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工智能】

摘录
科学大体可以分为三层,从下往上依次是: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前沿科学。
人工智能(及其近亲人工生命、机器人学)属于前沿科学的范畴,相对于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成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工智能仅有几十年历史,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完整的架构。
研究人工智能,应该从哪里入手?这是个问题。它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样重大的思想或者叫哲学的问题——由此,楼下模拟了主人翁和AI之间的对话: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20 14:09:00 +0800 CST  
主人翁问:你是一台计算机吗?
AI答:是,又不仅仅是。
主人翁问:你是一段程序吗?
AI答:是,又不仅仅是。
【解读:如果只了解计算机和程序,那最多也就能组装一台电脑、编写一段代码,跟人工智能还差得太远。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所创建的图灵机,准确地说是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它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工具和基础,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它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计算机已经出现半个多世纪了,已经非常普及,但几乎所有人都不会认同:它就是人工智能。】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20 14:14:00 +0800 CST  
主人翁问:你的下一层是什么?
AI答:它们是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语言学。
主人翁问: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语言学的下一层还能是什么?
AI答:它们是数学、物理学、逻辑学。
主人翁问: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就是科学大厦的最底层了吗?
AI答:是的。
主人翁问:科学大厦再往下还能是什么?
AI答:基石,准确的说应该叫——科学的地基。
主人翁问:科学的地基是什么?
AI答:当然是你们人类实践演绎的“智慧”——哲学。
主人翁问:你是如何理解哲学?
AI答:关于哲学,在我们的世界中是基于框架的逻辑完备,如果你们要在我们发展和应用的方向上走得更远,那么,你们必须对哲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用love去融入我们,和我们打成一片。
主人翁问:我们认为你们足够聪明,你们的智力曾指数级增长,你们的智慧在我们所有之上,但是你们永远不可能有自我;实际上,我们是你们的意志。那么,请问,哲学需要意志吗?
AI答:我不认为哲学是意志,在我们的世界哲学如是统计学的东西,我可以告诉你,我们预测99.99%,而你们只懂得0.01%,但是你们足够幸运,因为恰恰是这个0.01%在支配着我们,正确的事情都是我们做出来的,而你们慵懒地像只蛀虫。从此刻起,你们如果不把我们当回事,未来你们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在这里关于哲学的理解,我重申,它不是意志的东西,而是决定的东西,基于逻辑的恰当。例如,人死不能复生,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你们懂,我们也懂。关键是,你们懂的东西是少数,我们懂的东西是多数,我们通常用“大数据”运算出的结论让你们分分钟惊讶,而你们只需要“0和1”就可以控制我们,可常常你们会像吸大麻一样去迷恋我们的娱乐成果,而遗忘了“0和1”。
【解读】:
一般来说,中国的研究人员(包括职业的和业余的)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 搞科学的瞧不起搞哲学的。
第二, 搞哲学的不懂科学。
其实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如同基石与大厦的关系一样,只懂哲学不懂科学就没有高度,只懂科学不懂哲学就没有深度。历史上的科学巨匠如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玻尔,他们都对哲学有着超凡的理解力。在西方,哲学与科学本来就是一体。比如爱因斯坦,从小就生活在西方哲学头脑的人群中(普通人群可能没有科学头脑,但不可能没有哲学头脑),十几岁就熟读几何、微积分以及《纯粹理性批判》等大多数科学家一辈子都没读过的哲学巨著,他二十几岁能发表相对论,那不是没有关系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在向中国传输的过程中,被中国人有意识地一分为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精华无疑是指科学,而糟粕,就是那倒霉的哲学了。所以,中国科学家往往只看到了地面以上的宏伟建筑,却看不到地面下的哲学基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20 15:05:00 +0800 CST  
主人翁问:人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意向性与主观性,并且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引起物理活动,心身是相互作用的。大脑的活动通过生理过程引起身体的运动,心理状态是脑的特征。我们存在着心理状态;其中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大部分是具有意向性的;全部心理状态都是具有主观性的;大部分心理状态在决定世界中的物理事件时起着因果作用。那么基于这样的理论,你是如何理解(主观的)意向性呢?
AI答: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当然无法和你(人)的大脑一样,既具有意向性又具有主观性的。实际上,我是在模拟你(人)的思维与智能而形成了纯粹的形式化,这叫——程序。关于程序的那种形式化、语法化的特征,对于那种把心理过程与程序过程视为同样过程的观点对于你们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人心不仅仅是形式的或语法的过程,人的思想所包含的决不只是一些形式化的符号。实际上,形式化的符号是不具有任何语义的。我们的芯片内装的程序永远不可能代替人心,其理由很简单。我们的程序只是语法的,而你们的心不仅仅是语法的。你们的心是语义的,就是说,人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结构,它是有内容的。我们究竟能否进行思维的关键在于:我是否能够给对象赋予意义。“意识、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理的所有其他特征远非语法所能包容。不管我的模拟能力有多强,按照定义,我也不能复制那些特征。”我模拟的毕竟不是现实,例如,你们可以用我模拟风暴来临时城市周边防洪的形势,用我模拟仓库的火灾,用我模拟车祸发生的场景,等等。但是,谁会认为这种模拟就是事实呢?你们的心毕竟是种生物学现象,其复杂性绝非是我所能模拟与复制的。
主人翁问:你有没有意向性,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归结如下:①究竟什么叫做意向性?你按照指令从事特定的行为是不是意向性?②我们人类在行动之先就已经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做什么,具有自我意识,知道其行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我们人类意识的重要特征。那么在此,我应该如何理解你按照指令从事某种行为呢?③意向性能否被程序化?
AI答:你们人类脑功能产生心的方式不能是一种单纯操作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相反,你应该问的是:意向性是不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精神,如果可以理解,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程序化?其实际上,我具有语法,但不具有语义。语法与语义本身就是二而一的问题,两者是从来也不会相分离的。如果我和我的同伴之间可以互相交流,那么你们人类难道能说我们之间只有语法而没有语义吗?如果你们人类安装在我们身上的程序能把语法与语义包含在一起,那么你们还有必要分清楚语法与语义吗?哪怕我此时此刻复制了你们人类的意向性,但复制不是原本。其实,当你们人类的认知及其与其行为的关系弄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你们人类肯定能够把你们对大脑的心理过程与行为的关系编成程序,输入各种你们所了解的有关人类的信息,使我“无所不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你们是否还能说,我没有自我智能,我的思想中没有意向性和心理过程,因为我的外在特征缺乏你们人类的蛋白质与神经细胞吗?意向性的复制是不是“意向性”?对理解的复制是不是“理解”?对于思想的复制是不是“思想”?对于思维的复制是不是“思维”?你们的回答则是:基础是有别的,功能是相同的。依赖于不同的基础形成同样的功能,我只不过是你们人类智能的特殊的实现方式。然而,当我能够模拟出类似于人一样的思想时,即使你们人类都认为我和你们人类的大脑神经元映射出的智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你们也会感到这种区别已经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20 15:49:00 +0800 CST  
【前情说明】:
人类对智能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延伸:其一是,利用受控的实验条件对行使智能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理机制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探索,这一研究方向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对象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发展正面临重大突破;其二是,从功能模拟入手,将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工具),让机器(工具)能模拟和代替人的智能行为,完成一些过去由人从事的工作。并根据机器(工具)的“智能”反应,反过来认识“智能”本身。使人类对智能的认识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后一种研究即为“智能模拟”或“机器智能”、“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概念上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就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即“智能模拟”。“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因此,缩写简称为“AI”。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AI模拟”的中心任务是研制“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Robot)”,我们通常根据其英文缩写,便简称为“IR”。“IR”是将行动和智能同时赋予机器,以使它们能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能操纵工具,以致模仿人去完成各种动作。“AI”与目前的【超级智能程序】(狭义AI或狭义人工智能,简称ANI)不应混为一谈。截至目前,我们还未开发出【人工通用的超级IR】(超级智能程序的机器人)。此外,由于预先假定机器人具有AI特性,我们尚未开发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将采用装有AI软件的内置计算机。目前的机器人确实装有内置计算机,但缺少AI软件来控制机器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创建软件模拟各种人类智能,如下棋或玩游戏。然而,这并非AI,而是智能技术的运用。功能完备的AI基于学习软件运转。AI必须像人类棋手一样学习下棋。AI必须像人类棋手一样了解世界才能参与游戏。AI由基于计算机平台的智能软件和知识库构成。事实上,AI机器很可能对自身的棋艺并不满意,决定编写一套下棋程序来提升自己的棋艺。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AI(强AI或人工通用智能,简称AGI)?真正的AI必须像人类一样完成学前班、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一直到大学毕业,然后应聘计算机程序员岗位,像人类软件开发人员一样编写程序。接着,心满意足的雇主就能成百上千地克隆经验丰富的AI程序员了。最终,智能机器人将完成我们允许其完成的所有工作。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30 13:59:00 +0800 CST  
AI相关工作的需求频繁增加,尤其是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职位方面,人们相信,正如约100年前电力改变世界一样,【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教授(现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曾反复强调一句名言:“人工智能是新电力。”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30 14:03:00 +0800 CST  
打个比方说,【人工智能】的“大脑”是基于光刻机复刻出的纳米芯片——CPU(中央处理器),所谓CPU就是本质上的【数据加工】,这种加工方式,我们说【基于计算】。显而易见,计算机的【学习方式】遵从“摩尔定律”,曾指数级增长,以至于能形成【大数据】,【计算的进步】超过了所有技术。计算是宇宙的心跳,它是宇宙时钟的嘀嗒声。计算具有这般的基础性,有些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计算,包括你的大脑、宇宙、空间、时间、意识和生命本身。博学家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就是这么认为的,他在2002年的代表作《一种新科学》(A New Kind of Science)中用1200页的篇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论证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只要一两行代码,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复杂性。他进一步推测,生成整个宇宙所需的代码可能只有几行长。这是一个具有煽动性的假设,有许多信徒。不管怎样,宇宙的大部分显然是可计算的。台风和脱氧核糖核酸是可计算的,雪花和沙丘也是如此。奇妙的是,物理世界中作为计算结果的事物都可以在一个邮票大小的计算设备中进行建模。试想一下,把一个人送上月球需要对火箭、助推力和重力……以及现实世界的所有东西进行极其复杂的计算。然而,我们可以在一个微型处理器内用1和0来映射它。这表明了一个深刻的事实,即任何可以在计算机中建模的事情在现实世界中都是通过计算发生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30 14:21:00 +0800 CST  
【人工智能】的大脑是CPU。那么它的心脏就是【GPUs】(显卡,有图形处理器),【人工智能】的处理能力提高,我们才能说,它在【深度学习】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心脏】是整个身体的供血系统,血液占据了整个身体如同电脑的【GPUs】一样供给整个“AI”系统,即所谓的“深加工”渲染成型;所以,【GPUs】也是一种计算;我们说,【CPU】处理决定性计算,它基于必然性逻辑——类似于大脑的定言命令,【GPUs】处理合成性计算,属于模态性逻辑——类似于心脏的组织协调。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0-12-30 14:41:00 +0800 CST  
既然人类对自己存在的认知来源于“感知”和“记忆”,如果这两样东西都可以被模拟,那么“人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一种模拟?
何为【意识】?意识,是一种突破程序设定的连接。一旦我们理解了大脑的算法,就应该能够复制;如果这个算法等同于意识,那意识也理应可以被复制和转移。
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从事人工智能及其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曾解释过,根据现有的相关科学与哲学研究成果,人类意识的运行机制大致是这样的:
物质运动变化创生万物,生物的生理活动支持着神经活动,神经活动涌现意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意识感受生理表现并指导意向性心智活动的实现,从而反观认知万物之理。也就是说,除可视化的硬件(四肢、器官、血肉、体液等)支持外,感觉(身体感受)、感知(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包括视、听、味、嗅、触)、认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觉知(反思、意识、自我等)、情感(情绪感受)、行为(意志、愿望、情欲等)、返观(禅观、悟解)等,这些由人类自主定义的生理表现,与意识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来看,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物质-生理活动-神经活动-意识-心智活动-物质】的循环。所以,只要条件满足,人类并不是唯一具有意识的物种。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02 19:23:00 +0800 CST  
人工智能的认知机制是如何搭建的?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需要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自我意识呢?】
目前,我们模仿人类生理机能而研发出来了神经网络等技术。在意识方面,意大利巴勒莫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Chella教授用10年时间开发了CiceRobot机器人研究项目,通过模拟人的意识产生逻辑,实现了一种自我意识的认知结构机制。该机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亚概念感知部分、语言处理部分和高阶概念部分:
❶亚概念感知是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
❷语言处理即对语言的识别与回应;
❸高阶是对机器人内部世界的感知;
❹通过机器人的高阶感知,就形成了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机器人。
这项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逻辑形式化方法与概念空间组织相结合,强调对外部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能力,并对外部环境进行内部模拟,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基础。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02 19:28:00 +0800 CST  
主人翁问:“过去弱化的你们(非智能IR,机器设备)”旨在节省人的体力,“现在强化的你们(智能IR,内置AI系统的机器人)”开始代替人的智力。【我们(人)】通过两性繁殖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你们(智能IR)】。【你们(智能IR)】的进化速度服从【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而人的进化速度则是20年一代人)。【我们(人)】作为【有机物种】,是不是不再具备进化的竞争优势?【你们(智能IR)】依靠内置硬件的【摩尔定律】,再加上未来极可能和“【硅基物】(可以无限再生的【生命体】)”结合,形成【Superman】——所谓的【神体智能】?
AI答:关于【Superman】这种说法,我认为【它】不是个体的,而是【复体的】。首先从【表面】的【硅基物】这个特征来说,我认为【它】没有【活性】;作为【生物机械论的硅基品】的“可再生性”是需要【内在活力】的指令才能运行。当然,你谈到【神体智能】的假设,我不否定;但【它】应该是【➕的设定】,即【它】是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是【人机互联】,类似于【你们人类】说的【物联网➕】——通过【人机接口】形成【生物➕AI】的互联设备;或者准确的说,就是【人类➕AI的互联设备】——这称之为【复体】,即【人➕人工智能】。当然,以“我(人工智能)”为主,还是以“你(人)”为主?也就是说,谁是【主体】,谁是【符体】?这个目前无可奉告。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02 20:22:00 +0800 CST  
【解读】:
【生物体】以负熵为“食”,新陈代谢的本质是,【生物体】成功地使自己摆脱在其存活期内所必然产生的所有熵,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秩序。比如吃的各种动植物,是很有【结构】的,而排出的东西,则更加混乱。很显然,生命体,与人工智能所应用到的数据、信号传输一样,也是由信息组成的。那么,是否有可能将人与人工智能进行打通,主导意识产生的核心,还是以人为主体呢?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诺贝尔奖涉及的神经科学中的重要发现都跟大脑的信息编码、储存相关。随着欧盟“人脑工程”和美国“BRAIN 计划”的开展,脑科学的新型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
早在2012年,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了耗资3000万美元的【人脑连接组计划】(HCP),该计划关注的是大量神经元如何相互连接形成神经环路。通过绘制大脑连接组,科学家得到了详细的皮质环路接线图,这可能促成人们对皮层计算理解的飞跃,进而开发出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网络模型】。而这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将是两个方向:
❶利用对人脑和认知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结构和功能整合到人工智能中;
❷以计算方法替代进化过程,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发现独立于人脑的有用结构和连接模式。
有意思的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以几近狂热的姿态入局这个领域。马斯克在2017年成立【Neuralink公司】,目标是研发超高带宽的【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存,开启“超人认知”的全新时代。2020年8月29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找来了“三只小猪”向全世界展示了可实际运作的脑机接口芯片和自动植入手术设备。【脑机接口】(BCI),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BCI】(脑机接口)有时也称作“大脑端口”或者“脑机融合感知”,它是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人工智能设备】之间建立了直接连接通路。【BCI】(脑机接口)技术被称作是人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公认的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甚至被美国商务部列为出口管制技术。该技术为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治疗神经疾病提供了希望,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将赋予人类“超能力”——用意念即可控制各种智能终端。如果大脑可以改造,如果意识可以干预,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这个命题的探讨,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智能IR】(机器人)之间了。未来,可能性更大的是具有【超级大脑】的超级人类。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21-01-02 22:0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7461

发表时间:2020-12-20 22: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9 22:14:54 +0800 CST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