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真理、世界的本原----步社行悟

引言:唯有哲学才可探知真理,以思的方式触摸世界的边缘。科学不过是对现实的割裂,这是它存在的方式,以条件定关系,来确定这世界所具有的某些联系,虽然是对自然拙劣的模仿,但科学确实是自我范畴内的万能之主,但世界呢?却是跳出这个范畴后的范畴总合,是一个远未定型的超验体。我们能用逻辑推演一些认识,但经验之内是否能决定经验之外的超验呢?跳出范畴科学不科,而那就是哲学的领域了。
在此请允许我将这思的权力再次交予每个人的手中,也希望经由此处的人将这思的启示传递到你所知道的地方,邀请每一个为思的人来感受这精神的盛宴,享受这思的盛会。


宇宙是一个引场……
宇宙内所有的不外乎具有两种性质:吸引、不相融。吸引虽然源自物理所启示的“万有引力”,但在物理启示之前人也不是漂浮着生活,所以引力本就是亘古恒存的必然。它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吸引的现象,吸引的距离远了就是星体运行,吸引的距离近了就是绕核运动。而配合这一性质的另一属性就是:不相融和。所谓的不相融和是指物质在分解为终极的能量体时,其总量不会相互泯灭,所以能量守恒。虽然我们身处于地球这个不停转动,不停做功的动态体上,但科学认可的事情在一定范畴内就是绝对真理,不过在哲学这里将它广延了,宇宙的存在就是一个相吸不融态。千姿百态的存在只不过是这个态的形式结构差而已。
相吸不融在哲学的狭义层面异变为运动与存在。运动的实质是因为万物万事万象皆可相吸,而存在则是运动着的事物并不相互泯灭(客观层面)。基于以上两者,存在的运动或是说运动的存在间,在狭义哲学层面催生出了类似于引场这个背板的普遍联系,而运动与存在就是狭义哲学书写在普遍联系背板上的精神记录。在狭义哲学中除去精神侧面后的另一面就是物质世界,精神源于物质的存在,而在物质转化为精神的时候,实际上物质所转化的是物质的广延,是物质经由普遍联系所具备的广延特性,这也恰合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科学上我们将物质的广延称之为物理,而所理之物一个是这个物是什么?另一个就是这个物为什么?借用的手段就是数学。而数学的基础又是什么呢?不是数字、不是换算、不是公式,数学的基础是“有无”或是信息化的讲就是“0、1”。为什么?因为有才是计数的开始,理物要有物可理才是本原,我们能认识无物么?那要通过有物来认识,但真的一无所有么?数学作为人类的理性,其有与无也只是人类理性与外在自然的触与离。我们触之一物记1、再触再记1……直至万有,那么再触之时前触之物是有?还是无?人不是生而知之,所以也就不是一股脑装进整个自然,这也正合了万物不相融的本质,因此数学在于有无的数序,而物理也是分辨有无的关系。
为什么将引力设定为根本力呢?这是一个共相问题,在传统物理中物质间已知的是四种力,除去万有引力其它基本上都是微观力,而微观物质虽然体现强、弱作用力,但能否认它们所受的地心引力作用么?而在将万有引力划归为宏观力时,星体之间受到微观力的作用吗?但我们在将视角移动到星体的边缘时,移动到星体分子在与真空接触的点时,它受到的是什么力呢?引力是存在物的基本属性,也是运动的本质。即便是一粒微尘、一个粒子,它的存在也是在对外界释放着引力,以致至微而似空无一物,然可触之空皆为引象,好似至微而无有,悬悬处自引而在,凡在真空中移动的都是自身引力的结果,而不具引象的地方也就不会到达,因为在同时受到两侧引力作用下物质都会偏向大的一方,更何况一边有引力一边没有呢?所以浩瀚星海引象所及而已。这吸引的现象是运动的本质,而这本质在人类中的形态就是相互联系。社会的基本就是人,因为社会之于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认识,所以社会具有的属性就是人的属性:生存着、延续着。人的存在不只是动物,人是一个精神的动物,没有精神的勾结就没有普遍联系的特质,我们形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而这种差别就是我们勾结的精神形式不同:语言和文字。但我们的生物本质相同又为人类的共同体创造了思的前提。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世界就是思的世界:人思。我们不去思考活着就如同走兽,吃、以及睡,然后死去。强些的还会繁衍,但不过是徒增几具肉身而已,无思的人走兽不如,因为安有尖齿力爪?无非肉俎。思是我们別于兽类同时也是我们互得所在的依凭,思是我们普遍联系的背板。抛开人的存在,社会无从谈起,精神亦然、精神建立的文明亦然、文明所生成的物产亦然,而当物失去其精神意义而存在时,物只是物自身。那么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基本是什么呢?或许我们会得到很多答案和解释而科学的表达更是如此,因为任何一个范畴都需要基本与起点,但总的起点也就是存在的共相基本是什么呢?从广义哲学角度来说这个起点是:有。它的真理本原是不相融:存在既不泯灭。我们能否得到真正的:无?也就是在我们可知或是未知的思的范畴中是否存在纯正的:空无?实际上这是一个辩证,因为我们在思无的时候它就已经有了,如同我们不能讨论火是热还是冷,因为冷的就不是火了,你说什么是无实际上它已经存在了,只是个在于何的问题,甚至是只在你说。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弱化的无,这个无即是不选或是理解为不触。在真理层面相吸不能存在于无吸上,而即便我们思是一个无吸的边界,但实际上是不可得的,因为吸到不了无吸处,它们只能吸而不灭的存在着。
有在有与有的选择间构成了万物的基本,是对此在与续在的表达。有是一个泛存在的形式,也就是万物的本原是它(相吸不融)、万物的形成是它(相吸不融)、万物的存有是它(相吸不融),而这其中的差异就是量与向的差异。量有多大的差异呢?当我们有1时,有的只是触及这个1或是不触这个1(记零),而当我们有1、再有1时,我们可以选择触及有1、或是触及再有1、或是触及有1和再有1以及零,其选项不是累积的而是递增的。那么向性是什么呢?向性就是我们选择了有1和有A(1A和A1),因此“无”是一种对即在的是否触及,而选择续在的就是触及为有、而后再有,因为我们不是生而知之,或是触之全知,所以触之从此在到续在何的过程是必然的,此也是思的基本形式。以此构建世界的组成,由人到整个人类世界,毕竟世界只是我们人类的自嗨。
这里有一个最后的问题,真理是不是世界与宇宙的全部?正像所说:真理是泛存在的,起始如此归结如此。在此之上过程才是全部,过程即是对量与向的划分,是人世。这正如“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写出了一部精美绝伦垂涎欲滴的菜谱,但它不是粮食、看着好必然要亲手去做才得其美妙,至于意义……
哲学在于启思而不是传授什么,运用得当你就是得到了,照本宣科它一文不值满篇胡言……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8-03-23 00:46:00 +0800 CST  
@松数的风格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8-03-25 22:10:00 +0800 CST  

楼主:步社行悟

字数:2650

发表时间:2018-03-23 08: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12 10:38:28 +0800 CST

评论数:19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