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被分成三代:从孔德到斯宾塞为第一代
马赫主义为第二代,逻辑实证主义为第三代。
实证主义是经验主义的一个发展,强调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认为经验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
实证主义一般不像以往的形而上学那样建立宏大的体系,注重一些小而精的方法。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3:25:00 +0800 CST  
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在人的主观经验以外是否有这个事物客观存在”。那是一个超越人的经验而无法认识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唯一实证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不予讨论。事实非常清楚,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性”,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那都是些毫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3:44:00 +0800 CST  
他认为:科学所寻求的规律不是主观经验之外的客观规律,如果承认了“客观规律”就违背了实证的原则,就是回答了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规律是属于经验现象中的东西,是经验中的或感觉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而不是经验之外的“物质”的关系。。。探索那些初始因或者目的因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4:08:00 +0800 CST  
孔德把人类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抽象阶段(也叫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人们虚拟出超自然的主体,把它作为万物的起源,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的翻版人们力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并认为抽象的实体物质或精神是经验现象后的目的因。实证阶段是人们不再虚拟的阶段,不再追求形而上问题的答案
人类社会也大致经历这三个阶段。。。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4:21:00 +0800 CST  
穆勒的主要贡献是:归纳五法:合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原因)法。
他还指出:演绎法不过是“同义反复”,在形式上犯了“窃取证件”的错误。
“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规律是心理的联想”是他的名言。
他还发展了自休谟以来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4:44:00 +0800 CST  
斯宾塞的唯能论:他根据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力的恒久性”的观念,指出一切物质都是力的经验的派生物,其他意识形式可以从“力的经验”中得到,但“力的经验”不能从其他任何东西中得到。感觉只是力的符号,力的经验背后的实在是不可知的。力是不可知的,他是人们得以描述世界的起点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5:02:00 +0800 CST  
马赫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马赫认为:物是要素的复合,要素指的是:色香味声等感觉要素,他强调要素是中性的,从物理的角度考察是物理的,从心理的角度考察是心理的。
他把时空分为两类:感觉的,生理的时空;抽象的,概念的时空。后者是无限的,均匀的,共同的。它们都来自经验并随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他以此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5:23:00 +0800 CST  
马赫否认因果律:认为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联系是人们的心理联想加之于经验世界的。它实际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残余。是多余和不必要的。因果联系是对现象过程的片面化,简单化描述,而现象过程本身是复杂的。应该用数学上的函数关系来代替因果关系,函数概念可以按照研究事实的需要而任意伸缩,能全面反映过程。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5:35:00 +0800 CST  
马赫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知识只是对这些感觉要素的函数关系的方便的描述,也就是一种“经济的思维”,语词,概念只是事物的经济简便的符号,科学理论也只是经济思维的产物,一切科学理论只是“作业假设”,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方不方便之分,他声称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是正确的,只是后者更方便而已。这是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重要来源。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5:50:00 +0800 CST  
庞加莱是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几乎和爱因斯坦同时发现了相对论。
他的约定主义:数学是约定的假设,从数学符号到数学定理都是约定的,数学假说是一种伪装的约定。几何学也是约定的假设,欧氏约定两点间直线最短,非欧约定曲线最短,若问那种更接近真理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说那一个方便,实用。归纳法也是一种约定,力学,物理学也是一种约定,所谓感觉之外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其约定性。语言也是一种共同的约定,理论物理的最一般原理如: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的起源很难说是经验的还是先天的(物质不灭假设),只是一个约定。后来人们把逻辑的起源(之一)归于“方便的约定”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6:13:00 +0800 CST  
阿芬诺里斯认为:真实统一的世界是由“纯粹经验”一种东西构成的,主,客体;自我和环境;物理和心理都是相互依存的,是“原则同格”的(语言中的)“中心项和对立项”同属“纯粹经验”。认识按费力最小原则记述经验关系。唯心和唯物都是“嵌入说”(把被看到的东西(如树)置入人体的内部(如脑)的心理认知现象称为嵌入),把一些抽象的观念(外在的独立存在如物质或客观精神)嵌入人脑,导致万物有灵论。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6:44:00 +0800 CST  
博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所谓心理的东西(即主观经验)和物理的东西(客观物质)只是经验的不同组织形式:若经验材料以神经系统的状态,以个人(感觉)的形式组织起来就叫主观经验,若经验材料对所有人都有意义,为大家所公认,亦即经验按社会的形式组织起来就叫物理的东西——物质。整个世界就是从感觉要素--心理经验--物理经验--认识,精神的不断发展过程,这和精神一元论,唯物主义并不矛盾,物理的东西是心理的东西的代换的仿射。
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主观意识-人的行动-组织斗争-社会生活-社会存在。。。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6:59:00 +0800 CST  
@依法治国
本帖申精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26 17:31:00 +0800 CST  
接着介绍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从三个方面简单介召
一,怎么看逻辑
二,怎么看形而上
三,实证及其发展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7-31 14:23:00 +0800 CST  
实证是指: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12 19:30:00 +0800 CST  
逻辑实证主义源于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罗素曾是一个新实在论者:人们为了害怕“孤单”“麻烦”而肯定“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假设”了。后来,他认为这种假设是不必要多余的,应该挥舞“奥卡姆剃刀”把它砍掉。
罗素提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科学对经验材料作出化繁为简的逻辑整理,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的分析,检查其是否完全符合逻辑法则。但他认为:逻辑分析不能带来新知识,只能使“陈述”清晰,避免思想带来的混乱。
罗素认为要了解任何陈述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不断分析,直到无可分析为止。即把复杂经验世界分解为各个最基本的原子单位,原子事实。他否认“物”是构成经验世界的基本单位。认为原子事实是构成经验世界的基本材料。在语言上:他认为孤立的词没有意义。句子才有意义。原子命题表述基本(原子)事实(如这朵花是红的),分子命题是用“假使,或者,除非”等副词连接的的原子命题,事物是人们根据感觉经验的逻辑构造或虚构(和康德的时空是认知的形式类似,区别是康德承认时空先验“唯一性”)。
罗素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如心物之辩)是由于语言中的逻辑混乱和逻辑误解造成的。他倾向于制造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造成这种混乱的如“类型论”(罗素悖论),募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经验世界只有重复性,没有必然性。而逻辑法则的必然性是先天的,纯粹逻辑独立于事实之外,逻辑知识并不来自经验。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26 11:26:00 +0800 CST  
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经验证实原则:任何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形而上的废话。图像论:命题描写或募写经验事实,描述经验事实的图像。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逻辑是超验的,“逻辑的先天性在于我们不能非逻辑的思考
逻辑是不可说的(对于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但是”他还说:逻辑是经验事实的“空间”或“框架”,逻辑空间是现实世界的界限,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
他支持唯我论:自我是世界的界限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26 11:57:00 +0800 CST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由石里克组织的哲学小组: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卡尔纳普,艾耶尔等。他们坚持“经验证实原则”(上文),但这个原则经历了一个发展:先是相信经验直接证实(还原为原始经验),后来肯定有“间接经验证实”(如钥匙是铁做的,“铁”不是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证实。后来又肯定,这只是(理论)假设,只具有或然性(概率),没有必然性,科学家就像赌棍。后来,连直接证实也被怀疑如:错觉,梦幻等,而且直接经验具有主观性和私人性,于是只好改为“对经验的语言的表述的证实”,而语言是具有其“社会约定性”的内容的。其实经验证实是一种归纳推理,早就被休谟“怀疑”过了,实证主义自称继承休谟的精神。但是他们却相信通过经验的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可以得到知识。也就是说:实证主义只是表达了他们对待“真理”的“蚂蚁搬家”般的诚恳的态度。
他们认为逻辑的必然性是约定的(参见16楼),一个“社会的约定”,一旦约定人们必须容忍,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容忍原则,在“未来的知识”里还有其他的约定。逻辑关系本质上是一些同义反复的重言式命题。演绎的功能是传递逻辑关系。
语言有两种职能:表述职能和表达职能。前者表述经验事实,是有(认识论)意义的。后者只表达情感,意志,愿望。如伦理学和文学方面的命题,其目的只是感染别人,所以无所谓真假,没有认识论意义。形而上学命题就像抒情诗和音乐一样是表达性的,只给人以知识的假象。卡尔纳普还区分了“实质的说话方式”与形式的说话方式:前者用(描述的)“对象句子”表述经验事实。后者用(推理的)句法句子表述逻辑句法关系的句子。前者合乎说话习惯,富于想象以至于在推理中表述逻辑句法关系时,人们也会采用实质的说话方式,进而造成形而上学的争论,若考察其形式(还原)就不会有争论。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26 13:37:00 +0800 CST  
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是波普尔,也叫证伪主义。主要论点是:
反归纳主义:(休谟问题)(经验)过去重复不保证以后重复,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数多大它只是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有限比无限概率为零。所以归纳没有必然性。也没有或然性。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能证伪原则是划分命题科学与否的标准。这样逻辑也不是科学命题,还有重言式,可能性,数学,形而上,宗教,伪科学等命题都不是科学,但是他承认区分的模糊相对性,形而上是科学的预备。
理论先于观察,(?)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理解观察是在某理论的指导下,理论和观察互相循环。所以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对的,人把规律性赋予自然,不过他不同意康德关于理性的“立法”必然正确,是永恒真理,而应对理性抱批判的态度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和暂时性假设。科学始于问题。科学的根本方法是试错法,应大胆尝试,严格检验。阿米巴虫和爱因斯坦的区别是:前者用试错法生存是本能,后者是理性的,有意识的试错,后者试错是批判(理性)的,前者非。前者用身体和生命试错。后者只是实验和淘汰旧理论,并能在错误中学习前进。从阿米巴虫到爱因斯坦恰好是一步。
可证伪度高低与该表述的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有关,理论进步的标志是更普遍(适用),更精确。因为理论只是猜测,所以不追求“真”,只有“逼真性,逼真度”。
波普尔把“猜想与反驳”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理论中,提倡改良主义的逐步的社会工程。反对历史决定论。社会先出现问题,在逐步(试错)改良。还有其(本体论)三个世界理论等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26 15:06:00 +0800 CST  
日常语言学派,起源于摩尔(罗素的同学)主要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观点如下:
我们面临哲学上使人困惑的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我们要给名词找到一个它的对应物。当被问到: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并企图找到它们的对应物时,我们茫然了。事实上这类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提出的不是“词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词的用途是什么”的问题。孤立的词没有意义,不同组合,不同语境,场景,(同一个词)语义可能完全不同。“不问意义,只问用途”,语言是一种用途可以变化的工具,就像螺丝刀它的用途多种多样。语言的重要特征是它的社会性(交流经验之用),不是私人所独有,在语言的(社会交流)游戏中人们制定了共同遵守的规则——词语的用法,用途。形而上学问题就是没有遵守日常语言的严格规则(用法)而造成的问题。哲学的绝大多错误,产生于对语言的误用。作为工具的语言只有在其使用时才有意义,离开日常语言的使用孤立,静止去考察语词的绝对意义,枉费心机的寻找它的对应物,就像离开工具的具体用途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不会有结果。“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形而上学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精神病语无伦次,讲话没有意义,别人听不懂。哲学的治疗——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去。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3-08-26 15:50:00 +0800 CST  

楼主:rmdfmb

字数:7378

发表时间:2013-07-26 21: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3 17:08:24 +0800 CST

评论数:29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