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技艺美学——提供“器物”的日常意义》

《技艺美学——提供“器物”的日常意义》
第一部分:技术的美学是哲学的“二级学问”——阐述人本的技艺现象学。
第二部分:技艺的观念论——“器物”之美。
第三部分:生活艺术的意义——日常技艺的认知结构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0:51:00 +0800 CST  
技术哲学被称为学术重要课题,是当代关注的目标。柳艺城准备以人文主义思想来阐述——《技艺美学——提供“器物”的日常意义》
第一部分:技术的美学是哲学的“二级学问”——阐述人本的技艺现象学。
第二部分:技艺的观念论——“器物”之美。
第三部分:生活艺术的意义——日常技艺的认知结构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1:24:00 +0800 CST  
第一部分:技术的美学是哲学的“二级学问”——阐述人本的技艺现象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1:24:00 +0800 CST  
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具体说来它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级别的学问:
(1)“一级学问”是行动技术——它是以现实生活为目标的技术,即所谓的制造工具、机器、各种用途的物件和日常用品的生产技术,行动技术直接导致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器物性和艺术性,例如,政治可以用技术内容来发展精英治理和民主民生;而法律也可以用技术的方式来设立(“一级学问”的行动技术由于柳艺城并不擅长,只提出不研究)。
(2)“二级学问”是人文技术,它是以科学逻辑、哲学方法、语言文学和艺术创造的作品而称之为“技术”,它们给我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模式,借助于这种技术,我们才能对世界、对人类以及我们自身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其间的意义和价值。
显然,柳艺城将在这里所讨论的只是广义技术的“二级学问”,即“人文技术”。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1:42:00 +0800 CST  
只有“无历史”(无时间性)的东西才能被定义。——也就是说,唯有在我们所能够直观的现象加以改造才能附有“技术”。所以,“技术”只是“空间域”上的运用。然而,我们还必须有一个关于“技术”的艺术看法,否则(技术)认识的方法理论就无从谈起。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15:00 +0800 CST  
“人文技术”就是所谓的“技术流”,也就是说,人类通过理智的逻辑关系和灵感的艺术经验富于了事物的“技巧性”。这种“技巧性”契入到身体就是所谓的武艺,契入到器物就是所谓的工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26:00 +0800 CST  
我们说,人类既是世界的一部分,又能面对整个世界,这个事实是哲学惊异的基本源泉之一,也是揭示人之奥秘的重要切入点。如果我们只强调前一事实,就像“物理主义者”(唯物论者)所倡导的那样持有一种自然物质本体论,那么,一方面,人被彻底的还原到物质的层面,人性被还原为“物性”,“人性”被消失了,另一方面,关于世界的方面我们就只能等待自然科学来逐步解答。但是问题在于,自然科学又是如何可能的?如果人的超越于物质的方面被“物理还原”而消灭了,自然科学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所说的东西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前言中说:“我所知道的,也是通过科学所知道的关于世界的一切,是根据我对世界的看法或体验才被我了解的,如果没有体验,科学符号就无任何意义。整个科学世界是在主观世界之上构成的,如果我们想严格地思考科学本身,准确地评价科学的含义和意义,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唤起对世界的这种体验,而科学则是这种体验的间接表达。”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40:00 +0800 CST  
因此,自然物质本体论是一种非常粗浅经不住哪怕一点点推敲的幼稚的哲学。如果我们只强调后一事实,那就是笛卡尔主客二分的做法。所遭遇的问题,首先一个,在哲学史已经广为人知的,就是主体如何能够达到客体:如果主体和客体是两个东西的话,那么主体如何能够认识客体呢?客体如何能够进入主体被主体所接受呢?事实上,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家们都试图做这个弥合工作,在弥合的过程中,主客二分的前提受到这样那样或强或弱的质疑。主客二分遭遇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人与世界相对照面的时候,世界事实上并不能成其为世界,因为作为二分之一的客体世界不可能是作为“万有”的世界。所以,用主客二分的方式来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大成问题的,虽然它的确表达了部分的真理,那就是,世界总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世界不可能离开一个认识主体而独自如此这般的存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40:00 +0800 CST  
“直面事情本身”(本质直观)的现象学第一次正视了“人既是世界的一部分,又能面对整个世界”这一基本的实情,并且发展了一整套诸如“意向性”、“在场与缺席”、“直观与充实”等概念术语来解释这一实情以及由之引发的问题,特别是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索科拉夫斯基在《现象学导论》中说:“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东西’,也不是已经被经验到或者能够被经验到的事物总和。世界并不是像一个漂浮在太空的球体,也不是一堆运动的对象。世界更像是一个语境,一个舞台背景,一个背景,或者是一个对于所有存在着的事物、所有能够被意向并且被给予我们的事物来说的视域;世界不是与它们相互竞争的另一个事物。”而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Being in the world”(在世界中存在)。通过海德格尔的努力,人与世界不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它们不再相互分离,而是在一种原初的意义上结成一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44:00 +0800 CST  
但是,“人既是世界的一部分,又能面对整个世界”这种悖论性的实情,并没有因为上述的“在世”而被彻底澄清。“在世”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对后一事实的确认,但是,“在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前一事实,或者说,“在世”弱化了前一事实,把它看成是后一事实派生的结果,或者说,前后两个世界被赋予了两种不同的意思,如此一来,这种悖论性的实情的悖论性就被削弱了,甚至丧失了悖论性。然而,前一事实不能忽视、不能削弱。“人是世界的一部分”确实意味着在我们出生之前和我们去世之后,这个我们作为其一部分的世界仍然存在,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是一个坚硬的事实,成为我之为我的条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47:00 +0800 CST  
因此,“人与世界”的悖论也可以表述成“世界”本身的悖论:这个世界既是与我互为表里的“在世”之“世”,同时又是作为我之所是的边界条件;一方面世界是我的镜像,另一方面世界是我的先决条件。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48:00 +0800 CST  
如何理解这个悖论呢?就是所谓如何通过“人文技术”来理解这个悖论呢? 由此,柳艺城提出了“技艺作为存在论差异”所包含的意图之方法论(后面我会具体阐述)。
因此,正如“世界”有两种理解一样,相应的“人文技术”也有两种理解。就人与世界一体两面、相互纠缠而言,“人文技术”是作为“得心应手”的“通达”方式而出现的。海德格尔曾经举过锤子为例来说明这种“通达”状态。锤子在这里是一种“技术”,是对“人的世界”之“在世”的维持方式,它是前反思的,是生活世界,是后来客观思维的先决条件。庄子在讲庖丁解牛时所意指的“技艺”也是这种意义上的,他称之为“技进乎道”。这是第一种意义上的“技艺”。但就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作为人的条件而言,“技术”代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坚硬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客观物质”。林林总总的工具、设备直至社会制度,都属于这个意义的“技术”,也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器物”。面对两种“世界”理解,两种“技术”理解,问题在于如何阐释它们的统一性。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5 23:55:00 +0800 CST  
从语言的源头上来分析,“技术”这个词最早由希腊哲学而分立,即从“理论”中分立出来并运用到实践。显然,技术是纯粹“存在者的存在”,即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性,所以,技术运用到现实才被意指“技能”或“技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6 12:12:00 +0800 CST  
柳艺城认为,由技术的人文特征所体现的技艺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实在环境的手段或活动。所以,技艺是“通过智慧对自然世界的改造。——人类按照自洽的目的,根据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改造和变革无机物的世界、有机物的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心理和智慧的特性的自在世界(或相应的自然世界过程)。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6 12:20:00 +0800 CST  
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人性化现象来处理技艺中的生存实践并构造理性中心。——海德格尔所运用的方法思想是引入“时间性”,通过时间性既阐释了“行动技术”和“人文技术”的统一性的“技艺”,又能合理维持“技艺”之间的差异性、悖论性、私人性。显然,把这种“时间性”看成是“技艺”建构的结果,是体现“神圣不可知的未来技术”是美学及德性知识论的观念。
因此,当下技艺观念的目标是认构现象——即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性和人性如何通过相应的技艺被建构出来,做详尽而具体的揭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6 12:37:00 +0800 CST  
“技术流”的技艺作为一项“身外之物”的技术之所以能够是具身的,是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人性构成和世界构成的,是因为它奠基于作为“身内之物”的技术。身内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身外之物的奠基,是因为在它自身中,已经具有自我分裂的能力,对“主体和客体”的分立认识是在先于经验的自我中分裂出来。这种分裂是自己发生、时时发生、非主题发生的。就在我左手握着我右手时,右手自动成为“对象的现象”(客体),左手自动成为“主体”。这样一个自行发生自我分裂的领域、境况、状态,属于“技艺”的原初形态,也属于自然的原初形态。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6 12:42:00 +0800 CST  
第二部分:技艺的观念论——“器物”之美。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6 12:43:00 +0800 CST  
自然世界是静观之土,和而归一,律动圆滑。原生之态乃道法归心,洽而生“器”,艺灵术“物”。
“意识欲”之于望而生畏,乃是我们的心智受到“三千净土”(自然世界)之惑,身受“现世存在”(生活世界)之约。如此“宿缘”(实相)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目前,有三条不同的途径:或是断绝“现世”(现实生活)而去“净土”(自生造化),或是抛弃“净土”(自然心)入世;或是沉溺于梦幻,或是流露出烦恼;若是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显现出第三种途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7 12:32:00 +0800 CST  
“技艺的世界”乃是现实世界之内涵。因而“器物”未必就是空幻的“玩物”,也不能将其想象为“超灵之相”。所以我们不能把“土地”说成是“朝向天国之门”,既无低谷,又无高峰。虽然我们生活在现实的土壤上,却不能感受“天道”之爱抚。虽然说“世界”是“造物之所”,但“土地”仍然是物竞天择:——枯竭的“冬日”,不久会被春色所覆盖。盛开在大地上的圣洁的莲花是自然之花,而由“上帝”赠予的、在大地上绽放的花,如今我将其叫做“技艺之器物”或“工艺之道”。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7 12:48:00 +0800 CST  
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器物的技艺形态。器物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之色彩,在现实世界中,家居生活离不开器物装饰。在此没有贵贱之别,亦无贫富之差,是一切民众的伴侣。若是能够遵循这一事实,就能够生存下去。从早到晚被形形色色的器物包围着,所带来的是将我们的心态调整为柔和之状。为我们整理形态、装点环境、彩饰纹样之体。当我们遇到烦恼或意外时,又与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因为“上帝”所赐而开在现实世界中的草花,所有在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会在缤纷灿烂间漫步,如此这条道路就不会被沙漠化。他们只需守护“器物之美”,就能够在这个温馨的世界中存在。为技艺滋润的世界,是一个幸运的“土地”所在。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7-02-17 12:53: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14895

发表时间:2017-02-16 04: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20:30:32 +0800 CST

评论数: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