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逻辑

先给个哲学上简单的描述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1:32:00 +0800 CST  
逻辑就是思维(或记忆)与所思维的对象之间的指称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人在表达自己的思维时的一个事先约定的契约,违反逻辑就是违反这个自己约定的契约,它的结果就是无法达成真诚的交流!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1:33:00 +0800 CST  
比如我说:我吃了个苹果。指的并不是我吃了一个叫做苹果的声音,也不是指吃了个写成苹果的一堆光学符号。而是指一束关于苹果的感觉的总和,那么在与这个表述相关的探讨中苹果这个能指都应该约定性的指称那堆所指(关于某个苹果的一束感觉的总和)而不能更换成其它的东西,任何改变都可以被定性为违反逻辑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1:46:00 +0800 CST  
有了这个辅垫,我们就可以回到思维中关于逻辑的情形……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5:29:00 +0800 CST  
人的思维活动与记忆相关,如果没有记忆任何知识都失去了意思,虽然人的记忆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靠谱,但是当我们声称自己记住了某事,还是假定了先前发生了某事(物)A被一成不变的在思维中记录为A(关于某事的知觉与关于某事回忆的知觉),那么这个关于记忆形式上的假定A=A就是所有思维活动所共有的形式,而A=A在一段表述和讨论中的形式不变性(或等量代换的严格性)就叫逻辑!也就是说:假如记忆真的像它声称的那样记住了某些东西,那么这里形式上不变的两个东西的等量关系就叫逻辑,所谓思维就是用记忆中逻辑不变性的东西去拼凑一个游戏活动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6:30:00 +0800 CST  
人除了关于记忆的思维活动中具有逻辑同一性的形式(A=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也有一个赋名的逻辑活动,所谓知觉就是对某种感觉组合的赋名活动,简单说:知觉就是给感觉起名字(所以中国人把哲学译成名学或名实学这比倭猪西周译成哲学要高明的多),在思维活动中常常是是事物的名去完成拼凑活动,那么在这种活动中事物的名应该要始终如一的指称原初的那束感觉组合,这种形式上A(事物的名)=A(事物的感觉)的不变性也叫逻辑,当思维被语言所表达时,同样的约定又一次的被遵守,而哲学上的逻辑主要指在表达过程中对逻辑赋值(起名字)的同一性的遵守!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7:07:00 +0800 CST  
总结一下,在有纯粹理性(即逻辑同一性)参与的运算性的思维活动中至少发生了这些事:1记忆元件:一个假定的被原封不动记住的记忆(即假定)2自由之思想:对人的原初感觉束的自由分析拆分与自由组合并赋名的自由,3交流平等:在表达过程中对赋名指称逻辑同一性的遵守(即始终的A=A),4传递信息(形似博爱):始终不变的赋值才能被不同的人理解!整个过程中逻辑同一性的约定不断被强调,被重复!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7:48:00 +0800 CST  
可见人的(理性)思维,起于假想(欲望),成于自由,现于平等
传递(爱)智慧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7:52:00 +0800 CST  
为什么要提倡普市价值,因为普市价值就是思维及其交流固有的形式,难道你不这样思考,难道你不这样交流?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7:59:00 +0800 CST  
一堆铁之所以能够思考并被称为机械智能,仅仅因为它们也有:逻辑电路,记忆元件,符号(逻辑)语言,可视界面而已……连顽石(铁铜矿石)都点头了,你们还和某组织一样怀疑普市价值吗?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3 18:07:00 +0800 CST  

我们买的房子的价值来自公共服务,这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传统经济中,一次性投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原始积累”。而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对外侵略和扩张获得原始积累的条件,所以土地金融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手段被使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启动,都必须跨越原始资本的临界门槛。一旦原始资本(基础设施)积累完成,就会带来持续税收。这些税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资,自我循环,加速积累。历史表明,完全靠内部积累,很难跨越最低的原始资本门槛。强行积累,则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因此,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掠夺完成的。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追溯到其城市化早期阶段的“原罪”。

没有“土地财政”,今天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不会出现,但同样,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

借助土地巨大融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执行无人能敌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其补贴规模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税率都变得微不足道。也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远大于税负的增长,中国企业才保持了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中央政府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高的税收增长,很大程度是仰仗地方政府更高的土地收益。没有“土地财政”的补贴,企业根本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税收,中央政府的高税率也就不可持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因为高房价以及相关的高地价,才造就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才支撑了中国产品持续多年的超低定价。

作者简介:赵燕菁,198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84-200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4-2007,厦门规划局局长(挂职);2007-2015,厦门规划局(委)局长(主任);201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学院,教授;2009,英国威尔士加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


本文的早期版本2013年5月14日曾以“城市化、信用与土地财政”为题,发表在中宏网。简化版以“重新研判‘土地财政’”为题,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2013-5-13)。王建先生、仇保兴先生、周其仁先生和华生先生曾与笔者进行讨论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特别是周其仁先生对本文逐段批注,并到厦门与笔者彻夜长谈。许多网友对本文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批评和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笔者本人对文中的观点负责。

引言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哪个选择真正改变了历史,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甚至成为了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核心,就是“土地财政”。这一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但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完全抛弃“土地财政”可能带来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1.正确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

1.1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认识。

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城市不动产的价值,说到底,就是其所处区位公共服务的投影。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传统经济中,一次性投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过去剩余的积累。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

突破性的进步,来自于近代信用体系的创新。通过信用制度,未来的收益可以贴现到今天,使得资本的形成方式得以摆脱对过去积累依赖,转向预期收益。信用制度为大规模长周期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可能。技术进步和信用制度的结合共同启动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使得后两者成为伴生的经济现象。

只有资本才能为资本作抵押。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初始信用”。工业化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6 23:42:00 +0800 CST  

我们买的房子的价值来自公共服务,这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传统经济中,一次性投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原始积累”。而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对外侵略和扩张获得原始积累的条件,所以土地金融作为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手段被使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启动,都必须跨越原始资本的临界门槛。一旦原始资本(基础设施)积累完成,就会带来持续税收。这些税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资,自我循环,加速积累。历史表明,完全靠内部积累,很难跨越最低的原始资本门槛。强行积累,则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因此,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掠夺完成的。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追溯到其城市化早期阶段的“原罪”。

没有“土地财政”,今天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不会出现,但同样,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伟大成就背后的真正秘密,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

借助土地巨大融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执行无人能敌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其补贴规模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税率都变得微不足道。也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远大于税负的增长,中国企业才保持了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中央政府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高的税收增长,很大程度是仰仗地方政府更高的土地收益。没有“土地财政”的补贴,企业根本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税收,中央政府的高税率也就不可持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因为高房价以及相关的高地价,才造就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才支撑了中国产品持续多年的超低定价。

作者简介:赵燕菁,198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84-200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4-2007,厦门规划局局长(挂职);2007-2015,厦门规划局(委)局长(主任);2015,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学院,教授;2009,英国威尔士加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博士。


本文的早期版本2013年5月14日曾以“城市化、信用与土地财政”为题,发表在中宏网。简化版以“重新研判‘土地财政’”为题,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2013-5-13)。王建先生、仇保兴先生、周其仁先生和华生先生曾与笔者进行讨论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特别是周其仁先生对本文逐段批注,并到厦门与笔者彻夜长谈。许多网友对本文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批评和意见。在此一并致谢。笔者本人对文中的观点负责。

引言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哪个选择真正改变了历史,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甚至成为了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核心,就是“土地财政”。这一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但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完全抛弃“土地财政”可能带来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1.正确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

1.1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认识。

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城市不动产的价值,说到底,就是其所处区位公共服务的投影。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传统经济中,一次性投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过去剩余的积累。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

突破性的进步,来自于近代信用体系的创新。通过信用制度,未来的收益可以贴现到今天,使得资本的形成方式得以摆脱对过去积累依赖,转向预期收益。信用制度为大规模长周期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可能。技术进步和信用制度的结合共同启动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使得后两者成为伴生的经济现象。

只有资本才能为资本作抵押。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初始信用”。工业化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06 23:44:00 +0800 CST  
人的思维与记忆具有
逻辑结构
而数学体系也是
一种逻辑建构
而表达思维的语言
也是一种计算
所以难免
做为一种思维的
人类知识也具有
这样的结构
所以不知道是
世界符合人类的数学
还是数学来自世界
总之,每次科学史的
伟大转折
数学工具都被
提前预备好了
真是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所以哲人们说
上帝也懂几何……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14 23:10:00 +0800 CST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15 11:05:00 +0800 CST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15 12:07:00 +0800 CST  
思维的意义就在于
它契约性的声称
它逻辑的代表了存在
或者是关于存在的感觉
或者关于感觉的记忆
又或者逻辑的表达自身
总之有了逻辑后
思维与存在的
本体论问题终结了……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7-10-17 13:49:00 +0800 CST  
问题在于,怎么定义记忆
记忆是绝对的吗
思维时时保真可能吗
有心要吗
当象照片一样的记忆
不被心灵注视时
这照片暂时的失去了
全部意义
如果不允许心灵去偷欢
那么我们都只是一张
僵死的照片:
绝对的记忆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9-02-19 00:32:00 +0800 CST  
逻辑指推理的严密性,罗素后的现代数理逻辑与数学没有清晰的界限

楼主 rmdfmb  发布于 2019-02-20 21:23:00 +0800 CST  

楼主:rmdfmb

字数:5358

发表时间:2017-10-03 19: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21 10:13:25 +0800 CST

评论数:2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