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人生与宇宙(节选)

存在初论
Ⅰ 为什么要研究“存在”?

1,前言
关于“存在”这个话题,许多民众有些误解,一是觉得不重要,二是觉得没有用。什么是存在?生活中我们常说有或者没有,存在或者不存在。基本的有还是没有难道不清楚吗?讨论是否存在有用吗?比如:我家里有个洗衣机,也就是存在着一个洗衣机。这有问题吗?有什么可研究的?有就拿来洗衣服,没有就买个呗。生活中无时不谈有或没有,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基本淡化了“存在”这个研究课题。
2,原因
那么,研究存在是否有必要?不仅有必要,而且极其重要。
(1)存在是前提也是目标。
① 一切理论的前提基础。
一切理论都是首先建立在存在基础上的。比如:物理学是建立在物质存在基础上的,化学是建立在元素存在基础上的,针灸是建立在穴位存在基础上的……。研究某种理论,前提是默认了其首先是存在的,存在就是理论大厦的基石,一旦这个基石坍塌了,那么相应的理论就坍塌了。耶稣是否存在直接决定基督教是否正确,物质是否存在直接决定物理学是否靠谱……一当否定了某是不存在的,那就等于直接否定了某相应的学科。
② 一切理论的归宿目标。
当形成某种理论后,如何判断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就得有证据实证,还是得看到底存在不存在。进化论是否正确,得看化石是否存在,得实验得验证。也就是一切理论基于存在又复归于存在,终归研究的还是存在。说白了,研究明白了存在就研究明白了一切。当你知道了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那你还用研究理论干嘛?存在是一切理论研究的目标,目标达到了,过程就不重要了。
那么为什么要直接研究存在呢?因为尽管存在如此重要,但却是默认的不假思索的。比如:物理学家首先默认了物质是存在的,然后再研究物理学。为什么要默认?因为觉得本来就存在,物质的存在是常识。其实常识不一定是对的,很可能是错觉。只研究只看到高楼大厦而没看到基石,不顾一切往上修楼,万一基石靠不住呢?
(2)存在的判断是混乱的。
既然存在是如此重要,那么人们关于存在的认识应该达成一致才对。重要的就应该达成一致才对。正如重要的决定就得赶紧开重要的会议,得达成一致,次要的决定可以摆一摆或者仁者见仁嘛。然而人们关于存在的判断认识可以是太混乱了。
是否存在就得看证据。一般来讲,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是能体验到的)才是存在的。但事实上,人们的判断是十分混乱的。比如:看不见的是否存在?看不见电磁场却说电磁场是存在的,看不见鬼说鬼是不存在的,看不见华南虎说华南虎是可能存在的。再如:看见的是否存在?看见桌子说桌子是存在的,梦中或者精神病人看见桌子又说是幻觉是不存在桌子的。对存在认识的混乱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因为理论是建立在存在基础上的,所以现今的世界可以说什么理论都有。而不同理论界理论的争论说白了就是关于是否存在的争论。
有的人会说:“之所以看不见的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是因为是否符合逻辑理论。符合的就存在,不符合的就不存在。”是否看见?这是实证。实证比理论重要多了。理论没有了实证就什么都不是,实证缺了理论照样是实证照样令人信服。比如:你看见乙杀人了,这是实证。但理论是:乙是公认的好人。那么多人都不相信乙杀人了,而就你一人看到了。那你是相信乙杀人了还是没杀人?肯定是相信杀人了。不管别人再理论再指责你都动摇不了你。只要有实证,其他的理论都是浮云,再荒谬的实证也无所谓。就算你夜里看到鬼了,其他人都说鬼不存在,那你也是认为鬼是存在的。相信自己的眼睛胜过逻辑思维。而没有实证的理论就如西游记一样,说的天花乱坠逻辑严密,但也只能是臆想。关键是关于存在的判断出现混乱了,当务之急是如何统一判断标准。
存在是重要的,而关于其判断是混乱的。正如重要的议题还没达成共识,自然是火急火燎想搞明白有个正确的认识。
Ⅱ 存在的临时标准
之所以是临时标准,是因为存在这个话题比较复杂。要是简单的话,那前人就不可能想不明白。临时标准指的是常识中的标准,也就是大多数人看来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正确先别讨论。
1,内容的划分
人们一般把世界分成三部分,也就是存在的类型分成三部分:客观物质,现象,心。
(1)客观物质
客观物质就是:当你没有任何体验了,但外界还存在。这里的“外界”指的就是客观物质。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体验不到的,但外界依旧存在(不管是否体验到)。客观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管有没有人类,客观物质都存在。没有人类前就有了客观物质了。以后用“物质”作为“客观物质”的简称。

(2)现象
现象就是感官体验到的。比如: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3)心
心就是内在的体验。比如:想象,记忆,快乐,激动……
就这三部分,没有其他的了。也就是物质导致现象,现象影响心。
2,临时的标准
一般人们认为,物质现象和心都是存在的。物质是唯一的,不同人不同的现象和心。
(1)疑问
乙对咱们说:“那座山里有野菜”。那究竟有没有野菜呢?说存在野菜是不合适的,万一乙撒谎呢。说不存在野菜也是不合适的,也许乙真的见过野菜呢。说可能存在野菜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可能存在”太令人难以信服了。一个理论的结论如果有“可能”一词,那就是失败的理论。同样的,乙说自己感到很痛苦,究竟是否痛苦,咱们不得而知。这里的“野菜”说的是现象,“痛苦”说的是心。
(2)标准
通过这个疑问可以看出,对于别人的心和现象是否存在,自己是未知的。仅仅是一种信仰,顶多只能说是相信别人看到了什么或体验到了什么。盲目的说存在或不存在会对自己不公或对别人不公,明明自己没看到非得相信别人看到了,这是对自己不公,明明别人看到了非得因为自己没看到别人看到了而说不存在,这是对别人不公。那么,这个争议该怎么解决呢?先不要解决,等以后再说。正如小学课本上说最小的数是0一样,先将就着,以后再解决该问题。
标准定下来了:第一,物质是存在的。第二,自我体验到的现象和心是存在的,至于别人的现象和心是否存在?此是未知的,仅仅是信仰。
① 自我能经验到的是存在的
② 自我不能经验到的可能存在
③ 所有生物都经验不到的不存在


第一节 论物质

一 物质不存在
Ⅰ 原因
为什么说物质不存在呢?因为如果你说物质是存在的,那无论从实证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理论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通常人们默认物质是存在的,突然来个“物质不存在”,自然会有些惊讶。“默认的”往往是感性的,需要理性分析。

1 实证上不成立

虽说闭上眼睛看不到了,但外界依旧是存在的,这种认识会导致混乱。因为咱们是注重实证的,物质是没有人能体验到的,人只能体验到现象和心。当然了,如果你非得说自己体验到了物质,那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不是你不知道你是否真的体验到了,而对你的这种说法几乎是不相信的,绝对不相信就等于不存在。其实法官也是凭信仰杀人的,法官又没见过你杀人,为什么说你杀人了?凭信仰。正是因为靠得是信仰,所以会出现冤案。被冤枉的囚犯说自己并没有杀人,或者虽然杀人了但不是故意的。是否故意属于心的范畴,你不是他,自然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故意,判处故意杀人罪凭的也是信仰。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是不能判人死刑的,但利益比真理重要多了,错杀一人总比放过许多人好,可以防止混乱,因此法官觉得可能性大就判你死刑了。而物质就如同死刑犯一样,没有百分百的证据表明物质是不存在的,但为了防止过于混乱,身为“法官”的我们也只能认为其不存在。
认为物质存在,这直接导致了以下后果:第一,判断是否存在的标准没有了。通常最好是讲究实证,能体验到的是存在的,反之不存在。而如今连这个标准都不靠谱了,哪还有什么好的标准呢?还有什么标准是值得信服的呢?第二,对实证能否检验真理表示了怀疑。没体验到物质却说其存在,对自己的眼睛体验都怀疑,那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怀疑的?而对一切都怀疑只能导致认识的混乱,而且不停地怀疑有用吗?能带来实际利益吗?
既然物质不存在,那物质属于什么?属于心的范畴,是人的想象。你闭上眼睛想象物质,物质显然是属于想象的。而人们认为物质是在想象意识之外的,其实当你想象它是怎样在想象之外时,它正处于你的想象中。当你想象想象之外的东西时,其正处于想象中。既然是在想象中,那“想象之外”是怎么得出来的?暂时不探讨这个。无法脱离意识谈物质,所以物质属于意识的范畴。


2 理论上不成立

说物质存在的人是有理论的,没有理论能认为物质是存在的?不能当民众是傻瓜,民众认为物质存在肯定有其道理,只不过道理可能肤浅了些。而如今却说物质不存在,那就接下来肯定就做两项必需的工作:第一,把物质存在的理论驳的体无完肤。第二,把物质不存在的理论能自圆其说。得论证出物质存在的迷惑性,其理论是感性的,不仔细思考甚至是思考了还都以为其是没有漏洞的。物质存在的理论是如何在民众面前蒙混过关的?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1)理论
① 心的产生和变化是完全由自己的,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经常不由自己。
你想要想什么都可以想,想要回忆什么都可以回忆,想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想想就想,想不想就不想,所以心的产生和变化时完全由自己的。比如:你亲戚去世了,你想痛苦就哭泣,想笑就笑,完全由你自己。而现象则不同于心,部分现象可有自己掌控,比如:你闭上眼睛捅了别人几刀,你认为再睁开眼后看到的应该是死人了,事实也是这样的,看到的确实是死人。这属于可由自己掌控的事例,但更多时候是不由自己掌控的,你看到远方的景色不是你想让景色变成粪渣景色就因此变成粪渣了,你睁着眼睛不动不是你想让眼前的景色消失就真的消失了。
② 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需要动力,动力是在现象之外的。
心是怎样产生的?由自己产生的,自己完全掌控心,所以心是由自我内发出来的。那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由于现象不全由心掌控决定,所以现象的产生需要新的动力。总不能无中生有无故变化吧?得有个原因有个动力。
由于必须有动力,所以这个动力肯定是存在的。将这个动力命名为“物质”,那物质在哪里?不在心中,不在现象中,而且心是内部的,现象是外部的,现象的产生除了有心这个内因外,也应有个外因。所以物质是位于外部的外部,在现象之外。
由① ②得:物质存在,并且存在于现象之外。

(2) 反驳
对于以上理论,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且觉得本来如此无可厚非。那这种理论有没有漏洞?看似没有漏洞,而且就算想上几十年也未必能找出漏洞来。民众不禁疑问:漏洞在哪里?理论上的漏洞暂时不提,单凭字数少就降低了我对它的信仰。通常来说,要想论证一个观点,得花上几千字甚至几万字来论证,这样才显得专业显得论证充分。而①②加起来才不到1000字,字数少也就算了,有的论证的确也是不足1000字,但①②要得出的是两个重大的结论:第一,物质是存在的;第二,物质是在现象之外的。由于结论的重要性以及是两个结论而不是一个结论,所以才论述不到1000字的确太说不过去。读者在论证时也会论证上几千字,但那都是废话,稍微不废话还是不到1000字。
字数上差强人意,下面转入正题
① 对(1) ①的反驳

“心的产生和变化是完全由自己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A “自己”也就是“我”。那“我”是什么?“我”是属于物质还是属于现象还是属于心?
如果是属于物质,咱们目前论证的是物质是否存在,说我属于物质等于默认了物质是存在的,也就没有必要再论证物质是否存在了,因为已经感性上默认了存在,再论证也是循环论证。自身论证自身是不靠谱的,比如有的人花费几万字去论证1+1=2,由于默认了1+1=2,在论证的过程中肯定无意中用到了1+1=2,利用结论去证明结论得到的结论肯定是正确的,你已经假设了他杀人了,那再论证一番得出的结论还是他杀人了,论证的过程只能是他是怎样杀人的然后果真杀人了。之所以要证明1+1=2是因为不知道1+1=几,而在证明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直接用到1+1=2,但肯定用到了“1+1=2”这个思想,比如,一个集合并上另一个集合就是一个新的集合,这已经用到了1+1=2,只是用的不明显,何况在几万字的论证中,1+1=2的思想总得用上几次吧,因为这个思想太基本太常识了。有的人证明了1+2=3,那他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1+2=3?这值得商榷。何况人不能在没有任何体验的情况下体验到“我”,没有任何实证表明“我”是存在的。“我”更像是人想象出来的,属于心的范畴。
如果是属于心,那“心的产生和变化是完全由自己的”等同于“心的产生和变化是完全由部分心(自己)的”。那“部分心”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如果是属于现象,显然说“我”属于现象是荒谬的,是无法让人接受的。若“我”没有心灵还能算是“我”吗?而心灵不属于现象的范畴。
B 自己是怎样完全决定了心的产生和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比如,我突然想到了一只烤鸭。为什么我会想到烤鸭?原因和过程是怎样的?凡事皆应有个原因。这两个问题不好回答也答不上来,只要不认为心的变化产生皆由自己就可以不用回答这个问题。

②对(1) ②的反驳

A 对因果适用范围的误解

现象的产生是需要动力的,也就是需要个原因,这并没有错。人们将原因归因于物质,这有没有错呢?什么是因果呢?举个例子:水壶热了,水蒸气把水壶盖冲的直往上窜。水蒸气是原因,水壶盖向上窜是结果。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那么根据这些例子就可以类似地得出:现象的产生需要原因,所以物质就得充当原因。其实这种推断是有问题的,是越界的。
水蒸气和水壶盖向上窜,这你都能看到吧?由于能看到,所以都属于现象。现象你能看到吧?但物质却不同于现象是看不到的。根据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推断出物质与现象之间也是有因果关系的,这就是越界。现象与现象之间,现象与心之间,心与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不能表明物质与现象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是有适用范围的,你看见棺材就觉得打开棺材后会看到死人,打开棺材确实看到了死人,死人是棺材形成的原因,没有死人就没有棺材。但不能据此说:看到棺材,那棺材背后肯定有个相应的物质导致了棺材的形成。死人能看到,物质看不到。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当成是一回事。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此越界认识?因为习惯了因果,凡事都讲因果,用因果用疯了,所以一看到棺材立马想到背后有个物质。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看似完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的统计,习惯性的认识容易忽略细节导致片面。正如一个屡次作案成功的罪犯,习惯了成功就开始越界了,以为每次作案都会成功,飞扬跋扈干出大案,导致落网,失去了应有的谨慎理性,做出片面的判断。感性的认识由于缺乏深思熟虑导致忽略细节归纳不全。

B 对心等同于肉体的误解
人们普遍认为心在身体内部。古人认为心在心脏那里,现代人则认为心在脑里。那么,心真的在脑里吗?许多人说脑里某些组织代表幸福,某些组织代表性格……这里的“代表”其实是“等同”的意思。意思是,脑里的那团细胞就是心。
“细胞就是心”,这会导致自相矛盾。
矛盾之一:a,心是看不到的;b,脑细胞是可以看到的。若心就是脑细胞,那就承认了心既能看到又不能看到,a与b矛盾。既能看到又不能看到的东西存在吗?所以,说“细胞就是心”是不对的。细胞是细胞,心是心,咱们看到的是细胞不是心,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
矛盾之二:a,心无长宽高周长面积体积等空间属性(比如:你读到此处时感到很惊讶,惊讶属于心的范畴,能说你的惊讶有多长有多宽有多立方米吗?显然不能。)b,脑细胞是有空间属性的。若心就是脑细胞,那a与b矛盾。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得出“细胞就是心”的结论呢?首先,这是错觉性的认识。其次,这是极具迷惑性的认识。实际上,人们是误把对应关系错觉成了等同关系。细胞与心有关系吗?肯定有关系,没关系的话人们也就不会得出细胞就是心的结论了,不能当民众是傻瓜。但只是对应关系,所谓对应关系就是:细胞不是心,心也不是细胞,但细胞的变化与心的变化彼此有对应关系。比如:当人由痛苦变得幸福时,脑里的细胞也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再如:一个人胃疼,那是不是胃疼呢?不是。胃是能看到的,疼是看不到的。胃在身内,疼不在身内,因为你看不到身内有疼。只不过是胃的变异伴随着疼的变化,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人们习惯了这种对应关系,所以就联系在一起,称为“胃疼”。你的手不小心被火烫着了,你觉得很痛,其实不是手痛。既然是对应关系,那为什么如此一一对应时时刻刻对应?难道如此巧合?其实,这与问宇宙为什么一直都在遵循物理学公式一样,也许是上帝的杰作,一切都这么巧合,行星时时刻刻不偏不倚地按公式转动着,就是这么巧合。
那么,人们是如何将对应关系错觉成等同关系的?习惯了经常在一起,所以也就误当成等同了。而时时刻刻的习惯更是很容易沉迷其中形成错觉。人每天睡醒就是看到自己身体且体验到心,身体和心几乎始终是伴随着变化出现的,经常对应,习惯了几十年自然当成是等同关系了。再加上众人都这般,因此也就走火入魔浑然不觉了。比如:男方对女方说:“你只属于我”,女方也对男方说:“你也只属于我”。a属于b且b属于a,因此得出a=b.男女几乎同体了。由于男女两方长期存在对应关系,所以似乎是同一个人,形影不离如同一个人一样。“长期”,男女双方交往许多年了。“对应关系”,男方的神经与女方的灵魂几乎共鸣了,男方的神经蹦一下,女方的灵魂就震一下。由于双方彼此日夜思念,所以互为影响彼此对应,如果男女双方是如胶似漆的话,那细胞与心已经是胶水油漆黏在了一起,是同一个了。毕竟男女双方才交往几年?而人生下来就体验到身心了,身心交互几十年了吧。再说了,男女双方也不是时时刻刻想着对方,得吃饭工作吧。而人在吃饭工作时却是体验到自己身心的。所以,与男女双方沉迷于雌雄同体相比,人们沉迷于身心合一更为严重,用走火入魔形容一点不过分。这时,人们以为a已经完全等于b了,a就是b,二者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了a就没有了b。女方对男方说:“没有你我也不想活了”,而人们也会说:“没有了细胞身体,心也就消失了”。反正爱的疯狂就黏在了一起仿佛是同一个人,陷得太深就以为心是肉体的一部分,合二为一。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十分恰当,但也难找出更好的例子来说明这种错觉。反正读者应该差不多能理解就是了。
心与肉体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这有什么用处呢?其实,这让人们对死亡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如果是等同关系,那肉体的毁灭消失等同于心也消失了,把你火葬了你的心也就没了。而如今却说是对应关系。那么,只能看到你的身体烧没了,并没有看到你的心,那你的心跑哪里去了?(此不同于烧桌子,桌子烧没了就真的没了,桌子并无心)可能有以下情况:一,心没有消失,而是与另外的肉体建立了新的对应关系。二,身体消失时,心马上也消失或者过了不久消失。三,心没有消失,以后长期或永久存在,心没有与肉体再建立新的对应,有心无身。四,其他情况。其实,死亡问题只能是信仰,笔者也没有死过,没有实证过,所以只能乱猜了。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不过仔细深究猪是怎么跑的人会不会比不深究的人更能揣测出猪肉的味道呢?这个不太好说。
有人认为:把你的脑割下来看看你还有没有心?以此来反驳我的观点。这种反驳是荒谬的。第一,脑割下来就是死亡,死了后有没有心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吧。所以不能说脑割下来就没有心了,因为没死过没证据。第二,就算脑割下来心也没了,那也恰恰表明心与脑是有对应关系的。


C 对空间适用范围的误解
人们认为:凡是存在的都处于空间当中。这种认识是无法证明的,存在的一定有空间属性?心非肉体,心在哪里?心不在身内,因为身内就是些细胞组织,没有心。心不在身上,你不能直观到身上有心。不在身内不在身上,那心只能在身外了,但人却直观不到身外有心。那心究竟在哪里?其实一问“在哪里”就是前提是默认了其有空间属性,只有认为其有空间属性才会继续问出“在哪里”的问题。心无疑是存在的,因为咱们都能体验到心。但心并没有空间属性。存在的不一定有空间属性。
人们之所以认为物质在现象之外,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首先是将心等同于肉体的一部分,认为心在身内;其次是认为存在的必有空间属性,心在内部,现象在外部,那物质也该有个空间属性,所以物质只能在现象之外了。
误以为物质在现象之外,同时误以为心在身内。之所以误以为心在身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能体验到心所以心是存在的,那心在哪里?看身外没有心,再看看自己的身体,不长着心。因此只能在身内了。二是:心在身内哪里?本来根本看不到身内有心,但现在得出结论是心只能身内,通过刺激身体内部发现心也有相应的反应,看来那些部分就是心了。
空间属性是基于现象与现象之间得出来的,不能越界地使用到心或物质上。笔掉了就找笔,发现笔不在书包外,于是认为笔在书包内,结果打开书包就看到笔了。但不能根据类似这些习惯了的不能再习惯了的事例毫不犹豫地推断:发现心不在身外,那就是心在身内了。无论是笔还是书包,都属于现象的范畴,是能看到的。身体是能看到的,但心不属于现象的范畴不能看到。由于根本就是两码事,所以不能据此推断出彼。

Ⅱ 结论
1,物质属心的范畴
2,现象是因为规律
(1)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规律
(2)现象的相似是因为规律


二 物质无属性
既然物质并不存在,那物质更不应该有属性。民众一般认为物质有公共性,持久性和包含性三种属性
,以下是对其属性的反驳。

Ⅰ 属性一(公共性)
1 理论
物质是一种“公共”的存在,虽然不同人直观到的现象略有不同,但有个基本的轮廓是大家都能接受的,这个共有的东西就是物质。比如:三个人欣赏远方的风景,由于视力和观察角度的差异,三个人看到的并不完全相同。具体的现象是有差异的,但共有的东西没有差异,所谓共有的,例如远方有几棵树有多少花风景的颜色是什么……而三个人看到的正是这种公共的(物质)导致的略有差异的现象。
宇宙是客观唯一的,人们看到的只是略微有差异的现象,但现象与真实唯一的宇宙(物质)差不了多少。
2 反驳
该理论显然不是在证明物质的存在性,而是默认了物质的存在性,论述的是物质的性质。物质是什么样的?和现象差不了多少。
(1)实证上不符
首先是实证上不符,人根本就体验不到公共的物质,那种公共的无疑是归纳总结的结果,是思维的产物,它只停留在心中,只是人的想象。“公共”一词是何其抽象,思维痕迹何其明显。你不能拿出一个公共的让大家直观到吧。比如不同人看到了不同的具体的苹果,你不能拿出一个共性的苹果让大家直观到吧。所以这种公共的是想象的产物,而由于不同人直观到的现象有些相似,所以加深了这种想象。加之人们误以为物质存在,所以只好把这种想象当成了物质了。实际上,所谓的共性也是因人而已,你心中的共性的物质与别人心中共性的物质是不同的。并没有真正的共性。
(2)归纳不充分
实证上不符倒也算了,就算能归纳出共性的物质那也行啊,但人们的归纳是片面的。所谓的共性只是归纳了多数正常人得出来的,并没有考虑到少数特殊人也没有考虑到动物。比如:几个正常人吃火锅,虽然直观到的食物略有不同,但共性的食物是有的。究竟吃了什么,心里都有数,这就是共性。然而合理的归纳是:要考虑到各种人和各种动物。你看到的是具体的绿灯,你不能只考虑到大多数人看到的也是如此这般,从而归纳出绿灯是客观的物质。人们在归纳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们,由于他们直观到的与正常人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硬要归纳的话,那就很难找到所谓的共性,只会得出一个个体心中一个不同的世界的结论。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啊,不同个体不同的现象,究竟真正的物质存在吗?就算存在,你也不能说出是啥样啊,既然说不出是啥样又说其存在,那谁会相信其存在呢?正如你对别人说你见到美女了又说不出美女长啥样,别人相信你见到美女了吗?别人只会一笑而过。
再仔细想想,便发现物质存在实在太荒谬了。平常你心中的宇宙是有恒星行星太阳系……等等,然而不同人心中的宇宙其实是不同的,宇宙是想象的产物。话说你也没见过宇宙的全貌便说宇宙是客观存在的,这很明显是把想象当成了客观的了。咱们在谈宇宙时千万不要忘了其实动物心中的宇宙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的,你可以说人的认识思维水平比动物高,但不能说人直观到的现象比动物直观到的更合理,在体验方面不同个体应该是平等的。把主观的当成物质倒也算了,关键是人们把物质强加到了动物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众人看到了绿灯,说绿灯是物质,把色盲看到的当成主观现象。而动物又看到了什么?比如:甲领着一条狗,甲对乙说:“我家的狗看到了前面的花朵。”这种说法显然先入为主,甲非狗又怎知狗看到了花。当然,甲会更正说:“狗把花看成了某种样子,而这种样子由于人们未体验过所以是未知的。”甲的这种说法代表了许多人的错误观点,那就是错将主观的想象当成了客观的物质并把这种客观强加到动物身上,本来动物心中的世界是另一种样的,人们非得说它们看错了,把花看成了某种样子。当然,也许在动物们看来世界是某某样子的,而人类看错了,人类把“某某样子”看成其它的的了。不同种类心中不同的宇宙,咱们不能和动物犯同样的错误,不能执着于心中的物质世界,不能强加主观。并无真正的唯一的宇宙,我心即宇宙,我心灭则宇宙灭。
以人类为中心,尤其是以正常人为中心,这是造成人们思维片面的主要原因。只有主观的现象并无客观的物质。

Ⅱ 属性二(持久性)

1 理论
什么是持久性?宇宙是持久存在和变化的。就算人体验不到物质时(其实从未体验到过),
物质依旧是存在的,并且持续变化持续存在,从未中断过,这就叫持久性。
那么人们为什么认为物质具有持久性?举个事例来说明吧。这个事例可以代表其它事例,反正就是这个原因。
例如:甲看到一朵花,然后闭上眼睛,一秒后又睁开眼,他看到了原来的花。所以花是持久存在的。
(1) 看起来是相同的
闭眼前与睁眼后看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点不同。都是花朵呗。
(2) 相同的是同一个
既然是相同的花,那就是同一朵花
(3) 同一个是持久的
既然是同一朵花,那在自己闭眼后它依旧是存在的,不能消失后又产生同一朵花,所以只能是持久存在。
2 反驳
这种理论常常用来反驳“物质不存在”,你说物质不存在,那为什么我睁眼后又看到了它?那只能说明我闭眼时它是存在的。其实这种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当然了,得仔细琢磨才行,因为缺陷漏洞不是那么好找的。
(1) 看起来是不同的
首先,睁眼后与闭眼前看到的花是不同的。睁眼后看到的花多了点灰尘有了点位移,没有绝对的相同,因此是不同的,从细节上说是不同的。也许有人会用“相似”来形容,但“相似”应该归属于不同。因为不同和相同是绝对的,要么相同要么不同,有一点不同就是不同。
(2) 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个
人们由于以为看到了相同的现象,并且以为物质是存在的,所以归因于物质前后是相同的,又把相同的当成了同一个,所以进而认为物质不仅存在而且持久存在。看到现象是因为物质的影响,此时物质是存在的,看不到现象时物质依旧是存在的(否则就无法解释同一个的问题)。
现象不同并不能驳倒物质的持久性,人们完全可以认为物质是持久存在的并且物质的些许变化导致了人们在不同时刻看到了相似的现象。所以,现在还得做进一步的反驳。
相同的是同一个吗?人们会以为是同一个,其实不一定。偷梁换柱的例子见多了,把相同当成同一个而被骗的事情很多。就算你认为闭眼前的宇宙与睁眼后的宇宙是相同的,那也不能得出是同一个宇宙的结论。
相同的不是同一个的例子。比如:认错人了,还以为是同一个人,结果人家解释说自己是双胞胎。这时你才醒过来:原来不是同一个人啊。所以,据此可以认为,就算是相同的物质,那也不能据此判定肯定是同一个物质。就算前后看到的花一模一样,也不能肯定物质是同一个。
人们已经陷入了这种错觉并且浑然不觉。人是会说话的,花是不会说话的。你认错人了,别人会说话解释点醒你说你认错了不是同一个。而花是无法对你做出解释的,因此你也就以为是同一个而浑然不觉了。正如你遇见了不会说话的人(哑巴),你以为是同一个人,而他由于不会说话所以无法做出解释,所以你也只会误以为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双胞胎。哑巴能解释清楚吗?不能解释清楚!所以哑巴不能点醒你,花也不能点醒你,只好让笔者来点醒你了。说得不好听点,如果没有笔者的点醒,也许其余人都沉浸在“同一个”的错觉中。这就好比:双胞胎姐妹甲乙(又都是哑巴),甲在此处上学,乙在彼处上学,有一天甲的同班男生一起坐公交聚餐去了,这时乙上了公交,所有男生都指着乙喊着甲的名字。乙能做何解释?那班男生都沉浸在了“同一个”的错觉当中而浑然不觉。也许乙会赶紧拿出纸笔写上几句说明一下,但花是不会写字表达的。所以,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个,根据相同得出同一个的结论是荒谬的。而由于不一定是同一个,所以不一定持久存在,不一定具有持久性。一人沉浸在双胞胎错觉当中以为是同一个,而其他人也都沉浸于此,绝对的一致就是正确的,因此大家都认为是同一个。进而大家都认为是持久存在的。
(3) 不同的就不是同一个
其实,人们对是否为同一个的判断是十分混乱的。比如,相同的是同一个吗?不一定,偷梁换柱的例子很多,看起来相同并且认为是同一个,其实不是同一个。不同的就不是同一个吧?不一定,当你见到某人时以为是另一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整容了而已。那么,判断是否是同一个的统一标准是什么?不谈标准不谈理性只凭感性乱判是不应该的。
人们会把相似的当成是同一个,而把不相似的当成不是同一个。其实,相似就注定了不同,就表现出了不同,因此不管是否相似,都是不同的,都不是同一个。许多人是这样认为的,比如:今天看到了花是这般的,明天看到了花谢了,因此认为是同一朵花,只不过是花发生了变化。此谓:相似的就是同一个。而对于整容来说,由于并不相似,所以不是同一个。如果他从不告诉别人自己整容了,那全世界都以为不是他了。所以,只要有一点点不同,那就不是同一个,这个标准一定要定死,否则就乱套了。因此,明天你看到花谢了,那就不是同一朵花。如果说是同一朵花,是同一个的话。那就必须解释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变化小就是同一个,变化大就不是同一个?是否为同一个与变化大小有关吗?第二,就算变化大小决定了是否是同一个,那大小的界限是什么?多大就不是同一个了,多小就不是同一个了?比如:甲乙两人明天都到野地里看花去了,甲说:“这花不是原来的花,你看,土松动了些,估计是新栽的。”乙说:“不会吧,还是原来的花吧,这和我们昨天看到的一模一样啊。”再如:甲乙丙看到丁,甲心里认为:“这是丁吗?咋和原来长得不一样?”乙心里认为:“虽然长得略有差别,但基本可以认为是丁。”丙心里认为:“不知道是不是丁。”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究竟差别多大才算不同一个?差得多就是不同一个差的少就是同一个?这样公平吗?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只要有差别就是不为同一个的,只不过由于差的少并且人们认为物质是持久性的,因此用“变化”来解释同一个。只有变化才能兼容“不相同”和“持久性”。
如果你认为差的小就是同一个,那必须解释差多小才算同一个!解释不清的话只能证明并非差别大小决定了是否是同一个。判断是否为同一个,这个标准应该是清晰的也是定死的,而不应该是模糊的。不应该是以下情景:差的小是同一个,差的不大不小说不清楚是否为同一个,差的大就不是同一个。当然,人们会用规律来解释变化,由于变化按规律来,所以是同一个,但变得太大了就不按规律来了,就与人们认为的规律不符。其实人们认为的规律是有限的,而规律是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的,没有不按规律来的,只是有些规律人们尚不认识清楚。其实并无所谓的变化,变化是错觉的产物是思维的产物。它是建立在“同一个”和“持久性”基础上的,而其实并非同一个,并无持久性。
按照常识,同一个和持久性都是对的,而变化则是用来解释不相同但持久的。不过笔者认为:同一个是陷入了双胞胎错觉得出的错误认识,加上众人都这般错觉,双胞胎错觉加上群体性错觉一起导致了“同一个”的错觉,而同一个的错觉进而导致了持久性的错觉。人们再在此错觉基础上思维出变化来解释错觉中的差异。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5:53:00 +0800 CST  
论人性与道德


一 道德的因素
导致道德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四个因素:情感因素,习惯因素,利益因素,被迫因素。
1 情感因素
人对别人的情感同情心恻隐之心怜悯之心是会导致人帮助别人的,此为导致道德的情感因素。比如:母亲抚养爱子可不是为了利益,而是纯粹为了母爱。情感因素会导致道德,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用赘述。
2 习惯因素
由于早期的教育或者习惯性的行为导致了人们会习惯性地做一些道德的事情,这可不是因为有情感什么的,而是因为已经养成习惯了,习以为常了,遇事就不自觉地那样干了。比如:见到别人丢的包就不会去抢去偷,因为习惯了嘛,不是因为情感,因为那个包说不定是罪犯掉的也可能是日本人掉的,你对这些人有情感?没有。你只是养成习惯了,所以不去抢偷。
3 利益因素
许多时候人之所以讲道德是为了利益,大致分三种情况:第一,为了互利共赢。你和你朋友讲义气,和合作伙伴讲感情讲信用,这些都是道德行为,互相帮助呗,大家一起合作又没有偷抢什么的。但这不一定是出于情感而讲道德,更多的是为了利益,互利共赢嘛。一个人单干可能干不成事情,所以选择与别人合作,实际上是为了利益。第二,伪善。讲道德是为了骗人坑死人,假心假意,骗取你的信任,坑你的钱财等。第三,为了追求天堂极乐等。比如宗教徒讲道德,他们不是出于情感讲道德,而是纯粹为了利益,为了升天堂到极乐。不能说宗教徒的讲道德是善,因为不是出于情感不能称之为善,也不能说是伪善,因为宗教徒确实是帮助了别人没有坑别人。
4 被迫因素
被迫因素是说讲道德是因为被逼无奈,有被动被迫的成分。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利益,但有时候不得不妥协,所以被迫讲道德。那么如何理解“被迫”呢?后文再讲。咱们先看几个事例说明一下道德中的被迫成分。看了这些事例你就会觉得讲道德确实有被迫的因素,甚至是主导因素。尤其是古人的讲道德,被迫成分更大,下面举些古人讲道德的事例。
古人为什么讲究孝?如果你抚养孩子,等你老了后你没有劳动能力了那孩子不孝你只有饿死的份,所以要强调孝。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不提倡孝的话,估计全国的老人们都活不下去都会造反了。所以统治阶级特别强调孝。而现代社会对父母不孝敬,父母有低保也能活了。所以孝是被逼的。
例如,为什么古人讲究信用?你如果借给了别人粮食别人不还,那你可能就活不下去了,而别人也可能会遭到你的报复,因此没办法只能双方都讲信用。现代社会,你借给别人5000元别人不还,你觉得不还就算了绝交就是了,而别人也觉得有钱了。所以古人讲信用是被逼的,不讲信用会产生很大的仇恨伤不起呀。
例如,古人为什么讲究勤劳?不勤劳不种地只有饿死的份,勤劳不是什么美德,都是被逼的。例如,古人为什么善良?因为刑法太苛刻,不善良不行啊
古人为什么讲究贞操?因为古代资源短缺,资源只能分给男人多一些女人少一些,所以男子得以读书科举考试,女人只能等着嫁人。男人有文化知识财富能力,女人什么都没有只有贞操,婚姻是利益的交换是互利共赢,女人什么都没有能嫁出去吗?所以女人必须有贞操才能被男人所接受。而现代社会资源丰富,女人也可以上学找工作,所以女人也有知识能力文化财富,女人不需要贞操也会因为有这些被男人接受吸引。所以古代女人讲究贞操是被逼的,否则连嫁都嫁不了,否则将来谁养活她?
孝是因为资源短缺,现代美国人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是在坑自己的钱吗?既然父母有福利,那美国人干嘛孝?讲道德是因为被逼无奈。古代皇帝资源丰富,你见过哪个皇帝是讲道德的?讲道德是被逼无奈,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没钱也被逼讲道德,你见过哪个当官的讲道德?在没有被逼的情况下谁会讲道德?
古人为什么讲究义气?因为资源短缺所以一个人劳动恐难生存下去,所以得有人帮衬着,必须互相帮助才能活下去啊。而现代人不讲义气没有朋友照样靠自己活下去。古人为什么讲究仁慈?被逼无奈啊。资源短缺导致别人粮食缺乏,你如果不仁慈不分给别人点粮食,难道想让别人抢你的粮食吗?不仁慈就会招致别人的仇恨,不仁慈就会导致自己的粮食被别人抢从而使自己饿死,因此只能分给别人点了。
古人为什么忠诚?被逼无奈啊。现代人忠诚个屁?经常跳槽啊,反正不缺钱,哪里能发展就往哪里跳。而在古代,农民只能选择地主被地主压榨剥削着,农民没钱啊,能跳槽吗?一跳槽地主就不给钱不给粮食饿死你。所以农民们只能对地主忠诚讨好了,这样才有可能分到粮食啊。
古人为什么节俭节约,因为被逼无奈。没有钱贪什么?所以只能节俭。仅有的粮食只够吃饱,浪费粮食等于自杀啊,所以只能节约。而现代人有资源,所以奢侈浪费了。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忠仁孝礼义信善良贞操勤劳……这些美德都是被逼无奈啊。满口的仁义道德原来都是被逼无奈,如果没有被逼的话那谁会讲道德呢?所以,古人的道德既有情感等成分(现代人也有这个),但也有很多成分是被逼无奈。
二 基本的人性

在弄懂道德前,首先应该弄懂基本的人性。一般情况下,人性都是这样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欲望是第二位的,情感是第三位的。注意,是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会在后文论述。其次,人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就是利大于弊就干,通常在生命 和欲望之间选择生命,在欲望和情感之间选择欲望。
生命>欲望>情感
1 个体的人性
为什么研究个体的人性?因为道德是集体的,如果你连个体 都不懂你还想懂集体吗?所以先研究一下个体的人性。
人性究竟是怎样的?这得看人在没有任何约束情况下会干什么事情,如果人有约束那么又怎么能看出人的实质人性呢?而人在没有任何约束情况下的事例很少,但还是有的。比如:独裁者,独裁者是无情的,比如武则天杀子 ,他们只追求欲望不讲究感情,但是,独裁者在生命和欲望面前会选择生命,许多独裁者在失掉性命前都哀求别人说自己什么都不想要就想活命,在欲望和生命之间选择生命。再如:日本人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日本人进入南京后就没有约束了,接下来就是无恶不作了 毫无情感彻底冷漠了。
总之,人性都是这样的,第一: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只要生命有保障,就忽略情感,只追求欲望享受;第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让自己 的利益最大化,权衡利弊得失,选择成果最大化。
2 群体的人性
个体没有任何约束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独裁者 但是这个社会是一个集体,如果大家都没有任何约束 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个体就是个体利益最大化 但是人在集体当中 所以反映出的就是集体利益最大化。没有约束的利益最大化就是:只要生命有保障,就忽略情感,只追求欲望享受,享受越多越好;如果生命没有保障,就首先让生命有保障再说(不管是追求欲望还是情感)。
但是呢 集体的话 如果大家都没有约束 那么大家光知道追求欲望享受 就知道拼命地掠夺强奸…… 这会导致战争 战争的后果就是大家很多人死了 生命是最高利益 很多人死了 这不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啊 。 这个时候,没有欲望是不行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都希望欲望享受,但欲望随意发泄随意膨胀也是不行的,因为那样不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
如果生命没有保障,就首先让生命有保障再说(不管是追求欲望还是情感)。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不能就只是抢劫强奸,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呢。光克制欲望行吗?我欲望少点我稍微克制点,能保命吗?于是大家抢的少了,虽有欲望但欲望克制了点。大家懂得树上的苹果不能随意想抢多少就抢多少,所以拿的少点就是了。但是,光靠树上落苹果能活命吗?不能,还得种地,光靠自己拿苹果自己种地吃 不与其他人合作互动 能活命吗?不能。生产力水平太差了 ,光靠自己努力不够活命,而且等你老了你动不了了自己等着饿死吗?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欲望不能活命,还得讲情感讲团结,而且大家在讲情感中也觉得了一丝快乐(助人为乐嘛,但这种快乐与欲望带来的快乐比较 差了不少)。集体利益最大化,讲点欲望,稍微克制点欲望,再加上讲情感 这样才能活命嘛。所以,这时候大家既讲欲望又讲情感讲道德。这符合集体的利益:生命》欲望》情感,生命首先得到保障。人都是这样的权衡利弊:如何尽量欲望多情感少能首先保障生命?人不愿意为了保障生命就特别特别注重情感,而是说:“我尽量讲欲望,情感尽量不讲,但为了生命有所保障,我不愿意讲情感但被迫讲了情感,虽然被迫讲了情感,但我实际上更喜欢欲望。我克制欲望追求情感是为了保命,只要命保住了,欲望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而情感的话,只要讲到一定程度能确保保命就行了。”
为什么要讲集体利益啊 作为个体难道不能自己没有任何约束吗?实际上 脱离集体 你也可以想干啥就干啥,你到别的地方隐居了也行啊。但是,单靠个体是无法生存的,最终也必定会饿死,单靠个体等你老了后你必定会饿死。所以个体必须融入集体,而集体的话就是集体利益最大化。
上面所说的情况实际上道德已经产生了 而且说的是生产资料比较短缺的情况。大概相当于中国古代安定的时候吧

下面说一说生产资料严重短缺的情况:
生产资料严重短缺时,大家为了活命,首先大家觉得欲望得克制,然后再说说情感。竟然发现就算十分讲情感讲道德也不能活命。因为你拥有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还要把粮食分给你父母,你还要帮助别人,那你会饿死啊;大家都十分讲道德,但大家都没有钱,所以你得到别人的帮助还是要饿死。所以说,讲情感讲欲望都是死,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完全得不到保障,人民会干什么?造反啊。欲望发泄啊。欲望不发泄不造反那么死亡的可能性99% 欲望发泄发动暴动起义那么死亡的可能性肯定低于99%。发动起义尚有一些生机 ,所以大家都反了。生命得不到保障,但欲望》情感,所以反正讲不讲情感,生命都没保障了,那干脆不讲情感了只讲欲望了,偷盗抢劫就是了,一副土匪做派,这时每个人都像是暴君一样,欲望肆意发泄。
下面谈一下现代社会的道德 现代人基本不怎么讲道德了 道德沦丧呗 那么分析一下为什么道德沦丧了

现代社会 生产力发达了 在这种情况下 先说说情感吧 十分讲情感能活命吗?肯定能啊,一点都不讲情感能活命吗?不能,晚年走不动还是被饿死。那么,不是很讲情感只讲一点点情感能活命吗?能,老年人有养老金 有 养老院啊。那么应该十分讲道德还是不是很讲道德,当然不很讲道德了。讲情感是为了生命有保障的,只要生命保障了那情感能少讲就少讲,所以现代人不怎么讲道德了,而是更加讲欲望了。所以,现代社会坑蒙拐骗的多了很多。
生命》欲望》情感

所以 道德的形成和变化有其必然性 是由集体利益最大化以及人性的这种本性决定的 具有必然性
这就是道德的形成和变化 如果你连这都不懂 那还不如去死
自古以来 生命》欲望》情感 和 集体利益最大化 都没有变过 唯一变过的就是生产资料变多了。说白了,人性未变,物质多了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00:00 +0800 CST  
论时间
一 时间的本质
1, 时间源于记忆。
世界上体验不到时间的人有婴儿,植物人等。绝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时间。上一节已经述说了感觉的真实性。婴儿感觉不到时间,成人能知觉到时间,虽然成人的数量比婴儿多,但婴儿到的更原始单纯真实。所以时间本不存在,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错以为时间存在呢?若世人皆是婴儿,又有谁会以为时间存在呢?时间又怎能存在?一个母亲抱着她刚生下来的婴儿,半年过去了,母亲常能到时间,而婴儿从不觉得时间存在。
首先,人非生而便能感觉到时间,故时间非感觉而是一种知觉;其次,人为什么刚生下来时感觉不到时间?因为人刚出生时还没有记忆。由此便知:时间作为一种知觉,必然掺杂了主体因素先验因素,这种因素显然是记忆。外界本无时间,由于记忆导致了大多数有记忆的人错以为时间存在。
现象与印象是不同的,现象只存在现在,因为人只能直观到现在的情景。故现象里不存在过去未来,只存在现在。然而,印象里却还记着过去,梦想着未来,故现象里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既然现象只处于现在,那又何来的过去未来?基于记忆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印象,基于这些印象形成比较对比从而知觉到过程,进而知觉到时间。但现象里并没有记忆,人又直观不到时间,故现象里并没有时间。昨天已经过去,故而昨天已经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昨天了,那人就不应回忆昨天。明天尚未到来,故而不应联想明天。当人不回忆或联想昨天明天时,人便如同失忆,故显然没有时间可言。现象消失后就没有啦,但人却还在回忆现象,这必然会导致人产生现象还存在的错觉,从而导致时间错觉。人应当从容的忘掉过去,这样才能真实些。譬如一个婴儿,没有记忆,过一秒忘一秒,故婴儿只觉不到时间,故本无时间。都是人的记忆导致的时间,无记忆则无时间。既然现象中不存在记忆,那人只有消除主观影响,只有失忆或没有记忆时才会由于不掺杂记忆等其他先验因素而略显真实单纯。
过去已经过去了,所以也就不存在了。你能看到过去吗?不能,你只能看到现在。所以过去已经没了。但是,人是有记忆的,所以你自然会回忆起来,把没有的过去当作还存在着,把以为还存在的过去和本来存在的现在一比较,自然会觉得时间存在。因此你应该失忆,只有失忆才能不把没了的过去当成还有。记忆是人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时间,所以时间是人的时间,是人的主观错觉。
时间的产生源于比较,是基于两个或多个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才错觉出时间的。然而,现象中只存在一个时间点,那就是当下现在,并不存在两个或多个时间点。人只能处于一个时间点中,不能处于两个不同的时间点,故现象中不存在时间。故时间是由于记忆产生印象从而产生N个时间点的比较而产生的错觉。有人说:再有人之前就有时间的存在。即:先有时间后有人的记忆,人在有记忆前就有时间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第一,说这句话的人本身是有记忆的,是有了记忆后才说出这句话的。可见终归仍是先有记忆再有时间。第二,人是如何知道在有记忆前是有时间的?有记忆前就是没有记忆时,只有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才能知道。然而没有记忆的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能表明有记忆前是有时间的。再者,既然有些人说时间客观存在,那时间在宇宙中哪里存在?估计没人能回答上来。说时间存在于宇宙当中却又找不出在宇宙哪里,这就好比说鬼存在于宇宙当中却说不出鬼在宇宙哪里,很难让人置信。另外,就算时间客观存在,就算没有人类前就有时间。那时间为什么不能给予婴儿植物人却只能给予有记忆的人呢?这个问题无人能回答上来。为什么只有成人且非植物人才能体验到时间?究竟是本来有时间人体验到了时间还是本来无时间由于人的记忆导致有记忆的人体验到了时间错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时间源于内在而非外在,遍寻宇宙你永远找不到时间,故时间只存在于人脑中。时间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存在,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说时间不存在是错误的,毕竟人知觉到了时间了,体验到的肯定是存在的。当然,这节内容所说的不存在是指不客观存在不在人之外存在。无人便无记忆,无记忆便无时间,故无人便无时间。
时间是种知觉,自然也是种观念。观念的产生源于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观念,先有记忆后有观念。无论是公元前还是百年后,这都是人脑中的观念,先有记忆后有这些观念。因此不能说公元前先于记忆而存在,没有记忆哪来的观念又何来的公元前?故先有记忆后有时间。
过去未来皆是人由于记忆联想而产生的错觉。当人想到过去时并非真的回到过去,想到未来时并非真的到达未来了。过去未来现在皆是当下,不应把过去未来当真,否则把记忆当真了就错以为时间真实存在了。这就好比:一支箭沿水平方向向前飞去,此箭在竖直方向未飞,不应把向前飞当成在竖直方向飞,此箭再怎么飞都处在水平面上。箭永远处在水平面上,这是永恒的。人再怎么想过去未来都是现在想的,所以过去未来实则处于现在。当下即永恒。若世人皆失忆,外界刺激照常,又有谁能知觉到时间呢?又有谁会以为时间存在呢?故外界本不存在时间。一个植物人十年后醒了,他依旧以为自己在十年前,若世人皆此植物人的状态,都是十年后醒了,又有谁会以为自己过了十年呢?故无记忆断无时间。
严格得讲,不谈时间才算真实。因为没有记忆时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时间。所以更准确的讲,真实与时间无关,一谈时间就是谈虚妄。但由于总不能什么都不谈,那就没写的了。
2,时间的客观错觉。
首先,人们为什么会以为时间客观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时间客观存在,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记忆的。错的一致便都以为都是对的。众人皆体验到了时间便都觉得时间存在,你这样想我这样想大家都这样想。感性上的一致导致了错的一致而缺乏了理性思考。一个理论要做到完美性正确性,那它就要归纳到考虑到所有可能存在的情况。当人们说时间是客观存在时,并没有考虑到婴儿植物人的体验,所以归纳的不全面。可见,说时间客观存在是片面的肤浅的自以为是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没有考虑到婴儿植物人体验不到时间呢?每个人都知道婴儿植物人无时间观念,但每个人在思索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却未将此考虑进去?为什么呢?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言即:不辩不明。辩论是语言上的辩论。婴儿植物人是不会说话的,故不会辩论,因此便不明。所以当一群人在思索辩论时间是什么时,婴儿植物人不会站出来与这群人辩论,所以婴儿植物人极易被这群人所忽略。一群有记忆的人辩论时间自然会得出时间客观存在的结论,更何况大多数人都是有记忆的呢。这就好比:老板开会,问员工:“这个方案行不行?认为行的举手。”结果大家都举手了,只有一个员工不举手。但没人看到他没举手。所以老板兴奋的说:“都通过了啊。看来这个方案肯定是对的。”下面的员工都也觉得如此。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少数人的意见表达不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极易将大多数人错以为成所有人。首先是把多数人的体验错当成所有人的体验,其次是因为所有人都体验到了故而错以为时间本来存在只是人体验到了罢了。此便是时间客观错觉形成的原因。
其次,为什么会导致时间的共性。客观即是大多数人的主观达成一致,要达成一致必须由其规律性和必然性。时间错觉是外与内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是外界刺激,内是内在记忆。无外则诱发不出内在的先验记忆,无内则无法形成回忆从而形成时间错觉,故二者缺一不可。外界刺激消失后,人的内在记忆将其回忆,将已经不存在的了想成还存在着,故产生时间错觉。若人无记忆,外界刺激消失后,人也不去回忆当其消失,这样就一一对应,如婴儿般真实了,因此就不觉得时间存在了。外界本无记忆,若回归真实当无记忆。没记忆是什么样的?这个很难想象,因为一想就掺杂记忆,所以干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如同睡着了一般,一直都睡着自然无时间了。那么,为什么众人皆有时间这般知觉?第一,外界刺激时常给予。无论是否有记忆,外界总在刺激每个人,每个人都接受外界刺激。第二,内在记忆具有很大的共同性。记忆取决于遗传,且记忆是人类遗传中很共性的先验成分。记忆不同于性格基因智商等个性化遗传,而是很共性。这具体表现在:大多数人都是有记忆的,而且记忆模式都几乎相同。内外的一致导致结果的一致,故而导致众人皆此般时间知觉。众人对时间的主观体验一致,自然就客观了。外界刺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先验记忆源于遗传,父母的遗传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内外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导致众人皆能体验到时间,时间的体验也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故而并非你不想体验时间就体验不到了。遗传和外界的刺激均具有稳定性,故而我们我们时间的体验也具有稳定性(除非稳定性被打破,比如脑震荡成了植物人)。此便是时间错觉产生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虽然时间是主观的,但时间不是人类主观臆想出来的,故虽主观但有规律性必然性。
二 时间的顺序
1,先后性
为什么人知觉到的时间顺序是先后而不是后先或其他顺序呢?即:为什么人觉得自己在走向未来而非回到过去?这主要是因为遗传。人不能直观到时间,更不能直观到先后,可见先后源于内在而非外在,先后顺序是先验的。不能在感觉中寻找先后故只能在内在寻找先后。时间是内在的知觉,那时间的顺序自然也只能是内在的了。记忆是先验的,那记忆的顺序自然也是先验的。外界刺激诱发挖掘出人记忆中的先后性。试想:当地球上第一个人刚出现时,没人告诉他时间朝未来发展,他也直观不到时间在朝未来发展,他直观不到先后却以为有先后顺序。可见时间及其先后顺序不是通过学习传授获得的,亦非外界固有的,所以只能是内在的先验的。一个人以为是先后,众人的记忆模式又具有共同性,故众人都以为是先后。每个人遗传下来的的记忆编排顺序都是先后顺序,自然众人皆认为时间是从过去面向未来的,此便使众人错以为时间是客观的时间顺序也是客观的由古到今。这种“客观”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几千年来,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以为时间是向未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都是人,遗传下来的记忆都是这般顺序。只有非人类非人所生的才有可能以为时间在倒退。一千年前,中国人与印第安人没有任何来往,但中国人和印第安人皆认为时间在向前发展。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接受相同的外界刺激或相同的教育,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人。第二,如果你教育儿童们时间是面向过去的,他们肯定会把“过去”一词理解成是未来的含义。时间先后是无需教育的,遗传特性决定认知特性。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正是遗传特性的反映。只要遗传不变,则记忆之先后不变。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先后顺序,而想象到的情景也是先后顺序的。人的认识总是受先验因素的限制。父母遗传给我们这样的大脑,我们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这样来。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03:00 +0800 CST  
2,先后的分类
现有我还是先有孟子?通常人们会说:先有孟子。实际上,说先有我也没有错。理由如下:我是一两岁时听到了“我”这个声音,有了我这个观念。十二三岁时听到了“孟子”,有了孟子这个观念。故先有我后有孟子。我和孟子毕竟是我头脑中的观念,我先有了我的观念再有了孟子这个观念。尽管我十二三岁时听到(看到书上写着)“孟子生于公元前”,但孟子不是公元前的而是我十二三岁时的。因为孟子仅是一个观念,我并没有见到孟子本人,所以孟子仅是一个观念罢了。此观念是我十二三岁时脑中产生的,而非公元前的观念,非公元前产生的。故而孟子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不是公元前的。十二三岁时想到公元前,那公元前就是处于我十二三岁时的,并非我一想到公元前就真的回到了公元前。如此而言,的确是先有我后有孟子,此虽荒谬,然却也是无法被驳倒的。按这样的想法,一个人计划开枪打死另一个人,然后果真打死了那个人。则此人是先有“打死另一个人”后有开的枪。因为先有想象打死了对方,后有开枪打死了对方。这与不小心走火打死对方是不同的。前者显然负更大的责任。
因为听到过孟子,所以说孟子于我十二三岁时存在于我的头脑中。而我从未回到过公元前,更没在公元前亲眼见过孟子。所以没有经验到没有直接体验到孟子在公元前存在,故此只是一种信仰。“先有孟子后有我”,这是想象中的时间,是超验的,“先有我后有孟子”,这是经历过的时间,是经验的。此为先后的分类,一类是超验性时间的先后,另一类是经验性时间的先后。也可以说是想象的时间与实在的时间。从人有记忆到目前的具体经历过的时间为经验性时间,此类时间是个别的自己的个性化个体化的,不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个体的个别经验使人知觉到时间,并且诱导出人的先验的想象力,人便将个别的一般的想象拓展推广到共性的普遍的。如此便拉大时间先后,想象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本来经验性的时间就是错觉,那么建立在错觉基础上的想象则更加是错觉。故而经验性时间和超验性时间皆是错觉。但由于有记忆的人几乎都有想象能力,而且先验想象也有很大的共同性,故而导致众人的错觉又形成了一致,故而众人皆认为自己对时间的想象也是对的。
2,当下与先后
只有当下没有先后,当下囊括一切现象印象。比如:我想到:“曾经他是一个学生”。此想法是我现在想到的,故是现在的。因而曾经不是曾经而是现在,并非真的回到曾经。想归想,但想到的都是处于当下的。我刚才想到:“我十二三岁时听说孟子生于公元前”,此想法是现在的想法,故孟子终究不是公元前的也不是我十二三岁时的,而是当下的。“公元前”“十二三岁”也是当下的。因为公元前非真的公元前,十二三岁非真的十二三岁,唯一真的就是自己处于当下。
将当下规定为0,经历中的时间为T1,想象中的时间为T2,则为(0,T1,T2)。不管T1与T2怎么变,0是不变的。回归真实,过一秒忘一秒,则处于永恒的当下当中。不恋过去不贪未来,不谈年寿几何。
三 时间的传承
时间之所以能不间断地传播下来,这主要是因为记忆的传承。每个时代都是有人的,故是有记忆的,所以人们陆续传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0,T1,T2)格式,每一个人都是处于当下的。由于前人的T1比后人的T1早,故将T1发生的情景用语言文字传承给后人让后人去想象(虽然后人没经历过T1),后人便记住T1发生的情景,并将其传播给后后人,如此循环下去,一代传一代,自然今人铭记历史,有许多想象。由于人的想象力导致了人能想象到先于记忆就有的时间,故而导致了人们产生“先有时间后有记忆”的错误认识。时间本是虚妄,时间的传承就是错觉的传承。
人觉得总是存在时间,这是因为自从人有了记忆后总是有记忆直到死前尚有记忆。什么时候没记忆了记忆系统坏了便也没有时间错觉了。一切现象无论先后,应是平行关系。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03:00 +0800 CST  
论时间(一)
本人是世界上唯一搞懂时间是什么的人,最起码能说清楚时间的来龙去脉。除了我之外,没人懂时间。此文就说明一下时间的来龙去脉。
一 客观世界是大多数人主观的一致
这话题貌似与时间无关,读完后面你就发现有关了。
由于不同的生物不同的世界,当你说宇宙是太阳系恒星太空……组成的时候,你不要忘了其实在瞎子或动物眼里世界完全不是这样的,因此并没有所谓的唯一的绝对的客观世界,一切都是人的主观世界。而所谓的客观世界只不过大多数人主观的一致导致的。大多数人看到的想到的有相似成分,基于这些相似概括出所谓的客观世界。
大多数人是指哪些人?一般要符合三个条件:感官正常,思维正常,表达正常。因为大家聊起来原来发现很一致所以觉得是客观的。因此不包括少数人和动植物。少数人指瞎子色盲(感官不正常),精神病人植物人(思维不正常),婴儿胎儿(表达不正常)。在此,特别强调一下胎儿婴儿,因为他们感官到是虚无的或模糊的,与大多数人的体验是不同的,但是由于他们是不会说话表达的,因此被大多数人给忽略了。也就是说咱们在总结客观世界是啥的时候把植物人瞎子等忽略了外,把胎儿婴儿也忽略了。那么这种忽略就导致了严重后果了,就与时间扯上联系了。
也就是说,谈时间前首先要唯心,把客观世界要否定掉。这倒不是说故意否定,而是说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客观世界。
二 时间的产生
1时间的无限性
A 阐述
人在胎儿时期体验不到时间,在婴儿刚出生时也体验不到,后来才逐渐体验到时间。大家都是从胎儿婴儿时期过来的,由于大多数人的主观一致导致了时间的客观存在。因为大家都不是胎儿婴儿了,都能体验到时间,所以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限的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未来,时间从未停止过,为什么会无限呢?
B 强加
将客观强加到少数人以及动植物身上,将所谓的客观存在的颜色强加到瞎子身上,说瞎子瞎了没看到客观存在的颜色,对动物的强加也是如此。时间由于也被认为是客观的,所以也强加到其他生物身上。比如:胎儿体验不到时间,但是非得强加,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胎儿没有体验到。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是在有记忆后才有了时间知觉的,那为什么客观时间在人没有记忆前就存在了呢?
C 原因
a 事实上不成立
当你说客观时间是以前就有的没出生前就有了,那你经历过没有你的时候吗?你没有经验过怎么能说时间是过去就有的呢?你说过去并不是真的回到过过去,所以没有实证的。所以说时间是一直存在的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b 理论分析
人在有记忆后就知觉到了时间,所以就有了时间。本来根据人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就是自己记住过的那点时间几年或几十年。但是由于有了记忆后人的想象也有了,这时候想象就作怪了,人发挥想象力一下子把时间想到公元前和漫长的未来。一致的记忆导致了大多数人认为有客观时间,而一致的想象则更是把时间推到了无限上。由于都是一致的,所以时间的无限就被当成了客观的了。因此,时间的无限是因为想象的无限导致的。
这时候,时间的强加就容易理解了。胎儿知觉不到时间所以在胎儿的世界中没有时间,而将所谓的客观时间强加到胎儿身上是不对的。一则,所谓的客观时间在哪里存在?你是摸不着看不着时间的,只能知觉到时间,你不能说胎儿体验不到时间是因为没有知觉到你的时间知觉吧。客观时间究竟在哪里?你得拿出客观时间来啊,而你确实拿不出来的。二则,婴儿逐渐体验到了客观时间,只不过体验是从模糊到清晰而已,因为记忆的形成有个过程。那么婴儿逐渐体验到本来就存在的客观时间究竟是怎么个过程?没有人能说清楚,用脑科学也没法解释。所以说胎儿婴儿只是没体验到本来就存在的客观时间纯属胡扯。
2 时间的持久性
A 阐述
时间是持久的,因为时间就没有停止过,不仅无限而且持久。话说为什么持久啊?这得从记忆和想象两方面说起。
B 原因
a 记忆的原因
人一睡醒就伴随着记忆,只要醒着就伴随着记忆就是有记忆的。时常有记忆,而有记忆就有时间,所以人就觉得时间是持久的,一天到晚都有时间。
b 想象的原因
那么,人是怎么知道自己睡着后时间也存在呢?怎么知道没有自己之前时间也是一刻没听过呢?因为想象。想象这东西不仅能无限想,而且想的持久。没人能体验过“一刻不停”,但是想象却能做到,人的想象可以对时间无限细分,分到毫秒微秒等,所以不可能想象不到一刻不停。而你醒来后听大多数人说昨晚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你的想象力又发挥作用了,就建立了昨晚半夜是存在的错觉。
由于记忆伴随着人醒时,想象可以任意想不放过一个间隙,所以时间就是持久的。记忆导致了客观时间的错觉,而想象更是把这种错觉发挥到极致以至于错上加错。但是由于咱们的记忆想象比较一致,所以咱们还沉浸在客观时间里浑然不觉。为什么记忆想象比较一致呢?咱们都是常人,都是人他妈生的,所以记忆想象一致点没啥。
3 时间的顺序
A 顺序
时间是从前到后的,这是大家能体验到的,也是公认的。说时间倒流时间停止什么的,那个没有事实依据,当做幻想就是了。
B 原因
那么,时间为什么是从前到后的呢?为什么不从后到前啊?有记忆才会有时间,没有记忆就没有时间。可以说时间仅仅是记忆中的一部分。所以为什么时间是从前到后,因为记忆是这样的,记忆的序列记忆的模式就是这样的。你妈把你生成了人,你的记忆就是这样的,所以时间只会是从前到后。
原来时间从前到后是因为遗传啊,确实如此。古往今来不管何时何地的人,都认为时间是从前到后的,为什么?因为不管何时何地的人都是人,都是人他妈生的,由于遗传的一致性导致了记忆的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时间顺序的一致性。当然了,不同人的记忆能力不同,但多数人都是有记忆的,所以都知觉到时间的顺序,因此时间从前往后就成了客观的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时间不是从前到后的呢?得改变你的遗传,得对大脑做手术。正如怎样才能使得没有时间了呢?得让你出个车祸使你成为植物人。
总之,客观时间是基于大多数人的一致的记忆和想象导致的共性的错觉,而且这些一致也导致了时间的无限性持久性和顺序,导致了这些特性成了客观的真实的而且是时间的属性。
4 时间与时间知觉
时间与时间知觉有区别吗?没有区别。有些人认为咱们的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到了本来就存在的时间。这是荒谬的。
胎儿知觉不到时间,那时间就是不存在的。我们非得说胎儿没有知觉到时间,这是因为我们不是胎儿,正如瞎子非得说就算他能看到世界颜色也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瞎子不是能看到的。二者没有区别。所以,不要乱加主观,不要把大多数人的主观体验当成客观事实去说胎儿没体验到这个事实,体验与体验之间是平等的。
时间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样子,客观时间就是人类的错觉。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06:00 +0800 CST  
论完人

完人即谓完美的人 世人都是有缺点的 那怎么才能做成完人?有缺点就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如果你维护了别人的利益,在别人眼里你就是好的。先别纠结这。咱们先谈谈政治家吧,一些政治家被人称为完人,完人就是没损害任何人的利益,反而是维护了所有人的利益。作为政治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怎样做到维护所有人的利益的?须知资源分配给一些人就不能分配给其他人了,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做岂不得罪损害了其它一些人呢?这岂能称之为完人。其实,完人是最虚伪的人,此文主要揭示完人的虚伪。所谓的完人 比如:宋江,唐僧,刘备,王莽……此文主要分析他们的共性。看完此文你就明白了完人是什么,是怎样虚伪的,一眼看穿其虚伪。周恩来是公认的完人 王莽在野心未暴露前是典型的完人,世上所谓的完人多了去了,此文主要揭示其虚伪,还有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觉得他们虚伪而是觉得完美
完人的两大伎俩:借刀杀人,口蜜腹剑
为什么要借刀杀人?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能维护一些人的利益,必然损害另一些人的利益。而要做到维护所有人的利益该咋办?那就得借刀杀人,好事是自己干的,坏事本来也是自己干的,但得让别人背上黑锅,这样自己就没干坏事只干了好事。所以完人的第一大伎俩:借刀杀人。可以借自己人的刀也可以借敌人的刀,反正黑锅是别人背上了,自己干的坏事其实是别人干的。
为什么要口蜜腹剑?损害别人的利益需要技巧,不能对别人直接说我要杀你,那样有损完美的形象,而应该说我要救你我要帮你,再配以借刀杀人,这样别人不明不白就死了,而且临死前不知真凶是谁甚至感激你。借刀杀人是实践,口蜜腹剑是通过言语使得实践成真。通过言语欺骗别人使别人上钩再辅以借刀杀人的实践,这样坏事就是别人干的,与自己没任何关系。
如何借刀杀人呢?下面分类一下:借自己人的刀,借敌人的刀,借死人的刀,借物件之刀,借民众之刀。
借自己人的刀
完人必须是心狠的,不心狠怎会借刀杀人?不心狠怎会损害别人的利益?然而咱们发现,完人是如此的善良,没发现他们心狠呢。唐僧宋江刘备是如此的善良啊,其实不然,他们是做好事,然而更多的时候借刀杀人。当然了,借自己人的刀更靠谱些,毕竟是自己的亲信。一个心狠的人表面是善良的,但肯定有一个心狠的手下。唐僧的手下孙悟空是心狠的,宋江的手下李逵是心狠的,刘备的手下张飞是心狠的。黑锅一定要让手下背,手下也知趣,果断替背了。悟空李逵张飞杀人多了,他们的主子们"马上"制止:你怎么把他给杀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杀的对,不杀不足以立威,我骂你不要杀其实是想杀,但我说了不要杀了,所以我就是完美善良的。悟空李逵张飞真要动手,他们的主子出来制止:休得无礼。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礼是对的,你们要是放肆要是无礼,休怪我手下不客气,我手下还是有两下子的。说白了 ,其实是一种警告。借自己人的刀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武媚娘借自己女儿的死坑死了皇后,自己人的刀最靠谱。黑锅让自己人背不会被捅出去,除非手下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故而宋江毒死了李逵,因为李逵这个人不太懂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为了防止背叛防止手下口无遮拦,用完的刀有时要销毁掉。而且销毁刀的事情不一定自己干,因为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这时还得借刀杀刀。所以,自己还是完美的善良的。宋江没怎么用刀杀人,除了杀他老婆。太祖一身没摸过枪,所以说千万不要自己舞刀弄枪的,要完美啊,所以得找些舞刀弄枪的黑锅。
借敌人的刀
不管是菜刀还是蒙古刀,亦或是小刀,只要能起到借刀杀人的效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刚才说到借自己人的刀,其实还可以借敌人的刀。
关羽功高震主,刘备借孙权之刀杀了关羽,晁盖意欲建立功劳,宋江借敌人的箭把晁盖射死了。之后的那个哭啊,兄弟啊,义气啊,比死了亲儿子都哭得伤心。刘备借曹操杀了吕布,完全忘了当初是吕布收留了他。自己杀不合适,完美的形象很重要,所以得让敌人杀。这样绝对没人说你人品差,因为是敌人杀的。
借死人的刀
死人也是有利用价值的。因为人死了,与此人有关联的人没死,除非这人非亲非故,那他死了没人朝里了,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死人的利用价值体现在:他是怎么死的,在哪里死的,什么时候死的。这些都可以做手脚栽赃,是自己害死别人的,但做了手脚后就是别人害死的。
关羽死了,孙权赶紧把关羽的头献给曹操,武媚娘的女儿死了媚娘说是被皇后弄死的,死人是有很大利用价值的,因为死因完全可以篡改。911死了一批人,布什马上说是本拉登干的。本人对水浒三国了解不是很多,但其中肯定有借死人的刀杀人的例子。
同理,借物件之刀杀人也是如此。谁的物件,怎么物件会多了或少了些东西,物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可以篡改栽赃的,在此就不赘述了。
借物件之刀(略)
借民众之刀
民众是愚昧无知的,借民众之刀是借刀杀人的最高境界。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法律控诉,名为伸张正义,其实谁知道是咋滴。
宋江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干的确实绑架撕票的勾当。刘备喊出了“匡扶汉室”的口号,却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曹丕一称帝,自己马上也跟着称帝了,究竟是匡扶谁的汉室?替天行道,天子都不能说他是错的,民众更不敢说,有了这面旗帜,那干什么都是对的。匡扶汉室,没人敢说这是错的,曹操也不敢说汉室不是正统,所以干什么都是对的。杀人放火了,没事,替天行道嘛,匡扶汉室嘛。就算真的杀人多了,没事,自己手下对替天行道的“精神”领悟还不够,这一下就显得自己大仁大义了.唐僧讲起来普度众生 有这面旗帜 那他干什么都是对的。难道妖怪不属于众生吗?他怎么不去度反而杀呢,虚伪。一当喊出口号 借民众之刀 将自己的意愿歪曲成民众的意愿 那就怎样做都是对的了。一定要将民众与自己绑在一起,装成是一起的,人不是我杀的,是民众杀的,我顶多是随了民意。不是我杀他,是法杀他道义杀他。刘备喊出了匡扶汉室的口号,几次跳槽反而越跳越高;吕布不喊口号,跳槽跳的摔死了。因为吕布不懂得借刀杀人。吕布杀义父都亲自动手杀,自己拿刀不借别人的刀,而且当众杀,形象大大坏了,故而死惨了。刘备精通借刀杀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杀过人,故而形象良好,完美啊。都是小人,下场却天壤之别。
我觉得太祖是世界上最会借刀杀人的高手,别问我太祖是谁,你懂的,谢谢。
借刀杀人的最高境界要满足三点:一,从没亲自用过刀杀过人,自己亲自动手太不文明了;二,会玩组合拳,各种刀能混合使用,就像玩杂技一样,会玩各种刀,刀刀用在该用的地方。把借刀杀人的技艺用的炉火纯青才能当完人啊;三,知道什么刀应该销毁,什么刀应该留着,会销毁刀。
某某指示手下发动群众批斗某人,批斗了半天,然后某某赶紧跑到现场说:“谁让你们批斗的?改过自省就是了嘛” 某人及其亲戚听后对某某感激涕零。 然后,没过了多久某人被别人害死了,临死前还对某某感激着,死了后某人的亲戚也不觉得是某某的错。
这就是组合拳,借手下的刀,借民众的刀,各种刀都借。借刀杀人玩的好,手下觉得你好,民众觉得你好,对手觉得你好,对手的亲戚也觉得你好,你就是完美的。你就是完人啊。
借道德之刀 故意利用对手的缺点制造出对手的什么什么门 然后让民众知道其不道德
借法律之刀 自己人犯了法要包庇 对手犯法了说是会努力寻找证据还民众以公正 最后按照法律把别人判刑了
借民众之刀最具迷惑性 因为民众往往自己被利用了还浑然不觉 一个人被利用了别人会指出你可能被利用了 普通大众都被利用了,那谁会指出民众被利用了呢?或者说敢指出吗?政府会放过你吗?你指出民众被利用了这有损民众的面子啊,愚民吗?
其实民众本来就是愚民,只是不承认罢了。一个人承认错误容易,民众承认错误难。正是这群愚民导致被统治者玩的团团转还浑然不觉,觉得自己是对的。


借刀杀人,刀在身外 口蜜腹剑,剑在腹中 故别人看不到你身上携带刀剑已经被弄死了。刀光剑影,杀人以无形之中。把刀剑技艺练的炉火纯青的甚至连光和影都没有,更阴更黑,别人防不胜防死的不明不白。精通十八般兵器,你已经称为武术大师,精通刀剑混用,你便可称为心术大师。
刀剑技艺不高者 别人一眼就看出你身上拿着刀剑了;刀剑技艺一般高者,别人怀疑你身上有刀剑,虽然没看到刀剑,但见你后会猜忌预防你,觉得你浑身是刺;刀剑技艺顶尖者,别人看不到你身上有刀剑也不怀疑你,把你当成自己人,后果可想而知。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09:00 +0800 CST  
Ⅲ 属性三(包含性)

1 理论
什么是包含性呢?比如:苹果包含甜味,香气……这就是包含性。也就是苹果是由许多属性的。人们有时也会用物质的包含性来否定“物质不存在”,怎么个否定法?比如:我没看到石头,但我触摸到石头的硬了,那石头就是存在的。石头是硬的,石头具有硬的属性,既然有硬,那就肯定有石头吧。硬与石头是不可分割的。再如:我虽然没看到水,但我尝到了水味,所以水是存在的。用包含性能否定“物质不存在”吗?这得看物质是否有包含性吧。万一物质并不具有人们所说的包含性,那就否定不了。其实,物质是不具有包含性的。这里的包含性与人们所说的“属性”是有区别的,比如:苹果是甜的香的圆的红的,这些都属于属性。而包含性则是指“甜的香的”,不包括“圆的红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包含性不包括视觉属性。包含性指的是物质具有触觉体验到的嗅觉体验到的……等非视觉属性。
拿“石头是硬的”来说吧。人们通常都认为石头是硬的,硬是石头的属性。就算看到石头没触摸石头,那硬也是存在的。人们为什么会认为石头是硬的?因为一摸石头就觉得硬,从未发生过例外。但你无法证明在不摸石头的情况下依然有硬吧?你摸出了硬,我承认硬存在,但你没摸石头又怎么知道依然有硬?

2 反驳
在笔者看来,石头与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既不能说石头是硬的,也不能说石头不是硬的。反正两者之间一根毛的关系都没有。
不符合实证就不说了。你看到石头没触摸到硬却说硬是存在的,这本身就不符合实证。没体验到硬非得说其存在,这与实证不符。当然,这却是常识。笔者是一个极其讲究实证的人,可以说讲究实证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因为太讲究实证,所以避免了臆想,也因为太讲究实证,读者要反驳笔者的理论估计太难了。那么,实证与常识的区别是什么?人们总是讲究要实事求是,所谓的常识似乎也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其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民众所认为的常识并非是对实证的直接陈述,而是掺杂了判断。常识=实证+判断。只不过这些判断看起来理所当然习以为常,所以给完全忽略了。拿石头是硬的来说吧,实证是什么?实证就是只看到石头没体验到硬,人们只能实证到石头或实证到硬或者实证到石头和硬,但不能实证到石头和硬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石头是硬的是一种判断,常识显然掺杂了判断,这种判断不能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不予考虑。我们应该发扬理性,应该重新审视这种判断。
如何从理论上驳倒石头是硬的?如果你认为石头是硬的,那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地步。
第一,石头的属性只与石头本身无关,与人无关。
无论人是否摸过石头,石头都是硬的。甚至无论有没有人,石头都是硬的。因为石头的性质只与石头本身有关,与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不是我公认的,而是读者从来都公认的无可争议的事实。石头的性质如果掺杂上人的因素,那还叫是石头的性质吗?
第二,石头的硬是建立在人摸石头基础上的,因此与人有关。
人们为什么会认为石头是硬的?因为摸过石头,这么说石头的硬是摸出来的,“硬”已经掺杂了人的因素。就算你没摸过石头却说石头是硬的,那别人总摸过吧?你也是听摸过的人所说才认为石头是硬的。因此,终归是有人摸过石头后才有了“石头是硬的”。如果没人摸过石头,那就没有石头是硬的。如果你认为在没人摸过石头的情况下石头依旧是硬的,那就陷入了先入性错觉(类型三)。因此,石头的硬是因为人摸了石头。是人摸出来的,而不是石头本身就包含硬。既然硬是人摸出来的,那么石头的硬无论如何都是与人有关的。
第一与第二显然是矛盾的,因此不能说石头是硬的。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12:00 +0800 CST  
两大错觉
在探讨哲学前,先说明一下人类的认识问题,人的认识是有错觉的。本节介绍人类认识世界时产生的两大基本错觉,而且这两大错觉是笔者以后论述哲学的前提。

一,错觉一
1,问题导入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

2,问题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也许有的人会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那是马后炮。爱因斯坦的理论是真理,因为他的理论大多数人都认可,有的人会说其实他早就拥有真理了只是当初是少数派,这样说分明是马后炮,你干嘛不早就说他的理论是真理呢?布鲁诺是烧死的,伽利略是囚死的,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是马后炮的表现,而且之前还不断攻击少数人。所以一切少数派都是荒谬的,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最多只能说你之前是错的,后来变得正确了,因为之前没人认可。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但人类一直在自我否定,因为之前大家认为的后来就抛弃了,重新改变了思想认识。这就表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就很矛盾,大多数人认为的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3,问题回答
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如果少数人是正确的,那大多数人会服吗?少数人敢惹大多数人吗?除非少数人舞刀弄枪,大多数人手无寸铁,强权出真理。心理因素,要么是依赖要么是畏惧,大多数人依赖着或畏惧着,大多数人掌握着真理。 大多数人心理有问题,大多数人掌握着真理,这等于说:真理被心理有问题的人掌握着。心病致使真理被多数人掌握,真理是多数人的安慰剂。真理是一群精神病人的臆想,荒谬是少数精神病人的臆想。因为你是少数派,大家表示不服,所以大家就是对的,这样大家就满足心理需求,觉得很优越。
这是有许多事例作为依据的。例一:独裁统治下的国民全是精神病人,但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精神病医院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精神病人患有自闭症,而独裁国家基本是闭关锁国,也算是自闭症患者。当独裁国家被侵略,大家醒了。而由于地球一直未被入侵或者说地球尚未被人类的破坏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大家都未醒。多数人嘲笑少数人,少数人嘲笑更少数人。朝鲜人民嘲笑精神病医院里的病人,他们自己何尝不是病人,全世界都在嘲笑朝鲜,全世界何尝不是病人?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梦需要打破,只是有的梦已经被打破了,有的梦还在继续。例二:一个人胳膊缺了一个,被说成是残疾人,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是两个胳膊。如果大多数人是一个胳膊,就他一人是两个胳膊,那他就是残疾人。因为残疾的判断标准不是残缺,有的人三条腿一点都不残缺却是残疾人,标准也不是是否对称,因为三条腿也很对称。所以残疾的标准就是长的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不是罪,为什么还戴上“残疾人”的帽子?因为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要让大多数人获得安慰。如果别人都是一条腿,就你一人是两条腿,那你已经不敢出门了。如果别人都是六个指头,就你是五个,那你已经为你的残疾而自卑了。真理其实就是心理战的结果,而不是讲事实摆道理推出来的。弱民们每天忙着上班挣钱,见过多少事实?愚民们学历太低,有何理论可言?民众需要安慰,忽悠几下觉得满足了,真理就产生了。例三: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的人活的很是快乐?因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也就是不与大多数人进行比较。从理论上讲,大多数人掌握着真理是荒谬的,从实践上讲,大多数人都是痛苦的。因为握有真理的人是会生活的是快乐的,理论是用来服务生活的,正确的理论指引着生活幸福。而现实是广大民众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民众的思想理论有问题。在认识理论上人云亦云,在实践上也是盲目跟风,看见谁有钱就向谁看齐。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瞎过而且过的很痛苦。胡乱认识必然导致胡乱生活。为什么痛苦?因为与别人比较。为什么与别人比较?因为别人是对的。为什么别人是对的?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别人是对的,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
4,产生原因
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第一,大多数人认为的要一致;第二,大多数人认为的要正确。二者缺一不可。
(1)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意见会一致?
人与人是不同的,为什么大家会产生相同的看法?一是遗传的相似性,二是环境的相似性。人的认识是建立在观察记忆思索上的。拿记忆思索来说吧,大多数人都是有记忆的也会思索,逻辑记忆能力可能有偏差,但基本的记忆逻辑还是有的,而且心同此理。拿观察来说吧,一方面大家处于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另一方面大家都是人感官到的基本差不多。由于观察记忆思索差不多,所以大家的认识容易产生相同看法。而与一致意见不一致的人分为两种:一是遗传有问题,比如色盲精神病人失忆症患者。二是环境不同,假设有的人一直活在地球之外,虽然他的记忆思索观察能力与正常人没多少区别,但由于感官到的不同,所以认识有很大不同。
(2)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必定是正确的?
A,成长经历的原因
当你还是孩子时,基本上受父母老师的指导控制,几乎你做什么都是错误的,父母会对你说:“宝贝,应该这样”,而你也不反对父母,因为起码你不按父母的来确实会难过,要么不会做饭饿着,要么不懂事被电触。从0岁到15岁左右基本是这样过来的,这样会导致你认为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正确的。因为父母老师还有其他教导过你的……这些是大多数人,从小习惯了“别人是对的,自己是错的”,“大多数人是对的”。十几年了,根深蒂固,所以“大多数人是正确的”已经默认了。虽然后来年轻人肯定会叛逆几下,但已经潜移默化积重难返了。个性化占次要位置,还是主流为主。习惯成自然,已经改不过来了。所以当自己遇到犹豫不决的事时就问别人,别人都说行,自己就觉得行了。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除了个别成长经历与众不同的。更多时候,人会相信别人尤其是大多数人。
B,依赖畏惧的驱使
对其他人有依赖,对危险感到畏惧,因为互相依赖所以互相认同,因为畏惧所以产生了权威以及对权威的信服。依赖和畏惧有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经历的因素。大多数人都有这两种心病。
C,理论逻辑有道理
心同此理,一是心齐,二是理齐。大家都有相似的心理疾病,此为心齐,大家都有相同的逻辑,此为理齐。而大家是如何验证真理的?不仅是心理齐,而且要与事实相符。用事实检验真理。既然都用事实检验了,大家有目共睹啊,那就应该是正确的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都已经很实事求是了,难道还会错?比如:我推断一个人将来会杀人,后来他果真杀人了,我亲眼看见他杀人的,难道他没杀人?这个就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在民众看来,心对理对事实对,事实也齐,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正确的。其实,心不对,事实也不对。 心不对是指有心理疾病,心理不正常,不要以为精神病人都只在医院里,是人都有病都有心理脆弱的时候。事实不对是指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是听到的呢?大多数人都可能是道听途说。但由于种种错觉,大家还以为心对事实对。而且大家还以为笔者现在讲的都是废话,其实逐渐就不废话了。
再谈谈理对。正确的道理就是深刻的道理,既然大多数人的就是正确的,那大家应该很深刻才对。而且理齐,就是理论符合逻辑啊。实际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太阳绕地球转有道理,地球绕太阳转也有道理,一切都是有几下道理的。肤浅和深刻谁能分清?公众的认识更容易是肤浅的。因为深刻的理论一是比较难懂,二是不符合“事实”与常识不符。 而民众对于难懂的根本懂不了,一是不去搞懂,搞懂哪些能当饭吃吗?再加上自己工作忙还得养家糊口,根本不会去弄懂。二是懂不了,就算去读也不一定能读懂。民众对于违背常识的理论更是抵触,而人类认识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是对常识的背叛。所以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很肤浅,但大家的意见认识一致,所以大家把它当成了真理而且觉得很深刻。唯有易懂的“符合”事实的才更容易被民众接收,才更容易成为真理。当你的理论被所有人都认可并且知道时,说明你的智商已经和愚民们有一拼了是同一个档次,所以不要以为被广泛认可就是真理了。大家实在太肤浅了,你也肤浅,但你比大家稍微深刻一些,当你的理论被广泛认可时,只能说明你比别人深刻,不能说明你已经深刻的不能再深刻了。
虽然说理对,任何理论都有点道理,但显然深刻的道理更能自圆其说,更不易被驳倒。民众所认为的真理既然是肤浅的,那就应该是有漏洞的是可以被驳倒的。但实际上,驳倒“真理”比较费劲,一是大家忙于工作,很少有人想漏洞出在哪里,所以能找到漏洞的人很少;二是就算找到了漏洞,那也得从理论上解决漏洞;三是就算理论上解决漏洞了,那还得找出铁的事实否定旧有的理论;四是就算你既有理论也有事实,还得让大家都信服吧,这就涉及到宣传问题,而宣传遭到打压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至少得解决四个问题,找到漏洞是关键,但公众忙于工作,他们不可能找出漏洞来,而且你找出漏洞来也不可能得到共鸣,别人会这样想:“与我有关系吗?”唯有既创造出理论来又让民众觉得有利益可图,这时才可能替代旧有的理论。
实际上,发现真理的过程就如同是一个发现金银宝贝的过程。刚开始,你和大家都没有宝物,所以大家心态都一样。后来你发现了一个金子,你觉得自己很牛也很高兴,因为别人都没有金子就你一个人有,后来你继续挖掘发现了更好的宝物,这时你就觉得前面挖掘出来的金子就是垃圾,全然没有了当初的兴奋,而且你会继续挖,你也会觉得自己一点都不牛,和别人一样都没有找到至宝,不断发现宝物,后来又觉得原来都是垃圾,这时你就觉得自己有多垃圾,一无所有。世上初级的人就是连金子都没发现的人,他们仰慕依赖发现宝贝的人,心理十分脆弱;世上中级的人就是发现金子的人,比没金子的人稍微强了点,但容易把金子当成至宝失去自知之明,容易骄傲独裁目空一切,从而停止发掘发现。心理强大但掩盖不了其脆弱。世上高级的人就是不断寻至宝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和普通人一样都没有至宝,而且也都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显摆自己发现的宝物,因为纯属垃圾。心理强大真正的强者。所以,当你沾沾自喜满以为发现了真理时,其实你发现的是垃圾,还需要继续努力,而且沾沾自喜是发现真理路上的必经过程。发现真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去除心魔的过程,心病医好了自然就参悟了。沉醉于大多数人或少数人当中都是臆想精神病人,不再是精神病人便获得至宝了。人类的认识只不过是自我安慰战胜了少数精神病人,把自己标版为正常人,不仅是身体正常脑子也正常,而残疾人精神病人一点都不正常。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14:00 +0800 CST  
5,问题凸显
(1)发现问题
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被当成了真理,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定都是错的。但一致分为对的一致和错的一致,那是如何成为一致的就是正确的?错的一致是如何被当成完全正确的?比如,独裁国家下的国民思想认识都是错的,但由于错的一致,所以大家都当成了真理。
(2)分析问题
这还是因为心理问题。当你有个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后,你对你的认识多少有点不自信,因为那仅仅是你自己的认识。于是你就和其他人讨论,发现其他人的意见和你一致,于是你有了自信,认为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再与更多人讨论,发现大家的认识和你的都一致,这时你已经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了。你是这种心态,其他人何尝不也是呢?大家本来都肤浅都不怎么自信,但大家一聊起来就彼此找到了安慰,原来想的都一样啊(心同此理),所以就都深信不疑了。更多的时候,一个理论之所以被当成正确的不是因为这个理论逻辑上没有漏洞,而是因为找到了心理安慰。之所以肤浅是因为心理,只有理性才能到达深刻。由自我怀疑走向深信不疑,这不是因为发现漏洞补上漏洞了,而是因为找到了慰藉,民众不仅没有理论逻辑可言,也是到处找慰藉的脆弱群体。比如,相对论为什么正确?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正确。而大多数人都是不懂相对论的,之所以认为正确纯属找个安慰。所以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应该发扬理性,就看逻辑上是否有漏洞,而不是看人数。强者之所以为强者就是从不自我怀疑信心十足。民众作为一个整体是强大的,但随便找出一个,那都是弱民,迷茫自卑压抑……所以不能信他们那一套。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比弱者多了不少自信,只有克服了心理才能足够理性,只有足够理性才能走向成功。
有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的一致就会被当成正确的,而错的不一致尚且能百家争鸣在争辩中获得思想的升华。大家都是错的,但错的很一致,犯了相同的错误,可谓是共鸣了,所以大家都当成了真理,而且越一致越是真理。尤其是在独裁国家,高度一致的思想让大家十分疯狂喜悦,因为拥有真理是一件喜悦的事情。但绝对一致经常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把精神病人和十分顽固的人也洗脑了,除非把这些人都处理了,那民众将更加疯狂,最高真理已经拥有。绝对的一致必然导致绝对的错误,所以要发扬民主。甲认为自己是对的,甲倒想看看乙是怎么认识的,好与乙一比高下来个大辩论,没想到乙的认识和甲一致,所以甲乙和解了,都认为双方是正确的达成了共识,实际上甲乙都是错误的,共识不等于正确,不争吵不等于已经没有漏洞。不骂你你就不清醒,而如果大家犯了相同的错误,彼此不争吵不谩骂,因为大家意见一致嘛,所以大家还都以为自己是清醒的。自己做梦尚有人叫醒知道原来是梦,大家都做梦没人叫醒,那大家自然会以为自己是多么清醒。我们需要的是理性,而不是与愚蠢脆弱的人达成共识。但共识不一定是坏处,心同此理,如果你的理论根本没人与你共识,说明你的认识是错误的,你的逻辑是精神病人的逻辑是非人类的逻辑。起码有人认同才能说明你脑子应该是正常的,而不必在乎有多少人认同。比如,伽利略是孤独的,但国王买下了他的蒙娜丽莎,马克思有恩格斯的认同…………与大多数人达成了共识,说明你的智慧与农民没区别,与少数人(并且这些少数人是知识分子而不是精神病医院里的)达成了共识,说明你可能有智慧,与任何人都没有达成共识,说明你脑子有病。为什么说是可能有智慧?因为认同你的人可能认识也是错的,也可能碍于面子摄于你的威严表面认同你。

心同此理,理分为浅理和深理。大家都很忙,谁会想着深理呢?反而浅理更容易理解更符合常识,因此更易被认可接受,更易达成共识。既已达成了共识,就误把浅理当成了深理而停止了进一步的思考。肤浅不等于没有道理,只是道理不深,表面看没有漏洞,深思后会发现全是漏洞。完全没有道理的是不可能被深信不疑的,说民众心里有问题是真的,但说民众一点理性道理都不讲肯定是假的。只是太肤浅了,许多事例也表明了这种肤浅。例如:小学生问大人问题,大人们答不上来反而说问的太幼稚,其实没有幼稚的问题只有幼稚的回答。小学生认为自己肤浅这是对的,但大人们认为自己深刻则完全是在装高深。 也就是说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由于民众的肤浅而答不上来,把“你问的问题太幼稚了”当成了托辞。再如:问你几个问题:时空是什么?死亡是什么?宗教是什么?人为什么痛苦?…………你的第一感觉是:“这么简单的问题谁不会答?”第二感觉是:“细想一下,回答这些问题有点棘手”第三感觉是:“回答这些问题有用吗?教材上都写着”。表明深刻实则很肤浅,所以才会有类似的感觉。“这么简单的问题谁不会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都很深刻。“细想一下,回答这些问题有点棘手”这句话的意思是:其实我们是肤浅的,深刻只是错觉。“回答这些问题有用吗?教材上都写着”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大多数人忙着挣钱没空思考,所以想到的都是浅理都是肤浅的,并且把肤浅当成了真理写在了教材里。
道理千变万化,怎么说都有理。比如:有两本书A和B,如果你是幼儿园就先读的A,长大后才读的B,你会觉得B中的思想是荒谬的,根本读不下去。反之,如果你是先读的B,再读的A,你会觉得A中的思想荒谬之极。洗脑要从娃娃抓起,任何理论几乎都是有道理的,怪不得只要孩子足够小,怎样洗脑都能见到效果。肤浅和深刻本来比较难以分清,加上洗脑很彻底,大家思想高度一致,所以自然把肤浅当成深刻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读新的思想就要当以前的思想根本不知道没读过,不要拿被洗脑了的思想压制新的思想,而要理性分析,看看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漏洞能不能驳倒?把“能不能驳倒”作为衡量一个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当日心说刚出炉时,许多人就反驳:“不是太阳绕地球转吗?地球绕太阳转纯属胡扯”,这就是以旧的压新的,新的也可能是错的,但以旧的压新的不是我们的研究态度和方式。关键是有无道理能不能驳倒,而不是道理被多少人认可,道理是否简单,道理是否有违常识。而不应该抱着排斥的态度,一看书名就觉得思想异常不读了。既然已经被洗脑了,那再被洗一次又有何妨?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正确,首先是读完了此理论,其次是读懂了此理论,再次是仔细推敲研究看看有没有漏洞。而大多数人则是连读过都没读过更别提读完了。没读过就说是正确的,主要是仗着人数多有个心理依靠,而且装深沉表明自己懂真理。我们判断理论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才有发言权。相对论是否正确?最多只有一万人有发言权,而不是几十亿人。而工人农民说相对论如何如何正确,我们可以当自己是聋子没听见。
这个错觉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必须发扬理性,不能在乎人数,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是盲目肤浅,一个人的“深刻”仅仅是人数堆起来的,是漏洞百出的。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16:00 +0800 CST  
论人的判断(略)






论痛苦(略)


论计谋(略)


论文化(略)


哲学浅谈(略)


论自由(略)


论科学的局限性(略)


论成功(略)


论性格与心理(略)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23:00 +0800 CST  
论确定性(略)


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略)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34:00 +0800 CST  
论………………(略……)


等等等等……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2 16:35:00 +0800 CST  
顶一下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4 12:22:00 +0800 CST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4 15:31:00 +0800 CST  
有些高深的理论我都不敢发 防止被人剽窃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4 17:51:00 +0800 CST  
顶一下 谢谢支持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4 20:39:00 +0800 CST  
顶一下 谢谢支持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7 14:13:00 +0800 CST  
(一)哲学不需要定义
有人非得给哲学一个定义 逢人便问哲学是什么 我就纳闷了 为什么不问数学是什么呢?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不知道数学的定义 为什么非得给哲学一个定义呢?我是哲学家 我不给哲学一个定义 因为哲学不需要定义
1 是否懂比是否会定义重要
如果你已经经验过感官过,已经懂了,那就不需要定义;比如:你见过苹果,你懂苹果是什么,还需要定义苹果吗?不需要,你直接说苹果就是了,没必要定义苹果是什么什么。懂了就不需要定义了,因为咱们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定义交给语言学家就是了。
如果你不懂,那你就算会定义也没有用;比如:葡萄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在西汉之前,中原人再怎么定义葡萄那也没见过葡萄啊,所以就算会定义已经把葡萄的定义背的滚瓜烂熟了,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没感官过经验过啊。如果你没经验过,那你再背的厉害,把整部词典背会了也没有意义。
2 懂得标准是会辨别清楚
那么,如何判断你懂了没呢?标准就是你能辨别清楚。比如:有人问你苹果是怎么定义的,你回答道:“我不会定义苹果,但是如果你摆出一群各种各样的水果来,我能一下子挑选出苹果来。”,这就说明你懂苹果是什么,所以无需定义。再如:有人问一个古人葡萄是怎么定义的,他能背答如流,但是如果拿出一堆不同的食物让他挑出葡萄,他挑不出来,这就是会定义但没有懂。还如,有的人按图索骥,精通马的定义,你问他马是什么,他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去找马筛选出马,他竟然找个蛤蟆回来说“这就是马。”
因此,懂得标准是会辨别清楚,你能辨别清楚说明你懂了,你懂了就无需要定义了。而对于哲学是什么,大家不太好定义它但是却懂,因为能辨别嘛。那么多文章,有科学的数学的艺术的文学的哲学的,你能不能挑选出其中是哲学的文章呢?能。能辨别能筛选出就说明你懂,懂就不需要定义。
(二)哲学为什么难定义
因为哲学包含的范畴太多太大,哲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与哲学一样,科学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人们对科学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范畴大就难以定义,因为大的范畴包括的子范畴都不好定义,跟不用说大的范畴了。比如,科学包括数学这个子范畴,对数学就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定义数学这个子范畴都难,那么定义科学不更难吗?子范畴还包括孙范畴…… 范畴越广越大就越难定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质意识人生……等许多子范畴,对“物质”等子范畴都难以定义,何况是定义哲学呢?更加难以定义。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定义
1 你要表达的意思和大家认为的意思不一致。
比如,你发明了相对论,在书中出现了“相对论”这个词。你认为的意思是相对论是物理学概念,但是读者看到相对论这个词还以为是哲学概念研究相对与绝对的呢。这时,你表达的意思与大家认为的意思不一致,你就需要对相对论定义一下。
2你要表达的意思大家都不懂
大家都不懂你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候需要定义。比如:你发现了镭,造出了镭这个词汇,你在书中运用了这个词,但是读者完全不懂“镭”是什么,不懂你说的是啥,这时候你就得定义镭。
而“哲学”这个词不需要定义,因为你在书中提到哲学,这个大家都懂,而且你要表达的意思和大家认为的意思一致。我知道哲学是什么虽然我不会定义,这就行了,哲学的定义交给语言学家就是了。
(四)人们为什么总爱问哲学是什么
除了哲学难定义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懂哲学当中的理论。比如:人们懂数学物理这些理论,所以就不会问科学是什么;但是,人们不懂唯物唯心的理论,所以就追着问哲学是什么。哲学在普通人眼中仿佛是神秘学一样,所以人们会不停地问哲学是什么,实际上是委婉地问哲学当中的理论是怎么回事。而对于咱们学贯古今,精通东西方哲学的人来说,几乎很少会问哲学是什么,只有那些只读过马哲或者甚至连马哲都没读过的才一根筋地问哲学是什么。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7 17:02:00 +0800 CST  
全是原创 靠 没有任何抄袭成分 不过我时间紧 没空发更多东西

楼主 1150834860  发布于 2016-10-07 17:31:00 +0800 CST  

楼主:1150834860

字数:38846

发表时间:2016-10-02 23: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0 12:28:23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