话中,最初只有卡俄斯,即混沌,由此产生了盖亚(即大地女神)和厄罗斯。之后,盖亚生下了与她自己大小一样的乌剌诺斯(即天空)。然后乌剌诺斯和盖亚结婚,产生了第二代神,即六个泰坦神。
经过为了争夺宇宙统治权而进行的一番惨烈的斗争后,泰坦神之一的克洛诺斯成功登顶。克洛诺斯生了五个孩子,可他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说注定“终有一天要被他自己的儿子所推翻”,于是每当孩子们一出世,克洛诺斯就把他们吞进肚子里。他的老婆瑞亚听从了盖亚的劝告,在她要生下宙斯的那天,跑到克里特岛,将婴儿藏在一个山洞里,然后用一块大石头包裹在襁褓中交给克洛诺斯,石头立刻被他一口吞了下去。
宙斯长大后,跟克洛诺斯打了一架,强迫克洛诺斯吐出了他的兄弟姐妹,随后又释放了他父亲的兄弟们。出于感激,这些叔叔伯伯们赠给宙斯闪电与霹雳。装备着如此威力强大的武器,使宙斯有能力统辖神灵和凡人。宙斯在与泰坦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一个新的秩序被建立起来,宙斯结束了各代神灵的相互残杀,成功地巩固其统治权,至此,宇宙进入了宙斯时代。
江山既然打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宙斯以抽签的方式将宇宙统治权一分为三,海洋归他的兄弟波塞冬管辖,地下冥府归兄弟哈迪斯管辖,天空归宙斯,而大地和奥林匹斯山则属于他们共同所有。随后,宙斯完成了一系列的婚姻,生了一堆娃。通过政治婚姻和家族扩张,宙斯的权力越来越巩固。宙斯与奥林匹斯诸神的胜利,并没有使古代的神灵和崇拜消失,相反,一部分远古的遗产最终并入了奥林匹斯宗教体系之中。
尽管事实上宙斯既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任何生命或人类的创造者,但他却证明了自己是无可争议的众神之王和宇宙的绝对主人。当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已然确定之后,就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从地府释放出来,并让他做一个安乐公。宙斯说:“老爷子你好好退休颐养天年去吧,不要再干政了,天下是我的了。”
历史继续向前推进。在人类实现农业革命数千年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成熟。量变导致质变,人类社会将迎来一次思想的大爆发,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即将来临。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33:00 +0800 CST  
第一部分 伟大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五百年前后,整个世界经历了一场翻天地覆的思想突变,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同时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突破现象,并从此奠定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基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是第一个论述此历史不寻常现象的人,他将这个伟大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目标》一书中,将轴心时代描述为“我们所遇到的历史上最深刻的分界线。”许许多多最显著的事件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这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各个文明区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在中国,有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几乎所有派别都在此时形成,其中包括墨子、庄子、列子等若干人。印度诞生了《奥义书》和佛陀。在伊朗,琐罗亚斯德的拜火教产生,宣扬了一种吸引人的观点,他认为世界就是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以色列出现了众先知,从以利亚开始,在《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中都有露面。在希腊,见证了荷马,见证了众多哲学家,还有修昔底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欧里庇得斯以及阿基米德。在这几个世纪里,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世界发展起来,而相互之间却毫无交流。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在轴心时代,人类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自发的精神方式转变为反思的精神方式。自发的精神方式是人类觉醒之前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形态,而反思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高级的人类意识,表现出一种明晰的、抽象化的、理性的概念思维。哲学就是反思。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一时期,人类以某种方式变得更加人性化了,反思和哲学出现了,取得了“精神上的重大突破”,人与神的关系是一个人寻找“内在”目标,而不是与许多“外在”的神有联系。
在轴心时代,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等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精神觉醒,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法来面对世界,通过反思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同时,具有严密系统性教义的宗教也普遍产生,使人类超越和突破了原始文化,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35:00 +0800 CST  
第一章 群星璀璨的古希腊

米利都三先驱


泰勒斯约于公元前624年出生在希腊的殖民地米利都,他是公认的第一位西方哲学家。他和另外两位自然哲学家组成了米利都学派,在西方传统中,形而上学领域就是开始于这个学派。另外两个人名叫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这两位哥们儿的名字挺像的,可他们不是兄弟,而是师徒关系。
相传,泰勒斯有很多轶闻趣事。有一次,泰勒斯利用他学到的天文学知识,准确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就在那一天,米堤亚和吕底亚的军队正要打仗,因为他们将日食视为诸神的警告,很快就停止战争并签署了和平协议。泰勒斯还因为生活贫穷受到人们的指责,大家嘲笑他,说你懂哲学有什么用,自己活得这么穷,简直就是个卢瑟,这是古希腊版的“读书无用论”。为了回应这一指责,泰勒斯用他自己的方法预测到下一年的橄榄会丰收,于是他购买了米利都所有的橄榄榨油机,奇怪了,他拿来的钱呢?估计是通过借贷的方式吧。结果一切如他所料,橄榄大丰收,他因此狠赚了一笔。还有一次,泰勒斯夜晚观察星象,埋头思考人生,因为想得太出神了,不小心一脚踩空掉进井里。有个美丽的女仆听到这位哲学家的叫喊,就把他从井里救上来,接着嘲讽泰勒斯是一个“研究天上的星星,却看不到自己脚下的人”。
泰勒斯到底平时都在苦思冥想些什么呢?他思考的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实在本性到底是什么,世界的本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因此,他就是最初的形而上学家。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中国人在中学政治课本里学到的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是“以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是与辩证法站在对立面的,是代表谬误和愚蠢的一种唯心的思维方式。但其实并非如此。
形而上学的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中文译名来自于《易经》,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可见,形而上学研究的是超越一般现象和物理世界之上的本质,研究的是“道”,是对自然物理的一种超越。
形而上学试图弄清楚“实在”是怎么一回事。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它研究存在的本质,宇宙论是另一部分,它研究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在我们提出一种本体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不同实体做出评价,从中挑选出那些最基本的对象。
一般来说有两种选择方式:第一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他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第二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者毁灭的对象。当我们回溯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开端,当人们第一次试图解释世界是什么时,这两种方式都被用到了。
这就需要采用一种整体式的还原法。还原论的思维就是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现象划归为简单的组分,一级一级地还原下去,直到找到一个基底,这也是现代科学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现代科学、现代神学还是哲学本身,都是同一个古代形而上学传统的延续,它反映的是人类根治于内心的一种普遍心理和求知求真的渴望。
泰勒斯的哲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水是最终的实在。他认为世界是由水组成的,水是最初的、最基本的元素。这种说法乍听起来好像很幼稚很愚蠢,但它却是一项了不起的进展。请你暂时忘掉那些现代科学知识,忘掉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试着从零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打量这个世界。希腊科学在当时只能辨认出土、气、水、火,那么想要理解世界,应该找出哪种元素作为基本元素?。
之所以泰勒斯会产生这种想法,是由于他观察到水对于自然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皆不可或缺。而且水有三种形态的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变,因此在人们看来似乎是处在变化之中,那么水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看起来也挺合理的。我们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李小龙的哲学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样,要让思想如水一般没有束缚。
在泰勒斯看来,万物产生于水,又归于水。这个世界似乎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质料所构成的,要意识到这一切也许只是由某种单一的基本元素构成的,这的确需要某种思想的突破。泰勒斯的理论也算是对追寻真理做了一番尝试,虽然结果并不正确,但他的想法是见诸历史记载的第一项形而上学假设。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学生,与公元前611年出生于米利都。他比他的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了另一个假设,认为万物都是由某种我们无法经验到的基本“原料”构成的。这个基本“原料”是无穷或者无限,是一个永恒不朽的实体,万物由这一实体产生,又归于它。这个“原料”又可翻译成“无定”。这个形而上学的假设就比水的假设更进了一步,它并非取材于常见的自然元素和现象,而是出自于一种抽象思维。
阿那克西曼德的提出循环往复的宇宙论学说,他认为,无数世界在实际上可能是相继的而不是并存的。存在一个永恒的、循环往复的进程,从基本实体中分离出来,又回到基本实体中去。
他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具有令人惊讶的现代特点。他认为,最早的生命是从湿气元素中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命中的某些种类离开水来到陆地上较为干燥的部分,并使它们自己适应了新环境。人和其它动物一样,最初都是鱼。
阿那克西美尼是西曼德的一位学生,他又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认为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水是凝结的气,土则是水进一步凝结的结果。总之,气才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
选择将气作为第一原则,可能是因为空气干而冷,介于水火之间。气是我们身体里的生命原则,离开了呼吸人就会死亡。因为气或者呼吸是给予人类生命的,所以它是宇宙的原则。阿那克西美尼把世界描述成一个呼吸的有机体,正如同一个人的灵魂(灵魂也是一种气)支撑着他,呼吸或者空气也包围着和维持这整个世界。这种宇宙之气是具有活力的,通过空间无限扩展。
与前辈相比,阿那克西美尼的主要进步在于,通过稀释和凝聚来解释可观察元素由基本实体产生出来。通过稀释和凝聚的过程,万物从气中产生。当气变得稀薄时,它成为火,当气凝聚时,它成为风、云、水、土和石头。他的理论在将“质”的差异性还原为“量”的多寡这一方向上,是一个进步。
这几位希腊哲学家使人类的思想向前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他们正试图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解释这个日常世界,而不是诉诸于看不见的神灵所发的脾气或者一时的兴致。由于这些哲学家的努力,这个日常的现象世界就被另一个能够对它做出解释的世界代替了。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36:00 +0800 CST  
各路大神们




自米利都学派三位最早的哲学家之后,在古希腊又涌现出许许多多大神大咖,他们个个都鼎鼎大名,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过这批人的努力,古希腊的思想在三巨头时代达到顶峰,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奠定了西方思想文明的基础。三巨头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年—前475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基本思想是:万物皆流,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中。“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就是他说的。米利都三位先驱提出的形而上学假定是万物是水、无定和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更像火,而非其他元素。
为了突出持续运动这一观点,赫拉克利特选择将他所知道的最容易移动变化的实体作为他的基本元素,即永远不会停息的、永远活动的火。他强调的是一个个不停变化和连续进行性质转化的过程,火并不是前辈们所说的不变的基质,火是不停地转变为其他事物的存在者。“所有的事物都与火相互转化,正如货物被交换为黄金,而黄金又被交换为货物一样。”事物看上去似乎是永恒的,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察觉到事物之中永不停息的运动罢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可以说,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但确实,在当时看来,赫拉克利特关于实在的看法太激进了,以至于他本人都没有真正坚持下来。他也许相信实在就是变化,但他也相信在一切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原则——逻各斯,这个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另一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提出一种与我们目前的科学看法相当接近的世界图景。他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微小的、不可毁灭的基本成分构成的,他把这些基本成分称为原子。这些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相结合,就构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元素和一切复杂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改变、可以毁灭或创生,但是原子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惊人地表达了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原子之下,还存在更基本的粒子。伟大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的物理学讲义里说过:假如世界明天就毁灭了,只允许你选择一项科学知识传给后世,那这个知识就是“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
与赫拉克利特强调变化和运动的观点相反,当时出现了一个埃利亚学派,他们则认为变化和运动是不可思议的,事物的原则必定是恒久、不运动、永不变化的。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巴门尼德,他的家乡是埃利亚,故得名。
巴门尼德向赫拉克利特提出了挑战,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又变成火,事物开始存在,然后又不存在,变成别的东西。巴门尼德问,这怎么可能?一个事物怎么可以既存在又不存在?一个人怎能思考这样一个矛盾?
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存在只能从存在中产生,存在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没有事物能够变成其他事物,无论什么事物都总是已经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因此,只可能存在着一个永恒的、不是起源于他物的、不变的存在者。
巴门尼德的名言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怪异,大概翻译一下,意思是:已经有的东西,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会变动。而没有的东西,它是不存在的,任你怎么变也变不出来。
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变化和运动只不过是我们的幻觉,而永恒不动的唯一,才是真实的。而且,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不可能被思维的,就不可能存在,“非存在”就是不可能被思维的。
埃利亚的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是埃利亚学派观点出色的捍卫者。芝诺提出了四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著名证明,即二分法、飞矢不动、阿基里斯和乌龟、运动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芝诺悖论”。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的飞毛腿、神行太保,号称希腊博尔特,可是他却不可能追上乌龟,咋回事呢?芝诺证明,阿基里斯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当他去追乌龟时,他必须先到达乌龟的起始点,可这时乌龟已经爬了一段距离。等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新的起始点时,乌龟又往前爬了一段距离。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芝诺的悖论在当时是无法解决的,要一直等到后来数学家发展出极限概念和微积分后,才得到解决。芝诺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无限和有限的关系引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认真的考察。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42:00 +0800 CST  
普罗泰戈拉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怀疑论者,也是相对主义的鼻祖。“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这样教导人们。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是真的,不存在客观真理,只存在主观意见。同样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是对的,是好的,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错的、是不好的。
相对主义思想就像一剂毒品,很容易让人上瘾。相对主义在道德和文化艺术领域反映得最多。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你觉得这是艺术,那它就是艺术。你觉得自己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别人同不同意并不重要。站在你的立场看,你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是道德的,但是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看,却是错的。不过不重要,你们都是对的,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在普罗泰戈拉的准则中,“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具体的个人。每个人在知识问题上有他自己的准则,所有的个人观点都是真的。因此,智者的工作并不是去证明真理,而是要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各种相互矛盾、彼此冲突的观点中,人们为什么选择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那是因为人们觉得某一个观点比另外的那些观点更好。
不仅是在道德和文化艺术领域,即便是现代科学这个以求真为己任的人类活动,在对科学的哲学思考(即科学哲学)中,也有相对主义思想的存在。费耶阿本德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口号是“怎样都行”。他认为科学并不比人类其他的活动更有理,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主观意识的参与和评判,科学并不代表绝对的客观真理,实际上也是某种约定俗成罢了。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是古希腊第一个接受女学生到校学习的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理论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在伦理学上,他强调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主张好的生活就是对快乐的爱,认为哲学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过一种幸福生活。
伊壁鸠鲁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快乐主义者,也成为了享乐主义的代名词,今天,我们仍然把那些终生追求美食和性爱等享乐的人称为伊壁鸠鲁主义者。可事实上,伊壁鸠鲁教导说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好的。他提倡简单的快乐、安宁和平静,提倡心灵的快乐和朋友间的友谊。
事实上,我们中很少有人是极端的快乐主义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研究,假设有某一种叫做“快乐箱”的虚拟发明,只要人进入箱子中,接通电极,就能体会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箱子中的设备可以满足这个人的生物需要,只要他不想出来,就可以永远住在箱子里。唯一的障碍是,一旦进入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出来。
虽然你在箱子里有绝对快乐的生活,但你将不得不为此放弃你的朋友,放弃运动、阅读、美食、性爱、电视等。当然,在箱子中呆上几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乏运动而变形,人显得苍白无力。但是你对此毫不在乎,因为你将过上完全快乐的生活。你愿意这样做吗?研究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表示愿意。这说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渴望超越感官快乐的其它方面的满足。感官快乐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快乐,也不能代表幸福。
第欧根尼出生于约公元前412年,是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真实生平难以考据,但古代留下大量有关他的传闻轶事。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作为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过着乞丐一般的生活。每天白天他都会打着灯笼在街上“寻找诚实的人”。
第欧根尼揭露大多数传统的标准和信条的虚伪性,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理想状态生活。他师承安提斯泰尼,以身作则发扬了老师的“犬儒哲学”,试图颠覆一切传统价值。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他们的哲学叫做“犬儒主义”。
他的哲学思想为古希腊崇尚简朴的生活理想奠定了基础。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挡着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古希腊一个著名的怪咖大神,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数学家,又是一位哲学家,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就是他发明的,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他和他的学派,有许多荒诞古怪的故事。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具有伦理、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像大家庭一样生活在一起,一起吃饭,穿同样的衣服,努力钻研艺术和手工艺,也研究音乐和医学,尤其是数学。
这个团体有很多古怪的规定,比如,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公鸡,不要吃整个的面包,不能在光亮旁边照镜子,等等。毕达哥拉斯团体与许多城市的政治权威都发生冲突,毕竟他们实在太特别、太奇葩了。最终这个团体受到了严重迫害,许多追随者都被驱逐。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毕达哥拉斯团体虽然走到了尽头,但他的追随者们还在继续宣传和发展他的学说,有几百年之久。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世界上的形式和关系这一事实印象深刻,对数字十分敏感。他们发现量度、秩序、比例和一致的循环都可以用数字表示。因此,数字必定是万物的基础,数是永恒和不朽的,也是神圣的,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数。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数字神秘主义者,可称为“拜数字教”。
尽管他们宣扬数与事物之间的各种荒唐古怪的相互关系,但是这也代表了一种努力,就是人们试图发现事物持久的秩序和合法性,并用数和数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来表述这一秩序。开个玩笑,如果毕达哥拉斯活在今天,可能会成为互联网大佬、硅谷精英。毕竟,他们是最早的“数据主义者”啊。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45:00 +0800 CST  
抬杠高手苏格拉底


历史上最会抬杠的人是谁?他不仅把抬杠当成事业,而且还因为抬杠把自己抬成了名人和网红。他跟你抬杠,羞辱了你,而你可能还会心服口服。你想对他反唇相讥,可他却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还因为喜欢抬杠善于抬杠,最后把自己给抬死了。统治者通过投票的方式,给他定了一个不敬神和腐化青少年的罪名,判处他死刑,而他竟然拒绝逃跑,安然赴死。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别的存在。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并一辈子生活在雅典。他把自己的抬杠事业称之为“思想的助产士”,也就是当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作为一个穷人家庭的孩子,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受的教育,但他对知识的热爱是非常强烈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最高的善。他的信念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认为知识可以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他有一个习惯和爱好,就是到大街上、市场里和体育场等公共场合,找各种各样的男人女人交谈,谈论各种话题,比如战争、政治、婚姻、友情、爱情、家政、宗教、艺术等,特别是道德问题。
他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非常有兴趣。可是,大家在跟他交谈的过程中可不是那么轻松的,因为苏格拉底喜欢抬杠。他就像小孩子那样,不停的追问,直到你回答不出来。他还善于找出大家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证明的漏洞,一句话就堵得你哑口无言,然后让你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想法其实很有问题,并不严谨。
苏格拉底相貌平平,这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他的外表已经是丑得比较明显了。而且在他的生平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就是这么一个人,但却被后人一致认为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并对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那请问苏格拉底靠什么出名?那当然是日以继夜的坚持抬杠了。古代雅典城一共就这么大,人口也就这么多,苏格拉底整天上大街找人抬杠、交谈,久而久之,自然整个雅典城的人都认识他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苏格拉底就因为太有名了,而且还相当固执,结果最后把自己给整死了。
苏格拉底的所有思想,都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来展示的,我们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中去了解苏格拉底。这种情形其实挺常见的,古代很多大的思想家都没有立文字,他们的思想都是弟子们后来通过记忆的方式记下来的语录,比如孔子、佛陀,当然,还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反思,他的目标不是构建一个哲学体系,而是要激发起人们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帮助他们正确思考,以便他们能够正确的生活。他根本没有提出任何理论,而是实践了一种方法,并以身作则地教导其他人遵守这个方法,按照这一方法生活。
在苏格拉底看来,为了达到真理,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进入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偶然观点。各种混乱、模糊和空洞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我们有大量的偏见,有许多尚未充分理解的观点和从未检查过的观点,可我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随随便便就作出大量任意的断言,还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真正的知识,没有真正的信仰,我们将理智的大厦建立在沙土之上。根基不牢靠,整个大厦就会坍塌。所以,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努力使自己的观念明晰,理解术语的真正含义,正确定义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准确地知道我们正在谈论什么。然后,我们还应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由和辩护,去证明自己的论断,要思考而不是去猜测,用事实来证实我们的理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错了就要修改和纠正。
苏格拉底玩的不仅仅是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抬杠而抬杠,他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去思考。他坚信他的“苏格拉底方法”,即质疑每件事和遇到的每个人。这是一个怀疑论式的方法,从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批判性思维方式”。
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苏格拉底对待知识和真理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我劝你们所有人,年老的和年轻的,不要考虑你们个人或者财产,首先最重要的是关心灵魂的进步。我告诉你们,美德并不是通过钱财而获得的,而是美德带来了钱财和所有其他人类的善,公共的和私人的”。
未经反思和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46:00 +0800 CST  
谢谢支持,觉得好的话帮我多推荐一下,有没有出版社的筒子?我寻出版本书。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47:00 +0800 CST  
柏拉图那篇怎么发不上去?没有通过审核么?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6 16:54:00 +0800 CST  
哲学王子柏拉图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父母都是贵族。柏拉图20岁那年第一次遇到了伟大的苏格拉底,被深深的折服了,从此便立誓追求哲学人生。柏拉图后来在雅典建了一所学园,在那里他通过连续的讲课和对话,教授数学和哲学的各个分科。
有一种说法,说的是,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罢了。这种说法当然是夸大其词了,但也反映出柏拉图的思想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和广泛。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他的理型论(或称为理念论、理式论),这是他最具原创性的哲学成就。柏拉图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平时我们看到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些非物质的实体,他把这些实体称之为“理型”,这些理型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不变的、真实的理型世界,形式才是实在。
比如,我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但是我发现,我画的这个特殊的三角形并不是一个精确的三角形。即使我用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画出绝对直的边,画出的角也有误差。误差是肯定存在的,我画的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不完美的三角形,那我如何用这个三角形来证明几何学定理呢?在这里,我所真正打交道的其实是三角形的“理型”,这个理型才是真正完美的理型,而我画的三角形不过是理型的物质实例罢了。又比如,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狗,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大小,每一只狗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狗都归为一类,称之为狗,我们所谈论的狗其实是狗的“理型”。如果要画一只具体的狗,就是根据狗的“理型”来画,几根尾巴,几只耳朵等等。所有现实的狗都不过是完美的“理型狗”的近似罢了。
我们还可以用数学中集合的映射关系来解释。“理型世界”构成一个集合,里面的元素就是各种理型,而“现实物质世界”则构成另一个集合,里面的元素就是世间万物。这两个集合之间建立起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
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两个世界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日常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纯粹的“理型”的世界。物质世界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真实,但总是存在瑕疵,是不完美的,相比真正实在的理型世界要更少一些真实。柏拉图通过一则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人类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设想有一群人居住在洞穴中,他们有如囚犯,从未看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们背对洞口被绑起来,无法看到背后的阳光。有一把火炬在洞口外燃烧,在火炬前面经过的人和他所携带的物品的影子就会投射在囚犯对面的墙壁上,如果有过路人开口说话,声音会从墙上发出回音,那么囚犯就会自然地以为听到的声音是由影子发出的。由于这些囚犯一出生就被困于洞穴里,他们就会把这些闪烁摇曳的影子当成唯一的真实。
现在,有一名囚犯突然挣脱了束缚,然后转头面向光明。他的双眼会因为一时无法适应阳光而感到难受,慢慢地,等他逐渐习惯了光明,才看到了真实的世界,这时他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以前所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真实世界的影子,是虚假的幻象。此人欣喜若狂地回到洞穴,把这个消息告诉那些囚犯伙伴,可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都认为他疯了。
这个段子像极了电影《黑客帝国》中的情节。绝大多数人类都生活在母体矩阵所创造的幻象中,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那是一个残酷的地狱般的世界,人类成了供养机器文明的生物电池。主人翁尼奥面临一个选择,吞下红色药丸,就会看到世界的真相,再也无法回到过去那种懵懂无知的状态,这是一条不归路,就如同那个看到光明的囚犯一样。而吞下蓝色药丸,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过。最终尼奥选择了真相,并开始了与矩阵的斗争历程。
在柏拉图看来,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凭自己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日常物理世界的人,就像把全部生命浪费在看电视上的人一样。他们打交道的对象只是影像,而不是这些影像背后的实在。理解这种实在,是理智要担负起的工作,也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柏拉图在他的名著《理想国》阐述了其国家理论。国家存在许多阶#级,就像不朽的灵魂存在许多功能一样。这些阶#级彼此间的和谐关系类似于一个健康灵魂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大家庭。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设想。柏拉图反对个人财产,反对一夫一妻制,主张实行财产共有和共同占有妻儿,即“共chan共qi”。应该给予妇女与男子相同的培养和训练,以其禀赋来决定她能够从事的职业。只有优秀的女人和男人才有资格生儿育女,并交给专职的保姆和奶妈抚养,病弱的孩子将被处理掉。推行义务性国家教育,对艺术品和文学作品进行检查。
只有哲学家在国家中获得王权,或者是那些国王或者君主充分掌握了真正的哲学,城邦和人类才能得到解放。这就是“哲人王”的思想,政#治权力和哲学必须掌握在同一个手里,人民才会幸福。柏拉图这个理想主义式的国家通常被称为乌托邦,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名作《美丽新世界》里,对柏拉图的许多想法进行了实施和详细的描绘。
柏拉图认为关于宇宙的理性知识是可能的,知识来源于理性而不是感官知觉。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西方思想中的理性主义传统。柏拉图指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灵魂回忆起了“理型世界”中早已经存在的东西罢了,这就是知识的“回忆说”。他在《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这个童奴虽然从没有学过几何学与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是人心中固有的,只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引起回忆而已。
追求爱情,就是寻找人世中自己失落的另一半,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想法也是柏拉图提出的。
柏拉图虽然一生都没有当上“哲人王”,统治国家,但是就他在西方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柏拉图是当之无愧的“哲学王子”。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7 16:35:00 +0800 CST  
第二章 世若无释迦,万古如长夜

古波斯与印度的吠陀时代


在轴心时代的古代波斯和中东地区,拜火教是主要的信仰体系,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所以也称之为琐罗亚斯德教。哲学家尼采的最重要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主角就是拜火教的一个先知。尼采曾说,琐罗亚斯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错误的来源,他创造了道德。”
拜火教有一个源头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批移民,他们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群人后来分裂为两支,靠东的一支发展出吠陀教,后来演变为印度教,而靠西的一支则发展出拜火教。
拜火教最为重要和神秘之处,部分在于它引入了像神一类的抽象概念,此外还在于它的其他一些特点。琐罗亚斯德构想出了灵魂的三种类型:乌尔瓦尼,个体的这一部分在人死后依然存活;佛拉瓦奇,死后居于泥土;达恩那,就是良心。
琐罗亚斯德是对一个敬奉火的民族来宣讲其思想的,他们崇拜常见的天地神灵,还包括一大群恶神、幽灵和魔鬼。拜火教徒相信琐罗亚斯德直接从一位真神阿胡拉·马兹达那里得到了启示。在这个新生的宗教里,天堂在理论上向所有人开放,但是只有正直的人才能最终到达。
在通向来世的路上要经过一座钦瓦桥,正直的人和邪恶的人在此被区分,那些罪人将永远被留在罪恶屋中。许多宗教都用桥来分隔现世和来世,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奈何桥”。而审判的思想成为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实际上,来生、复活、审判、天堂和地狱、魔鬼等最初都是拜火教里的概念。
琐罗亚斯德最突出的一个思想,是把整个宇宙看作是善与恶永恒斗争的战场。拜火教不但相信善良的神灵,也相信邪恶的神灵。整个世界被一分为二,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对比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全能的善神来掌管这一切,这与后来的一神论是有很大不同的。它也和其他的神话或者多神论不太一样,多神宗教尽管也有很多神,其中也存在坏蛋,神与神之间也经常打架,但统治整个宇宙的权柄依然是落在一个或几个善良的大神手里。
这个世界是善与恶的角斗场,我们都被深深地卷入其中,善恶之间的力量势均力敌,此消彼长,不停地斗争。这种思想非常特别,在这个宇宙模型中,善良的一方虽然有道德上的优势,但不一定会胜利,决定胜利与否的是力量,无情的权力斗争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尼采大概就是受到了这个思想的启发,才在他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了“超人”理论。
在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的西北部,经过几百年的入侵和征服,他们成为了印度的统治者,并开始了与原住民文化的共生,这是印度的吠陀时期。
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影响很深远,雅利安语在印度发展成了梵语,跟希腊语、拉丁语和其他印欧语言都有联系。《梨俱吠陀》是他们的宗教经典,其中最重要的神有因陀罗、阿格尼、伐楼那等,因陀罗是最受欢迎的神,大约有250首赞歌是献给他的。在吠陀时期,第二代神灵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湿婆和毗湿奴,他们在后来的印度教上千万个神灵中,大名鼎鼎,地位极高。
《梨俱吠陀》中有一篇《原人歌》。原人将自己献给诸神作为牺牲,从而创造了宇宙,原人是一个神秘的实体,被想象成既是一个祭品又是一个身体形式,赋予世界秩序。造物主通过祭祀创造了这个世界,原人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灵魂而存在。
《原人歌》中描述,原人的嘴是由祭司组成,手由统治者组成,大腿由商贸阶层组成,脚由工匠和农民组成,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身体之外。最初,这四种不同阶级并不是世袭的,最后变成了世袭制。因此,在古代印度,社会阶层分为婆罗门(祭司、献祭者)、刹帝利(武士、贵族)、吠舍(工商业生产者),首陀罗(农夫、奴隶)。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在后期吠陀时代成型,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社会和印度人的精神都经历了一场巨变。城镇不断扩大,由于商人阶层市场经济的兴起,原有的秩序被破坏,由国王和祭司组成的权力联盟瓦解了。后来,印度爆发了一场宗教叛乱。因为不满于吠陀教,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便开始编写一系列新的经文,并秘密互相传递。这些新的经文就是所谓的《奥义书》,该书反映出这些重新解释的经句从一开始就背离了传统。
奥义书的作者们毫不犹豫地贬低献祭本身所具有的一切功效。奥义书认为,没有关于自我(阿特曼)的冥想,献祭就无法完成。救赎不在于祭祀,而在于意识到,比神还高的、绝对的、永恒的真实与一个人最深的自我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梵我合一”。
奥义书中的救赎不仅指从罪恶中解救出来,还包括从人类生活状况中解脱出来。这一点真正标志着一种新的宗教的诞生,我们现在称之为印度教。
轮回和业力这一对孪生教义正是在奥义书中出现的。轮回就是重生,业力则是生命的力量,其具体特性决定了一个人下一世的形态。这一过程的主体就是自我,即灵魂。为了与梵合一达到解脱,成功地踏上“天道”获得救赎,自我就必须要战胜“无明”(即无知)。人是可以揭示真实世界的深层结构,掌握绝对真理的,但是,这个“知”却被“无明”所遮蔽、所摧毁。因此,人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勘破无明,从这个虚幻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看清真相。
后来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借用了很多印度教奥义书中的思想,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思想。由此可见,人类思想的发展从来都是站在过去文化的基础上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然后做出一些创新和变革,一步步地推动思想的进化。与之类似,生物的进化也遵从同样的逻辑,通过偶然的突变一点一点往前拱。
从奥义书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社会生活,遁入“森林”,完全沉浸在沉思冥想中。这种习惯很早就成为一种范式,在现代的印度仍然很流行,这便是印度的“苦行者”传统。一方面,他们努力将纯粹的精神自我从感官体验以及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只有自我脱离了心理体验,才能与梵合而为一,因此才能被视作不朽。另一方面,他们努力阐述和分析全体的存有者(梵)与自然的关系。苦行与冥想都是为了使自我从心理体验中分离出来,这在早期的瑜伽论述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与阐述。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7 16:37:00 +0800 CST  
佛陀的故事




两千五百年前,古印度诸国林立,互相对峙杀伐,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个叫迦毗罗卫国的小国,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是释迦族人。乔达摩·悉达多就出生在这个小国家,他是一个王子,父亲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叫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
相传,多年不育的摩耶王后梦到一头白象进入了她的身体,不久后即怀孕,生下了悉达多王子。摩耶王后生下王子不久就离开人世了,悉达多是由他的姨母带大的。
当时有一位很著名的相士阿私陀,他听闻王子出生,就进宫去看了王子。他对净饭王说:“王子投生帝王之家,而且即将为人之君,其富贵福分已达到尘世的顶点,要不是前世积德行善,严格修行,是不可能有这样富贵之命的。”净饭王听后脸上露出欣喜之色,非常高兴。
接着阿私陀又说:“可是从王子的面相上看,他可不是贪图荣华的凡夫俗子。像这样的相貌,在世做人定是四海的主人,出家修行定能成为三界佛陀。他色相皆空,定能获得大彻大悟,天人佛祖非太子莫属。”
阿私陀说,很可惜,他自己等不到王子成佛的那一天,因此感到悲喜交加。净饭王听后觉得天崩地裂,他年过半百才喜得子,怎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去当什么隐士、修行者,把悉达多培养成一位出色的国王才是净饭王最想做的事。
悉达多从小就多愁善感,喜欢冥思苦想关于生死、人生的大问题。他一天天长大,对弱肉强食、生生灭灭等残酷的自然现象深感困惑,他幼小而善良的心里充满了悲哀。
净饭王为了把王子从沉默忧郁中拯救出来,挑选了许多妙龄美女陪伴他,但悉达多依然终日苦思冥想。最后,净饭王决定为悉达多娶妻,让他享受成年男子的快乐。然而,新婚之夜,悉达多却抛下美丽的妻子,不辞而别。他趁着宫里大婚庆典之际,许多人都喝醉了,利用夜色偷偷地溜出宫去,逃到城外,就像一个越狱的囚犯一般。悉达多在逃婚途中,在东门遇见了孤苦伶仃的老人,在南门遇见了生病的农夫,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不幸。悉达多无法满足病人的愿望,不由悲从心来,再也不忍心看下去了,就命令车夫驾车回宫了。
时光流逝,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净饭王看到娶妻之后的王子依然还是闷闷不乐,就决定让悉达多出宫春游散散心。悉达多从小就在王宫中长大,锦衣玉食,从未出过宫,这当然是由于净饭王害怕王子出宫后看到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生老病死,更加激发王子的苦恼和出家的心。
这次出宫春游,净饭王自然做好了十足的准备,严格规划好路线,沿途安排好一切,保证王子看到的是一副歌舞升平的画面,绝对不会有老弱病残进入王子的视线,都是年轻壮美的帅哥美女。
各地的行政官员为了讨好国王,更为了保全性命,在王子经过的地方,安排了许多手持鲜花的青壮年夹道欢迎,把那些老弱病残者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严加看管。王子的出游安排得非常气派,不用象车和马车,而用大白牛车,白牛在古印度被视为神物。
这次出游避开北门和南门,从西门出城。白牛车在欢呼的人群中缓慢前行,突然,人们一阵骚动,纷纷离去,牛车停了下来,不知前面什么东西挡住了王子的去路。原来是前面有一队送葬的人经过,怕惊动王子所以牛车停了下来。悉达多看到前面有一群人抬着棺材慢慢地走,送葬的人一个个哭得呼天抢地。他就问车夫:“这是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哭?”车夫回答:“棺材里躺着一个死人,后面哭喊的死者的亲人。”这是王子第一次目睹死人,他脸色发青,满脸愁容,陷入了思索之中。
看来百密一疏,组织工作没有做到位,车队立刻绕道从北门回宫。
在车队快抵达北门时,遇到了一个苦行者出家人。悉达多来到苦行者面前,恭敬地问道:“请问尊长,您是什么人,为什么一个人在这荒天野地里?”“年轻人,我是一个以四海为家的苦行者。”“苦行者?什么是苦行者?”王子问到。“苦行者就是脱离一切世俗欲望的人,就是想要超脱生老病死苦恼的人,年轻人,你懂吗?”
“四门观苦”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这是悉达多决定出家苦修的一个重要理由。但实际上,对悉达多来说,出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出生刹帝利种姓,有继承王位、治理国家的责任,而且有如此爱他的父王和妻儿。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不可能轻易一走了之的。
四门观苦后,悉达多就越来越不“正常”了。净饭王忧心忡忡,难道阿私陀的预言就要成真了么?他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打消悉达多出家苦修的念头,可是并没有奏效。
在悉达多29岁这年,他弃家出走,进山修行。
到了城外,悉达多勒住马缰,下马跪在地上面对养育他的迦毗罗卫城拜了九拜,含着眼泪发誓说:“我悉达多,从此出家修行悟道,我若不了生死,绝不回宫。我若不成佛道,绝不见父王。我若不断尽恩爱之情,绝不见姨母妻儿。苍天大地作证,日月星辰共睹。”
悉达多出走后,王宫整个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净饭王知道王子心意已决,大概自己无力回天,但他还是派出了桥陈如等五名侍臣,去苦行林寻找悉达多,希望能把王子劝回来。
五名侍臣在苦行林中找到了悉达多,结果不但没有劝返,反而被王子伟大的精神和决心所感动,决定留下来陪王子一起苦修。
悉达多的苦行生活,在极度空虚和饥饿中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整整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悉达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生死的思考。
他由最初每天食一麻一麦,渐渐到七日食一麻一麦,直到最后不饮不食。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的身体瘦如枯木,手摸腹部,能触背脊。
悉达多渐渐发现让肉体受苦受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人生的烦恼,最根本的是心灵不干净,要清除心灵上的污垢,单靠绝食苦修是无益的。
一天,悉达多看到尼连禅河的一艘船上有一位琴师和徒弟。琴师对徒弟说,琴弦不能绷太紧,太紧容易断。也不能太松,太松则弹不出好声音。悉达多听后打了一个激灵,没错!这么苦修下去是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不能绷太紧也不能太松,要取一个“中道”。
他毅然决定放弃苦行生活,站起来摇摇晃晃地离开打坐的地方,向尼连禅河走去。悉达多脱掉衣服,走进河里,用清澈的河水冲洗满身的污垢。洗净了身体,他静静地躺在河水中,开始思考一种新的修行方法。然而,当他走上岸的时候,由于身体太虚弱了,没走几步,就眼冒金星,昏死过去。
这时,刚好有一个牧羊女顶着一罐牛奶经过河边,发现了河滩上躺着的悉达多。此时的悉达多,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牧羊女身生怜悯,便小心翼翼地往悉达多嘴里喂牛奶。
桥陈如等人看到了这一切,发现悉达多又是洗澡,又是让牧羊女喂奶,感到十分震惊。五个人很气愤,觉得王子放弃了苦行,严重地背叛和欺骗了他们。他们觉得再多看一眼悉达多都觉得恶心,于是就不辞而别,离开了悉达多。
悉达多吃了牧羊女的牛奶后,渐渐恢复了体力。他十分感激牧羊女的救命之恩,悉达多向牧羊女施礼道谢后,就去找桥陈如他们,想把他的新想法告诉自己的伙伴。然而,悉达多怎么也找不到他们。后来才听说他们五个人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已经离他而去了。
悉达多无法找到他们,又不见他们回来,就独自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向迦耶山走去。
虚弱的悉达多走得又累又乏。这时,他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菩提树,那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悉达多见了,精神为之一振。看那美丽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挥动,仿佛是在向悉达多招手致意:尊贵的太子,未来的佛陀,欢迎您!
悉达多走上去,抱住树干,抬头看看如盖的树冠,感到了一种难言的亲切和默契。他围着树转了一圈,发现树下有一块很大恨平坦的石头正好可以当座位。再看看周围,群山起伏,密林莽莽,风景秀丽,悉达多觉得这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便不打算再往前走了。路过的一个孩童给了悉达多一筐干草,铺在石头上作草垫儿。
悉达多在草垫上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他微闭双目,双手合十。他一心正念,暗暗发誓:“我悉达多若不能大彻大悟,就永远不离开这里!”说完,悉达多的信心更充足了。他凝神定思,渐渐进入了一种不苦、不乐的境界。
悉达多到底在菩提树下坐了多久,才悟道成佛的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七天,有的说是四个七天,这都无从考证。不过,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那年悉达多35岁,那天是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从那以后,每年这一天,各佛庙都要做佛事,进行纪念活动,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成道节”。为纪念牧羊女的救命之恩,人们用各种杂粮煮成乳粥,这也是中国民间吃“腊八粥”的由来。
佛的意思,就是人生的“觉者”,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这样看来,佛并不是神,而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悉达多通过对生死漫长的思考,终于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悉达多成佛的过程,首先是一场内心的思想活动,其活动的内容难以确知。但佛经上都记载了他降服魔王的故事。想必,这一定是悉达多在成佛的过程中,亲自经历的一场思想斗争。
在释迦牟尼战胜魔王波旬的故事中,可知所谓“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常人心中往往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利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作用,都属于魔障,都是魔。悉达多战胜魔王,实际就是战胜自己。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战胜自己,修行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战胜魔王后,悉达多一鼓作气,勘破无明,成就正觉,给人类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带来莫大的福音。人类历史上又多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如果站在佛教信仰的立场上,真的可以说:世若无释迦,万古如长夜。
悉达多睁开眼睛,看见周围空寂无人。他抬头仰望苍穹,东方的天际,启明星静静地闪着金色的光辉。在群星荟萃的银河中,唯它最亮、唯它最白、唯它最晶莹。悉达多望着这颗熠熠闪耀的辰星,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一片光明。一瞬间,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苦无乐,他的心灵如同那颗东升的彗星一般光明清静。
俯瞰尘世,人生短促,生死无常,业报轮回。悉达多看穿自我,悟透凡尘,茅塞顿开,成就了无上正觉,无上圆满。他将自己化入宇宙,又将宇宙融然于心。他就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就是他。他与宇宙合二为一,与日月同辉,山川同流,知道了久远以前的自己和亘古以来生死轮回的历史。过去、现在、未来,都了然于心。
悉达多强烈地感到世间最幸福的人就是他,世间用胸怀包容的,用慧心了然生死真谛的就是他。
悉达多觉悟了,成佛了,成了释迦族的圣贤,故称释迦牟尼。
得道成佛的释迦牟尼从金刚石上慢慢地站起来。他看上去满面红光,显得更加庄重慈祥,与未成佛以前的悉达多判若两人。释迦牟尼历尽艰辛,探求真理,为的是拯救迷惑、颠倒的众生。因此,他决定离开森林,到有众生的地方去。
释迦牟尼用余生的几十年时间走遍各地,积极传道,建立起僧团组织,扩大自己思想的影响,一直到他80岁那年涅槃为止。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7 16:39:00 +0800 CST  
什么鬼,亚里士多德的又发不上去!!
没有什么敏感词啊,神经的,不发了。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7 16:42:00 +0800 CST  
佛陀的证悟和思想


释迦牟尼到底觉悟到的是什么呢?佛经上说那最终的智慧之果,妙不可言。的确,那是超思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然而,除了那最终的灵明觉知外,其中也有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可以用思维逻辑把握的内容。
释迦牟尼将自己在菩提树下悟得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推敲、归纳。他发现生命流传的经过是十二因缘,流转的主体是苦,苦的具体现象便是生老病死,最后释迦牟尼将他悟出的人生真谛归纳为几点,也就是佛陀的主要思想精华,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链条。
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所谓“谛”,有真实、真理的意义,“四圣谛”的意思就是四种真实不虚的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灭、道二谛指明了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
痛苦是佛陀理论的起点。“苦谛”说的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苦的,社会人生的真实现象也是苦。释加牟尼把苦分为八种,依次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取蕴苦。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苦谛中的八苦既包括肉体上、生理上的痛苦,也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
释迦牟尼认为,身心活动都是造业,会产生连锁的因果反应,引出将来或者下一世的痛苦。业报和轮回都是印度教奥义书中的理论概念,佛陀早已熟悉,并吸收采纳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痛苦是连续不断的,短暂的生死之间的人生,就仿佛一场漫长痛苦的黑夜。尘世间的甜蜜和幸福转瞬即逝,而痛苦却恒古不衰,无始无终,源远流长。
为什么苦如此顽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第二谛“集谛”。“集”是“苦”的原因,它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
茫茫人世,光怪陆离,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在这个污秽的大染缸里,众生执着于妄想,醉生梦死,完全看不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从而陷入生死轮回,不能自拔。由于我们不能根除欲望,所以一大堆不善的“集谛”就为无尽的“苦谛”种下了不良善的因。
那么,怎么才能彻底清除淤积的“集谛”呢?怎样才能使人生摆脱痛苦呢?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四谛中的第三谛“灭谛”,就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获得无上圆满正觉。灭谛告诉我们,痛苦是可以消灭的,只要我们斩断痛苦产生的根源即可。灭,就是消灭欲望、消灭痛苦。
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如何修行,如何改变自身,才能达到解脱目的?这就是最后一谛“道谛”。这指的是行正道。道有很多种,修行的方法也有千万种,各种法门。“道谛”主要是指修行八正道,修了八正道,就会证得般若智慧,解脱诸般痛苦,到达清净安乐的涅槃彼岸。
八正道,也就是中道,是释迦牟尼思维的主要成果。他认为任何人只要遵循八正道去做,就能真正转迷成悟。
八正道也叫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顾名思义,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一个人要身体力行,实践八正道,就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语言端正,口出良言,从事正当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正义感,培养专注力,做一个高尚的正人君子。
十二因缘因果链条,佛陀的这个思想带着强烈的形而上学色彩。十二因缘的理论对生命的流转变化提供了一套本体论的解释,并对如何变化作出了逻辑说明。
佛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为一定的原因而产生的,这个原因就是“因缘”,因是内因,缘是外因。所以,这条理论也称为“万法缘起”,“法”是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意思是指世间万物及一切现象。既然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那就是说,这些事物都不能脱离因缘而存在。只有适当的因缘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凑齐了,相应的事物才出现,等因缘消失了,事物也就随之消失。
万法缘起,再加上业报和轮回学说,就形成了所谓“因果报应”的一整套因缘规则。为了解释因缘的运转方式,释迦牟尼针对于个人的生命流转变化,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是按照因果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就是无知的意思。第二个因缘是“行”,指的是我们前世作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才会做出种种蠢事,造出“业”来。第三个因缘是“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前世和今生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即第四个因缘“名色”。然后我们就会有了种种的感官知觉(第五、六、七个因缘),即“六入、触、受”。又因为我们有了种种感官,也就有了种种欲望,即第八个因缘“爱”。因为有了欲望,我们就会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因缘“取”、第十因缘“有”),这就相当于造业了。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生”),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的描述是:“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乐灭。如是顺逆,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星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人生充满痛苦,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环环相扣的“十二因缘”,那就要将这个因果链条斩断,使它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回过程。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佛陀的基本思想理论,还可以用佛教四法印来高度概括,即“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没有一个是常住不变的,即“无常”。
诸受皆苦,是说人生的真相就是痛苦。执着于各种情感、感官感受、欲望,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诸法无我,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个性实体存在,也就是空无自性。因为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所谓的“自我”是不存在,只不过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罢了。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因此涅槃状态是寂静的。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
相对于古希腊诸贤提出的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设,释迦牟尼的形而上学假设是:事物的本质是“空”。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和复杂的假设,内涵相当丰富,是佛陀抽象思维的结晶。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8 10:42:00 +0800 CST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


释迦牟**后,他的弟子们便吵成了一团,僧团也分裂了。因为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著书,不立文字,靠的是演讲和口授。弟子们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整理佛陀的言论,每个人对佛陀思想的理解也不一样,意见自然难以统一。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至少权威还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分歧都可以有一个最终的裁决。但是佛陀一死,权威不在了,又没有一个权威著作和经典文本供大家学习和仲裁,群龙无首,分歧和分裂就在所难免了。
佛陀入灭后,在世的几个大弟子召集了五百罗汉,共同结集编出佛陀的教法,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后来又有了阿难系僧团主导的第二次结集。一开始,由于还有一些出色的弟子,他们地位很高,学识广博,属于僧团的精英阶层,还可以对僧团进行权威的集体领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分歧和争端越来越多,再加上权力斗争,僧团组织便发生了部派分裂,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原始佛教分裂为部派佛教,到了释迦牟**后300多年左右,印度佛教徒内部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管自己叫“大乘”,把原先的学派叫“小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就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则主张普度众生,帮助他人修行。这艘航向解脱彼岸的智慧之船,乘坐的人多了,就是大乘,乘坐的人少,就是小乘。
佛教走出印度,开始了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北传到东北亚地区的大多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本身也分为许多派别。南传到东南亚一带的是小乘佛教,正式名称是“上座部”教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
释迦牟**后,印度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佛教思想家,他将佛学思想发展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佛学高峰,这个人叫龙树。他的学说称之为“中观学”。
所谓中观学的“中”,意思是反对对事物采取极端的看法,而要取“中道”。中观学认为,“万法实有”和“万法虚无”这两个观点都太极端了,都是错误的。事物的本质是“假有”。
“假有”的意思是说,我们既不能认为事物是永存不变的,也不能认为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事物存在,但不是永存不变的。我们既要认同事物是存在的,但又要看到事物无常的一面,来意识到它的虚幻性,这样就不会执着留恋于具体事物,破除“我执”和“法执”。
假有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事物每时每刻都处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状态”。这句话很明显违反了逻辑规律,是一种矛盾的表述。的确,用任何语言,我们都不可能从正面去形容事物假有的本质。在量子力学里有一个“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说的是当我们不去看盒子里的猫时,猫咪是处于生死态的叠加,也就是“既活着又死去的状态”。可以跟“假有”的那句表述稍微类比一下。
因为对事物所有的正面描述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倒是可以随便说出事物不是什么。龙树就是用否定的形式来描述事物的,其实,就连“假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种否定形式。
龙树说事物的本质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八个否定句被称之为“八不中道”,是龙树中观学的思想核心。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大意就是:事物没有生和灭的过程。事物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间断的。不同的事物之间,既不是同一的也不是相异的。产生一个事物的原因,既不在这个事物之外,也不在这个事物之内。
世间万物,本性都是“空”,甚至佛、佛法、佛陀也是“空”,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本质都是假有的。龙树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了“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属性。这个“空”是需要不断否定的,因此,就连“空”这个字本身也应该被否定掉。
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佛学,又称为“般若学”,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就是智慧的意思,特指超越一切的佛智慧。龙树的中观学是般若学的高峰和代表,所以很多时候两者被合起来称呼,叫作“中观般若”,在佛教中又称为“空宗”。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楼主 赵哲先  发布于 2017-08-28 10:43:00 +0800 CST  

楼主:赵哲先

字数:45001

发表时间:2017-08-27 00: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10:12:59 +0800 CST

评论数: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